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十七集)


 2010/9/26    下载DOC文档    

地藏经玄义  (第十七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17

  请掀开经本,纶贯第十七面第二行。从这个地方开始是第二大段,第一大段里面介绍五重玄义,第二大段很难得,一般注解不多见,青莲法师提供我们一个「总示观法」;法是方法,观是观念。佛法、世法就在观念的不同,世法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与事实真相相违背;佛法是正确的观念,「正」就是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这是我们将它标准的依据说出来了。由此可知,学佛无非是转变我们观念而已,将错误的观念转变成正确的观念,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我们看经文:

  山家立法有教有观焉。教以开解,观以起行。】

  『山家』,是古德对於智者大师的尊称。所以在天台教里面,看到「山家」这两个字,就是后学对智者大师的称呼。他的教学方法里面『有教有观』,「教」是教学,教学主要是教你明理,明白这些道理;「观」是讲起行,也就是说要将你明白的这些道理落实,把你的错误观念转变过来,这就叫做行,这就是起行。所以教跟观有什么不同,这个意义之所在,这两句话讲得很明白。我们学教,研究佛家的经教目的是开解,解了以后那是修行,修行就属於观。下面他举了个比喻:

  如膏明相赖,目足交资,则於四门入清凉池矣。】

  『如膏明相赖』,「膏」是油,「明」是灯光。灯点燃之后要靠油,互相依靠;油要没有火,它不起作用,不能起照明的作用;火光要没有油,它就会灭掉。所以照明的作用,一定是膏明相赖。把这个比喻作教与观,教与观的关系,就如同油与灯火的关系,这两个是离不开的。

  第二个比喻是『目足交资』,譬如你走路,走路脚要动,可是如果你没有眼睛看不到路,你就没法子走。这是把『目』比喻作教,『足』比喻作观,眼帮助足,足帮助眼,这才能达到目的地。『则於四门入清凉池矣』,「四门」,就是教、解、观、行,你才能够脱离苦海,契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比喻作「清凉池」。后面这几句话很重要:

  后代传其教者,讵可徒守文言,而不明观行乎。】

  『后代』,指我们末法这个时代。末法时代学佛的人也不少,可是为什么没有成就?学教不能开解,参禅不能开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持咒不能相应,原因在哪里?没有观行。只有教理,没有观行,决定不能成就。即使我们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这就是所谓的讲经说法,也讲一些理论,理论讲得再玄再妙,与听众的生活行持不相关,这样的讲法现代人就不容易接受。为什么?现代人讲现实,凡事都把现实摆在第一位,如果与现实不相干,他没有时间,他的生活非常忙碌,他的心情很紧张,如果听了与他自己生活不相干,得不到真正的受用,第二次就不来了。由此可知,我们不但要介绍教理,还要介绍观行,帮助他将佛家这些理论落实在生活当中,使他立刻就得到利益,就得到好处,这是现代人所欢喜的、所希求的,我们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这叫观机,现代人是什么样的根机?下面举了个比喻:

  单轮只翼,乌能远运。】

  车是两个轮的,一个轮的车这车怎么能走?,鸟是要靠两个翅膀,只有一个翅膀它怎么能飞?现在的车是四个轮,少一个轮都不能走。这是举比喻告诉我们,教跟观是密切关联的。

  故今略述大途,以见经不徒说,而同归於秘密藏中。】

  『秘密藏』是自性。这一段是说明,青莲大师为什么在纶贯有这段文,将它的缘起与用意,为我们说出来。

  教有藏、通、别、圆。前三为权为麤,后一为实为妙。】

  藏、通、别、圆四教,『前三为权为麤,后一为实为妙。』圆教才是真实说,藏、通、别都是方便、都是手段。所以法华会上佛把他一生讲经说法的义趣说出来,「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轻易看过。一乘法是真实的,二乘、三乘是方便法,二乘、三乘有没有?有,佛说得也很多。我们明白佛的意思,对於二乘、三乘就不执著了,如果是坚固执著在二乘、三乘,你这一生就没有办法得到真实法。我们有二乘、三乘,最后是契入一乘,你才会真有受用;如果止於二乘、止於三乘,错了。所以《法华经》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让我们恍然大悟。二乘、三乘好比是楼梯,一乘是顶楼,你必须要用这个方法,你才能够契入一乘,这是明教。观也有三种,天台立的三观,这个文在第四行末后这一句:

