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1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古文课程进入「义」的这个单元,在一百五十四页的「绪余」当中,讲到: 【夫义。德之宜也。】 『宜』就是应该做的本分,而这个应该做的也是自己内心很自然升起的心境。比方我们上一节课谈到的「冯谖客孟尝君」。冯谖生活都有困难,然后他寄食在孟尝君门下,孟尝君问他有什么能力没有,冯谖都说没有,孟尝君还是照顾他,尽了这分道义。所以后来孟尝君遇到困难,冯谖是尽心尽力的帮助他、协助他。所谓受人点滴,涌泉相报,就像这滴水一样,这也是处世的心境、处世的道义。古人对别人的恩德念念不忘,这是处世的态度。我们现在是对什么事情念念不忘?从这里观照差古人差远了,想吃什么东西念念不忘,想买什么东西念念不忘,还是谁稍有得罪我了就念念不忘,这个与人相处就会很多烦恼。假如遵循道义,与人相处都是浩然之气。 而在「冯谖客孟尝君」这段文章当中,也提到孟尝君所管辖的是薛县,薛邑这个地方。其实他是一个领导者,他对於这个地方的人民,还是要尽心尽力照顾,这也是他应该尽的道义。结果冯谖提醒他,你不但没有尽道义,还给人民很大的赋税负担,很多人民都还欠他钱。其实应该多体恤这些老百姓才对。冯谖看到这一点,觉得孟尝君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义,所以把那些契约、借条全部一把火就把它烧掉了。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冷静观察,现在的家庭缺什么、不缺什么?现在的家,好像不缺吃也不缺穿,还是缺义,缺亲人之间的情义、道义、恩义。真的这个社会,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的冲突,其实都跟利有关系,利就相争,能够重义轻利,很多家庭跟社会的冲突就不存在。 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很多公司之间互相诉讼,告对方。一了解,原来这两个人以前曾经一起合作过,而且还是在创业之初,两个人是胼手胝足,同甘共苦。结果反而事业成功了之后,为了一点利益,最后闹僵了,就告上法庭去了。所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患难当中的时候,人贪心没有起来,互相体恤。可是福报现前,有福气了,有钱财了,人很可能在这个因缘当中起贪念,就起计较了。因为一起贪念,什么都是利,一损害自己的利益,就开始计较,就开始对立,甚至开始责备损害对方。所以孔子讲:「放於利而行,多怨」。怨恨跟冲突从哪里来的?这个「放」就是做事的一个标准都是遵循自私自利去做,一定引来别人的怨恨。都为了自己,就不顾及别人,甚至损害别人,这个就会发生冲突了。所以《弟子规》当中说「与宜多,取宜少」、「己有能,勿自私」,不要跟人去计较,多给人方便,多布施给人家,这都是义的态度。 上次的文章跟义是相当相应的。我们自己看到这个经文当中提的『德之宜也』,应该做的本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一生哪一些是我应该做的?我们这是古文课,不要最后上到只懂得背古文,不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是透过这些千古文章,让我们明白、贯通伦理道德,贯通所有做人的道理。我们看到这句德行应该尽的本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人与人相处,不会脱离五伦关系。真实的学问能够在五伦关系当中相处和谐,能够尽自己的本分,能够团结五伦,以至於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真实学问。我们看我们在父子关系当中有没有尽道义?「养不教,父之过」,这是做父母的本分。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有没有生气?气死了,不教了;气死了,早知道就不生他了。那这个话出来,根源还是想自己多,不是想孩子。这个孩子现在要赶紧把他教好,不然他的人生怎么幸福?你看,为他著想,耐性就出来了;为自己著想,火气就来了。 大家想一想,以前做父母辛苦,还是现在做父母辛苦?大家好像很快就回答,现在。为什么辛苦?想自己多,就辛苦!我好辛苦,辛苦的根在哪?我。你看三、五十年前,我们父母那一辈,听过自己的父母喊苦吗?我这一辈子还没听过,我相信也没机会听到,因为在父母他们的人生态度当中,他就是觉得该做的,他就任劳任怨。那个心境都是从这种道义当中延伸出来的。