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8集)
我们接著看,学者哪些心态有偏颇的时候教者一定要很清楚。而刚刚讲到的「或失则易」,这个易,比方希望快一点,想找捷径,这就不老实了。所以《弟子规》说,「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些经句其实都是对治我们不妥当的心态。比方这个易,他是把学问看得太容易,这个就是「轻略」,所以《弟子规》说,「勿轻略」。有时候看得太容易,学得也求快,赶紧看到效果,急於求成,这都不妥当。「宽为限,紧用功」很重要,要循序、稳扎稳打,不要急於求成。这个易还有一个意思是见异思迁,本来在研究这一部经典,又听到人家说那一部也挺好,比这个还好,一下子,好像挖一口井挖到一半又不挖了,又去挖另外一口井。那见异思迁到最后,挖了一百口井,没有一口井挖到水的。所以「有恒为成功之本」,不可见异思迁。 「或失则止」,我们看到这个止,有意思是画地自限,就觉得「我不行了,我学不成」。就像冉求对著孔老夫子讲,我不是不崇敬您的道德学问,「力不足也」,我力量不够。这个就是自己对自己都没信心了,或失则止,自己止步了,不愿意再迈向前了。怎么克服这一个错误的心态?用《弟子规》,「勿畏难」,是吧?「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对治我们怀疑自己、退缩的这个不对的心态,转过来。《弟子规》在谈学习这个部分,其实点出了我们很多在学习当中容易错误的心态。大家去体会到这个「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能很全面的看到学习错误的心态,进而把它改正。 所以底下讲,「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四个错误的心态,学习者都不大一样,教学者要清楚。因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明白他的学习的心态有哪些不对的地方,才能把它导正。说到这里,我们从事教育的,马上有一个反观,那我们自己的学习心态我们自己看清楚没有?我们现在的心态对吗?假如我们看自己都看不清楚,能看得清楚学生吗?所以欲助人者要先自助,自觉才能觉他,自己觉悟了才能觉悟他人。我们今天学习,我们自己会不会畏难?我们克服了没有?我们今天会不会把学问看得很容易,学习起来不实在,有点轻浮、应付了?我们有没有急於求成,欲速了?我们有没有懈怠,而不能勇猛精进?这个都是学习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没有萎靡不振作了,愈来愈提不起学习的一种志气、动力了?有没有因循?有没有这些心态?这个心态一出来,学习就上不去了。所以首先要知自己的心,调正自己的心,自己成为一个很好的圣贤学生。看自己看得清楚,就知道学习过程会出现的状况,就很容易理解后面学的人同样也会有这些情况,不会指责,反而是能够感同身受,进而去协助他们。 而这个学问确实都是厚积薄发,不可能求速求快的。因为现在的人比较普遍的心浮气躁,那都是因为贪、求快造成的。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陶渊明先生学问很好,有一句话叫「不为五斗米折腰」,大家听过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很美的一句诗,一句词。那他是享有盛名,所以他辞职之后回到家乡来,很多读书人就很仰慕他,赶紧跑来跟他请教怎么求学问,就问他,有没有快一点的方法?结果陶渊明笑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得下功夫,哪有什么捷径? 虽然他这么讲了,看到这几个走那么远来的读书人好像还是不死心,还是盯著他,希望他讲出个好方法出来。看他们这么执著,陶渊明先生也恒顺他们,接著走出自己的房子,到前面的一块田地上,对著他们讲:现在是春天,你看春天这些麦苗,你们刚刚有没有看到它长高了?读书人说:没有。接著又走回家门,就在家门的旁边,刚好有一颗磨刀的石头,因为已经磨很长时间了,中间已经凹下去了。大家有没有磨过刀?「现在科技、物质太发达了,还磨什么刀?不能用了换一支,省麻烦。」我们小时候都看过磨刀,凹下去的。他就问这几个人:这个磨刀石凹下去,你们看到它凹下去吗?说没有。 接著,陶渊明先生讲了,「勤学」,一个人很勤奋学习,「如春起之苗」,春天冒出来的秧苗,「不见其增」,没看它增加,「日有所长」。学问都是这样点滴累积起来的,哪有什么一蹴可几?「辍学」,一个人学习中断、懈怠了,「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每天在那里磨,其实都一点一点在减少了。我们懈怠了,学问都一点一点在退步了,但是自己有没有警觉到?好,要不要写一下?我看你们很无奈的看著我,我有一点讲不下去了。