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净业导
净 业 导 黄念祖居士述 邱忠谋居士辑 一、如来正说 超胜独妙 5、顿 一、深信 2、破疑生信 一、净土行法 6、梅香苦寒 上编 净土总论 《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梅氏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体。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截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前言》) (一)一乘了义 称性极谈 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个法门之一。这个法门是个什么样的法门呢?它是“一乘了义”。 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槃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理的经典,即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说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即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净土资粮》) 称性。性,本性,自己的佛性,自性嘛。……“称”字的意思是称心、合适,相称不相称,他讲的这些和佛的本性相称不相称。如果这些法是称性的,是痛痛快快的,不是委曲的(佛说其它有些法是委曲的)。啊呀,众生难度啊,大家很愚痴,于是只好作一些权说,权巧方便。佛说这个《无量寿经》是大畅本怀,自己的本怀是非常畅快的,把自己所有的修持都传授,都宣说出来啊,大畅本怀啊,所以是“称性”。不但是“称性之谈”,而且是“称性之极谈”,登峰造极之谈,不能更超过于此了。 (二)不可思议 深妙法门 日本和尚道隐称赞《无量寿经》为“……奇特最胜之妙典”。这个是最奇特了,生到极乐世界,你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说你是阿鞞跋致,你又是凡夫,这十分奇特。光是“奇”没有什么可贵,它最殊胜啊。它最殊胜之处就在于:你凡夫可以成为阿鞞跋致啊,不然,凡夫绝无此望!佛之大愿是什么?是要度众生啊。我们的愿也是如此,要度众生。你怎么度呀?这不就有奇特最胜之法嘛!密法有三句话: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离开悲心就什么都不能谈了,所以大悲是根。菩提就是觉悟,这是因哪,因是什么,果就是什么。彻底成就是什么?方便哪,你有度生的方便哪!你有一个方法,告诉大家一个方法,他众生都是做不到的——有跟没有一样。净土法门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这是殊胜的方便,以这个方便,才能究竟成就,才有究竟的果实。有度生的方便,不是一个空谈哪。 (《无量寿经讲座》) 《会疏》(注:《无量寿经会疏》,日本越前胜授寺峻谛著)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而且其中这一切庄严之事,佛身、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是最为精妙,所以故作“超胜”。唯有极乐这一国土,最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独妙”。《会疏》又列举了七件事,说明极乐世界的超胜独妙。现选出其中精彩的四项:(甲)“佛身光寿,超过诸佛。”佛光无量,寿命无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超过诸佛。(乙)“名号利益,独出难思。”弥陀圣号名闻十方,十方诸佛都称赞,都劝其国众生,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可见弥陀名号“独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难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闲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地狱恶相显现,此时忏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十念必生,所以叫“易获”。(丁)“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往生以后得到的果,太顿了,太高了。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带惑的、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补处菩萨相当,故曰“太高”。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最为精。”所以叫做“超胜独妙”。 (《无量寿经白话解》) 它(净土宗)不像禅宗和密宗,密宗师父很重要,禅宗同样的要选择师父,相信师父,依靠师父。如你遇见一位无面目的长老,被他拿一个冬瓜印子,给你一印。就是说,你本来没有开悟,偏偏又遇见一个不长眼睛的长老拿一个用冬瓜刻成的印,给你盖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这是譬喻)。这位长老有名无实,他自己并没有开悟,偏要强作会家,给你一个糊里糊涂的证明,印证说你开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禅宗的师父也很重要。但是净土宗不需要这些,为什么修行难?难就难于生信。但是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无量经论,都在给我们作证,启发人们的信心,所以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这个法门,由信生愿,由愿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没有任何危险;只要老实念佛,不须东参西访,自然远离恶师恶友,不易上当,最稳当啊。 (《心声录》) “易行”,就是这样来出三界,出生死,跟八万四千个法来比,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其他各有各的难。当然,密宗,你如果是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净土宗难的地方啊!密宗,你怎么能认识一个师父啊,而这个师父又不是魔啊?是魔就要破坏佛法啊!这里头他容易来混,来破坏。两个地方,一个密宗,一个禅宗,这里头他很可能来冒充啊。密宗,看着他你不大理解,一般都说密宗又是吃荤,又是不很讲戒律,也不研究经典。实际上,密宗他们的戒律还是很重,他自己不遵守啊;研究的是很深的经典,现在我们不知道。另外,他又显一点神通什么,种种的,所以欺骗性就特别强,冒牌起来很容易,大家认识不清楚,你没有法子辨别。禅宗也是如此,不设理路,随便可以回答你。古德问:“什么是佛?”答:“麻三斤。”“什么是佛?”答:“新娘子骑驴阿家牵。”这种话,他冒牌很容易嘛,这随口说,谁知道是深是浅哪?所以容易在这里头藏身哪。净土宗你不一定需要依靠一个师父嘛,是不是啊?经典上都有,法子都在,你就自己按着这个好好地念,好好去看书,这就是稳当嘛!净土宗的师父,他起码要讲戒律,他要知道经论,多少你还是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观察啊。总说起来,容易加上稳,加上不易于上当,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先师虚云老法师说得最正确了。这是他亲自告诉我的:“密法确实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但是西藏戒律废弛了,不行了。”现在各地就更不行了,所以有的形成卖法,你只要拿足够的钱来,就教给你个什么什么法;自己封为上师,随口胡说,存心骗人,如何如何。使得本来是一个殊胜的大法,现在成为危机四伏的险路。所以我自己虽然也学密,但我不劝人轻率去学密。 (《心声录》) 而现在,还有人就是要分别我这个密、这个显教。净土宗,没有绝对的不念一点咒的。你看《阿弥陀经》的经本上,后头都有《往生咒》,很难得有一本《阿弥陀经》后头不带《往生咒》的。其他的人就念《大悲咒》,念《准提咒》,和尚每天上殿就念《大悲咒》、《十小咒》。这和尚,你说他是密宗是显教?那不就是唐密!现在是汉话了,也就是说那是个字音走了的密,是不是这样啊?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以就没有魔障。这—点大家要坚决相信。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十往生经》说:“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所以不会受禅定这么遭遇魔障的事。极乐世界你真心的这么修,很虔诚的这么修,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个菩萨来护持你。“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一切恶鬼——现在很多都是恶鬼恶神,很多都是依恃鬼神……搬运东西这个奇异功能,其实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个变戏法的法叫做五鬼搬运法……就是鬼跟他合作。这些恶鬼恶神……。有些事大家就喜欢颠倒。 (1)持名易修 小孩叫他念阿弥陀佛,一教就会。很多一字不识的老太婆就念阿弥陀佛,得到很好的结果。人人都会,可见容易。 (《心声录》)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径路,而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 (《净土资粮》) 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于其他圆教法门,例如《圆觉经》说:“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着人的生灭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 (《净土资粮》) 本经(《无量寿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为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你还想象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此说很有见地。 (《无量寿经白话解》) 又持名一法,最契时机。盖此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因持名一法,随时随地可行,不须入山潜修,闭关宴坐,于有益世间之事,仍可进行。只要深信切愿,一向专念,若不得闲,下至行十念法,或临终十念一念,皆可往生,所以说“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又大乘宗旨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因持名念佛,最为方便,故于当前人民,亦应随缘利乐,现居国土,正好一并庄严。可见净业行人乃“不离佛法而行世法”,足证持名法门契合时机无能过者。 (《心声录》)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土,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显示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胜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学,各校的录取标准不同。这个暑假有人考首都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他大学就都可以考取了,首都医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高。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要求的分数高,往生药师佛国土是不容易的。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当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到。而且一旦考进这个学校,便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保证个个是博士,是大科学家,都大成功,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学校我们要去。 (《净土资粮》) 咱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报佛所现的报土。这个土对于二乘,就是缘觉、声闻(即阿罗汉)及对于凡夫没有接引之分。你不够分,不能生。有很多佛国,例如药师佛国土,就是不容易生。念《药师经》大家看看最后,念《药师经》最后的感应是什么?临终时药师佛派些菩萨把你送到西方极乐去。是不是?你念东方,倒生西方了。这是因为东方的,你进不去,考分不够。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叫做凡圣同居净土;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在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土就是凡圣同居土。 甲、横截生死 “一得往生,横截生死”,就横着出了生死。咱们要出生死,顺着出来,得断尽了见惑、思惑。断了见惑,得小乘的初果。现在,说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见惑缠缚很深。第一个身见,错认身体是自己,对于身体很爱护,想维持这个身体,想修炼这个身体,都是身见。外道都是在身见里头,要怎么样延年益寿、长生不死,要怎么样保养圣胎,怎么炼丹,怎么通周天,都是你身体里的事,这全是身见。身见不破,见惑中的头一项就没破。 色界有四禅,无色界还有四种定,把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成为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严经》中开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扰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多种练功,好像很了不起,其实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惊小怪,四禅八定是色界、无色界的事。我们是在欲界,欲界里修炼,起码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后,身就跟云跟烟一样的,非常空虚和清净,不过还是感觉有身,这个是欲界的定。在这个地方修持再进一步之后,突然间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自己不见自己有身,也不见自己衣服,也看不见自己所坐的床铺,房子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这个地步就要妄自尊大,自以为如何如何,其实这是未到定,还没有到初禅哪。初禅之上,二禅、三禅、四禅,他还不到初禅,就像还在幼稚园,就自认为我是博士了。这些地方很容易错认,你自己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到四禅,说四禅,这叫大妄语。大妄语是决定入地狱的,所以你这样修了半天还不如不修,这是我们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听见别人说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念佛念了半天没有到这个境界,就认为他比我强。应知他不能和阁下相比呀,那远远不能相比呀!他们纵不犯大妄语,没有损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们则是横超色、无色界、欲界诸天,直生西方净土,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他们如何能比? (《心声录》) 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并且开悟的人,往往还未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就是指这类情况。只是初步明禅,而无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是多废时间的。 (《心声录》) 地球上的修行人,虽然有的人开悟了,开悟的极少啊,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现在恐怕一亿里头也难得一个半个。中国十亿人口,咱们中国能出十个开悟的人吗?恐怕不容易。这不是很明显了嘛!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有的人自称是开悟了,实际没有。 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到哇!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的是识,看也看的是识,说也说的是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得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心声录》) 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无量寿经白话解》) 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证三不退,这是方便。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空说。所以“究竟”之果,就在这个“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 (《净土资粮》) 乙、慈力加被 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 (《无量寿经白话解》)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难圆”。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论》讲弱鸟缠枝,弱鸟只能在树枝子旁边飞,不能飞远。小孩不能离开母亲,所以我们众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够乱跑乱飞,鸟乱飞,结果飞不回来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婴儿靠母,如弱鸟缠枝,不要乱飞。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论》指引的,阿弥陀佛有“胜方便”,上面已讲,胜方便即依靠阿弥陀佛摄护行者,往生极乐,见佛闻法,亲承授记,净诸余习。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给你清净了。你发了大愿,普贤十大愿,大愿之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是大愿王。这两个愿是一样的、同等的。你的愿王就圆满成就了,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从这一个门就超出了,就是胜妙的最庄严之路。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盖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安详往生,决非专靠自力。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净土法门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弥陀愿力加持。行人如能信愿持名符佛本愿,则弥陀于行人临终之际,必来接引。如玄奘法师所译之《阿弥陀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盖因弥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佑行人,故此行人临终之时,才能不乱,正念往生也。平日信愿持名,主要靠自力;临终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他力无边,故不必有所疑惧。 (《谷响集》) 宋代灵芝大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正当临终时,人的识神已经昏乱,不能做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作的善事,所作的恶事,在你自己八识心田所留的种子都要发现。人在临死时,他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作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有的会起恶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临终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临终骂佛,种类很多;或者贪恋世间,不能放下;或者猖狂发疯,种种恶相,都叫做颠倒。所以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已经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要没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现在所凭仗的,唯赖弥陀大愿的加被。《圆中钞》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可是他浩浩荡荡如同洪水一般的见惑、思惑,实在并没有断。不但没有断,连伏都没有伏呀。压伏一下都没有办到,在这种情况下,而能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能念佛,“原非自力,而能主持”,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的。专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弥陀佛前来拔除业障救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接引救济的大力,虽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所以“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全仗佛的加被力。大家日常念诵的《阿弥陀经》,是后秦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这段的经文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罗什大师因为“秦人尚简”(中国喜欢文字简要),所以译文极简。但仍可体会到,临终的人所以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是因为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至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较详,经义明显。经文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经文可见,是由于阿弥陀佛慈悲加佑,临终的人,心不颠倒昏乱,正念分明,随佛往生。《悲华经》就更加清楚,经文是:“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他看见佛来接了,就欢喜了,放心了。佛这个时候,“入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现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寘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以上的《悲华经》文,更加详尽。因佛来接,临终之人,生大欢喜心。佛当即入无翳三昧,因这个三昧的加持力,佛为他演说妙法,当他闻法之后,当下断除一切苦恼,如梦初醒,如一灯照破了千年的积暗,所以生出大欢喜心。这个“大”字,不是与小相对的大,是绝对的“大”,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当下就证入宝寘三昧,因为这个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在正念,并得无生法忍(安住在无生法中,八地以上菩萨才能完全契证),所以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唐译本》与《悲华经》帮助《秦译》显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 (《无量寿经白话解》) 丙、现生不退 当生的人同往生极乐的人一样,都住于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个意思《阿弥陀经》里头也有。……大小两经相合,证明当生极乐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样,同入正定聚,这真是无上的幸运。所以先师夏老听到净土法门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头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啦”。不然,哪里有路?所以这一点很要紧。 (《无量寿经白话解》) 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进,于现生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一穷苦的人,生活困难,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号觉明菩萨。《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女,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 (《净土资粮》) 今此持名往生一法,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但能临终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可见摄机至广。 (《心声录》) 下一届的佛就是弥勒了,但他还没有就职,就是这样,只要等一等。这是一生补处。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圆摄万类,最上的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亦在其中。普贤菩萨在《行愿品》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安乐刹就是极乐国)。”这是普贤菩萨所发求生西方净土的愿。文殊菩萨,大智文殊把七言偈改成五言:“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大智的文殊、大行的普贤都以往生极乐为志愿,所以对至高无上的上根也不屈才。再下呀,不但五逆十恶都能往生,连动物,连地狱中的众生都能往生。动物往生,我要举夏老师的例子。他在闭关的时候,成天绕佛念佛,绕了佛之后坐下来念,念了之后穿上鞋下去绕。后发现有一个老鼠,在老居士绕佛时就跟着绕;等老居士坐到座位上,盘腿一坐,两只鞋就放下去了,是两只很大的鞋,那老鼠就坐在两个鞋当中,它也端坐;等到起来绕佛,这个老鼠又跟着他绕。成为常规,天天如此。可是有一天先师起来了,一看那个老鼠没有动,碰一碰老鼠还不动,再一看,老鼠端坐死去。这个老鼠,它能跟着人绕佛,跟着人坐下来,人起来它又跟,最后就安然在两只鞋中间坐化了。至于它是否会念佛,无从证明,但它能在关房中,紧跟先师同坐同绕,最后安然坐化,决定是深入净土法门。还有经上说的,地狱的众生,只要他肯念阿弥陀佛,在他业障消除的时候,在刚出地狱的一刹那,就成就清凉华菩萨。所以统收万类,这个法门十分殊胜。 (《心声录》) 法门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是一句“那谟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念的时候很诚恳,很清净,这些世间的事都不想了,于是在你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弥陀佛,你就离开妄念了。若是一上来就叫你离念,这很难哪。欲除妄想,去一添两。妄想不好,我要去掉妄想,这一想就是妄想,去了一个添了两个,所以你对它没有办法。然而你老实念佛,不知不觉就离开了妄想,从有念达到无念,不知不觉合了道妙。往生见佛闻法而证无生法忍,正是“巧入无生”,所以它极妙。 (《心声录》) 我说念佛这么殊胜,你要讲出点道理来,不能就说好,不行啊!要有点道理,是不是?道理就是“无住生心”。就觉得你这个念佛,你什么都不想了,就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的都不想了,别的是“无所住”啊。没有住在工作上,没有住在地位上,没有住在金钱上,没有住在男女之间上,所以一切事都无所住啊;也没有住在要成佛,要什么什么,都没有呀;法上也无所住,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不断,这个心是生生不已啊,是生生没有断灭,没有死啊,这个就是“无住生心”。 (《净修捷要报恩谈》) 《金刚经》的关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凡夫就不可能了。不但凡夫不可能,二乘和小菩萨也都不可能了,因为凡夫只是念念不停地生凡心,没有一个时间能无住。成了阿罗汉就无住了,但是他不再生起度无量众生的心,所以阿罗汉能无住不能生心。有些事度的菩萨,从事上修习六度,我这辈子修忍辱,那辈子修布施等等,他们是生心,他度哇,但是不能无住。再往上到了台宗别教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以我们成佛共四十二个位次。十信还不算贤人,要到十住。初住到十住,十个住的位次,十个行的位次,十个回向的位次,这是三十个位次了,这称为三贤。再登初地,初地到十地,又有十个位次。四十个位次,上头还有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到了地前的三贤位,他们有时生心,有时无住,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只有在别教〖天台宗判分佛教为四教:一、藏(小乘),二、通(通于大小两乘),三、别(纯大乘),四、圆(一乘)〗登地的菩萨,才能在生心的时候就无住,无住的时候就生心,所以这是大菩萨的境界。 (《心声录》) 念佛的人,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嘛。……你把这些东西都放下,而这一句老净念相继,就暗合无住生心嘛。有的时候是明合道妙,这是暗合道妙,不知不觉,就合了道妙。明合和暗合,这都是合嘛。所以不可思议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念佛、念咒是众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转。开始时就这样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这叫事持。《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你先事上念,然后就自自然然变成理念了,那就是实相念佛了,所以即凡心成佛心。从事持开始,谁都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有什么难,这个念要使它成为习惯。 净土法门老实平常,所以夏老师《净语》诗中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们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远。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刚般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足),以及禅、密、戒、定无边殊胜功德,都在一声佛号之中…… (《无量寿经白话解》) 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继,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它在果性叫做“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即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和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 (《净土资粮》) 这一段(注:《净修捷要二十五》)完全是净土法门,没有别的,就是念佛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得无生法忍哪,这念佛就摄六根哪,你只要达到净念相继的时候,你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助力、助缘,自然心就开了,就明心见性啊。 (1)十念必生 弥陀大愿 这就是“十念必生”愿(注: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但当深具信愿,只要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愿一齐都活了。这是大愿之心,圣教的眼。 (《心声录》) 一个人在临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青年得病,临终时也是地狱相现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助。哥哥说:“赶紧念佛。”并请多人一齐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逝世时曾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还能说不信?转眼那油锅里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开?所以这时念佛那就是真诚了。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就走了。这就是二三十年之内的真事。 (《无量寿经白话解》) “一生成办”,现在有很多人,对这个还不太懂。有人说这密宗是一生成就,这净土也正是一生成就啊!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注:密宗噶居派大德),我说:“这个往生净土,这个算不算密宗的一生成就?”贡嘎上师很负责任:“你说的是哪个净土?”贡嘎上师的汉话说得非常好,我们这个对谈很畅达,这话稍微说得慢一点,他直接用汉话说,比人家翻译强得多,经过翻译的七折八扣了。“你说是哪个净土?”我说:“是西方极乐的净土。”“哦,那就是即生成佛!”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不再有别的生了嘛,最后都是成佛嘛。这一生完成了,就这一生嘛!所以现在学密的人,他是有意标榜自己,来压低净土宗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往生极乐,必登补处,见于《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两本相同,可证凡往生者,必定于一生中定补佛位,同于现在兜率内院之弥勒大士,同名一生补处,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既成佛,愿已落实。所以带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鞞跋致,究竟都是位齐补处,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胜因妙果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要解》赞叹说:“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见,从凡夫心,以信愿持名为因,决定能得往生净土、位登补处、一生圆满、一生成佛、不可思议的妙果。 (《净土资粮》) 《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污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譬喻,浊水喻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乱心里面,乱心就不得不立即清净了,所以说“乱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说,我们的乱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当,不可思议。所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又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净土资粮》) “越三祇于一念”,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终教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一句名号可以成就无上果觉。并且“齐诸圣于片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注:见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也就是说,这个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刹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祇劫的修行,一句名号顿然位齐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大哉,不可思议的妙用,正显众生所得的真实之利。两经同一宗旨,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你念了一句佛号,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这就是诸佛出世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我们幸而得闻,这实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 (1)行圆 一门即是普门 甲、密净不二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现二土也。”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顾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说是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又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白话解》) 净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语密。但能一念相应,即是一密相应,亦必即身成就。可见净宗即是果门,乃密教之显说也。 (《心声录》) 乙、禅净不二 “声声唤醒自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叫谁呢?是把你自己叫醒啊!你在睡觉啊,现在都是做的梦中事啊,就这一声一声叫唤你自己啊!“声声唤醒自己”,这一句是禅嘛,还有什么是禅呢?所以“此身已在含元殿”,真是老实念佛的人,你已经在了含元殿——含元殿就是长安城的皇宫,等于说是在北京,你此身已在天安门,更从何处问北京?到了天安门,你还问北京干什么?你到了北京中央了!所以“更从何处觅长安”。这就是说,修净土不再需要去参禅了。但领会一些禅,对于我们破执着,不要陷于有为、有漏,还是有好处。所以,我们广学、多闻,学般若。 (《净修捷要报恩谈》) 至于直显禅净不二者,莫过于《大集经》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可见持名不但是禅,且是无上深妙之禅。因为此禅,不待参究,当念即是;不论迷悟,全体现前。故先师夏老有诗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古德也常说念佛之人,譬如“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问长安”。 (《心声录》) 丙、一即一切 极乐的一花一香、一尘一毛,都是圆明具德,也就都是《华严》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弥陀和行者当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境界不可思议,具足《华严》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在愿文中都很明显。 (《无量寿经白话解》) 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它是宝啊,宝中之王啊;这是个王中之宝啊;“宝王”啊,既是宝又是王啊。你怎么说都可以呀!所以这“宝”和“王”两个字,本身就说明问题,“王”是高出一切,“宝”是最可贵的,最可宝重啊!是这样的三昧,宝王三昧啊!还有人说,这许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贪,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过去的业,有的三昧能消现在的业,有的三昧能消未来的业。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宝王三昧! (《净修捷要报恩谈》) 《阿弥陀密释》(也是密宗的书)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消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上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密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的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份,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仿仿佛佛,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非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无量寿经白话解》)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大师是说,种种行愿,广大如海,虽然无量无数,可是只要满足往生极乐净土这一愿,一切其它的志愿,全部得到满足。这一开示超情离见,纯粹是华严境界,和盘托出了诸佛的心髓。末世修行人,在当前“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的形势下,但能信奉满足往生净土的一愿,就投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就同弥陀同体,一切大愿都得圆满。方便直截,不可思议。昙鸾大师的稀有开示,应与以下妙句同参:善导大师的“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的“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严普贤行愿品》:“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以及本经释尊赞叹阿难说:“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都是画龙点睛的无上开示,都是教眼,都是释尊一代时教、十方诸佛无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决定立脱生死,直趋究竟。 (《无量寿经白话解》) 《弥陀要解》中现成的两句,正好作一副对联:“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这两句话可以概括净土宗的殊胜奥妙。事持就是不论是谁,老老实实地念“那谟阿弥陀佛”、“那谟阿弥陀佛”,就是事持。事上你是这么持了,理持呢?须要契于实相,住于般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从容中道,这叫理持。所以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最高,凡夫就觉得无从下手。但是不知道,这个奥妙在你持名念佛中,如果老老实实,绵绵密密,清清静静,不知不觉,不知不觉,你也就达到了实相念佛。最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称为究竟的方便,所以说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为你就是清清净净的,别的都放下了,若能净念相继,能所两忘就是理持。理念就是念实相,也即是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忏罪来说吧:“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说明实相能消众罪。《观经》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大家想想看,八十亿劫是多长的时间,生死之罪是何等的重罪,《观经》指示,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除。这是由于念佛暗合道妙,暗合实相。所以功德不可思议。 (《心声录》) 净土法门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无为法身、诸法实相的究竟处。《弥陀要解》说:净宗“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正印”的“印”字应重视。印是印章、印鉴,古代公文必须有主官的大印才能生效。近代银行存款,提款单的个人印鉴必须相符,才能领款。可见印是印证。而且盖印不同于书写:字是一个一个、一笔一笔、有前有后的写出来;盖印就不同了,印上的全部文字同时显现,一时顿成,一成一切成,完全表示圆顿之法。现说一切都是从实相这个图章所印出来的,那么所显现的必然各个都是实相。于是能说所说,能说的人、所说的内容;能听所听,能听的人、所听的内容;以及能发愿往生的人,同所愿往生的国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这一切一切,都是实相正印。所以“首楞严”的含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为什么能究竟坚固?就因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没有一样不是法身,本来没有一切分别,密宗称为大圆满。大圆满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圆满,一句佛号是大圆满,就是实相。所以密宗说:“声字皆实相。”耳之所闻是声,目之所见是色,这不都是六尘吗?可是禅宗三祖《信心铭》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所以开口便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试问一切都是实相,阁下怎么拣择?所以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是实相……可见入了净土法门就是入了实相。这就是真实之利。 (《无量寿经白话解》) 所以一入净业门中,便是身在实相大海,无论你是仰是俯,是自由是蝶式,不论向东向西,或沉或浮,或深潜,总之都不离这个实相大海,也即是弥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即是大智慧的萨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弥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离见,人类语言无法宣说,众生妄心,永不能测。可是大恩大德弥陀世尊,特垂方便,普兴救度,开此妙门,一切众生闻佛名号,深心信受,老实念佛,愿共众生同生极乐,只要此心真实,这个人虽身在娑婆,已蒙弥陀摄受,不再退转。正如《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寿经白话解》) 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翻译华文就是不退转,这是菩萨的阶位。不退有三类:第一是位不退。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已经作了圣人的同流(入圣流),不再往下退变为凡夫了。藏教的初果,已入了圣流,他就不是凡夫了。第二,行不退。永恒是度生的大乘行,不再退为只求自度的二乘。度生之行不退,藏教根本没有资格。第三,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远远不是凡夫了。这需要别教的初地才到念不退,别教是纯一大乘的教,别教的菩萨正是通常所说地上菩萨,这才能到念不退。……可是本愿(注:第二十愿)十方众生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要解》又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也同于地上菩萨,同证三不退,这实在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极乐净土所独有。 (《无量寿经白话解》) “径登四土”。极乐世界不是四土嘛: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啊,直接就登了四土啊!你登了这个凡圣同居土,这个凡圣同居土和常寂光土也不是割裂的,所以,生凡圣同居土,也即是生了其他三土,无非就是时间嘛。你现在还没有断惑,到了时间,你必定要登这个常寂光土,而时间,又是人类的错觉嘛,所以不要在时间上把这看死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弥陀要解》说:“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又“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要解》的话,非常精妙,它说此处的极乐世界是指四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但殊胜之处,在于它也同时横具(齐时并有),也就是同时也具有以上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正是极乐世界最极殊胜的地方。《要解》又说:这里经文所说的阿弥陀佛,正指佛三身中示现在凡圣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佛,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与法身佛。佛有三身:一、法身,居常寂光土(所谓居住,只是示现令众生可以理解的话,实际是身土不二)。二、报身,居实报庄严土。三、应化身,常示现在方便有余及同居土。……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宝珠,宝珠有珠体、珠光、珠的影子。珠体是本体,是法身;珠光是相用,是报身;珠的影子是全珠所显现,是化身。但是三个不相合离,所以佛的三身也像伊(∴)字三点,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生到同居,你见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见到报身佛、法身佛;你所居的国土是同居土,但它也横具上三土,所以极乐的同居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无量寿经白话解》) 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众生能生到我国,都毕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如同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转生必补佛位,……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成为一生补处,也就是决定成佛。 (《无量寿经白话解》) 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这样的超情离见,这是极乐唯一独特超异之处。凡夫往生都不退转,并寿命无量,所以都是决定成佛,这不是凡夫卜度计较的思维心所能测。 (《无量寿经白话解》)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广说弥陀愿海的经,正是这部《无量寿经》。大师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晴天霹雷,斩尽情执的金刚王宝剑。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净土只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能说,世尊唯说弥陀的大愿之海、净土法门呢?殊不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世尊对阿难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尊种种说法,无非是救度迷徒,让他们得到真实之利。真实普利众生,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华严》称为经中之海,一切江河细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门,都同归弥陀大愿之海,所以华严长子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士发愿往生净土。 净土法门是“一乘之法,了义之教”,而且是“万善同归”。善,拿我们佛教的宗旨说,“利乐有情”,就是善嘛。对有情,对众生,让他们得到利乐,这不就是善吗?大善!你要是残害有情,那就是恶!所以,利乐有情就是善。那怎么样来利乐?庄严国土呀!你有一个清净、庄严、只进不退、永远不死这样的一个国土,才是善的果吧。你要众生得到利乐,只有到了这一步,才得到了真实的利乐。所以,万善都应以净土为归。万善,是“臻于至善”,这是中国的古语。“臻”就是“归”呀,这个净土法门是“至善”,这是一个意思。再有一个意思:一切修行,最后都统统要归入弥陀一乘愿海,弥陀的大愿之海,这好像江河,小的河流、大的河流,一切都要流归大海啊。所以,一切修行都是流入弥陀的大愿之海,弥陀的愿海,也就是华藏世界大觉悟大智慧的海,所以是万善同归。 (《无量寿经讲座》)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大集经》中佛说:末法中亿万人修道,难见一个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门仍能救度众生。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戒律都在里面,又说一切禅定也都在里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应知淘金,探龙须能得珠,学佛须明佛心,入道咸归净土,才不负两土导师苦心,才是真实佛子。 (《心声录》) 底下是蕅益大师的话:“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这个净土宗不是一个愚夫愚妇行的法,这个法门极深极妙,“斩尽一切意见”。破尽一切戏论,一切戏论都破尽了,一切戏论都给你斩尽,不然有这些东西你就不能很好的信受。“唯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才能“彻底担荷得去”,只有这种大人物、大宗匠才能承当。而我们糊里糊涂的认为只有愚夫愚妇才去搞,还在轻视,这是什么?这是颠倒见。把殊胜的看成轻,把轻的看成好。你自己正在颠倒见中,你还在拿大顶呢,头冲下,脚冲上,很辛苦呀。——只有这些人(大宗匠)才能担当得起!其余世间的士、“世智辩聪”、“通儒”,这些“禅客”,“尽思度量”,尽他去思度的量,尽其量,“愈推愈远”;他越想,越琢磨,越想越远,越不能明白,反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了。 (《无量寿经讲座》) 经中以《华严》最尊,但《华严》所独明的一生圆满之教,却落实在《阿弥陀经》的大小二本(注:《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可是普天之下,从古至今,对此信受者极少,怀疑的人很多很多,虽有言教,但义理却已隐晦,可哀可伤,所以大师(注:蕅益大师)悲痛至极地说“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大师愿剖出心肝,流洒热血与我们相见,而如是说,希望世人于此生信。我今普愿一切见闻此说之人,三复斯言,切莫再轻视净宗为低浅之法。 (《净土资粮》) 《阿弥陀经》以何为宗呢?注经大德们提法虽不一,其实质亦无大异。但其中最为直截精要的,则是蕅益大师所说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由信生愿,由愿起行,行是持名的妙行。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出门旅游必须带钱,这就是资。还必须带饮水和食物,这就是粮。《要解》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其中“信”字是关键,人若老怀疑西方净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愿。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测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功德难思的妙行。只有持名这样的妙行,才能实现广度众生的大愿。如无此妙行,众生自身想出生死都难,更何况能度他?是故《要解》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并且证实自己的所信,证实信愿持名即得往生的胜行,证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净土资粮》) 中编 深信切愿 一、深信 (一)信为道元功德母 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大海。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于佛法也是难于入门的。