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4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新年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然一开始不好也要镇定,就像刚刚我要上楼梯没踩稳,没踩稳没关系,下一步要稳就好了,不能惊慌。大家看得出来,我的身手还算矫捷。人生会遇到各种境界,就好像考试一样,心里愈稳重、愈笃定、愈不慌乱,才能把考卷写好,才能转危为安,才能转祸为福。所以人只要用乐观的心面对一切境界,都不是坏境界。刚刚我要到教室来,坐电梯,电梯坏了只能往上爬,不能往下走,我赶紧换另外一台电梯,不过怎么按,还是那一台开门,所以赶紧走楼梯。结果一走楼梯,所有的门都锁住了,最后在那里推断,我在几楼出去坐电梯,才不会又按到那一台。所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都很难说,但人要具备一个基本的能力,就是爬楼梯,就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 人在这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生活都非常宽裕、富裕。请问大家,假如断电一个月,我们活得了吗?诸位学长说,蔡老师,那是假如。我告诉大家,这个假如是可能发生的,最近科学家一直在观察太阳风暴。太阳,在这几年,它表面的爆炸频率很高,能量会很快速的到达地球,有可能这些卫星、电讯,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什么说顺境容易让人安逸,容易让人很多能力开始退步?以前的女性,像我母亲那个时代,五岁、六岁站著椅子上面煮饭,煮的时候后面还背一个弟弟,能力强不强?那是五岁的女孩。现在呢?三十五岁连饭都不会煮。所以,往往有成就的都来自贫困的家庭,纨裤子往往来自富裕的家庭。说到这里,懂不懂得如何教育好孩子,培养他很多重要的生活能力,就很重要了。而且我们不要等到很大的一些自然现象、灾害发生。其实说实在的,人类现在很多能力要恢复才行。比方现在金融风暴,钱好不好赚?不好赚。假如一天三餐都要吃馆子,吃不吃得消?吃不消,得自己煮。这不是说女孩子煮,男孩子自己也要会煮。这都是应变整个人生变化的能力,都没有应变能力,迟早会被人生很多境界给考倒。那我们为人父母者,有没有看到孩子一生应该具备哪些应变能力? 我这次回台湾,遇到一个朋友,他说以前他们夫妻双薪家庭,孩子给别人带,夫妻都吃外面,存不了什么钱。结果后来他们重视孩子教育,他一个大男人扛起家庭重担,他一个人赚,他太太回家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自己煮饭。他说存的钱比双薪的时候多,大家相信吗?其实很多道理,静下心来才想得透,攀比来攀比去,什么时候都想不透。比方两个人双薪赚,夫妻心里都想,反正我们两个一起赚,所以花的时候会不会比较节省?没关系,两个赚,大手大脚,花得多。变成一个人赚,只有一个人赚,花一块、两块还会思考一下,无形当中那个心态就省下不少钱。再来,孩子给保姆带要不要钱?不只保姆要钱,奶粉也要钱。还有,自己带健康,还是保姆带健康?现在不一定,因为现在的妈妈不会带,是吧?会带的话,妈妈带一定比保姆带好,那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妈妈自己带身体比较健康。 请问大家用电脑算一算,他的医药费省下多少?从小母亲陪著孩子识字,读圣贤书,以后不用补习,请问补习费省多少?电脑在转了没有?懂得做人了,以后事业不会出问题,家庭不会出问题,请问又省了多少钱?我们现在不好好重视孩子教育,谁敢说孩子以后的事业不会垮、家庭不会离婚?离婚财产要分多少?这个我比较不懂,是不是要分一半?钱分一半事小,人内心的创伤、内心的痛苦都会伴随他一辈子。所以现在缺乏健全人格、没有很好成长环境的人愈来愈多了。所以心里影响身体,现在什么病都出来了,包含直接心里的忧郁症都愈来愈多。说穿了一句话,人算不如天算,几千年来没有变过的规律,在我们这个时候快速变化,最后家庭、社会乱象丛生。比方我们说,我们这几个礼拜一起学习礼,礼者天地之次序,人伦的规矩它不会乱。现在为什么乱?因为不守礼了。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西方文化很好,孩子直接叫爸爸的名字,多好,多平等。有没有道理?其实经典是开人的智慧,人没有经典,也很难看清是非利害得失,正邪看不清楚。请教大家,你念初中、高中的时候,最喜欢看什么电影?「OH MY LOVE」,那个是吧?