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怎样使员工忠贞于企业


 2010/12/17    下载DOC文档    

宁高宁在管理中,一向把人作为首要因素。他曾经拆解企业的“企”字,向华润人传递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人”在上。他认为,公司员工最需强调的是“忠良”精神。每位员工作为职业人的“忠心与良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精神素养提升了,管理水准才能真正提升?


  企业忠良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如是说。

  水所以能够长流于天下,在于其广施仁德于万物,雨水及河汛随季节而至,孜孜不倦地忠实于自己滋润万物的职责。依托持续的良善之举,方能与世间万物共生共荣。“大胜”于水而言,的确是实至名归。

  由水及人,情理相通。我们发现,在商界要取得一定的成功,或一时的成功,或获取些许利润,也许有足够的智谋就可以。但是,欲获“大胜”和“长胜”,智谋是独力难撑的。真正持久的成功如同参天巨树,需要深植于泥土的根茎。商业的根茎就是德行。

  “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李嘉诚的话道出了做一个成功商人的秘诀。

  “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这句话,平朴,却很有味道。凡事都有个先后顺序。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一个商人。把人做好是根本,商业成功是枝末,是结果。

  李嘉诚的话,透出了他的人生智慧,以及对企业、成功和为人的感悟。媒体的记者访问李嘉诚,都会问及如何才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李嘉诚上述回答也基本上是标准答案。他说,尽管公司的管理流程是按照西方的,但是中国人的企业自然有中国人的精神:诚敬、懂得感恩、重视信用、富有人情味等等。中国文化的润泽、企业德行的修养是李嘉诚事业发展不竭的源泉。

  李嘉诚因经营企业的卓越能力,被人称为“李超人”。他如何将商场的心得经验传授给两个儿子,很受人们关注。李嘉诚坦承,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下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做人是根本,德行是根本。好好做人是第一要务,李嘉诚有此认知,且长期恪守不渝。李嘉诚铸造了企业坚厚的根基,他更把自己的认知传给了后代。

  故去的两院院士、北大方正董事局前主席王选教授的观点与李嘉诚不谋而合。他认为,做一个好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他曾回忆起1947年他10岁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要在班上评选一个品德好而且受同学欢迎的学生,那次王选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一定要先做一个好人。”

  王选说,“什么叫好人?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根据现实情况,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

  两位长者的说法,让我们想到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字:“仁”。“仁”字,左边一个“人”字旁,右边是一个“二”字。哪两个人呢?就是想到自己,想到别人。好好做人,至少要做一个好人,考虑自己与考虑别人一样多。按照中国人的德行修养标准,通常会有这样的说法,道德最完备的人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是君子,比君子的德行再低一点的人就是好人。好人,应该是成功人士包括商界人士的道德底线。

  联想的柳传志重视做人的理念在商界广为人知。

  柳传志说了句名言:“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就是说,只做事,只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这样的公司长不大,只能是个小公司;而注重做人的根本,有一以贯之理念的公司,必定可以成为大公司。

  实际上,柳传志和联想的理念与柳传志的父亲柳谷书清白做人、公私分明的人生境界是一脉相传的。

  九十年代初期,柳谷书创建的香港中国专利公司已具备相当规模,资产已达数亿元。但柳谷书还是经常步行上班,并和柳传志的母亲住在华润大厦C座一个一房一厅的斗室里。一次柳传志去看他们,看着慈祥的父母在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厅里,忙着在地板上为自己铺褥子、垫枕头,不由得热泪盈眶。他的父亲不是一般的董事长,而是从点滴做起开创基业的公司创始人,却依然这么省俭。

  柳传志认为,父亲做人的正直和清白永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他回忆起父亲在“文革”期间,自己刚刚被解放,就去看望和帮助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的老朋友们,结下了许多生死之交。让柳传志印象深刻的是,他们院子里的老邻居赵大妈是一个孤寡老人,家里长年帮助她。在父亲被戴着“阶级异己分子”帽子、只发50块钱生活费的情况下,还要每月依旧给她10元钱。柳传志年轻时遭遇坎坷或面临考验时,父母对他说,“我的孩子不管做什么,只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这句让柳传志刻骨铭心的话,指导着他未来数十年的人生道路。

  柳传志在给父亲的悼词中说:“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工作性质不同,事业有大有小,但我们每个人挣的每一个铜板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我们永远不敢忘记,我们是您的孩子!”这是一个企业家对父亲的评价,也是一个企业家的自我评价,同时也是对柳传志能够聚拢精英、做大联想企业的精辟注解。

