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9集)


 2016/10/1    下载DOC文档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我们「管晏列传」里面提到管鲍之交,也提到晏子面对一位贤者,一位刚认识的朋友,对待朋友的态度。我们来读一段《说苑》里面,曾子谈夫子与人相处的风范,七十一页。

  【曾子曰。吾闻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

  我曾经听夫子谈到三句很宝贵的教诲,而我自己还没有能做到。『未之能行』,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曾子谦虚,一种是曾子念念不忘要赶紧把它落实。我们很熟悉《论语》当中曾子的一段话,也是我们立身行道很重要的一个态度,「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每天自己的本分有没有尽心尽力去做,尽忠职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待人,凡出言,信为先;「传不习乎」。「传不习乎」,第一、夫子教给我的教诲我有没有做到;第二、可能他们也在教学,我教学的内容有没有尽力去领会,进而把它传下去;第三、我是教学的人,我自己有没有先做,才传给学生。「传不习乎」,有几种意义在其中。当然在这里曾子是反思夫子曾经给我三句这么好的教诲,我还没有能完全落实。所以学习的态度,很珍惜老师的教诲,不敢忘怀。

  【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

  夫子见到人家一个善行,肯定他这个善行,然后他以前所有的不是,都不放在心上。所以感觉夫子很容易相处,因为处处都看人家的好,肯定人家的好。这句话也给我们反思,我们不能倒过来变成见人之一恶而忘其百善,几年交情,人家做得很多很好的,就一件做不好,就看他不顺眼,就不想理他,这心胸就太小,不能容人家之过。而且夫子这样的态度会让身边的人很受鼓舞,我这么多错,孔老夫子都能包容,我才这么一点点善,他这么肯定、这么鼓励我,我不能让老人家失望,我要赶紧加油。所以要隐恶扬善的处世态度,这是我们读完了要效法,专记人家的善跟人家的优点、人家的恩德,人家的不是绝不污染自己清净的心。第二:

  【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

  见到人家的德行,见到人家的善行,就像自己做的一样高兴,随喜他的善,叫见人之德如己之德。没有丝毫的嫉妒心,都是肯定、效法、学习人家的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里是提醒我们,人的心中一定要去掉嫉妒心,嫉妒心是很大的烦恼。一嫉妒人,在这些贤德之人身上就学不到东西,而且嫉妒心继续发展还会嫉贤妒能,排斥、对立这些贤德之人,甚至还陷害,这造的罪孽就很大。我们曾经讲到一段话,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进贤受上赏」,为团体、国家推荐好的人才,受上天最丰厚的赏赐。就像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因为鲍叔牙心胸宽大,不嫉妒管仲之能,为国举才,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蔽贤蒙显戮」,嫉妒贤才,障碍贤才为团体、国家服务的机会,很快会遭到上天的惩罚。我们曾经举过李斯,他是宰相,可是他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最后没多久的岁月,全家都被杀戮,蒙显戮,儿子跟著他一起被腰斩。所以嫉妒心一定要去掉,障碍自己的道业,还会造很大的罪孽。《弟子规》里面,「见人善,即思齐」,都是去掉我们的嫉妒心;「人所能,勿轻訾」。

  【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

  夫子闻到善的教诲,看到善的德行,他必定,这个『躬』就是亲自,「躬亲行之」是把好的教诲自己先落实、做到,体悟很深了,然后再去教导、引导他的学生。夫子是做到再说,是圣人。不是学了一堆道理,自己没做就先要求别人做。因为他自己做了、感悟的这些宝贵经验,一定能成就学生,甚至於少走弯路。『能劳』是为了成就弟子,他是非常用心以身作则,然后自己身先士卒,自己好好落实,再把这些宝贵的感悟来利益他的学生。其实我们今天在学校落实《弟子规》,推展《弟子规》,学生如何得最大的利益?坦白讲就是这一句话,老师躬亲行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跟《弟子规》相应,孩子潜移默化当中都学会了。

  我曾经在马来西亚遇到我们夫子的后代,他说他没读过《弟子规》,可是他第一次读,从头读到尾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他小时候家里里面的情景。他说他所有的叔叔、伯伯、长者都是这样做的,孝的部分,都是这样对奶奶、对爷爷的,您说他学过没有?在表面的经典上,他还没有正式读过《弟子规》,但是从小整个养成的处世心态、习惯,都来自於潜移默化的家教。所以一个教学者也要效法夫子,教诲都是自己努力先去做到的这分精神。

