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3集)


 2016/9/25    下载DOC文档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翻《老人言》?这是师长用毛笔一字一句把这些经典里面好的教诲抄出来给我们,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老人家慈悲的心,希望我们后人珍惜老祖宗这些智慧教诲。

  我们刚刚讲到「项羽本纪赞」,前面一段,提到了项羽整个发达,短短三年的时间,为所有诸侯的最高领导。其实,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意气风发,往往很容易,慢慢的就会自视甚高,不可一世。其实,人发达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人的帮助,包含多少人民的信任,多少干部的尽忠尽力,才能够成就一件大事。不能事情有所成就了,统统归功於自己,那这傲慢心就会起来了。所以「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一傲慢,败相已露。所以从经典当中,像《论语》讲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有周公的才华,这么高的能力,只要骄傲了,这个人就没什么大作为,他的才能、学问就会有瓶颈,上不去了。而《礼记.曲礼》,《礼记》第一篇就是「曲礼」,就提到了,「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而《曲礼》第一句就是「毋不敬」,对一切人恭敬,不能傲慢;对於事情要尽力,要战战兢兢把它做好,不可以马虎,不可以掉以轻心;对一切物品,也要恭敬,爱惜。

  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到,项羽三年发迹起来,他得到无数人的帮助,还有他祖上有德,才有这么大的福气。他是一个大将军,那有多大的福!他不好好珍惜,把祖宗留给他的福报全部都败掉了。古人很懂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像范仲淹先生他发达了,他绝对不会享乐纵欲,他还告诉他的孩子,我今天发达了,这是祖先的保佑,我必须要照顾好所有家族的人,我才对得起祖先,不然我以后无颜去见我的祖先。这是明理的人!刚刚我们谈到的这一段,是从那一、二百年的历史当中,没有看到像他发达这么快速的。但是接著说到:

  【及羽背关怀楚。】

  项羽放弃了关中,离开了关中,这个『背』就是放弃、离开。关中本来是建都最适合的地方,因为建都它强调一个地利,我们说天时、地利、人和,选一个首都,它一定要是地利比较好,易守难攻,占有这个地利之便;包含选一个首都,他还要考虑整个它这些物产资源,能够应变很多危急的状况,才适合做首都。结果这个时候,他放弃了这个地利,『怀楚』,感情用事了,他怀恋楚国,他要建都在楚这个地方,楚国的范围。结果他就定都彭城,那他地利就没有了。所以他的失败,都是自己的心态也好,或者做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但这整个过程败丧下来,也有五年的时间,到第八年,最后他是自杀而死。但整个五年过程当中很多决策都是错误的,为什么他没有调整?那还是来自於听不进人家的劝。其实人有很多转变命运的机会,但能不能善用这个机会,还是取决於人的修养,尤其有没有恭敬接受别人劝谏的态度。

  【放逐义帝而自立。】

  这个『义帝』,因为他是楚国的军队,后来就有立楚怀王的孙子为「义帝」。他对於义帝来讲,他是臣子,他把义帝放逐,最后还暗地里也把他杀了。所以这些做法,其实都在折损他自己的福报。「放逐义帝而自立」,这个就失民心,遵守道义得民心,不守道义就失民心,这个人和慢慢的在消退了。

  【怨王侯叛己。】

  他放逐义帝这种行为出现,人家就不认同他,接著韩广、刘邦就不听他的,就『叛己』,就反叛他。这个关键又来了,当这些王侯背叛他,他假如这个时候反省自己,可能又是一个转机。但人家是因为你不义而叛,这个时候反而怨他们,「怨王侯叛己」。脑子里只在那里想,当初你们有汉王可以做,有什么可以做,还不是我给你们的。我讲话怎么挺像的,口气好像有点像。人面对一些情况的时候,不反省自己,还在那抱怨,那就更陷自己於艰难的地方。所以接下来我们看到,从一开始地利没有了,做出不义的事,人家反叛了。我是不是说错话了?要反求诸己。

  【难矣。】

  其实这个『难矣』,形容项羽继续这样下去,要扭转这个局势就非常困难,处境危急。这个「难矣」也代表司马迁先生可能有感叹,你怎么搞成这样!接著说到:

  【自矜功伐。】

  这个『矜』就是夸耀,夸耀自己功劳非常大。所以为什么要谦退?「谦卦六爻皆吉」,要懂得让名於上,让功於大众,而不能自矜自夸。这个『功伐』就是自己夸耀自己很有功勋,都是自己的功劳。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这个『奋』就指专门都是逞自己的意思,专逞的意思,这就变自尊自大。『私智』就是个人的才智。『而不师古』,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唐太宗先生他当皇帝,他都知道要跟古圣先王学习,赶紧安排魏徵编了一套《群书治要》,自己手不释卷,才能够让天下大治,因为他用的是几千年的智慧。唐太宗先生十六岁就带兵打仗,二十七岁当皇帝,读书少,所以人可贵在哪?自知之明。项羽是武将,书读得少,还不知道要效法古圣先王,那就很危险了。而且打天下靠的是机会,守天下那得靠智慧才行。他专逞个人才智,「而不师古」,这个「古」可以是古圣先贤,可以是古圣先王,古圣先贤是你学习他们的智慧,古圣贤王你要学习他的经验。唐太宗先生讲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这些历史的兴衰,知道它的关键在哪里。所以他傲慢,自以为是,他就不会效法这些古人。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这个『谓』就是自己认为。一个人很危险就是讲话的时候,常常我认为怎样怎样怎样,我觉得怎样怎样,那无形当中都是比较自以为自己对、自己能,然后在讲话当中无形就流露出来了。一个很谦退的人,这个我字很少会用,我觉得怎样怎样,很少;反而是在谈一些道理的时候,都是孔子讲怎样怎样,师长讲怎样怎样,他是谦退的心在应对人事。他自己觉得,他这霸王的事业,只要用武力来征伐,就能够统治天下,所以『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项羽的见识还是太浅薄,怎么天下是用武力来统治、经营的?他这个智慧判断力不够。我们看历史,秦国用武力统治了多久?十五年,这么短。周朝,从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的朝代延续了八百多年。所以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不师古,最后他的认知偏离这些真理、道理太远。所以:

  【五年卒亡其国。】

  仅仅『五年』。这个『卒』就是最后、终於亡国了。

  【身死东城。】

  他是自杀而死的。当时候这个『东城』是在安徽定远县。项羽打仗打了八年,他是常胜将军,七十几战都是打胜仗,但是他最关键的最后一场是打败仗。确实很勇猛,他最后只剩下二十八骑兵,骑马的骑兵只有二十八人,他还只几十个人在那里打,还打了三次胜。最后毕竟也没人了,然后他身边的人劝他渡江回楚国。他说:「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一句话还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史记》记最重要的,这一句没有记。大家看下一句:

  【尚不觉寤。】

  这个字通心字旁那个悟,就是他五年快速衰败,他还没有觉悟。

  【而不自责。】

  也没有反省自己。

  【过矣。】

  这个算是太过分,太大的错了。司马迁先生的文章写得好,他那个感叹都很有力道,难矣,『过矣』!

  【乃引。】

  这个『乃』是却,反而。项羽兵败之后,他反而引用哪一句话?这个『引』是援引,就用了这句话来对他的失败做了个注解。其实不是做注解,是找藉口。什么藉口?

  【天亡我。】

  是天意,老天爷要亡我的,要灭亡我的。

  【非用兵之罪也。】

  绝对不是我不会打仗。所以他把失败的原因推给谁?推给老天爷。那他这一念又不知道要折多少福了,这叫怨天尤人,折福。所以人到了死前,还完全不反省自己,难怪会有这样的大败。

  【岂不谬哉。】

  这岂不是太荒唐透顶,太荒谬了!所以整篇文章对於项羽的发迹是觉得非常的特殊,这么快。但败下来,我们看到这整个文章也点出来他的问题所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失去了,而且最后不知反省。

  我们翻回来刚刚跟大家讲到的「礼之体,敬为主」,这个恭敬太重要了,主要是要内心常保对一切人事物的恭敬,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应该就合乎礼教。

