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70集)


 2016/10/15    下载DOC文档    

  大家好!我看很多年长的长辈很认真在背,这个儿子、孙子一看,一定非常感动,这么好学。我们背一段,预备起: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於衣食,以长以教,俾至於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於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於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於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於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好,背到这里就好了。这个之前什么时候不拍,怎么这篇这么难的时候才拍?所以冥冥中都有祖先在监督,怕我们懈怠,找这个特别难背的时候就来拍。我们翻到一百三十七页。「原才」这篇古文,作者曾国藩先生。我们先介绍一下,曾国藩先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刚好那个时候有太平天国之乱,曾国藩先生负责训练湘军。这个湘是湖南省的简称。后来讨伐成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称为同治时期同治中兴的功臣。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当中,汉人当官当到这么大的权力,就曾国藩先生是最高的。他曾任两江总督,还有直隶总督。直隶是河北省,河北跟整个首都北京,这个都是相当重要的地方。任两江跟直隶总督等职位,这几省的总督权力非常大。所以他的文章,还有他的武功,就是带兵立下的功业,都是相当可观的。卒逝,去世之后,追封他为文正公,曾文正公。称文正公,在几千年历史当中没有几个读书人能得到这么崇高的一个尊崇。我们熟悉的北宋范仲淹先生也是追諡文正公,还有宋朝另外王旦,这个也是名宰相,也是文正公,很少追封文正的。

  而曾国藩先生他的文章效法方苞、姚鼐,就是桐城派的学问。刚刚也跟大家提到,文正公还强调经济之学,经国济民的学问,学以致用。其实古圣先贤承传几千年的道统,都是修齐治平的学问,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真实的学问。这篇文章「原才」,这个「原」字,一般是论说文,是要推究事物本源的意义,然后来让人明白。比方提到的原才,人才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就把它彰显出来,包含人才怎么来培养都有提到。包含清朝黄宗羲先生写的「原君」,国君的君,这个「君」字本来的意义是什么?他透过一篇文章把它彰显。这篇文章提到整个人才的重要性,还有培养方法,包含所有公务员都应该责无旁贷来栽培塑造人才。我们来看文章,开篇讲到,这也是开宗明义就点出来: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

  这个社会的风俗、风尚是淳厚朴实。『厚』就是淳厚朴实;『薄』是轻浮、轻薄,衰弱。是淳厚,还是福薄,还是衰弱,从哪里造成的?从哪里产生的?这个就是『奚自乎』的意思。「奚」就是从哪,从哪里产生的、造成的?这个「奚」也有何至於此的意思,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自乎』,这个『自』就是产生。它产生於:

  【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整个社会的风俗厚薄,主要是产生於一、二个人的思想倾向而已。这个『向』通方向的「向」。就是这一、二个人的思想观念趋向,就影响了当地的人。这在古代就很明显,有仁慈之人在一个地方当官教化,那当地就受到他德风的影响。包含我们近代这一百多年人的思想观念,追朔到根源,其实也是几个人的思想造成的。但是这个思想不一定对,它就形成了一个趋势。所以接下来讲到:

  【民之生。】

  人民活在这个世上,生活在这个世间。

  【庸弱者。】

  平庸、懦弱者。

  【戢戢皆是也。】

  『戢戢』就是聚集众多的样子,就很多。「戢戢皆是」,就是比比皆是。在广大的老百姓当中,平庸、懦弱占的比例比较高。我们一般常讲,先知先觉者少,后知后觉者多,他会跟上、效法。现在还有一批叫不知不觉,人已经道理讲清楚、方向摆出来,他还比较麻木,还搞不清楚方向。

  【有一二贤且智者。】

  能有一、二位贤德而且有智慧的人。

  【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这个『君之』,「君」是遵从他,拥戴他的意思。『受命』就是接受他的教诲,听从他的教导。整句下来就是众人遵从、拥戴他,而且听从他的教导。