看那些电影对我们的心性,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我们念书念了多少年,会不会判断?我记得念高中的时候,很多女同学看琼瑶小说,陷在里面,她有判断力吗?我念中学的时候,没有听过哪一个人陷在《论语》里面。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人这一生要真正明理,不读经不行。以前的祠堂有两句话,特别有深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两句话都是礼,祖宗虽远,守祭祀之礼,饮水思源,不能忘了祖先,不能忘本。「礼者,报本反始,不忘其初也」。这个时候人不忘本就厚道,厚道就善良,人跟人就和睦。现在祭祀愈来愈被忽略,人没有感念祖德,只想著眼前的利益,都偏离礼教,一重利,争夺就产生。所以老子讲,「知常曰明」,知道做人的常道、天地的正道,这是明白人;「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常道,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带给自己以后的凶灾,但自己不知道。比方说人类在破坏自然,有没有凶灾?现在都出来了,很多雨一大,泥石流、土石流就产生了,那就是不敬自然产生的。 诸位学长,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带给身边的人吉还是凶?大家有把握吗?比方刚刚举的那个例子,这个父亲得意洋洋,很高兴,觉得他很进步,叫他的女儿直接叫爸爸的名字就好了,直接叫Michael,这样就好了。说穿了,危机在哪?丧失民族自信心,对五千年的智慧文化没有信心,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一位爸爸跟我讲完两个礼拜以后,再看到我的时候,脸很焦急,然后就问我,我女儿现在已经骑到我的头上去了。平等,直接叫名字叫平等,这个叫相上平等。请问大家这只手掌平不平等?有没有方法平等?有,直接从拇指这里切过去,全平了。那会怎么样?那就不像人。《礼记.学记》教给我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教育我们的子女是长他的善心,这个原理、原则抓到,就不迷惑。请问孩子直接叫父母的名字,长了他的善吗?「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我们看《弟子规》每一句都是礼教,都在启发孩子的恭敬心、善心,真正看透了每句经句对人心深远的意义、跟对他善心的影响,自己学《弟子规》,带著孩子落实《弟子规》,不会被任何人动摇,信心有了根基。很多人学传统文化,亲戚、朋友、邻居,「拜托,那个还在学?」几句话就给我们讲得有点动摇了。所以深入、了解,就不动摇,就能扎下自己德行的根,也能扎下自己家庭正确的家风。 而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从根本去学习。礼的根本是什么?我们上一次在礼篇的「绪余」当中有讲到,「礼之体,敬为主」。《孝经》当中也告诉我们,「礼者,敬而已矣」。礼是外在的礼仪行为,它内在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恭敬、真诚的心。而所有的礼都是从恭敬心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比方我们恭敬天地、感恩天地,所以有天坛、有地坛,包含祭山,山川大地,这个都是感念万物给予我们的恩德,人这样厚道。人不感恩天地万物就变成什么?恭敬心没有了,傲慢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出来了。什么傲慢心?人可以主宰一切,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忽略了天地的平衡跟循环,这傲慢。自私自利,就会觉得所有的东西我用了应该的,不感恩天地,接著不感恩父母。这都是心性偏掉慢慢形成的错误行为。不敬天地,我们看现在的人,把父母的养育、教育都觉得是应该的,因为你没教他恭敬、没教他孝道。有些父母被孩子忤逆得很无奈,孩子不只不能体会父母的苦,还讲一句话,「谁叫你要生」,有没有?你看孩子这一句话,折尽他人生半生的福分,这样对父母讲话。假如孩子现在都造这样的罪孽,你说以后怎么会没有大灾!闽南话讲的,「人要是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人不照天理,那老天爷也不照规矩,老天爷要收人,收谁?