印光法师、茗山法师:三归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三归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印光法师、茗山法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法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学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次: (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弟子学习和景仰、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 (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错误,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方向发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 (三)四摄六度专以利人度生为目的,一切都为利益他人考虑,不计较个人财产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实质所在,修学的人,虽是凡夫,亦称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利他实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学过程,改变了自私习气,扩大了心量,磨炼了志气,以救度众生苦难为己任,历久功深,必然成佛。 三皈——印光大师开示法语 皈即三皈依。皈即“皈依”,也作“归依”。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 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轨和模范。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这是自性三宝。所谓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如佛。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都是僧宝。“归”是归投的意思。如水归海,如客归家。“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若肯发志诚恳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汹涌,有灭顶之忧。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这就是归投的意义。由于了解自性三宝,从此克己修身,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过去的凶险已脱,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义。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开始,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如果既归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难得真实利益。因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 另外,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弟子”。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此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大家注意。 茗山法师在江苏省无锡市佛教协讲话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这次我受江苏省佛教协会的委托,从南京到无锡来,传达中国佛教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议精神。昨天已将赵朴初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传达过了。今天,各位又要我来谈谈佛法。但“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叫我从何谈起?我想:就照赵朴初会长报告中提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来讲一讲吧。 赵朴初会长说:“我以为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又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 谈到佛法,就必须从三皈依谈起。 什么叫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法”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 “僧”是个严守戒律、传承佛法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五欲,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 “三皈依”有二种形式 一、参加佛寺或佛教团体的宗教仪式,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样就是一个佛教徒了。 二、如果真正没有出家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萨形像前,虔诚地心念口言三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作为我今后立身处事的准则。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皈依”的宗教仪式,他心口一致,当然也是佛教徒了。 从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应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要“立志”自勉,自己警惕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思想、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亲友、爱父母、爱子女、爱眷属、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人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要想做个佛教徒,认真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 信→解→行→证 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得认真去研究佛学,了解佛的理论(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行(行);这样,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槃的快乐,(涅槃,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我想: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乐。去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实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仅不是清净居士,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断头,不可复活,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堕落三途,长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YIN、妄语、饮酒。 