  【尤智者。】

  『尤』就是特别。假如又特别有德有智的话:

  【所君尤众焉。】

  拥戴他的人就更加的多。这个『尤』还是特别多。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

  这一、二个带动风气的人,他的心向著仁义。

  【则众人与之赴义。】

  则广大的老百姓跟他一起,这个『赴』就是追求仁义。我们看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孙中山先生他很有治国的理念,「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些理念后来清朝没有采取。孙先生后来是革命,第十一次武昌革命才成功。而当时候有很多的革命烈士跟著抛头颅、洒热血,都是为了仁义的理念,希望带给老百姓一个好的生活。所以这「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每一个朝代开始,这些革命烈士的精神,还是非常令人动容、感佩,只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毫不畏生死。

  【一二人者之心向利。】

  这一、二个带头的人,他的心向著名利。

  【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也被他带到追名逐利去了。大家看,我们这个时代,人每天在忙些什么?就为两个字,名跟利,忙碌一生。甚至於曾经还有报纸上写著,「贪婪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这样的话可以写在报纸上,你看那个思想都偏到什么程度去了。甚至还有一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看讲这句话的人,可能天已经诛他了,所以现在也查不了。这样的思想观念居然还被认同,人们还被他误导,麻烦。您看现在人不为自己想,人家觉得不正常;可是在我们整个五千年历史文化当中,为自己想会给人家笑。「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老百姓不识字,做人的道理他懂,他知道人要尽道义。我们看三十年前的长者就好了,您看他们的一生有没有为自己想?看我们自己的父母,他们很彻底自始至终都是为父母、为家庭尽道义。没有说在强调我个人要享受什么,怎么样怎么样,没有。

  我记得有一个曾经拿过诺贝尔奖,好像经济方面的诺贝尔奖,他的学说里面有一句话,「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句话真是夭寿,这种话他也讲的出来,那误导了多少的人!多少企业界的人,都觉得我存在的目的干什么?赚钱、捞利,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在中国的社会,那会被人家吐口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每一个行业都是为了去服务他人生活上的需要、身心上的需要而存在;哪有说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赶紧去把钱拿过来。但是这个人却拿了诺贝尔奖,而且他的教科书还在大学里面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不知道拿掉没有?所以,后来偏得太厉害了,大家都自私自利,搞得整个大自然被破坏得体无完肤,不对了,赶紧拉、拉,才说企业有社会责任。你看偏那么久了,才突然醒过来。

  所以天下为什么不吉祥?孔子讲「圣人伏匿」,圣人的教诲没被重视;「愚者擅权」,这么愚痴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居然他带头,天下当然不祥。所以这一、二个人向利,众人追名逐利,那个气势谁也拦不下来。所以要怪,我们得务本。根源在哪?《三字经》讲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老师从小有没有帮每一个人扎下伦理、道德的基础?假如没有,他一有影响力,会把整个社会给误导。大家看现在年轻人,他们的那些爱好、嗜好,谁带的?那些特别有名的歌星。您看那些人有没有福气?他福很大,我唱歌都没人来听,他们唱歌这么多,还有上万的。他怎么会没有福?没有福气你一个人都请不来,他一唱歌三万人、五万人,那不是一般的福气。但祸福相倚,他带动是错误的思想,他造的孽那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有福更要有德,不然会造大孽。所以那些错误思想的带动者,他的父母跟老师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所以我现在打开报纸要很注意,我以前教过的学生有没有这些情况,我就要好好忏悔一下。包含那个写歌的人都要负责任。曾经还有歌叫「爸爸,我要钱」。你说这种歌他写得出来,我也是服了他了,都没有去考虑整个社会。你看以前读书人,读经典,「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考虑给天下的影响,是这样的胸襟。现在变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种话是极度情绪化,不负责任的话。所以愈有福报的人,影响力愈大的人,愈应该要思考到给社会正面的影响。给大家谈这段话,是说可能以后你的学生说不定当歌星,说不定当政治人物,他就很谨慎他的言行,要给社会开非常好的风气。