我那次遇到一位长者,她应该五十几岁了,一位女士。她在谈话当中不经意讲出了一句话,她说:生了就要好好把他养好!这位长者她也没说子曰、子曰,可是这个话实不实在?你要负责任,你自己生的当然要尽力把他教好。这个态度我感觉不见得学历高的人能提得起来,反而有些学历不是很高的父母。因为我那个时候在小学服务,当然自己班上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各行各业都有,有的学历也很高。而我在家庭访问当中,往往遇到父母教育程度初中、高中毕业,不高,但是我在跟他们交流孩子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我没想说,我这个孩子以后要赚多少钱,学历要多高,但是我觉得不能让他危害这个社会,我要尽力,最起码要教他做人。我们听到了起鸡皮疙瘩,被他的这个态度感动!但是往往有时候学历比较高,很会跟老师计较,不见得懂教育孩子,甚至他会有点傲慢。所以懂不懂得道义,跟学历不见得有关系。 我们也看到很多例子,到国外读博士,读完之后就不回来了。这个我们在台湾都有很多报纸当中真实报的例子。父母耕农,已经是尽所有的力量,拼了老命把孩子送美国读书,后来不愿意回来,就在美国成家了。最后父亲七十几岁,无依无靠,跑到美国,被他赶回来。所以我们看,这个义的教育太重要了。随著学历的不断提升,他增长的是自我,还是增长的是道义,这个我们父母、从事教育的人不能不关注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三、五十年前,那个时代生的孩子不少,而且生活比较困难,父亲一个人赚钱,母亲带五个、带八个孩子,省吃俭用,真是不容易。大家注意去看,以前一个人赚又不是赚很多,然后母亲很节省,还买了好几栋房子。现在两人赚,然后连贷款都付不完,有没有?有意思,看出个中的学问没有?勤俭为持家之本,只要很会花钱,两个一起赚也赚不够。 所以上一代人他有道义的教育,他觉得应该做的,养育孩子这么辛苦,他从没喊苦。对家庭、对公公婆婆,您看那个时候,台湾流行一首歌曲:做人的媳妇得知道理,晚晚去睡,得早早起。做人家媳妇要知道媳妇道,很晚去睡觉,三、四点钟要起来,那二、三十个人住一起,赶紧煮饭。现在的太太,哪有说早上四点多起来煮饭的,有没有?但你看,那个时代没喊苦,现在一个礼拜煮一餐,「为什么要叫我煮?为什么不归先生煮?」你看,计较的心,抱怨就一大堆。道义的心,互相疼惜,互相感恩。所以幸不幸福关键不在外在的这些条件,在人内心当中有没有道德、有没有道义、有没有情义。刚刚我们反思,在五伦当中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包含夫妻。在整个古代婚礼过程当中,有喝一个交杯酒,葫芦瓜是苦的,盛的是甜酒,表的是同甘共苦。而且同一个葫芦瓜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同甘共苦跟不分彼此就是从道义的心流露出来的。假如是同甘共苦跟不分彼此会不会计较?所以计较都来自於太重自我的利益了。 古人时时把义当作他为人处世的标准,包含我们到单位去工作,君臣的关系。领导可不可以抱怨下属?大家都沉默了。君臣也有本分,叫君仁臣忠。领导人的仁慈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为他人生的幸福著想,为他的家庭著想,照顾他。当然为下属的幸福著想,一定首先要教他做人。我们一听,我老板管这么多,我这个老板管这么多事情!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就是有缘分,既然有缘,那能尽多少力就尽多少力。你说:那是他父母管的,怎么我老板管这个?这个时代伦理道德传统文化断了二、三代,何必去指责?现在指责,其实大部分都是受害者,也没什么好指责。你还跟你的下属讲:你爸怎么没教你?结果他当天很难过,回去问:爸,你怎么没教我做人?他爸说:好,找你爷爷去,父子两个去找爷爷。他爷爷说:我爸也没教我。那可能就要三个人立在坟墓面前。所以这几代人是民族的悲剧。要从我们开始,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要把它振兴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要去责怪任何人。孔子讲,「忠恕之道」。恕,宽恕、包容;忠,能尽多少力,尽力去做。大家都为了整个人心的祥和,整个人心的转恶为善,我们都尽一些力量。随缘、随分、随力去做,有缘分尽力去做。可能说到这里,我都为他想,谁为我想?我出那么多力,他假如不好好给我工作怎么办?大家想,动念即乖,这个念头跟伦理道德相不相应?我们现在要观照,一个人会修身,就从念头当中修,念头一错,言行都错,讲出来的话也不在情理当中。