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十九集)
地藏经玄义 (第十九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19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纶贯第十七面倒数第二行: 【天台依诸大乘经,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直就阴心,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 四种三昧给诸位介绍过。这个地方提到『十乘观法』,也得要将这个名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将《教乘法数》里面这一段,影印出来分给同学们。这是天台的止观,也是天台家修行方法的纲领,它分十条。这十条,对於修行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即使念佛人也不例外。十条里面可以分为三段,针对上中下三等根机。 第一、『观不思议境』。我们在《华严经》看到,这一部《地藏经》五重玄义里面,青莲法师都给它加上「不思议」,说明这一部经跟《华严经》、《法华经》没有两样。在这一段「总示观法」,实在讲决定不能缺少,如果缺少这一段,前面五重玄义加的「不思议」,一定会引起别人怀疑。这个经自古以来都列在方等部里,方等部是大乘入门,怎么能够与《华严经》、《法华经》相提并论?在观法里面,就是修行总纲领、总原则,既然跟《法华经》、《华严经》没有两样,当然这是属於不思议境界,对於前面说的五重玄义,我们才能够相信,才不至於疑惑。止观里面,第一条是对上根利智;换句话说,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底下有个简单的解释: 『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观」,就是现代人讲的看法、想法,对於整个宇宙人生的看法,在哲学里面称为人生观、宇宙观。你的看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事实真相?如果你所看的确实是事实真相,你观念是正确的,是佛家讲的「正知正见」。如果你的看法、想法,跟事实真相是相违背,在佛法叫「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是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事实是什么?事实是一念自性。这个地方的一念,诸位要晓得,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真如,二念就迷了,二念就变成阿赖耶识。诸位要晓得,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诸佛菩萨永远保持一念,凡夫一念才起来,立刻就堕到二念,所谓的是三心二意,落在三心二意里头。三心是什么?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就是指末那、意识,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落得太快了! 一切众生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都是一念,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佛成佛的时候,为什么说大地众生同成佛道,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以人来做比喻,六根接触六尘,第一念不是真心吗?第一念跟诸佛如来的正知正见没有丝毫差别,可惜的就是第一念才起来,立刻就变成第二念,错就错在这里,这个速度太快了,几乎跟第一念同时起来,就落到第二念。第二念是什么?分别、执著、妄想。第一念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能够保持一念,这个人就是佛,就是法身大士。保不住,立刻堕落在二念里面,堕落在三心二意里面,这个人就是凡夫,凡圣的差别在此地。一念就住一真法界,三心二意就住十法界,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懂得。 「一念具足三千性相」,三千性相怎么讲法?这是《法华经》上讲十法界、讲十如是,这个在此地不必多说。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而且每一个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每一个法界有十如是,所以叫「百界千如」。再从时间上说,过去、现在、未来,讲千如,过去一千,现在一千,未来一千。「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两句话代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事万物,把这些道理、现相、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一样也没有漏掉,这是性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也是这两句的意思,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大家好懂。 这个境界,「即空、即假、即中」。从体上讲是空的,《金刚经》给我们说得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家知道三心不可得。这是说能现的不可得,所现的是现相,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是假的。《金刚经》末后偈颂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就是假的,相是假的,性是空的,你要认识清楚。晓得性是空的,性不可得,晓得相是假的,相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下来,妄想分别执著再不会生起了。为什么会有妄想分别执著?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我真能得到,以为这些相真正是为我所得,这是绝大错误的看法想法,你能得到什么? 中观是什么?