  【礼之用。和为贵。】

  『礼』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又能达到和谐,那是最可贵的。而这个礼其实都是调剂人情,礼尚往来,人情的这些相处、相交,礼教都有一些规范在里面。虽然『和为贵』,人与人这种和谐很可贵,但是: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就是为了调和,为了和谐,而不以礼来约束,还是行不长久,还是不是很妥当。比方我们顾及人情,然后把团体的规矩破坏了,这样可以吗?顺著人情,最后都是把规矩破了。比方说我们是做领导的人,服务他人都要团体来配合,你这个领导者常常卖人情,底下的人办事难度就很高了,你一个没问题、没问题,就把他们给累死了。领导者也要尊重体恤底下的人,不能当领导了就不恭敬人,那不行。或者你常常走后门,这『不以礼节之』,没规矩了。其实说实在的,不以礼来做事情,谁都没有得到利益,好像看起来眼前给了他点方便了,他真的得利了吗?你给他方便,他很高兴,「你真是天底下最好的人」,他真得利益了吗?你不守规矩、不守礼给他方便,他以后就觉得这么做没问题,他就尽走后门。其实你是害了他,然后又让自己团体的人不好做事。

  所以说『亦不可行』,不能过到人情上不守规矩、不守礼;但也不能守规矩到不体恤人心,你说「规矩就是这样,没得说」。人家跟我们讲两句,马上就被我们骂回去了,看起来很有原则,但是这种人情的柔软度不够,这样得罪人就会比较常发生。而且假如我们常得罪人,可能也会造成别人对我们的团体,甚至我们的上司有看法,这个我们要敏感。比方我们发脾气,我们对人比较凶、比较傲慢,「德有伤,贻亲羞」。所以虽然有原则,但是要体恤人情,要有耐性去给人家说明清楚,这样其实不一定对你有好处,不一定对当事人有好处,反而遵守了规矩对他比较好。那我们还是守这个规矩,不过在我的范围之内,我还能帮你些什么?你没有破坏规矩,但对方觉得你这个人很有人情味,你尽力为我想了,这样就比较圆融。没有破坏规矩,可是你笑著对他,你还尽力协助他一些事情。所以人处事做到仁至义尽,又不破坏规矩,这个很重要。接下来,我们这一段讲到五伦都在礼当中:

  【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礼行於君臣矣。】

  『优赐』就是赏赐、关怀,『有加』,当然这个「有加」是非常细心体恤,然后看到下属的付出,肯定嘉奖,恩赐有加。而这样的领导者,其实都是没把下属的付出当作应该的,反而都是很珍惜、很感恩他们,然后很关心他们,觉得这个是道义之交,关心他的身心,关心他的家庭,所以「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这个「鞠躬尽瘁」就是恭敬谨慎,尽心尽忠,回报这个恩德,这个知遇之恩。这个做得最好的诸葛孔明先生,做到了下则鞠躬尽瘁。『礼行於君臣矣』,这个要做到尽瘁,其实还是要真心、忠心、不变心。大家一听到不变心好像挺严重的,我们是不是不变心的人?我们会不会变心?其实我们的心一天不知道变几次!下属的尽忠,时时想著不可以给国家、团体、领导丢脸蒙羞。而《孝经》里面,「事君章」那一段话特别精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在朝廷当中尽心尽力提醒他的君上、领导者,回到家里还在那里想,君上还有哪些不足,我怎么善巧方便再提醒、协助他,退思补过。「将顺其美」,领导者好的理念尽心尽力成就;「匡救其恶」,要劝告调整他不妥当的地方。整段话强调的一点,不变心,都是什么心?一心一意只想著如何成就君上、领导者,他没有其他念头,这是义,道义之交。

