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慧净法师:《无量寿经》概说


 2016/9/9    下载DOC文档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本次“佛一”要和大家研讨的内容是《无量寿经》概说。

《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也是净土三经中最根本的经典。所谓净土三经,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在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说到有关阿弥陀佛或极乐世界的经典,统计起来就有二百多部。譬如《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悲华经》、《涅槃经》¨等,都有说到极乐世界,也有介绍到阿弥陀佛。但是,这二百多部的经典都不是我们净土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净土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典。我们是修学净土法门,根本依据的经典有所谓:“正明正依”、“旁明正依”、“旁明旁依”。

“正明正依”,就是指这部经典的主要内容,是在说明阿弥陀佛的救度,以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我们就将它做为主要的依据,这叫做“正明正依”。净土宗“正明正依”的经典,就是这三部经。

“旁明正依”,就是指这些经或论注,虽然不是专门在解释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但是它的重点、核心,却是围绕着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这样虽然是旁明,但从外围来解释,仍然归属在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所以也可以做为正依,这叫作“旁明正依”。

“旁明旁依”,就是说这些经或论注,虽有提到但不是主要在说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像这样也可以作为净土三经的补充参考,因此叫做“旁明旁依”。

这部《无量寿经》在历史上,从后汉一直到北宋初期,共有十二种翻译本,也就是有十二位三藏法师、高僧大德翻译过,所以共有十二种版本。但是,因为战争或者流传年代太久,其中有七部已经遗失,现只存留五部,这叫做“五存七缺”。在尚存的五部之中,我们所依据的法本是曹魏时代的三藏法师康僧铠所翻译的。这部《无量寿经》分为上、下二卷,经题虽是六字,但也可简称为《大经》、《大本》,或《寿经》,因为它是二卷,所以也称为《双卷经》。

经过学者的研究,认为《无量寿经》,并没有十二种翻译,其中可能有重复的,不过,不管有无重复,现在实际所留下来的就是五种。传说会有十二种之多,可见这部经在历史上是经过很多次的翻译,多次的翻译表示这部经很受重视,而且这部经在当时的印度,是经过佛陀多时、多次的开讲,所以有很多人在传诵,因此,翻译的人多、翻译的版本也多。

现在所流传的这五部《无量寿经》,它的经名各有不同:最早是后汉时代所翻译的叫《大阿弥陀经》;第二本是《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就是现在我们所依据的,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第四则列在唐朝时代所翻译的《大宝积经》之内。《大宝积经》里面有一会叫做《无量寿如来会》,仍分为上、下二卷,这《无量寿如来会》和《无量寿经》的内容是一样的;第五是北宋时代法贤三藏所翻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总共有这五部。

对净土其他的经典来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根本经”,其他的经叫做“枝末经”,而《无量寿经》是根本经中的根本经。《观无量寿经》是《无量寿经》的开展,《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结论;《无量寿经》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和果,以及众生往生的因和果。论《无量寿经》的根本,就是在讲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之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也叫作愿王,因为有四十八愿的开展,所以才有《观无量寿经》的发挥,最后才有《阿弥陀经》结论性的经文内涵。

这五种《无量寿经》的翻译本,若互相比较,到底是哪一本较优秀?当然,就是现在我们所依据的这本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因为它最为详细、最为完整。

日本有一位凝然法师,他有写一篇文,叫做《净土法门源流章》。在这篇文章里就说:“虽有五本,中国、日本,世多依行、读诵、讲敷、造疏、述义、举世竞玩者,只‘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而已。”这段文的意思就是说,不论中国也好、日本也好,在历史上高僧大德所依据、所读诵,或是所用来讲演、用来注解的,都是依据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而不是依据其他四部的《无量寿经》;也就是说,虽然有五本,但历史上高僧大德都是依据康僧铠所翻译的这本,所以是最优秀、最完整、最详细的版本。

其次就是唐朝时代菩提流支所翻译的《无量寿如来会》,接着是北宋时代法贤三藏所翻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最后就是汉朝以及东吴所翻译的其他二本,也就是《大阿弥陀经》以及《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

这五部经的差别,是以经文内容是否完整为主,若将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和其他版本比较,当然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齐整、完备。但是和其他四部《无量寿经》比较起来,就已经是最完整了。

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历代的祖师,都选定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作为主要的依据,并以其他四部经,做为补充的解释;也就是说,这本《佛说无量寿经》没有讲到,但其他四部经有说到的,就参酌其他四部经来补充。

但是,它的骨干还是《佛说无量寿经》,以此作为根本的原则和依据。其他四部经所说,若是和《佛说无量寿经》有所不同,就以《佛说无量寿经》为根据、标准。因此,我们现在修学净土宗,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当然也要像历代祖师大德一般,以康僧铠所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作为我们研究教理的标准。然后,再参考其他四部经作为补充。

近代,约一百多年前,在印度北方的尼泊尔,有发现到梵文本,也就是印度原文的《无量寿经》。但是,这部印度文的《无量寿经》,没人知道它是在什么时代所写成的。

现在,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约一百二十多年前的1894年,英国有一个马克斯穆勒Max Muller博士,将这部梵文本的《无量寿经》,翻译成英文,收录于《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又在一百零七年前的1908年,日本也有一位南条文雄博士,将这印度的梵文本翻译成日文。

但是,这部印度梵文的原本,和现存的五部汉文本来比较,仍有很多缺漏的地方,甚至也比唐译的《无量寿如来会》逊色,所以,还是康僧铠所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比较完整、齐备,文句也较优雅。因此这本梵文本也不能作为我们净土宗教理的基础和标准;总之,五本汉文的翻译本和这部印度梵文的原本合计六本,在这六本之中,我们的依据还是比较完备的《佛说无量寿经》。

因此,我们这个法脉的祖师:像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全部都依据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乃至其他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他们在研究净土的教理,在引用《无量寿经》的时候,一样也是依康僧铠所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作为根据。因此,这部经就是我们净土宗,净土三经的根本经。

为什么历史上会有十二种的翻译本?为何现存的六种版本中内容有同、也有异呢?表示这部经在印度就有很多时代、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课诵、在传持。在古代,都是口耳相传。等到有文字记载,是在好几百年以后,因为经过长久的时代,也经过这么多人的传诵。所以在传授、记录的过程中,版本多内容难免就会有不同的地方。

不过,它的核心、它的宗旨,彼此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也就是说,这六部《无量寿经》都在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都在说阿弥陀佛慈悲、平等的救度,都没有离开这个根本和宗旨。

《佛说无量寿经》分上、下二卷,上卷的文字,包含经题总共有八千三百八十二字,下卷有九千零五十二字,总共是一万七千四百三十四字。就这版本而言,因保存的地方不同,在文字上,也有几个字的差异。譬如《大藏经》的刊本,以及我们现在的流通本,甚至韩国的《高丽藏》,我们中国的《龙藏》,这些藏经的文本中,可能在某些地方,文字会多一字或少一字。就像《无量寿经》“发起序”里的《释迦出世本怀文》,其中有一句“欲拯群萌”。有的版本是“欲拯济群萌”,多一“济”字,其实“拯”也好、“拯济”也好,意思都一样,就是救度的意思,只是字句的差别。

现在开始介绍《无量寿经》概要,略分十段来作简介:

一, 如来出世本怀经;

二, 弥陀因地之发愿;

三, 弥陀因地之修行;

四, 弥陀果地之庄严;

五, 众生往生之因果;

六, 释尊劝诫恶行善;

七, 释尊诫信疑得失;

八, 释尊劝往生极乐;

九, 释尊嘱流通念佛;

十, 释尊使此经独留。

先以这十段文简略介绍整部《无量寿经》的概要,然后再举出五段重要的经文,因为这十段文只是简略的介绍,但是,它重要的经文,则必须另外再做较详细、慎重的解说。重要的经文有五段,就是:

第一、释迦出世本怀文

经文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第二、第十八愿愿文

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也是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总共有三十六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第十八愿文在整个《无量寿经》上、下二卷之中,是最为重要、最根本的,所以,我们也要特别来研讨。

第三、第十八愿成就文

总共四十字,和根本愿第十八愿有同样的重要性,经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四、《无量寿经》付嘱流通文

是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的“流通文”,这段“流通文”和第十八愿的“成就文”,也同样重要,因为,这段文等于是第十八愿的归结,说明第十八愿的功能、力用,总共三十二字,经文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无量寿经》特留之文

当《无量寿经》快要结束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以非常慈悲、恳切的心,告诉我们,即使到了法灭时代,也就是末法万年以后,所有的经典,三藏十二部经的教法都消失了,连三宝的名称,三界六道、因果轮回的教理也完全没有人知道了。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了悲愍轮回众生未得解脱。因此,特别以他的神通愿力,将这部《无量寿经》流存在世间,使它永远存在。所以这段文就《无量寿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段文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释迦牟尼佛慈悲哀愍,特别将这部《无量寿经》单独流传在世间百岁,文面上是一百年的时间,但是这“百”,不是数目字十、百、千、万的百,而是指长久的意思,所以在《无量寿如来会》就说“永住不灭”,将这部经永远流传存在世间、不使消灭。在梵文本也说:“一直流传,不使它消灭,让众生可以得到最高的利益。”

这一次的“佛一”,我先简略的分为十段来简介《无量寿经》。

第一、如来出世本怀经

每一部经开始,都有〈序分〉,接着是〈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可分为二种:一种叫〈证信序〉,另一种叫〈发起序〉。证信序就是在证明这部经确实是佛所说的,它有时间的证据、地点的证据、听众的证据,以及对机众,纪录者的证据,这叫做证信序六成就。

“证信序六成就”即是“闻、信、时、主、处、众”。“闻”就是指阿难尊者,他亲身听佛所说《无量寿经》的内容,所以是可以相信且无需怀疑的,这叫做“闻”和“信”,再来就是“时”,就是某一个时间,“主”是指释迦牟尼佛,他是主要的讲说者,“处”是在某一个处所,“众”是对大比丘、大菩萨等这些大众所说的,这叫做“闻、信、时、主、处、众”。

凡是每一部经的开始,都有“证信序六成就”,那《无量寿经》的“证信序六成就”,是怎样说呢?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又与大乘众菩萨俱¨。

我闻就是“闻”,如是就是“信”,一时就是“时”,佛住王舍城,就是“主”和“处”,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大乘众菩萨的众菩萨,就是“众”。

这里的菩萨众,都不是普通的人物,也不是小乘的菩萨,全都是大乘的菩萨,经文形容说:“来会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示现八相成道之化仪。”也就是说,来听释迦牟尼佛解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四十八大愿,以及解释极乐世界如何庄严的这些菩萨众,都和普贤菩萨一样,能以大愿行,示现八相成佛,并倒驾慈航来救度众生。因此,这些菩萨都可以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显化成佛来救度众生,像这样的大菩萨都来参加这次会座,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

接下来有几句经文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的要将功德惠赐给我们,要消除我们业障的殷切之心。这几句经文,我们若铭记在心中,好好的体会,就可以领悟到阿弥陀佛的慈悲,以及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关系。让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时,能够很安心、很法喜的来称念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

这些经文我将它分为五句,就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孝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弥陀是我不请之友。这些菩萨全都是学佛的悲心、学佛的风范,佛的悲心就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就是指我们罪恶生死凡夫,佛,是非常尊贵高尚的,不是我们凡夫有资格可以和他并肩同行、平起平坐、可以和他做朋友的。因为我们不是罗汉、也不是菩萨,我们不够资格,因为我们是在六道中轮回,贪、瞋、痴具足、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哪够资格和佛作朋友呢?当然也不知道有佛愿意来和我们做朋友,但是,佛却不嫌弃我们,主动来找我们,要来和我们做朋友,要来救拔我们,这叫做“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弥陀为我荷负重担。佛主动来作我们罪苦众生的朋友,既是朋友,朋友有互通有无,甚至共患难同甘苦的情义。我们众生有担不起的重担,他替我们担起来。我们众生有什么担不起的重担?我们有生生世世以来杀生的重担,生生世世以来我们都曾杀过生,杀鸡、杀鸭、杀猪、杀牛、杀鱼、杀鸟,甚至杀人,而且所杀之众生不计其数。

请问莲友,我们有杀生过吗?(有),我们有杀过人吗?这世我们没有杀过人,但是,旷劫以来、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我们曾杀过人,而且,让我们所杀的人,不管是善人、恶人,都不计其数。同时我们也不计其数的偷盗、毁谤及侮辱对方。也就是杀、盗、YIN、妄,这四种根本的罪业,我们都曾不计其数的做过,所以罪业非常沉重。

请问,从小到现在,我们有说过谎话吗?(有),曾说过别人的是非吗?(有),有拿过不应该拿、赚过不应该赚、有借而不还吗?旷劫以来这些都不计其数,这种业重不重?(重),我们担得起吗?(担不起),所以我们的结果会在哪里?在三恶道里。即使离开三恶道,出生在人间或者天上,如果这些业还没有还清,永远都会在六道中来来去去无法出离。想要出离六道就必须要将这些业还完,或者要勤修戒定慧,等完全熄灭了贪瞋痴,才不会被这些业所障碍。

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功德,无法抵偿昨天以前的罪过;今世所累积的修行,无法抵偿过去无量世的罪业,所以我们担不起、也还不完。现在阿弥陀佛要来做我们的朋友,要来担我们的重担,为我们负责、替我们还业债,这叫做“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弥陀施我不请知法。将这些我们不知道要去追求的弥陀救度之法,主动介绍给我们,推荐给我们。当我们没有能力、买不起、无法接受时,他就不讲条件,白白送给我们、布施给我们、惠赐给我们。这叫做“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弥陀孝我如其父母。这些可以显化成佛的菩萨,他们都效法阿弥陀佛,因此,他和我们众生是什么关系?他以什么姿态来对待我们众生呢?就是以“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的关系,将我们罪恶生死轮回的众生,当做他的父母,而以很诚心、很纯朴,出自内心真诚的来孝顺我们。对我们非常的孝、非常的顺,随顺众生、孝敬众生,比孝子孝顺父母还要超越百倍、千倍以上的孝。所以我们虽然恭敬诸佛菩萨、礼拜诸佛菩萨、供养赞叹诸佛菩萨;但是,诸佛菩萨也是在供养着我们、孝顺着我们,以不请之法,来惠赐给我们。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弥陀视我如他自己。就是说这些菩萨进一步将我们十方众生,看作他本身,所谓“视人如己,爱人如己”。还在因地的菩萨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众生了,何况已经成佛的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是自自然然,没有任何造作的。

以上说到《无量寿经》的证信序,接下来要简略的介绍发起序,这部经发起的因缘。也就是佛为什么要说这部《无量寿经》?他的动机与目的,这叫做发起序。发起序就每一部经来说,都有不同的因缘,《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不是小因缘,是有非常殊胜的大事因缘,所以佛才讲这部《无量寿经》。

《大智度论》说:

譬如须弥山,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能令动,佛亦如是,大因缘故,而有所说。

佛陀每天的生活,除了说法,就是处在寂静、禅悦之中:因为佛时时刻刻都安忍于“真如实相”之境,内心非常寂静,既不起烦恼以及妄想杂念,也不受外界色、声、香、味、触、法、顺境、逆境等种种因缘而浮动,所以,恒处在寂静之中,要不然,就是说法,而且说法必须要因缘具足,他才会开金口,恒顺众生讲经说法。

佛是在什么因缘之下,来说这部《无量寿经》呢?经典中说,在一万二千位的大比丘,以及无量的大乘菩萨众聚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特别显现出一种非常庄严光彩的相貌,而且充满着非常欢喜的心情。

当时的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有二十五年的时间,都跟随在佛的身边,凡是佛所讲说的经法,阿难尊者都亲身听闻,他的记忆力很好,可以说过目不忘,而且也是经耳不忘,只要一听闻,就永远不会忘记。

那个时候,阿难尊者觉得很特别,感觉有很大很重要的事即将要展现,他就问佛陀说:“自从做您的侍者以来,我从来不曾看过释尊您的面容像今天这么光彩、心情这么喜悦,是不是佛陀您要来显示救度众生的大愿、以及开讲救度众生的大法呢?”