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吃荤,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杀害之念,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样戒盗呢?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都不应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 怎样戒YIN呢?在家居士,唯制邪YIN,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YIN秽行为。出家比丘,全断YIN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经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又说:“YIN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因此,我们佛弟子,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避绝犯缘,克制欲念。 怎样戒妄语呢?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其罪极重,更不应犯。以上四种妄语,要坚持勿犯,另一种方便妄语,是为了救人急难,护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如果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语,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怎样戒饮酒呢?学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大众,方可饮用。无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种种过失,由此产生。贪饮酒者,迷了心窍,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丧生,因此,学佛入防患未然,应持酒戒。 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 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 第一、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对人类应常行救死扶伤,敬老怜贫,保育幼儿,帮助残废,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维护和平等公共事业,都要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对众生也要学古人“水中救蚂蚁,行路不伤虫,卷帘归乳燕,怜峨不点灯”。随时随地常行慈悲,广修方便,见生即放,见难即救,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 第二、不偷盗而行施舍。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财送财,求法说法;又如看到盲人搀一手,看到腿脚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难帮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劝导,吵嘴打架的给予劝解,老人跌倒扶他起来,见到寻短见的设法挽救,需要帮助的人为他出点力,做点事,如此等等,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出钱出力,舍己利人,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第三、不邪YIN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应全断YIN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乱搞男女关系。依戒修行,看经念佛,洁身自好,自净其意,敬事三宝,孝养父母,亲近良师,远离恶友,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学修正法,断除邪见,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为梵行。 第四、不妄言而说老实话。《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语,不混淆是非,不颠倒真理。 第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语。《法华经》云:“若欲说此经,当舍嫉恚慢,诌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学佛人,直心是道场,应当存直心,说直话,修直行,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语,哄人骗人,非佛弟子所应为。 第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成实论》说:“善心劝化,虽使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深,堕三恶道。若得为人,世世得敝恶眷属。”因此,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在遇矛盾争吵,都应善意调解,排难解纷,解怨释结,息事宁人。 第七、不恶口而说柔软语。《法华经》云:“是人口清净,终不受恶味,以深净妙声,闻者皆欢喜。”我们学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语,自当“柔和顺善,而不卒暴”。别人听来,也就欢喜接受,假设口出粗言,疾声厉色,辱骂诽谤,别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难免招受苦报。 第八、不贪而修不净观。对治贪欲。贪欲有五种,即财、色、名、食、睡。使人造业受苦,是障碍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一、贪财:对于财物我们应不悭贪而慈心施舍——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严重的人,他为不择手段去猎取财物。根本不考虑法律、正义、良心、和他人受损害等等。既得之后,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计,保持安全,市场变动,提心吊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为财累,不得安宁,这种人怎能修行圣道呢?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慈心舍施,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合理谋生得来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师长,教育子女,帮助亲友急难,救济病困孤苦的社会福利事业,此是佛法的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的方法。什么事都有因缘,因缘成熟时,财物就聚集,因缘分离时,财物就散失。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舍财,财将舍你,这是一定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悭贪有什么用呢?佛曾经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二、贪色:是指男女之间的YIN欲,YIN欲是从爱念生起的,因为爱他(她)身上的这样那样美好优点,就发生追求的念头,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惜财力、功夫,不辞赴汤蹈火,不顾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愿做,不爱江山爱美人。战场上咤叱风云的将军,在女人前面俯首贴耳,唯命是从。历史上才志过人的俊杰,他们很多失败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之句。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迷惑力呢?原来这是我们众生的生死根本,(从YIN欲生)《圆觉经》上说:“欲从爱生,命因欲有,爱欲为因,爱命为果。”