收不像人的人,他已经失去做人的资格,老天爷就要把他收走。 《左传》当中告诉我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诗经》上讲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所以这个祸福是自己招感来的,但问题是孩子会讲这么忤逆的话,还是我们父母忽略了教育最重要的教做人、教孝道。所以礼义是一个人做人的规矩、准绳,礼义,他懂礼、懂道义。忠信,我们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是做人的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忠信是动力。一个人为什么可以为家、为自己的本分,甚至为自己的国家民族竭尽心力的奉献,因为他有忠的人生态度。信,对人诚信、守信,承诺给别人的事情终身不敢忘,尽心尽力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古人做得更彻底,不只言语的承诺,自己心上起的念头都不愿意违背,谁做出了榜样,我们印象很深的「季札挂剑」,「心已许之矣」,我的心已经说要给他了,「岂以死倍吾心哉」,怎么可以因为他已经死去了,而违背我的良心、我的信诺?而礼义就是准绳。所以孔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学礼他道德不能立足,他在人群当中也很难生存。 我们体会到礼的本质是恭敬,礼是报本反始、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精神。我们除了对天地恭敬之外,我们上一次,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在《群书治要》当中的一段话,「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你们怎么都无辜的看著我,算了,今天开春第一次见面,不要太常考试。但是我们在领纳经典这些教诲,假如用心去感受,都觉得这是太精辟的人生道理。所以敬天敬地,因为天滋养万物,我们感谢它。先祖,我们这个族群就是靠先祖的血脉、先祖的教诲,我们的家道一直这样传下来,所以不能忘祖。我们看近代很多华人、中国人遭大难,跟忘了祖先有直接的关系,叫数典忘祖。数典忘祖,不听圣人的话,灾难就来了。所以我们看《孝经》里面有一段话很精辟,「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把这一句话,再跟我们刚刚念的礼有三个根本,体会就更深了,没有英明的领导者跟社会上好的老师,天下怎么可能安定!但是现在的人不敬国家领导,不敬至圣先师这些圣贤人,又不敬自己的父母,那焉有不乱的道理?他做人的本都没有了。所以我们敬祖先,当我们能更了解我们的祖先,我们就更爱我们的民族、更敬佩我们的先王,进而去效法他。大家有没有查过你们家姓氏的始祖是哪一位圣人?还有人摇头,来人,待会带他们去图书馆查百家姓。你们不要紧张,我是还算仁慈的,真的要去查,这叫认祖归宗。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德育故事》,《德育故事》是蔡振绅先生编的。这一套书前面,蔡振绅先生确实是念念不忘祖德,把蔡氏的始祖蔡仲给后代子孙的一篇教诲列在最前面。所以我一翻开来,看了就有触电的感觉,继续把它看下去,字字句句不敢不慎重看。那是在周王朝时候的祖先,一看,原来我们是文王的后代。然后又翻到孟子讲的,文王是「视民如伤」。老百姓都过著安乐的生活了,但是他看著老百姓还是觉得他们好像受伤的样子,时时不敢掉以轻心,刻刻在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么仁慈!突然想到自己有时候还瞪人家两眼,脾气还有时候控制不住,这个叫丢文王的脸。所以一个人德行要进步,没有别的,有羞耻心,「知耻近乎勇」。「德有伤,贻亲羞」,不能丢父母、不能丢祖上的脸。还有,二0一0年五月八号,大家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日子?你们过了个年还是很冷静,脑子还很清楚,没有过得乐不思蜀,我们古文班第一堂课二0一0年五月八号。我为什么说到这一堂课?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共同发了一个愿,你们有没有忘记?刚刚才说忠信是做人的动力,发了愿要守信诺,我们那一天共同的心态就是要以孔子为榜样。那只要不如孔子,羞耻心就上来,「勿自暴,勿自弃」,不跟张三比,也不跟李四比,从今天开始跟孔子跟圣人比,就对了。 