  接著文章讲到,「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也是奔赴追名逐利。所以大家现在能来上古文课,坦白讲,都是硕果仅存的。现在不去买股票,追名逐利、多赚点钱,这都是逆流而上的人,都是很有使命的人才做得到。所以一年了,不容易,大家居然还撑到现在,真是令人动容。五月二十八号,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五月二十八号开始上《群书治要》古文。这部书相当重要,因为这是「贞观之治」能够成就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唐太宗他十六岁就上马打战,后来当了皇帝,读书的时间比较少,他命魏丞相编了这套《群书治要》。在所有的经典当中选出六十五部,汇集成《治要》。总共五十万余言,都是唐朝以前所有修齐治平最精辟的教诲。唐太宗看了以后,他就知道怎么样治国、怎么样治家。所以一下子没多久、没几年,整个唐朝就兴盛起来,甚至唐太宗还被其他国家民族封为天下的共主,天可汗。

  我们其实现在都感觉得到,日本、韩国在那个时候大量的留学生到神州大地来学习文化,可见得那个时候被尊崇的盛况。而现在是民主时代,为政者他也很少了解到,几千年来这些治国的智慧。而整个世界,中国它延续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局面,这个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怎么让国家大一统、社会安定,这些智慧,这些经验、方法,只有在中国找得到。刚好这部书是最精辟的,可以提供给全世界的政治人物来学习。包含所有的老百姓,学了之后,他才知道什么样的政党,什么样的候选人、政治人物,才是值得拥戴支持的。他那神圣的一票,马来西亚有没有叫神圣的一票?一样的称法,才能投得准,才能选出好的人才出来。所以这部书真是治世的书。

  刚好师长跟我们纳吉首相跟马哈迪长老都有提到,首相跟长老都听了很欢喜,这个书里面的精华、智慧赶紧可不可以翻译给他们看。其实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延续这么久,必然有它的智慧在其中。全世界华人重视中华文化,又会讲;你们一定觉得我很罗嗦,你们都会接下一句话了,比我爸还罗嗦,比我妈还罗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道了还不做,叫见死不救,到时候阎罗王定我们罪,可别怪我没告诉你们,我有先跟你们say hello。你说:可是我能力有限。告诉大家,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又不是在那里比做多少,有没有那颗心才重要。福是这颗心,祸也是这颗心,一切福田不离方寸。面对时代的危难,我们连起个责任心都起不来,这个心性都堕落下去了。

  曾经在佛典当中看到一个故事,让我也很有感触。有一只鸟叫欢喜首,这只鸟住的森林刚好遇到火灾,火势也比较凶猛。结果这一只鸟,它就以最快的速度,使出所有的力量,飞到河边含起一口水,再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火灾现场,然后把水吐下去,它就这样来来回回飞了好几趟。天神看到了这一幕,他就非常疑惑,这只鸟到底在干什么?它含那一口才几滴水,它怎么救得了这个熊熊的烈火?天神就下来,然后就跟欢喜首谈话说:你这么做,每次含这么一点水,你怎么救得了这个火灾?结果欢喜首说:我坚定,我一定能把这个火给灭掉;假如我累死了,或者葬身火海,我下辈子再来灭这个火。当下它是至诚的心讲这段话,天神被它的精神给感动,马上就降下大雨把火给扑灭了。所以万类相感,所有万物相感应,以诚以忠,能至诚、能尽忠,天地都感应、都动容、都来帮助。所以每一个人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那分至诚说不定感动身边许许多多的人,甚至感动有影响力的人,来一起参与文化复兴的工作。

