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学佛者的婚姻误区


 2010/7/23    下载DOC文档    

在台湾弘扬佛法数十年的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上士和一听就信的下士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这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反而会受损害。 总的看来,学佛人的婚姻误区

1
婚姻恐惧症误区

一些学佛青年,虽到了结婚年龄,但拒绝与异性来往。看起来似乎道心坚固,但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是画地为牢,固执己见的结果。严重者则演变成了婚姻恐惧症

执着一词,为佛教常用语,指对某一事物、见解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便演变成拘泥或固执。
2
、性生活的误区

已婚的学佛夫妻,对家庭性生活的执着也是误区之一。

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佛教从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而是提倡节欲;而节欲的程度与方式,也须根据工作、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因人而异。佛教认为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
二、禁欲的过患
对于在家人而言,不要求断男女欲,盲目禁欲,反而会带来诸多过患:

1
、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

不少学佛青年,在如何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都或多或少走过弯路。有的学佛后,甚至凭添了不少烦恼:如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

其实青年时期贪爱、自我实现一类的烦恼,是可以转化为修道的力量,转化为弘法利生的热忱。大乘佛法认为烦恼可以转化,甚至可作为度众生的方便。初修者不要怕烦恼多,而是怕不识烦恼,能认识到烦恼多,是修行进步的表现。

只要能自我觉察,便不难对付,无须将烦恼视之如怨敌,而强作压抑。强行禁欲,则烦恼会愈积愈多,即使能压抑得住,对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一旦遇强大外缘时,压积的烦恼,弄不好便总爆发,如江河决堤,一溃千里,当事人则可能做出违反法律、道德、戒规之事,其果报往往是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道),学佛者可不慎乎?

、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

对凡夫而言,性与饮食一样,皆是经常的、必需的。除非修行有成者,方可断绝性欲,并对饮食亦不再执着,即吃什么都无所谓,且食量亦少于常人,而身心均健康正常。

而性欲是凡夫执着为乐的本能,处理不善,便会引起各种与性有关的罪过:如嫉妒、贪婪、YIN乱、污秽、邪情,苦毒、放纵肉体情欲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中青年家庭,特别是家中只有一方学佛的,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变故:妻子或丈夫由于冷淡了对方,因而发生丈夫外遇或红杏出墙之事。由于学佛大都为女性,故丈夫发生婚外情的比例数倍于妻子。还有的丈夫,由于被冷落,转而寻找其它刺激或寄托,甚或染上不良习气,如嗜好赌博、酗酒、***光盘、迷恋网吧、沉溺于电脑游戏等,有的还会出现精神急燥,家庭暴力、夜不归宿等问题。 还有的居士出现此类矛盾,不仅不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反而越走越远,自己给自己打气:弄不好就算了!独身正好修行,大不了就去出家!

但从实际看,这类居士并出不了家;即使出家,个别的虽已出家,但人际关系依然糟糕。因为大凡我执重的人,都与佛教的慈悲、无我精神,相去甚远,她(他)们不仅常给别人带来问题,也给自己不断制造精神困境。

此类居士虽然学佛多年,但其根深蒂固的我爱我执,削减甚微,故许多家庭问题,恰恰是她(他)们以学佛的名义制造出来的。

因此,学佛者应注意,如果在中青年阶段就要强迫禁欲、断欲,其后果很可能是严重的。所以,每一个在家男女,如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诚心、诚意、理性的面对这个问题,不要执着、压抑、更不要逃避。

作为一个居士,结婚之后有家庭生活,有夫妻关系,这是正常的,因此观念上应该是:我需要家庭,要一个丈夫﹝妻子),那我应该要关怀丈夫﹝妻子)合理的要求,若他需要我,那我应该随缘;对在家人来说,夫妻性生活不是罪恶,也不算是犯戒。如果连丈夫﹝妻子)的正当需求都不能处理好,那你还能帮助社会大众吗?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中青年学佛女性:请注意看顾好自己的家庭,多一份爱护,少一点疏忽;多一点慈悲,少一点执着(自私)。另外,执着心重的居士,切不要佛法的名义,来包装自己的烦恼(往往是无意的习气的作用),使佛教再受世人讥嫌。不必因学佛而顾此失彼。

学佛者的家庭应是红尘风浪中的港湾,家庭主妇应是掌舵人,要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全家大小都爱护它。切不可因学佛而显得冷冰冰的而无生气,更不可因学佛的缘故,而使家庭破裂。

3
、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

压抑欲望、情感,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降低,增加发病率,并有可能导致心理、性格分裂,引发身心疾病。

性执着是性生活的大敌。去除性执着,也就是说要把一些莫须有的顾虑、烦恼、恐惧、自责等去掉;长期的性压抑,则可能造成一些生理障碍,可能会招来性功能障碍疾病,徒增了许多焦虑和痛苦。

另外,夫妻之间,不能将性事当作武器或条件。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夫妻二人争吵,无论是意见不合、作风不同或其它原因,都是正常又难免的情形。怒气过了,夫妻便和解,然后和好如初。男女都要小心,不应为生气之故,实行性惩罚,分房或禁欲。

人若没有情欲,当然无须刻意培养,但若欲望已经产生,且是一种合理的需求,则应随缘满足它、疏导它,并在合理满足它、疏导它的过程中思惟缘起;重点是不要压抑,而非放纵。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观缘起及心离染着,对待情欲倘采取压抑或禁绝方式,将反成心理负担。如此经常思惟观察缘起,日久便可能融入心无挂碍的心境

如果修行者希望禅修入定,有性生活,就不容易做到;但在家人修行,并不是求入定,而是要得即定即慧的无我智慧心,头脑要很清楚,若能自我中心少一点,对人的关怀多一分,就算是修行。

有智慧,才能让我们心理平衡、情绪不波动;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大解脱。

随缘而不染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

佛教出家的梵行戒(离欲),理由即在于洞彻的双重系缚及其衍生的苦难,让修行人学习着以定慧之力,不受制于形体的情欲热恼,不受制于他者的情枷爱锁。倘能由勉力学习而渐臻乎至境,从情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或许才是真正的情欲解放“

 
第三, 当事人忽略了双方家族可能介入、干涉的变量因素。

在中国,婚姻不仅涉及男女双方,还涉及两个家族等世俗关系。如果仅是为过父母这一关而结婚,那么,结婚后要想抛开家庭,过妻子关,其难度至少是父母关的数倍。为了过父母关,而制造出更大难度的夫妻关,这可能是诸位未曾想到的吧?

一相情愿的追求无性婚姻,到头来弄不好事与愿违。同时,也为将来的婚姻家庭埋下了重大隐患。

未婚而又想过断欲生活的居士,一定要理性、谨慎、冷静地面对此事。因为实践证明:勉强断欲,便要承担种种风险与过患,希诸位青年朋友三思。 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在此生结善缘,使双方感情生活和谐,建设佛化家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常人的目标往往只是局限于个人或家庭,非常狭隘;而佛教徒的人生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学佛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还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求解脱。
历史上有多少高僧大德为了弘扬佛法不辞劳苦、舍生忘死,正是他们不屈的努力,才使得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因为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