  真理放诸四海而皆准。做人是第一要务,在东方的企业里得到验证,在西方的企业里同样如此。

  被誉为“智慧女人”的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叶莺,把做人看作她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她说,从小我父亲就教我,与别人一起做事之前,一定要做人。人做正了,做直了,做事就差不到哪里去。

  叶莺每次做事前,绝不只从单方面思考,不只考虑到自己利益。她会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想问题。她说,由于环境、文化、价值观、地域的不同,可能我做不到100%,但至少能做到50%,这总比做10%好,更比0%要好。

  叶莺在加盟柯达的第3天,就以大中华区副总裁身份从香港飞到汕头,加入柯达同中国感光材料企业的谈判中。这个谈判已经持续了3年,由于各方利益分歧过大,并且缺乏必要的沟通,谈判常常陷入僵局。作为柯达谈判小组的3个核心人物之一,外交官出身的叶莺不仅善于沟通,而且依靠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在谈判双方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并最终达成著名的“98协议”——柯达与中国7家感光企业中的6家进行合资(乐凯除外),共投资12亿美元。中方承诺,在协议签订的3年内,不批准其他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柯达顺利进入了政策保护色彩浓厚的中国感光业。

  考虑别人多一些,就是在做一个好人。推己及人、体谅别人、理解别人,容易获得对方的体谅和理解,就容易产生信任,达成共识。所以即使在具体的商业行为中,做人经常会成为制胜的决定性因素。

  宁高宁拆解企业的“企”字,向华润人传递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人”在上。

  有的企业领导者会想,作为组织的掌舵人,我知道德很重要,自己也会恪守做人的准则,但我用人时会更重视他们的才华,因为商场之上千变万化,所以做事的才干、智谋和机变才是最重要的。

  这其实又涉及到“本”和“末”的关系。

  清朝康熙皇帝曾明确提出:“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不仅这位明君有此智慧,早其六百余年的宋代贤臣司马光亦有雅言。司马光认为“德”与“才”之间是本与末、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他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他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人的德才素质:“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古代圣贤的话确实让我们清醒而惕厉。为什么他们一直告诫人们要“远小人”?因为小人有才而无德,破坏力和杀伤力都不可想像。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一位小人所致。当时被派驻新加坡分行作期货交易员的里森年仅28岁。他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内,以特殊账户,掩盖自己错误的交易,造成的损失达14亿美元。真相大白后,有232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轰然倒下。

  历经商海沧桑的李嘉诚对“才有余而德不足”可能造成的灾难有清醒认识。他说,正正当当做一个商人是不容易的,因为竞争越来越大。如果个人没有原则,从一个不正当的途径去发展,只是玩弄权谋,有的时候,你可以侥幸赚一笔大钱,但是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同时后患无穷。国内的机会非常多,循正途才是最重要的。他说,在香港也有走偏路的商人,他们成功很快,但掉下去也很快。

  善于总结学习前人经验的牛根生非常注重德行操守。从蒙牛乳业的用人原则,我们可以感受到企业的“德风”: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香港华润集团副总经理乔世波向我讲起这样一件小事。1999年,他当时担任华润的助理总经理,同时兼任华润在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次,他在香港华润大厦的电梯里,遇见时任华润集团总经理的宁高宁,电梯里就他们两个人。宁高宁就问乔世波:“老乔,你说为什么许多世界大企业的CEO,不是学经济或管理的,而是学文学、历史或哲学的?”因为乔世波是学中文专业出身,所以宁高宁会这样问。乔世波回答:“因为文学、历史和哲学都是研究人的,而在企业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宁高宁表示赞同。

  宁高宁在管理中,一向把人作为首要因素。他曾经拆解企业的“企”字,向华润人传递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人”在上。

  2005年春天,宁高宁从华润集团总经理调任中粮集团董事长不久,就经过缜密的研究思考,将《今日中粮报》这份已出版了12年的内部刊物废止了,重新推出的集团内刊就叫《企业忠良》。

  这位商界领袖因为有西方管理学学历背景,又有运营大型企业的成功履历,被称为具有国际化管理经验的中国企业领导者。他连续两年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评选为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2004年度是以香港华润总裁的身份,2005年度是以中粮集团董事长的身份)。

  宁高宁认为,公司员工最需强调的是“忠良”精神。他准备利用内部杂志这个平台,向每位员工灌输作为职业人的“忠心与良心”,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精神素养提升了,管理水准才能真正提升,国际化的企业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导入。

