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4集)


 2016/9/4    下载DOC文档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恩威并施,学生才比较受教。其实用任何的方法,最根本的还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能真正有德行,真正学到东西。这是父母、老师自始至终思考问题一个最根本的角度,怎么做才能为这个孩子好,有这分心才能因材施教。下面提到第四件事:

  【未卜禘不视学。】

  这个『禘』是指天子祭天,是大祭,一般在夏天的时候祭,叫「禘」。而且这祭祀要先卜卦,决定哪一天祭,而且是祭祀完之后才去巡视国学,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一年不会想到就去看学生读书,不会频繁,反而打扰到学生学习。所以一般都是夏天大祭之后才去巡视国家办的大学的情况。为什么?

  【游其志也。】

  学习不能常常被干扰。而这个『游』就是悠游宽暇,学得比较悠游自在、比较宽松,不会动不动就有人来巡视,有人来看,都会干扰到他学习。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大学里面的教育它很强调一种悟性的提升,那悟性不是像知识,一直灌进去、一直灌进去就是学得好,而是能够不被打扰,心能静得下来好好的学习。「优游涵泳」,「游」字就有这个味道。但是优游涵泳不是学得很散漫,不是这个意思,是很主动,但是是呈现一个很放松的状况去领纳圣人的教诲。一个人学得很紧张、很紧绷,很难体悟圣贤的学问。好,下面提到:

  【时观而弗语。】

  教这些大学生,时时观察他们的情况,但是不要急著要给他们讲很多话,好像要叮咛这个、指导那个,不用太急著要跟他们提醒一大堆。教小学跟教大学不一样,小学他规矩还没建立起来,所以要叮咛很多生活的细节。他已经是这么大的年龄,这就不要很罗嗦,反而让他在学习这些经典当中慢慢去体会。

  【存其心也。】

  这个『存』就是让他吸收的过程慢慢的去深思、去感受,然后自己有所得,很欢喜的,「老师,我学这一段,我有什么体会」,那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讲的时候,再藉由他的感悟去启发他,「你这个悟得很好、很难得」,鼓励他,肯定他。接著说,「你这个体悟,像在哪一些事情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能那个时候再跟他引导,他已经有悟性了,可以引导到他对整个事理的深度、广度,再继续增加。不然悟性还没出来,你继续给他灌很多东西,有时候会把他的悟门给堵死。

  大家注意去观察这个时代,小学生有悟性还是大学生有悟性?照说应该悟性愈来愈高,可是一直填一大堆知识,都不让他去感受的,他的悟性会塞住。你不相信,大家可以去做试验,你到一个小学去讲「二十四孝」,底下的小孩会哭。你去大学讲讲看,你要找到一个哭的都不容易。他能哭,他的心是感悟了,跟圣贤人的存心是相互呼应,所以他流眼泪。为什么年龄愈大愈哭不出来了?麻木了。他的感悟能力没有被开发,统统是记一大堆知识,就把悟门给塞住了。小学生比较有感情还是大学生比较有感情?人应该是愈学愈可爱才对,是吧?这一些地方我们都要去看,一个学生他有一个能力很重要,就是悟性要不断提升,他才有智慧。那个东西就不是死的,不是死读书了。他有智慧,他可以活学活用在他的生活处世当中。下一个又讲到:

  【幼者听而弗问。】

  这个『幼』是指后面才进班的,他可能才进来几天,比较短的时间。他刚进来,可能对整个班级的状况还不是很熟悉,对课程也还不是很了解,这个时候让他先别讲话,别发问一大堆,先了解一下,熟悉一下。然后让学长,学得比较久的人多发挥、多提问,这个也是一种伦理。你说资历最浅,话最多,感觉怪不怪?或者客人到你们家,你儿子话最多,你的话比他少多了,奇不奇怪?现在这个时代好像不奇怪。以前大人讲话小孩不可以乱插嘴的,这是规矩,问了再讲。现在也不管大人讲话的时机怎么样,他想讲什么「啪」就出来了,这个都无形当中让孩子不懂礼貌。所以『幼者听而弗问』,对一个求学的人来讲,他也比较谦退,不要一到一个地方就非常张扬,张扬就跟谦卑不相应,这对他的学习非常不利。「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谦卦六爻皆吉。就在这些教学的规矩当中,把谦卑无形当中提醒学生。