  大陆拍了一个片子,白方礼老先生他一生帮助贫寒学生,助学的道义、行谊,拍成的片子。大家可以有机会来看这个片子。白老先生当时候七十几岁,已经退休了。他踩三轮车的,自己积累了五千块钱,发现有孩子没钱读书,他一生积蓄马上都捐掉了。然后又重操旧业踩了十几年的车子,捐助了三十几万人民币。有人估略算了一下他踩的公里数,是七十几岁以后踩的,可以绕赤道十八圈。您看那十几年的岁月当中,风、雪、雨里都有这个七十几、八十几岁老人的身影。所以他那分为下一代的一种道义,也成了民族的精神。而我们看一看老人家有没有学历?有没有强健的体力?有没有金钱?他的条件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差,可是他却唤醒了千千万万个人心对於下一代的使命。其实人这一生不是要有多少的条件,而是这分至诚的心要能够提起来,就能感动有缘的人。接著文章讲到:

  【众人所趋。】

  这些众人被带动了之后,都往那个方向奔赴。

  【势之所归。】

  大势所归向,局势如此。

  【虽有大力。】

  虽然有巨大的力量。

  【莫之敢逆。】

  也没有谁敢违逆这个形势,没有人敢违逆他。尤其上位者提倡正确的方向,所造成社会的良性影响就非常大。

  【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挠』就是摇撼。摇撼万物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的。『疾』是迅速。「莫疾乎风」,就是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的。我们看刮大风的时候,很大的树都连根拔起来。

  【风俗之于人之心。】

  社会风尚对於人的心理,对於他思想的影响:

  【始乎微。】

  起初很微弱,不明显。

  【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可是最后将不可抗拒,『御』就是抗拒,不可敌挡,不可抗拒。在孔子的教诲当中也有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加在草上,草就会低下身来。就是有君子的带动,老百姓也会响应、也会跟随,所以这个带动风气的人就相当的重要。所以第一段也彰显了这些带头的人才,对於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性。我们接著看第二段:

  【先王之治天下。】

  『先王』指古代的明王、圣王,他们治理天下,强调的重点方法:

  【使贤者皆当路在势。】

  使这些有贤德的人,『当路』就是让他们在重要的职位,叫当路,『在势』就是掌握权势,他有职位、有权势,他才好办事、才好教化人民。名正言顺,给他正名,给他有位置,他才好施展抱负。所以为政在得人。在《资治通鉴》里面讲的,「治本在得人」,政治最重要的根本,「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谨慎推举人才。因为人才影响一方的人民,不能不谨慎来考核他的德行。发现有贤德之人,赶紧安排他造福一方。

  【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民』就是教育、感化人民。「风」代表教化。统统是用义,仁义道德,或者直接强调的是用道义来教化人民。其实我们看所有社会、家庭,以至於世界的冲突,没有别的,都是为利冲突的。假如人心都把义摆在前面,这些问题慢慢的就都化解了。所以人心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先不说整个社会情况,我们现在跟身边亲朋好友有没有不愉快?有没有冲突?有没有纷争?有。好不好解决?你们怎么摇头,都没信心了,怎么解决?其实就这个字就解决了,你没有「我」的自私自利了,他就没有对立,就好化解。你为他著想,他就不冲突了,念念为他,不冲突。你念念为自己,孔子讲「放於利而行,多怨」。我们处世待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先考虑我的利益、我的利益,哪有可能人家不怨你?不要讲利,讲义。很多人又说,我眼前这些利不就没了吗?求学问,要先学吃亏,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不下,很难入道。浩然正气都养不起来,会变得小鼻子小眼睛,然后眉头愈来愈深锁,连苍蝇都会夹住,这个就很难跟圣贤人相应。

  用古圣先贤的智慧,当前人生所面对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是坏事,都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可是我那个亲戚对我这么恶劣,这么可恶。这个时候你要了解一句话叫「祸福相倚」,你遇到愈恶劣的,你能用德行去面对,你后福无穷,祸福相倚!你看我们经典背了那么多,遇到事了一句都上不来。大家看一下,舜王遇到父母这样对他,请问大家有没有遇到比他更恶劣的情况?那有障碍他的德行吗?有障碍他的福分吗?人生的真相,没有任何人事物能障碍我们。看起来是障碍,是修大福报的时候,是长大智慧的机会。看人能不能用经典,而不随顺习气。所以舜王列在二十四孝之首,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效法榜样。依教奉行容不容易?人欠你,天会还你,量大福大,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来。要把每个人都当作贵人、老师,来给我们考试的,来看我们内心还有哪些习气要放下。真的能放下了,智慧福分都会恢复,无量智慧、德能、福分可以现前。