中观是讲作用,虽然相是假的,但是并不是没有相,有相就有作用。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他用中。这个中,就是佛家讲的中道,中道才是第一义。儒家也懂得,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用中。什么是中?给诸位说,平等是中,稍稍有一点偏差,有轻重之分就不是中,像天平一样,稍有一点偏就不中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中道,一丝毫偏差都没有。诸位能体会得到吗?真诚是中道,清净平等觉是中道,诸位想想看,古人所谓是「不诚无物」,不诚就有偏差,不清净一定有偏差,不平等一定有偏差,偏差就不是中道。怎样用中?我们能够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用中。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给诸位说就是一念,一念是用中。所以这十个字五句是一桩事情,你要把这五个分开,你就不是用中,你就不是一念。 这个地方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念,尽虚空遍法界是用中。为什么你要用中?道理就是体是空的,相是假的。今天众生,包括我们自己,为什么会胡思乱想,为什么会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么坚固?妄想执著不能舍弃,还要这样坚固下去,在佛法里无论修什么样的大功德,实际上都是六道的有漏福报。什么叫功德?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所修的一切福都变成功德。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功德就没有分,这是跟大家讲真话。一般人都是修福,哪里有功?什么时候分别执著少了,心地清净了,那叫功德。如果还是杂念纷飞,妄想不断,你想想你的功在哪里? 我们讲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持戒有功,禅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你持戒不能得定,你修定不能开慧,都不是功德。不是功德就变成福德,持戒得人天福报,修定得色界、无色界的果报,都变成福德边事,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福德不行。六祖在《坛经》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指什么?生死大事,修福不能救。何况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连福都没有修,简直就是天天造罪业,妄想分别执著这么严重,所以连福德都没有。我们要认识清楚,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从早到晚干的是什么?我们将来的前途果报在哪里?自己冷静去思惟就清楚、明白,还需要人告诉你,还需要向人请教吗? 真正觉悟的人就老实了,什么叫老实?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处事待人接物不再分别执著,不再想,也不再说,他的心定了,这是功德。心定的人就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恒顺、随喜里面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成就自己不污染。恒顺众生,这里头没有分别执著,这叫恒顺。没有分别执著是在内心里讲,事上还是有分别执著,要知道这个时候,分别即是无分别,执著即是无执著,因为分别执著是顺众生,不是自己,自己确实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永嘉讲的「分别亦非意」,他没有落在意识,他分别执著是一念。我们分别执著是二念、三念,是从三心二意里面起分别执著,这个麻烦。人家是一念里面的分别执著,那是随顺众生,这个人是佛,这个人是菩萨。 这些道理,在这些大乘经里面,我们最近共同学习的《华严经》、《无量寿经》跟《地藏菩萨本愿经》,都讲得很多。《华严经》往后,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还要重复无数遍,要说得深、说得广。佛菩萨无非是希望我们能够回头,能够觉悟,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清凉大师说的无障碍的境界,就是不思议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由此可知,所有一切障碍从哪里生出来?从妄想分别执著里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事事无碍。无碍就是大自在,大家《心经》都念得很熟,《般若心经》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他为什么得大自在?就是他能「观不思议境」,他能永远保持一念,所以他得大自在,大自在是如来果地上的受用。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得大自在,这是圆教的佛果。上根人一闻彻悟,他就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他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立刻就转过来。这一转,跟诸佛如来、跟法身大士无二无别,这叫圆顿大法。 我们能不能转得过来?完全在自己。我们自己晓得,我们不是上根人,我们是中下根人。但是上根根性是可以培养的,培养的方法,就是一乘了义的大经不断的薰修。薰是理论上的薰习,纠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是行持上的相应,以佛陀在经典上讲的一些方法与境界努力去做,希望把它做到,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做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二也好。总而言之,一定要发心去做,天天去做,年年去做,锲而不舍,这样不知不觉境界就转了,就提升自己。不从观念上做转变,从行持上做转变,那就难了,那就所谓是「可望而不可及」。