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所以必须有信心,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 (《净土资粮》) (二)信愿乃往生关键 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的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到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哪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昧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怎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你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净土资粮》) (三)净土难信 1、极难信法 净土往生法门是难信之法,所以夏老师的会集本(注:即《佛说阿弥陀经》晋唐两译会集本)上把玄奘的“极”字摄进去了:极难信法。净土法门是极难信的法。所以你要说是让众生生极乐世界,自己要求生净土,这个信心很稀有呀!难信之法呀!《阿弥陀经》:十方诸佛都称赞本师于五浊恶世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无量寿经·独留此经品》:“若闻斯经,信乐受持”,听到大经你能信能乐,愿意受持(受是接受,持是奉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里面的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你要说,这个经要去念念,就两万多字,有什么难的?比这大部头经容易多了。你要去讲这个道理,比《楞严》也好讲,不是这么难。为什么这么难呢?总之,佛无虚语哪,真实法——因为你不肯;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肯。所以这就表明能信净土,实在是一切世间的难中之难,难能就可贵。难信的你能信,就是大智。信和智是一致的,信和清净也是一致的。 (《无量寿经讲座》) 现在有很多人,他真烧香,真磕头,真祈祷。但要说他信佛嘛,他只是迷信,或者邪信,十分可惜。 (《心声录》) 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中发挥得十分深刻,若无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富贵,就造业,这生造业,下一世便入地狱,这叫做结三世冤。 (《心声录》) (四)何谓正信 1、截流大师的标准 正信是什么呢?净土宗的祖师有个截流大师,他有一个《劝生正信文》,劝大家生正信。他说这个正信跟不是正信区别就太大了。他的正信是什么呢?就是相信自己的本心跟佛的心,本来就没有分别,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证的嘛,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嘛。所以,自己的本心和佛的妙明真心本来不是两样。但是现在自己还是凡夫,还不是佛,这是头一条。第二条,就是相信自己虽然不是佛,但是我们跟佛没有一点儿隔断的地方。一个杯子里头我们倒了水,倒了牛奶。这个杯子里头有水的地方就有牛奶,有牛奶的地方就有水。牛奶全部在水里头,水也全部在牛奶里头。虽然现在我们是众生,我们算是水,佛算是奶,但是我们跟佛,就像水跟牛奶一样,互融互摄。这个道理是对的,因为起码我们可以相信佛的心是遍一切处,当然我们在佛心里头。再进一步,要相信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心也遍一切处。都遍在一切处,那不就佛在我心里头,我在佛心里头,一切处彼此都有?一杯之中,注入牛奶和水,杯中自然到处是牛奶到处是水,这是第二条。第三,因为我们这念佛嘛,如来悉知悉见,感应道交,所以念佛必定可以得往生之果。如是的信心叫做正信。 (《心声录》)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净土资粮》) 或疑佛法主张无我,怎么说要信自呢?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即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 (《净土资粮》) 甲、三世因果 (3)事和理 甲、全事即理 从理显事 (五)如何生信 1、首先仰信 我们应当“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首先要信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尊是我们的导师,教导我们受五戒不能妄语,所以释尊绝对不会说妄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都是真实,都是如,没有虚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人一文钱,也不要人去投他一张选票。释尊舍弃王位眷属,雪山苦修,成佛后也只是沿门托钵,讨饭为生,这都为的是什么?还不只是为了要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深信佛的教导。《阿弥陀经》是佛金口所说,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都是真语实语,决定不会骗我们,而且净土三经中的《无量寿经》与《观经》,都有会中大众,亲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记载。这都是历史事实,决不是神话故事。所以我们应当相信,既然相信,就应当依教奉行,“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一部《华严经》讲的就是“信、解、行、证”。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个“信”字,所以在信字上,我们必须要深入。深入这个信,还有一个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金刚经》赞云:“破疑生信,超相绝宗,顿亡人我解真空。”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听任它存在,要主动,要作努力,哪些地方有怀疑,要把它破除。破疑,疑与信是对立面,疑破了,信就生长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信解二者,有时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时候是不信不能解。这两个可以互相促进,因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就这么循环,这么增长。信一点,多理解一点;多理解一点,更信一点;更信一点,更深入理解一点,这就对了。信解具足的时候,就怎么样?就入佛智慧,就进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二、切愿 (一)修行要务 立愿为先 发愿很重要。莲宗祖师省庵大师说:“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具发就是全发,要全部发起自觉觉他的菩萨大愿。 (《无量寿经白话解》) 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愿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净土资粮》) 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铠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作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护身的铠甲?就是愿。 (《净土资粮》) 信、愿、行是三资粮,缺一不可。例如照相机三条腿的架子,一条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胜信心居第一位,已介绍于前,所以紧接着介绍愿行。愿字很重要,这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愿”是从信而来,有了信心才会愿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产生行动,所以愿字是承信启行的关键。弥陀因发大愿的誓海,称为大愿王。为证此愿海,法藏比丘于无量劫积功累德,一心庄严极乐净土。由大愿产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与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其中的关键是“愿”。 (《无量寿经白话解》)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人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人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人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人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谷响集》) (二)愿的组成 根本三心 1、出离心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众生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王位离皇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更切忌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心声录》) 第二,慈悲心。佛为什么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样来维持生命,众生非常苦哇。因之发心求道救度,这就是慈悲心。在人世间我们也看到多少灾难,多少苦痛——非洲的灾情,两伊的战争,多少血泪呀。怎么能无动于衷?这种同情与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佛菩萨看一切众生与自身如同一体,这就是同体大悲呀。佛看一切众生如同佛的独子,这是大慈悲心,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须从慈悲心出发。修罗都有本领,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没有慈悲心去修炼,是盲修瞎练,成为阿修罗而后已。 (《心声录》) (1)大悲、大愿、大智慧 第三,菩提心,觉悟的心。《毗卢遮那经》在“大悲为根”之下,紧接着便是“菩提为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就是佛。一切事从因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就得菩提,种佛就得佛。“菩提为因”就等于是说,咱们现在播种,你种了一个佛的种子,将来也就要结出佛的果。所以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这同《华严》说“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华严》说,这三个像是一盏油灯的三个方面,灯油、灯炷与灯光,缺一不可。而关键是灯光,不发光的灯有什么用?灯的光譬喻大智慧。我们看到本来是佛的众生,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觉悟,冤冤枉枉的在轮回之中受种种苦,所以要救度,这是悲心。悲心广大,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就是大愿。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如《金刚经》:终日度生而终日无所度。这样的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就是菩提心。 (《心声录》) 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相当于刚才六信(注:蕅益大师提出的六信,见上编)都深信,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 (《心声录》) 现在我们净宗初机行人怎么做?引用昙鸾大师《论注》(注:《往生论注》)中的话,他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不是求声闻、缘觉,不是想生天,想有个好死,来生富贵,这都不行了。要发愿作佛的心。“愿做佛心即是度众生心”,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伟大就是不为我。为什么要成佛?要度众生。怎么度众生?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摄受众生都生到有佛的国土去的心。《大乘起信论》上说:“众生如弱鸟缠枝。”小鸟刚会飞,离开树枝不行;没有成就的人,离开佛不行。怎么度众生?让众生生到有佛的国土去。 (《心声录》) 《无量寿经起信论》云:“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佛是什么?佛者觉也,三觉圆满就是佛。“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众生妄执成为不觉。背离六尘,反合本觉,叫做始觉。始本不离,直趋究竟,大觉圆满,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众生之慧命”。我们应该知道:慧命比我们生命重要亿万倍。你有生命,这是人身的寿命,不见得有慧命。以广大甚深的智慧当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诸佛法身拿智慧当寿命,所以叫作慧命。《四教仪》说,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伤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这是因小失大。这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师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生命,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因为菩提心是佛本源与众生的慧命,所以“才发此心,已成佛道”。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圆教妙法,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 (《无量寿经白话解》) (三)如何发愿 1、默察机缘 创造条件 关于发愿问题,函中有“选择所集中的目标中,就有对自身的取舍标准,要准备牺牲什么,以集中力量得到什么。”数语甚好,表示确在认真考虑发愿问题,应珍重。但另一方面也不宜操之过急,《大经》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时间方才结成四十八愿。当前,君之求索,不外“默察机缘”与“创造条件”两途。因须利他——“他”即客观方面,一切法从因缘生,当然要看机缘。至于“自觉”,虽是主观方面,但也不能脱离因缘,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机缘。故首须对于机缘有切实与深刻之了解,但又不可局限于现有因缘之中,而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条件。当前首应创造的是“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云:“欲诵持(大悲咒)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怎么去辨别人,怎么知道这是了义教?”这都首须具眼。所以你当前首须创造的便是“眼”,这也即是你当前首先应发的愿,这正是观音大士的教导。要持咒先须发这样的愿,你说按着经本把愿文念一遍,这只叫“诵愿”,不等于“发愿”。真实发愿,必然有行动跟上来,那就是止恶行善,忏悔祈愿,诵咒修法,读诵大乘。祈请上师三宝加被,早开正眼。你已有初步眼力,经过一些考验,但还有更大考验在后面。必须通过这些考验,才有可能“得智慧眼”。通过考验,不等于具眼,只是过程而已。 (《谷响集》) 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生出行动,才真正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动,要“积功累德”。 (《无量寿经白话解》) 最后两句(注:见《无量寿经·法藏因地品》)是“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击,壮志就消磨完了,学佛只是五分钟热血。唐译里是“纵沉无间诸地狱”,这地方包括地狱,本经是“诸苦中”,当然也包括地狱,所以法藏菩萨的誓愿,纵使堕入地狱,此行此愿也不退转,这正说明决定坚固。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虚愿;单有行没有愿,这是盲动。所以要愿行相辅,愿以启行,行以证愿,才可以圆满成就大愿。 (《无量寿经白话解》) 我们现在是减劫啊,寿命在减。现在寿命却在增长,这是个特殊的现象。我说我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就这么猜呀,可能是个中兴的瑞相:人的寿命增长啊。……这也正好跟西藏的传说,密宗的传说,佛法要中兴于世界,这两个有不谋而合的地方。现在姑且这么来看,这是一个中兴的瑞相,所以大家能长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有利因素。 (《净修捷要报恩谈》) 下编 真实修行 一、净土行法 1、诸经所示法门 《要解》说:“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观像,如《般舟三昧经》里所说,专看佛像,这叫观像念佛。观想,就是《观经》里所说,观日、观水、观佛相好等等十六观,这叫观想念佛,都是净土的行。还有五悔,是①忏悔,②劝请,③随喜,④回向,⑤发愿。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净土。但其中有正有助,信愿持名这是正行,至于礼拜、供养等等就是助行。正助齐修如同众宝俱备,但持名念佛乃宝中之王。 (《净土资粮》)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续。 (《谷响集》) 二、净宗正行 持名念佛 夫念佛法门为易行道,优于余法,故称捷径。但念佛有四:一、实相念;二、观想念;三、观像念;四、持名念。持名念佛,更为简易精深,直截了当,契理契机,万修万去,故持名一法称为径中之径。《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无量寿经》说:“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观经》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可见净土三经,同赞持名念佛。又此法门,乃十方如来所同赞,千经万论所共指。 (《心声录》) 三、持名法要 1、“阿”的读音 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用印度话来念,是“那谟阿弥达巴亚”。这一句佛号也出现在《往生咒》、《大悲咒》里头,但是注音注错了,“那摩”变成“南无”了,有的读音变了,“阿”字念成“哦”字了。现在写的文字是“多婆夜”,“夜晚”的“夜”,南方很多地方“夜”字读成“亚”,亚里(夜里)。这样你要把那个音念准了,还是与印度文一样的,“那谟阿弥达巴亚”,是“南无阿弥陀佛”印度音的读法。因此,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字很重要。现在大家初修,要念南无阿(ā)弥陀佛。有的人年老了,老太婆了,她都念了几十年了,就不要叫她改,但是要叫她知道……不要自己错念成“哦”,教别人时,还把别人念的“阿”改过来,这就改错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初入此门,必依乎数”。你理解的应当高,真正下手的就应当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视这个“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数量,不可说我随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说我老念,但现在做不到这点,说说容易,真要做到就难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规定一个数。虽然告诉你以后离数,但先从数开始,一定要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要有定课,一天是三千、五千、一万、五万(《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从三万开始,三万、五万、十万)。 (1)念得清楚 “声”指念佛时嘴里发出来的念佛声,这声音有很大作用,净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密诀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听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心声录》) 从诚恳清净心中发出的念佛声,自然和谐宁静,妙善高雅。这句微妙的念佛音声,经历自耳,而达本心,所听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声合于心。这个声音是万德庄严的佛号,也就是万德庄严的音声。这个声音从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与所闻之声相应。声合心,心应声,故云“心声相依”。简浅说来,我念佛,念佛有声,声音又帮助了我。由我发声,声又助我,所以说是相依。这样念下去,用不着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心声录》) 咱们众生耳根是最利的。我的一个舅公(三舅公),我亲舅舅的舅舅,叫文廷式。他是榜眼哪……他念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弟弟(九舅公)抱怨(这是我亲自听到的),九舅公说他:“我这个三哥,我小时候上他的当,他说你们都去念书,就把书给我们,叫我们念。我们都累得要死,拿本书哇啦哇啦念,他躺在床上睡觉——其实他没睡在听,一听就都听进去了,我们累得要死,效果他得了。”这个证明耳根最利。所以有时候你必须要大声地念,利用这个耳根,不光是心里记。要嘴里念自己听,听到自己声音,这耳朵都听进去。 (《净修捷要报恩谈》) 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默念也可以听,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或再小一点都可以。 (《心声录》) 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过缓”就给妄想留机会,造成轻忽养识的毛病。“过急”引起紧张,耳朵可能听不清楚,这就受极大的影响。所以过快过慢都不相宜,应把速度调节合度。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始时稍缓一点,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增加速度,等到快得念不成时,便顿然停住,再从头念起。 (《心声录》) 音节指音声的节奏。共修念佛时用鱼磬来统一大众的音节,这样可保证大众所念共同的内容。个人念同样可用鱼磬,不用鱼磬同样要有音节。音节调节适宜,念佛容易摄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号中六个字,不论某个字所占的拍子,时而一拍、半拍、四分之一拍、八分之一拍,那么整个佛号每句都在变,这样就会念得乱成一片,还谈什么摄心?不但时间上每个字要安排好,声音的高低轻重也要合节奏。节奏很重要,普通的举臂抬腿若合节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节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韵,念佛轻松,易于成片。 (《心声录》) (1)三字真传 我们凡夫应该怎么样?就应当老实念。这“老实念”三个字非常好啊!所以夏老师说:“三字真传老实念”。有一位美国来的,拿着这句话问我:“三字真传,哪三个字啊?”我说:“不告诉你了吗?老实念。”三字真传就是老实念,他以为……这也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不相信“老实念”就是三字真传。所以众生遇见这个法,就是要一点点破,破自己原来的东西。你不破,你那东西堵在那儿,处处是障碍。瓶子里有个塞子——这还是好的呢,有个塞子,所以东西倒不进去。有的是个脏东西,王致和臭豆腐你刚装过,你来装牛奶,那个味儿不好闻。再有的是你刚装了“敌敌畏”(注:一种剧毒杀虫剂)了,这样的瓶子你来装牛奶,吃了毒死。这个瓶子很要紧哪!所以要老实念哪! (《无量寿经讲座》) “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这两句中,须解释的只是一个“真”字。所念句句都“真”,决定出离娑婆,往生极乐。怎样叫做“真”?现从最平常处解释: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伪装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份,不是形存实亡(所谓扛空枪)。恳恳切切、老老实实信愿持名,就是真念。再简单一点,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听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心声录》) 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名号。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贪净境,不参是谁(以上四者称为念佛四大秘诀)。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传。 (《心声录》) 这“一向专念”是个重要的修持关键。《无量寿经》的往生,三辈往生啊,不管你是上辈、中辈、下辈,共同的都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啊!“一向”,就是我一向就是如此啊,就是一贯的。“专念”是专一的念,不是什么都念,不是很杂啊。就是说,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不安啊,总是想:啊呀,将来我有机会学点别的,我才满意啊。这都不是专,这都不够专啊,要真正的专念啊!你如果能够一向专念——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所以,这个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达到一心不乱,还是达不到,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求能达到凡圣同居土,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这更好,是吧?这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个是理解不深。所以,夏老说:“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而不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甲、专修不杂 甲、废时利用 (1)唯真精勤 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了这个法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松地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你这又是错误!这里所谓易行者,是和其他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佛来接引的条件,达到往生的目的,这样,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当了。要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哪,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哪,你对于这娑婆无所留恋哪。如果你很留恋这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啊。所以这一切合在一起的话,就是我们要好好的有信有愿,而且很好的念经念佛。真正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要真正有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努力。所以,这个“易”是比较来说的,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啊!“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夏老师也是从这个……张宗昌要抄家,要杀他,说他是宣传赤化,他逃往海外。张宗昌是个军阀,实际是个土匪,他做了山东督军哪。夏老师逃跑到日本,回到天津又重病,之后闭关修持啊。就是说,到这里才明白:只有净土才是真实的啊!