  【夫子之能劳也。夫子之不争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学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

  曾子最后总结,夫子处世当中这三方面的一种涵养、行谊,他自己再提醒自己还没做到,要赶紧效法。

  我们再看回来「管晏列传」,下一段:

  【晏子为齐相。】

  晏子为齐国宰相。

  【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出门。『御』是驾车的马夫,他帮晏子驾车,他的妻子刚好从自家的『门间』,门缝,『窥』是偷看,他的丈夫不知道妻子在家里看出去。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她的丈夫是宰相的马夫,『拥大盖』,因为宰相的马车它有一个伞盖,遮太阳的。然后马夫因为也在车上,所以也在这个伞盖底下,居伞盖之下,坐在宰相的车上,驾著驷马,这个马车是四匹马拉的。『意气扬扬』,就是很得意的样子。『甚自得也』,志得意满。应该是满骄傲的,然后走路应该是这样,一般俗话叫很跩。

  【既而归。】

  那一天回去了,回到家里一见到他的妻子:

  【其妻请去。】

  这个『去』就是要离开她先生,要跟他离婚,不想跟他在一起了。这个妻子不简单,很有气概,离开了没饭吃怎么办?你看都不为这个想,有气概,我这一生就是要跟有德的人在一起,看到你这样的行为,我很难过。所以他说:

  【夫问其故。】

  她丈夫问她。这个『故』就是什么原因。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古代这个『尺』,我们一般说男子汉大丈夫很高是身高八尺,八尺可能应该有一百八十公分上下。而那个时候的人比我们还要高,我们现在其实是愈来愈矮。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被很多认知误导,好像我们是这五千年来最发达的。大家有没有注意,好像从小读书就是我们是最发达的,其实是最退步的,心性最退步。包含整个大环境的这些财宝都愈来愈少,因为所有的环境随著什么?人心转。我们现在的稻米愈来愈短,原来的稻米很长。晏子他身高不高,可是他却当到宰相。他的德行跟功业,『名显』,名声显著於各国诸侯之间。今天:

  【今者妾观其出。】

  我观察到晏子外出的时候,坐在马车上:

  【志念深矣。】

  他的志向、他的思想非常深远。他太太不简单,光看到晏子的面容,就能观到晏子内心的修为。

  【常有以自下者。】

  而从他的整个举止感觉到,他是非常谦虚卑下,都把自己摆得很低。以身分来讲,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是他却这么样的谦退,谦光逼人。

  【今子长八尺。】

  你的身高有八尺这么高。

  【乃为人仆御。】

  当晏子的车夫、仆人,专门驾车的。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就是志得意满,不思上进,当个车夫就不可一世。所以《曲礼》开篇就说,「傲不可长,志不可满」,尤其男子汉大丈夫志向要高远。

  【妾是以求去也。】

  看到你这样的态度,实在很伤心,所以我想我还是离开。

  【其后夫自抑损。】

  丈夫听了太太这番话很惭愧。古人难得,连一个车夫听到妻子有道理的话马上生惭愧心,所以古代人心都受圣贤教化。你说车夫读过书吗?学历可能也不算太高,但是懂得闻善言要接受,福在受谏,人贵自知,福跟贵都在自己的一念转变当中。『抑损』就是懂得克制自己的傲慢,「抑损」就是要把习气压下来,不能让它再发作。

  【晏子怪而问之。】

  他一调整自己,表现出来的气质、言行不一样,头也没有抬得这么高,都比较低著头,谦下下来了。晏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这也代表晏子对属下还是挺关心的,看到有变化,了解情况。

  【御以实对。】

  他的车夫就把来龙去脉都跟他讲。后来这个车夫的德行不断增长,晏子推荐他出来当官,出来当大夫。当然晏子也是为国举才,「内举不避亲」,推荐好的人,虽然是自己身边的人,也不避嫌;「外举不避仇」,真的这个人很好,能为国出力,哪怕他跟我是死对头,都把他推荐出来,人要有这种涵养。从这一段当中我们感觉到,车夫的太太有助夫成德的修养,有助夫运。就是在另一半有不妥的时候,懂得要劝谏,这也是我们为人夫、为人妇很重要的职责本分。其实在五伦关系当中都有劝谏的本分,「亲有过,谏使更」;朋友之间也要「善相劝,德皆建」,兄弟都是这样的,不过要善巧去劝。接著:

  【太史公曰。】

  司马迁先生说到:

  【吾读管氏。】

  『管氏』就是管仲他的著作:

  【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太史公读过管仲所著的『牧民』,这一篇文章主要是如何治理人民;『乘马』是整个国家的体制,如何来建设;『轻重』是国家的财用,如何来规划;而『山高』跟『九府』在《管子》一书当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为什么?因为《管子》有三百八十九篇,后来刘向把它删成八十六篇,最后是八十六篇,可能「山高」跟「九府」是删去的篇章,没有留在这八十六篇。一般我们比较熟悉的「牧民」,还有太史公读《晏子春秋》这一书,里面很详细的记载了管仲跟晏子他们的一些学说、主张,算记得比较清楚、详细。

  【既见其著书。】

  都看过他们写的书。

  【欲观其行事。】

  也想观他们很多做出来的事迹,行出来的事迹,所以想记录这些事迹。

  【故次其传。】

  把他们两位在这些重要著作当中,没有提到的行持、事迹,把它记在列传里面。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因为汉朝,管子跟晏子的这些书籍、学说,当时很多人都在看,所以他就不在写《史记》的时候,再去论说这些部分。主要把这些轶事,就是搜集到两位的这些行持,把它记录下来。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管仲是世间所谓的贤德又有才干的臣子,宰相。『然孔子小之』,但是孔子却觉得他气量太小。孔子在《论语》当中,对於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抵御外族的侵略,夫子是非常肯定管仲,假如没有管仲,我们汉民族可能就要遭到非常大的劫难。夫子说,可能我们的衣服,我们看汉服,这些服装都是这样过来,右衽,但是其他夷狄,他们是开左衽。所以没有管仲,我们可能整个汉文化就要被他们给灭掉了,管仲功劳很大。孔子说:「吾其披发左衽矣」,管仲的功劳孔子很肯定。但是管仲做得不好的地方,孔子还是很明白点出来,这也是给我们后人警惕、学习。为什么说他气量太小?接著说到:

  【岂以为周道衰微。】

  岂不是就是因为『周道』,周朝比较衰微了。

  【桓公既贤。】

  齐桓公有很可取的地方,想要把国家治理好,又用了他做宰相,他就很有影响力,可以去辅佐齐桓公。

  【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而不用王道的精神来劝勉齐桓公,就是应该以王道的精神来辅佐齐桓公,而不应该是以霸道,让他称霸,这样功业就显得小了,应该是王道精神更好。所以觉得管仲没有以王道来辅佐齐桓公,这样气量不够大。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这在《孝经》里面也有提到,顺著君王、领导者他的优点,他好的政策、好的这种做法,应该顺著成就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改正领导者的缺点,或者从政上的错误,叫「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因为这个臣子念念都是为了上位者、为了人民,这样的尽忠爱国,上下一定能相亲。

  【岂管仲之谓乎。】

  这句话也就是对管仲他辅佐齐桓公这件事的一个诠释,但这应该也是觉得管仲没有把这个做到彻底。「将顺其美」,应该以王道来辅佐齐桓公才对。「匡救其恶」,也要针对齐桓公一些不足的地方,要更尽力的来匡正劝告。因为齐桓公后来在管仲去世之后也是很惨,他一些严重的好色、好吃、好玩的习气没有调服,就去用了一些很不好的臣子,最后死去六十几天,尸虫都流出来了才被发现。所以孔子的批评还是很有洞察,管仲还是有他不足的地方。夫子评论人很公正,对的要认同肯定,不对的也要指出来,以为后世来警醒,来以为借鉴。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

  这个『方』就是当,当晏子趴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流涕,因为庄公不能容晏子、排斥晏子,晏子没办法只好离开,然后到海边居住、种田,不为所用。后来庄公没几年就被崔杼这个臣子给杀了。当然这也是庄公自己行为不检,最后被人家设计杀害了。毕竟晏子曾经服侍庄公六年,看到庄公死去,他也非常悲痛,所以来吊唁庄公,『哭之』。

  【成礼然后去。】

  痛哭,也尽他一分臣子的心意,毕竟主公已经离开了。而且古代这些贤者,虽然君王有很多不妥之处,他们绝不放在心上,他不会埋怨记恨自己的君王,都是想著怎么样协助君王,心不会因为君王怎么对待他而改变,这叫义。义是不谈利害的,没有条件的,始终如一。古人那种在五伦当中的道义,让我们非常感佩跟动容。所以他痛哭失声,尽了最后的君臣之礼。