  观有析、体,次与不次。如次以对四教,前三为可思议,后一为不思议。】

  析空观、体空观,有次第观、有不次第观。『如次以对四教,前三为可思议,后一为不思议。』析空观、体空观、次第观是可思议,不次第观是不可思议,不次第是没有次第。《华严经》讲的观法就是不思议境界,《华严经》是圆融的,纵然说次第,次第不碍圆融,圆融不碍次第,事相上有次第,理体上没有次第。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活行为上,处事待人接物有次第,心理上没有次第,心地决定是清净,决定是圆融的。所以次第跟不次第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才是妙。我们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从倒数看第七行:

  今经既在法华后说,唯明纯圆妙解,以起叵思妙行。】

  这在前面判教的时候说过。《地藏经》是什么时候讲的?《法华经》之后,《涅盘经》之前。《涅盘经》是最后讲的,佛说《涅盘经》就入灭了;换句话说,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灭度之前的第二部经。依照天台家的判教,《法华经》判在纯圆,它在《法华经》之后,哪有不圆的道理?纯妙。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一些行法,本经的行法,也是不可思议的妙行。底下文说:

  则与止观十章,以前六章开解,后四章起行同也。】

  『止观』是天台大师造的,是天台家修行指导最高的原则。有《摩诃止观》和《小止观》,《小止观》是入门的方便。此地讲本经的义趣行法,与天台家的「止观」相应。

  故以观众生业缘业感等文,即空假中,以显地藏不思议事。则能观无非一心三观,所观无非三谛一境。】

  这个说法把《地藏经》的位置就提高了,正是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古大德都把《地藏经》列在方等里面,在五时里面是列入「方等时」。虽然经列在方等时,青莲法师给我们注解,实际上是把它列在「法华涅盘时」,因为它正好在法华与涅盘当中所说的。所以本经『观众生业缘业感』这一些经文,就是天台家所讲的空观、假观、中观,这显示地藏菩萨不思议事。地藏菩萨在九法界普度一切众生,这是地藏不思议事,也正是我们心心向往想学习的事。这些事,说实在话,就是诸佛如来示现在九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众生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现身、现形没有一定法,所说的法更没有定法,真正是随机说法,随类现身,得大自在,圆满的显示出大慈悲。他怎么能够得到这样不思议的境界?就是观行。

  『能观无非一心三观』,这就是说地藏菩萨,说地藏菩萨也就是说诸佛如来,他们示现在九法界,没有别的,就是一心三观,这是从能观来说。从所观来讲,『三谛一境』,一境是一真法界。下面给我们略举三观,底下说:

  三观者,义唯三种。一者从行,唯於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

  『等』是平等,一切差别现象,它的道理是一个。

  如观阴等,即其意也。】

  举一个例子。『阴』,是观五阴,或者是观十八界、观六入都可以,这是举例观五阴。《般若心经》里面也是观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是从行。你在万境里头,无量无边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凡夫著相,著相就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里面就千差万别,於是随著这个观念就起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著,这麻烦了。我们今天搞成这个地步,起心动念都造业,将来要受三途苦报,谁造成的?我们错误观念造成的。你要是怨天尤人,你造的罪业更重,你将来堕落得更苦。为什么?与天与人不相干,自己造的还要去怪别人,你这个罪不是更重吗?自作自受,谁都不能代替你。

  这个事实真相,只有诸佛菩萨清楚,他们明了。他们的能力,就是在一切不同境界当中,千变万化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观一心,一心是理。千变万化的境界从哪来的?大到虚空法界,小至微尘,小至一念,无非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虽然不同,一念自性相同。所以说『万境虽殊』,「殊」是不一样。『妙观理等』,你能够看出这一切法的体性,这一切法的根源,原来是一样的。这个事与理,我们在此地不多说,前面讲得太多了,提一提诸位应该就明白。这是第一种。

  二约法相,如观四谛。】

  『四谛』是佛法的根本法,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四谛是佛对小乘说的。天台大师讲四谛:藏教四谛、通教四谛、别教四谛、圆教四谛,我们读了智者大师的《疏》,才知道四谛、三十七道品,包括了所有的佛法,法法皆如是。我们最近在学《华严经》,《华严经》讲得最多,讲得最详细,比《法华经》讲得还要详细,没有一法不是圆摄一切法,这叫圆观。为什么?一切法都是一念自性变现的,於是一切法当中任何一法,都与自性的关系,是前面讲的「膏明相赖,目足交资」。佛法当中讲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相是现相,无论是大的相、小的相,虚空世界是大的相,微尘、毛孔是小的相,不论大小都是一念自性。