那时,释迦牟尼佛非常称赞阿难尊者,说:“你真是有智慧,可以把握机缘,来问我这个问题,你这请法的功德,胜过供养一恒河沙的阿罗汉。因为你的请问,让我来开示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救度众生的法门。这个法可以使十方众生,得度生死轮回,并快速成就佛道。”赞叹阿难尊者之后,释迦牟尼佛就在这机缘之下,在这些大比丘、大菩萨聚会的场合之中,开示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妙法。

《无量寿经》的发起序,有一段文,它的核心、重点就是在说,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这段文叫做《如来出世本怀文》,总共有三十二字,请大家合掌随我念: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是发起序的主旨。因此,这部《无量寿经》也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

这三十二字经文的内涵,非常的深奥,非常的重要。尤其是最后两句,“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总共十一字,也有经本说是“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减一字,总共十字,但是,意思相同。

这两句经文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世间,他的目的在哪里?动机在何处?所以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教、整个净土宗的基础。因为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才开演出净土法门的教理,才能让我们在这一世得到安心,来世能往生极乐世界,不久就可以成佛。

我们不论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所谓学佛、成佛,就近程来说,先要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以究竟的目标来讲,则是要成佛;若以圣道自力法门而言,单单解脱生死轮回就非常困难,即使有能力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但要成佛,仍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考验,而且这是要从他可以降伏烦恼、断除见惑算起,要不然,都在六道里轮回,解脱无望。

唯有我们净土门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决定可以在今生今世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看康僧铠所翻译的《无量寿经》,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解这个道理,让我们修学净土的人,对于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有信心,得安心。而没有任何不肯定或任何模棱两可的疑虑,可以非常清楚、非常确定的,我们今生今世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简而言之,使人往生极乐世界不仅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世间,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的目的,更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

就佛门弟子来说,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此身来脱离六道轮回。因为,若没得到人身,就无法听闻佛法、进而依靠佛法来解脱轮回。现在这地球上,有七十亿左右的人已经得到人身,但是假使没有学佛,仗佛愿力来脱离轮回,那这些人要等到何生何世才能永离苦海?岂不是这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将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学佛的目的、我们出家的目的、我们修行的目的,全都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这一件事。而了脱生死、成就佛道,是世间上最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依据《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之法,就“只要念佛”。

只要念佛,今生今世就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能快速成佛。这些道理,全都在康僧铠所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里。

所以其他人翻译的净土经典,只能参考,不能做为依据。若没有依据康僧铠所翻译的《无量寿经》,而依据其他的经典,或者根据现代人所编辑的会集本,那我们就不能得到安心和信心了。再者,因为这会集本,已经将五部的经典,尤其是康僧铠这部《佛说无量寿经》,整个体系、整个组织架构,以及逻辑顺序,全都打乱了。

若是康僧铠这部经,教理的组织架构,就非常清楚完整,说出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无丝毫掺杂、不混乱,而且四十八愿的愿文和成就文,可以说是两两相对,非常符合因和果。但是,现在的会集本,在这方面都已经混乱、模糊,看不出了。所以希望我们净土宗的行者,必须依据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不要依据凡夫编纂的会集本。
这发起序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堀山(也就是灵鹫山),进入大寂定,显现殊胜的颜貌,也就是在显现和阿弥陀佛一样的威严、慈祥的庄严相,展现着非常欢喜、非常满足的心情。也好像只要把这个法说出以后,他一生的任务就完成了一般。因此,这段文叫做《如来出世本怀文》,这部经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

第二、弥陀因地之发愿。

接着进入“正宗分”。释迦牟尼佛又继续介绍阿弥陀佛发愿的内容,这段文在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里就说: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这一段文就是在介绍阿弥陀佛因地发愿的过程。

净土法门主要的依据经典是净土三经,加上祖师的论疏,就是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以及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我们已将这些经、论、疏会集起来,编辑为一本,叫做《净土宗圣教集》。凡是学净土法门的行者,希望都能请一本回去研讨。上述这段文是在《圣教集》的五十八页到七十三页。

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无央数劫以前,有锭光佛、光远佛等,总共五十三尊佛,相续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教化度脱众生,使无量的众生得道以后,这些佛才一、一进入涅槃。”

到了第五十四佛,也就是世自在王佛,出现在世间说法、救度众生时,有一位国王,听到佛讲经说法之后,他就发大菩提心,要上求无上佛道,要下救无量众生,并且舍弃王位,发心出家,舍弃他的名利、地位,和五欲的参加,来作一个生活简单、朴素,心境非常寂静的出家修行人。

他当时的法号叫做法藏比丘、或叫法藏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法藏菩萨他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已经证悟到“无生法忍”,也就是圣种性的菩萨。圣种性菩萨的位阶,是指十地当中的第八地到第十地,所以,法藏菩萨这时已经是圣种性十地的菩萨。

《无量寿经》中说,法藏菩萨“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也就是说,法藏菩萨有着非常高超的智慧、能力和非常勇猛、精进的修持。可以说,在当时是超越所有的修行者,是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的,这是《佛说无量寿经》所形容的法藏菩萨发心修行的情形。

若是依北宋法贤三藏所翻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就说:

信解第一、明记第一、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也就是说,法藏菩萨在当时,无论是就信心来说,或是对佛法的了解来讲,全都是第一的,而且过耳不忘,听过、看过就永远不会忘记。同时他的修行,他的精进,他的智慧,和他所发的菩提心,也都是最殊胜,最第一的,当时的修行者,都无法和他相比。

法藏菩萨出家的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因为当时他已经证悟到“无生法忍”了,所以他的天眼可以彻见十方世界,又经过世自在王佛的加持,因此,经典中说他能彻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并且依此以五劫的时间,来思考、摄取,庄严他将来要成就极乐世界的清净之行。在这当中,他在世自在王佛的面前广发了四十八大愿,并将这四十八大愿的内容都详细的说出来。这段经文就是法藏菩萨因地发愿的过程。

当然,我们知道四十八大愿中有一个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也叫做愿王。若论四十八愿,每一愿都非常重要,如果有一愿缺少或没有完成,这样就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阿弥陀佛。因为,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为了众生,每一愿都要成就极乐世界的庄严,每一愿都要完成阿弥陀佛他本身以及救度众生的功德,所以每一愿都要成就。这样,整个阿弥陀的佛极乐世界,以及救度众生的功德才可以整体显现。

在四十八愿当中有三个愿对我们来说更有重要而直接的关系。这三个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

第十八愿是我们往生的正因,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若没有专一念佛,没有完全依靠阿弥陀佛,而去修其他的行、念其他佛菩萨的名号或咒语、靠其他的法,这样要往生就很困难,甚至无法往生。

所以第十八愿,就是十方众生往生唯一的正因,有这个正因,就决定百分之百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管圣人、凡夫、不管善人、恶人、不管出家、在家,只要念佛,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现生之时,就蒙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临终之时,不管我们有无病苦、是否昏迷,阿弥陀佛都会显现在我们面前,将我们迎接到极乐世界。

