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2集)


 2016/10/5    下载DOC文档    

  我们把这两页背一遍,预备起:「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於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冯谖曰:愿之。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还背吗?还是还念吗?好,下个礼拜把后面两段背一下,这些都很好的文章。

  好,我们翻到一百五十四页。

  【吕蒙正曰。】

  『吕蒙正』是宋朝的一名大臣。

  【五伦八德。非义莫能成。】

  『义』,其实贯在『五伦』,我们常说的五伦十义,都是我们在五伦当中应尽的本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实在尽孝、尽悌都是存有这分道义在,所以说忠义、信义都是有义的精神在八德当中。

  【父子无义。】

  五伦当中的父子关系假如没有义,而只有利害的时候:

  【则渎伦之事兴。】

  『渎』就是轻慢。对自己的父母都傲慢,甚至於冒犯父母、伤害父母的事情都出现了。当然,在这些家庭的悲剧当中,我们还是要反思,是教育出了问题。父母,父慈子孝,父母的慈爱表现在哪?重视孩子的人格教育,教好他做人做事,成就他一生的幸福。假如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都没有教他做人,甚至於还常常以功利来引导孩子,孩子就见利忘义,这些渎伦的情况就会愈来愈严重。所以「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孝悌、仁义一定要教育。

  【君臣无义。则僭窃之乱作。】

  『僭』就是越分。超越他的本分,以下犯上的这些乱世就会出现。所以五伦大道都要在家庭、学校当中一定要赶紧来教育,要补这个课程,不然这些家庭、社会的乱象很难减少,很难制止。

  【兄弟无义。则萧墙之祸起。】

  这个『萧墙之祸起』,就是兄弟住在一起,可能自己家都发生严重的冲突。现在报章杂志这样的情况就很多。我们在读到这个《德育故事》当中,父子、君臣、兄弟,我们都有读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例子。古人受了这么好的教育,他的行为符合道义都是惊天地泣鬼神。我们这几代人忽略了义的教育,都是自私自利,做出来的事情,有时候会让人家叹气,很难想像。

  【夫妇无义。则离异之端兆。】

  这个现象现在也明显,离婚率很高。其实就是情义缺乏了,所以离异的现象就愈来愈明显。很多大都市甚至离婚率都达快接近五成,一半了。我们教书的人,特别对这个离异非常担忧,因为很多学生他的行为比较偏颇,都是家庭比较不健全,家庭教育比较缺乏,所以他的行为才会偏差。这是很不愿意见到的情况。所以应该年轻男女还没结婚以前,就要先上恩义、情义、道义的课。这个谁来做?最好政府要来做。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怕出生率太低,然后就生一个补助多少,鼓励大家生孩子。孩子不是生多好,是教育好更重要。孩子一大堆,都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那是家庭社会的负担。所以现在应该不是鼓励生孩子就给多少钱,应该是来上伦理道德的课,上一次给多少钱。先以欲勾牵,后令入圣智,你先用钱,他愿意来听,说不定几句把他给敲醒了,那就差很多。所以凡事要看到本上,德是本,教育是本,不是只有多生几个就解决家庭社会问题了。

  【朋友无义。则倾陷之机伏。】

  朋友之间不讲道义,『倾陷』就是互相陷害,互相争夺的情况,这些徵兆就会愈来愈明显。说穿了,都是人心的问题。但人心,必须透过教育、教化才能改善。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不管是在家庭或者在工作当中,能尽心尽力弘扬伦理道德,当然这个弘扬从自己先做起。人能弘道,我们做得好,人家看了欢喜,生信心,进而效法。你自己当领导,你的榜样影响了你的下属一生,这都是功德一件。随因缘我们尽力来为人演说,为这个社会拨乱反正出一分力。

  【故义者。】

  这个『义』:

  【至刚至正。】

  刚正到极点,没有丝毫的软弱、退却,没有丝毫的邪思在其中。

  【有严有法。】

  很有威严又守法度,违背道义,绝对不做,没得商量。就像我们刚刚讲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无偏无党。】