  你要在相当中见到性,相有千差万别,性只有一个,相异体同,理同,性同。如果我们体会到这个道理,自然你就会想到,这个世间一切的族群,怎么说是不能和合?决定能和睦相处。不能够和睦相处,都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随顺自己错误的观念,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做错了。欢喜和睦相处,应该是很自然的现象,一丝毫都不勉强。一切众生能和睦相处就是最健康,像人的身体一样健康快乐。身体上也是各种不同的族类,眼跟耳不同,耳跟鼻又不同,头跟手不同,手足跟身又不同,不是许许多多族类共同在这个身上吗?它要一打架,麻烦了,你这个人就会得病,甚至於送命。它们能够和睦相处,它们不斗争,所以你身体才会健康愉快。这是讲我们业报身,在佛法里面讲应化身,虚空法界是我们的法身,还是一个身。

  我们生命在整个法身里面,就像一个细胞一样。这个身体是无数细胞组成的,同样一个道理,法身是无量无边依正庄严所组成的。它怎么来的,怎么组成的?《华严经》说:「唯心所现」,这说明它怎么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所变」。唯识是说明差别相的来源,唯心是讲共同相的所依,但是识跟心是一不是二,所以异跟同是一不是二。从形相上跟你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不碍异,异不碍同,为什么?因为同异是一个根源。我与别人也是一个根源,不能跟别人和睦就是伤害自己,自他不二。佛法当中最难得、最可贵的是圆观,这是世尊常常赞叹,所谓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观法无法不圆,唯有圆观之人,心地永远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第二就法相来观,也只举一个例子。

  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闍,名从事立。】

  这是世尊讲经的处所,王舍城、耆闍崛是在灵鹫山。

  借事为观】

  佛家这些名字,佛菩萨的名号都是帮助我们,改正我们错误观念。人的名号如是,地的名号也如是,物的名号也如是,这是我们通常在生活当中疏忽的。如果你能够随著这些境界都能入观,入如来的观念,修行证果哪里要三大阿僧只劫那么长的时间!哪有那么难处!问题是我们常常迷在名相当中,分别名相、执著名相,真的叫三世诸佛都喊冤枉!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把如来的意思解错了。坚固执著,还自以为是,那有什么法子!旧观念总是换不过来。

  一切人事物都有名字,「名从事立」。『借事为观』,这是方法。诸位如果能懂得这几句话的意思,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眼前何尝不是六尘说法?绝不逊於西方极乐世界。

  等到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对於这些观法就用得上,就会了。在娑婆世界不会,到极乐世界就会了,所以见到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极乐世界怎么会的?生到那个地方,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物相,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变化所作,我们想想我们这个世间林林总总,是不是阿弥陀佛愿力变化所作?你能说不是吗,你能说是吗?是与不是都不存在,关键还是你的一念心,一念觉是,一念不觉不是。由此可知,事上没有是不是,名上也没有是不是,是与不是在你的心。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在自己心。所以你的心一念善,虚空世界一切万法都是善的,你一念恶全是恶的。一个恶念起来了,世界没一个是好人,一念善心起来,阿鼻地狱众生也不错,好丑起於心。

  诸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看佛菩萨还是凡夫,这不是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境随心转,这是真话。然后才晓得,佛法修行为什么这样重视修观。修观是修正观念,再说得明白一点,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正我们种种不善的观念,这是真修行,这就是宗门常讲的「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地是根本。心善良,你的行自然善,你的言自然善,没有一样不善。我们今天读到佛经,读到祖师的开示,好像也有这么一点体会,有这么一点明白,观念为什么老转不过来?关键的因素就是「我执」。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你执著个我,诸佛如来跟你讲经说法,你所得的利益「人乘」而已;换句话说,你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你听懂了,你理解了,你能够体会了,你的观念没转过来,你没有观行的功夫。

  天台家讲「六即佛」讲得好,我们今天是在哪一个阶段?「名字即佛」,我们是在这个阶段,我们是名字。名字位中,说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还是要搞生死轮回。这就讲你虽然讲得好,你读得多、听得多、看得多,现在人讲你是佛学博士,你是个佛学家。佛学家、佛学博士有什么用处?有解无行,无济於事。还是天天造业,起心动念造业,言语造业,行持造业,身口意都在造业,决定不能免除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不是说我懂得好多佛法,我造的业将来就可以不受报,没这个道理,还是要受报。恶因有恶报,善因有善果,哪有不受报的道理?不受报的人是什么?不造业就不受报。你造业,你就决定免不了果报。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了。