  所以人对每一个人,其实每一个亲戚朋友、君臣关系,都应该是这个态度。不能说今天亲人做了哪件事,我不高兴,好,那我不理他。有这个态度,那都是变心的人,不是真心,不是真爱,都是意气用事,都是谈条件,他对我怎样,我才会对他怎样;他都不对我好,我也懒得理他,这种心态都是利益之交。「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常常都是想著他要先对我怎样,那叫小人,只想到自私自利。我们愿不愿意做小人?不愿意。有志气!新年新希望,今年真做君子,不做小人。从哪里下手?不变心,一心一意就是为对方著想、为对方好,就对了。那说保持不了怎么办?继续保持。然后要把那个保持不了,干扰你的念头要把它放下,那个念头里面可能有贪心,可能有傲慢,可能有瞋恚,可能有怀疑,贪瞋痴慢那个就是烦恼贼。我们为什么这个心变了?就是认贼作父造成的。现在把这个贼都抓住了,就可以恢复不变心,恢复真心,「礼行於君臣矣」。

  【定省温凊。出告反面。】

  这都是为人子的规矩,晨昏定省、冬温夏凊、出告反面,这虽然举的是生活的礼节细节,但大的道理都离不开生活细节。所以:

  【礼行於父子矣。】

  由於这些生活的细节,都能做到对父母的体恤跟恭敬,更大的事那就不用说了,就能做到。但那种大的气节都是在小地方培养出来的,一个人连在这些小细节都对他父亲不恭敬,那他面对大的事情还会为父母著想吗?我们刚刚讲到《史记》,司马迁先生完成这本巨作,也是在『礼行於父子矣』。「父母命,行勿懒」,司马迁先生的父亲是史官。我们翻回来《古文读本》四十二页,司马迁先生字子长,他的父亲是司马谈,也是做史官。很有意思是司马迁的祖先就是周朝的太史,这个有血统,有这种家族的承传。我们古代,其实很注重家学,为什么?因为他有那个家庭背景,他的积累才厚。有句俗话讲,你要去看一个中医,他们家要三代都是中医,你比较保险给他看。假如他才开始学,而且才刚学半年,你给不给他看?不给还是给?给,不然他就没学习的机会了。但是有一个前提,前提是这个医生统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都是依照《黄帝内经》、《千金方》这些经论给你开的,他不会偏差太多。但不一定很准,因为那个准里面还要积累很多经验。所以那个三代都是中医,他可能从小二、三岁就在那里看他爷爷看病,他父亲怎么看病,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

  他的父亲是太史公,而且司马迁先生十岁就会背《尚书》、《左传》、《国语》,有这个家教,他才有这个功夫。他父亲晚年期许他,说到周公到孔子差不多五百年左右的时光,然后孔子到我们汉朝现在又快五百年了,所以应该要有圣人出来,要有贤德之人出来再记这些历史,来给后世的人可以为借鉴。所谓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看司马迁,他是做到「究天人之际」。我们古圣先贤传下来的学问,就是天人合一的学问。「通古今之变」,天地、大自然跟人心它是相应的,像《尚书》里面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通古今之变就是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了解到它的兴衰存亡之道在哪里,客观从这些历史经验当中得到启示、得到教训。而我们读的这几篇都是司马迁先生在每一段历史后面的评论,这是「成一家之言」。往往有这些史官的评论,让我们对这些历史体悟得更深刻,因为他们有那个慧眼、智慧。

  而对於父亲的嘱托,司马迁时时不敢忘,所以他是孝亲。甚至於他因为针对当时候汉朝的一名武将叫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非常震怒,而司马迁跟李陵的交情算不错,当然他不会徇私,他替李陵辩解,确确实实当时候整个汉军的情势还是非常危急。其实一个领导者在看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也要反思,不能是一味要求他要忠,他的形势有多危急,也很可能是领导者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情况。当然,真相如何,等我自己有能力回到过去之后,再跟大家确认。我们只是就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一个为君者是否应该还是要冷静反思,问题、状况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那不单是一个人的责任而已,甚至於都有可能是大臣之间在那里搞党搞派,最后没有能够去支援造成都有可能。所以在位者要时时看得很清楚,才不会造成这些败相、悲剧。