  【学不躐等也。】

  这个『躐』就是不逾越,还是有它的长幼伦常。

  所以这七点,这是教育的大的规矩、大的条理,也可以是伦理,教育里面这七点很重要。这七点就无形当中它形成一个境教,环境对一个人的一种教化。他一进去,祭祀;一进去,就学「《宵雅》肄三」,他那个志向就能够被启发。到学校去,击鼓,非常慎重於学问;进教室又有「夏楚二物」,非常的肃穆、庄重来面对求学问。所以这一些做法其实都是为了让学子能够形成好的心态,能够在他求学当中不被干扰,得到利益。我们看下面讲到:

  【记曰。】

  这『记』就是指古书的记载。

  【凡学。】

  凡是求学。

  【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这一句里面提到,这个『先事』,就是学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开始就让他,比方他要学习为官之道,就先学「《宵雅》肄三」,他那为国服务的情操出来了。『士,先志』,读书人先立志。所以他学习就非常有目标、非常有方向。像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立志了没有?你们没有反应。「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要知道这一生的使命在哪里。他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他就立志,他对家庭有什么责任?他对社会、国家有什么使命?他目标非常明确。所以,这一些教学的设施、教学的这一些方法,都是为了让学者一开始就非常正确的目标心态,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其此之谓乎』。

  下一段,强调教育应该重视它整个内容,还有课程安排的程序,而且教育也要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来看经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大学的教育,这个『时』字,是古代教育它配合春夏秋冬来教,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这是它的课程安排,「居有常,业无变」。所以它课程都是一季一季来施教的。比方说春天他学礼,那几个月他就专注在礼。因为「教之道,贵以专」,他这一段时间统统定了,定可以开慧,他一定有悟处。但我们现在教育都可能没有抓到「贵以专」,是不是根据春夏秋冬编课?不是。一天的课就有三、四科,第一节语文,第二节数学。现在一节课多久?小学是三十五分钟是不是?三十分钟?这三十分钟还在状况外,已经换下一科了,所以他一天频道要换好几次,大家想一想这个脑子会呈现什么状况?三十分钟数学,三十分钟英文,三十分钟华语,三十分钟马来语。孩子的脑子都被教坏了,他必须非常紧张的把这些东西都记起来。请问,入不入心?记到什么时候?撑到考试,考完了,全忘了,那不是用心去悟的东西记不长久的,硬记的东西他忘得也很快。

  我们读了十几年的书,我们是同病相怜,我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告诉大家,我们这十几年读下来,你们有没有哪一次是读哪一科,然后哪一段、哪一句,让你的人生终生有启发,有没有?哪一句?十几年没有一句。你刚好学了以后,三天以后,突然开悟了,「这句话太受用了!」所以「贵以专」非常重要,他不断的在涵泳,不断的在领会,突然他就有悟处了。所以我们现在要深思,我们学了十几年,脑子像浆糊一样,什么也记不大起来,希不希望下一代继续下去?不希望,怎么办?这个时代爱莫能助,很无奈。无奈也要扛起这个责任,为什么?丧失民族自信心的结果。这么好的教育方法我们不用,统统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你看现在教成一塌糊涂。所以人确实在这个时代不理智了。

  英国、美国青少年问题严不严重?很严重,他不就这么教出来的吗?结果我们还跟著他教。要冷静。但是现在科学时代,「你觉得这样好,来,你拿证据来,有没有用这样教的?」怎么办?拿就拿,谁怕谁,乌龟怕铁锤,是吧?这个时代要弘扬正法、弘扬对的道理真不容易,你得把结果做出来。所以师长到联合国把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告诉大家,可以解决家庭、解决世界的问题。他们听,「你讲得真好,可是是理想,做不到」。师长因为听到了这个反应,觉得这个时代是信心危机,再不做出效果、做出榜样,人没信心了。所以在二OO五年底,在汤池成立庐江文化教育中心。