  【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司马迁先生觉得晏子这个行为,尽他的君臣之礼,就是见义勇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庄公刚被杀的时候,这些乱臣还抓著权力。所以晏子,事实上这个时候去吊唁庄公,他会有生命危险。可是古人,你看义之所应为,再大的危险他也毫不畏惧,就去做了。

  【至其谏说。】

  谈到晏子在劝谏他的君王。

  【犯君之颜。】

  为了人民,他劝他的君王,哪怕是让君王很没面子、很不舒服,对他生气,他也在所不辞,还是尽心尽力劝。其实,『犯君之颜』,也是要成君之德,成就君王的德行,也是要利益人民,这都是以爱心、以成就对方的心出发。有一次,孟子到了齐国,那时候是齐威王。结果孟子给齐威王提了不少建议,提完之后,他旁边这些臣子就对孟子讲:孟子,你怎么这么不尊重我的君王?可能批评了一些君王犯的过失。孟子对齐威王旁边这些大臣讲:我是最尊重你们君王的。他们看了觉得不尊重。孟子说到:因为我是希望他成为圣王、成为明王,我尊重他,希望他有德。你们的尊重都是巴结谄媚,他有什么过失你们也不讲,怕你俸禄没了。没有劝君王,君王的德行一天比一天更差,你们根本就不爱你的君王,也不恭敬你的君王。所以世人有时候看事情看得很表浅,好像这样轻声细语就是恭敬。真正君王要犯很大的过失的时候,这个时候能「犯君之颜」,犯颜进谏,这是大忠,这是真恭敬。所以司马迁先生讲到晏子这些风范:

  【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就是说到忠臣一上朝,想尽一切的方法,能够让君王采纳这些宝贵的意见,或者劝谏君王,让他能看到他的问题,『进思尽忠』,「进」是上朝去。『退思补过』,下了朝还想著君王还有哪些不足,我赶紧要尽力去提醒。「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其实我们读到这一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起另外一句跟这个完全相应的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你看这就是大忠臣,不同的时代,心境完全相应。

  我们刚刚谈到晏子的几个故事,都是提醒君王的不对。但是这个「将顺其美」,就是他有好的地方,要赶紧鼓励、赞叹,让他的善更增长。有一次刚好齐景公看到鸟巢,不是北京的鸟巢,看到鸟巢有一只小鸟,然后他把它捧起来,因为小鸟很软很脆弱,他把它捧在手心,又小心翼翼赶紧把它捧回巢中,就这么一个小动作。结果晏子听到齐桓公这样的行为,赶紧赶去见齐景公,就问君王,刚刚您去哪?什么事?景公就开始叙述,他看到这只小鸟很幼小很可怜,赶紧把它放回巢中。结果晏子马上说:君王,你有圣王之德。景公说:哪有这么严重,不就一只小鸟而已。您看,您对一只这么小的鸟都这么有慈悲心,所有的圣王就是因为他有慈悲心,他最后成为圣王,所以恭喜君王。很赞叹他的君王。我们看到晏子时时抓住这些机会来长君王之善。接著,司马迁先生说到: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假如现在晏子还在世,我虽然为他驾马车,『执鞭』,我替他驾马车,也是我所,这个『忻』跟欣欣向荣的欣相通的,我会非常欢喜、向往、羡慕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司马迁先生,他对於这些圣贤人都非常仰慕,都希望能有机会效法、学习他们。我们看到司马迁先生写「孔子世家赞」也有流露这样的心情,觉得没有能够跟著孔老夫子学习,他非常的遗憾;没有能跟晏子亲近学习,他也觉得很遗憾。他那分希圣希贤的心非常切,所以司马迁先生一生德行功业也非常的难得。这是我们谈到「管晏列传」。