  我们把时光倒推100年,甚至更长。我们来到中国古代店铺商号里,会有店员(或称“店小二”)笑脸迎接。如果有买卖需要定夺时,你一定会和一个角色打交道——“掌柜的”。为什么叫“掌柜的”?因为店铺存放货物和钱财的柜门钥匙就掌握在他的手里。用现代的眼光看,“掌柜的”是什么?就是现在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叫总经理也好,叫CEO也行。他们执掌钱柜,有能力,会管理,更关键的是他们具有现在许多职业经理人缺乏的品质:“忠良”,忠诚于“东家”(股东),兢兢业业于“东家”交付的工作,有良善的道德修养。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五伦关系中的“君臣有义”。

  中国文化最重视“德”。“德”和“道”相契合,与伦常大道相顺应——这就是道德。熟悉中国文化的朋友都知道伦常大道就是指五伦关系。

  过去,“掌柜的”与东家是“君臣”关系,“君臣有义”。东家是君,是领导者,是店铺商号的所有者;“掌柜的”是臣,是接受委托、有权有责的管理者,他要忠诚于“东家”,要恪尽职守。另一方面,“掌柜的”代表商号店铺,在与客户打交道或者与同行交往时,就要恪守五伦关系中的“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诚信无欺,以礼相待。如果有“掌柜的”对东家有不忠诚或者忤逆的行为,他就会为整个业界所不齿。同理,如果“掌柜的”或者是他所代表的商号,在商业行为中有悖“朋友有信”的原则,他个人以及商号的牌子就砸了。

  孝是德之本。孝亲使人形成感恩与诚敬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执业态度,执业态度决定职业生涯。

  为什么大家对“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恪守得那么好?

  答案也简单。《孝经》说:“孝,德之本也。”孝,是五伦关系的原点。

  人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和报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亲过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也是古人所说“亲亲为大”的道理。《弟子规》是一本童蒙养正的经典,教我们做人“入则孝”。一个真正懂得孝亲的人,都会有一颗感恩心,诚敬心,也会形成重恩义、重情义、重道义,而非惟利害、惟得失的价值观。对父母孝敬,对兄弟亲爱,对他人才会自然生出敬爱之心,“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这也是古人所说“忠臣出孝子之门”的道理所在。

  上面说的,用孟子的话讲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个人对人的感恩心从感父母的恩德生起;对他人的仁爱心也是从爱敬父母开始。之后,这般情怀延伸,对他人、对事业、对团队、对民族、对国家存爱敬,存诚敬,是水到渠成。

  还有,真正的孝亲,要养父母之身,要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身,就是奉养父母,照料父母的生活;养父母心,就是要时刻关照、体恤父母的心;养父母志,更是立身行道,为父母增光。人在力行孝道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美好品德,除了感恩、诚敬之外,还有仁爱心、责任感、洞察力等等。

  现在对企业来说,客户是“衣食父母”的说法很普遍。其实这包含了对客户的感恩心,渗透着孝亲精神。只是平时这样的口号更多停留在纸上、墙上、嘴上。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并落实这句口号,他的职业态度就称得上真正的敬业了。

  吉林亚泰集团一位年轻员工,原来在公司从事采购工作。后来公司成立吉林大药房,他被调去做送药员。开始,他感到有些落差:以前是别人看他的脸色,而现在自己要看别人的脸色了。

  在后来的送药工作中,他看到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在接到他送去的药品时,很感激,很欢喜,他开始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因为这位年轻人对父母很孝顺,他蓦然觉得,这些老人就像自己的父亲母亲。“满足衣食父母的需要,为顾客提供亲情服务”这句话,不再是口号,而是他在自己工作中的实践和体会了。

  这位年轻人把顾客当成自己的亲人,每一次服务,都努力尽一份儿女的责任。每次听到顾客的赞扬,感受顾客的快乐,他都能升华出对工作的那份敬意,增加一份对工作意义的体味。

  他后来感叹道:我不是一名送药员工,而是父母的儿子。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对待别人的父兄,就像对待自己的父兄一样好。这是《弟子规》的教诲,这位年轻人没有学过《弟子规》,但是由孝亲而生出的爱敬之心,用在了顾客身上,也和经典的教诲相契合。有了这样职业态度的年轻人,他的职业生涯就会有踏实的未来。后来他被单位送去进修学习,之后被安排做管理工作。

  这位年轻人职业履历的改变是结果,由孝亲而生发的诚敬态度是原因。有因才有果。

  敬业始于孝亲。无论我们从事哪个行业,都要服务别人。如果我们能够把服务对象当作自己的父母亲人,以做孝亲的心来为顾客服务,工作会做不好吗?