当一个老板讲:我花那么多时间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他们假如不尽心尽力帮我做?这个念头是义还是利?现在人还没付出,脑子里都是在想我的利益,不能损害我的利益。那就变成什么?每一个人都是用利来相交往。结果是什么?争、抱怨、不讲情义。你看现在的男女关系,互相伤害,重利轻义的结果。 所以现在很多的问题,其实就是人心能不能从利调回到义来。老板一有道义了,道义会相感应,慢慢底下的人就受感动。这整个社会人心就开始因为我们而转!不要计较,不要要求,从我心做起。《大学》里面讲:「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上位的人很仁慈,底下的人受到他的感化,道义就提起来了。人与人其实不复杂,相互感应,你用道义的心就感来他的道义,用自私自利的心就感来他也是自私自利。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不要怪对方,先观我们自己的心态很重要。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很有道理。因为所有我们人生遇到的情境、人与人的状况,都是相互交感的,根源在我们的心态。 刚刚讲到当老板的人,还没付出就在想自己了,这还是利,还不是义。我曾经跟这些企业家谈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了,假如我一直教他都教不好,他又不好好学,然后又造成我团体的麻烦,我又学中华文化,那我可不可以把他辞掉?大家想一想,可不可以辞掉?这个老板讲的有没有道理?我学了传统文化,要有义,可是他教不会。其实他有一句话没有讲,损害到我的利益了。还有另外一个重点他也没提醒到,因为我们在做传统文化的事情,也不是做个像、样子给人家看的,应该是念念为对方著想。假如他真的教不会,必须当头棒喝他才会醒,那你把他辞掉是慈悲。因为他这一生到这一刻,从头到尾没有学会,可能得你敲他一棒他才会,他才开始有点懂事。那敲不敲?敲,你敲得准吗?假如哪一个老板,今天听完这一堂课,「好!痛快,礼拜一我非干掉他不可,而且是蔡老师说的」。那就麻烦了,那我以后也不敢讲话了。 你看,核心在哪?在自己的这颗心。是真正疼惜他,纵使是把他辞退,那言语是非常恳切,是疼惜他的。他听懂不懂那是他的造化,我们讲的时候是真正的爱护他,苦口婆心,不是发脾气。而且,除了叮咛他之外,还给他希望,「你假如这些做人做事的态度,能够下功夫去提升,坏习惯改掉,我公司的大门随时欢迎你回来」,那也不失人情味。但是必须告诉他,「你以后走到任何一个因缘跟团体,你都要守规矩,不然你不能立足,你也没有办法立信於社会、立信於团体」。所以君仁,仁慈表现在爱护他、教他。老祖宗说君亲师,一个领导者,君,以身作则;亲,生活上的关怀、体恤;师,也是在工作、在处世的能力上能够指导他。 再来臣子,我们是下属的,尽心尽力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之前读到「管晏列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我们当下属的是不是时时都是保持在这样的道义的心态,来尽我们的本分?还是今天给领导提个意见,领导没有采纳,每天晚上很生气在那里骂:这个建议这么好,领导都不采取,气死我了。抱怨本身也不是道义,还是来自这个我,怎么可以不接受我的意见?所以大家有没有体会到,人的烦恼、人的怨恨、人的脾气,这些烦恼的根在哪里?自我太重了。所以斩草要怎么样?要除根。大家除不除?因为我从大家的表情看起来,好像不是很想除,还想让它多生一点。这个根要除不难,只要在整个五伦关系当中,处处都是想著我应尽的道义,处处都是想仁义。 仁就是为他好,怎么样做对他更好,这个方法不行,怎么再试另外的方法。很有耐性,善巧方便,这个就是仁义。这个时候无形当中,自己的自我就愈来愈淡、愈来愈淡,之后就不会再自私自利,不会再只为自己想,就放下了这个我,念念为人著想。这样的人生好不好?可能有人听到这里说:我都替人想,谁替我想?其实这一念心还是为自己想,动念即乖,刚刚我们才讨论念念为人著想,马上一谈论事情,又回来了,我都为人想,那谁替我想?所以有时候放下一个习惯,会有担心,会不习惯。可是真放的人就知道,念念为人想,是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孟子懂,孟子有契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仁义处世,他的人际是和谐的,他的人生会是幸福的。很多的冲突、摩擦、对立,其实都还是来自自我太重。自私自利、贪、发脾气,跟这个有关系。