  入到「观行位」,那就好了。观行位是真干,佛所说的道理我明白了,明了之后马上去做,依教奉行,绝不违背,这就入观行。观行就是你功夫得力了,没有观行,怎么修,功夫不得力。所以是修禅不能得定,别说开悟了,连定都得不到。念佛,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所谓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没有入观行位,是名字位中,有名无实。所以我们今天希求的,我们不敢求太高,太高做不到,观行位我们必须要争取,不入这个位次,我们念佛不能往生,你说这个多重要!观行功夫得力,就能够证得功夫成片,在念佛法门里面说,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不乱的浅者,不是深;但是有这么一点功夫,就决定得生净土,这是净土的殊胜。其他法门不行,其他法门观行也不管用,观行位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要再提升一等是「相似位」,相似位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东西多难!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观行位就行了,这是净土法门的殊胜,净土法门之所以能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自己起码要有这个功夫,再就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才能超越三界往生净土,道理在此地。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不是完全靠佛力,你自己还得有点基础,没有基础佛力加持不上,自己一定要到观行位,名字位佛力加持不上。

  观念真的改了,从什么地方改起?我常常提醒同修,过去念念都为自己,现在念念为众生,这是个关键,就从这里改。从前样样是不如意,怨天尤人,现在知道回头反省检点,知道自己一生的际遇都是自作自受,佛家所谓是「回头是岸」,真的回头了。佛在一切经里头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老老实实把佛的教诲做到。受是接受,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教诲我接受了,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说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做,不但在事上不做,念头都不生。佛教给我们不贪、不瞋、不痴,我们对於世间、出世间一切人事物贪瞋痴的念头都不起,这叫作观。

  但是烦恼习气无始劫养成的,时时刻刻它会起现行。这种念头才一起来,你就得用功夫对治,念佛法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第一个念头起来了,或者是贪心、或者是瞋恚心起来了,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名号取而代之,这叫真念佛,这叫会念佛,这个念佛功夫就有力量了。烦恼断不掉,但这句佛号能把烦恼控制住,才冒出来,马上就压下去,这正是佛家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妄想起来了,觉是你的功夫,不能迟,第二念就压下去了,这样才能够往生。这种功夫要绵绵密密认真去做,一不做烦恼就起现行,就随顺烦恼。

  功夫做久了,在一般同修们,如果你真干,三个月就有效果,你会感觉得你自己身心愉快,烦恼杂念少了,智慧多了,增长了,六个月就有很显明的效果。我们今天自己没有长进,原因是什么?没做。一天到晚还是随顺烦恼,不知道用功,以为每天在念佛堂念几个钟点,那行吗?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真下功夫,真正放得下,真正提得起。放下贪瞋痴,提起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具足一切佛法,圆圆满满丝毫都不欠缺,功夫才能得力,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够得佛法真实的利益。《无量寿经》上讲的「住真实慧」,这就是住真实慧,念头才动,佛号就提起来,那就住真实慧了。观行,「借事为观」,实在讲《华严经》末后一大段,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讲的「历事炼心」,历事炼心就是此地讲的借事为观。真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在修观。

  以导执情】

  『导』是疏导,疏导我们的分别执著,疏导情执。情执是迷,情叫迷情。《楞严经》讲得好,一个情、一个想,情多的人往下堕落,想多的人往上超升。想就是观想,是属於慧;情是迷,世间人都向往多情。多情是三恶道,他不想出头,情执那么深,在佛菩萨眼睛里面这个很难度,这是恶道众生。现在在这个世间时间很短暂,转眼他就要去恶道了,唤都唤不醒,不是佛菩萨不慈悲,是你自己不觉悟,所以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来干什么的?来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吃苦受罪是应该的,是我本分的,令众生离苦得乐是我的工作,是我应该要做的,你把念头这么一转,你超凡入圣,这个思想是佛菩萨的思想。

  念念为自己,念念为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三恶道的观念,这是极大错误的观念。我们在经教典籍里看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大彻大悟,福慧双修,他为什么不享福?甚至於他为什么不想改善自己生活环境?不是他不能,不是他做不到,轻而易举,这无非是大慈大悲,做榜样给我们后学人看,让我们在这里面大彻大悟。我们以真正体会到,佛在入灭之前教导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佛家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什么病?吃不饱、睡不好,饿病。为什么叫你常带三分病?时时刻刻有警觉性,生活过得太富裕,警觉心没有了,很容易随顺烦恼造作恶业,不容易出离。所以真正想出离,我们必须要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短短数十年寒暑不是很长,咬紧牙根,听佛的话,过一点苦日子好,一定有好处。