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章,是《史记》的「五帝本纪赞」,在四十二页。《史记》是中华民族正史第一本,从黄帝记载到汉武帝,总共差不多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本巨作。而这一本书,也来自於使命、来自於孝道。现代人都说创新能力很重要,现在幼儿稚园也教创新,愈小教创新好像以后就愈有成就,大家说对不对?这些说法,现在是普遍的人都这么认为。但请问,这个说法跟经典相不相应?经典讲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连做人的规矩都不懂,他很会创新,闽南话叫「想洞想缝」,胡思乱想,他想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跟善心相应,那个东西会毁了世界。 现在有时候去书局、去一些超市,看到整个柜子都卖什么?网络游戏、电脑游戏,有没有?请问大家,这样的商品一百种,杀人游戏有几种?有没有创新?有,怎么没创新?那个我也写不出来,他想得出来,我想不出来。问题是他创新这个东西的本质是错误的,他只想著他的利益,他没想到这个东西会贻害多少人。贻害已经出来了,现在很多不成年的孩子,甚至是五岁、七岁、八岁的孩子,持刀、持枪杀死自己的亲人。然后到警察局去的时候,他好像觉得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警察很震惊他的态度。那个孩子说,他们待会就活了。因为孩子不懂,他从小被这些东西一直刺激、一直刺激,他就活在一个虚拟的状况。说坦白话,我们从小常听老人家讲一句话,「夭寿!」这个话很有哲理,夭寿叫折寿,人做什么事会折自己的福分跟寿命?就是做那个害人,做那个让人妻离子散的事情,那个就是折寿的事情。现在更厉害的是什么?不是一个人做,国家带头做。但问题是人不懂宇宙的真相,叫天人合一。所有我们人生、社会出现的事情都跟人心分不开。很多华人,最近我也听到,有谈到说灾难这么多,奇怪了,怎么马来西亚不地震?这个用中华文化解释就很简单,天人合一。谁有福报?不忘祖先的人有福报,不忘民族的人有福报。 我记得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四号。我都记得很清楚,所以你们不要欠我钱。不是,我是说重要日子我会记很清楚,我借人家钱,我是会忘记的。人的聪明要用在什么该记,什么该放,「恩欲报,怨欲忘」,这个叫聪明人。那一天,第一次踏上马来西亚的国土。隔天,在吉隆玻陈氏书院,跟我们同胞们一起探讨《弟子规》。上课的时候,是在陈氏宗祠,讲堂两侧全部都是陈氏的祖先。在上面讲话战战兢兢,讲错了,晚上会被敲头。但是很感动,讲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在祖先面前讲。以前就是这样,私塾都是在祖先牌位前面上课,哪有不认真的道理!时时想著光宗耀祖,而陈氏就是大舜的后代。而那个时候我了解到一件事让我非常感动,就是我们马来西亚华人为了要办好华文教育,承传民族文化,几十年,所有华小的费用都是华人自己拿钱出来办的。请问大家,每个华人拿自己的血汗钱出来承传民族文化,这个福大不大?念念在民族,这哪有福不大的道理!你们不相信,礼拜一、礼拜三晚上八点,欢迎大家到中心来看那个小朋友,长得都是肥肥的,耳垂都挺大的,那就是福报,看得出来。所以这一念心足以让全球的华人感动跟效法,有福都不是偶然的。当然人生最大的福分,就是能闻圣教,能接触圣贤的教诲。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生没白来,没有糊糊涂涂的走。更有意义的是不只自己可以明白了,以后还可能尽心尽力帮助亲朋好友把人生给搞明白,这是最富有的人生。 而我们看到《史记》,这是一本千古巨作。他的动力来自於孝心,哪怕遇到了最大的耻辱,汉武帝让司马迁受宫刑,读书人很重视自己的气节,受这么大的侮辱,宁可自杀。但是司马迁先生忍下来了,然后完成了这部巨作,因为他不愿意辜负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父亲告诉他,周公之后五百年出孔子,孔子之后到现在也快接近五百年了,应该有有志气的人再像孔子一样,把中华文化集大成再传下去。司马迁听懂了他父亲讲的话,他知道父亲对他的期许,他真正下功夫做到了。所以我们希望我们孩子所有的创新,都是出自於对於这个社会的爱,都是出於对这个社会的责任,那各行各业都会兴盛起来。请问大家,金融风暴它形成、造成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人在那里动脑筋,设计出买空卖空的金融商品,有没有?