「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就是中断学习,「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接著,我们经文上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所以「教也者」,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这个教育者,长他的善心,调整他的过失。而这里所提到的重点在学习正确的心态。再把它延伸,从德行的角度,那怎么了解要长孩子哪些善心,救哪些德行上的过失,我们要很清楚现在学生的问题,才好导正。其实老祖宗讲的「五常」,做人最重要的常道,「仁义礼智信」,就是要长他这个五常。救失,就是没有符合这个五常,就产生这些过失了。我们看,孩子要长仁慈之心,而不能长自私自利的心。有孝、有仁慈,他这个自私就慢慢淡了,就转化掉了。人在教育、救失当中,长仁孝之心,而不是长他的自私。我们教给孩子功利,他这个自私就在增长了,这不符合仁的精神。 「义」,道义非欲望,责任非依赖,长他的责任心,不是依赖。依赖久了又变成理所当然,那就病得更重了。这两个态度。这个道义非利欲,在我们父母那一代可以感受得非常深刻。好像父母一生没有说为自己做什么事情的,全部是为父母、为兄弟姐妹、为家庭,那无形当中孩子的人格就是道义,很有责任心。《朱子治家格言》开头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整个家庭他都有责任,从小他的心就能观照整个家庭跟家人的需要,责任非依赖,什么都给他照顾得好好的就变依赖了。 「仁、义、礼」,这个礼是恭敬,不要长傲慢。现在要找不傲慢的孩子愈来愈难,而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有没有留心,曾经讲过傲慢的言语、态度出来。我很感激我的父亲,他在我记忆当中,就是做主管。我父亲在银行上班,记忆当中好像是襄理,后来是副理,最后是经理,都是算当官的,但是我父亲从没有在我们面前批评过他任何一个同事和他的下属。我自己长大以后再这么回想,佩服自己父亲的修养,从来没有骂过人。因为人一骂人,这种傲慢的气焰就传出去了。尤其当领导,「气死我了,不听我的」,无形当中可能那个态度。而且大家注意一点很微妙的事情,学好,学一年都不一定学得稳;学不好,一次就会了。像我们男孩子念初中、念高中,读文言文读了几十次都背不起来;人家讲那个「奸巧语,秽污词」,一次就学会了。所以这个好的环境很重要,「里仁为美」,只要有这些不好的示范,学得都快。恭敬非傲慢。 还有一点,勤俭。一个人不勤奋,失礼、失本分,不节俭、糟蹋东西,无礼。对人要有礼,对一切物品都要有礼。诸位朋友,糟蹋食物,对不起食物,对不起农民;糟蹋衣服,对不起做衣服的人,对不起父母买!糟蹋东西一定糟蹋人,那必然的,连在一起的。所以勤俭就是一个人的恭敬。非懒,懒惰就跟勤奋颠倒了,还有奢侈,这个都是无礼了。一个人很懒,父母长辈都叫不动,这就是已经无礼了。我们小的时候,父母长辈一叫,赶紧跑,赶紧去服务,做得很高兴。所以吃亏是福,愈勤劳、愈热心的孩子以后就愈有福气。 「智」,智慧是从好学来的,所以要「好学非放逸」。好像很懒散、得过且过,一天浪费一天,这不行的。定力,智慧从定来的,「定力非纵欲」,面对一些生活上的欲望、诱惑懂得节制,不会变成欲望的奴隶,这个才是智慧。我们现在的孩子有没有定力?有没有好学?不然要达到智慧是不可能的。「信」,诚信非应付,对人都是真诚、守信,非欺骗,应付久了,就变欺骗了。 好,我们注意去看,现在孩子假如不赶快救失,底下这些不好的心态跟行为就会出现了。我们这一段是一个教学者,前面是讲教学的方法,现在是讲教学者应该具备的,了解学习者的问题。而且,教学者还要有人格魅力,他很有感染力。就是我们下一段讲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歌声很优美的人,唱著唱著,人家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就跟著他唱起来了,就想跟著他一起和,合唱这一首歌曲,他有那个感染力。这个也是譬喻,譬喻下一句,一个善於教育的人,会使人听了他的教诲之后想要继承他的志向。教育者的志向是什么?「为往圣继绝学」。教育者他知道,文化一定要承传,文化不承传,这个社会跟民族有大灾难。讲到这里我们就想到沈慕羽老先生,他对我们整个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承传是非常关键的一位智者、一位贤者。我第一次跟老人家见面,因为他知道我教书,教小学的,他说,「教书是最没有钱途的事业」,那个钱是指money的意思,「但是却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钱没有可以再赚,文化断了,后面的人学不到了,可能他的行为就一下子落到跟禽兽差不多了。 诸位学长,这一句话夸不夸张?告诉大家不夸张,我已经讲得很客气了。应该讲,落到比禽兽还不如。现在所有的动物谁杀自己的孩子杀最多?你听哪一个动物去堕胎的请举手?我们人类每天都在发生,多得吓死人。十五、六岁的孩子,没有人教她,她不懂,不懂事,在厕所生下孩子就往下扔。你说人不教育,做出来那个行为吓死人。 所以从这些社会现象,再想起沈老这一段话,我们教育者都要有这种认知跟使命。