  没有偏私,也没有任何的私心在其中。这个『党』就是指私。

  【义之所在。懔若春雷。肃若秋霜。】

  道义之所在,就是一个人他真的是正气凛然,『懔若春雷』,就是他的正气、他的威仪,人家不敢侵犯。『肃若秋霜』,不敢丝毫的触犯:

  【而不可犯。】

  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能够正气凛然,底下的人都不敢造次,他有收慑、威慑他团体的这种能量,这种威仪。所以当时岳飞领军,他的军队就是正义之师,他们有一个信念,「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就是快冻死了,绝对不抢老百姓的房子来住;纵使要饿死了,绝对不拿老百姓的食物,绝对不偷,不当贼,他有这样的信念。所以您看他的军队,确实是「懔若春雷,肃若秋霜,不可犯」。而且他那种正义之师,真是所向披靡。岳飞打金兵的时候,真的是打得金兵落花流水,不敢跟他的军队对敌。老百姓感受到他们这种义,正义之师,感应到什么程度?只要岳将军走到哪儿,我们就跟他跟到哪儿,就对他信任到这种程度。

  【其规矩至严。】

  当然领导者首先对自己严格,「其身正,不令而行」。

  【准绳至正。】

  义是做人的『准绳』。

  【无物不可。无时不然。】

  『无物』就是没有事情,没有哪个地方,不可以没有遵循义的,这是指空间。所有的事,所有的地方,放诸四海,义都可以遵循。『无时不然』,这是指时间,它是超越时空的,没有任何时刻不是应该这么做的。时代在变,但真理、做人的纲常是不能变的。所以:

  【义固不止於一二端见也。】

  所以义的精神、义的落实,不仅仅是在一、二个方面而已,应该是一切人事物无时无刻、无所不在要守住的做人精神。等於是任何时候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能够与恩义、情义、道义相应,这样去做就是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

  我们来看一篇义的文章,翻到九十二页,「义田记」。「义田记」是宋朝的文章,是钱公辅先生写的。钱公辅是宋朝的一名大臣,而「义田记」是钱先生非常推崇范文正公的义行,他写下来歌颂。更重要的,让后世的人能够有所感动,进而效法范公的风范。钱公辅先生字君倚,常州武进人。常州在江苏,江苏、浙江出了很多文人,也是一个地方的读书风气,像广东梅县读书风气也很盛。所以古代很强调境教,搬到一个地方,受这一方风气的影响,近朱者赤、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他是宋英宗时候的副枢密使,神宗的时候做知谏院,这个知谏就专门给朝廷、给皇帝谏言的,算是很重要的官职。但是给皇帝谏言有时候必须要,叫做批逆鳞。天子是龙,你得要逆著他的鳞片,因为忠言逆耳,伴君如伴虎。所以面对天子,你要直言不讳,那也是要相当的勇气才行,那种刚强正直。而且因为你有时候批评整个政治上的缺失,又会得罪很多权臣,掌握权力的这些大臣。所以这个官职是很不容易做的。他是秉性耿直不阿,非常正直,绝不谄媚,绝不跟这些恶势力妥协。而文章平正不苟,就像他的人格一样,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言语。不苟是写的都非常真实,没有穿凿附会的东西。我们接著来看文章:

  【范文正公。】

  范仲淹先生字希文,因为我们之前有一起学习过「岳阳楼记」,这些我们就不详述了。

  【苏人也。】

  苏州吴县人。

  【平生好施与。】

  他一生处世很喜欢『施』,布施,『与』,给予,就是很喜欢帮助人,一看到了,他会尽力去帮助。

  【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对於他的亲戚而比较贫穷的,他会帮助他。这个『亲』就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还有比较熟的朋友。这个『疏』就是指没有血缘关系,关系比较远,但是很有才德之人。哪怕可能离他很远的地方,只要他知道是有才德之人,很贫困,没有办法生活的,他一定会去帮他。『咸施之』,这个「咸」字就是只要知道了,他一定尽心尽力去帮。