  对父母感恩戴德,对父母恭敬有礼,使人形成感恩与诚敬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执业态度,执业态度决定职业生涯。

  宁高宁有一次在华润集团的会议上,与经理们交流自己看《宗教史》的一点体会。他说企业文化和宗教有基本的共同点:首先就是感恩(gratitude),要感谢老板、客户、股东。所以宁高宁曾对华润人说:“如果你说经理人的职业像其他职业一样,首先要求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我们就可以谈心了。”

  宁高宁抓住了做人与做事的根本。对人来说,感恩是自然的,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领导,感恩同事,感恩顾客,感恩每一个有缘的人。从企业层面来说,感恩股东,感恩客户,感恩合作者,感恩社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大自然也应该是组织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牛根生事业的成功,给我们诠释了孝亲是德行的原点,德行是事业的根本。

  从小由养父养母带大的牛根生有一个人生态度,对他事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就是“财散人聚”,而这正是养母在他小的时候教给他的。作为一个懂得孝敬的人,牛根生对长辈宝贵的人生教诲恪守不渝。当然,能够做到散财也需要有一颗感恩心。感恩为自己付出辛劳的每一位同事、朋友、伙伴,以及方方面面。他在创业前,曾是一家公司的中高层。有一年的年底,那家公司分配给他一笔奖金,他全分给了下属。还有一年,公司给他拨款一百多万元,让他买高级轿车。结果,他买了5辆面包车,因为他下属的几个部门都需要交通工具。

  后来,牛根生创业的时候需要资金,他并没有四处求,而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们听说老牛要创业,搞老本行,认为跟老牛干肯定没有错,于是大家就把钱凑来了。

  蒙牛企业成立也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但企业领导人懂得感恩、关注别人的付出,因此企业发展的人事环境即人缘比较好,助力比较多。企业成功在香港上市迄今,已经成为行业的龙头。

  我的几位同事去过蒙牛,公司标语不少,给人印象最深的标语是: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感恩,懂得付出,这种人生态度形成了,执业态度确定了,事业经营自然会有不凡表现。牛根生曾说过,公司的命运和一群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是三民:亿万人民——消费者;千万股民——投资者、股东;百万农民——奶源提供者。只有消费者、股东、员工、银行、合作伙伴、社会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受益,只有与大多数人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

  2005年1月,牛根生宣布将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这部分股份的表决权授予其后任的集团董事长,家人不能继承其股权,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牛根生懂得散财,更敢于散财。散财又是为了感恩,为了回报。感恩与回报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数年前老牛说过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此言不虚。

  近来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实际上,细节反映态度,诚敬与否的态度决定了成败。

  敬业并不是宏大的理念,而是具体细微、由点滴细节积累起来的一种工作态度和行为。许多为人师者或领导人,经常是通过细节来判断员工的责任意识与忠良精神的。

  一位有心的父亲想勘验一下自己的三个女儿谁的责任心更强些。他坐在客厅,把家里的笤帚放倒在客厅门口,然后,他先叫大女儿,大女儿答应着走过来,看到地上的笤帚,似乎有些犹豫,但还是跨越而过,来到父亲身边。父亲摇摇头,又叫二女儿。二女儿过来时被笤帚绊了一下,也照样跨过去。叫到三女儿,她看到倒了的笤帚,犹豫了一下,也没有管。三个女儿问父亲到底有什么事,父亲叹了口气,说:我想让你们看看妈妈是怎么做的。于是他喊在厨房里的妻子过来。妻子一边答应着走过来,一边顺手弯腰扶起笤帚。父亲对女儿们说:看看你们的妈妈,她是没把自己当外人。

  当一个人真把自己当成主人的时候,家里哪件事情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还需不需要有人提示、监督呢?这就是责任心、责任感,也就是诚敬态度的具体体现。

  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发展趋势。李嘉诚说过,用人最主要是看其责任心和忠诚可靠程度,对于这样的员工,企业将会给其最大的发展机会。

  责任的承担,并不是一定要负很大的责任或非要成为总裁才叫承担。一个在公司做职员的朋友跟我聊起责任感这个话题,他并不是很在意:那是我们老板的事,他们才是“掌柜的”,我就是一个“店小二”,没必要自己瞎操心。