所以为什么读书人以前叫「安贫乐道」?他心安理得,知道社会教育工作重要,他做得非常心里踏实。而我们还没有学习中华文化以前,人生也是浑浑噩噩,遇到经典,而且「经典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幸亏师长给我们开解儒道释经典的这些微妙的道理、教义,让我们能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世当中,得很大的利益。 刚好前几天我到香港去,香港有一个论坛,应该差不多四百个企业家,而且这四百个人不是总裁就是董事长,不是董事长也是总裁。因为不是这个level的不能参加。聚集四百人,大家想一想,他这四百个人背后有多少家庭?有一个企业家我有遇到,姓李,员工多少?三万多人。那这一个聚会背后影响的家庭面就很广。他是企业主,他是带头的人,他带头学了,可能就改变他整个员工的家庭跟命运。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盛会也是很欢喜、很感动。而且现在这个社会,状况跟以前不大一样,以前是士农工商,读书人排第一位,一个大家庭老奶奶拿到好吃的,首先,「拿去给老师吃」。现在没有了,现在谁排第一位?商,企业家变成成功的代表,这是一个社会的现实。那读书人?人家是企业家变得很像教育家,现在是教育者变得很像生意人。大学的学生,尤其研究生、博士生,叫他的教授叫boss,「老板,你好!」不是颠倒吗?那没办法,现在的社会是企业家最受尊重。我到马来西亚这么久,大学都不请我去讲课,结果人家企业家好多人请,请到跑来跟我讲,蔡老师,你赶紧给我们多开一些课,都请我们去讲课。他也怕给人家讲错了。但你看企业家的影响,真的是在目前社会很大。 所以这个企业论坛,在我们马来西亚、印尼近期也会筹办,大家假如身边有企业家,先打个热身,到时候因缘成熟我再告诉大家,一月初应该会办一个企业家论坛。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伦理道德沦丧得比较厉害,要「挽狂澜於既倒」,这个还是有一点急迫性。我们尽力掌握任何好的缘分,唤醒人心,尤其是有影响力的人,更多的缘能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这个社会就很有帮助了。我去香港,都会到机场,每一次到机场我就很有感触。因为机场人很多,步伐都很快,到底大家都赶著去哪里?赶赶赶赶赶,这个人生到底会赶出什么结果来?假如赶出从一天笑一百七十次最后赶成一天笑七次,这个赶有什么意义?而且我们细细研究起来,人们赶著赶著去哪里?去追名逐利。追名逐利到最后,什么带得走?所以人空忙一场。追名逐利,没有人不干坏事的,难免都会昧著良心。假如没有昧著良心,可能也追名逐利,没有尽到孝顺父母、照顾家庭的本分。欲似深渊,没人提醒,掉下去了。 所以人师难求,遇到师长,我觉得是我人生的大福气!我常跟朋友讲,我这一生能学中华文化,能跟师父老人家学习,我这一生了无遗憾,用商业的话叫「够本了」,再加一句叫「赚翻了」。人知足,很快乐、也很满足。那怎么报老人家的恩?真的告诉大家,我没有师父教诲,我现在还活不活在这个世上都是个大问号。我到香港去分享,后来那个光碟片,师长他们在澳洲有看到,我们是三个人去讲的,结果放到我那一片,师长一看,短命相。我二十九岁的时候,真的是快不行了,高速公路开车都开到睡著,很努力、很专注还是睡著。所以告诉大家,修善积德要快一点,真正你的劫难来了,到时候急著要修修不成。所以两件事不能等,行孝跟行善不能等。幸好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学习中华文化了,转变了一些命运,二十九岁那一关过了。我说假如没有遇到,就say goodbye了。因为我们后面明理了,就知道还没明理以前那个都是造业,本身又没福,而且你在这个社会大洪流,没有这些教诲把你拉出来,都不知道现在在干什么。 所以『善教者』,这个善教能启发人的觉性,改变他学生的命运,慧命,还有他的人生的命运,都因为有明师指点而改变。他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生有价值,效法他的师长,『继其志』。 【其言也。】 这个『言』就是指他在教学,他的言语。 【约而达。】 这个『约』是讲话很简洁、简约,不罗嗦,可是很容易让人听明白,这个『达』就是意思通达。这一般都是很能譬喻。比方,师长他到澳洲去,因为他把九大宗教团结得很和谐,澳洲是多种族、多宗教的地方,就请老人家,去谘询这一些经验。刚好昆士兰大学有一个和平学院,而且全世界已经有八所和平学院了,这些外国的专家就请教化解冲突的方法。诸位学长,化解冲突的方法,假如一讲讲了二十分钟,你看几个人听得懂?你有时候听那个化解冲突的方法愈听愈模糊,有没有?会这样。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些书籍,讨论一个观念,这么厚一本书,本来还有点清楚,愈看,看到一半就愈不清楚?大家注意,你会愈看愈不清楚的,他本身也不是明白人。 我们这一个时代为什么吃那么多苦?丧失民族自信心。