  【方贵显时。】

  『方』就是当,当他贵显的时候,富贵显达的时候。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置』就是购买,我们说置产置产,这个「置」就是购买。『负郭』,「负」是指背对,人背靠背这个叫负。背对,其实就是挨著。「郭」是指外城墙。像《孟子》里面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郭就是指外城墙。就是购买背靠著外城的土地,而且这个土地是『常稔之田』。意思就是他买的这些土地,是背靠著外城,而且土壤肥沃。这个「常稔」就是土壤肥沃可以丰收的田,而且是千亩之田,他都把它买下来。「稔」是稻谷成熟称为稔,我们常说丰收、丰稔。

  【号曰义田。】

  把这一千亩田地,称作、取名叫做『义田』。为什么叫「义田」?尽一分道义,来照顾他整个族群的人。当然,有一句格言讲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人能以父母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兄弟,他一定会体恤到兄弟和乐父母最高兴了,他一定会友爱他的兄弟,不让父母操心。「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天地化育万物,我们能效法,就能爱护人民。民胞物与,连万物都懂得去疼爱、爱惜。我们看到这三句话,其实人生很多问题,都是心量不够大。心量一扩宽,养自己的太和之气,就什么冲突、什么对立,就没有了。时时能体恤父母,跟父母的心能感通,能跟祖先感通,能跟天地感通,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其实,修身最重要的就是扩宽心量,无人不可容、无事不可容,卡住了,都是我们心量不够大。

  范公确实是以祖宗之心为心,范公曾经告诫他的子孙,说他今天能有这么显贵的人生,是祖上的福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范公精通《易经》,所以范公的境界我们测不到,比方他盖一个书院,他说五十年之后这里会出状元,后来就真的出状元。然后他把自己本来自己家的地,要盖房子的地捐出去盖学校,后来那个学校历代出了几百个进士。所以他告诫子孙的时候就提到,这是祖先的福荫,我不能把祖先的福分拿来自己享受,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孙子去享受,这样他以后没脸面去见他的先祖。您看这段话假如他的孩子才三岁、五岁就这样教育他,范公在孩子的心目当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凛然大义。所以从祖先,体恤祖先的心,要办义田。

  而从他自己的人生过程,因为他两岁父亲去世,他母亲是带著他处境非常的可怜,叫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所以他的母亲很不简单,在这样的人生境界当中,对於自己的族人没有丝毫的埋怨,被整个家族的人抛弃没有埋怨,居然教育出的孩子是往后尽心尽力照顾族人。所以范公能成就这样的人格,跟范母的教育是最大的关联。我们相信范母心中没有怨恨,反而是期许孩子,你人生曾经遭遇这样的困难,遭遇这样的窘况,你以后有能力的时候,绝不让自己的族人,再有这样的痛苦。这叫化悲愤为人生的力量。我们人生曾经走过的错误,我们尽力不让后面的人再错。尤其我们这几代人,从小缺乏中华文化的学习,人生的弯路实在走得太长了。所以现在看到很多孩子三岁、五岁就开始学中华文化,我们内心也比较安慰。我们愿做后代的垫脚石,我应该不能说我们,我愿做,不然就有点强迫大家,强迫中奖,这样也不是道义的行为。期许自己做垫脚石,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承担起来,让后面的人学传统文化能够学得更得力,要能够构建好更好的学习文化的一个因缘、一个平台。所以人生有这样的不幸,他转不幸变成一种人生的使命、责任,购置了义田。

  【以养济群族之人。】

  『养』是赡养,『济』是救助,赡养救助整群的族人。

  【日有食。岁有衣。】

  让他们天天吃得饱,年年穿得暖。可能在马来西亚觉得「年年穿得暖」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告诉大家,这个是江苏一带,特别冷,因为我去住过。我那时候住安徽,长江流域冬天有时候冷,会到零下差不多五六、七八度,没有暖气,然后屋子里跟屋子外的温度差不了多少。所以那一段时间,冬天进门就像进了冰柜一样,很冷。所以冬天一定都要有棉衣才能抗寒。假如很穷困,我们也有机会到比较乡间的地方,看一些老百姓居住的状况。有的门破一个洞,窗户也破了,那冷风这样吹进来,只有一件不厚的被子,真的不知道怎么熬得过来。所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体恤寒冬的痛苦,『岁有衣』。