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所要负责做的,就只是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会负责以摄取不舍的光明来保护我们,临终现前来将我们接引往生,这就是第十八愿。

第十一愿,也就是成佛的愿。愿文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不成佛、不成就极乐世界便罢,一旦成佛、成就极乐世界,他就能使得凡是念佛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当下就进入灭度。灭度就是涅槃、成佛的意思。所以,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成佛,这是第十一愿的内容。

请问我们莲友,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成佛了),那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是不是每一愿都全部成就?(是),那第十一愿这成佛的愿,有成就吗?(有),这样我们若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不是当下就可以领受到第十一愿成佛的功德,是不是?(是),要另等一段时间吗?(不用),因为,阿弥陀佛第十一愿已经成就了,所以不用另外等候时间才成佛。

因此,不管我们众生的身份、智慧、根器如何?是善多、善少;或者恶深、恶浅,这都不管,只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当下我们就能进入涅槃,就会成佛。

所谓灭度、涅槃或成佛,意思都是一样,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我们贪、瞋、痴的烦恼,以及万古以来所累积的罪业和业障,当下就能完全彻底断除,佛性当下就能完全显现,而且具足所有的功德和智能。

所以说,八万四千陀罗尼,三明六通当下完全显现。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本性所具足的,所以不需要向外去学习,也不是说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可以完成。

我们的佛性和诸佛菩萨的佛性,都完全一样,没有比较少、没有比较差。只是佛已经成佛,我们还没有成佛,我们还被贪、瞋、痴的烦恼所盖住,被业障所障碍,所以本身所具足的佛性,所具足的三明六通,所有的陀罗尼,都无法显现,如果到极乐世界,自然就能显现。

就好像黑暗遇到光明,百千万年来的黑暗就会在一刹那之间消失。明来暗去、暗去明来,当下一片光明。我们的贪、瞋、痴也好,万古以来所做的罪业也好,就像黑暗;而极乐世界本来就是充满光明灿烂的无量光明土,所以,一旦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这如万古长夜的黑暗,遇到阿弥陀佛灿烂的光明,黑暗当下就会消失,就和阿弥陀佛一样,一片光明。

黑暗往哪里去呢?其实黑暗无来无去,黑暗是虚假的,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就好像做梦,醒来时梦就完全不见。你若要问,这梦跑哪儿去?它是无来无去的,梦是我们众生的妄想、是虚假的,如果没有醒过来,万古都在作梦,若是醒过来,万古以来的梦当下就完全消失了,这就是第十一愿,也是成佛愿的内涵。

第二十二愿是“一生补处,倒驾慈航”的愿,为什么呢?到极乐世界虽然我们已经证悟佛道,和佛一样是无量寿、无量光,不过,一个净土只有一尊佛,所以其他的圣众,即使有成佛的功能和资格,但也要降到下一个位阶,作为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就好像太子他虽已有资格可以做国王,但是,他的父王还没退位,还未驾崩,他就暂时处在东宫的地位,必须等到原来的国王退位,他才能登基做国王。

菩萨要成为佛,最后的位阶就是一生补处,也就是这一生他已经在候补佛位了,不必等到第二生,或者十世、百世、千世之后。不过,若是往生极乐世界,要成佛就必须要到其他国土去显化成佛。

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既然无量寿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而且,有些经典说,阿弥陀佛的涅槃是就某种根机的方便说,若论极乐世界是报土,报土是有始无终,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所以,是有开始而没有结束的时候,永远都是报身佛。

因此,四十八愿之中,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其实每一愿、每一愿都非常重要,只是说这三愿是比较根本性的,尤其往生正因的第十八愿。

极乐世界不管有多殊胜,境界多高超,我们若不能往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就都没有关系了。但如果我们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境界如何,就都和我们有深密的关系了。

所以,第十八愿最重要,因此,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的人,首先就应该要了解第十八愿的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今生今世得到信心和安心,而且知道决定往生、决定脱离六道轮回之后,从此就会专心一意的想佛、念佛,而永远不会退转,这叫做忆佛、念佛。

在《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之中,我们知道,第一愿是“国无三恶道愿”,就是说,阿弥陀佛若是成佛,他的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的,意思就是要让我们十方众生,先有一个安心。我们十方众生最恐惧的、最惊怕的、最顾虑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罪业,将来会堕落三恶道,那要怎样才能避免堕落三恶道?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我们不堕落三恶道?

阿弥陀佛知道我们众生的心理,首先,要使他的极乐世界,是无三恶道的地方,所以只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罪业就会消除,不可能再去六道轮回,更何况是堕落三恶道呢!

现在我们再以宋代所翻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作为补充。经中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不但没有三恶道,而且已经或将要堕落在三恶道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要将他们救到极乐世界,不但使他们离开三恶道、离开六道轮回,而且要使他们快速成佛。所以,不只没有三恶道,而且可以救度三恶道的众生。

这段愿文,至少显示二点:

第一点就是说阿弥陀佛要救度的是十方众生,希望十方众生都能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这显示阿弥陀佛的愿,就是弘愿,是非常弘广,非常彻底,无边无尽的悲愿。

十方众生之中,若已在佛法界内,已经成佛,就无所谓救不救,若是三圣,声闻、缘觉和菩萨,也无所谓救不救。不过这三种圣者,如果想要快速成佛,也要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快速达到目的。

再来就是六道的众生,因为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所以三界六道的众生,无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是心不安稳、充满恐怖,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因此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尽九法界所有的众生,包括阿鼻地狱这种最极苦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要救度,而普愿一切众生皆生极乐世界,不愿独留一人在娑婆继续轮回,这就显示阿弥陀佛的悲愿非常深广。

第二点则显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门槛的,同时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佛力离开六道、离开地狱,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半点我们众生的力量。

论三恶道的众生,他怎么有能力可以修行呢?要叫三恶道的众生开悟,是不可能的;要请三恶道的众生忏除罪业,也不可能;要三恶道的众生持戒清净,也不可能;要三恶道的众生断除烦恼,也是不可能的;要三恶道的众生念佛念到可以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或者得到清净心,才可以往生,更是不可能。更不用说,要他以多大的善事、多少的功德来回向,来做条件交换,阿弥陀佛才要救他。绝对不是这样的,因为三恶道的众生,尤其是在阿鼻地狱,完全只有受苦,怎么会有时间来思惟、受持、来行善积德呢?没有那种环境,也没有那种心力,所以这就显示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救度。

所以,像这样没有办法向他们开条件的三恶道众生,阿弥陀佛都要把他们救到极乐世界了,这就显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不讲条件的,没有门槛的,是白白的要将他们救度到极乐世界的。

即使我们世间的人,或者天上的天人,有这种智能可以思考,可以精进的受持。但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可以让我们精进的这种智能,还是在三界里流转的智能,它是没有力量可以让我们出离三界的。只有靠阿弥陀佛的功德,才能让我们离开三界往生极乐。对我们来说,就是有智能、有修行,但都不足以当依靠。那要怎样靠阿弥陀佛呢?就是净土宗宗旨所说的“专称弥陀佛名”,因为阿弥陀佛就是以名号来救度众生,我们要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是平生之机,那就一生念佛,若是临终才遇到这法门,即使十声也好、三声、一声也罢,甚至嘴巴无法张开,只有心中一念,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当下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从今以后就以这种信念,来想佛、来念佛,这样说起来,就没有任何的条件,没有任何的门槛。这也显示,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果需要靠自己的力量,这些众生就都不可能往生了。