那个买空卖空就是他不用本钱,然后就赚一堆、住豪宅。是不是创新?那一般人想不到,要有他那种博士学位的功夫才想得出这种东西,然后可以讲得人家听不懂。其实人世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被很多人给它搞复杂。 我记得念大学的时候,真的人丧失民族自信心很可悲,感觉上拿起原文书,好像水平就不一样,显得高贵。跟别人讲话,还得讲几句for example,in general,好像才表现出自己的水平。然后别人,我们插几句,他听不懂,皱著眉头,我们也不理他。这些心态其实都偏掉了,长了什么?长了整个功利社会的那种傲慢、虚华。这个不好!我们看原文书的时候,愈看,有一种感觉,好像愈不明白。怎么说?当然不是所有的原文书。我发现有些原文是这个情况,比方说你读了第一段,里面有三个专有名词。然后你就看注,注一,某某名词,然后那个解释某某名词,看看看,看一大段,看了那段之后,它里面又有三个专有名词,然后你再去找这三个专有名词,等你绕完回来,好像愈来愈不明白。为什么说会愈来愈不明白?因为告诉大家,你绕这么大圈,里面可能包含了十个人的看法。请问大家,这十个人,几个人是明白人?大家听懂我的逻辑没有?你读了这一段文章,里面有十个人的观点,请问你会明白吗?我告诉大家,只要这十个有一个不明白,你就不明白,是吧?可是他不只一个不明白,几个我不知道。所以你看,明明孔老夫子那些话简单明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一下就把做人的根本给你讲了,这个书你不读,要读一大堆很大本的,然后翻得头昏脑胀。所以说到这里,要总结一句话,人的辛苦从哪里来的,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要拨乱反正,创新一定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础,才能适为德行所运用。没有好的德行,才华愈高,对家族、对社会的伤害可能愈大。大家想起哪篇文章没有?「才德论」,是吧?记载了很多亡国败家的,「才有余而德不足」。老祖宗都是把根本的道理给我们讲清楚了。所以我们再从《史记》司马迁的背景,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示,就是真正做出利国利民事情的人,都是来自於他的责任心、仁爱心、孝心的动力。我们接著来看经文: 【太史公曰。】 『太史公』是司马迁自称。因为每记载完一段历史,史学家会下一段评论,在每部经典不近相同,史记是「太史公曰」。《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下一本史册,但是《汉书》是断代史,它只记一个朝代。《史记》是通史,从黄帝一直记到汉武帝,所以它是通好几个朝代。《汉书》以后全部都是断代史,一个朝代一个朝代记录。《汉书》,班固先生他是用「赞曰」,就不是用太史公,是赞曰。还有一部历史巨作,《资治通鉴》,「才德论」就是从《资治通鉴》出来的,司马光先生评论的时候是「臣光曰」。因为写这一本,最主要是给予皇帝鉴往知来的经验、智慧,写给皇帝看的,所以自称臣光曰。《后汉书》用「论曰」,《论语》的论,就是论曰。后世的这些史册,正史里面是用「史臣曰」。不管哪一个说法,都是写这个史册的作者,他对这一段历史的一个评论。当然他评论也要非常严谨公正,才能受到广大人群的认同。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五帝。】 这个『多称』就是指这些学者常常津津乐道五帝的这些功业事迹。而这个「称」里面,它衍生的一个意义,为什么要称述五帝他们的这些事迹?那是有意义的,就是称述,就「述往事,思来者」,陈述这些以前的历史,给予后来的人重要的启示。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历史?就是这个意义,鉴往知来,承先启后。在印度的历史,应该不输给中国的历史,但很可惜印度人不注重记载历史,他很多祖先的这些智慧,都没传下来。所以我们老祖先慈悲,恩泽后人,留下来五千年文化瑰宝。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汉朝那个时候,两千年左右,其实那时候人心,学者都是希望能利益后代,所以「多称五帝」。 【尚矣。】 这个『尚』是久远。这个『矣』是有点感叹。「尚矣」,就离我们非常久远。五帝都离我们四、五千年的光景。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 『《尚书》』是属於五经之一。「《尚书》」是古代非常高度智慧的政治哲学,记载的都是怎么治国的这些智慧,它是从尧帝开始记历史。