  【嫁娶凶葬皆有赡。】

  在这些婚丧喜庆都是比较需要用到钱。『赡』就是补助,给予一些津贴。所以都能体恤族人,他在哪一些时候特别需要资助。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范公也是知道要用有德之人,整个族就非常信服这个长者,他来负责这整个义田的运作。选择族中年纪大,而且贤能的人来管理,『主其计』,就是管理这些事情的会计事务。

  【而时其出纳焉。】

  这个『时』是动词,就是按时去做支出、收入的事情。

  【日食人一升。】

  每天给每个人一升粮食。

  【岁衣人一缣。】

  每年给每个人一匹细绢,细绢做衣服的。

  【嫁女者五十千。】

  嫁女儿的补助五十千钱。以前是铜钱、铁钱,这一般是指铁钱。

  【再嫁者。】

  第一次嫁女儿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第二个出嫁的给三十千钱。

  【娶妇者三十千。】

  娶媳妇的给三十千钱。怎么娶媳妇少一点?娶媳妇是家里多一个人,古代农业社会那是多一个人力。

  【再娶者十五千。】

  再娶第二个媳妇的,给『十五千』。

  【葬者如再嫁之数。】

  有丧葬的时候,这个钱数跟再嫁的一样。这里前面有提到再嫁者是三十千。我想可能有时候也会调,比方物价指数,可能会调一下,但是差不多就是跟再嫁之数同。

  【幼者十千。】

  未成年的给十千。这个都是指很贫穷的人家。

  【族之聚者九十口。】

  他的族人跟他聚居在一起的有九十口人。

  【岁入给稻八百斛。】

  『岁入』就是每年义田的收入,便要供给出粮食多少?『八百斛』。这个「斛」也是计算稻米的一个量词,一斛等於十斗,八百斛就变成八千斗。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供给给聚集的族人,以义田的收入来提供。

  【沛然有余而无穷。】

  就是义田的收入情况很好,丰盛有余,多得不但用不完,还有剩余。『有余而无穷』,这个「无穷」等於是,好像整个义田的事业愈来愈兴旺。

  【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仕』就是当官,他已经曾经当过官。『家居』,就是现在刚好闲置在家等待新职的人。因为他还在等待工作,他就没收入,这个时候也会提供他这些帮助。这是体恤每个人的状况很细腻。尤其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家里这么多人要吃、要用,父亲压力都会很大。我们接触台北县三重耕心莲苑,他们有一个餐厅,他们居民常常去吃饭。其中就有刚好没工作的父亲,每天带著孩子去吃,吃了好几个月,因为他没有收入。最后找到工作了,把第一份薪水就拿给莲苑的老师,感谢她,说没有莲苑我就熬不过这一段了。所以这些都是义,在危难的时候尽心尽力帮助。

  【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至於已经在公家服务,他有官职的,他有收入的,『罢』就是停止,不用给他,停止供应。我们相信不只不用给他,这样的一种道义的家族,他自己宽裕了,我想他也会拿钱出来,去帮助更困难的人。

  【此其大较也。】

  这就是大略的情形。这一段主要是概述整个义田的制度,也说明接济的对象主要是这些亲族,还有一些贫困的贤士。

  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有点倒叙,就是回到范公以前的人生状况。因为刚刚是讲他已经贵显了,然后置义田。其实范公这样的志向,并不是他显贵之后才有,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志向。

  【初。公之未贵显也。】

  早在范公还没有富贵显达的时候。

  【尝有志於是矣。】

  曾经就发这样的誓愿,有这样的志气。俗话又说「有志者,事竟成」。人的志向只要不动摇,一定能够做得成。

  【而力未逮者三十年。】

  范公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志向,但是当时候能力不够。能力不够,后来是等到他显贵了才做,等於是说差不多三十年都还达不到这样的能力。这三十年也代表范公的志向非常坚定,虽然三十年过去了,还没有能力办到,但是还是坚定不移。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

  等到他当了征西的统帅,那时候他是辅助夏竦,算是副元帅。『及参大政』,就是参与国家的重要政策,也算是副宰相的位置,参知政事。

  【於是始有禄赐之入。】

  才有足够的俸禄。『禄』是俸禄,『赐』是朝廷的赏赐,这样统统加起来才够财力。

  【而终其志。】

  『终』就是终於达成他的志向。

  【公既殁。】

  『殁』是去世。范文正公死后:

  【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后世的子孙修志经营他的事业、他的功业,而且继承他的遗志,『承其志』,做的就好像范公在的时候一样。而且他的后代不简单,等於是发扬光大,到清朝的时候,义田扩展到四千亩。所以范公的后人为什么福报这么大?主要是他这个精神一直承传在他的家道里面。『公之存也』,这是精神长存。而且不只是他的后代效法,宋朝以后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范公的文章,没有不效法他的德行的。

  【公既位充禄厚。】

  范公固然位居高位,俸禄非常丰足,位高了、又富贵了:

  【而贫终其身。】

  『终其身』就是一生都是过著清寒的生活,从来没有享受过。范公很豁达,他儿女看他辛苦一生,要给他盖个比较像样的房子、园林。范公讲:一个人有道义的快乐,尝到尽道义那种内心的喜悦,这个身体都可以放下,身体都可以为道义而去牺牲,怎么还会去讲究生活这些享受?而且他告诉他的子孙说:你看很多大官不是都盖那个庭院很大!我就去他们那里走一走不就好了,干嘛自己盖?而且说实在的,那些大官盖了,很少人去走。走那些庭园,还得要有闲情雅致的人才享得了,不然每天都在那里忙忙忙,每天都在那里算计怎么升官。其实纵使走在这个庭园之下,我看也尝不到那种快乐,快不快乐还是在心决定。

  像香港有一个九龙公园,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那个树都是几百年的,那环境真好。但是我看香港人很忙著赚钱,可能连住在旁边的人家,都不见得常常去那里享受一下芬多精。所以人有没有福报,其实还是看自己的心态,你心态好了,公园这么多,公园不就是我的吗?我去了尽情享受,干嘛一定要自己盖?所以人有时候苦就苦在追求一些虚荣,房子要自己的,庭园要自己的,还要买名牌的,买很多项链、钻戒,都这些东西。所以师长曾经有讲到一个例子,一个人很有钱,买了很多珠宝、黄金这些东西,然后找师长到银行,锁在保险柜里面,看一看,十分钟看完了,推进去。为什么要放在保险柜里?戴出来怕人家抢。师长说:这样就是你的?那全香港那些珠宝店里面都是我的,我随时可以去看一看,欣赏欣赏,哪有这样就是你的!所以这个叫累赘,一生搞那么多东西,其实一样都带不走,身心哪会轻安?

  你看范公是懂生活的人,看到任何人需要都去帮助,心里非常欢喜,良心非常踏实。这样的人好吃好睡。你看现在人钱多了怕贬值,然后还要买股票,心情又跟著股票七上八下。现在的人就是有钱,富贵的人自己去找很多的烦恼。其实说实在的,人假如每天很充实去读圣贤书,尽心尽力弘扬伦理道德,亲朋好友能尽多少力尽多少力,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吃什么、穿什么。因为真的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想买什么钻戒来戴,那更不可能有那个时间。这样也很充实。然后你能够过到什么程度?好像两个礼拜都没用到钱了,都不用想用钱也很舒服。当然你假如是家庭主妇,那可能不大可能,为家庭还是得要采买。

  不过人有时候不要太能干,人太能干就啥事都你干。像我妈妈,她就是:「我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你们好厉害!」那就我们干。你看,我妈不会骑脚踏车,摩托车也不会,所以出去不是我爸就是我载,你看谁有福报?然后我妈:「我看到钱就头痛。」那就我爸管。你看,钱都不用管,管钱最烦!每天在那算,多累。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那个学校的营养午餐全部我管,在那里收钱,每个班收,还跑农会,好累。所以人有时候这个也要,那个也要,什么都要做,最后累死自己。要多欣赏另一半的长处,「哎呀,你真厉害!」好话一句,他做牛做马都愿意。当然,这是发自内心的肯定跟感恩,这个很重要。所以范公一生没有想为自己享受,全部都去帮助人。

  【殁之日。】

  他去世的那一天:

  【身无以为敛。】

  『敛』有大敛、小敛,这里是指大敛。小敛是去世了穿衣服,叫小敛,大敛就是入棺。等於是买不起棺木办他的后事,因为他不留钱,有钱就全部都布施掉,所以连收敛身子的棺木都没有。

  【子无以为丧。】

  儿子没有钱帮他办丧事。范公的德行风范能影响千年之后的人心,不是偶然的,他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落实了。他自己自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他齐家,他的四个孩子都很有成就,他的二儿子范纯仁在政治上的成就高过他,是正宰相,他自己是当到副宰相。而且他四个孩子也很节俭,在记载的资料里面,他四个孩子没有很完整整套的衣服,就是哪一个出门,就给那个人穿,省吃俭用,不忍心看亲戚朋友贫困。后来好像还是国家,还有这些大臣一起协助,帮范公办后事。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因为都没有留下什么财物,『遗其子』就是留给孩子的只是,这个『惟』是只是,济助贫人、养活族人的高尚的道义,这份精神留给了、传承给了他的孩子。所以这篇文章,我们体会到范公年幼就有这样的志向,而且经历了三十年不改其志。你看我们有时候发了一个志向,三天就变了,三个月就撑不住了。三十年!志向如金刚一样的坚定。而且后面又讲到范公去世之后,「惟以施贫活族」的精神传给了他的后人。这一段也让我们思考到,我们到底传什么给后代?

  《三字经》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传圣贤的智慧下去,传自己的道义风范下去。所以司马光先生说到,「遗金於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於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於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他不只福荫后代,他的风范让后代效法,这是最有智慧的。因为福的根源在心地,量大福大,他后代子孙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哪有可能他的后代会没有福?我见过范公的后代好几个,当老师的、当副县长的、当校长的都有。很奇特,那个行业都很好,可能他们的家训里面是很讲究行业的。只要这个行业对社会没有大帮助不可以做,一定对社会很有帮助的才做。所以这个家道的承传、范公的风范很值得我们效法。

  【昔晏平仲。】

  这一段引出了晏子的风范,这一段我们前面有讲过,我们再看一下,复习一下。『昔晏平仲』:

  【敝车羸马。】

  「昔」是过往,过去的历史当中,在春秋时代,晏婴(晏子)他经历了三个君王,齐灵公、庄公、景公。他当宰相好像是四十七年左右,而且他是以节俭力行为世人所称叹,非常佩服他。勤俭,而且为国家、人民,他是尽心尽力做事情。刚好景公邀请晏子坐著他的『敝车羸马』,「羸马」是很瘦弱的马,「弊车」是很破的车,他坐著瘦弱的马拉的破车去赴会。结果景公跟陈桓子看到这个情境,陈桓子就对著景公说到,也是对著晏子讲:

  【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你怎么这么寒酸,你这么样做是不是隐藏了君上对你的赏赐?君上给你的俸禄这么多,你这么寒酸、这么可怜,人家会不会误会说,齐景公是不是亏待了晏子?这有一点挑拨离间的味道。

  【晏子曰。】

  晏子说到:

  【自臣之贵。】

  臣富贵之后:

  【父之族。无不乘车者。】

  我父亲那一边的族人,没有没车乘坐的。而且我想可能他族人的车还比他高级,可能他的叔叔伯伯坐的车,他也不忍心比他差。这个仁人志士,都在这些地方体现出他孝悌的精神在其中。这样他爸爸是最欢喜的,父亲那边的亲戚都照顾得好了,他爸爸每天都笑呵呵的,不然老人家会挂心这些亲人。这些其实都是孝道的落实。

  【母之族。无不足於衣食者。】

  母亲那边的亲人没有不是吃得饱、穿得暖的。

  【妻之族。】

  他妻子的亲人、亲族:

  【无冻馁者。】

  『冻』是受冻,没有受冻的,就是穿得可以,『馁』是吃不饱,所以没有受冻吃不饱的。

  【齐国之士。】

  在齐国的士人,就是读书的人家:

  【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等著我供给粮食做饭的,这个『举火』就是生火烹饪,就有三百多人。所以他照顾的亲人相当多。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