这个关键,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能不能克服?凡夫长劫轮回,修行不能证果,第一个原因就是不能克服自己,没有克己的功夫,所以失败了。 我们真正想做克己的功夫,从哪里下手?诸位自己好好去想想。从不打妄想做起,从不说话做起,决定有效果;多说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不如不说话。佛家修行为什么讲求止语?你看念佛堂「止语」,禅堂「止语」,这是诸位常见的。讲堂虽然不挂止语牌子,也是以尽量不说话为妙。说话是发问,有疑一定要问,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大半都是解答学生的疑问,解答听众的疑问。除了发问,没有废话,除了研究讨论,也没有多话,这个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叫道心。我们凡夫难,难是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也有意见,意见特别多,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是即空即假即中,不晓得事实真相,意见就一大堆,意见永远不能断。 诸佛如来在一起,千年、万年、无量劫,没有一句话好说。诸佛跟诸佛见面,禅宗里头有个形容词,「口挂墙壁」,没事了。凡夫跟凡夫的意见,千年万世都扯不清,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什么是用中,你要搞清楚,如果你要把中跟两边对立起来,从两面多了一个中,那个中还是边。「空有」是两边,「中道」跟「空有」两边对立又变成一边,还不是中。中是一念,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是中,唯有上根人才会用中。如果说跟空有两边对立的中,我们都会用。我们用了还出毛病,为什么?误会了,那不是中,还是边。 我们再看第二条。二、三、四、五、六,这五条是中根人所修的,对我们来讲方便,我们有下手之处,前面这一条确实我们没有下手之处。这十句是修行的总纲领,也就是建立正确人生观、宇宙观的纲目。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天台大师在发菩提心上加个「真正」,这是什么意思?知道我们发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只嘴皮上发的菩提心,其实与菩提心完全不相干。这一条要紧,《无量寿经》教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告诉我们,上品、中品、下品第一个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就是说,从上上品到下下品的第一个条件,不发菩提心,你有一向专念,还是不能往生。我们才知道发菩提心是多么重要,我们每天念佛,对发菩提心疏忽了。什么叫菩提心?这个地方讲四弘誓愿,没错,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什么是真正发菩提心?这里给我们讲的是「无作」。为什么无作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无作是从一念真心里面发的,没有作意。作意是什么?刻意去求,那就错了。无作是自自然然的,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从三心二意里面发心,那都是有作,不是无作;从一念自性里面发出来的,那是无作。 『依上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愍己愍他,上求下化。』这种人为什么他不是上根,是中根?他的分别执著没断,也依上面所说的妙境,就是说大乘法、一乘圆顿大法他听了很多,时常受大法的薰习,可是妄想分别执著习气难断,他懂得,他不是不懂。菩提心是什么?悲悯一切众生,虚空法界这一切迷失自性的众生,都在搞六道轮回,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六道里的众生可怜,所以怜悯自己,怜悯一切众生,要度自己,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这才上求下化。我们求佛道,修学佛道,为什么?为自己永脱轮回,高超十法界,为的是这个。还得要帮助轮回当中这一切众生,也要跟自己一样出离、高超,真有这个心。 轮回从哪里来的?你要知道,轮回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是这么来的。这是前面讲的「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个复杂的现象,你要晓得根源是什么?具足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都具足,六道轮回就出现了。这三条就是佛法所说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是从这里变现出来的。你只要离开一切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轮回就没有了;再能够於一切法不分别,十法界没有了;妄想断掉,你就超越四十一个阶级,《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超越了,你就证得圆满的佛果。你要懂得这个道理,然后自己这才真的恍然大悟,要不肯舍弃执著,就决定脱不了轮回。为什么你会有分别执著?不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相,能得的心、所得的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不晓得事实真相。《金刚经》告诉我们,能得的是假的,所得的也是假的,能得之心、所得之法统统不可得。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不可得当中还要想得到,还要坚固执著,还要永恒的保持,哪有这回事情?纯属妄想。真正参透,真正明白了,再不打妄想,再也不分别,再也不执著,你才会懂得用中,中是成就功德。这个理很深,事非常广,事繁多,广大而没有边际。 真的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是觉悟的心,就真正觉悟了,在「众生无边誓愿度」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执著,现在讲的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切众生要平等得度。