再说,我们虽有智能。但这智能是无法让我们脱出三界的,无论我们多么有智慧、有学问、有道德、有人格,甚至有修行,到临终的时候,这些都没有半点力量可以让我们离开三界。我们照样都会受到生生世世以来贪、瞋、痴的烦恼,以及业障所障碍,而被绑到三恶道中,被牵引到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的智能,我们的修行,根本无法使我们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因为,我们所修的行,若没有断除烦恼,都是有漏的功德,是虚假的杂善,要靠这种功德离开三恶道是不够力、是不可能的,何况要进入极乐世界,那更加不可能。因为,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是报土,要进入那种境界,即使地上的大菩萨,也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文殊、普贤菩萨,他们都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也祈求阿弥陀佛,来消除他们往生的障碍。因此,唯有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才能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

在法藏菩萨要发四十八大愿以前,他有先说出一个总愿,以这总愿来包含四十八大愿。经文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阿弥陀佛他决定要上求菩提,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来广度十方众生,所以说“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一切有恐惧的众生,都要使他们大安心、大欢喜。

我们有什么样的恐惧呢?我们有堕落三恶道的恐惧,有六道轮回不能脱出的恐惧,甚至有不能成佛的不愉快。阿弥陀佛说,这些他都为我们来解决,使我们安心、使我们满足,这叫“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各位莲友,对于堕落三恶道,我们会惊怕吗?(会),若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即使能做人,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的八苦;就是出生在天上,不管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到了天人要寿终的时候,也有五衰之苦,好像要堕落地狱一般的痛苦。

所以说,未出六道轮回,就会有八苦的不安,也有天人五衰的恐怖,这样说起来,凡是六道的众生,都有恐惧不安。各位莲友,我们有这种恐怖吗?其实只要还没成佛,我们的心都会有所不安。这种恐怖不安,要靠谁来让我们安心呢?(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在这里,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阿弥陀佛又说: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稳。

这段文,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的总愿。阿弥陀佛说当他成佛的时候,所发的愿,是非常深远高超的,他所成就的国土,是十方世界国土之中最为第一的,不论是圣众也好,或者圣众所成就的果报也好,或是极乐世界的依报,譬如: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天雨妙华等等,这种种依报、正报的庄严,在十方世界之中,是最为第一的。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显明“总求最胜”。显明阿弥陀佛他将来所成就的国土最为殊胜。所以“国土第一”这四字也叫做总求最胜,也表示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最殊胜、最超越,而且是绝对的境界。没有任何世界能和他作比较,所以接着说“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因此,阿弥陀佛成佛以后,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说:

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殊胜微妙,是超越十方一切世界,所以“国土第一”是就总体来说。接下来就分别来说明:

其众奇妙”,显明“圣众第一”。其众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圣众,“妙”就是不可形容,不可思议,我们若往生极乐世界成为圣众之后,会怎样奇妙呢?极乐世界的圣众比起诸佛净土的圣众是超绝无比的,所以叫做“其众奇妙”。

道场超绝”,显明“成佛第一”。“道场”就是成佛的意思,所以,成佛另外一个名词叫作“坐道场”。这里说“道场超绝”,就是指到极乐世界成佛是超绝于十方净土的,若是依十方净土来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久长的时间。而且,在位阶上,要先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然后到等觉菩萨,最后进入妙觉,才可以成佛,这是一般净土的成佛的过程。

但是,在极乐世界不必经过这些过程,是远远超越这种境界,也就是说,在时间上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是当下即可成就。在位阶上,也不需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当下就横超到佛的境界,这就是成佛超绝的地方。

国如泥洹”,显明“快乐第一”。“泥洹”就是涅槃的意思,本来涅槃是指正报、本身证悟佛性而言。涅槃是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无有变化,永远常住,永远存在,也没有经过造作,纯粹自然,所以就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任何的业障,没有任何的污染,纯粹一片清净,彻底的安稳和快乐。

但是,阿弥陀佛说他依报的国土,也和正报一样,是涅槃的境界。这样说起来,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凡是到极乐世界,就会脱离生死、证悟佛性,就自自然然进入涅槃,没有经过加功用行等造作的过程。所以说“国如泥洹”。

涅槃本身是充满不可思议的快乐,所以到了极乐世界是如同《阿弥陀经》所讲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国如泥洹”就是快乐第一的意思。佛的乐是涅槃之乐,涅槃之乐是法界当中最高的快乐,以我们善恶凡夫来说,最高的乐是什么?所谓食色性也;以修行来讲,入第三禅是胜过世间的五欲之乐。可是如果跟佛来比,这种乐是不究竟的,是会变动的,只有涅槃才是最高、最妙、最究竟的乐。

而无等双”,显明“总结最胜”。总结的来显示,无论正报、依报,方方面面,极乐世界的殊胜都不是十方净土所能比拟的,所以说“而无等双”。善导大师赞言:“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最为精。”就是说十方净土虽然清净、光明、庄严超胜,但是,依然无法和极乐世界相比。法藏菩萨在因地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就已经先发出这样的誓愿,当然到他成佛的时候,极乐世界就会是这样的境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显明“摄生最广”。阿弥陀佛要成就这样的净土,并不是显示他要和人竞争,也不是为了本身的名利和参加,而是为了愍哀十方众生,要救度一切众生到极乐世界去参加成佛的涅槃之乐。所以“我当愍哀,度脱一切”,阿弥陀佛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怜悯十方众生,而发愿要度脱十方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句显明摄生愿心最广,一切众生他都要救,不留任何一个众生再去轮回,可以说无穷、无尽的悲心,无量、无边的救度。也显示建立国土第一之本怀在于广度十方一切众生。

十方来生”,显明“生者最多”。以十方净土来讲,显示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最多。

心悦清净”,显明“信心最纯”。心中对弥陀的信顺是无疑惑杂染的,这里显明信心最纯;也显明往生极乐世界是欢喜的要往生,不是勉强的,所以说“心悦清净”。

已到我国,快乐安稳”,显明“获益最胜”。是说当他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要使他像佛一般的快乐、安稳、不变动。所以快乐安稳就表示得到的利益是最殊胜的。因为,“快乐安稳”只有佛才能拥有,我们世间的快乐都是无常、变化的,而且“乐”和“苦”是一起的,所以叫做“坏苦”。当快乐一旦过去,自然就带来一种寂寞,一种无聊,一种不可形容的不愉快。即使是天人的乐,福报一尽,乐就马上变成为苦,所以在世间上,没有快乐安稳可言。唯有到佛的境界,到涅槃的境界,才能真正的安稳。既然安稳就没有变化,不会变动,唯有成佛所得的涅槃之乐,才是没变化,不会消失。所以,这八句经文,就可以显示阿弥陀佛悲心的广大,极乐世界的最胜第一。

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说: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所以,一切众生没有往生便罢,一旦往生,他的成佛,是不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也不必经过初住、初地然后才进入七地不退转,八地不动地,不用经过这样的过程。这里的“普贤之德”不是指普贤菩萨,而是指佛,佛降下一级成为一生补处的菩萨,再倒驾慈航,到十方世界去八相显化,成道度众生,这叫做“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这段文,在宋朝的翻译本,《无量寿庄严经》就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就是说无量无边的十方世界之中,不管是在三恶道的众生,或者人道、天道的众生,全部都赶快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都来领受成佛的涅槃之乐。所以说:“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接着又进一步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阿弥陀佛从万古至现在,直到尽未来际,都要以他的大慈悲心,来度尽阿鼻地狱的苦恼众生。

阿鼻地狱的众生分为二种:一种是指过去造了世间上最沉重的罪,现在已经堕落阿鼻地狱,受无间之苦的众生;另外一种是,现在正在造阿鼻地狱的业因,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地狱的火车就会来接他,让他堕落阿鼻地狱的众生。

阿弥陀佛悲悯这些世间极苦的众生,而要将这些众生,全部都救度到极乐世界,一方面使他们离开这种苦,并且不要再造这样的业,另一方面也要使他们成佛去救度以前他所恼害的众生。