  那我们今天学《礼记.学记》,要恢复老祖宗「教之道,贵以专」的这么好的方法,也得做实验。老师在哪里?谁来教?你们怎么没反应了?这个时候你们会常常想起孟子的话,「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告诉大家,这个再不恢复正确的教育,现在连小学生都在跳楼。我是三年前就看到新闻,上海小学生开学第一天,有两个人自杀,压力太大。以前读书是乐,这个违反常规,现在读得苦。这是三年前,现在我就不知道了。再不改善,以后连幼儿园,你看现在很多很严重的事情,这个年龄愈来愈超前了。

  所以不显正破不了邪,我们有责任把正确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原理要恢复。在哪里做?要在马来西亚做,是不是?马来西亚的孩子读经读十年的大有人在,那是很好的基础。有这么好的基础,好人要做到底,送佛要送到西,是不是?那是你们的责任,在这样的基础,赶紧把「教之道,贵以专」的学校办起来,这些孩子就能延续他的学习了。同胞们,一起来,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都发这个善念,都勇猛精进自己的道德学问,这个缘很快就成熟了。什么时候成熟?天机不可泄漏。其实哪有天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心愿的力量,叫「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所以人心愿的力量无可限量。一个学校的硬体好建,最重要的是软体的师资。更多的人发愿来承担这个使命,自然缘就早成熟了。你别担心,你真正发心好好学,老祖宗会去找你的。

  好,我们看到这些课程的安排,根据四时春夏秋冬来排,『必有正业』,「正业」就是正课,我们刚刚已经讲到了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而且这些编排都有道理的,跟这些春夏秋冬的天气相呼应。『退息必有居学』,「退息」就是离开学校,下课了;「居学」就是居家的学习,上课以外的用功、研究,不是下了课就把学问抛在脑后了,不是这个样子。而这个课程安排当中,还非常注重基础的扎根,把基础先稳固。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这里提到是学音乐,这个『操缦』就是,那个『安弦』,「弦」是指琴瑟之类的乐器,琴瑟之类。他得要先学「杂弄」,他的指法才会纯熟,指法纯熟了,弹乐曲才能弹得顺畅,这叫基本功。那学书法,「永字八法」就是基本功。学唱歌,什么是基本功?我假如没猜错,就是「啊」,对,那个都要唱得非常稳、非常准。这个基本功不学好,急於求近、求成,到最后就学不上去了,就好像树根没扎稳,就长不大了。所以人在学习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急躁,不老实扎基础,这个都是从基础做起。他学「操缦」、学「杂弄」,他指法纯熟,就能够安正这些琴弦。而这里指的是音乐,我们了解到「移风易俗,莫善於乐」,音乐特别能陶冶人的性情。下一个: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博依』是广博的譬喻,因为《诗经》它里面有很多的譬喻,还有很多的常识,鸟兽草木这些名字。人懂得用故事、用譬喻,就能跟人更好的沟通;用譬喻,人家更好理解这个道理。而且诗,诗教,它都是伦常的教化,会让一个人敦厚,性情温和,「温柔敦厚」,是诗教起的一个很好的效果。而且诗言志,很多诗它把一个人的志向、情感抒发出来了。一个年轻人学诗,真的抒发出来,学诗的时候,他的情感、志向很自然被引发出来了。这样子学广博的譬喻,他就能够很好的学好《诗经》,然后还能够活用。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这个『杂服』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很多的礼服,因为在礼教当中,它有祭祀天,祭祀很多神奇的,或者是家族的人聚会的乡酒礼、婚礼,祭孔子至圣先师的礼,这些礼都不同,穿的服装也不同。他能够了解这些规矩他就能把礼教学好。另外这个『杂服』也是,「服」是指服侍他人。就变成一个人他在家,怎么服侍他的父母、长辈;在学校,怎么侍奉他的老师,这些都要学习,生活的洒扫应对进退,这是第二个说法。都是从这些生活上的规矩开始学起。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这个『兴』是指喜爱。『不兴其艺』,这个「艺」可以指刚刚的学「操缦」、学「博依」、学「杂服」,而且学这个东西都很丰富,他也不会很单调,他是喜爱学这一些东西,他就会很乐在其中,『乐学』。而且我们老祖宗很强调「寓教於乐」,这些生活上的礼仪、一些规矩,都把教育含摄在里面。包含庆典,好像很热闹,但是所有庆典过程当中的这些仪式都含有教化人的意义。都是表感恩,天地日月对万物都有养育、都有照顾之恩。所以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是最不忘本的,丰收了,祭五谷神;有水喝,祭河神,时时都把感恩的心提起来。