  企业里的一个普通员工,似乎与“掌柜的”无关。但仔细思量,当上级将一项工作交给你,就这项工作而言,你要承担,要负责任,其实当下你就是“掌柜的”了。上级信任你,工作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你不就是“掌柜的”吗?敬业,承担责任,“掌”具体工作的“柜”,更“掌”自己事业的“柜”。你没做好“掌柜的”,不仅会被没收“柜门”的钥匙,连你事业继续发展的机会都被永远锁在“柜子”里面。

  深圳的一位学者一次到某个商场买东西时,顺便拜访了一下在商场工作的两位朋友。两年前,这两位朋友同时进入这家大商场做销售员。而今,一位是商场的业务主管,另一位还是销售员。叙谈后,学者要走,商场的两个朋友就一起送她到电梯口。这时,做业务主管的朋友发现墙上贴着的商场通知单没有粘牢,快要掉了。做销售员的朋友说,掉就掉吧,也不关你的事。但是那位做主管的朋友还是把通知单先揭了下来,说,一会儿,我再粘好。

  这位学者后来告诉我,通过这件小事,她明白了,为什么一位朋友升为业务主管,另一位朋友还是销售员。那位业务主管朋友的一个动作,反映出他对商场的责任心、责任意识和敬业态度。做这件事,可能就是举手之劳,但首先,这位业务主管朋友想到的是这对公司有利,我应该做,而不是归不归我管、关不关我的事。

  由此想起,近来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实际上,细节反映态度,诚敬与否的态度决定成败。

  评价一个成功人士,我们经常会听到“太幸运”、“命太好”这样的说法。这种评价往往只关注别人成功的偶然因素,没有看到这些成功者做事待人的态度。我曾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单位领导的一个细节动作。他经过会客室时,发现里面没有人,但灯亮着,就推门进去,把灯关掉。作为一个国有局级企业单位的领导,单位节省的电费也到不了自己的口袋里,但他举手投足,自自然然,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一个开关动作透出了他长期养成的责任心和诚敬的做事态度。一个有责任心和诚敬态度的人,他的人生和事业发展的成绩是可以预期的。面对“偶然”的机会,他才会“必然”地把握机遇,将自己的潜质发挥出来。一个看似细小的关灯情景,却诠释了这位管理者成功的人生脉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话,我们都晓得,但事情做起来就不那么明白了。联想集团现在的老总杨元庆,在联想的第一个职位就是销售代表,也就是普通的销售员,蹬着自行车四处“扫街”推销联想产品。神州数码的总裁郭为曾经给年轻的大学生讲到,进入联想后,自己的工作是从如何给公司领导拎箱子、开车门做起。他们二人如果没有明白事理,或者仅仅明白,而不能承受,恐怕很多人现在并不会知道他们两人的大名。杨元庆和郭为并没有小视当时眼前的工作,平凡工作同样需要责任心,同样培养责任心。以诚敬的态度,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取得了成绩,就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就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负好小责,才堪担当大任。杨元庆和郭为二人正是从平凡的角色开始,不断成长,分别成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的掌门人。

  诚敬的态度以及责任心对个人和组织都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如何秉持这种态度呢?

  我所在的单位,在上海有分支机构,每天北京总部都要和上海联系。每次打上海的电话,我们都要在号码前加拨“021”区号。有一天下午,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我要与上海同事联系。拨通号码后,电话对方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没等我张口,她就问,你是不是要找上海?我这里是北京的家庭电话。

  我后来才知道,单位许多同事都曾把打给上海同事的电话,打到这位女士家中。因为号码完全一样,只是区号有差别,错误基本都发生在工作最忙碌的时段。

  拨错的电话,让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告诫——人,事情可以忙,心不能忙。忙的那一刻,没有了专注,没有了诚敬,也就忘记了应该随时观照自己内心的意识。

  实际上,很多麻烦,乃至事故,都是因为我们心不在焉,没有处于诚敬状态而产生的。荀子有句名言,曾国藩在家书中也常常引用:“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待人处事,成功因为诚敬,不顺则因为骄慢。

  敬心要时时刻刻秉持,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真理的奉行,不能有片刻的疏忽。疏忽了,放松了,没的说,纰漏也就如影随形。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各种败局、障碍,或是同事、上司、客户对我们的不快、烦恼乃至愤怒,往往因为我们片刻的心不在“道”。

  一天早上,闹钟叫醒了世界最著名的推销员乔·吉拉德。他翻身下床,洗漱完毕,穿上衬衣、系好领带,又将外套穿上,然后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客户打电话。打完电话,他又脱掉衣服,重新回到床上休息。吉拉德的妻子目睹这一切,感到很奇怪:打一个电话为什么还要穿得那么正式?吉拉德告诉他妻子,穿得正式,自己对客户容易升起礼敬的态度。

  这位推销员事业的成功令人赞叹,而上面的小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他成功的原因:心时刻保持诚敬,心时时都在“道”中。

  木桶的桶底是什么?