包含兄弟朋友之间,是讲道义还是讲利害,这个都是我们值得去观照自己的。现在兄弟朋友为什么冲突这么多?还是利摆前面造成的。所以这个社会问题也不复杂,真的能把自私自利转成道义,这个世界就和平了。接著《说文解字》里面讲到: 【义。己之威仪也。】 一个人,让人家看起来很有威仪、很庄严,主要诚於中形於外,因为他做的都是道义的事,他有养浩然之气。这样的人你一看,就觉得他令人尊重,他就有他的气质、威仪会出来。假如一个人都自私自利、鬼头鬼脑的,每天都在那里动脑筋为自己,他看起来会不会很庄严?我们看以前那些奸臣都在谋私利,长什么样子?你们看连续剧有没有看过奸臣跟弥勒佛长得很像的?没有!相由心生,心量小,眼睛也会小,五官就会慢慢缩起来了,因为他常皱眉头。心量大的,心广体胖,整个眉间就愈来愈宽。心量小,喜欢计较,眉间就愈来愈窄,两个眉毛就快连在一起。相貌是有它的原因的。今天回去照镜子:我爸妈怎么给我生成这样?这一念心不对,成年人要有一个态度,成年人的相貌不能怪父母,要自己负责。尤其四十岁以上,那是要完全自己负责。很多人说,好险,我才三十多岁。这些念头都是不负责任。刚刚这个四十岁是谁的标准?是没有学传统文化的。学了,哪怕你现在只有二十岁,都要改相貌才对,不然就是不老实听话,没依教奉行。而威仪,它也是从有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体现出来的。所以: 【古者书仪为义。书义为谊。】 所以有『义』的,他表现出来的威仪不同。而这个「义」,其实就是这个『谊』。「谊」就是该不该做,适不适宜。做人的准绳、标准就在这个义当中。所以: 【义之本训。谓礼容威仪出於己。故从我。】 『义』本来的意义有讲到,『礼容威仪』,出於自己,所以它这个义字里面有个我。而且「礼容威仪」,其实就是一个人合宜的行为,合宜的道德行为。而且这个义当中有我还有一个羊字,古代羊有代表美善的意思,表美善。所以等於也是我内心的这种道德流露出来,展现在外的礼容威仪,这个就是道义的表现。当然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道德,也就是要循义,不断的提升自己,把自己、把我提升到美善的境界。所以接下来讲到: 【董子曰。仁者。人也。】 『仁』的精神,这个『人也』是能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 【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 仁慈,必想到他人。 【义必由中断制也。】 讲到『义』,必从自己的心来判断该不该做。不该做自己做了,这个我就堕落了,就不美了,就不善了。有时候违背道义,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生就毁了,不能成就自己了。所以这个标准是不可须臾离也。该做的,再怎么困难,义无反顾去做。所以古人有句话叫「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都是义的表现。面临财物,不应该拿的,绝不苟且。这样的教诲,其实在我们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当中,很少能薰习到。尤其社会又是功利思想,我们在这个大环境当中,自私自利也无形当中增长。假如从小都是受这些教诲,我们整个威仪很不同。 有一个人做人做得不好,其实人生就是学习,学得好升级,学得不好留级,学得太差降级,这个仁兄他学得太差了,阎罗王就判他:你没有做人的资格,你五常都做不好,降级,你只能做畜生。他为什么五常做不好?他特别自私、贪心,所以他得降级。结果阎罗王判他降级做畜生,他还主动提出要求说:阎罗王能不能让我做母狗?阎罗王很纳闷:这么多畜生可以做,你为什么要做母狗?他说:我曾经看人家写过一句话,说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所以你看人的习性难去掉,连到阎罗王面前还没有反省,还是自私。不过,他主要还有一个原因,是书读得不够多,字看错了,把「毋」看成「母」了。所以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人有时候严重的习性,得要下功夫才行! 而这两句,其实就是凸显了我们古圣先贤处世,面对再大的诱惑,甚至再大的威势、威胁,绝不动摇做人的标准、做人的道义。所以孟子讲:「富贵不能YIN」,就是临财毋苟得;「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临难毋苟免,这个才叫大丈夫。而人像大丈夫,这一生道德学问就能成就。就像文天祥先生,他尽心尽力复国,虽然失败了,他也是不畏生死,从容就义。