所以,由这个总愿就显示出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大慈大悲,是拔苦与乐,是主动积极,不讲任何条件的。只要我们愿意让阿弥陀佛救,此后,就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样就永永远远都会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好像磁石吸铁一样,铁和磁石永远都在一起,而不会分开。

所以,净土法门往生成佛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忆佛、念佛”。忆佛、念佛,就好像磁石吸铁,阿弥陀佛他有大悲誓愿,主动要救我们,永远不嫌弃我们、不舍离我们。但是我们若是排斥、拒绝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就和阿弥陀佛没有关系,就离开阿弥陀佛了;反之,我们若是不排斥、不拒绝,出自内心,甚至欢欢喜喜来接受,这样就和阿弥陀佛永远在一起,现在在一起,未来世也在一起,永永远远都在一起,同样也成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各位莲友,这样了解吗?(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请放掌。

刚才说,净土法门念佛可以往生成佛的原理,就是如同磁石吸铁,大家听清楚了吗?磁石可以吸铁,但是磁石可以吸塑胶吗?(不行),磁石可以吸木头吗?(不行)。因为塑胶也好、木头也好,对磁石来说是绝缘体,不能感应道交。必须是铁才具磁性,才是同一类的。意思也是说,虽然有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主动、积极、无条件的救度,不过我们众生若铁齿、不相信,对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相信、不惊恐,而且不要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想佛、不念佛,这样就等于像塑胶一样、如木头一般,无法和阿弥陀佛这块大磁石感应道交,互相吸在一起。

所以净土法门的易行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只要回心转意,想佛、念佛,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让阿弥陀佛的磁石吸住了,和阿弥陀佛的关系就像磁石吸铁一样,黏在一起永远不分开了。

铁和磁石在一起久了,这块铁也自然会变为磁石。为什么?因为铁遇到磁石,就会被磁化,铁分子排列的顺序,就会跟磁石一样的整齐,自然就会有磁石的吸引力。如果铁的分子是混乱的,那就没有磁石的功能。

就像我们凡夫的心若是很混乱、没有定力,自然本有的佛性功能,就显现不出来;若有定力,自然可以显现佛的功能。虽然铁的分子是混乱的,但是当它遇到磁石以后,原来混乱的分子,就会归为整齐,等到它的分子整齐的时候,这块铁就会变成磁石,就有吸引的功能。

所以净土法门的原理,很容易了解,就是阿弥陀佛想我们、念我们,要救我们;我们也回心转意来想佛、念佛,要让阿弥陀佛救,这样就一拍即合,感应道交,所以这道理是很简单的。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以后,又再重发三个大愿,来涵盖这四十八大愿,显示四十八大愿是超越的、他力的、以名号度众生的,这叫做《重誓偈》,也叫做《三誓偈》,经文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若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因为阿弥陀佛的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阿弥陀佛说他所发的四十八大誓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亦即,不仅要使圣者能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凡夫往生极乐世界;不仅善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也要让恶人、罪人往生极乐世界;不只天界众生、人道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阿修罗道的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都要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因此叫做“超世愿”。

不仅如此,还要让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就像黑暗遇到光明,当下立即光明--这么快速的时间就能成佛,所以叫做“超世愿”。如果不是这样,那阿弥陀佛的愿就和十方诸佛的愿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超越的地方。但是,阿弥陀佛说他的愿是“超世愿”。所以这一段文,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十方诸佛有的,阿弥陀佛也有;阿弥陀佛有的,十方诸佛不一定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就是说阿弥陀佛不只过去到现在,直到尽未来的无量劫,他都要成为一位大施主。是什么样的大施主呢?就是要“普济诸贫苦”。在这里所说的“诸贫苦”,不是说没有钱、没有饭可吃,所以很艰苦,才叫做贫。不是的,这里所说的“贫苦”是指六道的众生没有智慧,所以贫,因为没有智慧就会在六道中轮回,所以苦,因此是指六道苦海。所以,阿弥陀佛是要布施给在三界六道中因为没有智慧而受轮回之苦的众生,要让他们离开六道之苦,使他脱离三界火宅,阿弥陀佛是要做这样的大施主。

当然,阿弥陀佛的救度,有二种利益,第一种利益,是指我们还在世、还活在这世界上,还未往生极乐世界之前,阿弥陀佛就会庇佑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可以遇到好因、好缘来满我们的愿。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求当总统,我们就可以当总统。不是的,而是会适合我们的根器。因为阿弥陀佛知道:有值得我们要,有适合我们的身份,使我们未来可以安稳的,这样阿弥陀佛就来成全我们,要不然,阿弥陀佛就不成全。

第二种利益就是,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不请自来,亲自欢喜的将我们迎接到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就是要做这样的大施主。

因此,这段偈语就显示净土法门是完全依靠他力。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而且也显示阿弥陀佛是主动、平等,无条件的要将我们完全救度到极乐世界。

我若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意思就是说他成佛的时候,他的佛名叫做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要以名号度众生,因此要使这句佛号遍满十方世界。有一个世界、有一个地方,没有他这一句佛号的流布,这样他就不要成佛。

这段偈文的意思是说当他成佛以后,他的佛号若有人没有听到,有哪一个世界没有这句名号,这样他就不要成佛。等觉就是等正觉,就是佛的意思,所以说“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重誓偈》除了这三段偈文以外,还有几段偈语,都在显示阿弥陀佛主动的救度,及极乐世界的功能,和极乐净土圣众的功德。

其中有一句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这里所说的“法藏”就是成佛的宝藏,“广施功德宝”,功德宝就是成佛的功德。也就是阿弥陀佛已经为十方众生预先修好成佛的功德,这功德无量无边,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之中。并且布施给我们,让十方众生只要念佛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因此我们要离开三界六道,要偿还生生世世以来的业债,只要念阿弥陀佛。因为念佛就可拥有阿弥陀佛的功德大宝,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念阿弥陀;要成佛,也只要念阿弥陀佛。

以上是《无量寿经》所讲“弥陀因地的发愿”的内容。

第三、弥陀因地的修行

在我们所编的《净土宗圣教集》七十三页,也就是《无量寿经》上卷的经文,从“阿难法藏比丘…”开始,一直到第七十五页第四行“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这句经文为止。

这些经文都是在说明阿弥陀佛因地的修行,当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座前澈见二百一十亿诸佛的净土之后,以五劫的时间,去详细深彻思考,来选取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中,最善、最美、最殊胜、最微妙的,然后又加上自己智慧所思考出的理想,这样来组合建立这四十八大愿。

接着他又重新发这《三誓愿》,来使不论是善人、恶人、有智慧、没智慧的人,只要听到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而念佛愿生,就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使他往生极乐世界。他说这样的誓愿,若不成就,他就不要成佛。

法藏菩萨又以最纯正、最真实、最清净、没有污染、没有执着的心、最勇猛、精进的心,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积植菩萨无量的德行,一直到了十劫之前,他的大愿、大行,已经因圆果满,成就净土,也成就阿弥陀佛这尊佛。

经文中说: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不着色、声、香、味、触、法。

这段经文是在显示阿弥陀佛当时为我们修行的时候,他都没有丝毫贪、瞋、痴的念头和思想,而且也不执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没有这六尘的污染,他的心纯然一片清净、纯真、朴素。

经中又说: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也是说阿弥陀佛当时是齐修六度万行,六度波罗密,完全圆满。

又说: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阿弥陀佛所求的是清白之法。什么是清白之法呢?就是成佛的法,没有半点执着、污染、罪恶的法叫做清白之法。以清白的法、清白的功德,来赏赐、来回向给我们众生。众生要成佛,必须要有清白之法。现在阿弥陀佛以清白之法,来回赐给我们。

又说: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所有的修行,都是为十方众生而修,使我们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好像一个爸爸,他很有才能、很会赚钱,他赚钱都是为他的小孩,所以爸爸的财产,就是孩子的财产;现在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十方众生的功德。