老祖宗的经典,一句话就把整个人生的理完全彰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你了解了自己,你了解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经营这个人生,一句话。可是我们没有民族自信心,不看了,去看翻译的书,西方的书,抱著一本原文书,头还高高的,「我非常有水平」。大家注意,很多理论,比方说,你现在要了解一个理论、一个专有名词,然后他在解释这个专有名词的时候,那一段话里面又有三个专有名词。然后你再去查这三个专有名词,它那三个专有名词底下又有三个专有名词。注意,几个了?九个了。然后你再去找这九个专有名词下面的解释,又有专有名词。请问,发明这些专有名词的人是觉悟的人吗?你钻进去以后,那个脑袋会怎么样?大家注意看,现在忧郁症的人很多是书读很多的,读到最后被这些说法给困死了,然后活不下去了。所以那个明白的人,是一讲,你马上心灵领会了,那才是明白的人。 所以,师长面对的是外国的这些专家,他们对中华文化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师长用比喻,「你今天要化解冲突,就跟病人治病一样」,那没有人听不懂,谁都有去看病的经验。「你先要把病根找到,病才能治」,都听明白了,简约,「约而达」。「而这个病根在哪?在家庭。因为夫妻冲突了,孩子从小看父母打成这样,冲突成这样,你说他的人格相信谁跟谁能和平?那不就冲突的根源就在那里?」好,说完了,Two minutes,两分钟讲完了,没人听不懂。您现在去市面上找化解冲突的书,都一大本,您去翻翻看。所以约而达,而且是什么?那个达是完全的从根本去解决问题。你不从根本解决问题,都是枝末在那里打转,自己也不明白,告诉别人,心里还虚。 所以,我们跟著师长学习这些教诲,这些最好的开显、道理,跟这些最好的譬喻,我们要多学习,领纳在心上。刚好你同学会了,你给他讲个譬喻,「就跟大夫治病一样」。你的同学马上眼睛都亮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个时候你可不能傲慢,不能得意,你要说这是我师长他给我指导的、教导的。 【微而臧。】 这个『微』就是义理非常的微妙。『臧』是他的解说,义理很微妙,他把它解说能够非常的善巧、精准、精善,解说精善就是这个「臧」。比方师长讲,为什么这个时代孩子不听话、学生不好教、员工不好管?这是个大问题。那这问题都出在人心上,怎么让人明白人心的偏颇、不足在哪里?讲了又让每一个人马上记住。所以师长说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以身作则,大公无私;亲,像父母一样的爱护,不离不弃,不求回报的那种父母的心,完全信任孩子、信任学生、下属,这是亲;师,教育他,循循善诱、长善救失,这是师的角色。假如当父母的人、当领导的人、当老师的人都能够做到这「君亲师」的精神,一定能把这个角色扮演好。讲完了,two minutes。你看这个都是世间人很棘手的问题,甚至是世界棘手的问题,几句话,没有人听不懂。 所以这个时代有很多怪现象,好像在讲台上的人愈讲人家愈不懂,显得他厉害。在很多高等学府有这个风气,讲要讲得人家听不懂,还要加好多句英文,for example。我的英文本来就不好,讲课的老师还加几个英文,我假如听不懂,就代表瞬间短路,出现杂讯,后面就接不好了。教学者是要让听课的人受益,哪是说讲得听不懂显得自己有学问,那是颠倒到没有办法形容了。这个时代那个认知都偏掉了。还有的老师要出题出到难到这个学生咬牙切齿,他觉得很有本事了,这变态。这个值得深思,「万法唯心」,心坏掉了,什么怪现象都有。你看现在人整容,女孩子还要把脸削平。拜托,那福相是圆满,你要把它削掉,愈削愈刻薄,那个削下来叫刻薄相。你不相信,去看看哪一本史书可以找到秦桧的照片,他们都长那个样子。你有福你还不要,还要把它毁掉。所以没有读经典,人没有办法判断是非善恶。 而且师长接著又说,不只人守住这个「君亲师」的精神,能把这三个角色做好,这三个精神,任何一个角色只要都能掌握,统统可以做好。这个就是《礼记.学记》讲,「大道不器」,这个彻底觉悟的道理不会局限在一个容器,或者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国家可以通而已,它可以时空全部都突破,都可以用,都可以通,这叫大道。大家想一想,当儿子要不要君亲师?要,父母不对的地方,你要以身作则,用德行感化父母。师,你要善巧方便的劝父母,「怡吾色,柔吾声」,「亲有过,谏使更」,一样。你说同事跟同事,我要当一个好同事,也是君亲师。任何的做人做事,我都当所有同事的榜样,君;用兄弟姐妹的心境,爱护所有的同事,亲;我懂的经验、智慧,他不懂,我尽心尽力协助他,师。所以「微而臧」。 【罕譬而喻。】 用很少的比喻就能让人家明白,这个『喻』就是知晓了,了解、通达了,就是这个「喻」字。所以这个『罕譬』也是彰显有譬喻它比较具体,人很容易在这个譬喻当中体会到那个精神。比方,我们都说「烦恼贼」,是吧?烦恼是贼,偷了我们什么东西?把我们的智慧偷走了,把我们的清净自在偷走了。贼,就是一个很好的譬喻。既然他是贼,贼会做贼心虚。这个贼要爬上墙,要进入你家了,你是主人,他是贼,烦恼是贼。这个主人一觉醒过来,知道这个贼上门来了,桌子一拍,那个贼就怎么样?