佛教给我们,要以清净心、平等心对一切众生,宗教里面讲的上帝亦复如是。上帝爱世人,也是平等心,也是清净心,也没有分别族群,也没有分别不同种类。中国人常说神,神的定义是:「公平正直谓之神」,大公无私这是神。在佛法里面讲的天神,都具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才能生天。修行十善业道,他的心是慈悲喜舍,他的行是上品十善,这是生天的条件。佛经上也说,天神对人有奖惩,世间人作善,神有赏赐,世间人作恶,神有惩罚。诸位要晓得,赏罚都是从爱心里面生的,就像一个慈母对待儿女,儿女做好事,夸奖他几句,儿女做坏事也要惩罚他,赏赐他是爱他,罚他也是爱他。为什么别的小孩做坏事就不管?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把意思错解了,要深入去思惟,冷静去观察,神爱世人,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赏罚,接你到天堂,或者把你送到地狱,都是一番爱心。地狱让你受折磨,让你悔过,让你自新,不是说堕到地狱永不翻身,没这个道理;地狱受罪的时间再长,也能够受完。实在讲,佛法里讲得很清楚,堕地狱的时劫长短,是在你能不能改过自新回头。你早一天觉悟,忏悔回头了,就出来了;还不知道后悔,还不知道觉悟,在地狱再多受几次罪,几时觉悟过来,几时就离开。这是慈悲,这是大爱,这才通情达理,我们才知道天神真正值得我们尊敬。佛教导学生,大年初一第一天供天,道理就在此地,他值得我们尊敬。 度众生的愿要发,为什么?这是我们修行证果的动力,它在推动。学佛的人,对世间名利、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都舍弃了,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就是愿力。世间人为什么拚命去工作?有利可图,有名位可得,他才拚命去干。如果说你去工作,没有利可得,没有名可得,你还会去干吗?不干了,人就懈怠懒惰了。佛菩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都舍掉,为什么还在拚命去干?世间人看到说,这是傻瓜,这么傻!佛菩萨都是傻瓜。殊不知他推动的动力是愿力,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包括自己。之后才落实到三桩大事:第一桩是断烦恼,第二桩是求学问,第三桩是转凡成圣,这是佛法三个目标。「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转恶为善,「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转迷成悟,「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转凡成圣。要达到这三个目标,除了愿力这个大动力之外,还有什么力量能够推动? 你今天不能断烦恼,抵不过烦恼习气,你不肯学法门,懈怠懒散,都是没有第一愿。真正发这个第一愿,你还敢不去做吗?我们自己早一天成就,众生就早一天离苦,早一天享福;我们自己迟一天成就,就是让一切众生多受一天罪。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可以懈怠、可以懒散、可以不干,为一切众生,你看芸芸众生这么苦,他们离苦得乐靠谁?靠发菩提心的这个人。这个人是他们真正的依靠,这个人是他们真正的救主,发菩提心就是发心要作救世主。救度一切世间的灾难,我们说得很多,唯有教学,其他的方法都没有办法达到。佛菩萨专心从事於教学的工作,做一个义务的社会教育家,生生世世无量劫中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这一句话含义很深,一切诸佛菩萨都「作斯示现」,为什么?如果一享受权利,就很容易堕落。 佛在灭度之前,教诫后人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一生做到了,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不是只是口头说说教我们,他自己一生没有过失,这就是持戒。一生过著最低水平的生活,以苦为师,从来没有想到把自己物质生活提高一层,希望大地一切众生生活过得幸福美满,自己过得去就行了,众生才肯听他的调教,才从内心里面佩服他、尊敬他、赞叹他,不能不向他学习。如果释迦牟尼佛过著豪华奢侈的生活,身上都挂满了珠宝,珠光宝气,谁还会跟他学?我们看到现在画的佛像、塑像的佛搞得满身璎珞,珠光宝气,那是我们对他尊敬,实际上他不是这样。世尊一生是个苦行僧,那一种生活我们过不了,三衣一钵,天天去乞食,在这里面修清净平等觉,人家供养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 《安世高传记》里面,[共+阝]亭湖龙王是安世高前世的同学。那个同学在世的时候是出家人,「明经好施」。明经是教理通达,所以他有智慧;好施是喜欢布施,他修福,所以他作龙王。那个龙王很灵验,真是有人去拜他。 有求必应,他那个灵验是智慧;福报很大,周围一千里的人没有不去拜的,这是好施。为什么会堕到龙王?就是托钵的时候,也不是天天如此,偶尔一次、两次,人家供养的饭不好吃,心里有一念难过,「我是这么好的修行人,今天托这个东西」,就这一念不自在,落到神道。他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会表现在形色上,心里有一点不高兴,形色上没有,就落在畜生道。那个龙王是大的蛇身。你们想想看,我们跟他比一比,他落在神道,我们落在哪一道?我们不高兴就发脾气了,人家不高兴不露声色,就落在这一道,所以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前途如何? 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做好榜样,我们到底要怎么学法?天天讲学佛,甚至於出家了,天人师了,哪个人见到你不喊你一声法师?师是师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喊你「师」,你就要想到这两句话。你不能做众生的表率,不能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喊你这一句话,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有没有警觉,有没有忏悔,有没有认真修学?