他在赴刑场的时候,在他的衣带上面写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从今以后,我毫无愧对任何的人,因为他已经尽力了,为了整个国家,他已经仁至义尽了。所以义是我们判断任何事情的标准。 【从羊。与善美同意。】 而『善美』最重要的,成就自己的本善明德。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是我想要的。一般生命都会希望能活,没有生命说希望去死的,都是比较怕死,要生的。但是,『义,亦我所欲也』,「义」也是我所追求的。 【二者不可得兼。】 假如生命跟道义不能同时获得。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为了道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古人在面对五伦当中都能做到。我们看在《德育故事》里面,有的女子救自己的父亲,奋不顾身。有的父亲被老虎咬到了,她一下子冲过去就把老虎抓起来。她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没有,她只想到她父亲的生命。包含缇萦救父,缇萦救父她是要通过那个板子,而且那板子上面都有钉子,她得要夹著,然后走一段路,才能够帮她父亲伸冤。所以这些女子她在面临这种情况,都可能连命都没有了,但是她为了救父亲,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是在孝道当中舍生取义。其他像甚至於朋友关系都有舍生取义的。我们在《德育故事》里面看到荀巨伯,他的朋友生病,没法动了,盗贼来了,他不愿意舍弃朋友,抛弃他於危难当中,他觉得这样我良心不安,我这一生活著不坦荡。宁可去求盗贼饶了他,要伤害,对他就好了。义能感通,反而把盗贼的良心给唤醒,「这么有道义的地方,我们这些人不能来这里做这些不义的事」,都回去了。一个义行,感化盗贼,救了一个地方的人。 包含师生关系,老师被陷害了,然后没有人敢去为老师收尸,只有云敞他一个人不畏权贵、不畏生死,去帮他的老师吴章收尸。那是在王莽时代。这都是杀身成仁,这么多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敢这么做。其他人顾忌,我读了那么多书,假如因为这一件事,以后没办法考功名。想到自己的命,或者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很难做出这种道义的义行出来。其实义是贯在五伦关系当中。 【是故见得思义。】 获得任何的东西要跟道义符合才行。这句话是在「子张」,《论语.子张第十九》,提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人有这样的态度,才算是有成就的人。见危致命,就是面对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奋不顾身。见得能思义,其实都跟这两句教诲很相应,「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的精神。也跟孟子讲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祭思敬,祭祀的时候要至诚恭敬。丧思哀,因为以前人孝顺,往往在父母离去的时候,他孝思会整个流露出来,会很哀痛。假如我们更深入儒道释的教诲,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更明白,落实孝道可以有更好的一个方式。比方了解到,其实人没有死,这个肉体就跟一个工具一样,是给人的灵魂住的。坏了他还要再去换,换一个,并不是真正死掉,他只是这个工具不能用了。当我们人对於生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时候面对亲人生命的结束,反而会更考虑到他往后生命我能帮到什么,就能把这分孝思、这分情义,完全转成利益去世的人,那就更积极了。接著: 【见利思义。】 这跟「见得思义」一样的意义。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符合义的标准取,人家不会讨厌。假如是为了自私自利而取,一定招来人家的埋怨、不满。 【君子义以为上。】 这句是在《论语》当中子路问了一个问题。其实大家留心去看这个《论语》,问话的人他会问这个问题,也是他心境的流露,而孔子答都是因材施教,就很有味道。我们看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君子崇尚勇猛、勇敢吗?子路本身就是特别勇猛,所以他请教孔子。