  那在祭祀的时候很恭敬,我们参与祭祀的老师就说,在那个仪式过程当中,都是想著月神的恩德,一个杂念都没有。大家假如要修清净心,在祭祀当中,「我来祭祀一下」,自己去感受感受,这些仪式对人的教化是非常深刻的。我自己在庐江的时候,每一年的除夕都祭万姓祖先,每一次祭都感觉得到祖先来了。就像孔子在《中庸》里面讲的,「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诚则灵。只是我还没有功夫,知道说右边是大舜,左边是尧帝,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些慈爱的老祖宗来了。所以,在参与这些教育活动的时候也会很欢喜,很有收获。

  这个意思再延伸,这个「艺」字在儒家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在学习这些艺术的时候,那就是寓教於乐。我们看射箭,它是一门艺能,但是大家看,射箭要怎么才射得好?全神贯注!人在射箭当中把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养成,他以后读书、做事都有很好的态度。一个孩子专不专注就影响到他以后事业的成败。人心都定不下来,他以后一定没成就。大家有没有射过箭?没有,难怪我们的专注力都没养成,这些这么好的艺术没有承传。包含书法,写书法,你一分心,没法写了。写书法,它的间架结构你都要很敏锐,都要让它编排得很整齐。这个敏感度、心态形成,做事就有章法,不会乱。都是锻炼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心性。音乐,大家弹过古筝没有?弹古筝要整个融入那个音乐,心整个都静下来。大家有没有驾过马车?一个人会驾马车不容易。你驾一匹就已经快不行了,他要四匹一起驾。而且你要把它驾驭得很温驯,跑得很有默契,那你没有很高的修养做不到。哪一只不听话你就火冒三丈,「气死我了,气死我了」,那就翻车了。这个对心性都是很好的锻炼跟磨炼。

  那学这六艺其实都满有乐趣的,从学这个六艺当中提升心性,叫「游於艺,依於仁」。请问大家,驾车是不是培养为人著想?是吧?那现在没马可以驾,有车可以开,同样的道理,你能不能在驾车的时候完全为车上的人著想。不要你一开车,所有的人在那里踩刹车,统统很紧张,那就不仁慈了。或者你开车踩刹车的时候很没技术,一下子一踩都很大力,然后坐在你上面的人就是这样,刚吃完饭的就吐了。真的,我们曾经遇过朋友那开车,说实在的,一个人踩刹车踩得很频繁,每一次踩都很急,不会缓一点,当事人也很紧张,就踩刹车会踩得让人家晃来晃去的,他自己本身也是不容易放松的人。所以真的,看一个人开车可以看他修养到哪里,柔不柔软,这可以看出一些端详。他踩的时候他可以顾及车上人的感受,他就不会踩得很急促,会比较缓和。而且人开车的时候要看远一点,不要只看眼前那个红绿灯,稍微看一下前二个、三个,心里有个准备,在应对的时候比较从容。所以这些艺能也是同时在调自己的心。