  假如由此看来,我该是隐藏国君的赏赐,还是显扬国君的赏赐?这个问很值得思考。今天一个国君任用了大臣,那这个臣子不是抓著这个机会去享乐,是珍惜这一分信任去利国利民、去给人民做表率,怎么变成自己在那里享乐而不顾及人民、不顾及自己的亲人?这不是糟蹋了君王的信任跟君王给他的俸禄了吗?所以谈到这里,我相信齐君、桓子听了都会打从内心很佩服,为什么?他们自己都做不到。

  【於是齐侯。】

  这个齐王,也是景公:

  【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这个『觞』,第一个「觞」是名词,指酒杯,第二个「觞」是动词,指斟酒给别人喝。晏子讲完这段话,本来桓子是要藉这个机会说晏子「隐君之赐」,打算罚他喝酒。结果反而最后国君罚桓子喝酒:你看,你讲错了,人家是「彰君之赐」。所以一个人绝对不要有恶意向人,恶意向人最后会回到谁的身上?可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齐君就拿著本来要罚晏子的酒杯,盛了酒反而回来:你该罚,桓子该喝。

  【予尝爱晏子好仁。】

  作者他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他是特别感受到,他特别欢喜、佩服晏子的『好仁』,他很仁慈,爱护这么多人。

  【齐侯知贤。】

  齐侯能用晏子,而且在听完晏子这一段话,齐侯马上表示认同,所以他也肯定齐侯的知贤任贤。

  【而桓子服义也。】

  陈桓子也难得,他听完之后也没有辩驳、没有狡辩,马上说:我该罚,该喝。『服义』就是真诚服从义理,听完就接受,受教了。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

  在这个公案当中,觉得晏子的仁慈,他是有亲疏远近的等级。因为人与人当中有缘分不同,亲人那就是比较亲近的,有些没有血缘关系,相对关系比较没有那么密切。但他主要还是缘,一个人这一生跟不同的人缘分还是有差异,他的仁慈也是循著亲疏关系去尽这个力量。

  【而言有次也。】

  晏子的言语讲得很有层次,父之族、母之族、妻之族。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及其』是推广到比较没有血缘关系的,比较疏远的贤才之士。这个其实是为国家栽培人才的角度,为国家这个大家庭有后、有贤人出现来努力。所以: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这分爱心随著缘分能爱所有有缘的人,由爱人再推衍到爱万物。这分爱心内化了,应该对一切人、对一切生命都能提得起爱心。

  【晏子为近之。】

  晏子的做法,跟孟子这句教诲的精神,是非常接近了,做得很好了。而:

  【观文正之义。】

  他观察文正公的义行:

  【贤於平仲。】

  做得比晏子还要贤德。

  【其规模远举。】

  他接济整个族人,他建立的规模制度很完善。前面讲到的,他推举族中有德行还有年长的长辈来管这些事情,他的制度算是很完整。『远举』是代表他这个义田的做法,他的整个形成的规模制度可以行之久远,所以到清朝都还做得很好,到四千亩。我们看钱公辅先生不简单,他在宋朝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这样做下去能「远举」。晏子的后人有没有这么做?就比较没有像他这么贯彻。所以这是范公他超过晏子的地方。

  【又疑过之。】

  恐怕又比晏子更要高明。当然我们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我们也相信像范公这样的贤德之人,一定也都读过晏子的这些文章风范,也是都效法他们,只是他们能够再把它发扬光大。「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一个人看到古人的风范,能够更期许自己做得更好,这个人有志气。我们不能一看到古人的风范:「这是古人才做得到,我们一定做不到。」还没做就已经漏气了,这样就不好。所以这句「不让古人是谓有志」,很好。这一段虽是举晏子,但它也是烘托出、衬托出范公的这种义行是相当的高明。下一段讲到: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

  『呜呼』就是叹气,哎呀,现在世上,『都』就是高居,就是居处在这个位置,处在三公位的。『三公』,周朝太傅、太保、太师;到了汉代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其实都是指最高位的大臣,他们享受的是『万钟』的俸禄。这个「钟」,一钟是指六斛四斗,这个单位就是最高的俸禄了。而且他们住的官邸,这个『雄』就是非常宏伟壮丽,盖得实在是雕龙画栋,很华丽。『车舆之饰』,就是他们的车马都非常华美。『声色之多』,就是他们每天这些声色的娱乐也安排得很多,那都是大把大把的钱在那里挥霍。『妻孥之富』,妻子孩子都非常富裕。他们享了国家最高的俸禄,结果却『止乎一己』,就是只顾一己的享受,把这些俸禄都自己独有了。