所以佛制,比丘必须断YIN欲,才可了生死,如不断爱欲,比如煮沙想成饭,任他坚苦修行无量世,终不能成佛,因此出家人以断欲为第一戒(主要戒)。 那末怎样断YIN呢?断YIN应该先从断爱上着手,就是说从思想上开始。 第一、尊重他们,视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样,不起邪心。 第二、不净观。我们认为可爱的对方身体,实际上是很不清净,可爱的只不过外表一层表皮使你迷惑罢了,剥去外皮,只是一堆脓、血、痰、唾、屎、尿、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哪一样使你留恋可爱呢?在显微镜下是各种虫类成堆蠕动,互相吞食,剩余分泌物,通过各个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体外,即屎、尿、汗、垢不净之物,在X光下是可怕的骷髅一具,骨架一堆。在红外线仪器下所见的是红、黄、绿三种色彩旋转不停所构成的人体。经过透视分析,不见得有什么可爱的东西在里面吧! 人的身体是息息在变化的,难免有种种疾病。想到生病时的涕唾屎尿,吐呕抽搐,疮烂脓流呻吟悲泣、乃至癫狂愁苦种种情形,你还爱得起来么。 还有睡熟时身体僵直形同死人,及流涎鼾声,蓬头磨齿,梦言惊呼你还有爱心么?青春不常驻、转眼已老年,那时发白面皱,耳聋眼花,腰佝背驼,行动蹒跚,那时还有爱欲否?直到最后死时:昔是浅颦轻笑,已成僵尸一具,逐渐发青发胀,流水流血,皮脱肉落,面目具非,最后只剩枯骨一具(详见九想观)昔日所迷恋的原来本质如此。 上面所说的身体上种种不净事实,是要使我们从理智上清醒过来,减轻爱念,割断YIN欲。一个人抱住一个满盛屎便臭秽的皮袋睡觉,总不是滋味吧? 三、贪名:名誉是好事,它是工作后自然产生的,得了名誉骄傲自满,便不会进步了。念念不忘于名誉就是贪名。不是你的功劳,硬拉在你身上更不应该,有人为了要名,宁愿化了很多钱去活动,也有为了胜过他人,要面子赌气不赌财,也有的人做种种好事情,目的是为了一个好名声,学佛的人为求名闻利养都是不对的,名声越大,攀缘越多,就不能清净修行了。 名、实际上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质,但却比财、色更细微深入,难放难改。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绩一样,表扬了他,没提到你,心中终有些不平,受到几句诽谤就寻死寻活。偶然和大人物讲几句话,拍个照,或获得了世界性奖状,就终身念念不忘,这不都是为了名?有一些人说:大丈夫不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贪名到入地狱也不怕,可见得贪名的危害性多么严重。佛经上说:“比如焚香,烟出香尽”可为贪名者戒。 四、贪食:食欲是与生命同来的。目的是治疗饥饿,维持生命,标准应该是一个饱字,但是贪食的人吃饱了还不算,要吃好吃多,讲鲜味,讲营养,讲阔气,讲排场,讲调味。考究色、香、味等等。原来山珍海味,人参鹿茸还不够,甚至蜗牛、蚂蚁之类亦列为上品,为了贪吃,杀害大量生命,化费无数钱财,浪费宝贵时光,消耗有用精神,反而使身体造成种种疾病,因为高蛋白、重补品不是每个人吸收得了,而动物尸上各种毒菌所繁殖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内,还有被杀时一股怨气,在血液中产生毒素,附在肉上,即是尸毒,尸毒虽经蒸煮毒性难以消灭。种种荤腥油腻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死亡必定相继发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死亡从过量饱食中来,占绝大多数,饥饿致死者极少(灾荒除外)。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第二清洁卫生,保证健康。第三经济节约。还可减少市场压力。第四简单省时,多余时间可看经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节约为宜,用功的人经常过午不食。佛时印度名医耆婆说:“比丘患病,减食为宜”。可见贪食不可取。 五、贪睡:睡眠能调节身体疲劳,醒后精神充沛,可继续工作,睡过了头,就是贪睡,反而使头脑昏沉提不起精神来,养成贪睡习惯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驰发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没有干劲,事业没有信心,念佛修定时坐下来就睡着了,这种人做不好任何一种工作,何况学佛是节眠用功的事,贪睡虽不是什么罪恶事,佛教认为它是一种过失,一生中大好辰光都在昏睡中浪费了,所以佛说:“咄咄为何睡,螺师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佛法不闻知”。可为警惕。 上列五种贪欲,略说一些,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贪的根本是身体,身体是罪恶的聚集点,(八大人觉经:形为罪薮)。我们为爱护身体而造罪,现在知道这个身体是不净的,无常的,就不为它做种种恶事了,这是治贪欲的方法。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观。《法华经》云:“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行菩萨道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佛弟子应当学佛菩萨的慈悲喜舍,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六亲眷属,常思与乐拔苦,不应怀恨恼怒之心,让他离苦得乐才对。 第十,不痴而修因缘观。《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因果相续,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相互依存,错综复杂的联系着,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相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流转着,形成“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因果关系,一切聚散成败,还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呢? 以上十善法,要从身口意三业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着力去修,务使三业清净,六根纯和,远离五欲,不染六尘,做一个清净的佛弟子。 我们佛弟子,不仅要懂得一些法相名词,增加一些佛学知识,更重要的,要有真切地信解修证,要深信五戒十善,可以离苦得乐。要认真修行,坚持到底,必获人天胜果,进而趣向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无上菩提。能如此,对国家来说,这样的人也是一个爱国亲民,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下面再谈谈四摄、六度的道理。 佛菩萨教化众生,有折服、摄受二个方法。对刚强难化众生,好言不听,善法难调,必须用威严折服,使他们知所畏惧,才能离恶向善,所以有内本慈悲,外现威武,金刚怒目的大威德相,这是对顽强众生的一个方便方法。好比父母对不听话孩子的严厉责罚,目的是希望他好好向上,直到他们肯听话,还是用摄受方法的。 四摄的“摄”字有导引、摄受之义,“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便: 第一,布施,有三种施:①财施,以金银、财宝、饮食、衣服、医药等物惠施众生,这叫外财施;以体力脑力,施舍他人,这叫内财施。②法施,顺应人们的请求,将佛法道理讲给他们听;将佛经印送给人看;或将自己礼诵修持功德回向众生,这都是法施。③无畏施,对疾病者,施与医药;对迷路者,指明方向;对冤仇者,调解道歉;对受灾者,解救危难等等,凡促使世界和平,社会安宁的,都叫无畏施。 第二,爱语,《心地观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既是父母,自然亲爱。《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古德说:“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因此,我们对人说话,都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观音普门品》说“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以上四摄法,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即是此意。 