  【故君子之於学也。】

  君子在求学的时候,这一段其实就是强调学习要跟生活完全结合在一起。他怎么学?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这个『焉』是指「於是」,其实就是指学习,就是他是把这些学习、学问时时怀抱在心中,叫『藏焉』。这个就像颜回的态度,「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得到一个好的教诲时时放在心上,绝不忘记。『修焉』,把这些学问放在心上,一跟人相处了,马上,「修」就是修行,就是落实,做出来。而且这个修就是用功不懈怠,离开老师了也是这个态度,叫发愤忘食,很积极的在修行。

  『息焉』,就是休息的时候也想著这些教诲。我们那时候读书,盼啊、盼啊,每次就是盼赶快放假,有没有?一放假,先玩它一个礼拜玩个痛快,有没有?一个礼拜以后,学问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这个连休息都不忘这些好的教诲。《中庸》开始就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学圣人的教育、教诲,孝心可以忘吗?爱心可以忘吗?恭敬心可以忘吗?这些心境、教诲是时刻不忘,而且时刻提起来。孟子讲,「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跟一般人差别在哪?他存心不同。君子是时时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看大家的眼神好像不大熟。「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学问就是时时要爱敬存心,休息的时候也不忘这些教诲。『游焉』,这个「游」,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这些旅游,到各地走走的过程当中,也在印证所学的东西。

  【夫然。】

  他的一个学习态度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他念念都去领会、体会这些教诲,他一定会有很多悟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是指发语词,没有意思,一般要讲话的时候,一开始用这个「夫」。『然』是指假如他如此来求学的话,这个「然」就是如此的意思。他能如此的来求学,用这样好的态度来学习的话。所以他能够:

  【故。】

  就是所以。

  【安其学而亲其师。】

  他很欢喜、很安於学习这些学问,而且很喜欢去亲近老师,可能把一些感悟告诉老师,把一些不明白请教老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

  非常喜欢他这些同参道友,而且对所学的这些道理深信不疑。而一个人对所学的道理能深信不疑,他一定是因为力行之后自己很多的印证、感悟,他的信心就愈深,『信其道』。大家相不相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还不相信,就是爱得太少,敬得太少。你真正去这么做了,确实如此。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愈为人著想,你愈来愈有;你统统给别人,你自己愈来愈多。大家相不相信?这一点就反应比较少了,「我给他了,那我不就没了吗?」那你对老子这句话你就感觉不深刻了。真的,你完全不为自己了,就体会得更深。

  我的师长就是一个好榜样,他完全没有为自己想,全部施与给有缘的大众,他自己拥有的福报更大。大到什么情况?不需要钱的时候没钱。为什么?钱放在口袋里,一来有重量,挺累的;二来带太多,心情比较紧张。所以财富最自在的状况就是,不需要钱,没有;需要的时候,要多少来多少。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目标。大家要不要试看看?你试了你才能「信其道」。就是你完全没有自己,没有自私自利,一切都是为大公无私,就能够体会到老子这段话。说实在的,真正发心愿为往圣继绝学的人,他很快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他还没做多少,走到哪人家都照顾,那不是愈为人自己愈多吗?是吧?所以我们发这个无私的心就能体会到这些道理。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所以他虽然没有在老师的身边,但是他绝对不会违反经典,还有老师的教诲。

  【兑命曰。】

  《尚书》这一篇「兑命」说到。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读文言文为什么有味道?因为它每一个字都是很重要的态度。我们看『敬』,敬重学业。『孙』,虚心受教,很谦逊。『务』,这个就是学习的决心,务必要这样下功夫。『时』,叫把握时间,要及时。『敏』,这「敏」就是精进,赶紧提升,鼓励自己不可以懈怠,自己鞭策自己,敏,精进不懈。每个字都是重要的心态。『厥修乃来』,这个「厥」字在这里指所修乃来,其修乃来,就是我们这样去下功夫了,就能真正把学业学好,所修之业乃得完成,就是这个意思。

  【其此之谓乎。】

  我们接著看下一段,这一段是指当时有一些不理想的教学状况,让教学的效果不彰。什么情况?