  汉武帝非常生气,居然判司马迁宫刑,宫刑那就是太监,这样的刑罚对一个读书人来讲,那是莫大的屈辱。俗话讲「士可杀不可辱」,给他宫刑之后,他所有的这些同事,尤其是那些下人,那些没有修养的人,取笑他的,我看就不知道有多少。他为什么可以忍辱负重?离不开他的孝心。所以留名青史的人一定都是孝子,他才能够在这种危难当中,能够秉持住他的气节、他的志向。而且司马迁先生也尊师,他非常佩服孔老夫子,所以整部《史记》他也是效法孔子作《春秋》的精神。在司马迁先生《史记》的自序当中有提到,孔子陈蔡绝粮这么样的困窘,但是发愤作《春秋》。其实也是在抒发他的心情,他也是被这么大的屈辱之后,他反而不气馁,能够发愤作这一部《史记》,算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部巨作。

  所以我们人生遇到一些挑战、危难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要留名青史的时候,所以不要气馁,不要退缩,要勇往直前。所以在《孔子家语》里面讲,「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这些当国家领导的,没有受到这些挑战、困厄,没有办法成就他的功业。我们看那些伟大的君王,都不是顺境当中来的,都是很多磨炼,最后他能体恤民间疾苦;而这些烈士也都是在这些挑战当中,磨炼出他坚定不移的意志,所谓「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当时候跟著孔子在陈蔡绝粮这么大的挑战当中,后来解围了,子贡给孔子驾车,子贡就说,我们这几天遇到这么大的困厄,希望这一辈子不要再遇到这么差、这么惨的事情。孔子接著说,我不这么认为。孔子说,我认为经历过这些的弟子们,以后应该都会特别有成就,因为他磨炼过。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假如懂,应该要多锻炼自己的孩子,不要把他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就不好了。

  假如你的领导特别磨炼你,你要突然觉得,我领导看得起我,知道我承受得了,耐磨。你就能够在工作当中不断突破、不断提升,能力不就是这样激励、激发出来的吗?。不要领导稍微严格一下,就在那里complain,抱怨一大堆。钟博士能力很强,他拿博士短短几年就拿到了,四年的时间硕士跟博士,而且人家是找最严格的教授。你看现在的人都找那个最轻松的,难怪现在没几个成才的,禁不起磨炼。我们印象很深,他说他那个教授每一次拿工作给他,他问教授什么时候要完成?他教授说昨天。就是提醒他,最快的时间给我交出来,拖都不能拖,就是这样磨出来的。大家不要把钟博士这些都当故事听,要启发自己的人生,要禁得起磨炼,智慧、能力早一天提升起来,早一点能利益大众。孔子,圣人看事确实是不一样,后来跟著陈蔡绝粮这些弟子确实成就比较高。

  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因为那个时候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都偏离了做人的常道,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结果孔子作《春秋》,这些人很害怕,孔子都一五一十把它写下来,好,你再不改,遗臭万年!孔子那支笔很有力道的。以前的人他还是有羞耻心,以后还被历代的人取笑,这个就太丢脸,也给后代丢脸。所以孔子作《春秋》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人明白伦常的道理,都守本分。因为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天、二天造成的。「其所由来者渐矣」,它是渐渐整个风气败坏掉,就是人不明本分、不明伦常。所以孔子作《春秋》,就能让人重新认知正确,我怎么扮演好我每一个本分角色。

  我们开始一起有学习过「郑伯克段於鄢」,大家看那每一个字都有力道。郑伯,叫他郑伯就已经贬低他了。克,兄弟居然用克,这个就是当哥哥的没有好好教育好弟弟。大家去了解之后,孔子真是圣人,每一个字都是能够振聋发聩,让人真正能明白是非邪正。所以是希望能够治理乱世,作《春秋》、作历史的目的,能够让乱世拨乱反正,回归正道。在春秋那个时代,孔子记录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杀害国君的有三十六件,亡国的有五十二个国家,所以很乱。但根源还是偏离伦理道德的原因,所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大家注意看,短短几十年,我们的礼教没有重视了,一代人的素质掉了多少?现在掉的速度不是一代人惊人,现在是什么?每一年的素质掉下去都很吓人。所以这个礼教教化太重要了。