  【而族之人。】

  他的族人。

  【不得其门而入。】

  他不只没有救济,族人连去请他帮忙,门都进不去,他瞧不起。这个虚荣作祟,泯灭人性,瞧不起族人,甚至瞧不起以前对他有恩的人。其实只要他们很穷:「别来跟我在一起,丢我的脸。」人那种虚荣造成这样的心态。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是最可耻的行为。我给学生念《朱子治家格言》,很有意思。我都还没给他们讲解,学生念到其中一句,声调高八度,很有意思,六年级的孩子。哪一句呢?「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到富贵人就谄媚巴结,这种人最可耻。你看孩子还是很单纯,他还没受社会污染,他就感觉这样的人好恶心。「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遇到贫穷的人,就做得好像很得意,瞧不起人的样子,反而显得他低贱。人有钱,应该是比较高贵,可是高贵不是看你有没有钱,是看行为,因行为而高贵,不是因有钱而高贵。你作骄态,在那里很傲慢,财大气粗,那就是低贱的行为,怎么会高贵?所以这里提到的,三公位的人还是只顾自己的享受,族之人进不了他们家。

  【岂少哉。】

  他的这些亲戚朋友进不去的难道是少数吗?应该很多人都进不了。

  【况於施贤乎。】

  连他的族人都得不到他帮忙了,更何况是救助亲人以外的这些贤德之人,那就更谈不上了。而他位居这么高的位,应该为国家照顾、挑选、栽培人才才对。我们看左忠毅公,左公您看在大雪纷飞的时候都出去微服私访,为国家举才。这才是应做的。

  【其下为卿。大夫。为士。】

  其他这些大臣,还有公家机关的人。

  【廪稍之充。】

  『廪稍』就是指公家的俸禄。

  【奉养之厚。】

  他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足舒适的。

  【止乎一人。】

  他还是只顾他一个人享受。

  【族之人瓢囊为沟中瘠者。岂少哉。】

  他们都冷漠,他们都无视於族人的贫苦,结果造成族人,『瓢』就是水瓢,就是手拿著水瓢,『囊』指粮袋,装粮食的袋子,水瓢、粮袋都是空的,去向人乞讨,过这样的日子,最后饿死在沟壑中的,这样的族人也是不在少数。

  【岂少哉。】

  难道是少数吗?

  【况於他人乎。】

  连族人都不照顾,就更谈不上其他的人。

  【是皆公之罪人也。】

  这些人为富不仁,他们都是愧对范公的罪人。他们假如看了范公这样的行为、风范还这么做,那真是太惭愧了。这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当时富贵之后的人做出来的行为,真的看到范公的风范,应该是要惭愧而死。挖个洞躲进去都很不好意思,觉得无颜见范公。最后一段:

  【公之忠义满朝廷。】

  他忠义的精神,整个满朝文武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所以一个读书人的风范,可以正整个朝廷的气节,一个人真正依照伦理道德做了,也可以带动自己团体的整个风气。

  【事业满边隅。】

  『边隅』就是边疆的角落。所以他的事业、功业连边疆都佩服、都推崇。尤其他到西夏当统帅,整个西夏就安定下来,甚至於西夏很多人都归顺。这确实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他去了之后,教化了这些边疆民族,反而都归顺了。

  【功名满天下。】

  他的功勋、名望天下人都敬仰。

  【后必有史官书之者。】

  范公这样的风范,史官一定会记载的。

  【予可略也。】

  我就不用写太多这方面的。

  【独高其义。】

  我特别推崇他这个义田、义行。

  【因以遗於世云。】

  因此写这个文章,流传给后世来效法、学习。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可能会讲到「廉」这个部分,礼义廉耻。「廉」这个部分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百零二页,欧阳修先生的《泷冈阡表》。今天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