就掉下去了,他做贼心虚。所以正念现前,人一觉照,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哪有主人在怕贼的道理,是不?所以《尚书》告诉我们,「圣狂之分,在乎一念」,让正念提起来,让主人觉醒,不能让贼放肆。这是一个比喻。 另外一个比喻,猫抓老鼠,大家看过没有?想像一下就好,现在可能这个情境不多,住大楼里面比较看不到。你看那个猫盯著,老鼠不敢出来,躲在那个洞里面。这个猫状态非常勇猛,你敢出来,一把就把你给揪起来,是吧?好,我们就要学那只猫盯著老鼠的样子,「烦恼你敢出来,给你好看!」它一起来,一把就把它揪起来,不让它放肆。所以明天开始练猫抓老鼠,觉照时时善观己心,一有邪念起来,马上就不让它放肆,马上把它断掉。 所以教学者他能够在教学引导的时候,「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这样学习者会很受益,他知道圣贤学问对他人生的启发跟深远的影响,他也会希望自己能够继承像他老师这样的志业。而且要继承教学的志业,现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因为你是领导的,你可以「作之君」之外,你「作之亲、作之师」。所以我们对於这些在自己企业推展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企业家,我们也非常感佩他们,他们也是好老师。他们以身教、以言教,还有以一个好的企业环境的境教,把他的员工教好了。很多企业家很用心,把德行不好的员工变得懂事孝顺,他们的父母,那是住几千里之外,都一定要坐飞机来谢谢他的领导,「我的孩子三十几年我没教好,居然是这个公司领导把他教好」,一定要当面来谢谢。我听到的一个例子是,夫妻还没听课以前,都要跟他爸爸收房租,听了课以后不收房租了,这个老人家坐飞机来了解状况。 其实在这几段当中,也都在讲到,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条件,要能够长善救失,要能了解学生的问题,要能有这种感染力,以德行去感化学生。接著也是讲到,为人师的应该具备的德行、能力。下一段说到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这个『君子』,读书的人,也是指教学者。这个『至学』,也是强调他了解到整个求学过程当中的这些可能会遇到的状况,浅深、次第,他知道要怎么去循序渐进。所以这一句话其实点出来了一个重点,教学者自己要是一个好学生,他才知道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情况,要怎么突破。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的,「预知三岔路,须问过来人」,遇到三岔路了,接下来怎么走?必须问走过的人。学生要问老师,老师要是自己走过来的人,自己曾经好学、勇猛,自己曾经对治自己的习气,怎么把经典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他都有这些经验、体悟了,他才能够把对的方式引导给学生。 而且,『而知其美恶』,这个其实是呼应了前前一段的内容,知道他的美恶,就是知道学生的程度、高低状况,他才能因材施教。那都了解了求学问的整个过程、方法,又了解学生的素质,他就懂得怎么协助他一步一步提升。而且在协助的过程当中,『然后能博喻』,还要能够广博的去开导、晓谕,让他明了,让他体悟到这些道理。所以这个「博喻」当中,教学者要很能设身处地,每一个人他的成长背景不同,思惟方式不同,必须很了解他的整个背景、他的状况,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言语去让他明理。所以这个博当中除了很有学识之外,还能够很能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他的心境。甚至於最好能建立共通的语言,这样就更好沟通了。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他能广博譬喻,就能给人讲明白,他可以当老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当老师很有爱心,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除了平等的爱心,他还很能分辨每一个人的差异。紧接著他才能够去一个地方当官员、当父母官。因为他有这些爱心,又能够因材施教,他面对人民,他懂得怎么教育他;他面对自己的下属,他知道怎么栽培他。大家想一想,现在当企业家的难度高,还是在学校教书高?大家看一看,哪个难度高?我们自己感受感受,我们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你要把一个人讲明白容不容易?不容易,大人比小孩还不好教,小孩比较单纯,大人他思想复杂多了。所以教大人比教小孩的难度还高,大家同不同意?所以假如结婚的人,你自己学了传统文化,你另一半没学,那你就是带个弟弟、带个妹妹,是吧?