  我们再回到后面礼篇的「绪余」,第二段。

  【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这一段在《论语》当中是因为樊迟有一天问孔老夫子,他要种五谷,「请学稼」。「稼」是种五谷,「圃」是种蔬菜。樊迟跟孔老夫子说:他想学种五谷,希望夫子教他。夫子说:我比不上老农夫。接著又说:我学种菜。孔子说:你去问老菜农,他们比较有经验。接著樊迟就出去了。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这个小人不是骂人的意思,是志向太小了,读了圣贤书,读著读著最后还想回去种田。其实读圣贤书,这是修己、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你要把它用出来。所以夫子接著讲:「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是整个原话。一个上位者能好礼、好义、好信,这样来对待、来照顾老百姓,国家会大治。能这么做,其他国家的人民,都会绑著他的小婴儿,跑到我们国家来居住,来做我们的百姓,来这里安居乐业。这才是学修齐治平学问的大用。这么多人民来归附,士、农、工、商,农、工、商不是就有人去发展了吗?而且农业、工业、商业要发展得好,都要有政治的稳定跟清明;不然政治不好,都谋私利,对於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障碍。所以政治清明重要。

  现在人要投资,都先问社会犯罪率怎么样,稳不稳定。我们看孔子那个时代有个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叫「苛政猛於虎」。有一个妇人哭得很伤心,她住在森林里面,她本来是某个国家的人民,逃出来了,结果先生、儿子,家里的这些男人被老虎给吃掉了。夫子说:你为什么不回国家去?她说:我的国家比老虎还恐怖。苛政猛於虎,你看一个政治办不好,让人民的心有多恐惧。所以,假如有一个地方,这些从政者都有德行、爱民,国家团结,还有很多人要归附过来,这整个国家就愈来愈兴旺。所以「上好礼」,一切形式都符合礼节,对人民也非常的礼敬,不会用权势去压人民,「虽贵端,慈而宽」,人民自然也会恭敬这些上位者。「上好义」,上位者很重道义,处处为人民著想,老百姓欢喜,一定都配合,所以民莫敢不服从,配合这些德政。「上好信」,上位者非常讲求信用,则人民莫敢不用情,这个情就是非常的真实,就是坦诚相待,诚实来面对他国家的这些领导者,没有任何隐瞒。所以现在很多国家招商引资,希望更多的投资者到自己的国土来投资,其实上位者好礼、好义、好信,自然会感召很多人来他国家发展,人与人的缘分都是靠德、靠心感召来的。所以一个团体、企业的领导者,假如找不到人才,还是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好礼、有没有好义、有没有好信的态度。接著又讲:

  【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这也是《论语》当中的一个典故。司马牛,他有一天很感慨,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人都有很好的兄弟,怎么我没有?其实司马牛有好几个兄弟,他为什么说没有?因为他的哥哥是司马桓魋,是宋国的一个大臣,结果他的哥哥掌权之后,要谋害自己的君王,还有几个兄弟陪著一起做乱。他很难过,他不想跟兄弟同流合污,他有机会跟著夫子学习。但是逃离宋国,因为他哥哥犯了这么大的罪,谋反没有成功,他在自己的国家也待不下去,犯那个罪可能要诛几族。他很感叹,你看我很可怜,身边都没有兄弟,有的那些兄弟还做乱。

  子夏,同学之间就劝他,「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大家比较熟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司马牛,你何必担忧没有兄弟?这话当中「死生有命」,也是劝司马牛放下,你哥哥的命运,你也操不了心,个人的命,还是掌握在他个人的手上,你也别罣碍了。「富贵在天」,你往后人生如何,上天有安排,再来也要你自己好好经营,自有你往后愈来愈好的人生。怎么经营?跟人相处「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对人恭敬,不犯这些过失,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非常恭敬、谨慎去对待,与人相处,恭敬、守礼、守分寸,时时恭敬待人。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处世态度,自然感来所有的人都推心置腹跟他交朋友,所以结果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所以这个话也提醒我们,假如我们常常起个念头,我都没有好朋友,这一个念头,或者又讲出来抱怨,这叫造孽,叫怨天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不恭敬,不够真诚,才交不到知己、知心朋友。所以反求诸己容不容易?反求诸己不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动不动这个惯性就起来了。所以:

  【伦常日用之间。】,

  整个五伦、纲常的相处,每天的这些互动:

  【无时无地。】

  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不立於礼。】

  『不立於礼』,就是没有不是建立在守礼的这个基础。其实《弟子规》从头到尾没有一句不是礼,圣贤的教诲也没有一句不是礼,因为礼就是做人的标准、准绳。

  【非礼无行也。】

  人不懂礼,寸步难行,常常就失礼,跟人就不愉快,对立、冲突,就很难相处。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不懂礼,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