  【今之教者。】

  现在有一些教学的状况,教学者的情况。

  【呻其占毕。】

  这个字念「沾」,它是竹字头的假借字,它原来的字是这个「笘」。它是假借,它是笘的假借字,原来是这个字。『占毕』其实就是指书、书简。我们老祖宗造字依照六个原理造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叫六书,六种造字的方法。刚刚举的这个是假借过来的字,它的原字是竹字头这个笘,它们是算相通的。这句话指教学者就是只是读著这个书本,这个『呻』是指吟诵、读诵。

  【多其讯言。】

  这个字念「碎」,没有卷舌,「碎」。我们刚刚有强调,因为大学里面的孩子他已经十五、六岁了,不像小孩子你要跟他讲一大堆规矩道理,你要让他好好去涵泳这些学问,而不是像填鸭式给他讲一大堆,反而把的悟门给堵住了。所以这『多其讯言』就是老师话太多,很罗嗦,讲一大堆,告诉他一大堆话,没有等待这个学习者自己去涵泳、去领纳。刚刚我们讲说,「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多观察他,不要急著把很多道理给他灌进去,慢慢他自己有悟处了,跟老师一探讨,再把他这个悟处更加的深度、广度把它打开来。接著讲到:

  【及于数进。】

  这个字念「硕」,有卷舌的,这个『数』字就是跟这个『及』一样,这个『及于数进』的「及」就是疾急,都是很急,就很急於让他「数进」,赶快进步很多。其实孔子讲「欲速则不达」。我们要了解,教育跟生产产品一不一样?你看制造业,东西你都把它放好,「喀」,产品就是「喀」,产品就出来了。请问大家,人能不能这么制造?不行,所以我们误解了人的学习状态,我们现在连人都当产品,数学给他灌什么,英文给他灌什么,灌好了他就出来一个成绩好的孩子,有没有?好,请问现在出来是什么产品?「及于数进」,一下就要让他达到所谓的标准,英文是什么标准、数学什么标准。

  这样子教,第一个,跟不上那个标准的人会怎么样?觉得是坏学生,觉得没有发展潜力,然后被编到后段班去,就被否定掉了。人,行行出状元,有没有说考英文一百分出状元?哪有说所有的人都要会考英文?你哪一个行业要去干的时候说,「来,把你英文成绩拿出来」?所以我们本身那个教育的思考就不是很妥当,教育出来的应该是行行出状元,结果现在教育出来是要考高分。考不到呢?补习,留下来,一张考卷一考再考,学生硬记这些东西,考出来那个成绩有什么意义?你吃不下硬给你塞进去会怎么样?吐出来,这很正常的。所以我们都只看眼前,「反正你这一次给我考到几分就对了」,就硬逼出来、硬逼出来,欲速不达。

  那你看真正数学、英文都考高分的人,他优秀了吗?他心性我们没关注到,一直压他,他得失心愈来愈重,他对分数特别看重,考试少考两分哭半天,我就是其中之一。无形当中那个心理素质就差,还有输不起。其实说实在的,那个成绩比较差的还比较不容易自杀,那个成绩都是第一名、第二名反而自杀率比较高。所以大家想谁比较危险?人有时候都看不清楚,反而是那一些看起来很好,事实上内心已经生病的人比较危险。这个都是没有按照自然的方式因材施教,急於求成,就会产生很多状况。所以我们现在看这个时代的人几个人心理健康?成绩不好的就觉得自卑,不然就「要你管」;成绩好的就傲慢,骄傲、嫉妒。就找不到几个身心健康的人。所以这个都值得我们深思。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很多人他学习成绩到某一个年龄就上不去了?比方他初中成绩很好,高中不行了,为什么?因为他那个硬压、硬吸到饱和了,机器有点故障撑不上去了,那是极限了。但是很奇怪有另外一个现象,初中、高中不读书,爱玩,但是心理还算健康,被老师打屁股还笑一笑,他就是不开窍、不读书。可是出社会工作几年,想读了,一读,读得成绩不错,后来还拿个博士学位。每一个人开窍的时间不同,怎么可以把他当产品这样「喀、喀」?真的,我感觉,现在很多人的思惟都是把人当机器,工作五天,不行了,机器要休息了,所以要放假了,休闲一下。人假如是用服务的心、爱心去工作,他就乐在工作,哪是那个逻辑?人六十岁就没用了,要退休了,你真的把人当机器一样,用旧了不行了。所以现在太多的思惟都是真的不把人当人看。人是活的,智慧跟经验应该愈来愈提升,愈活愈有价值!