人家天天喊我们法师,喊得我们心惊肉跳,唯恐名实不符,名实不符就要堕落。我们比不上[共+阝]亭湖的龙王,我们的德学不如他,他做湖的龙王,我们将来堕落到哪里去?念佛还想往生,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李炳老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我们就是那二、三人,你真有把握吗?要真修,要真干!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面一再的呼吁,要我们「真干」! 所以断烦恼为谁?为一切苦难众生,为自己无量劫来在轮回里受这个屈辱,发一个狠心断烦恼,不再搞六道轮回。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才能度众生,才能度自己。我们今天干断烦恼、学法门这个事情都来不及,时间都不够用,还有什么时间去打妄想、去说闲话、去搞是非?那就是真正不想出离生死,真正不想脱离六道,还是希望搞六道轮回,还是希望堕三恶道,不是这个意思吗?这事情不是表明在眼前吗?你往哪里去,看你的心行,不在你的口说。口说得再好,说得天花乱坠,无济於事,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我们怎能不警觉? 为什么一定要转凡成圣,要作佛?如果不作佛,不能够度尽众生。这个尽是讲什么?各种不同的族类。也就是说你是等觉菩萨,你可以度十地以下的众生,等觉你度不了。你是十地菩萨,你就不能度十地菩萨,你只能度三贤菩萨。你要想普度,一切众生都度,上包括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你一定要成佛道。为什么要努力修学圆成佛道?就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实现你「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这个愿才真正落实,不成佛就不能落实。为这个事情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下化是同时,这是菩萨;不但大乘同时,小乘圣者也根利的也是同时,但根钝的,他是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大乘菩萨决定是同时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性相一如。第一句说「依上妙境」,就是讲这桩事情。 第三条讲『善巧安心止观』。「巧』是说方法,方法很巧妙;「善」是如理,这个方法很巧妙,又不违背事实真相,这叫善。「善巧」对什么说的?这个心安在止观上。这个意思,底下简单解释: 『体前妙理,恒常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体」是体会,前面这个道理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前面「真正发菩提心」的道理,真懂了,真明白了。「恒常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菩提心真正发了,他修什么?修定慧。他这个修学,一切时、一切处,永远不中断。定就是止,慧就是观,他那个心安在止观上,就是不离定慧。什么叫定?「恒常寂然」。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这个境界有两种: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佛家讲用境、缘这两个字,境代表物质环境,缘代表人事环境;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这是真功夫,真修行。这是修行很好的原则,很好的一个纲领,与世尊教学的总原则相应。 世尊这一代教学,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名号。释迦牟尼,牟尼就是寂静,心常常是寂静的。为什么会寂静?就是面对一切人事物,都不起心、不动念,都不分别、不执著。别人跟我讲也不分别、不执著,但是他讲的我也听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我并不是木头人,我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慧。样样清楚、样样明白,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功。「定慧等学」,既不偏於定,也不偏於慧,定慧是均等,这叫禅。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享受,这叫三昧,三昧就是诸佛菩萨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受的是什么?凡夫有「苦、乐、忧、喜、舍」五种受,这五种受是不正常的。为什么说不正常?自性里头没有,一念心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它是假的,是虚妄的,可是我们凡夫就生活在这个里面,你说多苦! 现在在这个社会,说老实话,只有苦没有乐,只有忧没有喜,你说凄惨不凄惨?你要以为你还有点乐,那是什么?那是吸毒、打吗啡,刺激一下,以为自己乐,殊不知道苦就在后头。现在以为乐、以为喜是什么?造作一切恶业,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殊不知这种事情干了之后,就跟吸毒、打吗啡一样,后果就是阿鼻地狱。你干杀、盗、YIN以为是乐,哪里晓得一转眼就到地狱去,比吸毒、打吗啡的果报,不晓得要严重多少倍。世间人迷惑颠倒,不但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邪正,连切身的利害都不能辨别,人愚痴到这种程度,所以他敢造恶业,当果报现前,后悔来不及了。真正修行人,「善巧安心止观」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方法,念佛哪有不得一心的道理?我们今天在念佛堂里,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原因是什么?跟这个恰恰相反,没有发菩提心,心安在哪里?安在「苦乐忧喜舍」里头,这怎么行!功夫怎么能得力!如果真发菩提心,真正把心安在定慧里面,念佛功夫很容易成就。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