  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忠良与否,关乎企业兴衰与否,关乎企业持久与否。

  上面我们谈到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当时巴林银行老板彼得?诺里斯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可以从中吸取很多教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要想当然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是正直、诚实的,这就是人类本性的可悲之处。

  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当事人里森为什么要做假账欺骗?在他东窗事发前,老板很赏识他,因为一度他能赚很多钱,他很风光。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希望主管发现他犯的过失,他就文过饰非,结果亏空越积越大。说到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不是什么“人类本性的可悲之处”,而是企业价值导向的可悲之处。如果巴林银行能够秉持“企业忠良”的理念,能够对德与才有正确的认知,企业员工能够敬人敬事,巴林银行倒闭案会发生吗?

  无独有偶。2001年底,曾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500强企业中高居第7位的安然集团宣布破产,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破产案。安然集团年营业收入高达一千多亿美元,却在短时间内轰然崩解,原因在于安然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勾结会计师事务所,在财务报表上灌水作假、隐藏债务,借以哄抬股价、牟取暴利。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是全球第5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89年历史,因为每周费用100万美元的诱惑,协助安然做假账,同样毁于一旦。安然事件发生后,很多美国公司要求员工签署伦理道德条款。

  一个人毁掉一个100年甚至几百年的企业,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新闻了,因为有那么多名动天下的国际企业,在一夜之间就毫无预警地倒闭。想想看,不管是大企业的老板还是它的员工、客户,谁会不紧张?

  近年来,西方管理学界兴起了一门课程,叫做“全面伦理道德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简称TEM),其热门程度已经超越了过去备受重视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课程,说明西方商界对伦理道德的忧虑和关注程度。调查显示,愈来愈多的美国商学院学生,开始认真思考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商学院也开始增加企业伦理、非赢利组织及企业社会责任等课程。著名的美国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最近发现,很多刚进来的MBA新生很期待修习企业伦理相关课程,而在过去,这些课程相当冷门。

  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企业在用人上更注重道德的考量。比如,IBM的人力资源部现在有这样的用人原则:绝不任用“带兵集体跳槽”的主管,也绝不任用带着前一家公司商业资源前来投靠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有道德瑕疵”。

  “企业忠良”不仅仅是东方的提法,而且是企业、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世界性课题。

  西方的管理文化在有意无意地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靠拢。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在传统上是以显性的物理世界为解读对象,强调外在的秩序和规范,延伸到管理上,常常把人也做了物化,希望用程序和制度就可以完全归化,如上个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管理方式就被西方管理学者奉为楷模。但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一个螺丝钉。一个螺丝钉只要拧在生产线上的某一个环节,它就会安分守己、尽职尽责。人就不同了,他有思想、有欲望,随时面对各种诱惑。他可以恪尽职守,也可以摇摆不定,甚至自行脱离“流水线”。当巴林银行把里森“拧”在它的“流水线”中新加坡分行的环节上时,里森这颗“螺丝钉”脱落了,巴林银行的整个“流水线”瞬间全盘崩溃。而东方文化的传统是以人为解读对象,强调内在的伦理和道德,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第一步,也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忠良,靠修身。修身就是“全面伦理道德管理”的基础。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

  很多管理学的学者都在研究解决如何把企业最短的那块木板变长。例如,企业的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比较突出,是长木板;而企业的营销能力相对较差,造成产品积压,那么营销能力就成为短木板。这时,管理专家就要考虑如何解决营销问题。或者,企业销售不错,但扩大生产所需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软肋,成为短木板,那么企业上上下下都会着手解决资金问题……

  殊不知,德行不是木桶桶壁上的木板,而是木桶的桶底——桶底漏了,什么也盛不下。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学》中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了好的德行,才能把优秀的人才聚拢到一起;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古代是农业经济,土地是种植业的基础,我们这里把“土”理解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创造财富;有了财富的应用,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德行才是根基,如同木桶的桶底,如果不忠不良,最根本的桶底没有了,再满的水也会漏得个干干净净。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