又说: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阿弥陀佛的心境,永远都住在“空”的境界,“空”就是无污染、无贪求、无执着。“无相”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执着于这些外相。“无愿”就是不执着他的善行功德。因为空所以无相,因为无相所以无愿,时时刻刻都安住在“三空”的境界,所以虽然有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但对他来说,是无作、无起的,因为他对一切都是观法如化,好像幻化一般,这就是法藏菩萨因地的修行。

第四、弥陀果地之庄严

这段有关弥陀果地之庄严的经文,《净土宗圣教集》从七十五页“阿难白佛:‘法藏菩萨…’”开始,一直到九十页上卷的最后“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这一大段经文,就是在说明弥陀净土之果,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所修的行,已经圆满成就,所以成为“阿弥陀佛”,而“国土”也同时成为“极乐世界”,又叫做“无量光明土”。

经中说:

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也就是说,法藏菩萨现在已经成佛,佛名叫做“南无阿弥陀佛”,他是在向西边去此十万亿佛土的地方,建立一个名叫安乐世界的净土。成佛到现在,已经十劫,而且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殊胜、微妙,是超越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土。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恒常都在十方世界,示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使所有众生可以听到,能够来相信并接受他的救度。

阿弥陀佛这尊佛,具备了非算数可以比喻的无量寿命,所以他的寿命是超越一切时间永恒存在的。因此,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既然生命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就可以救度、可以接引任何时代的众生。所以,即使一个人今生今世直到临终,都没有机缘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但他的未来世也会有指望。因为,阿弥陀佛时时都存在,都在等待要救度我们众生。同时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命也和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都是永恒存在,这是无量寿的功能。

此外,阿弥陀佛也具备无量光明的德能,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也不能相比的。无量光的功能是不受任何障碍,以这种光明来救度十方世界任何地方的众生,让他们都可以来念佛,来接受着阿弥陀佛的救度。因此《阿弥陀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所以无量寿,是就时间来说,指阿弥陀佛的寿命竖穷三际永远存在,可以救度任何时代、任何期间的众生。无量光,是就空间来讲:指阿弥陀佛的光明遍满十方世界,使十方世界任何角落的众生,都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而往生极乐世界。

以时间的无量和空间的无量,来显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力量是无量、无边的。并且以超越时间的无量寿,超越空间的无量光,来显示整个法界的本体就是阿弥陀佛本身,同时也把整个极乐世界这么大的功能溶入这句名号,让众生因为称念而同佛受用,所以才叫做“南无阿弥陀佛”。

总而言之,阿弥陀佛要建立极乐世界,要示现出南无阿弥陀佛这尊佛,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苦恼的众生,使他们往生极乐世界,享受着无上的涅槃之乐。

这段弥陀果地庄严的经文,也可以用十段来说明:一、佛身之光明,二、佛身之寿命,三、大众之功德,四、宝树之庄严,五、道树之灵德,六、音乐之殊妙,七、堂舍之伟观,八、宝池之奇德,九、圣者之果报,十、华光出佛等十段。

譬如:第一、佛身之光明,是指阿弥陀佛成佛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光明?他的光明有什么功能、力用?

《无量寿经》说: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成佛以后,他的光明在十方诸佛的光明之中,是最尊贵的,是第一的,其他佛的光明,是在第二、第三以后,但这还是就相对而说。若以绝对来说,就是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也就是诸佛的光明,是无法和阿弥陀佛的光明来相比,这样就已经不是第一,而是唯一了,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最尊、绝对、唯一,独一无二。

《大阿弥陀经》也说: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也。

又说:

阿弥陀佛光明,是诸佛中之王也,是光明中之极尊也。

“光中极尊”表示他的尊贵是至高无上。而且以王来做比喻,王有二种涵义:一种是自在无碍;一种就是最高无二。因为一国之中,国王只有一位,而且其他的阶层是无法可与国王来相比的。以宰相来讲:有右宰相、左宰相;以将军来说:有四颗星的将军、三颗星的将军、二颗星、一颗星的将军,这都可以相比。但是到了王的时候,就无法相比,所以王是最尊,权力是最大的。

在经典中释迦牟尼佛以“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来赞叹阿弥陀佛。来显示阿弥陀佛光明的绝对无比,那佛的光明有什么功能、力用呢?

《阿弥陀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将《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的经文,融合来作解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为什么叫做“阿弥陀佛”?因为他会用无碍的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一直到这念佛众生在往生极乐世界之前,都不会舍离,因为有这样的功能、力用,所以这尊佛的佛名叫做“阿弥陀”。

我们众生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自自然然被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所摄取。所以凡是念佛的众生,就像在阿弥陀佛的佛掌之中,是不可能会漏失,也无法逃离的,因此任何念佛众生就万无一失的决定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是以名号来吸引我们,以光明来摄取我们,由此可知,对我们来说他的光明非常的重要。

所以,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平生业成”,不用等到临终,在平生之时,就已经往生有分、未来决定往生。因为是“平生业成”,所以也是“现生不退”。现在就进入“正定聚”,不会退失成佛的资格,这就是净土宗独有的特色。

如果不是净土宗,而是其他的宗派、其他的教法、其他修行的法门,就没有这样的特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称名念佛,就是依阿弥陀佛所发的愿,这叫做“本愿称名”。“本愿称名”就可以让我们凡夫平生业成,决定往生弥陀的报土,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特色所说“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根源。

此外,就寿命而言,寿命是根本,因为,即使我们有智慧、有才能,但是,如果没有寿命、没有身体,一切的成就都没有意义。我们有了健康的身体,就有手可以做事情,就有脚可以走路,若没有身体,就不可能有手、有脚,也不可能有眼、耳、鼻、舌这六根的功能。

所以首先生命要存在,可是生命存在,但如果没有智慧,这样的存在也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有智慧的功能,可是生命却很短,这样也很遗憾,因为无法永远利益众生,所以佛的光明和寿命,必须都要无量,这样才可以尽未来际,广度十方众生。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会得到什么样的身分?会在什么样的境界?在第九“圣者的果报”这段经文里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这段经文,文句很高雅,内涵也非常深妙,使我们念佛人一看,心中就有很大的安慰与欢喜。意思说,极乐世界是清净安稳、微妙快乐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是次于无为泥洹之道的境界。泥洹就是涅槃,也就是说,这样的境界就是等同涅槃的境界。

这也和阿弥陀佛在总愿所说:“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一样的意思。所以“次于无为泥洹之道”的“次”,和“国如泥洹”的“如”都是等同的意思。也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

极乐世界又称为安乐世界,这“安乐”二字,就是从这段经文来的,所谓“清净安稳”就是“安”,“微妙快乐”就是“乐”。我们人生所要追求的就是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清净就是没有罪恶、没有污染,而且常住、不会变化、永远存在,这叫做“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就是说他那种心境与快乐是无法形容、不可想像、不可言说,所以叫做“微妙”。“微”是非常微细;“妙”就是达到不可形容,无法想像的地步。简言之,这样的境界就是涅槃,这样的快乐就是涅槃之乐。

涅槃之乐既然无法想像,当然,就无法以世间的文字来贴切的形容,也无法用言语来正确的表达。就如同禅宗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没有任何言语文字可以来形容,也没有任何心念可以去思惟、想像的,“微妙快乐”的涅槃境界就是这样。

总结来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是清净无染、安稳快乐、微妙难思,如同涅槃的世界。所以极乐国土虽然是“依报”,不过他和“正报”涅槃的境界是一样的。

所谓正报的涅槃境界,是怎样的境界呢?就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本来常住,他不是经过人为花多少时间去造作才能完成的境界,而是天然本有,是天然的自性,是每一位众生的本体,本来人。