  【吕东莱曰。】

  『吕东莱』是吕祖谦先生,他是南宋的思想家,是浙东、浙江那一带的思想家,是大儒。他们家家道非常好,他们吕家,当时候北宋,后来移到更南边的南宋,很多中华文物的保留是透过他这个家族保存下来。《德育古鉴》里面有一篇谈到他们家道的部分,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六十九页。我们刚刚讲到的就是一个家族,他的家道文化承传非常好,不只为国家代代出人才,甚至国家在文化颠覆的时候,都能保存国家非常宝贵的文化资产。「吕希哲,字原明」,吕希哲是北宋一位读书人,后来当官也很成功,封为荥阳公,父亲是正献公,「正献公公著」,父亲叫吕公著,他是长子。「正献公家居」,他平常在家,「简重寡默」,他的生活简朴庄重,所以家里的家风,事事不苟,不随便、不轻浮,话也少,不会整个家叽叽喳喳很吵。一个人常常能话不多,不急躁,他心比较静,思虑很深远。所以在《宋史》当中对於正献公是非常肯定他的德行,说他是「简重清静,识虑深敏」,庄重稳重,生活简单,居住环境也简单,不会很奢华。买一堆东西,要找东西还找半天,然后常常要想,我的东西很贵,放在哪里?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心静得下来?统统都是被这些外在的物质牵动,当它们的奴隶去了。大家怎么笑得这么高兴?所以一个人真正思虑要很清楚,他整个物质要愈简单愈好,生活愈简单愈好,愈有规律,不会被事所累。你看底下讲的,「不以事物经心」,不被自己的欲望造成很多繁琐的事情,心里很烦、很有负担。

  「申国夫人」,他的夫人。申国夫人就是他们的夫人,最后因为他们功业受肯定,都受到朝廷的封赐。而这个封赐,应该是他的儿子吕希哲功在国家,之后就封他的母亲。「性严有法度」,不只父亲有德,连他的母亲也是非常有威严,然后治家很有法度,一丝不苟,「教子事事循蹈规矩」。「祁寒暑雨」,这个祁就是大,大寒就是很寒冷的天气,或者夏天,热、下雨的时候。「侍立终日」,在天气比较不好的时候,她的这些孩子还是很恭敬,父母在的时候恭敬侍候。「不命之坐不敢坐」,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一举一动都非常有规矩。「日必冠带以见长者」,起床,白天一定衣冠非常整齐,先去跟长辈问安。「虽甚热」,天气很热的时候,「在父母前,不得去巾袜裤」。这个细节,大家要体会得到,就是一个为人孩子,他对父母那种恭敬内化了。他非常恭敬自己的父母,会不会在父母的面前脱袜子?会不会?这个问题你们都判断不出来吗?我请问大家,您在孔子像面前会不会脱袜子?那为什么父母面前要脱袜子?应该是在你恭敬的人面前,你做这个动作会觉得很难过。礼,它不是去要求人的,它是人那种恭敬心起来,很自然的行为。假如我们不是很能体会,那代表我们这一生的心,还不知道恭敬长啥样,不然就体会得到了。大家看,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这些生活细节都时时保持这种恭敬,这样的人有德,应对人事非常稳重,绝不失恭敬。

  「出入不得入茶坊酒肆」,这就是「斗闹场,绝勿近」。「市井里巷之语」,就是「奸巧语,秽污词」。大家看,以前家教跟《弟子规》都很相应。所以师长说《弟子规》是家教集大成,而且是依据夫子的一段重要的教诲编出来的,就是在《论语.学而》里面,「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出来的。「郑卫之音」,这是指靡靡之音。听了会让人陷入情欲的、心思散乱的、很颓废的,这些都是郑卫之音、靡靡之音。这些不好的言语、音乐,「未尝一经於耳」,都不让孩子碰这些东西,所以就养成了很好的人格,还有家道的承传。「不正之书、非礼之色,未尝一接於目」,非圣书,屏勿视。非礼之色,颜回请教孔子怎么行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爱人,所先要自爱,要能保护好自己这颗善心、清净心。所以这些家教,非常的严谨。