以下再谈六度。度字,含有济渡、转化之义。 印度梵文是“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 这六种方法就是: 一、布施度悭贪, 一、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布施可以分为三种: ①财施: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别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济助穷人,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财施。又替人出力做事也是财施。 ②法施: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能多把佛法的道理说给别人听,如讲经,赠送经书等等,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都叫法施。 ③无畏施:指解救他人的患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并帮助解决困难,济危救急,在苦闷、沮丧时,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等。这都叫做无畏施。 布施应该从慈悲心出发,欢欢喜喜的舍施,不要有我是能施的(产生优越感)你是被施的(轻贱感),以及计较所施的财物数量多少,值价贵贱等等。甚至还想得到报应,或要人家用种种方法感谢你。这样都是不对的。 二、持戒 戒有防过止非的作用,一般信佛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远离过失,才能身心安定,开发智慧,圆成佛道。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详细条文在戒本)称三聚净戒。 ①摄律仪戒:是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诸恶(作即犯戒)。 ②摄善法戒:奉行一切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③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益利众生(不救度众生即犯戒)。 上面三种戒法,从身体上,行动起居,端庄有礼,不犯威仪,不作诸恶事,不说诸恶语,一切恶都断了。第二步进而做一切善事造福人群世界。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心地明净,并以此法教导一切众生,同得安乐清净境界。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这个意思,持戒在佛法上是多少重要的一环。 三、忍辱 他人对我的打骂、讽刺、诽谤、侮辱、冤屈等等横逆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恨心,报复心,退悔心。是学佛法,做善事中所不可缺少的修养功夫,古人曾经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学佛是长久伟大的事业呢?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业,若不忍辱,会被一念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学佛的人要有宽大胸襟,高深涵养,人我不,人恼我不恼。怜愍恶人的侵犯,是他们没有知识不懂道理的缘故。 为了实现伟大的的事业,在向善路上要有坚定信心。不为逆境的苦所妨碍,也不为顺境的享乐所转移,更不为寒、热、风、雪、饥、渴、老、病等所动摇。在修习佛法中。了达一切的本自不生,皆是缘生无性,不论此法他法,动中静中,都是一致,这是忍辱功夫高深的成就,我们要好好学习。 四、精进 精进就是一往向前的意思,精是不杂,进是不退。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靠精进才能成就。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恒心地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学佛是大事更加如此。譬如种田,今天锄二锄,明天锄二锄,哪会有收获。如打洞,东钻钻西钻钻,一个洞也打不通。那十八般兵器,每件都学学停停,哪会学好武艺。因此要精,要勤,要一门深入。当然更要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常自勉励;学业不进则退,时光一去不返。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以及人命无常的道理,要有不达目的誓不退休的决心。 五、禅定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六祖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称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是扫荡心中一切妄想,使心专注一境的功夫。 禅定在佛学中,占重要的位置,故有“无定不成佛,无佛不在定。”之句。没有定不能开发智慧,当然不能成佛了。 修习禅定要有清静的环境,减少财、色、名、食、睡的贪欲,消除恨心,平时行动合乎清净戒律,注意昏沉,散乱二种干扰,盘腿趺坐,调身、调息、调心。祖师有“外息诸缘,内无喘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一切。(详细可看静坐入门,小止观、六妙门等书。) 坐禅到一定功夫,会出现种种清净、快乐、奇怪的境界,此时不可贪着及生邪念,否则会走入歧途,着魔发狂,不可不知。修禅必须有师父指导,以持戒为基础,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学佛的规律。 禅定功深,能得初禅、二、三、四禅乃至灭尽定,种种大定。那时行者身心快乐,得未曾有,非世上一切快乐可比,能生色界无色界天,直至了生死,证涅槃。 六、般若 般若是梵语,译作智慧,它含义深广,有了知,分别、简择、决断等许多意义。是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它圆融无碍,而又灵明自如,非一般文字语言所能说得透彻,仅能在譬喻中领会其精神,如云:“般若如大火聚,触之皆烧,犹如锋利无比的宝剑,无所不斩,般若了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好比明镜远近皆能照见而不执著等等,在六度中它是眼睛,使修行者不走错路而落坑碰壁,上面诸度中没有般若就不彻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罗密多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修习佛法,没有智慧,不但时倍功半,而且还会走到邪路上去。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们从相对真理引导到绝对真理的唯一法门。 以上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这六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行者应六度齐修,不可偏废。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因此,我们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成佛果。 总之,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都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修法,也都是从人间凡夫走向成佛的必由之道。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希望大家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学地共同参加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实现人间的极乐世界。
二、持戒度毁犯,
三、忍辱度嗔恚,
四、精进度懈怠,
五、禅定度散乱,
六、般若度愚痴。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