五帝,我们之前有说过,我们也复习一下,在《史记》当中指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帝喾、尧、舜,指这五帝。而《尚书》前面三帝就没有记载,只记载尧帝以来。 【而百家言黄帝。】 诸子百家,尤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些典籍文章也非常多,都有提到黄帝。但是诸子百家提到黄帝的文章有待商榷,叫: 【其文不雅驯。】 『不雅驯』就是不是很典雅的正论、正述、正训。这些教诲让人很难完全生信心,为什么?感觉这些文章里面有穿凿附会,甚至还谈很多神鬼的事情,所以写出来、呈现出来,文辞有一些比较荒诞不可信。所以: 【荐绅先生难言之。】 这个『荐绅』也就是指缙绅,就是士大夫,读书当官的人,读书明理进而去服务老百姓。缙绅阶级指士大夫,也包含史官在内,『难言之』,就是这些文章呈现不是很雅正,所以很难说清楚。可能他们说的时候,心里也不踏实,怕可信度不够,让人质疑。这里也点出来,有记载五帝的,其实不少资料,百家言黄帝。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这是两篇文章。重点来了,孔子有记载,我们上一节课,一起学习了「孔子世家传」,司马迁先生对孔子是非常佩服,而且当时候汉朝所有民族文化的道德学问折衷於夫子,有什么争论,以谁为标准?孔子留下来的教诲跟经典为标准。所以这里举孔子也是增强我们对司马迁先生在考据五帝这些事迹的信心,史学家他做这些事情都很严谨。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宰予问五帝德」这一篇文章在《大戴礼记》里面。还有『帝系姓』,这一篇文章是在《孔子家语》里面。而: 【儒者或不传。】 有一些儒家的学者,他们觉得《大戴礼》跟《孔子家语》不算正的经,不算在五经里面,不算在他们觉得是正统的经典里面,所以他们不传,觉得是非圣人之言,这是他们的观点。当然君子和而不同,人家跟我们观点不同,也不要跟他吵架,但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更重要的,我们更深入去探讨真理。所以接著,虽然这些儒者他不传,但是司马迁先生他心里很有主见,不能某某人说不传,说不是圣人所言,那我就听他的了,我得要自己去求证。 【余尝西至空峒。】 『余』是司马迁自称,『尝』是曾经,走西边到了崆峒山。 【北过涿鹿。】 『涿鹿』是指涿鹿山。这个都跟黄帝的历史很有关系。包含黄帝跟蚩尤战争,涿鹿中原,这些都有典故。 【东渐於海。】 这个『渐』就是入,就是到达,到达了海滨、大海边。这是记载大禹巡视九州、治水这些事情,都曾经走到海边。当地的人可能还流传著大禹那个时候的历史,他要去搜集。 【南浮江淮。】 向南,这个『浮』就是坐著船,舟,泛著舟,泛著船,乘船去游历,游历长江淮河一带。大家看这本《史记》容不容易?司马迁先生都不知道走了多远的路。所以当我们捧著中华文化的这些瑰宝,要生难遭难遇想,不容易! 【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 刚好走到这些地方的时候,遇到一些年纪很长的老者,这些耆老,他们都有讲到。『往往称』,就是都有谈到黄帝、尧、舜,他们这些曾经走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 【风教固殊焉。】 这些地方,他们的风俗教化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为什么风俗文化差异这么大的地方,传颂五帝的事迹却这么相近?这就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了解到这些情况,搜集到这些讯息: 【总之。】 总而言之,得到的这些消息,得到的这些事迹: 【不离古文者近是。】 就是这些事迹对照古籍的记载,还是很多相应的地方,既然有这么多相应处,觉得这些历史事迹是很正确的,假如不把它留下来,那我们后世不就学不到五帝的圣德、跟他们的功绩了吗?所以基於这个考虑,接著司马迁先生说到: 【予观《春秋》《国语》。】 这是开始从这些经典当中去考据、考信,《春秋》、《国语》都是春秋时代的经典,古籍。《春秋》是孔子所作,《国语》是左丘明先生作的。 【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 就是在这些古籍当中,也是有谈到『五帝德』、『帝系姓』里面的这些内容,是很明显。这个『章』就是彰明,是很明显。 【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这个『顾』是但的意思,『弟』是只是的意思。