  我自己念初中的时候,都可以深刻感觉到,我念初三,那个初二的人就愈来愈自私自利,到初一的更严重。像我们初三的时候,打架都是要师出有名才可以打,是这个人太不像话,太不重道义,才可以打他。到我们下一年的、下两年的,不高兴就打人,太没规矩了,打人也都讲规矩;不是,当然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感觉退得太厉害了。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偏离礼教、偏离伦理道德教育的结果,现在要把它拨乱反正、力挽狂澜,不容易,很难,难矣!但是却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然要承担起来的责任,不然以后人都不像人,甚至於是什么?以后人类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了。人不像人,老天就要来收拾了,这是必然之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再辛苦,都得要咬紧牙关把它扛下去,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而且告诉大家,这几年是关键,人心能转,灾难就能大大化解;人心不转,这个灾难会很严重。

  所以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自己家庭好好做起。虽然社会再乱,可是我们还是坚信一点,「人之初,性本善」,你有好的教诲给他,有好的榜样给他,没有人希望继续这样迷糊下去,这样颓废下去,这样自暴自弃下去。我们接触很多企业家,他们跟我们说到,比方说念《太上感应篇》,他念了一段时间,刚好给我说到,他说我念,念那个做坏事的部分,好像我没有一条不犯的。我心里想,你每一条犯还活著?《左传》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个人犯了这么多错还活著,你说他本来的福有多大!你说他祖先给了他多大的庇荫。现代人的那种人生,真的是险象环生,悬崖勒马,都是刚好马走到悬崖拉起来,再不回头就掉下去了。可是这样的人一明理,又应验了下一句,「浪子回头金不换」,他也会很勇猛改过。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也要造更殊胜的缘,来提醒这些走错路的人。

  我们讲到司马迁他是承传父亲的志向,他也做到了,而且他也效法孔子,他是真正孝亲尊师,成就了他一生的功业。我们接著来看司马迁另外一篇文章,提到的「孔子世家赞」。孔子一生他也是从小的官做起,慢慢学问好,有人请教他,就教於他,夫子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来做了中都宰,做了司空、大司寇,而且是摄行相事,算是做了鲁国的宰相,智慧、德行包含为官的经验,都是做得非常好。但是后来鲁国的福报还是不够,齐国看鲁国治理得愈来愈好,心生嫉妒,就障碍,然后就赠送鲁定公很多骏马还有美女。请问大家,骏马、美女表的是什么?就是那些东西会腐蚀人心,会堕落的,玩物丧志,玩人丧德。结果后来又不听孔子劝,不理朝政,孔子才没希望了,找看看有没有国家领导愿意遵循这些圣贤的教诲。

  其实夫子也知道,只要哪一个国家真肯做了,他一做好,天下的人一看到,原来遵循伦理道德因果,反而这个国家更稳定、更昌盛,更赢得天下的尊重,那谁不愿意做!但没有一个榜样出来的时候,一般的人就会觉得那行不通。所以这个时代,树立榜样很重要。我们很佩服马来西亚的首相,去年释迦牟尼佛诞辰的时候,他以一个回教领袖的身分,来参与佛家的庆典,也期勉我们马来西亚的国人,让马来西亚成为是一个和谐社会的表率,是宗教和平的表率。最近师长来,有把我们的一些构想告诉首相,我们要办汉学院,结果首相非常欢喜,还祝福我们。所以这个领导者很重视汉学的复兴,那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扛起来!师长也给我们目标,我们马来西亚的汉学院要超过剑桥、牛津的汉学院。OK!那大家要好好读书,尤其要栽培下一代。

  我们古文是五月八号开始上第一堂课,现在已经超过半年了,应该是第八个月,第八个月了,恭喜大家都还活著。当然,我们是带动一个风气,让更多年轻人来学。您假如已经超过四十多岁了,然后背得会脑神经衰弱,睡不著,您就记那个意思就好了。不然到时候读得压力太大,然后就在那里骂,这个蔡某某害我都睡不著觉,这样我耳朵会痒。量力而为,尽心尽力,这个态度就是给后面的人做榜样。更重要的,这些古文背后的微言大义,这些伦理道德因果的义理,我们要真正落实做到,这是最好的身教。大家听到汉学院,感觉怎么样?很好!都感觉,这一生还能干这样的活,没白来。所以我们这样一路走来,从来没觉得压力,不是压力,叫动力,怎么是压力?而且觉得是福气,才能干这个事情。说实在的,很多人想干,他还不见得有这个机会。那机会摆在我们面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相约干这个事,百年之后,说不定历史就会记我们马来西亚古文班,当时候很多人年纪很大了,都还这么用功。