所以就闭关修持嘛,那很精勤哪!不下楼,就是一个人在楼上,几年工夫啊!这都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 (《净修捷要报恩谈》)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很难,首先须达到念佛成片。我们要念到成片,少则十几句,多则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这个里头心不跑动,自始至终都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么,自己完全可以知道。 (《心声录》) 有些人自己忽然间可以念起佛来了,有的以为这就是到了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不是,这叫作不念自念,这还在前头呢。就是我没有想去念,自己就念起来,这是好现象,但不能这么去结合,就说我就到了“理一心”的境界了,那不是,那远远的不是!你这叫不念自念,念熟了,这也是好的现象。 (《无量寿经讲座》) 离开了杂乱的心,这心中没有杂乱。专念一句名号,没有修这修那,心也不是很散乱。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头就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样的话,你心中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离开佛哪。而这个佛在哪里啊?就在我的心中啊,佛就不离心哪。这样的一念一念的继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你在这一段定课里头,你在这一只香里头,念得很清净,无有间断,念念相续,当然这个是个开头,是个好现象,但这个还不能叫做事一心,它这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个不叫事一心。达到这个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断惑或者用力量去断惑,而见惑思惑的烦恼自然就断了、自然就落了,念佛的功德嘛。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这六根都摄了,净念相继,到了一心,这一心的功德惑就断了。念到这个境界,从此,就从同居土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高一级了,去了就是阿罗汉的水平。 (《无量寿经讲座》) 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见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 (《心声录》) 为什么我们能念佛呢?正因为佛在念我呀,佛在摄受我呀。佛不摄受,我们就被烦恼牵缠,念不了佛。我念佛时即佛念我时,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于是使得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暗自在转化变换,所以说:“根身器界潜转换。”器界是一切东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尘,这些东西在我们念佛的时候,不知不觉暗暗地就转变了。这就比自己身心随着自心与他佛的互感而起变化难懂得多,应知自心与外物也是不二。《华严经》说:“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唯识枢要》云:“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这都说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古禅师说:“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就是说,整个地球是和尚的一只眼。茫茫大地只是自身的一只眼睛。念佛时是因心与果佛相感的时候,因心中所包括的日月星辰男女老少焉能不受感化?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万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方向变,变得更适合于你,更适合于你的修持。假如别人和你是怨憎会,你念来念去那人就变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们要知道一个地方有人用功,这一方都得益。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只是消极自了。一个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这一切没有不可转换的。所以大家有什么烦心的事,就归到好好念这一句就对了。那为什么他老跟你作对呀?因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对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发生变化。所以古代参访的人到一个地方,怎么能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大德,就看这个地方的山水树木,如果有得道之人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心声录》) 我们这个修法不为我自己修,我替我父亲修,替我母亲修啊。而且不仅仅是这一生中的父亲、母亲,我们过去有多少生,有多少父亲、母亲哪?我都要替代啊。所以,我们这个心很广大啊!所以,这个孝也就真正是大孝啊,不光孝这今生的父母!所以,这就使得我们一个人变伟大了,这就是学佛的殊胜的意义啊!我常说要大变活人,所以学佛的过程就是改造的过程。你学了半天佛——不但学佛是如此,连儒家都这样。你念了《四书》,你还是照旧、一样,你就是不会念《四书》。你必须根据孔子的话,要使自己有所改变哪。我们老这么做,这么回向,你看看,你不知不觉就变了嘛。现在,你就照这个念,你本来没有想到这个,现在你念(注:指念《净修捷要》最末一段),你没有想到的也就实行了,是不是?你实行了,你纯熟了,因为熏染的力量,你成了习惯了,你对待一切就有广大心了,就伟大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1、常自省 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哪里?都等临死再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从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过失、习气都如何了,一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了?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夏老师检点自己一身都是短。自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样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瞋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瞋痴会暴发,这仍是自然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YIN欲心猛增,脾气越来越别扭,有的越来越糊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的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瞋痴的毒都可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 (《心声录》) 你,念佛的人,就为十方佛所护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摄受,同时你真实念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个菩萨保护你。所以,真是真实信,在念佛的时候,你就受保护,不受魔扰啊。除非你自己内心里头,突然间业力发现。所以,还就怕有时候业力发动。一贯很好,业力它没有发动。他八识心田这个业力要是在某个时候突然间发动——所以,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就是“谨防业力发动”——忽然间,信的人他可变成不信了。因为它在你心田里头暗暗地工作,你不知道,它也不告诉你的,它一下发动出来了,是你这个业力发动啊!善根发动就好了,是吧?现在大家正是善根发动,是不是?你看看,你们这儿具体善根发动的样子,全家请佛像,建佛堂,来闻法,这都是善根发动,所以要趁热打铁啊!业力一定有啊!如果说没有业力,那就是他们说的“消业往生”了。不能!业力无穷无尽哪,带业往生,你不等它,不要等它发动,这个时候叫因缘成熟,往生之后消业去,不是在这个世界把业消了,否则就不可能了,难行道了。所以,要承认这个业力是无穷无尽,种种的东西都有,现在,就是要谨防它发动。目前,我们就是要善根发动,再发动,长,再长,一直到成佛! (《净修捷要报恩谈》) 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没有达到六根清澈,耳内有许多垢污。打个比喻,像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用这个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瞋痴三毒啊! (《无量寿经白话解》) 著相就是众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要离四相,首先从我相入手。世间俗人的哲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相十分牢固,这样的人就不好办了,所以要破四相,首先破我,无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经中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可见破四相先从破我起。我们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爱好,我的见解,我的什么什么,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应该首先破除。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极宝贵的启示。 (《心声录》)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欲”就是贪欲。《四十二章经》说:“离欲清净,是最为胜。”既然离欲是最胜,当然不离欲就是最为危险了。目前有许多怪现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离欲,甚至纵欲,赞叹纵欲,邪见缠身,怪论惑众。初机行人,必须小心识别。所以要离欲啊,离开这些欲染。 (《无量寿经白话解》) 《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着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佛教称为满器),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 (《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妙谛全是无为法,但此无上胜妙甘露注入众生心田,因众生心譬如垢器,污秽含毒,甘露入内亦同混浊,所以不可不先破有为法。初起步时,始于足下,万里之行,在于初步,故须先从最切己处下手。有为法包括很广,人们切身的是功名、富贵、妻儿子女,种种这些很粗的,都是有为法;再高一点,名誉地位、学术成就、事业功勋,还是有为法。……这句经(注:指《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从干扰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爱生气,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得,这就是你下手的问题;有的人非常悭吝,稍微吃了一点亏,很不愉快;有人情欲一关打不破,等等。每一个人有他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这一切是不是如梦如幻呀?实际就是做梦,转眼成空呀!梦是很好的比方,梦里明明有六趣,觉来空空无大千。在梦里六趣都是有,朗然大觉时,本来无一物。例如害怕的梦,老虎咬自己,没有人救,在叫喊啊,恐怖啊,你一醒,哪有这些恐怖啊?是个梦。现前一切——整个是个梦,是幻术所变。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颜六色,但是没有谁去抢这个肥皂泡,知道它当时就要灭。像人的影子,哪有实际的东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错认。于是自然而然对所执着的东西就淡了,能把这些东西淡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心声录》) (1)般若为导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词可翻,勉强可译作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炼。 (《心声录》) 苏州有一老居士,自谓已开悟,实则尚未。夏师曾问伊平日如何修持?伊曰:“我只是浑浑沌沌。”“夏师曰:“你还有什么浑,你早已是日凿一穴而浑沌死。”夏老之当头一棒,打得正好。惜伊不识,当面错过。事后弟(注:念公自称)曾请问夏师:“似此浑沌已死者,当如何办?”夏师曰:“继续凿,直到通身凿透为止。”妙哉!妙哉!此真起死回生之妙药。知识分子不能如愚夫愚妇之老实修行,正因为浑沌已死,故唯有广读大乘,深参实究,凿之不已,直到通体透脱,方到休歇之地。 (《谷响集》) 我们修行,就是要行和解并重。这个“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哪!你只是研究,看了很多书,懂得很多,到处给人讲,讲了很多,而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叫做解而不行。解而不行,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是什么?只是一些邪见哪,并不是正见哪。“行而不解”,有的人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也不懂是很危险哪!有很多人,他念佛,他说念一句佛,死后多个元宝,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元宝,因此他不能往生啊!将来满他的愿,就是元宝多一些。佛不勉强你嘛,那是你的心愿嘛。……这种人很多啊!所以说,行而不解是“增长无明”啊。我们要破无明,但你如果只是修,不理解,你长的是无明。所以,我们要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横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日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心声录》) 戒是摄心。最浅近的说,就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这是最基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条。你总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的上头,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具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门,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决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再进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杀、盗、YIN、妄、酒。这个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能受哪一条,受哪一条都可以。比方说,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条不喝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条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条、受两条、受三条、受四条都可以,受了五条就具足了五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难了,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宝塔第一层,你要盖个宝塔,最底下这一层绝对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紧,暂时你可以用戒来要求自己,总之自己对自己要有个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怎么样呢?就像一个东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在一个破瓶子里,全给你漏光了。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对自己一点约束都没有,属于漏器。现在大家没有因缘受戒,可以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减少杀盗YIN妄酒这些事情。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也不要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东西。不偷盗,偷窃抢夺、贪污受贿、占公众的便宜、私吞别人财物等等,都犯盗戒。在家人不邪YIN,夫妇之间是不犯戒律。……受了戒就必须认真持戒。比方说,你不杀生,你要是没有受杀戒,你不杀生没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没有别的功德。你又没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杀戒的话,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从反面看,杀了生的话,要是不受杀戒的人杀了他(它),就是一个罪报,你欠它一条命,将来就要还它一条命,你杀它吃了,将来它把你杀了吃了,这样才平等,不然讲不过去,但是没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杀戒的人,你把鸭子杀了吃了之后,来生你变鸭子被它杀了吃,这样还解决不了问题,你还要加上一个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鸭子杀了吃了还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这样,你要持住了,功德极大。要犯了,不仅仅是受杀生还命的报,而且加上一个破戒的报。所以要受戒,要有一个约束自己的心。还没有受戒,就先拿戒条来要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多做。 (《心声录》) 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若有人听到佛的名号,恭敬和不恭敬也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所以此土人民纵有宿业重罪都可以带业往生。 (《无量寿经白话解》)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须遇人始得。 (《谷响集》) 第十八、十九两愿都是专重持名,本经的纲宗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足证专修持名是净土正宗。但从古至今,持咒、诵经、参禅,以及种种兼修而得到往生的,也常见于多种著述之中,这正在本愿(注: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所摄之内。最明显的例子,蕅益大师说:参禅的人不必放弃禅改修念佛,只要把参禅功德回向极乐就对了。大师真不愧为“真佛眼”,是开显弥陀本心的大善知识。 (《无量寿经白话解》)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人哪,但是你现在没有缘,这个佛就不能度无缘哪,如果能够这么度的话,那早就没有众生了。所以,佛菩萨是无量劫来和一切众生结缘哪,有缘你才能够得遇啊。 建设一个佛化的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助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别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结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们应当慎重,也应祈祷,靠佛力。 (《心声录》)
(一)一乘了义 称性极谈
(二)不可思议 深妙法门
1、稳
2、易
(1)持名易修
(2)净土易生
(3)佛道易成
甲、横截生死
乙、慈力加被
丙、现生不退
3、普
4、妙
(1)十念必生 弥陀大愿
(2)往生极乐 一生成办
(3)直彻心源 即心即佛
6、圆
(1)行圆 一门即是普门
甲、密净不二
乙、禅净不二
丙、一即一切
(2)理圆 实相正印之所印
(3)果圆 不退成佛
二、大教核心 万善所归
三、净土资粮 信愿行
(一)信为道元功德母
(二)信愿乃往生关键
(三)净土难信
1、极难信法
2、行人通病
3、结三世冤
(四)何谓正信
1、截流大师的标准
2、蕅益大师的六信
(1)自和他
(2)因和果
甲、三世因果
乙、殊胜因果
丙、因果同时
(3)事和理
甲、全事即理 从理显事
乙、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丙、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五)如何生信
1、首先仰信
3、信解并进
二、切愿
(一)修行要务 立愿为先
1、与佛相应 众生可度
2、得大铠甲 可出生死
3、承信启行 具足资粮
4、人身难得 切莫因循
(二)愿的组成 根本三心
1、出离心
2、慈悲心
3、菩提心
(1)大悲 大愿 大智慧
(2)信愿持名 求生净刹
(3)普度有情 同归极乐
(4)诸佛本源 众生慧命
(三)如何发愿
1、默察机缘 创造条件
2、由愿起行 积功累德
3、愿心坚固 直趋觉路
4、胜缘难逢 时不我待
1、诸经所示法门
2、正助并行 对症施药
二、净宗正行 持名念佛
三、持名法要
1、“阿”的读音
2、必依乎数
3、自念自听
(1)念得清楚
(2)心声相依
(3)耳根最利
(4)轻重灵活
(5)速度适中
(6)节奏调适
4、老实念佛
(1)三字真传
(2)至诚真实
(3)无为无著
甲、不除妄想
乙、不贪境界
丙、不重神通
5、一向专念
(1)专念
甲、专修不杂
乙、专心一意
(2)一向
甲、废时利用
乙、相续不断
丙、毕命为期
(1)唯真精勤
(2)功夫成片
(3)不念自念
(4)事一心
(5)理一心
(6)物我俱换
四、大变活人
1、常自省
2、谨防业
3、防垢毒
(1)破我相
(2)去欲念
(3)舍情见
4、转境物
5、读经教
(1)般若为导
(2)起死妙药
(3)行解并重
(4)应读经论
6、坚守戒
7、恒忏悔
五、依教奉行
六、回向极乐
七、广结善缘
八、佛化家庭
《净业导》跋
“一乘”。大家读《法华》,《法华》首先就有火宅喻……这个故事很好懂,但是这说的是什么呢?这三个车,就是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白牛车,就是一佛乘。佛最初说了《华严》,大家都不懂。所以不得已,针对众生的水平,适应众生的水平,从权说一些方便的法来救度,于是说《阿含》,说“四谛法”,让大家证阿罗汉,这就是声闻、缘觉的法嘛;后来回小向大,说《法相》,说什么什么,让大家成菩萨,这就是三乘法嘛。这三乘法,就是释迦牟尼佛叫这些孩子从着火的房子里跑出去的权说——权巧方便的说法。而实际上,世尊的目的,是要所有的一切统统成佛,所以给的大白牛车远远超过三乘,所以《法华》称为一乘法。三乘是权说,一乘法是开权显实,把实际说出来了。
这部《无量寿经》是一乘法。有很多人把这个看成为愚夫愚妇之所行——老太婆也会念佛啊,看不起净土宗啊。实际是他自己很浅陋,他不知道这是一乘法。怎么见得呢?《往生论》说,这极乐世界是“二乘种不生”,二乘的种性,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能生的都是发大菩提心的,都是要成佛的。你修阿罗汉,就是得了六神通,得了漏尽,你最后不回小向大,不念佛求生净土,照样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二乘种性固定不变,不能生,所以能生者,纯是一乘菩萨;虽然是凡夫,他也是发了无上菩提之心,这是大菩萨之心,这都是一乘的根器。
……所以,求生净土不是自私自利,你真要度众生,这个是最妥善的方法,一乘之法。而且是“了义之教”。……
什么是“了义”?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把那个本体的道理告诉你,谈诸法实相的,才是了义教。《宝积经》里就谈到,你如果“厌生死”、“求涅槃”,这个就是不了义教;“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这是了义教。
这个净土法门是了义教,它很巧妙。一般都说,这个怎么是“了义”?不是还要往生,还要什么?他不知道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从有念入无念”、“以往生求无生”啊。从有念,念来念去念到忘掉了能所,就离开了念了。往生是什么?“花开见佛悟无生”啊,都是无生啊,无生则无灭啊。无生无灭这是了义教,生死、涅槃都是平等了。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乘之法,了义之教”。 (《无量寿经讲座》根据录音整理)
诸佛的秘藏,什么叫秘藏?佛没有保密,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要保密的,要秘密传授的,那怎么称为秘藏呢?这个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是《法华经》的话。佛的知见,不是文字语言分别——咱们这个思想所能理解的啊,所以称为秘藏!它自然称为秘藏,因为大家没有离开妄想,在你离开妄想之前,要理解没有妄想的境界,是理解不到的。这个经(《无量寿经》)就是把如来的秘藏和盘托出了,所以是不可思议呀。本来是不可说的,但是它和盘托出,所以净土法门是密教显说。 (《无量寿经讲座》)
1、稳
但是,现在这个密宗,我们为什么不提倡?确实是危险万分的。许多人在那儿冒充,这些魔啊,这就与那些假药一样啊!中国的茅台,买的不好,那不知是什么坏东西啊!他就买这个瓶子,茅台一个酒瓶子就可以买一瓶酒;空瓶子可以卖,他专来收的。他就是做假货,拿这个瓶装,就换成假东西了。很多自称密宗的人就是这个,所以只有净土是最稳,就是密教的显说,最安全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而且,咱们这个地方的众生遇见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可以治魔障。你打坐出了偏差,靠念佛来治。你修禅定出了偏差,怎么来解决?也是靠念佛。 (《无量寿经讲座》)
2、易
(2)净土易生
……这本质是他们是凡圣同居净,是净土;我们是凡圣同居秽土,污秽的秽,我们是凡圣同居秽。因此,我们这个往生是容易的,是从凡圣同居转到凡圣同居,这好像还是同一层楼,不是变了方便有余了,你是从凡圣同居脏的这一头换到了清净的那一头。可是,到了清净的那一头,他那儿自动的变化,和高级的——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打成一片哪,跟这边不一样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3)佛道易成
“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的咬,咬来咬去,出去了,这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就出来了,这是易行道。 (《心声录》)
第二是边见,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无;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在一边。上帝是圣者,凡夫是上帝制造出来的,有圣有凡都落一边。我们佛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这三者,是没有差别的,佛是最平等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消除了对持,不落边见。
尚有邪见,不同于佛的见,就是邪见。执劣为胜,总名见取见。制定的一些戒律、修练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实,也都是错误的,这种执取非理戒禁的见,叫做戒取见。以上有五种见惑,再有贪、瞋、痴、慢、疑五样,都属见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种见惑都断了,才破见惑,得初果。把细的贪瞋痴慢,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断了,思惑才断。见惑、思惑都断了是漏尽(漏就是惑、疑惑),得漏尽通,出生死,到方便有余土,证阿罗汉。这才出生死,这是竖出。