其实《春秋》、《国语》这些古籍,跟「五帝德」、「帝系姓」这些内容,它是很彰明,是相关的、相应的。但只是我们没有,『弗』就是没有,没有很深入的去考信、考察,然后就怀疑了,没有深思考察而疑惑。这些内容,『其所表见皆不虚』,它整个这些古籍里面所表现叙述的内容,确实都不是虚妄的。虽然,接著讲: 【书缺有间矣。】 很多书,这个『间』就是间隙,就是有缺漏。在谈到《尚书》的时候也都有提到,《尚书》有很多内容都遗漏掉了,不见了、缺失掉了,确实是都有说到这个事实。《尚书》本来就有残缺脱落很多的内容,不能说《尚书》从尧帝记,那就代表尧帝以前没有这些历史,那就不妥当,所以「书缺有间矣」。 【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 比方《尚书》里没有记载这些内容,可能是不见了。这个『轶』通逸文的「逸」。可是《尚书》里面很多没有的逸文轶事,却在其他的古籍当中都有看到,可能这些内容都散於其他的种种古籍里面。不只儒家在记这些历史,孔子以前两千多年的历史不是儒家记而己,诸子百家都记。孔子他是把整个中华文化集大成,不是只集儒家大成,所以他是至圣,因为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最大。尧舜禹汤没有说哪个家的了,都是共祖。司马迁先生发现这个情况,确实这些历史在很多古籍当中都见得到。所以: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就是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个『非』就是假如不是很好学、非常深思熟虑的人,而且还是『心知其意』,就是心能领悟圣人的道理的,有这样「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他才能悟通这些情况。进而把这些好的历史资料,把它搜集起来,编撰很有系统,不是下这种功夫的人办不到。所以『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一个人他假如不是下功夫,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司马迁先生「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这个字念一声间,「南孚江淮」,这些下的功夫。本来就很难,「固」是本来,本来就很难和,这个「浅见」就是见识浅薄,「寡闻」就是孤陋寡闻,像这样的人你是很难跟他说清楚的。说到这里,也给我们一个人生提醒,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或者是一篇道理,我们要是真正清楚了、深入了、研究了才能去发表。所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你下功夫研究了才有发言权,不能遇到事情乱批评、乱下定论,这样的态度就不妥当,甚至於还会误导别人,就麻烦了。 我曾经看报纸看到,某个教授说《弟子规》不能学。他是教授,但问题是他看过《弟子规》没有?他为什么说不能学?他说有愚孝。我跟他缘分不够,不然我就直接问他哪一句,是不?我没找到,他怎么找到的?可是很有意思,现在的人从小有个错误的习染,傲慢,自己有身份地位,不懂的东西也在那里批评,这是不妥当的。真的有机会了,我一定「怡吾色,柔吾声」跟他讲,因为这一句就是没有愚孝,「亲有过,谏使更」、「善相劝,德皆见」、「过不规,道两亏」。《孝经》里面讲,学生问孔子,做到了这一些事就是孝顺了吗?孔子强调了一点,还要懂得劝父母,父母有不对了要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父母不对的时候,你还顺著他去做错的事情,这样哪叫是孝顺?所以我们自己在处事当中也要守好这些分寸,不然人的一些习性很容易就浮起来。 请问大家,我们什么时候学会贪心?我们什么时候学会发脾气?是不是我们有一天说,贪心过来一下,是不是?我们什么时候学会傲慢的?不知不觉,就学了。古代很多父母懂得护念好孩子的清净善心,胎教做得好,所以出圣人。文王的母亲太任,「目不视恶色,耳不听YIN声,口不出傲言」,因为假如这么做了,孩子就在学不好的。这个启示,大家一听完说,「我儿子都生完了」。学东西不要这么死板,举一要怎么样?反三。你自己生完孩子了,这么没爱心,旁边还有人还没生,你赶紧把你惨痛的经验告诉他,那你也是功德无量。再来,不只要护念胎儿的清净心,还要护念谁?要护念自己。一个人连爱护自己、帮助自己都不会了,他还能帮助谁?