你得要长期呵护,好好引导。所以企业家的难度很高。每一个人性格都不一样,脾气也不一样,认知也不同,你还要慢慢引导大家建立共识。当领导不容易。 很多人没当过领导,批评得很痛快。所以您在团体当中,你当领导,比方公益团体,有一个同仁特别会批评,批评得挺准的,人家说得准、说得对还是要听。不过他假如常常批评,到时候你就跟他讲,你来做好了。让他试试看,不然人没有经历过,不知道什么滋味,「事非经过不知难」。批评很容易,真正去做不容易。所以当一个地方首长,或者当一个团体的领导者,都要先有教育的爱心,『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他在一个团体或在一个地方,照顾一方百姓,再提升,他才能做一个国君、一个高官。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当老师所培养的学问,培养的这些好的心境,都是在奠基他以后有没有机会去当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君王。那他就可以用这些学问去造福於百姓。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选择好的老师也要非常慎重。第一个,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第二个,这个老师假如,比方他的家庭很美满,他人生阅历很丰富,处世很柔和、圆融,都能具备这一些德行,那这个学生就很受益了。而且这个『择师』,很可能是为了一个家族,甚至於是为了整个国家的教育,那就更要慎重去选,因为它影响非常深远。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这个『三王』是指禹王、汤王、武王,这三代的开国国君;『四代』是指虞(大舜那个时代)、夏、商、周这个四代。『唯其师』强调的是都很重视教育,都很重视选择老师,来教育老百姓,教育人民。而且他们那个时代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这一些国君本身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以前这个叫做圣贤政治,因为他太有德行了,为人师表,又把他推出来当国君。舜是农民,为什么他会出来做天子?尧帝把他选出来的。尧帝真是爱老百姓,用心良苦,把女儿嫁给他,把九个儿子带到他身边当他的朋友。大家看,女儿嫁给他,私生活一清二楚,藏都藏不了。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德行,问他另一半就知道了。所以,假如另外一半对他都是肃然起敬,那这个人的德行不简单。我遇过这样的人不多,但是有,卢叔叔他太太对他佩服。卢叔叔有一段话,他说男人没有资格要求太太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应该是自己对太太好到,太太很自然的生起对自己父母的感恩,「就是这样的父母栽培出这么优秀的男人,让我人生这么幸福,我要报这两个老人的恩。」你看那个心境,这样子存心,这样子去经营婚姻,哪有说另外一半不感动的道理! 所以那个时代也确实他们的人民都感动到,羞耻自己不能像尧舜的德行去效法,那个时代的人民是达到这样的心境。禹王治理天下的时候,老百姓有犯错,禹王在那里哭、忏悔,「尧舜治国的时候,老百姓都耻不如尧舜,现在轮到我来治理这个天下了,老百姓都没有这样的心境了,我实在太惭愧了。」所以那个时代的领导者也是所有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好老师。我们接著看下一段: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这一段就提到师道尊严的重要了。而这个『严师』,就是指尊重老师,尊重道业,对学问的尊重,这个是最难能可贵的了。所以这个尊重老师,表现在依教奉行。而且这个态度,「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师严然后道尊。】 人懂得尊敬老师了,那他讲出来的这些经典道理,自然他就很恭敬去吸收,这个就尊重圣贤的教诲了,『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恭敬的来学习,不敢怠惰。 【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 所以一个国君不以对待臣子之礼的情况有两种。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 就是当这一个臣子,这个『尸』是指我们要祭祀祖先,就要去找一个跟祖先长得最像的人,让他坐在那里,这个「尸」。他要当祖先了,那你还把他当臣子一样使唤,这个心就没有办法这么诚了。所以长得像祖先有好处,皇帝都不能以臣子之礼对他。那后世就用画像,大家看好像市面上有卖,满清十几个皇帝,都是画出来的。这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 【当其为师。】 