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瞋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瞋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说我不要,就会留给别人,这就不是贪心了。但是说一切处贪瞋痴都没有了,很难做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是带惑往生,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发了正愿,你还念佛,求生净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这个就是最胜方便。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于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人,证有余涅槃,确实涅槃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万劫长寿,但是还要落空亡啊!八万劫完了,还是要堕落。开悟的人,你没有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了后有啊?没有逃得了后有,那就跟没开悟的人一样,又轮回了。一轮回就不得了啦。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了馒头,这就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己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 (《净土资粮》)
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注: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上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没有!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发了愿,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无量寿经白话解》)
3、普
这一生补处,是怎么成为一生补处啊?“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呀。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这一生补处菩萨也由于念佛呀,念的阿弥陀佛呀。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念佛看得很浅哪!这一种概念,我们必须把它端正过来!一生补处的菩萨,他之所以成为这个,都是由于念佛呀!底下我们要讲,文殊、普贤都在发愿,要往生净土啊。文殊是大智慧呀,七佛之师呀,他也要发愿往生,还有谁的智慧能超过文殊啊?都在求生净土啊!而且最下的下根也可以去啊!也就是说最严重的病人,得了绝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呀!最高的,像文殊、普贤也不屈才,他们也要去呀!什么法能够这么广泛,这么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兼顾这两头?当老师的最怕学生水平不齐。水平不齐,你讲低了,高的不爱听;讲高了,低的听不懂。老师不怕别的,就怕水平不齐。极乐世界,这个水平是最不齐了,都到了极点了嘛!但都能救度啊!所以不可思议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4、妙
事持不能小看,就这么阿弥陀佛……不知不觉,只有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深妙境界,你也就自然达到了。这是诸佛大智慧、大慈悲的结果,才能给我们找出这样的妙法。这个方法人人能做,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觉就从事持达到理持,于是你这个凡心成了佛心。可见最圆最顿的法,就在事持之中。 (《心声录》)
禅宗说:“迷即众生,悟即佛。”你只要明见本性,识自本心,明自本性,五祖说“是即人天之师”。人天导师,你就是佛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5、顿
(2)往生极乐 一生成办
(3)直彻心源 即心即佛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 (《无量寿经白话解》)
6、圆
“称名无异持咒。”称名,念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确实,我在这个称名里头,得到了密宗的很特殊的感应。密宗有最高的佛,比毗卢遮那还要高的,红密称为阿达尔玛如来。这阿达尔玛如来的心印在持名的时候就显现了,当时,我还觉得奇怪,这个念佛怎么出来阿达尔玛佛的心印?后来才知道,这同时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印,这在当时并不知道。所以,你在念佛,等于在持咒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中国旧日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疑的地方,我什么都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确的信念与认识。《大集经》说“但念阿弥陀”,就是只念、专念、唯念阿弥陀,这就是无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禅。
这里所说的无上深妙的禅,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说禅定,是在前五度里面。两者虽都用一个禅字,可是差别极大。经教中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禅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见天地万物。《净语》谈“深妙禅”并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参禅,而是要你知道你现在念佛啊,你已经是参了深妙之禅。 (《心声录》)
这一句佛号,如蕅益大师说:“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可见天台的圆顿三观、性具性造、一念三千等,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具德、一真法界,都在其中。 (《心声录》)
(2)理圆 实相正印之所印
(3)果圆 同证不退 径登四土 圆具三身 一生补处 究竟成佛
由上可见善导大师之说,是深得佛心的。大师说释尊唯独说弥陀本愿之海,世尊说如来唯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这样剖出肝胆的开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抛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定出苦海的救生圈。 (《无量寿经白话解》)
我们《阿弥陀经》的名字就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当时法会上“十方恒河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这给我们现在能信净宗的人一个证明,一个授记:你只要信,你就是不可思议,你所得的果报也不可思议。以凡夫身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果报。因为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这样难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无量寿经白话解》)
什么叫做信?就是对于真实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欢喜愿求。信以心净为他的性。什么叫心净?因为心很殊胜,如同水清珠,珠子放在很浊的水中,水当时就清了。信心就有这样的妙用。种种染法,各各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他有一个特点,是“自相浑浊”。他不但自己浑浊,而且他还能浑浊其他的心所,如极脏的东西,他不但本身脏,谁碰到他谁脏,所谓“自秽秽他”。“信”正好相反,能清浊水,把问题翻过来。所以莲池大师说:“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修净的人,以心净为主,所以生信是紧急的要事。 (《无量寿经白话解》)
禅宗硕德高峰禅师在语录中说:“信乃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岸,转大法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心声录》)
净宗纲要在于信愿持名,衡量自己之进步,首在信愿二字。夏师曰:“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故吾人当前所应关心者,端在信之深与愿之切。信愿二字看来似浅,实则甚深,无有止境。阁下信愿较前增长,此即最大之进步。至于静坐中有何善相,与此不能相比。 (《谷响集》)
《教行信证》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我们说一念,就是指信心无二的心,无二所以叫做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往生清净报佛国土的真实正因。《会疏》说:“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这就是说,往生的正因,只在于你的信心达于一念(一心)的程度,能达到,决定往生,不依靠你念多少。这与《要解》往生全凭信愿的说法一致。 (《无量寿经白话解》)
《疏钞》(注: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念)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其中千信千生,万信万生,信佛名字,诸佛救护,都是无上开示,是佛知见,是净宗与佛教的心髓。 (《无量寿经白话解》)
这个难信之法,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称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呀。不光是人类,天界的种种,他们比我们智慧更高,都是难信哪!一切世间哪,这个九界呀,都是难信哪!这个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加了个“极”字:“极难信法。”所以这就是非常难信哪!大家都说我就念念佛能够往生,能够出三界啊?他不敢相信了。这个道理极其微妙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阿弥陀经》说,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唐玄奘大师所译则为“极难信法”,可见能信这个法门在一切世间,天人之中也都是很难的。所以常说念佛不难,难于生信。那么现在我补充一句:生信不难,难于正信。 (《心声录》)
净土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菩萨尚难得闻,况余人乎!又小本曰此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难信者,端在“不可思议”四字,故非语言文字思维分别之所能知矣。《大经》甚深,慎勿等闲视之。 (《谷响集》)
2、行人通病
有很多人他虽然是信,不能称为正信。为什么呢?举些例子:有些人说,我生前念一句佛,死了之后到阴间就多一个元宝,这当然不是正信了。还有人就觉得,死是很痛苦,看到修行人死得好一些,于是他念佛,只求死的时候舒服一点儿,这是第二种。第三种,他就求佛保佑一切吉祥,求现生一切如意,只求世福。第四种就希望我死后也要得到安乐,我活着时候很安乐、很舒适,死后也求这样。第五为了超度亡灵。自己有个亲属他已经死了,很思念他,那什么办法呢?于是念佛求对亡者有好处。如上种种千门别类的念佛都不是正信,这样念不能往生。最后一种,他就认为自己根器不好,学别的自己都不够,既然学别的都不够,那么只好念佛吧,那么就念佛了。这个也很消极,对于这个佛号功德就信得不够,这种最多也只能够生到边地。这都不是正信。 (《心声录》)
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 (《心声录》)
十信(注: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中最低的十个阶位)以前,就是邪定聚,因为你“不信业因果报故”。如果你真信造业受果报,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因为你不相信决定要受恶果报。一般人,说起来信,但实际行动上却是不信,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为什么你不去研究戒律,当做自己真正的老师?为什么破了戒不赶紧忏悔?所以你就是不真信哪! (《无量寿经白话解》)
3、结三世冤
他底下再说一句话就很深刻了,正信跟不正信将来这个区别就有天渊之别。你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当然会持名,具足资粮当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不具正信的话,你虽然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就会生到富贵人家,生到富贵家里就会造恶,造恶以后,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狱。这个话很让我们震动。所以你修行不彻底,跟那个十恶不赦的恶人的结果,只是差一步。作恶的人的结果,这一生完了之后马上入地狱……作恶的人比我们先到一步,念佛不彻底的人后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狱是同样的。结果很悬殊了,所以这个正信非常重要。 (《心声录》)
什么叫“正信”?正信两字很难。我们现在还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从仰信成为正信。《资粮》里引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此处“正信”讲得很深入,要离于八样事情,离于有无(有或没有,有无差别之见)。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无。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你这个有无就离了。一和异,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异。你要从它的体性说,是一;要从事相说,它就是异。故宫珍宝品里,金子打成的种种东西,解说员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佛的坛城,那是什么佛的坛城,这是什么佛,那是脸盆,都不一样。他说不一样很有理。他又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一样,都是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样和不一样同时成立,说一样就是一,说不一样就是异。所以,大家一和异对立的见没有了,离开了一异,去来,法身遍一切处了。佛向哪里去,从哪里来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从哪里到哪里,这话就说不出来了,没有去来,也就没有生灭,本来就无始、无终。所以离开了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种种的见,离开这种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见如来在一切处。“是为入佛正信”。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2、蕅益大师的六信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心声录》)
对于《要解》所说的六信,能生实信,必生殊胜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再能信他,信本师释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经中的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进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胜,决定往生,并品位甚高。 (《净土资粮》)
(1)自和他
又如楞严会上文殊大士赞叹观音的耳根圆通,指出闻性的圆通常。我们透过文殊大士的宝贵开示,可以信知自性的圆通和真常。……从文殊大士指出的圆通常,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要解》所说,我们本心圆通常,不是肉团心,也非缘影心,那都是生灭心,即是妄心。真心常住,所以没有初后(注:初际和后际);真心圆含十方,所以没有边际。闻性,随声音之生,而听到声,即是随缘;声音灭而闻性不灭,即是不变。由于自性圆含十方,所以十方国土皆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目前虽因妄想执着,妄心作主,真心未能显现,故“昏迷倒惑”。但我们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诲,背尘合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人们往生并不须跑向远方,只是生在本人心中,所以决定能生。净业行人于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疑惑,这就是信自。信自,也即是信自佛。 (《净土资粮》)
黄檗是一个了不起的禅宗大德。他有一部书《黄檗传心法要》,是很好的书,佛教徒都应该看。“学道(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于是向外求觅(向外去找佛),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现在有人贪境界、求功用,想学功能,都落在此话中,其结果为“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这是黄檗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开示:“不觉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个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说心外头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还有法。“坚持此行,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输髓”(烧身烧臂供养,把头骨脑髓拿出来供养),“刺血写经,常坐不卧”(晚上坐不倒单,有人练不倒单,无济于事。不从心里头解决问题,都是从外面事相上着手),“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能修种种无量的苦行,怎么样呢?“如蒸沙作饭”(把沙子蒸了来作饭)。这些话很坚决,很明白,很透彻。“只益自苦耳”,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说,“不入此门”,不行啊!就是这个道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起勇猛心,起担荷心,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清彭际清《华严念佛三昧论》)“行者”指我们,行者若能真诚的生起决定的信解,能够深信,能够正解。理解什么呢?“知一切佛不离自性”。知道一切佛都不离开每一个人本人的自性,所以,不是向外去求佛。一切诸佛都不离开你的自性,听了这句无上开示,自然生起勇猛心。我的自性就是一切佛,还有什么胆怯,还有什么不敢呢?要“承担”,我心本是佛心,敢承担。“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你就和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时候一样,不是刚才说过嘛,一发心就精进不退,就一直到成佛。你就跟释迦牟尼当年初发心的时候,没有分别。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华严》、《法华》以莲花做譬喻,就是因果同时……荷花的功德其中最殊胜的就是因果同时,荷花开的时候,莲蓬就在里头了。……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因果同时的道理。这就是告诉我们,行人要如此发心,主要知道一切佛不离自性。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大家老是说这个极乐世界——你们都说极乐世界,谁看见了?你可以告诉他,多少人看见,就这一会(注:无量寿经如来会),就有两万人,就是咱们这世界的人,父母所生的人,和尚是一万二,男居士七千,这是一万九;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五百,整整两万人。两万人都亲见。还有人非人等,还有他方来的菩萨,无量无边,那我们都不管了。咱们说地球的人,亲眼见的就是两万。还有别的经,如《观经》。《观经》里是五百,韦提希夫人、国王、皇太后和宫女,五百人,也是亲眼见的。还有两部经也都是亲眼见哪。这一经就是亲眼见的记载。当时,阿难拜下去后,一抬头就看见了,这个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哪!不但看见阿弥陀佛,而且听到;我们也看见十方的佛世界,同时听到十方的佛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所以,这都是证明嘛。多少人亲眼亲耳闻哪,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众,阿弥陀佛在那儿说法。而那边看见我们也是一样,看见释迦牟尼佛大众围绕说法,释迦牟尼佛正在讲《大乘无量寿经》。两土就如相隔一寻地,就只八尺,最清净的天眼隔着八尺相见,多清楚啊!我们看见到处都是佛光,一切乐器自己就奏乐,所以,这个事就是有哇!你说拿破仑有没有?你没有看见过拿破仑有没有,那你怎么说有哇?因为有人看见过啊——这不一样嘛!极乐世界,这有两万人看见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六信中自和他是一对。两者都能信,这是正信。一般说来,文化不高,阅读经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难于信自。若说自心是佛,便不敢承当,且认为那是贡高我慢;又有人一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不敢信,认为虚无缥缈,怕落空,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现。但若能真实信他,老实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后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种,便是专谈信自,不能信他,这多属于文化较高,读经较多,甚至是颇有研究的人。喜说自心是佛,但不信他佛;认为念佛求往生,是心外觅法,是著相。于是轻视净宗,不愿求生净土,当然也就是错过这个殊胜的方便法门,而难于在现在生中证不退转。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成佛,于是就反对一切修德。殊不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论性德则一切蠢动含灵都本来是佛;倘无修德,又与那些蠢动之类有什么分别?所以《要解》说:“偏重自佛,即是我见未忘;讳言他佛,却成他见颠倒。”进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圆融无碍之旨,佛法是无尽藏,切莫得少为足。 (《净土资粮》)
(2)因和果
因和果也是一对。因果问题很重要,一个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于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着贪求、计较、分别和营谋,便减少无穷的烦恼与过失。欲深知因果,必须明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经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现在我们都得人身,这是由过去生中,曾种持五戒之类的善因。至于在座诸位,能来参加当前殊胜的“念佛七”道场,其中许多位还是久修居士、出家大德、寺院长老,这都是过去多生的善因,不于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这说明欲知过去所种的因,只看当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于将来的果呢?那只看现在所种的因。现在大家从发菩提心、打七念佛为因,所得之果就是往生极乐,莲池化生,证不退转,都是阿鞞跋致,并且等同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可见三世因果极为重要。 (《净土资粮》)
你所着眼的只是自身当前一生中的情况,于是不能放眼宇宙。应知过去的时间是无量的,未来的时间也是无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实现全部无穷尽的因果关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痴才希望在电影拷贝中的半寸胶片,明了电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一个小块胶片,不问过去与将来,故名之曰“唯看现实”。所谓“但重功利”,您认为做好事必须现世得福,这就是求利,何况您还是急功近利。您主张一切善恶之事,都应现世报应,殊不知,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纯,其所得之福则如仰箭射虚空,福尽还堕,福力甚微。以此微弱之福业,所感善报往往还需远待多生之后,焉能尽望皆于当时而现报?恶业亦然。故须知三世因果,过去生中所作之因,当前所受者是;将来生中所得之果,现在生中所作者是。多劫以来,无量生中,种种业因,种种果报复杂错综,实不可能皆于现世显报。但应深信业因果报三世相续,丝毫不爽。 (《谷响集》)
因果不虚,欲免恶果,必须不造恶因。欲求善果,务要先种善因。故云“菩萨畏因”,先从因上努力。众生颠倒,不明因果之理。例如恶徒行凶,当宣布立即枪决时,吓得双腿都软了,这就叫“众生畏果”。遇到恶果,便害怕了,他如知道畏因,便不至于行凶作恶,肆无忌惮,当然也就避免死刑的恶果。 (《净土资粮》)
乙、殊胜因果
在信因之中,最殊胜之因,莫过于《要解》所说:“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散乱心中念佛,都会成了成佛的种子。例如经典中说,佛在世时有一老人来求出家,舍利弗用慧眼观察,看出老人八万劫以来,未种善因,不准出家。老人大哭,佛听到后,叫舍利弗准他出家。因为此老人在八万劫前是一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树,虎过后,放心了,念了一声“南无佛”。此一老人在八万劫前,在惊乱中念了一声佛,八万劫后,凭此善因,遇佛出家,后证阿罗汉果。又如《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由上可见,散乱之心,称佛名号,尚有这样殊胜功德,何况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焉有不能往生之理?信愿持名是往生的亲因,从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 (《净土资粮》)
上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悉皆念佛求生极乐国土,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随自身。空谷回音,必应于响。从因得果,果不离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愿,决不虚发。能这样信,名为信果。 (《净土资粮》)
但是这个六信中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证了不退转,那不就决定成佛吗? (《心声录》)
就是要相信因果,一切事情都是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次去美国,我一个师兄,修持得很好,他曾创建了一个台湾的莲华精舍,现在又分出了一个美国的莲华精舍,培养了许多真心的弟子。有些人就是修得翻车,神经病啊,发疯发死了,种种的。所以我常说,所见种种修行的人,有的大成就,有的小成就,有的无成就,有的得法益,有的翻车,有的翻车直翻到地狱,个个有其因果。他是什么信念,如何修持,如何对待师父,如何对待法,种种,就决定他修持的下场,都是因果不虚。我们要信这个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不虚啊!我们辛勤去学习,将来可成为学者,辛勤去用功,可以出生死,这就是因果,决定不虚。 (《心声录》)
丙、因果同时
我们念佛法门,具有《法华经》因果同时的殊胜。莲花独有之妙,花正开时,其实莲蓬已宛然显现于中。花果表示修因时即结果时,称为因果同时。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时即成佛时,同时出现。花正开时,小莲蓬已现,花瓣落后,莲蓬渐长,渐渐莲子充实,可以种植,这是莲蓬完全成熟了。但此莲蓬即是初开时所见之莲蓬,决非他物,所以说花果同时。这是非常直捷,非常殊胜,非常圆顿的妙法。 (《心声录》)