  接著,「有焦千之者」,这个焦千之先生是欧阳修的弟子。「方正士也」,这一位教书先生,人非常有德、有行谊,方正士也。「正献公延之使教诸子」,这个延就是祈请他来教他的孩子,亲师合作。所以古人都是千里寻师,知道请到这个教书先生,对孩子一生德行的重要性。「诸生小有过差」,这个过差就是一些小错误。「焦端坐竟日不与语」,焦先生发现孩子有错误,整天端坐不跟孩子讲话,很有威严。有德的人不讲话,很有摄受力。古代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学生犯错了,他不责罚,那一天他就不吃饭。也是自律很严,学生没教好,他自己要反思。反而他不吃饭反省,学生都很惊恐,赶紧细细想想昨天、最近犯什么错,赶紧改正。这都有德的人,他那种威严,对人的摄受很强。「诸生恐惧畏服」,很害怕、敬畏,然后赶紧反思、赶紧改过。「焦方略降辞色」,他才没有那么严肃。「时希哲方十余岁」,那时候吕希哲先生才十几岁。「内则正献公与夫人教训如此之严,外则焦先生化道如此之笃」,这个笃就是非常的笃实、认真。「故德器成就,大异众人」,成就一个大儒,那是有好的家教跟好的老师的指导。所以吕家代代都出大儒,吕公著先生,再来吕希哲、吕好问、吕本中,接著又到南宋吕祖谦,就是我们现在书上谈的「吕东莱」先生。这是吕家的家训、家教的承传,很值得我们效法。吕东莱曰:

  【夫礼也者。所以定尊卑。明贵贱。辨等列。序少长。习威仪。人所不能外其规矩者也。。】

  这个『礼』,所以能够『定尊卑』,我们家庭当中有尊卑,天地也有尊卑。天在上,天尊;地在下,地卑。天地化育万物,各守其位,其本分,它就不会乱。可不可以天跑到下面来,地跑到上面去?这样整个世界会不会乱?天假如表男人,地假如表女人,假如女人想做男人的工作,那会怎么样?天地会相反,大家听过没有?闽南话讲的「天地相反」,就天地倒过来。女人要跟男人争半边天,大家都做天,地没了。所以现在的孩子没有立锥之地,真的。现在的孩子内心空不空虚?他感觉不感觉到一个家浓浓的爱?没有家庭,没有父母的爱,他的心地怎么成长成健康的人格?古人这些伦常本分,他都是顺著天地的顺序在效法、在学习,你这个规矩一变,整个社会就乱了。可能有人要说,男人也可以作地,可以是吧?您是有看过电影「最佳奶爸」是吧?

  男女他的天性、属性就不同。我们不要讲远,女子她怀胎十月,这个孩子跟她十个月一体,那种感受非常的深刻,孩子就是她身上的肉,所以她一生都会非常念著、爱著这个孩子。假如她因为在外面忙到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爱他的孩子,最后孩子的行为出状况,这个母亲会怎么样?她会一生都很痛苦。大家注意去观察,这是女人的天性,母慈,那种慈爱是一辈子的。那时候她会非常懊恼,那时候她的总经理、董事长会变成她的锥心之痛。每一个人恭维她:「总经理、董事长」,可是一回到家,关起门夜阑人静,她一想到自己的孩子连管都管不了,你说她有多痛苦。所以女子她的一种天性的特质慈爱,特别适合教孩子。而一个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两个事,经济的维持,还有下一代的教育,还有整个家的和乐。

  所以老祖宗创字意义深远,这个安定的「安」字怎么写?女人在房子底下就安,女人一不在家就不安。你看现在的孩子回到家,脖子上挂著一个钥匙,一打开没人,啪,去哪?去电动玩具店,在那里玩游戏,那叫什么?麻醉。我们曾经跟一些孩子谈,你说他很快乐,每天泡在那里几个小时,那都是家里没温暖被推出来的。告诉大家,我从小住在高雄市,大都市,电动玩具店也很多,我怎么都没进去?不是我功夫好,是我妈的红豆汤很好喝,家里很有温暖就回家了。你说家里这么多爱,这么多好吃的,你说先生想在外面喝个烂醉吗?所以以前电视上都在那里说:「爸爸回家吃晚饭」。我就很纳闷,我爸爸都回家吃晚饭,干嘛还要强调?结果我再大一点,理解力比较高,才知道,原来很多的爸爸都不回家吃饭。所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情况,再回想,对父母、对家庭的恩德,体会得更深。