  所以一个思惟的错误对整个社会人心都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现在老人好像他走在路上就特别紧张,感觉好像年轻人觉得他没用,这些都无形当中教育的错误。假如我们都是教育老者有智慧,老者为家庭、社会奉献最多,那年轻人看到老人,赶紧跟他挖宝!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到那个庙口,都是听那个老爷爷「讲古」,讲很多历史故事,我们都听呆了。他有学识,引人入胜。年轻人都把他的这些学问、技能把它学下来,传承下来。老人只要有年轻人肯跟他学这些经验、智慧,高兴得不得了。

  好,所以假如这么著急,硬灌输很多的知识,都没有顾及到学生有没有吸收。

  【而不顾其安。】

  他已经学得很痛苦了,那个心都不安定了。这个『安』也可以用跟前面的相呼应,就是太急於求进度,急於求成,他的学习就不能安弦、不能安礼、不能安诗。因为学这些东西都要扎基本功,你很急,基本功都扎不好。所以现在很多学习,比方说学古琴、古筝、学书法,学这些学问,怕的是什么?功利,一讲功利就陶冶不了性情。有一些教书法的,「学三个月保证让你比赛得名」,要不要?得名多风光。真正学三个月得名的他学到什么?他学到一个壳,有没有学到心灵的提升,涵养性情?没有,壳干什么?好看。看多久?我不知道,但看不了太久。而且第一个,学习者不会启发从内心的喜悦,反而觉得很难过、很难受,烦死了。为什么?硬是要他赶快能学成什么结果,不自然,叫「揠苗助长」。

  我们曾经看一个报导,一个学钢琴的女孩得了第一名,因为那是比较大型的比赛,记者就问她,「你得了第一名,你现在最想要的是做什么事情?」他可能想说拿第一名她妈妈一定给她钱什么,就问小朋友,「你最想做什么事?」那个小女孩板著一张脸,「我最想把我那个琴给砸了。」大家想一想,爸爸妈妈拿了一个奖状,最后孩子是想把琴给砸了,请问这张奖状有什么意义?有没有意义?有,面子好看,是不是?「你看,怎么样、怎么样,我女儿得第一名。」好看多久?人现在真的是只顾眼前,顾不到自己的心,也顾不到孩子、学生的心。他幸不幸福是他的心决定的,不是他外面有多少学历、多少外在的条件决定的,是吧?这个都要冷静思考。我们教育这个孩子,不就是让他走上幸福人生?他的心都病了他怎么幸福?所以『不顾其安』,他愈学愈痛苦,愈学愈不扎实,愈学愈浮躁。

  【使人不由其诚。】

  在教导的过程当中,老师的态度不够真诚,可能有好恶的心,看这个学生比较顺眼,对著他都笑嘻嘻;看另外一个学生有点不高兴,就板著一张脸,这就不真诚,那学生就会感觉差别待遇,心里很难受。

  【教人不尽其材。】

  没有了解到学生的材性,没法因材施教。所以这一段其实都在强调一个教学者的修养,跟他教学的态度还有他的方法得不得当。另外有一个说法,『使人不由其诚』是强调在阐述一个道理没有办法通透让学生能悟到其他的道理,他的引导能取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能旁通。『教人不尽其材』,这个强调做事的方法,应该是让他会做这件事,再把做这件事的道理能旁通到用到其他的事情。但是教的人不能有这样的学问功夫就达不到这个效果。学一样才会一样,做一件事才会一件事,这个教得就比较死板。但是假如是这样,有时候看起来他是学一样好像会一样,可是他反而是不会变通,就变固执。

  【其施之也悖。】

  这个『施』就是指他施教,给予孩子的教育,违背了自然的轨迹,违背了正确的心态,违背了教学的顺序,要由浅而深,由易而难,你不能一下子「及于数进」,让他消化不了。『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

  对学生的要求不合理。这个念「拂」,跟提手旁的拂字相通,它也是提手旁拂字的假借字。

  【夫然。】

  假如教学者这么教,这个『然』就是假如如此教,会产生什么结果?