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上,发了种种大愿,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这是无量种种功德的果实。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劫来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号是功德的果实,所以名号中自然含有无量的一切功德。现在把佛的这样一个果地觉悟的果实,作为我们缚地凡夫、生死苦海中众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德,我念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句就有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来了阿弥陀如来的万德,直截了当不可思议。 (《心声录》)
事与理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事相就是事物与有形无形种种诸相,眼前所见,幡幢香灯,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鳞介爬行,六道轮转,生生死死,万事万物,都是事相。 (《净土资粮》)
例如当前我这个人,是个白发的老头,再过些年送到八宝山一烧便没有了,这是事相。若论本体,我的本性与佛相等,本来没有生灭。这里所说的本体,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脑的产物,是有生灭的。可见凡夫妄想的心,是不能真实明白脑中事事无碍的妙理。 (《净土资粮》)
“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运脱落,便是进一步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心声录》)
《甄解》(注:《无量寿经甄解》,[日]道隐作)又说:“若约佛所证,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甄解》的意思是:倘若按佛所证的境界,那么整个的四十八愿,都可以流入无量光寿法身。法身必定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正是法身本有的德相,所以叫做无量光寿法身。从这个无量光寿法身,流现出弥陀一切大愿、极乐依报正报一切功德。这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宝池啊、宝树啊、宫殿啊、德风华雨等等;正报:弥陀、观音、势至等等一切圣众,以及种种殊胜方便,都是从弥陀的法身所流现。所以这四十八愿就包括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以及无量无边摄受众生的一切妙用。四十八愿显的是法身功德。时常有很多人说,极乐世界的一些相,尤其是黄金为地等等,觉得没有什么兴趣。实际这些黄金并不是说咱们世界的黄金货币,而都是真实法身哪。善导大师说: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事相都是道,全显的是法身。 (《无量寿经白话解》)
禅宗有的人,不深入理解净土,他批评净土说:“你们是心外求法,你不参你的本心,你跑到十万亿佛土外去拜一个阿弥陀。”他不知道阿弥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乙、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如来的智慧。“具有”,表示已经有了,在座的人,每一个人,承认这句话么?这是佛说的,佛成佛时所证明的,成佛就是因为证实到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如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要大精进,要大惭愧。我们有如来的智慧,可是我们却堕落成这个样了,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要懂,并不是很难,只要把这些虚妄都去掉,恢复本有就是了,不是变个什么、得个什么、修成个什么。气功是讲究从头上出了个小人(元神),小人再修,又再出个小人。佛法不如此,此为心外取法,佛教不是这样。众生有佛一样的智慧,但就是因有妄想,有颠倒执着,想的都是错的,还执着,还把错的抓住不放,这不好办了,所以不能证得。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一切众生本性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心声录》)
现在有许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门,认为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以上两类人中,后者的病更重。莲池大师说:“迷理执事,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说,有人虽不信理,但能信极乐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执理而不信事,自身于理虽生浅信,但自心亦未开悟,于是就废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愿求生净土。莲池大师批评这类的人说:“执理废事,反受落空之祸。”此处为什么用一个“祸”字?这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灾祸。”执理不信事的人,谈玄说妙,自认高明,埋头研究,不去修持,一无所得,甚至拨无因果,故反而不如仅能信事的人。 (《净土资粮》)
丙、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两句最重要的话。“是心是佛”,本心是佛,这是自性的德,是性德。就象截流大师的话,你本来是佛,但是现在你肯定不是,所以就需要“是心作佛”,也就是这个心在念佛,这是修德。我们就从我们本来是佛的这个心,生起了念佛。这个本来是佛的心是我们的性德,我们现在在念佛,不是从性德产生出修德来了吗?这个在佛教的语言,叫从性起修,从你的性德上生起了修德。你起心念佛,念的是佛嘛,佛是什么呢?佛不就是你的本心吗?“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嘛。念的什么?念的还是本心嘛。你修的是什么?修的还是你的本性嘛。所以从性产生了修,修什么?修的还是性。就如同珠子放光,光照的还是珠子。这就很明显嘛,珠子放光,就把你珠子照亮了,这个就是一个殊胜的修行。从性起修,所修就在本性。我们也可以说,拿我们的心在念心,因为我们念的是佛,佛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以本心念本心。我们起心在念,这是我们的能念,当前一句是所念,能念是心,所念的还是心,以心念心。要是说以佛来念佛哪,能念的本来是佛,所念的也还是佛,那么,能念所念就是一回事了。以心念心,或以佛念佛,能念所念就一回事了,能与所就没有分别了,这就是一个极殊胜的修行嘛。我们众生总是有能有所,甚至不管你修什么也不离能所。现在所说你能念所念不是两个,这就是天台所说最殊胜的中道的道理。天台的空假中三谛,泯一切法是空谛,立一切法是假谛,统一切法是中谛。色是假有,实际就本来无一物,就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是两个了,这就是中。“境为妙假观为空,能所两忘即是中。”修持中能所都忘掉了,就是中。刚才我们说念佛时,能念所念是一个,本来没有分别,就是从容中道。这是佛法圆教中最高深的道理,只要老这么念的话,自然而然合乎这个道理。 (《心声录》)
二者,我们要信弥陀世尊决无虚愿。阿弥陀佛是大愿王,所发四十八大愿,都已实现。大愿的中心是第十八愿,愿文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条大愿也正是本经的纲宗,确指信愿持名。若能闻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至心指登峰造极的诚心,这表“信”。下面说“乐”,表欢喜。欢喜极乐国土,才会发愿求佛。从“乐”字直到“愿生我国”,表“愿”。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念佛当然念愈多愈好,但未能多念,乃至平时只修十念法以及临终时能念佛十声,都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以下又说,如果有人能行如上的十念,而不能往生,就不成佛。现在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可见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其因中所发一切大愿,决已全部圆满成就,故决无虚愿。我们信愿持名,就必与弥陀大愿相应,往生极乐。
三者,要信六方诸佛亦即十方一切诸佛,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中说诸佛现广长舌相。《要解》说世间常人若能三世不妄语,舌相薄而广长,吐出时可以自覆其面。可是此经中诸佛为赞净土法门,所现广长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现此稀有妙相者,正是为众生生起决定信心。复用此不妄稀有舌相“说诚实言”,令诸众生,皆信诸佛所赞,纯一真实。诸佛毫无异语,所以说没有二言。所赞者,“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正是本经原有的经题。可见此经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能遇这样殊胜稀有的不二妙法,实应当至心信受,不当疑惑。 (《净土资粮》)
“有大福德始念佛。”(注:夏莲居老居士《深妙禅偈》中第一句。)第一句就像狮子咆哮,震惊百兽。普告一切轻视净土的人,不要认为斋公斋婆愚夫愚妇都能修净土,就轻视净土。修净的人更不可认为自己根器低下,没有水平修其他法门,没有办法,只好修净土。应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门,你才会念佛啊,所以我们要增加信心。《大乘无量寿经》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你不是在过去的多生多劫里头修了福修了慧,对于这个法门你想暂时听一点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应当鼓起勇气,振作精神。我们应充分自信,这个极殊胜的法门我们现在能遇到了,自己也应该珍重自己。 (《心声录》)
“难思”,是难思之法,不是我们很简单的,用我们现在这个头脑去思考,能把它想通啊。那我们现在要求什么呢?能够理解这更好,如果还理解不了,就首先要仰信,因为刚才说,这(《净修捷要》)里头有的是哪部经的话,哪部经的话,都是佛所说的,我们应当知道它必然是正确的。而现在有的我已经接受了,有的还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让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紧,只要老念,老念,都会接受,都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自然而然的,不一定要请人讲,你只要老反复的看来看去,或者念来念去,你就变了啊。所以这个是佛恩啊!佛法的殊胜就在此! (《净修捷要报恩谈》)
观音的灵感说不尽啊!最近,我在海外杂志上看到记载的一件事:一个阔人家少奶奶,她有一个女佣人,听少奶奶天天念佛,女佣人很羡慕。她想,少奶奶已经有福,还在修福,还在念,可我不知道怎么念。她就对少奶奶说:“你告诉我,教给我,让我念个什么吧!”少奶奶正在吃荔枝,瞧不起她:“你还配念佛?你念什么?——荔枝核!”她信以为真,就念荔枝核,成天念荔枝核。不久她的儿子掉海里,后来回来告诉他妈:“好险啊!船翻了,就掉在海水里了,可是有一个东西把我漂起来了,漂呀漂呀,后来到海滩上,我登岸的时候一看哪,好厚一层都是荔枝核!”这些事情,就是这样,观世音菩萨并不一定真要现出观世音菩萨身体来把你拉出来,这也增加她母亲的信心嘛,这个是你心之专注啊!这个诚恳……最重要嘛!这个少奶奶一句玩笑话,但她以真心来念,就这么念,这就得很真实的感应嘛。 (《净修捷要报恩谈》)
2、破疑生信
一有疑,经上所说的那些功效,不显现了,你自个儿给否定了。你怀疑就是你否定,你就是佛,你要否定,它的功德就显不出来嘛,它是唯心所现嘛。你的心否定它,它还能现什么?它就现出否定的结果,你自个儿现的!所以这个得对治啊,断疑生信哪!“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根没有断,疑根就是罪业的根。“信力圆时全成佛力”,等到你的信力圆满的时候,你的力量全成了佛的力量,佛的力量全成了你的力量。 (《无量寿经讲座》)
3、信解并进
1、与佛相应 众生可度
2、得大铠甲 可出生死
3、承信启行 具足资粮
慈照宗主他劝人发愿有几个偈子:“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你持戒,没有信没有愿,不能往生。“唯得天人福”,所得的只是人天之福,福尽还得受轮回。“发愿持戒力”,你又发愿又持戒,“回向生乐国”,你拿这个来回向。“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这样的行持,一千人一个也不会丢掉,决定如愿哪!所以就是要发愿。 (《无量寿经讲座》)
这就是长行的总结,这八句:“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全有了:理呀,事呀,正呀,助呀。救命的一句:“求生净刹”。坚决求生,这愿要切!愿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就行啊!相反哪,念得很好,你愿不坚,还在留恋娑婆呀,不见得去得了。留恋娑婆,你喜欢谁是留恋,我讨厌谁,也是留恋哪。爱和憎是一件事——情见,总之是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你心里老讨厌,讨厌得不得了——同样是留恋娑婆,这是娑婆世界的东西,你老是想着它。你老讨厌它,你还是想着它。你干嘛老惦着它?这就是留恋娑婆,你放不下,放不下,这就叫留恋。不是说谁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是舍不得他,叫留恋。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恋。所以要求生净刹,那就不要放不下。 (《无量寿经讲座》)
4、人身难得 切莫因循
“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 (《谷响集》)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蹉跎,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愿共勉之。 (《谷响集》)
愿“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心声录》)
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教徒,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 (《谷响集》)
求福求寿求平安等等,总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终是个伸手派。观音大士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有求必应,是以欲钩牵也。而其真实目的,是希望行者发心,从求佛变为学佛,从伸手变为助手。 (《谷响集》)
佛教徒万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报。莲池大师《发愿文》中,明白写出“不求人天福报”。修行的真实目的,是求觉悟。佛者,觉也。我们学佛所为何事?也只是普为众生求觉悟而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觉也。 (《谷响集》)
2、慈悲心
无情不能学道,情不空不能入道。 (《无量寿经讲座》)
佛是“无缘慈,同体悲”。有缘慈,你跟我有缘,所以我对你好,我愿意帮助你。这个善心就不算十分伟大,但总还是好事,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不是靠这个因缘的,我同等都要救度。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都和我同一本体呀,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所以佛菩萨伟大,不涉及一切情计! (《净修捷要报恩谈》)
慈悲心是我们的根本。我们修行,一个是慈悲,一个是智慧,如鸟的两个翅膀。 (《心声录》)
诺那祖师(注:密宗红教大德)说:“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结结帐,自己看看,我这一年的修持结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点,更明白了一点。”这话再好没有了,又简单又明白。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就是为大家都慈悲一点,明白一点。刚才讲的智慧跟慈悲,就像鸟的两个翅膀,鸟剩下一个翅膀就飞不起来了。人生又不慈悲,又不明白,只是个活死尸。我们就是要慈悲一点对人有利益,明白一点才能给大家谋利益。 (《心声录》)
3、菩提心
(2)信愿持名 求生净刹
承询如何再进一步?此问极好。拙见以为,当前之要,是重点突出,万法归一。阁下重点是一句根本咒,故表赞叹。当前所应进步者,即使此重点突出再突出,方能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当前诸行只是一个目标——求生净土,这即是万法归一;放下一切,单提一句根本咒,亦是万法归一;摄一切法入一法,亦是万法归一。只有先达到“万法归一”,方能问“一归何处”。又云:“若得一,万事毕。”故知归一甚为切要。当前,应将一切功德回向净土,所愿求者,只此一事:接引往生。至于静坐有无八触功德,均可不管也。 (《谷响集》)
净宗有“先送心归极乐”之说。这话是指虽然自己在娑婆,可是神栖极乐,自己心神不离彼土。 (《心声录》)
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谷响集》)
志愿就是要以利他为本,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和自己的生死根本。众生本来都是佛,而自己和众生都在迷惑,轮回六道,枉受种种苦恼。……因为轮回六道的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眷属,众生在没有穷尽的长劫中转来转去,彼此相互之间当过父子,当过夫妇,当过亲戚,当过朋友,都是有亲的人。而目前都在六趣里受罪,自己很亲的人,在油锅里,在刀山上,盼他的亲人能够救济,我们焉能坐视不管?因此我们要有这样大的志愿。本来是佛的众生,可是在颠倒,在冤枉,在受苦。所以要把大家唤醒,从梦中醒过来,不要受这些苦,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自己去享福,往生不是这个目的,往生是为了最有效最快地实现你度众生的愿望。因为一个心愿,要能实际做到才算,不然就是空话、大话,一个高调,一个空话,一个狂想。要度一切众生,我们要有现实的行动,那么最快最有效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不再退步,只有进步,而且不会死,很快花开见佛,明心见性,懂得佛法的真实道理。于是你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广度一切众生。我们就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志愿。 (《心声录》)
大家来到极乐国土,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学佛,愿同阿弥陀佛一样,也是以永恒的大悲之心来利益众生。所以,《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你只是求自觉,自己安乐,自己享受,甚至只是自私自利,个人打算,这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发大菩提心,要“利益诸群品”。往生之人,他们不但是金色光明大丈夫相,更殊胜的是都有大悲之心,愿有如佛一样的大悲之心,来利益种种品类的众生。你要觉他,要去度众生,那你不能不自觉呀!要使别人觉悟,你自己还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所以蕅益大师说的很好哇,你自己没有觉悟,就想觉他,就如同你自己正在河水中漂流,自己正在挣命,可是你要救济岸上的人,这岂不是笑话?所以蕅益大师说的透彻,自己觉得岸上的人有危险,而不知自己更危险。既然是如此,所以要救度众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觉悟。 (《无量寿经白话解》)
所以,我们说为什么要求往生?就是我们要最快、最彻底的来实现咱们度众生的愿望。我们愿意度众生,但是你怎么度?自己还在水里头,头出头没,我想要把水里的人都救出来,这不成空话嘛?所以,你自己总要会游泳,自己有了救生圈,你自己再有救生艇,再要有大的船,你这才能真正的救人了,呼喊救人了嘛。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为了这个嘛。你很快得成功,你就有办法,你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去种种说法,作种种救度,度无边的众生啊!我们所以要往生,是为了这么一个大事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由于全部誓愿都是觉他,若要别人觉悟,首先须要自己觉悟。自己还整个在无明分别之中,全体是迷,怎么能启发引导大众求得觉悟?其结果只能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在当前末法中,这个毛病特别显著,无论在家出家,往往好为人师,或自加活佛、法王等美号登坛卖法,或者自夸妙悟,妄谈相似般若。其上者于弘法中难免放毒,所谓治病实质是庸医杀人。其劣者则毁教败法,盗名欺世,断人慧命,作恶多端。所以真实的佛教徒对于这些应该十分警惕。 (《无量寿经白话解》)
(3)普度有情 同归极乐
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现在,有的人做得很多,比如说幼儿园哪,敬老院哪,种种的,能让众生得到好处,甚至你一个人给他一万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但是,这些不是他的真实之利啊!他寿命完了之后,又要轮回,后头的恶梦无穷无尽哪!你对于他没有帮助啊!所以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啊!……众生这个生死是苦啊。
“勤苦”是什么?没完没了啊!“勤”就是它没有停止,没有休息,老是苦啊!这个勤苦生死——就像咱们这一生,有一天要死。我就近了一点了,你们还远一点。死了之后又生,生了之后又要死,这没完没了啊,所以这个勤苦啊!这个勤苦它有个根本嘛,阿弥陀佛就是这个心哪,要为一切众生拔除所有生死的根本,所以这个志向大呀!所以,我们觉得真正信了佛,为佛做一点事情,这人生才有意义。不然,对不起我们现在吃的粮食啊!来之不易啊!众生辛苦啊,你怎么报众生啊?只是享受啊?你做了这些工作,对于众生有多大的好处?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灌输一些学问,灌输他一些什么东西,对于拔除生死勤苦之本都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们要真正的像阿弥陀佛一样发起一个大的心哪。 (《净修捷要报恩谈》)
(4)诸佛本源 众生慧命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白这个根本。 (《心声录》)
所以《起信论》的三心(注:真心、深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最为宝贵了。如过去国王太子,他还是一个小娃娃,还在襁褓之中,还要人抱着,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时都要礼拜,是不是?看见太子焉有不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发心的人,你要发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都应该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华严经》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重要。 (《心声录》)
说来也难信,许多人修行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叫发愿,更不懂什么叫切愿。切者,恳切也,迫切也,切实也。切实两字含义甚广,亦包括俗言“切合实际”之义,亦即切己、切时、切机。所以首先应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具备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其次是掌握世界、国家、社会的形势,包括今天和明天。再则是默察法运之机缘,何者将兴,何者暂隐。本人今生具体之愿决不能脱离客观形势与法运因缘,但凭己意而盲动。发愿不是细事,更不是只凭主观臆想的事,而是一步一步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从浮泛到切实,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例如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以五劫的时间精勤求索,方才结得四十八愿。您目前先发起原则性的愿,于是一面修法、一面加深对于主客观的了解,逐步形成具体的愿,恳恳切切契合时机,这就是切愿。既是切愿,行动必然跟上来,这样的愿才可能“有愿必满”。目前就要求全部具体和恰当很难,但其中度生与往生之愿肯定是恰当的、殊胜的。但度生二字目前仍是原则性的,具体内容,当然您自己也有设想,可是恰当与否,不宜主观武断,应多观察、总结,并请教师友。 (《谷响集》)
2、由愿起行 积功累德
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白话解》)
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 (《谷响集》)
3、愿心坚固 直趋觉路
我们一直不成就,不是永不发心,甚至也发过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缘就懈怠了,退了下来。又碰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又过两天又凉了。进进退退,进一退九,好不容易进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 (《心声录》)
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的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叫你退还容易克服,最麻烦是顺境来了,这个顺境缠缚人啊!因此叫进一退九。 (《净土资粮》)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这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今天发心,明天退心,进进退退,升升降降,经不起考验。“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籽很多,成鱼的极少。庵罗华是印度的一种花,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愿。这样修行,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扰。真正发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这就是入正定聚,所以也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寿经白话解》)
菩提心如此之殊胜,我们也发起了很大的志愿,也有了智慧,也有了慈悲,也有愿力,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呢?我这儿打个比方,咱们拿吃的杏子的核埋下去,这个杏核它要长出东西来啊。第一步是杏仁里头开始有一点点绿,然后长出一个绿芽,从杏仁里头出来了。第二步从那个软皮里头钻出来了。第三步呢——杏核不是很硬吗?从这个硬皮里头钻出来了。第四步,从土里头长出来了。只要长出来,一离开土,这么高一个苗。咱们要是问人:“这是什么呀?”“不认识啊!”说:“这就是杏树。”就这么高,就把它叫杏树。这就是发菩提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把它叫什么?就叫做佛了。
那么在这以前呢?我们有的人可能还没发,就不是了,这就不相干了。如果真的有点发,可能在这以前,情况还在核里头,还在软皮里头,还在杏仁里头,仅仅在中心里头,刚刚有点绿,总之是变化了。所以,这个不是一个空谈,一个理解问题,而是真实从内心有所发动,叫做发菩提心。这跟树上发芽的“发”字,种子发芽的“发”字,用的一个“发”字,所以我就举了一个杏核的发。这个“发”,与发菩提心的“发”,是一个“发”字,是确实有一个新生的面貌。 (《无量寿经讲座》)
4、胜缘难逢 时不我待
净土宗有十种书,国内已经佚失,称为佚本哪。国内没有了,现在已经回来了,所以我们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因缘哪,大家要知道!所以这是所谓法之将兴,是很让我们感觉到高兴的!这些书回来了,过去象莲池、蕅益没有见过啊,而现在我们能见,这很殊胜啊!