  师长老人家给我们表演得很好!师长常提到的,本来寿命四十五岁,你看老人家八十五岁这么健康;本来命中福也不是很厚,你看老人家现在福报这么大。「圣与贤,可驯致」,不只不跟人冲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大家愿不愿意这样生活?你们又没反应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看这样的日子多好,转个念,你就可以过这样的日子。把每一个人都当老师,他来给我们考试的、发考卷的,看看我们功夫到哪里?你有没有看过哪一个学生写不出答案来,跑上去打那个监考老师的?有没有看过这一幕?没有。可是我们现在常常打监考老师,我们生命当中遇到的一切人,都是监考老师来给我们发考卷的,我们一不高兴就骂人,这叫颠倒。祸福都在一念之间。所以这些贤德之人,教化人民皆用义。

  【故道一而俗同。】

  『道一』就是社会的规范都很一致,教化产生很好的效果。不用看很远,我们父母那一代,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可是您看,缺乏教化,事隔三十年之后,孝顺父母下一句是什么?你怎么这么傻,钱不自己多花一点、多happy一点,有没有这个倾向?要教!「苟不教,性乃迁」。所以我们看到这个「道一」觉得很怀念,能「道一」那个社会都很纯朴、很有人情味。小的时候看到爷爷奶奶辈的,常常煮一大锅的开水放在路边,都不认识的人,谁过去了,喝那杯爱心的茶。包含我记得小时候爬寿山,很多长者扛著水爬上去,在山上请大家喝茶,人情味很浓!不是斤斤计较的,能帮人很高兴、很欢喜。那时候的社会价值观就是助人为乐,为善最乐,道一。『而俗同』,而且风俗相同。

  【世教既衰。】

  世道的教化比较衰微。

  【所谓一二人者。】

  这些一、二个带头、带风气的人。

  【不尽在位。】

  『不尽』就是不全,不全都在重要的职位。虽然他不在重要的职位:

  【彼其心之所向。】

  而他的志向主张:

  【势不能不腾为口说。】

  势必不能不从他口中极力宣扬出来。『腾』就是传播。因为他有使命感,纵使他不在位,他也会大力的弘扬这些道统。孔子是好榜样,孔子当时候他没有当官,但是他大力的弘扬古圣先王的教诲。我们先师孔子还整个把重要的经典都做了整理,承先启后。没有官位,最后成为素王,成为至圣先师。所以我们看到胸怀天下的人,谁能障碍得了他?有没有说,哪一个人阻挡他,不让他当官,他就不能对社会有影响?只要是真心的,只要是不执著的,这个好的理念一定可以慢慢传扬开来。「上善若水」,水给我们人生很多启示,它没有执著,你拿个大箱子,它水流过来,你把它档了,档得了吗?它从左右两边就过来了,档不了的,因为它不执著。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自己转。

  【而播为声气。】

  广为传播造成声势,造成风气。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

  我们看孔子那个时候,跟随老人家有七十二贤,三千弟子。所以势必不能不听从这一、二人的号召,他们的一种使命、动力都被调动起来。

  【而蒸为习尚。】

  这里用『蒸』,我们看蒸东西是用水蒸气把它蒸熟,蒸气是往上,这个「蒸」字表的就是兴起。所以他们的号召就兴起,渐渐成为习俗风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

  『徒』是弟子。『党』,同道、同志。於是乎志同道合的跟随者,『蔚起』就是聚集起来,纷纷聚集起来。

  【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当时代的人才就会慢慢的从这里产生出来。孔子那个时候七十二贤,都是相当有德行才华的人才。