而这个君子主要是指在上位者,他拥有政治权力。孔子接著回答:「君子义以为上。」。赶紧藉这个机会引导子路,君子不是只有勇猛而已,更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道义。他有了这个道义的基础,才会把他的勇敢、勇猛用到正确的方向上去。所以我们一般提义都是跟正一起讲,叫正义、正义,没有了正,这个义就会出问题。记得我自己成长的过程,男同学相处在一起,都特别强调够意思、讲道义。其实现在回头想一想,念初中、高中根本就不叫道义,那叫乱搞。都是叫哥们义气,都不是遵循正,那时候没有读到《论语》这句话,不然就会少干很多坏事。孔子说: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他一个上位者很勇猛,但是不懂得义,不懂得做人做事的标准,他可能会作乱,会造成社会的祸患。因为他有权力,他假如无义,造成的乱就比较严重。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这个『小人』是指一般的人民,他没有地位的。而他假如有勇而没有义,他就可能做偷盗的事情。很多偷盗的人,他们也讲道义,有没有?但他没有经典做标准,所以他的勇就会用得造成社会的损害。一般这些做坏事他没勇气还不敢做,他无胆还不敢做。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看,这个义的教育很重要,没有这个义,纵使是一个勇敢的特质,都可能人生会偏掉。所以学什么最重要?学做人的常道,仁义礼智信,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他才不会偏离正道。所以接下来引了孟子的教诲: 【义。人之正路也。】 道义是人应该遵循正确的人生道路。孟子讲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古圣先贤他教育我们,都很善於譬喻。安宅不住,正路不走,那这个人生就很可悲了。人符合仁义去做事,良心安,才有真正的快乐幸福,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而且都走在正路当中。 【行义以达其道。】 处世待人遵循义的标准,然后来尽整个伦常大道。 【则无往而不咸宜矣。】 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跟人家相处得好,不会有什么冲突对立。所以这个仁义,做人的准绳。我们之前提到礼义,做人的准绳,「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礼。这里义也是一样。其实我们人与人相处,谁不愿意跟讲道义的人在一起?虽然很多地区它受功利主义影响,就比较自私自利,但是自私自利的人看到讲道义的人,他还是会佩服他,还是会羡慕。我记得我的二姐,她是在美国留学,美国算是功利主义很强的。我们在台湾成长,也是满幸运的,台湾整个社会它对中华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视的。我记得我那时候读书都会读到,一九六八年台湾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特别重视保留中华传统。 我二姐她处世受到中华文化影响,所以对朋友特别好,朋友有什么需要,就尽心尽力帮他,甚至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都在所不辞。结果很多美国的同学就会过来问她:你怎么对朋友这么好?大家从这句话听出什么没有?他们虽然可能做不到,可是看你这么讲情义、道义,他看了心里也是感佩,也是很想跟你交朋友。所以真理它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说美国不强调孝道,除非是他宗教里面,一般他教科书里面没有强调孝道。可是美国人看到孝子他高不高兴?当父母的人希不希望:我儿子就像这样?也希望!人同此心。所以八德它是真理,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八德能呈现出来,不管他是哪个种族、哪个宗教,看了都生欢喜,甚至效法。所以这里讲的,『无往而不咸宜』,是真的。 接著我们看下一段文,「绪余」。这几段「绪余」都是引不同经典对义的诠释,我们看完对义整个深度、广度的理解就会提升。 【孔子曰。君子喻於义。】 下一句是「小人喻於利」。君子真正明白、通晓做人的道义、大义,而且做为他处世的标准。小人精打细算,还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说实在的,其实当他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他的智慧就有限了。