他是皇帝请来教学的老师,他不以臣之礼对他。这个臣礼,皇帝向南面,臣子向北面。所以一些忠臣要自杀以前,因为他不想违背国家,他面北,那个就是好像看著他的君王,然后自尽。所以老师有另外一个称呼,叫西席,坐在西面,面东,西席是指老师。主人叫东道主,坐东边。皇帝坐东边,老师坐西边。这不是君臣之礼了,是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的态度。这是两种情况不把对方当作臣子。所以这里彰显了一个重点,就是一个国家领导者带动尊师重道,这个就很可贵了。 而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传统文化断了好几代了。断了,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读书人的责任,人家不懂叫正常,更不能去要求人。你说,「这么大人了,还不懂尊师重道。」听起来很有道理,人家要继续问,「那他小学老师是谁?」是吧?「以前怎么没人教过他?」反正找到最后,我们难辞其咎,那个《三字经》早等我们,「教不严,师之惰」。所以,师道尊严要靠老师自己的德行,让人家自自然然感佩,生起尊重。你说老师都拼命去赚钱,开BMW、开Benz,你说人怎么尊重他?他都不尊重自己的天职了,人家怎么去尊重我们从事教育? 【大学之礼。】 大学所教导的这些礼仪。 【虽诏於天子。】 天子公布的这些礼节。 【无北面。】 就是老师没有为臣之礼,为臣是面北,所以『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 好,接著我们看下一段,强调教学者跟学生之间很好的互动,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懂得怎么问,怎么答问。所以学问学问,也要学著怎么问,还要怎么答。 【善学者。】 善於学习的人。 【师逸而功倍。】 老师很轻松,那个『逸』就是比较轻松、愉快,但是效果却很好,这个『倍』就是效果非常好。 【又从而庸之。】 这个『庸』,是学生学得很好,老师不怎么费力,而且学生还把功劳都归给老师,那个「庸」就是归功於老师。 【不善学者。】 不善於学习的人。 【师勤而功半。】 老师很努力教,收效、功效减半,不好。 【又从而怨之。】 而且还抱怨老师教得不好。这个是「不善学者」的态度。 【善问者,如攻坚木。】 善於发问的人就好像在砍木头,以前的人他要烧柴、劈柴,『攻坚木』,这个木头很坚硬,他会顺著木头,比方它年轮比较密的地方那比较坚硬,年轮松的地方它比较好切进去,他就是顺著那个比较简单的,然后再使力,再把那个难的部分顺势的把它给砍断。大家都盯著我看,没砍过木头,因为马来西亚是热带地方。你们小时候煮饭有砍,好,OK,是我错怪你们了。 【先其易者。】 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进去。 【后其节目。】 再扩及到较硬的部分。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就是顺著这样一直砍下去就自然分解,把它劈开了。『相说以解』,就是自然分解、脱落了。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善问的人,就顺著道理,顺著这些纲领、脉络,一直这样问下来,老师也顺著答,这样就很好。 【不善问者反此。】 不善问的人,东问一下,西跳一下,然后边问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很多东西。所以这个回答的老师讲著讲著,还讲不到一半,「好,那我问你,再问你一个问题」。他自己脑子也是乱的,所以这个就没有章法,就很乱了。其实有时候在问问题,不是想听明白,是想问看看可不可以把他问倒,「我就不相信你都答得出来」。所以问的心态也要对。 【善待问者如撞钟。】 『善待问』就是善於回答问题,就像撞钟一样。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你轻轻撞,回答的就轻轻的。你撞得很大: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它就很响亮。这个就是你问个小问题,他很契理契机给你回答。你问个小问题,他不会给你讲两个小时,都是契理契机在回答。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就好像那个撞钟的人很从容的撞,他从容不迫去撞那个钟,那个钟声余音悠扬,传得很久远。从这里延伸、譬喻到,一个老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从容、应对自如,那个都是智慧自然流露出来,给人一回答,印象很深,让人马上明白。然后就『尽其声』,好像他那个回答就会让人家久久不会忘记,回到家里还一直在想,刚刚这位老师他回答的那些,真是开解得很清楚、很明白。好,夫子在《论语》当中也说,他「空空如也」。所以一个好的老师,他平常是很清净无为的,不是脑子里一大堆东西在那儿转,他很清净,净生智慧。所以他很从容、很定,人家一问,就像那个撞钟,他马上就回应。 