本来人才是真正的我,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肉体会生、老、病、死,而我们的心,也不是本来的我,我们的心是无始劫以来,六根追逐六尘,受六尘的污染,累积着六尘的虚妄,才成为我们现在的这个心。所以论我们的身和心,都不是我们的本来人,我们真正的本来人,就是涅槃的境界。

若极乐世界的本身只是有形象、有形体,可以看到、也可以听到,则那种境界,并不是空寂的。反之,空寂的极乐世界虽然是有形体,不过他和涅槃无相、无体、清净、安稳、不变动、不受污染,却是一样的。

就好像有一个形体非常清净,像琉璃一般的清净、透彻,看起来若有似无。因为它非常清净,所以不受到阻碍;如果有形体且不清净,就会有阻碍。就像围墙就有阻碍,会让我们无法通过,如果有一大堆人堵在这里,我们也无法经过。而极乐世界虽有形体、有正报、有依报,但都像涅槃一般的空相,因为他是纯然清净微妙、似有若无的境界。

所以《往生论》说: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庄严,像《阿弥陀经》就说:黄金铺地啦!七宝楼阁啦!八功德水啦!天散妙华啦!众鸟说法啦!甚至微风吹动七宝行树也在讲经说法,显现出这么多的外相,但是,它和涅槃第一义空,第一义谛的境界是一样的。

“第一义谛”就是“真如实相”。“真如实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空”;“极乐世界”是“有”,但是和“真如实相”的“空”却是完全一体的,这叫做“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所以“极乐世界”也是“真空妙有”的境界,因为“第一义谛”就是空有不二的空,这叫做真空,因此叫做“第一义”,而不是“第二义”。

极乐世界虽然是有外相的境界,但和世间一般的外相不一样,这“有”是空有不二的“有”,也叫“妙有”、“妙境界”,微妙的境界。所以叫做“妙境界相”。

这样说起来,“极乐世界”的外相,和“真如实相”真空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差别。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也是从涅槃的真空中所显现出来的,所以极乐世界不但高妙,而且也是超胜十方净土。因此“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就是在形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而善导大师也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世界就是无为涅槃的境界。

那正报呢,经文中说: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就是指极乐世界,不论声闻也好、菩萨也好、天人也好,他们从外相来看,都是同一个样,没有差别,就内心来讲,也是一样无差别的。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是指声闻、菩萨、天人的智慧,都一样而且是达到最高的境界,他们的六种神通,也同样皆是彻底通达而没有高低的差别,所以不仅内心的境界大家都一样,连外貌大家也都相同无差别。也就是内德相同,外相相同,内证外用,都相同。

《无量寿庄严经》也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的“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而“咸同一类,形无异状”就是“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的意思。

既然这样,就应没有什么声闻、菩萨、天人的分别才对,因为既然内心、外貌都一样,怎么会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呢?经典中就说:“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因为随顺他方世界的习惯,才有声闻、菩萨、天、人等种种的称呼。意思是说,这些往生者过去如果是修小乘的,到了极乐世界,就随顺他方的风俗,称他是声闻;若是菩萨往生的,就说他是菩萨;若是天、人往生的,也就称他为是天、人。

其实到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些名称,因为内心完全都和佛一样,是大慈悲、大智慧的境界。外相也都和阿弥陀佛一样,是金色之身、是无量的妙相。所以经文又说:“颜貌端正,超世稀有”,虽然有颜貌、有形体,但是形体的端正,是超越世间,无可比类的。

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有身而非人非天之身故微,非天非人而有身故妙。虽有形,而非天非人之形;虽有相,而超越一切世间之相。都是无量相好,无量庄严,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涅槃之相。

因此,进一步又说:“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论他的身体,是虚无之身、是无极之体。虚无也好、无极也好、自然也好,都是涅槃的境界。因此,不论任何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获得这种微妙不可思议,如同涅槃的身相容貌,也就是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各位莲友,我们对现在这个身体,你满意吗?对往生极乐世界后将拥有的身体,我们满意吗?如果现在的身体和极乐世界的身体,要我们选择,我们会选择哪一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身体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是无法想像的,是超越十方世界,那样的身体,我们当然愿意拥有。

对我们而言:时间也好、空间也好,是真实存在的吗?其实时间、空间都是虚假的,因为我们凡夫有妄想,所以才会有时间、空间这种物理现象。因此说“三界唯心所现”,三界就是我们凡夫的妄想心所显现、所感受出来的。如果我们断除烦恼,有了神通之后,你说,这面墙壁还是墙壁吗?对有神通的人来说,这就不是墙壁,因为他可以自由出入。所以,以我们凡夫来看,是有形体的障碍,但对证果的圣者来说,就没有障碍。即使是山河大地、十方世界,对他来说,都是虚幻不实的,任由他来来去去,都没有任何阻碍,这样岂不等同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都在他的身心之内?因此,他对这些现象是不会起心动念的。

此外,对我们众生来说,有白天、有黑夜,有一年四季的循环,所以就感觉有时间性;但对圣者来说,因为他们的心都没有浮动,所以没有时间的感觉。如果我们到极乐世界,其实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因为整个大宇宙,全都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身体是超越整个虚空宇宙的。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而且身体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因为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以尽宇宙都在我们的眼前。因此,十方众生他的三业行为、他的起心动念、他所说的话、所作的事情,对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圣者而言,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们有没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清楚了解,因为,这些全都在他的身心之内。

各位莲友,这样的境界好吗?(好),不过,我们在世间有七情六欲、有感情。因为有感情,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谓“我思故我在”。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七情六欲的感受和感情,这样会不会很无聊?不会喔!不是无聊,而是充满着清净的法喜,因为没有烦恼嘛!也不能说他失去了智能、或者说完全断灭去,他是同样灵灵觉觉,只是说他没有烦恼、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妄想,所以不受到心念的苦恼。

因为没有烦恼、心念,所以能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因此,可以永远都存在、没有变化、没有浮动、不会消失,而且能自由无碍、来去自如。其实,也没有什么来去,因为整个宇宙,都是在自己的身心之中,哪有什么来、什么去呢?所以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境界。以上这些经文是出自《无量寿经》的上卷,内容是在显示阿弥陀佛自利圆满的现象。

第五、众生往生之因果

这段经文在《净土宗圣教集》中,《无量寿经》下卷(第九十一页)的最前面“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一直到一百零四页第四行“百千万劫不能穷尽。”为止,这整段经文都是在说我们念佛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和果。

在《无量寿经》下卷的开始,就说明众生往生的因有二种:一种是“念佛往生”、另外一种就是“诸行往生”。

现在先介绍“念佛往生”:因为念佛往生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领受阿弥陀佛赏赐给我们的成佛之功德,我们到极乐世界就成佛,这就是念佛往生所得的果。

如果是修诸行再经回向而往生的,那他所得的是什么的果呢?会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在《无量寿经》的最后就有说出二种:一种是“化生”、一种是“胎生”。若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就当下莲花“化生”,见佛成佛;如果是修其他法门再回向往生的,这样他就暂时看不到佛、不能听到法、不能和极乐世界的众菩萨在一起。就好像婴儿还在母胎里未出世,以此做譬喻,所以叫做“胎生”。有以上这二种差别。现在只是简略的说明,以后有时间再详细解释。

众生往生的果,是指念佛往生者在极乐世界的果报。《无量寿经》中,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愿就说:若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全都是“正定聚”的菩萨,是进入不退转的佛果。接下来又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十方世界的无量诸佛,都异口同音在赞叹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无量寿经》接着又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这段经文又称为第十八愿“成就文”,是在说明念佛往生的“果”,也就是说即使临终之时,乃至一念的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当下他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是进入“正定聚”的果位。如果是平生之机,还未到临终的众生,只要能念念不舍、相续不断的念佛,同样也是往生有份,肯定往生,现在和往生的人一样得到不退转的身分,这都是由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我们今天说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