《无量寿经》一千多年没有善本,这善本是日本投降以后才出现,没有多少年哪!……
所以这一切都是前人所没遇着的,但是有很多人却不如前人那么精进啊,只要大家肯精进,把这些优点发挥出来,将会有一个中兴,就是要起一个高峰。这个高峰,就是比前后都高,而现在这是平的,这儿出现弧,弧的高峰,就比未来高,比过去也高嘛。当然以前也有,还有更高的地方——从那么下来,不是整个是个平面。这是根据西藏的这个传说,不久的将来,佛教会很放光,将出现一个中兴的高峰,那么,大家利用这个时候,利用上升的阶段,这正是特殊的因缘嘛,大家要很好的发心啊!三百年后,再起一个峰,佛教又盛。总之,最困难的事情来了之后,这时候一定有好转,但那个峰不如现在。那个峰过去之后,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峰,就是一天不如一天,一直到最后,人只活十多岁,见面就要杀。 (《净修捷要报恩谈》)
当前确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便应肩荷起这个伟大的任务,发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志。我们要为一切有情感、有灵性的生物,谋求最广大、最长久、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这就是“利他”。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那便是觉悟,所以要“觉他”。要把这些醉生梦死的人,从醉梦中唤醒,点破他们的愚痴迷乱,恢复他们本有的觉性,让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既要觉人,先须自觉;既能自觉,即是自利。故此八个字的次第为:为利他,乃觉他;欲觉他,先自觉;因自觉,即自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谷响集》)
《华严》是这样了,已指明了归宿,而天亲菩萨也以五念作为法门。五念: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凡是修持这五念的,必定往生! (《净修捷要报恩谈》)
再要说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我们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一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和经中的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加其他的,叫做无余修;第三是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第四是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一直修到命终了,我这念才完哪,这叫“四修”。是天亲菩萨嘱咐我们要四修五念,那么按这四修五念就自然获得利益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2、正助并行 对症施药
具体修行因人而异(至于每个人,亦可因其修持过程中之情况而异),或重忏悔,或重读诵,或重参究,或重禅定,或重持名,或重持咒,或专修,或兼修,种种排列组合,不妨千变万化,但总原则,要以对症为宜,总不应离开以下两句名言:“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毋自欺”三字,至关重要。真实修行,应以深信切愿,老实持名(或咒)为主。 (《谷响集》)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话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
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悟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宝。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但念佛还不仅是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念佛也是慧学。念佛时“都摄六根”,不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念佛虽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视。
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瞋痴”。“察过”,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去习”去掉不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旧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瞋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 (《心声录》)
“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以上《观佛三昧经》,这段经文实是无上稀有的殊胜开示,经义是:释尊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在应当好好的记住,千万不要忘记了,我释迦牟尼佛同十方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当前贤劫中的一千佛(释尊是第四佛,弥勒大士当来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所以叫贤劫千佛。从弥勒大士起都是未来佛),所有这些现在与未来的佛最初发心,得到一切种智究竟成就,都是因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诸佛,贤劫千佛,都是如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这样,但乐忆念过去诸佛,忆念他们所修的善根,忆念诸佛的功德。忆念佛德,于是感恩图报,要学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证,忆念不忘,这叫做忆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诸善中王,最为殊胜,我们要跟佛齐等的话,首先应当学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万德,总摄一切善根,具足一切法门,所以在念名字的时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无量寿经白话解》)
什么叫摄取呀?《往生论》说:“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功德成就。”极乐世界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这一切庄严功德成就,“略说入一法句”,汇总起来说,三种庄严入在一个法句里头。“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个极乐世界全部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显现哪。入了一法句,清净句。蕅益大师也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每一样每一样的庄严,全体是理性啊。如果你能了达极乐世界一切庄严成就入一法句,你就从事达理,从这些事相了达了什么是理体,理体就是本体啊,从现象而能够入到本体啊。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是一法句,清净句嘛,就是无为法身,法身的功德是不可思议啊。法身功德不可思议,这法身功德就入了一法句——名号之中,所以,名号的功德同样是不可思议。所以你念的名号就是念的法身呀,法身功德不可思议,你就在不可思议之中啊!这就是摄取,所以这里头有理有事。
, 受持。受就是信受、接受、依教奉行。持,就是执持名号,持诵本经啊。所以本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受持这部经(《无量寿经》)就是要依照本宗旨来修,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哪。十地菩萨都不离开念佛嘛,地地都念佛,这一句佛号的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理解。我今天虽然这么赞叹,我所知者,还是如大海之中的一滴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与佛只差一位的等觉大士,也离不开念佛。 (《无量寿经讲座》)
释迦牟尼劝父亲修念佛三昧,父亲说:“你还有很多深妙境界,为什么不叫我做呀?”佛就说:“父王啊,那些深妙境界,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所以佛经所说的,好多不是凡夫你所能做得到的,不是凡夫所行的境界。所以有许多事,马上你就要做就要修——很多是躐等(注:躐,超越)啊,你就修不成功啊!那个不行啊!所以佛才劝父王修念佛三昧。
他父亲说:那么念佛又是什么样的功德呢?佛就给他打比方,佛告诉父王,有个臭林子,伊兰林,四十里地。地上长出一棵旃檀树来,没有发芽,刚刚发芽,还没有出土,这个林子怎么样?臭,牲口吃了它的花,吃了它的果,就会发疯。后来旃檀树的芽长起来了,刚刚要成树,香气就出来了,而且改变了这个林子,都是香,都美,众生一看见都生稀有心啊!佛就告诉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苦海中,这个念佛的心也正是这样。一个臭林子,吃了它的东西使人疯,但是这个旃檀树长起来就都变了。念佛就是这样,如果你能老这么接着念,“系念不绝”,一念接一念的念,相续的念,“定生佛前”,你定生到佛的面前。
“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你往生之后,这一切恶都改了。所以这又是一个证据,你往生之后才能改变一切恶……到这时候才改啊,“成大慈悲”啊,“如彼香树,改伊兰林”哪! (《无量寿经讲座》)
阿字的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大德日本兴教大师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所以这个字的读音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读准。 (《净土资粮》)
2、必依乎数
咱们不拘多少,开始时各人根据自己的心愿与条件,订一个课程。由一而万,自万而亿,渐渐增加。念了,自己喜欢念,就愿意挤出时间来念,就越念越多。这样的话,“念不离佛”,我心中所起的念头,都不离开佛了。到这就是好消息了。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依乎数,这么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后就自然而然念了。现在许多朋友都能达到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着才念,就自然而然就念起来了,就是熟了。就这么发展下去,念头就不离开佛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他(蕅益大师)又说:如果要一心不乱,也没有别的办法,要用数珠,要用念佛珠。也有很多人,就是不肯用念佛珠,觉得什么……不知道念佛珠有很多好处,它可以提醒你。所以说:“若要佛不离口,先须珠不离手。”这都是切实做工夫的一些办法。久久纯熟,不念自念。 (《无量寿经讲座》)
3、自念自听
还忌讳“字句模糊”。这一句佛号,声音出来是模模糊糊的,别人听不清,自己也听不清,故云:“己尚不闻佛岂闻”。 (《心声录》)
(2)心声相依
要有声,要听这个声,这声音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特别殊胜之处。古人说:“以音声作佛事”,极乐世界是法音宣流,听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个人听到寺庙中钟鼓梵呗之音,自然内心清净。你念的这声佛号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节奏又相连贯,你念时恳恳切切,清清净净,你所念的这一声,就是妙德音声,所念是万德庄严的佛,其声自然是万德庄严之声。这样殊胜无上的妙声又从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应微妙难思,关键之处在于自听。 (《心声录》)
“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咱们现在还是众生,我们在感哪,佛就在应哪。我们在念佛嘛,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呼叫哇,好比两个电台,我们在呼叫啊。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在叫对方啊,但是对方就是自己啊,所以自念自听,自己就接收了。发报是你自己,收报还是你自己,你自己听到了,所以这个应是同时啊。你听到了,阿弥陀佛一定听到了,佛的心跟咱们的心没有一毫一厘的间隔……就没有毫厘许间隔!所以,这个呼叫和应是同时的。自念自听,自听就是佛听,自己在念,这是呼,呼和应同时。你念的时候,不就是你听的时候?不是有前有后,“南无阿弥陀佛”,你念的时候就是你听的时候。这个同时,又是极殊胜的意思。呼应,呼的和答应,中间不是经过一个过程啊,即在你呼的时候,就是答应的时候。所以,这个因果就用莲花来表示啊。……所以这个法门就是因果同时的,呼和应同时,表达了因果同时。 (《净修捷要报恩谈》)
(3)耳根最利
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 (《心声录》)
(4)轻重灵活
(5)速度适中
(6)节奏调适
4、老实念佛
(2)至诚真实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极乐。“至心”,《观经》就是至诚的心。善导大师说:至就是真,诚者就是实。就是要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业,所修的解和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不应当外现贤善精进的相,可是内怀虚假,里面是“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这种人的内部是贪欲、瞋恨、邪恶、虚假,并且奸恶狡诈,诡计多端,好恶成性,无法教改,所作所为如同蛇蝎。“虽起三业”,由于“外现贤善”,当然表面上也做好事,修庙、造像,但这“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无量寿经白话解》)
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十念”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对于这个问题,引证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是最恰当的了。大师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没有人可以求救。碰见强盗了,他拿着枪、拿着刀,要来杀你。这人赶紧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见眼前有条河挡路,必须过河。但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时候,我穿着衣服渡,游泳不方便;脱衣服,哎呀,又恐怕来不及了,他追上来怎么办呢?此人这时心里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脱衣服还是不脱衣服?没有别的考虑。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元钱的帐,人家还没还我呢,我怎么找他还帐”。不会想了,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个念头——渡河,没有其他念头了。如果念佛的时候,和这个人一样,心中只有一句佛号,没有任何其它杂念,就对了,就是“至心”。 (《无量寿经白话解》)
有很多人注重表面,总觉得我这回参加一个地方的法会,人非常多,非常盛,这个师父非常有名气,很热闹,天天见着什么,这个锣鼓喧天哪,香烟缭绕啊……这与真修没关系!你要真正用功去修啊,你就要时时清净,你这个时候,十方诸佛来护念哪!所以我们所贵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追求城市里的佛法的这个热闹啊!自古以来,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是不一样的。一个就是要广泛地结缘哪,是热闹啊。一个就是清净,是真修啊。所以,这两个不可兼得啊,不可得兼哪!大家要知道,你要去忙乱之后,那有种种麻烦哪!正果法师他有一句话,他说:“你要认识一个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挂了一根绳。这挂了一根绳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不需要告诉你,因为有了绳,他可以随便揪你一下。你挂得太多了,这根绳来揪你一下,那根来揪一下,老有人来揪你,你就麻烦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恳切,恳恳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恳切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已有定课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这时候不要打闲岔。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定课之中是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都要常常提起这一句。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有谁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说不难,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稀有。随时随地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做到这样,成片也就没问题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 (《心声录》)
(3)无为无著
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错路了。……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 (《无量寿经白话解》)
甲、不除妄想
念时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这是念佛四大秘诀的主要内容。唐张拙秀才有一名言“欲断妄想重增病”,因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两”。同样的道理,不求一心。正当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别计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这早已不是“老实念”,而是有为法了。 (《心声录》)
夏师还有偈句:“由他妄想纷扰,我只字句分明。”对于妄想,任其自来自去,自生自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进一步说,于自心外实无妄念,所谓妄念,只是自心妄动,如水生波。请问波是什么?波只是水,可见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断,只因自心习于散乱,若能老实念去,久久功纯,熟处变生,妄念自然不起。 (《心声录》)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散乱”如有人患近视眼,“入魔”就象误入敌人的特务组织,下场就悲惨了。所以不要总是在“分别”,是好了一点,还是坏了一点?这样修好,还是那样修好?时而欢喜,时而焦虑。无时不在分别之中,处处不离有求之念,于是无上殊胜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故夏师有句曰:“分别即是魔网”。念来念去句句都染上有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实念! (《心声录》)
乙、不贪境界
“沉着安闲”,这句话直指目前许多修行人的病处。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绪,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紧张,很着急,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胜就在从有念暗合无念,从有求而契到无求,从往生证到无生。要沉着,沉着镇定,没有那些忧虑徘徊、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要安闲。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绪而陷入紧张、忙乱、焦急之中,与圣教背道而驰。“安闲”两个字又进一层,不但镇定,而且是万缘都一齐放下了,无取无求,所以是天地间一个大闲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两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 (《心声录》)
以前我在广化寺讲《净土资粮》之后,有一年长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紧张。她告诉我说:“我一生念观音菩萨,我就想能看见观世音菩萨,等我真的看见观世音菩萨,谁知从此不得了了。我现在简直活不成了,成天眼前满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着我,围着我。请来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里,还照旧是看见许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上儿不能睡觉,我简直要死了。”后来她说有人劝她念《大悲咒》来对治,问我怎么样?我说:“你不要念咒来对治,俗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对治的话,这个结就更紧了。”我就对她说了一个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个清幽之处,他就造个茅蓬住下来,谁知各地实修的人,闻风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个共修的道场。此地本是山祇野鬼等居住之地,他们要赶走这些外来户,所以日现怪异,大众十分惊恐,无法静修,纷纷请求迁居,但古德不动。三年后,一夕晚坐,有一僧说:“现在很安静,一点也不闹了,看来还是老和尚对了。”这时古德笑着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睹无穷。”于是我对她说:“您就用这个不闻不睹的方法吧。”她要求我女儿把古德这两句话写给她,当这个字条送到她的手中时,马上所有一切怪相顿然完全永不再见了。可见对于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心声录》)
丙、不重神通
(虚云老)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心声录》)
神通当然不是坏事,但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了。这个方向的错误,就必定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得远,将来退回来的路就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黄檗大祖师,他还没有开悟,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原有的路成了河,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漂过去,并招呼黄檗说:“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 (《无量寿经白话解》)
所以说“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虽破本参,你悟了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这个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边事,是圣道末了的边边上的事。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说他不信佛法?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说是颠倒见!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单单看到神通、奇异功能、瑞象与灵感,这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 (《无量寿经白话解》)
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尽,是六通。其中只有第六通,唯是圣人所有,唯圣人所能证。……前五种是通于凡小,凡夫也有,小乘也有,甚至妖魔鬼怪。北方的四大家,黄、白、胡、柳(黄是黄鼠狼,白是刺猬,胡是狐,柳是蛇),他们也都可以得一点点初步的邪通,所以佛教不许修行人卖弄神通。因为这些神通,妖魔鬼怪也能有,它们炫术欺人,招摇惑众,谤法祸人,为害严重,所以佛法禁止卖弄神通。若真有神通,一般只是在寂灭之前,稍微显现一点,不准招摇。神通只是圣末边事(圣道里面末尾的边边上的事),如与智慧相比,那就是次要里的次要,实是不能相比。不重智慧专重神通,是舍本求末,长此以往必入魔途。 (《无量寿经白话解》)
这老实念,就是这样子: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一句跟一句念哪!我常说,你能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哪!有的说见佛见光,那都不能拿我一句清清净净的念去跟他作交易,去换哪!这个要坚持的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5、一向专念
(1)专念
专一不变是针对见异思迁的人说的,一山望见一山高,总是不能安于自修的法门。今天想参禅,明天又想学密,念了两天佛,又羡慕外道的气功,这样的人学什么都是白费事。 (《心声录》)
一个老太太修行得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龄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太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工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兼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你老分神,什么也放不下,这个我也要修,那个我也要照顾,弄得很杂。以前有一个老修行,修得很不错,专心修持几十年,她可以随意到天堂或幽冥去找人,她能预知许多未来的事。但是她的最初师父是道教的,叫她起了誓,她道教师父的咒语不能不念,她就不敢放弃,结果连三皈依都不清净了,临终的情形不好。所以,我们不要搞得太杂,东一下,西一下。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这不是件小事,我们多少劫来在生死中流浪。释迦牟尼佛说:光说变白狗,我的骨头都有须弥山那么高。六道中轮转,无量的生死,现在要在这一生中,把他扭转,不再轮回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解决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别的都是儿戏,都是肥皂泡。如梦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转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无常,所以要真勤真专呀,专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样样会弄,件件稀松,刀枪剑戟样样能耍,可是要杀敌制胜,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么都修着一点,既在打坐,又想参禅;既修净土,又学密宗;又是要念阿弥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萨;还要念点观音菩萨,再加一点黄财神法。这不是真实修行,是在开玩笑。 (《心声录》)
乙、专心一意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虚老就接着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之意:身在道场就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着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 (《心声录》)
“一心”,在这里指的是纯一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被他心所转换,不会被别的心,什么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YIN欲心,侵占夺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证》说:“信心即是一心。”因为信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实清净纯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观》说:“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一心念佛,就是念时心中专一,只有这句佛号。念时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没有任何其他念头,就是“心不余缘”,这样念就是一心念。所以愿文中(四十八愿文)“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 (《无量寿经白话解》)
底下是引中国《阴符经》的话:“所贵绝利一原。”什么叫“绝利一原”呢?《阴符》里是这么说的。《阴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作,杨仁山老居士主张是黄帝所著的。这是黄帝的作品,内容很深。杨仁山的意见:后人以为《阴符》是兵法的书,还有人以为是道教讲丹学的书,这都是谬解。在中国古老文化里头,它是很深入的一部书。其文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原,用师十倍。”瞎子善用耳朵,聋子眼睛好,“绝利一原”,绝利(专用)于一个根源,一件事情,就如“用师十倍”,就与打仗一样,你就有十倍的兵力。所以,大家把它当兵法体会,文中“用师”是譬喻,不是打仗。“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瞎子耳朵灵,所以古时候的音乐家,故意把眼睛戳瞎,耳朵就灵了,什么声音差一点都可以辨别,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慢一点,他都知道。聋子眼睛好,就是绝利一原的道理。耳目最重要,你只剩了一样,那一样它就突出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2)一向
在留学期间也要有定课,不要把它压没有了,要坚持,要雷打不动。定课不妨少,但是不许中断。……定课可以少一点,比方十分钟,但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例如排队、坐车、采购、听无聊的发言等等这些事,占去你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很烦人,可是利用来念佛念咒多好,这是废时利用。我最提倡废时利用,废时利用的天地非常广阔,而且减少烦恼,你不着急了,什么事你也就安稳了。别人占去我的时间,很着急,很不耐烦,现在反正我念着佛呢,我这儿有正用。所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常常都能提起这一句,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号,愿意念咒就念咒,这是散念,同样是根本的修持。有的时候碰到为难的事,碰到紧张的事,这个时候你越要念。紧张的事情来了,一着急脑子会有些乱,在这种情形之下,先抢它几句咒,你再考虑,它就不一样了。考试、答问题,都可以这样去做,往往有特殊的效果。 (《心声录》)
乙、相续不断
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饮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 (《净土资粮》)
《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又《净语》云:“念佛即是自心现。”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但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注: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该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它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直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白话解》)
我的老师——夏莲老就是这样。他说:“我或者念佛,或者观想字种,或者结手印,或者想一句经文。跟人谈话,手里结着手印,不碍事。有的时候,想一句经文,绝大部分的时候能念。这样就可以任何时间都不离开佛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丙、毕命为期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们的念是否“一”?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 (《谷响集》)
一向专念,到底念多久呢?就是尽形寿乃至于十念。最多你就是一辈子,是老实念。这样的人很多呀……。尽形寿,一生老这么念。……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了十句,都可以。那么这一向专念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从开始起到最后这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在专念。不行的话,就修十念法,十念法也是一种,也都可以往生。《观经》说的十恶,五逆十恶,临终听到善知识的教导,他忏悔,他念佛,也往生。所以“十念必生”,包括这两种,包括了临终念了十念和平常就修十念法。这是最方便的了,也可以。
尽形寿,这一生老念。但还有另外这两种:一个是平常就修十念法,一个是临终有机缘能念十句,念到最后断气。关键在最后。……有人念到后来,觉得我念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你看搞气功的,又是这个本领那个本领,他就搞别的去了,见异思迁,那以前念得再多,也不叫一向专念,最后他不念了。还有啊,或者有人在最后的时候,病痛啊,或者什么什么啊,意志不坚呀,留恋这个家、子女,念不成啦,这都不叫一向专念。所以,只要真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决定往生。 (《无量寿经讲座》)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专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昼夜”,就是相续,专一就显出力量来了,而且你能继续,什么情形之下都能继续,就等于万倍的兵力了。夏老师常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集中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再能持久,没有不成功的。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6、梅香苦寒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拚此身作呆汉。”我们能得人身,能闻佛法,能信净土法门,实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们既然多劫修行,为什么现在仍堕轮回,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就因为多劫的生死根本极难拔除,所以我们今生要奋发大志,决定在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来生死根本。这是冲天的大志,是多劫以来空前的壮举,是真要自觉觉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就像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你(业力)死我(真心)活的战斗,要用真刀真枪,不再是表演戏台上的花拳绣腿,所以要拚这一生当个呆汉。不做卖弄聪明的人,他们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机取巧,看风使舵,结交权贵,盗名欺世,不惜用尽种种机关,到头来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实欲同众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这些行径,任凭举世之人都说自己是个呆汉而无悔。 (《心声录》)