【不善答问者反此。】 不善於回答问题的,他就不能契理契机去答了。 【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一些都是提升学问重要的途径。学者要学而不厌,教者、达者要教人不倦。接著,我们看下一段讲到: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记问之学』,其实就是师长常讲的研究学问,就是儒学、道学、佛学,拿来研究的。大家有没有身边一些亲戚是专门研究学问的,有没有?有。大家注意看,研究学问的人额头有没有发亮?然后就是每天都笑呵呵的,很快乐?这个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长刚好二OO六年的时候,在巴黎,我们刚好有一个三天的展览,跟一百九十二个国家做交流,其实最重要的要跟他们交流,宗教是可以团结的,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人之初,性本善」。交流完,接著到英国去参学,英国有几所在全世界排在前几名的大学。结果去了剑桥大学,我们很有福气,也跟班跟上了。到了教室,师长跟他们讲课。一开始就很吃惊,英国人拿著麦克风讲流利的北京话,比我还标准,我这个还有一点福建腔。他很标准,我们你说能不佩服吗?下了多少功夫。一了解,他的论文,用《孟子》写论文,用王维这个诗人写论文,还有用《无量寿经》写论文,拿博士学位,厉不厉害?现在人的厉害,有一个角度叫人家做得到我做不到他就厉害了。其实这个逻辑不是很妥当。为什么?他会的我不会他就厉害了,那每一个人都重才能,就觉得有才能好厉害,然后人就去羡慕才能。应该是佩服他的德行,这个风气才对。 所以虽然他能够拿到博士学位,结果师长问他们:汤恩比教授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你们听过这句话没有?每一个人都说有,他们都读过了。接著问到:你们觉得这句话讲得对不对?这句话讲了三十多年,怎么这个社会没有改善?汤恩比的话有没有讲错?这些硕士生、博士生没有反应,看著师父也不知道怎么解决了。所以假如拿到博士、硕士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是「记问之学」了。人师的智慧观念能改变一个人、能改变一个家、能改变一个国!所以历代找有学问的人都封他为国师,他堪为一国人民的老师。我们应该是往这一个方向去提升才对。 师父又讲到:你们都读过《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过《三字经》,「教之道,贵以专」。他们是汉学系的,「教之道,贵以专」,结果他读个中文系,一个学期学十几科都有,是不是?所以《三字经》拿来干什么?拿学历的。跟自己的人生有没有关系?那这个脱节开来了。所以师长跟他们讲:「你们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不过你们还是生活在烦恼的痛苦当中。」是吧?「哎呀,博士拿不拿得到?」可能到最后一年还得吃安眠药,担心。真的拿到了,就快乐了吗?假如不能深刻体会知足常乐,那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所以记问之学就是把经典这些教诲当作知识来学。经典的教诲是智慧,不是知识,智慧能解决人生的问题。而这个智慧从哪里来?从放下习气来的,从学一句做一句来的,从解行相应来的。解行相应,人的境界才能提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不能提升还堕落;「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这个解行相应是提升的关键所在。而且他不只自己要解行相应,有真实的学问,他还能够: 【必也其听语乎。】 就是他必定要能够听学生讲的话,他提出的问题,他一听就能给他适当的解答,观机的能力就很高。 【力不能问。】 学生的能力问不出来,但是他已经遇到那个瓶颈了,只是他不知道怎么问,这个教学者看得出来。 【然后语之。】 就主动观察出他要突破的那个点,然后帮他引导。所以这个观察能力就很强,看到他最近卡在可能是贪多,还是贪快了,赶紧点他一下,或者最近看到他有什么执著点,赶紧告诉他。 【语之而不知。】 已经告诉他了,他还是没搞懂,这个时候不要勉强,不要还一直讲下去。有时候你硬塞,把他的悟门给塞住了。他不能问,已经告诉他了,『语之』他还是没有办法领会。 【虽舍之可也。】 就是暂时先缓一下,再等待时机,可以。不一定就急於一定要现在把它讲明白。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先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次一定可以把《礼记.学记》我们把它结束。然后我们紧接著就看「祭十二郎文」。然后后面还有《德育故事.绪余.悌篇》,大家有时间也可以把它看一下,这个我们都会一起来上。好,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