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我们人的观照能力能看到自己的习气,一起来赶紧调伏,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人有这样的觉照能力,才有能力把这个本事传给孩子、传给你身边有缘的人。哪有我们自己每天不明不白,然后还能让人觉悟!儒家的圣哲人说,「先觉觉后觉」,我们自己得先觉悟才能觉悟别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就恢复自己的本性本善,恢复了再亲民,才能去利益人。这个是知所先后,我们时时有这个观照、护念自己的态度。这一段提醒我们,处事不可傲慢,不可不懂的东西乱评判。 【余并论次。】 这个『并』就是综合这么多的史料。『论次』就是依次,依照一些次序、规矩来把它编纂论述出来。而且是: 【择其言尤雅者。】 选择这些文章非常雅驯可信的、雅正可信的。 【故著为本纪书首。】 再把这些内容,著作在『本纪』的一开始。因为「本纪」是记载帝王,五帝是先王里面最早的,所以我们叫炎黄子孙。而本纪是《史记》五个重要内容里面第一个内容。《史记》包含本纪、世家。「世家」是写诸侯的。「表」是指一个朝代的大事记,哪一年发生哪件大事,记这些事情。「书」是当时候的典章制度,可以供后来朝代一些重要的治国的原理原则。再来是「列传」,他不是这些贵族,但是他的事迹跟他的行为,影响了当时候的人心,虽然没有位置,但是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列在列传。所以这个都很有意义,记载了这些留名青史,或者是对我们民族世道人心有长远影响的,都把它记下来。 这是跟大家提到我们敬祖先,其实也是敬君王,因为五帝都是当时候的天子。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在前面几千年是圣贤政治,都是全天下公认的圣人出来做天子,是公天下,没有一点私心。我们一开始读的第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不是理论,这是尧舜那个时代,真正达到的社会和谐境界,都是禅让。而且为国家找一个贤君,尧帝找了二、三十年,这么辛苦,终於让他找到大舜。所以真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心能够交感。我们尊敬这些先王,他们的政治智慧也能够给我们得到很大的启发。所以历代的天子皇帝,绝对读《尚书》五帝他们的这些风范,以他们为榜样,都要祭这些三皇五帝的。再来,我们每一年都祭祀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敬天地、敬祖先、敬先王、敬圣人就延伸出我们很多的祭祀。而这个敬字,再继续延伸到,比方敬字纸。字纸,尤其是古代印刷术还没很发达的时候,这些经典都要靠人手抄出来,很不容易!很多人抄这个书可能都抄到半夜三更,我们当然要很珍惜人家的付出。不只珍惜抄的人,而且这个都是圣贤留下来的智慧,打开来就像圣贤人在我们目前一样的恭敬。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每一个人读《弟子规》、读《论语》,受益一不一样?不一样。谁决定的?是不是孔子看哪个人比较顺眼,然后他就得利比较大?圣人是公天下的心。 大家有没有想起来有一篇文章,我们复习一下,《德育古鉴》二百四十二页,「王沂公曾」,王曾的父亲。「其父见字纸遗坠」,这些字纸掉在地上,他看了很不忍心。「必掇拾」,把它捡起来。「以香汤洗而烧之」,对圣贤人的教诲这么恭敬。「一夕,梦至圣」,梦到孔子,至圣先师。「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纸之勤耶」!你如此敬重这些经典、这些教诲。「恨汝老矣」,你年纪比较大了,这个时候再来读书比较晚一点,「无可成就,当令曾参来生汝家,显大门户」。「果生沂公,因名曾。状元名相」,王曾是宋朝的名宰相。这一篇文章读完了,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利益不了了。我们多希望曾子赶快来,是吧?子路赶快来,颜回赶快来,怎么来?要靠你们,是不是?靠你们这么恭敬珍惜经典,就来了。你们怎么无辜的看著我?是!假如我们从今天开始,只要打开经典,顶礼三拜,再读;或者鞠躬鞠完,至诚心现前了再读,绝对对经典的体悟不一样。真的这样做下去,或许你的儿子,或许你的孙子,就感来圣贤人来投在你们家当后代子孙。要会用每一段故事的启示,来成就我们这一生的因缘。你们还是没什么反应,真的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