  所以我们看到别人生活种种享受,没有羡慕之心;纵然我们有能力也能享受,决定不干,那绝不是好事情。纵然你自己有道行、有定功、有智慧,可以做到事事无碍,问你有没有慈悲心?如果有慈悲,你就要给现在人、后世人做好样子。什么叫好样子?对他有利益的样子。有利益的样子就是苦行的样子,就是过一个平常生活的样子,平常生活当中,如果能够把水平降低,低到这个世间一般贫困人的水平,这个好!这是真正大慈大悲。最近我们有个机会,有些同修发心帮助我们建道场,我跟他讲我们道场建小茅篷,不要建豪华的殿堂。我们的生活愈简单、愈朴实,心愈自在。道场建得富丽堂皇,容易起贪心,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了,因为我这个地方不错,像皇宫一样。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不想去,我这个地方不比你差,岂不叫大错特错了!简简单单的小茅篷舍得容易,没有留恋的心,生活过得清苦一点、简单一点,对这个世间贪爱的心就减少,求生净土的意愿就增强。

  不仅为自己,也为众生著想。在家、出家多少修行人,看我们的样子,看我们的行为;我们这些修行人,看祖师的样子,看佛菩萨的样子,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当年在世,一生当中都是守住「随缘而不攀缘」,我们今天也要遵守。随缘,缘殊胜,有的时候也找麻烦来,也变成障碍。所以一定要晓得福报太大了、太多了,给一切众生去享,自己决定不可以享福。享福不迷是诸佛菩萨再来的,那个决定不是凡夫。但是诸佛菩萨在今天也会示现苦行,也不会示现去享福,这才是大慈大悲的示现。

  底下讲方等、名号,方等是讲经的名字,普贤是讲人的名字,没有一样不是表法,都可以借它来做观行。我们平常念佛菩萨名号,这当中有没有观行?如果没有观行,念佛菩萨名号是「名字即位」念佛;如果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与无量觉相应,这就是观行念佛。阿弥陀佛名号,要从它的意思来说就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是觉的意思,念这句名号是无量觉。念了之后,在这一天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要觉而不迷,真念佛了,你这一句佛号管用了。如果接触六尘境界,顺境起贪心,逆境起瞋恚心,那个佛号有什么用处?岂不是「喊破喉咙也枉然」吗?管用、不管用就在你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能不能提起你的觉观。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来,「释迦」是仁慈,我们对人对物要仁慈;「牟尼」是清净寂灭,对自己心地要清净、要平等,清净平等是对自己。时时处处根尘相接之时,能不能提起自己仁慈的心、清净的心?果然能够提得起来,你是真正念释迦牟尼佛。所以诸佛菩萨的名号,怎么不是我们观行的方法、作观的因缘?下面这一段:

  详解云,三种观法,义蕴经疏。】

  天台大师《法华经》注解里面讲得很多、很清楚。这个意思蕴藏在经疏里面,就是《法华经文句》,智者大师造的。《法华经玄义释签》,是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的玄义,诸位常常听到的是「九旬谈妙」。这一个经题,就是《法华经》的五重玄义,智者大师当年讲了九十天。他经题玄义的分量,跟《法华经文句》的分量差不多是相等的,这是法华三大部之一。

  天台依诸大乘经,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直就阴心。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

  『阴心』就是五阴里面的识,受、想、行、识。『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这里面『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对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修观都有帮助。特别是四种三昧,我们今天是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用这四种方法来念,四种方法,你任选一种就行。实在讲,最方便的是四种里面最后的一种,那一种就是谛闲法师传给锅漏匠的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点压力都没有,非常轻松。但是这里面虽没有压力,要有毅力,那就是你要认真,决定不能够懈怠。如果懈怠,你的功夫就失掉,就不能成就,自己一定要认真。锅漏匠之所以能成就,就是他不懈怠,他很认真的去念,所以人家念三、四年,能够站著往生。佛经里面常讲,菩萨唯一善根就是「精进」,锅漏匠做到精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念,日夜都不放松。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什么时候醒过来,马上就念佛,这才能成功,这是四种三昧里头的一种。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