  所以「尊卑」也是一个很自然的,在家庭,甚至於团体,领导尊,我们在下位是卑,我们很自然的恭敬我们的领导,因为他信任、他照顾我们,他给我们一个服务大众的机会,我们也感他的恩德。『明贵贱』,礼当中明白身分,上位者比较尊贵,他尊贵是来自於,从家庭他年龄大,对整个家族贡献多;他在团体,甚至於他是政府的高官,他长期为人民操劳。所以是因为他身分背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所以他贵。我们年纪小,又在低处,对家庭、对团体都还没有贡献,常常就要「你们都要很尊重我」,这样的心态,德行不就愈来愈差了吗?所以德行都是从孝敬当中培养出来的,孝顺父母、恭敬长辈。

  『辨等列』,我们家族聚会,包涵古代的饮酒礼,他饮酒礼的时候,辈分都是按照年龄这样排坐下去的,让人时时敬老,还有念所有家族长辈曾经对我们的恩。不能你现在当大官,什么场合你都要给人家坐主位,这个就不符合人心、人情。人不能因为财富或者地位而忘了家人、长辈的恩德,财大气粗、位高权重压人,这个就很悲哀,自己在富贵当中心性堕落了。所以一个人往后有成就,都还能念著这个路上任何人的恩德,这是很可贵的人生态度。『序少长』,在一个团体家庭当中,「少长」这个辈分、次序很清楚。『习威仪』,时时落实、练习这些应对进退的礼节威仪。『人所不能外其规矩者也』,人在家庭处世当中都不能离开礼的这些规矩范畴。

  【而况朝庙禘献。非礼不能昭其诚。】

  这些礼仪其实对我们人心都有很好的教化力量,还有人心的整个调和都在这些礼教当中。我们看上朝,在庙里祭祀。『禘』,这是大的祭典,『献』,比方献礼物,或者是朝贡,在这些情况之下,守住这些礼,才能彰显我们的诚意。比方祭祀的时候,祭祖先也好,祭天地也好,在那样的礼仪进行过程当中,人的心非常收摄,就会遥念祖德、遥念天地之德。这要大家真的去参与过这个祭祀就感觉到了,没有感觉过,干嘛这么多礼?其实讲这个话,当下就不恭敬,自己没体会过,就乱发表意见。我以前也不知道威力这么大,我们之前每年除夕二、三百人祭祖,大男人在那个氛围之下都感觉祖宗来了,都哭出来,很自然感应的。所以礼教很宝贵,我们要好好把它保存、继承下来。

  【冠婚丧祭。】

  加冠礼、婚礼、丧礼、祭祀,这些礼的过程:

  【非礼不能尽其情。】

  没有这些礼的进行、礼的仪式,没有办法把这整个情感表达、抒发出来。

  【宾朋酬酢。非礼不能表其敬。】

  我们朋友之间,『酬酢』就是交际相处,没有礼不能表达那分彼此的情意、恭敬。朋友远方来找,赶紧把最好的拿出来请客。这都是礼的应对。所以:

  【礼之为用。岂可须臾离乎。】

  礼不可须臾离开人心,不可须臾离开我们的一言一行。

  【人能以礼治心。】

  用礼来约束自己的心、自己的念头,那心就会恭敬。

  【则奸盗诈伪之端。】

  这些贪赃枉法就不会做,这样的行为就不会出来:

  【必不作。人能以礼制事。】

  用礼来行事,做事情。

  【则犯上作乱之事必不为。】

  就不可能做这种事。

  【故礼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

  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重要的准则。

  【亦即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

  不只个人的生活准则,处世的原理原则,能以礼来治国平天下,也能让国家天下安定。我们看孔夫子那时候当官,他到一个县去治理,用礼治,很短的时间,整个县都大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然后做生意的人都没有欺骗他人,人民走在路上都很有规矩。礼治,确实能达到治国。当时很可惜,假如鲁国继续用夫子,夫子落实了这些礼教,鲁国将成为天下的榜样,就能达到平天下的效果。所以现在哪个地方、哪个国家,肯把中华文化这些礼教的智慧、经验,在他的国土、地方落实,也能带动全天下来认同,珍惜中国老祖宗的智慧、文化,也能达到平天下的效果。哪里来做?马来西亚(大众回答)。这分精神让小弟很佩服,请受小弟一拜。大家刚刚的回答,我相信孟子在天之灵,他会很欣慰,因为大家把他的一句话听进去了,「当今之事,舍我其谁」。其实现在圣教的复兴跟灾难在拔河,圣教愈快复兴,人心转变、人心懂伦理道德,灾难就会大大化解。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要靠我们真正身体力行、立身行道,才能让所有接触我们的人,对圣教生起坚定的信心,进而学习圣教。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