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着,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着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着力,况于临终时自云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 (《谷响集》)
(2)功夫成片
达到一点都不散乱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个不散乱,但我有几十句能成一片,在这几十句中没有杂念了,这都是真实用功人的情况。那天我碰到一个人,他说他自己要能找两句念得清净的都没有,我说你这是实话。可见不容易,所以应该咬定牙根,脚踏实地,先学成片。 (《心声录》)
(3)不念自念
(4)事一心
(5)理一心
“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理法界即本体,怎么能证入本体?心也没了,佛也没了,就是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体,就是法身,什么都没有了。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6)物我俱换
我们修行就是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贪瞋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太熟悉了。这个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赚点钱,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谁教给他,很自然的。一百万就想变为一千万,他是自自然然的,这个方面他就是很熟。瞋、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慈悲喜舍、自觉觉他、求菩提、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这一切一切我们都很生,这句佛号更是生。所以我们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我们可以两处一齐下手。佛号不是生吗?多念啊!贪瞋痴我们不是熟吗?叫它淡啊!两处一齐下手,效果就快了。只从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两个轮子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以骑了。 (《心声录》)
2、谨防业
3、除垢毒
清净,是身、口、意这三业——这一切都是业呀,不管善业、恶业,都是由身、口、意来造的嘛。这三种业,咱们所造这三种,不管是善是恶,是离开一切恶行,一切烦恼,一切垢污。这恶业当然要离啦,这善业,要知道还是没有离开烦恼啊。比方有人恋爱,牺牲性命要去保护他的爱人,这个是善业呀,但是它还是有垢污,它还是贪恋哪,所以不是清净。你这一切都离开了,离开了恶,离开了烦恼,离开了垢染,这就叫做清净。《探玄记》说:“三业无过”,没有过失叫做清净。所以不容易啊,还有过失啊,有过失就是不清净。 (《无量寿经讲座》)
(1)破我相
“打破人我是非关,放下生平闲知见。”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爱憎取舍,种种差别对待,无非妄自分别。于是烦恼万千,无人出得,所以叫做关。画地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诸恶源头只是一个我字。有我就有人,永无出身之路,故称为关。这些是非无可逃避,有人出家,谁知庙里这些是非何曾比庙外少?就说,哎呀,早知道这样咱们还不如不出家了。这个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这个关哪,就是你不对我对,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 (《心声录》)
众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见惑,见惑中头一件就是“身见”。所以有个练气功的人,去见明真长老,明真长老头一句话告诉他:“你要去身见。”练气功的人都为身啊,修的是身,身体你怎么怎么样,什么脉通了,什么什么周天了,什么什么又头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着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条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练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自身,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着,所以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有这些分别。《往生论》说: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无量寿经白话解》)
忍辱护念。《金刚经》中忍辱仙人,实是我们之良师。仙人是说法度众,反被诬蔑为调戏妇女,并用刀来节节肢解,可是仙人当时无人我等相,不生瞋恨。故知瞋毒之根在于我相,若无我相,还有谁会生气?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它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个我。若能无我,则一切烦恼,都除了根,便必然随之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个我,于是处处有障碍。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当他骂完了,这句骂人的话也当时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音声?“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泡。(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骂完,于是这个肥皂泡已经消灭,可是自己不依不饶,还死抱着这个已灭的肥皂泡不放,大发脾气,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秉着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应付一切。例如有人骂我,请问骂人的人是谁?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苦来自己要闹个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吗?《首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们何尝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来。所以要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人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那还有什么脾气可发? (《谷响集》)
(2)去欲念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以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贵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他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弃,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弘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那要想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无量寿经白话解》)
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无量寿经白话解》)
(3)舍情见
前已提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无情的,有形的、无形的种种都叫做法,不是专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这个“法”字的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什么叫真实?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要离开情执与妄见。众生都是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见,都是众生知见。佛出现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我们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见,日新又新。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这些东西,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见,作为核心,慢慢丰富,慢慢美化,这只是自欺。譬如货物,只用名牌货的包装,实际的内含是自己的劣货,你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这个自己抛掉,无我嘛,真正要无我!没有我,还有什么见?没有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要无见。众生所有都是情见,都是妄见。真实法中没有情见,没有虚妄,所以叫真实。 (《无量寿经白话解》)
《华严经》称为不可思议,《阿弥陀经》也称为不可思议啊!不是你这个言语,你的头脑所能够达到的,所能够理解的。所以超情离见,是超过我们所谓的这种情理呀,这一些情感哪,超过这个范围,离开这一切见。因为众生所有这些都称为情见,也都是谬见。这是颠倒见哪。要离开你所有的见,你头脑所有的见。《四十二章经》是翻译得最早的经,汉朝就翻译了,四十二段,有很重要的内容啊。它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要慎重啊,千万啊,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啊,你的思想啊!这么一句就够了,底下还顶了一句:“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信哪!所以,这个也就告诉我们,你不要太主观,这个主观是非常麻烦的。至少你先客观一点哪,能够听听旁人的意见哪。不要时时相信自己,不要主观哪、自以为是!再进一步说,所有这一切,脑袋里头的产物,这些见解,都还是生死中的东西,六道中的东西,不是解脱的东西,不是成佛的东西。所以必须要超过这些。 (《净修捷要报恩谈》)
什么叫做勇啊?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作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对象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是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容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 (《无量寿经白话解》)
这个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是真实的净土啊,它从不牵涉一点点的咱们这个情和计啊(众生是情想啊,都是些考虑啊、计算哪),不涉一丝一毫的情计啊!《楞严经》说了情和想。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即是畜生、饿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说,这个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说“纯情则堕”,纯情就堕落了,情越多就越往下走了。纯想,这个想就离开情,是情的对面,说理想还不大够,“纯想即飞”啊。所以,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啊!我们这个……一切追求欲,追求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个“情”字里头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阿难多闻第一,但不能免摩登伽女之难。佛教导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闻此并未了悟,仍以现前能推寻者为心。世尊斥曰:“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世,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可见从古至今,从阿难至Z公,以及彼二人为代表者,无量无数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以及种种思维计较者,只是第六识。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盖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宗门常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又《圆觉经》曰:“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之窠臼。 (《谷响集》)
有的人误认世智辩聪是智慧,这恰恰相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碍。一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这是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世智辩聪就同神经病患者等人并坐在一条板凳上,这不是优点,是缺点。 (《无量寿经白话解》)
4、转境物
实际上,夫妻儿女只是一台戏。在台上您是母亲,下了台您是谁?所谓母子,其实都是戏,都是假的,您是过于认真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坏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马上就要幻灭的。老实说来,您的儿子在当前年青人中还是不错的,您是“爱之深,责之切”,演变至今,几乎形同水火了。您现在应当认清目前是演戏,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实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么还不知道。希望您看破这台戏,往生极乐,莲花化生。 (《谷响集》)
“一切万物”就是一切诸有。“自在”就是通达无碍。《法华经·序品》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全部斩除这一切结缚,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为什么被束缚?就因为您的内心随着境界而转,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着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别人赞叹你,你很高兴。有人要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因为随它转,自己没有作主的份,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凡夫就执着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呀,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著有啊。阿罗汉他们就停滞在空相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大士就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无心就是,哪怕万物来围绕你呀。所以老是厌烦取静,找个合适的地方才能修,都是为物所转哪!主要是见相离相。你见着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再进一步呢,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你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 (《无量寿经白话解》)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根本大事(注:出生死,成佛道)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文革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谷响集》)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谷响集》)
5、读经教
“广学原为深入”。我们为什么要学许许多多?就是为了要深入嘛。所以,华藏佛教会,还有佛学图书馆来了些人,还有和尚、比丘尼,我也跟他们说要广学啊。我说我跟你们的师父不一样,你们师父是专修专弘,我是主张“广学、普赞、一门深入”。他们把我这“普赞”弄错了一个字,成了“遍赞”。“遍”字,没有“普”字好。我们应该是“广学、普赞”,要学得很宽。如挖一个坑,要挖深,底下要挖这么深,要挖五尺,上头就只是这么大(比着样子),你这铁锹下不去,你必须上面大一点,你才能挖五尺深。这广学就是为了深入。还有,你要普赞、平等。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我们都赞叹,不是说你搞那个就是错了,我们要普赞。但是,最后你还是要一门深入啊!你总不能脚踩两只船啊,脚踩两只船就两门俱脱了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2)起死妙药
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宏法利生的时期,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多劫以来的前身,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内心欢喜踊跃,十分庆幸,并且顿然心开,理解了如来的真实义。对于学教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叫做大开圆解。要开解,而且是大开圆解,这是在深入书本之后,突然从中跳出,开解了超越文字的实义。 (《无量寿经白话解》)
(3)行解并重
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必备条件。“一向专念”正是X老所谓“一门深入”之真义也。但“一门深入”不宜理解为除此一句莲师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经于《往生正因品》,首明“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经即指《无量寿经》。且《观经》,亦以“读诵大乘”为往生极乐国土之净业正因。可见读诵《无量寿经》及一切大乘经典,皆为往生极乐之正因。且知识分子欲习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资,尤其是仁者于无上道尚属初机,故首须广读大乘,端正知见。如人行路,先须方向正确也。 (《谷响集》)
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 (《心声录》)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文字,他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 (《心声录》)
我们应知,如来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标,如来指出见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来这一指,这叫做弃指认月,那就更难见月了。更不可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认成月亮,那就三世诸佛都含冤了。所以,经教是指路牌,做一个箭头,上写“颐和园”,大家按箭头方向一定找到颐和园,但决不可认为指路牌就是颐和园。 (《无量寿经白话解》)
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以为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心声录》)
一切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标”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故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义。 (《谷响集》)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 (《谷响集》)
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口若悬河,著作传世,唤得佛学大师光荣称号,于人于己有何实益?对生死大事一丝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这比烦恼等事障更难排遣。总之是作茧自缚,欲升反堕。 (《心声录》)
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 (《谷响集》)
(4)应读经论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力踵前贤,誓成善本。掩关数载,稿经十易。文句精义,悉本原译,而流畅自然,浑若天成。会本稿成,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本一出,风行寰宇。四众弟子,获睹善本,欢欣鼓舞,不可名状。赞扬诵读,讲播印刷者,风起云涌。加拿大、美国现七处成立净宗学会,台湾、新加坡,亦皆成立。于此善本修习宏扬,现能背诵全经者日益增多,闻经获益者不可胜计。……本经光明,方兴未艾。 (《心声录》)
精读大乘经论,盼先从《阿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师与裴相两种)、《显密圆通》等书下手,尽此一期报身,行解相资,发起大菩提心。未发令发,已发令长,直至究竟。 (《谷响集》)
读诵大乘应以大小《阿弥陀经》为中心。《无量寿经》称为《大本阿弥陀经》。目前先以从小本入手,以《弥陀要解》为核心,结合《疏钞》与《圆中钞》一同参究。复融会《观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深入《无量寿经》,以此为本。复以《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为辅佐。以上乃学净、学密者之必读经论,未可再少。 (《谷响集》)
6、坚守戒
戒是三无漏学(戒定慧)、六度万行的第一位,是宝塔的第一层。在无佛之世,众生要“以戒为师”,可见戒律极端重要。所以法藏所愿说法利生内容中第一个字是戒。 (《无量寿经白话解》)
“坚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这戒里头的重戒,先要护持住不可违犯。在犯戒之中最历害的是谤法。例如整个佛法是假的,这种谤法我们不会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谤法呀!你跟随别人的话说某个经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识,有人诽谤,你随声附和说他缺德,这都是属于谤法呀。故意说得过度了也不好,夸张不如实是增益谤,存心说得不够是减损谤。谤法罪很重,尤其是受了戒的人做坏事就比不受戒的人惨重多了。……所以我们受了戒不可不研究戒,不可不了解戒,要遵守,不能犯。戒要破了,你是漏器。这个碗是漏的,装上什么水一会儿就都漏完了,所以“坚守重戒”这几个字要牢记心头。 (《心声录》)
“上戒无戒”之语,应了达其中“无”字之真义。若误认无戒是上戒,则五逆十恶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识矣!盖上戒无戒者,乃善持戒者,严持净戒而不著持戒之相也。如孔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逾矩即“上戒”也,从心所欲则是“无戒”也,此乃圣者境界。若破戒凡夫,持此以为盾牌,掩护其过,则其愚甚矣。 (《谷响集》)
7、恒忏悔
一切罪从忏悔灭,一切福从恭敬生。 (《无量寿经讲座》)
忏悔,有理忏与事忏。理忏者,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是谓心空则罪消也。是以“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若能心契实相则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忏者(又名作法忏),乃修忏法(例如大悲忏)以忏除罪业。目前有先师所编之《宝王三昧忏》,又名《长寿忏》,正在印制,印好后,会寄送您一本,您可照忏轨礼拜忏罪。但更重要者,《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劝您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 (《谷响集》)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瞋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经典中说,世尊的常随弟子中,许多已证阿罗汉,但三毒所残留的习气,仍保留不断,只有如来才能断残习。盖“久反之地,非一战所能成功”。故首先劝您,不可丧失信心。犯错误,怎么办?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故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中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普贤菩萨尚且尽未来际,忏悔不休,我们凡夫焉能因为忏悔数百次,哭过几十次,但脾气不改,愧见如来,便半途而废呢? (《谷响集》)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这两句对于您很合适。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难能”,所以“可贵”。烦恼乃多生习气,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几次,便能永断。只有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改正。发了脾气,马上知道不对,便到佛前忏悔,这就是进步。脾气发得小了一点,短了一点,都是很大的进步。烦恼很多,一样往生,故云“带业往生”或“带惑往生”,这便是阿弥陀佛极大的慈悲,也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您能闻能信,能修此法,实是最大的幸福,《无量寿经》说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间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万不要被这些假象耽误了您的根本大事。 (《谷响集》)
你们大家问问,为什么在这个世上你不念释迦牟尼佛,你念阿弥陀佛呢?“我们听师父的话,师父叫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呀!”师父没有说你们要念释迦牟尼佛呀!所以佛不会见怪,说你们为什么不念我而念阿弥陀佛?我们听佛的话,最要紧是依教奉行。所以真正的遇见了善知识,最要紧的是依他的指教去做。中间可以反复,可以汇报情况,可以作些调整,但总之都是要很重视。 (《净修捷要报恩谈》)
《阿弥陀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本经中是“无不善名”,那就不仅是没有恶道的名字,并且扩大到没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龙树大士的解释很合本经,龙树大士说:“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有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自称法王、活佛、种种大法师,而实际他是恶知识,是假冒别人商标和包装的假药。所以现在修道之难就难于分别善知识与恶知识。要尊师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儿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后就同《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地狱。” (《无量寿经白话解》)
又《安乐集》依《法句经》曰:“……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还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识者,是汝缰绳,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该经复云:“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要证菩提,就应当求善友。怎么求这个善友呢?这点很重要啊,所以我们就讨论一下。《圆觉经》里开示得最好:“末世众生”,现在是末世,“将发大心,求善知识”,发了一个大的心,要求善知识,想修行的,你求什么人呢?“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要求那个正知正见的人。这种人“心不住相”,他不住于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他不执着于二乘境界。他“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他有好多尘劳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净。“示有诸过”,他也有过失,可是他“赞叹梵行”,他所主张的是梵行啊。“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让众生去破戒——现在有人就是主张破戒,这不是善知识啊!他是“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让众生做不合律仪的事情。虽然他有错啊,但是他的主张——见,所以这个见很重要,正知正见,知见很重要。“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能求这样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寿经讲座》)
《圆觉经·普觉品》劝大家啊:“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叫修行的人,“应当尽命”啊,连命都拿出来,供养善友啊。怎么供养呢?怎么恭敬?首先要如教奉行。不是说你要拿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表面上的礼敬,是要如教奉行啊。善知识难遇难求,现在你得到了,对善知识的指示你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这样就良医束手啊。良医真是良医啊,但是他束手,他没有办法,所以遇也同于未遇。故于善知识的教化,“应闻而能信”,能相信,“信而能行”啊。所以这个甚难甚难哪! (《无量寿经讲座》)
《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汝意”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张。 (《谷响集》)
所谓“依法不依人”之实旨,正如《菩萨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性。”意云:当观法师之见正与不正,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义,亦即求善知识之正眼。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头与牌号,唯重表面,故学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 (《谷响集》)
行人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不管是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二句话。你要往生,这是必须的,三辈往生,不落边地,都得发菩提心,都得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也可以稍微广一点。蕅益大师劝参禅人说:你并不需要把你的参禅换成念佛,你只要把你功德回向净土。所以我们可以把它扩大一点,参禅也可以,你持咒也可以。蕅益大师闭关,闭的是《往生咒》的关。但往生的正宗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又有一个比方,咱们考大学,你高中毕业考大学,这是最正宗的。所以,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等于高中毕业考大学。修其他,你持咒、修密、参禅、念经,也都可以往生。这是什么呢?这是同等学历。没有高中毕业,你有同等学历,也可以报考,你也能考上。但是一个大学里头,班上问问,多少是高中毕业,多少是同等学历呢?当然是高中毕业生多。所以大家要百分数多,那就是念佛,但是不排除其他。有的人就绝对了,认为你不念佛就往生不了。一般是如此,你如果不上高中,你要具备高中生的同等学历,难啦。你要有智慧,你或者一边工作,一边还自修,还要无师自通,难!但不是不可以。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我常说你们修什么都可以呀!我从不劝人放弃他所修的本门,另换一个。但是我常劝:不管你修什么,你要求往生极乐世界,拿你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愿入弥陀大愿之海,要在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说一句很大胆的话:“绝无希望”。 (《心声录》)
佛在王舍城说法。古时候,王舍城是个大城,在印度,有九十万人哪,那时候是个很大的城。佛住王舍城的时间很长哪,这个城里头,见过佛、知道名字的人都算在一块儿,见过的只是三分之一,知道名字而没有见过的三分之一,连名字都不知道(更不要说见了)的三分之一,所以真正见到的只是三分之一呀。佛在王舍城住几十年,所以这缘很难哪!有个叫做城东老母,她是最没有缘了。佛到东城的时候,她到西城去做买卖。佛到西城时,她到东城去做买卖。后来,这时间长了,有人竭力要摆到一块儿,摆到一块儿,她却用扇子挡着了脸。当时确实不同,有的人见了佛种种光明,种种殊胜;有的人就看见丈六身;有的人看见八尺;有的人看见就是黄脸比丘,一个黄脸的和尚,没有什么奇怪;还有人看见就像一个象腿,黑的一块东西,像块黑的炭。所以这缘就这么重要!这都是大家的业啊,业缘很重要,所以我们大家要珍视今生的佛缘哪!今天我们大家能够结了佛缘哪,要趁热打铁啊!我们还要跟别人也结缘哪!
有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和尚很能够说法,经研究得很深,修持得很好,却没有人听他的。他要讲,人家都不听,就走了。他想,我发愿要弘法,但是没有人听,怎么办呢?有一个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卖了,卖了之后所有的钱买点粮食,你把豆子啊什么的都买来,买来之后你念佛念咒来加持这些粮食,然后把这些粮食扔在草里头虫子多的地方,让这些虫子、鸟什么的来吃,你发愿希望吃了的这些来生都来弘法。他就照着做了。二十年后,果然法缘大盛,有许多人来拥护来参加,都是二十来岁的,这就是因为他发了这个心布施哪,结了这个缘哪。所以这缘很重要,大家有好的因缘,再生出好的因缘,那么自己也要努力。当然不是勉强,这勉强做了,是反面工作,要随缘度脱呀。因此,在谈得来的时候,把这些道理讲给别人听,种种的,这都是结缘哪,很重要。 (《净修捷要报恩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