  【有以仁义倡者。】

  以仁义来倡导的。

  【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他的弟子、同志,这些跟随者能为仁义而死,而不顾性命。这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有以功利倡者。】

  假如带头的一、二个人,以功利来倡导。

  【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为追求功利而死,都不后悔。

  【水流湿。火就燥。】

  这里引了《易经》里面的一句话,水会向著潮湿低洼的地方流,『水流湿』;『火就燥』,火会接近干燥的东西来燃烧。其实这个就是每个东西的属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无感不雠。】

  『雠』是指响应、应答,就是有反应回来。整句话是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其实只要有感召都会有回应,「无感不雠」。

  【所从来久矣。】

  这种情况由来已经很久了。应该是说,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现象。而这里有提到,「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所以这个带头的人,假如带错方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所以为什么要慎举?就是我们假如推荐人,那要推荐那些思想观念很正确的,不然会偏掉。我们会不会判断怎么样才是有德行的人?大家会不会判断?《群书治要》里面强调知人才能善任,人看不清楚,很难用对人。《论语》里面很多君子跟小人的判断,那个就是判断力。比方,「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於仁」,这也是一个判断。诸位女学长,你们在找对象的时候,喜欢口才好的?还是不大会讲话的?你看孔子几千年前就在提醒我们,好,你们自己参吧。这一段已经讲出来,这一、二个人的带动,慢慢跟随的人多了,从中也会出人才。所以下一段主要强调提拔人才应该怎么做。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

  现今掌握权势有地位的君子,就是这些高官或者是贵族。

  【辄曰。天下无才。】

  他们却说天下没有人才。

  【彼自尸於高明之地。】

  『彼』是指他们。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他们都在那个位置上。

  【不克以己之所向。】

  不能以自己的正确道德思想,来转变风俗习惯。

  【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他们有那个高位,应该尽心尽力移风易俗,而且进一步陶铸当时候的人才。『一世』就是整个那时代的人才。『陶铸』就是培养造就,陶铸的意思。因为在那个位置,这个是责任。有一句成语叫「尸位素餐」,尸就是居重要的官位,但是却不认真做事,在混日子、混饭吃,就叫尸位素餐。所以不转移风俗陶铸人才,这样的官员都叫尸位素餐。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他有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他清廉,他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所以举孝廉,两千年这样承传下来都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一个官员,尤其地方官,他的政绩好不好,第一个考核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

  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都比较重视那些把桥铺好、把路造好,都看得到的。看得到的都是比较短的,看不到的都影响什么?很深远的。栽培人才,那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人才还是要从孝廉、从德行当中来重视。甚至明白的话,每个入党的要先考核他的孝廉,品行如何。

  【而翻谢曰。无才。】

  这样有权力的人,不能做这些事情,『翻』意思就是反而的反,反而推辞,『谢』就是推辞,推辞说天下没有人才。

  【谓之不诬。可乎。】

  认为这不是捏造事实欺骗人,行吗?可能吗?骗得了人吗?这么多人才,这些在位者居然说没有人才,那真的是自欺欺人。

  【否也。】

  这样说是行不通的,骗不了人的,不行的。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

  『十室之邑』,在《论语》当中提到的。夫子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在一个村落,十户人家的小村,一定能找到忠义的人生态度跟夫子差不多的,都有这样的人。所以引了这个典故。十户人家的小城,一定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你把这些人找出来。

  【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他的智慧德能足以改变十个人,那必能选拔这十个人中优异的人。『尤者』就是特殊、优秀的人。『而材之』,就是找出这些优异的人,再把他栽培成材。