  孔子后来周游列国十四年,还是没有国家能接受这些古圣先贤教诲,最后他专心教学,更重要的「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还有彰明《易经》的道理,还作了《十翼》,就是注解整个《易经》的道理,让后世的人更能深入《易经》的这些智慧,所以整个六经都是透过夫子承先启后。我们对夫子非常的恭敬,赞叹夫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是万世师表。「先孔子而圣者」,所有在孔子以前的圣人,「非孔子无以名」,没有透过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后世的人连尧舜禹汤都不认识,更谈不上他们的教诲了。所以我们能明古圣贤王的智慧,感谢孔子。「后孔子而圣者」,在孔子之后二千多年的这些圣贤人,「非孔子无以法」,效法,就是因为有孔子这样的风范,这二千五百多年的读书人都以孔子为榜样,效法他,最后他能成圣成贤。所以孔子称为「至圣先师」。

  「世家」,把孔子编在世家,是因为孔子的贡献绝不输给任何一个国君跟帝王。所以人世间这个精神长存、教化长存,是对整个国家社会民族影响最深远,有一段诗是这么赞叹道,「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历史当中很特别的事情、奇特的事情,其实几段话也就过去了。您看几百个皇帝当时候都是盛名一时,天子!但现在,或者是他去世之后,又有多少人记得他?千古英雄,纵使他那个时候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死了之后还是化归尘土,一窖尘。所以人生要努力留得下来的德行跟精神,这些功业、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唯有炳然周孔教,这炳然是指他们的教化照亮了很多人心,兴旺了很多的朝代。周公跟孔子的教化,却在几千年后,还在影响著人民、天下。我们来看这个文章:

  【太史公曰。《诗》有之。】

  《诗经》里面,有一篇诗提到的一句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它是可以仰望的,这里的『仰止』,「止」其实就是指高山,高山是可以仰望的。『景行』,这个「景」是指大的意思,景行是指大道,「行」指可以遵循,可以遵行的。所以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遵循、可以效法,把孔子的德行风范用高山来比喻。而且这个「景行行止」,也是期勉我们,夫子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圣与贤,可驯致」。所以看得出来引这句话,司马迁先生也是很有志气的,以孔子为榜样。

  【虽不能至。】

  虽然不能马上契入到夫子这种圣人的境界。

  【然心乡往之。】

  这个『乡往』,就好像二、三岁的孩子,对父母那种孺慕之情。所以向往,也是愿意效法,然后一心归向这个目标,一心以达到孔子这样的境界为目标。「乡往之」就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往这个目标走。假如我们常常浪费时间,那就不是像司马迁这种心境,心向往之。所以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先生对孔子的这种爱慕之情。

  【余读孔氏书。】

  他读孔子这些遗留下来的经典,主要还是六经,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典籍当中记载孔子教诲的,他很用心的去看。

  【想见其为人。】

  在读书的时候,就好像体会到他的为人,这是用心去领受夫子的每一句话。我们看孟子向孔子学习,孔子也不在了,可是他学得最好,那种至诚恭敬的心超越时空。孔子也是这么跟古圣贤王学的,专注学习到喝汤的时候在汤里面看到尧帝,在墙上看到大舜,在梦中看到周公。请问大家喝汤都看到什么?大家作梦都梦到什么?这个都是至诚感通,时空就化掉了。所以体会到夫子的为人,从他的教诲当中。

  【适鲁。】

  他到了鲁国,我们可以想像司马迁先生的心情,本来是看夫子的书,现在到了夫子曾经走过的鲁国,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希望能够看看夫子曾经走过的地方。所以到了鲁国:

  【观仲尼庙堂。】

  就是参观孔子的家庙,去祭祀孔子。就像我们现在读书人到了山东,必然要去三孔祭孔子,怀念他老人家的行谊。

  【车服礼器。】

  因为在汉武帝那个时候,离孔子才两百多年,孔子当时候的车、衣服、礼器这些遗物都还留著,所以司马迁先生所谓睹物思情,看到这些物品,那浓浓对夫子的这种感情就上来了。接著: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不只看到夫子留下来的书、留下来的物品,还体会到了夫子精神的长存。这个『诸生』就是当时候这些读孔子教诲的学生。『以时』,就是依照固定的时间,到夫子的家庙,夫子以前住的地方来习礼,来此学习礼仪。等於是那个影响,在两百多年之后,还是非常的兴盛。

  【余只回留之。】

  有另外一个说法是「低回留之」,这个都可以。『只回』,这个「只」是指恭敬,那种恭敬、向往让他不忍离去。「低回留之」就是徘徊留恋,不忍离开,都是这个意思。

  【不能去云。】

  舍不得走。这是第一段文。我们接著看第二段:

  【天下君王。至於贤人。众矣。】

  天下的天子君王,乃至於历代的贤能之士,实在是太多了。『众矣』,很多很多。

  【当时则荣。】

  这个『当时』,就是他们在世活著的时候,十分荣耀,有光彩。

  【没则已焉。】

  这个『没』,通歹字旁的殁。「当时则荣,没则已焉」,死了之后就罢了,慢慢的也没有人记得他们。

  【孔子布衣。】,

  孔子他并没有这么高的权位,就是一介平民百姓。这个『布衣」』,其实就是指没有封土,不是贵族。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到汉朝已经传到第十四代了,而且司马迁先生学古文,跟孔安国先生学,就是孔子十几世以后的后代,所以他那个感受更强烈。看到圣人的后代,十几世,道德修养都这么好,影响世人,又影响他的子孙这么深。所有读书人,『学者宗之』,这个「宗」就是崇敬、尊崇。

  【自天子王侯。】

  从天子,还有这些王侯贵族,以至於:

  【中国言六艺者。】

  这个『中国』,我们在夏商周那个时代,主要的文化发展是黄河流域,所以那时候觉得是天下的一个中心,所以用中字,「中国」,我们周围的叫四方,四方的国家。所以中国就是指华夏这个民族。『言六艺』,「六艺」,这有两个说法,一个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另外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只要是在讲学这六经的人,在传播传统文化的人:

  【折中於夫子。】

  这个『折』是断,评断的断。这个『中』就是不过跟不及,就是最适当,就是「中」。但问题过跟不及的标准在哪里?所以「折中於夫子」,意思就是以夫子的教诲、学说为标准。他们讲任何的道理都要依夫子的教诲为标准,然后调和过与不及,使这个义理都是归到最恰当、最公正的目标,可见得汉朝的读书人非常的尊崇夫子。所以:

  【可谓至圣矣。】

  所以他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圣人。这是司马迁先生在「孔子世家」之后的,对夫子一生的一种赞叹。《史记》的这三篇文章,我们下一次再来谈「五帝本纪」,因为这三篇文章,其实跟礼教很有关系。司马迁先生孝亲尊师,而且治学非常的严谨,他才能成就这样的功业,严谨也是恭敬。再来,「项羽本纪赞」里面告诉我们,恭敬的重要,礼者敬而已矣。在「孔子世家赞」当中,让我们感觉到,他对夫子的那种崇敬,孝亲尊师,德行的根本。

  我们再翻回来一百五十一页,刚刚讲到的是君臣关系,还有父子关系。接著:

  【外内位正。和而有别。】

  这个是夫妇关系。

  【礼行於夫妇矣。】

  和而有别,就是各有各负责的事情,互相感恩,这就是具体『礼行於夫妇矣』。

  【长幼有序。伯友仲恭。】

  哥哥友爱,弟弟恭顺。

  【礼行於兄弟矣。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

  『乐群』就是很合群,『敬业』,恭敬学业、事业、家业,朋友之间常常如切如磋这些方面,而不是相聚谈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论人是非的,这都不妥。这叫浪费彼此的生命,还污染彼此的心灵,这是很不够朋友的表现;够朋友,要成就对方的学问。

  【礼行於朋友矣。】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然后在这里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阖家平安,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