所谓「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他纵使再怎么会算,人算不如天算。都是为自己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他人和最后一定没有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一个家庭自私自利,最后众叛亲离;一个国君自私自利,最后一定被推翻。所以这个小人说到底,还是不明白的人。 所以孔子提到,人在五种情况是不吉祥的,五不祥,「夫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这是五不祥。我们刚好提到「小人喻於利」,他只是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事实上他的心胸太小了,福也跟著折损。所以量大福才会大,小人毕竟眼光短浅,他还是没有明白通达人生的大道理。您有没有看过哪一个人斤斤计较,最后人生很好的,有没有?没有看过。现在的人很奇怪,都有他自己一套一套的道理,然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面也没有人说,因为统统是计较,然后很幸福的,一个都没有,五千年历史连一个都没有,然后他就偏要这么做。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他很斤斤计较,有一句话等著他,叫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他的孩子比他还会算,最后他就完蛋了。 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怎么永保一个家族的财富。里面就提到一个周姓的富翁,真的非常有钱,自私自利。他死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民国时期,他的财产是三千万大元。那吓死人,那应该是大的银行家。他说他一生拥有财富的方法,就是只要进来了,很难把它拿出去。所以那时候发生很严重的水灾,他有一个掌柜的,一个钱庄的主管,捐了五百两,被他骂得狗血淋头。他自己还洋洋得意,他致富的关键秘诀,就是进来就不让它出去。结果他去世之后没多长的时间,因为他把财产分给十个子孙,他这些子孙最后钱财都全部败光,有的沦为乞丐。这个叫「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变成殃及子孙,所以绝对不能自私自利。 【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到道义不去做,那就没有勇气。成语常讲的,见义要勇为。我们来看一则见义勇为的故事,我们刚刚讲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看《德育古鉴》一百六十一页,这是见义勇为。「杨少师荣,建宁人,先世以济渡为生」,他们家世代以济渡为生,应该是住在河边,摆渡来谋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大雨造成溪水暴涨,民居都被冲掉了。「溺者顺流而下」,这个溺者有的是已经淹死的,有的还活著在奄奄一息当中。「他舟皆捞取货物」,其他的船都想趁这个时候多捞一些金银财宝。而杨少师的「曾祖及祖」,这个祖是指爷爷,曾祖就是指爷爷的父亲。「惟救人」,您看,一心一意只想著赶紧把人救起来,这都是仁慈的表现、仁义的表现。因为你把一个人救活,把一个男人救起来,可能他的父母妻小,她往后的日子才过得下去。感同身受,这个时候就尽心尽力。「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他同乡的人,这个嗤就是笑他,真笨,这么好的机会也不多赚一些财物。 「逮少师父生」,这个逮是等到,杨少师的父亲出生,「家已裕」,家庭渐渐富裕起来。「有神人化为道者」,有神仙化成道人。「语之曰」,告诉他。「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你的祖父积累了很厚的阴德,以后他的子孙会富贵显达。「宜葬某地」,适宜把他葬在某个地方。「即今白兔坟」。这些都是明朝的故事,现在这些地方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看看。「生少师」,后来少师出生。「封三代皆一品,累世贵盛」。他当到了少师,这个少师应该是太子的老师。太子以后当皇帝了,他就是皇帝的老师。