  【其智足以移百人者。】

  他的智慧德能可以,『移』就是改变,百人的人。

  【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必能选拔他影响的这一百个人当中优异的人来栽培成材。『材之』,这个「材」就是栽培成材。其实就是尽心尽力,有缘了就做到圆满,就对了。不能自己预设立场,或者觉得难,就不做。社会愈难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大家读这一段不要想,那是在势者,那是官员,这一段讲给官员听的。这一段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亲戚朋友,一定有好义之士。你把这些好义之士,把这个圣教介绍给他,你们再组成一个共修团体互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的智慧德能都不断提升,都能在各行各业变成一股清流!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这分道义。接著讲到: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转移风俗栽培造就这一世的人才,举世的人才。

  【非特。】

  就是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非特』:

  【处高明之地者然也。】

  不一定要很高位的才能做这个事情。

  【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凡是『一命』,这个是周朝任用官员的制度,它有九命。这个「一命」就是刚受朝廷的官职,就是最基层的公务员,叫一命。所以最基层的公务员都能做,都有责任来做。其实只要伦理道德的思想,能够在各行各业当中都做出榜样来,就能够挽回这个劣势。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做出榜样的人、团体,他们过的日子一定幸福。那些随波逐流的,每天其实苦哈哈的。看到真榜样出来了,没有人不愿意效法的。刚刚有没有人要耕心莲苑的资料?有。你看证明「人之初,性本善」,有人一定肯承担、一定肯带动的。所以最后这句话『皆与有责焉者也』,我们既是受祖先的教诲、圣贤的教导,我们有缘遇到了,就有责任把圣教尽心尽力介绍给身边所有的人,这个是道义。当然怎么介绍效果最好?首先第一个自己要好好做,不要自己还没做,然后就去要求很多人,最后人家说,我看你也没好到哪里去,干么叫我学这个?正己化人,首先要自己先好好的去做。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

  『有国家者』,就是主宰国家行政权力的人。『得吾说』,就是采取我的主张。『而存之』,就是真的放在心上。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念不忘。

  【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

  那将会非常谨慎选择,『天位』就是天子掌了政权,因为古代都是认为天子之位是上天授予的,所以等於是选择共同维护这个地位的人才,他们都会非常谨慎的去选。

  【土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这些士大夫、官员、公务员,得到了采取了我的主张,而且念兹在兹,很重视这个主张。他们就会,这个『惴惴』就是戒慎恐惧,很谨慎的样子,就会非常戒慎恐惧,谨慎。『心之所向』,就是他自己的志向,他自己的思想观念。因为他是官员,他懂了改善风气的道理,甚至铸造人才的责任,那他自己就不能偏掉,他自己要时时给这些人一个好的榜样。所以他会『恐一不当』,担心自己做得不当,『而坏风俗』,败坏了风俗风尚,『而贼人才』,甚至摧残了人才,他就不敢、不愿这么做。

  【循是为之。】

  所以高位的人,一般的公务员、官员,都能重视、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在塑造人才。这样的态度形成之后,『循」』是遵照,遵照这个方法,『为之』就是去做。

  【数十年之后。】

  经过数十年。

  【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万有一』,就是说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万有」,就是可能有;「一」,就是有这一天。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非所逆睹已』,「逆」就是预先,预先看到。「已」是语末助词,跟「了」一样的意思。后面这一句是,这就不是我所能遇见的了。可能数十年之后,文正公他已经离开这个世间了。但是他也期许、坚信,只要能形成这样的态度风气,一定能够造就很多社会国家的人才出来。所以最后这两段,提起大家的责任,坚定信心的去做。所以身为一个国家的官员、大臣,心系著国家的兴衰,国家没有人才,他们也觉得是他的责任、是他的耻辱。所以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文正公他的用心非常良苦。当然我们读完,也期许自己为天下举才。第一,您假如有家庭了,您的孩子就要是天下的英才。OK,没问题吧?假如您是在学校教书,您所接触到的学生这么多,您只要用心,其中一定可以出很多人才。包含您在您的行业当中,能真正落实古圣先贤的教诲,您的单位也会出很多栋梁人才出来,最后都可以为人演说,给全世界、给社会坚定的信心。

  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