而这么高的官也是对国家奉献很大,就追封他三代的祖上都是一品官,就是他父亲、他祖父、他曾祖父。您看他曾祖跟祖父积了这么多阴功,后来还是被皇帝封一品官。 一百一十七页,我们看另外一个见义勇为。「建州章太傅」,建州这个地方,这个张太傅,太傅是官。张太傅,「妻练氏」,他的妻子姓练。「素有贤德」,向来就很有德行。「智识过人」,她的智慧、见识超过一般的人。「太傅出兵,有二人违令,欲斩之,练氏密使亡去」。这两个人犯了军法,本来要斩首,这个练氏仁慈,有智又有仁,悲智双运,赶紧秘密安排人让他们逃亡,逃走。「二人奔南唐为将」,这两个人到南唐都当了将军。「后攻建州,州破」,他们来犯建州,结果建州被攻破。「时太傅已死」,那个时候太傅已经过世了。「二将重以金帛遗练氏」,这两个因为被练氏救过命,所以给她财物,送给练氏。「且以二白旗授曰」,还拿了两支白旗给练氏,「吾将屠此城」,这两个将军说要屠城,「夫人植旗於门」,植旗就是把两个白旗插在门口,「吾戒士卒勿犯」,我交代我的士兵绝对不可以侵犯。 「练氏返金帛」,把金帛,黄金、丝绸都退回去,「并旗不受」,连旗她也不接受。「曰:君幸念旧恩」,君是对他们两个人的尊称,很感念你们念过去的这分恩情,但是我「愿全此城之人」,希望你们能保全这整个城人的生命,这也是我的愿望。「必欲屠之」,假如你们真的一定要屠城,「吾家与众俱死耳」,那我不会偷生,我会跟全城一起死。而且因为这个太傅负责这个建州,应该已经很长的时间了,是这个地方的父母官,所以他们夫妻也是跟人民都不分彼此,她绝对不愿意抛下子民偷生。所以假如一定要屠,我们家就跟老百姓一起死,「不愿独生也」。「二将恐亡练氏」,这两个将军恐杀害了练氏,「又感其言」,也被她的这番话所感动,「遂止」,就没有这么做了。「夫人所生八子,皆登第」,这是大福!见义勇为福报很大,八个儿子统统考上进士,这个很不简单。我们再看回来「绪余」: 【闻义不能徙。】 听到道义的行为、道理,不能够赶快迁移,这个『徙』是迁移,就是赶快去奉行。像圣贤人他们闻善马上就赶紧去做、去实践。「闻义不能徙」,也是夫子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夫子有讲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而人闻义而不能去奉行,这等於是良心比较被欲望所蒙蔽了。『不善不能改』,这是羞耻心也比较提不起来,不然应该知道自己不善,会觉得很丢脸,赶紧去改正过来。所以人要保持廉耻心,保持良知,就能改过行善。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没有遵循道义的做人原则,而让自己富贵,这样的行为,圣贤人是绝对不齿的。不齿就更不可能去羡慕,绝对在人生的境界当中,只要不符合道义的绝对不会动心,再多都不会动心,『於我如浮云』。其实人生也像浮云一样,像做一场梦,什么也带不走,干嘛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让自己的良知、灵性堕落?孟子也有一段话,跟孔子这句话相呼应:「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情,伤害一个无辜的生命,而得到天下,圣贤人都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说,让我得了天下之后,我一定好好爱人民,让我有这个权力了,我一定好好爱人民。这样人的话绝对不要相信,他当下就不能守仁义了,还指望他以后守仁义吗? 【君子之於天下也。】 君子在天地之间,在跟所有的人相处的时候: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这个『适』跟『莫』有可不可的意思,就是无可或者无不可做。以什么为标准?『义之於比』,这个「比」就是遵从和符合义的就做。无可或无不可,只要跟义相应的就应该去做。不是随著他个人的喜好,想做不想做,可做不可做,不是这样的。或者是不是说,这个人关系跟我很好我就做,那个人关系跟我很疏远我就不做,不是这样。应该做的,有生命危险都做;不应该做的,哪怕获得天下都不做。我们看这一次日本核能电厂出意外,很多人奋不顾身进入现场减少核灾的污染,那些人都是见义勇为不顾身命去做这些事情,他们也是「义之於比」。日本人也是从一、二千年前,尤其是唐朝的时候,大量留学生到中国读书,也把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带回去成为他国家的一个文化思想。也是在这些危难的当下,他们也表现出这个义。这个义当中有为国家、为人民,还有也是要为世界负责任。 这节课就跟大家先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