  【故。】

  因为这么教,所以:

  【隐其学而疾其师。】

  这个『隐』就是痛苦,把学习当隐患,他很担忧,「怎么又要学了?」『隐其学而疾其师』,这个「疾」是怨恨他的老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苦於学习的困难。而他这个『难』里面还包含,就是他都搞不清楚,没有办法明白,都堵塞住了,他就觉得很难突破、很难学习,而不知道学问的益处,『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

  这个『终』是指读完了课业,就像我们现在虽然毕业了,『业』是完成的功课、完成的学业。

  【其去之必速。】

  所学的这个东西很快就忘了,就丢掉了,甚至於是连看都不想看了。大家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有没有心有戚戚焉?我每一次有注意到那个大学联考最后一科考完,钟声一响,考生一出来,把书包唰,「解放了」,就从那个三楼、四楼就丢下来了。这个叫『其去之必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教之不刑。】

  教育不能够有很好的成就。这个『刑』是指,跟模型的型是相通的,成型,不能成型就不能产生好的效果。

  【其此之由乎。】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情况,所以教育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所以教育之所以不能达到好的效果,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教学者有没有以身作则?我们自己没做到,要求学生,人家不服。教学者心态真不真诚,方法得不得当?教育者有没有无尽的爱心?不然教一下,学生不受教了,他就生气了,就不教了,就放弃了,那这个心态就不对了。所以一个教学者怎么评判他好不好?他修养、修身,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所以老子讲,「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给大家写一下,「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我们所有读书人都是以希圣希贤为志向,我们要学习圣贤人,对一切人有爱心,不放弃任何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放弃人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心态。在一个学校里面,对於成绩好跟不好的应该要一视同仁去爱护,这个心是对的,是有修养的,学生也才学到德行。假如老师对成绩好的好,忽略成绩不好的,心态错了,所有的学生都学错了。成绩好的傲慢,成绩不好的自卑或者怨恨,不认同老师,反老师。一个人会反父母、反老师,以后他就会反社会。所以老师的修养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的心态。

  好,我们接著这一段是教学的四种成功的方法,跟六种失败的方法,这对一个教学者来讲很重要,他要明白。这个我们也顺便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所用的方法是不是跟正确的是相应的。大学的教育方法:

  【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

  这个『禁』就是防止,『发』就是指他的一些不好的欲望在他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懂得先把他导正,长他的善,他就不会产生这些坏毛病,这个叫『豫』,「豫」就是预防法。就像医学一样,还没等生病就先预防,他就不会生病了。我们之前有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那得就是要去贪心;斗就是要去傲慢,去跟人争斗的心、跟人比高下的心;戒之在色,他就要有正气,不被邪气所牵。好,那我们从小孩子的心态就要能不贪色,然后不贪心,不患得患失,不跟人争、跟人斗,他从小就懂得让,懂得知足常乐,懂得重德不重色,懂得「天道祸YIN最速」,不洁身自爱、YIN乱的人,他的祸患很快就到了,这个都是让他明白道理,不敢作恶。这个都属於『禁於未发之谓豫』。尤其我们刚刚讲「慎於始」,这个就很重要了。

  在《弟子规》里面很强调「禁於未发」,可以说从心地上讲,没有一句不是「禁於未发」。比方「父母呼,应勿缓」,禁什么?禁不恭敬。你不长他的恭敬,他不恭敬就来了。爸爸、妈妈叫他,在那里拖拖拉拉,这个就发了。「置冠服,有定位」,算不算禁於未发?算,他还没有养成东丢西丢的坏习惯以前,就让他养成好习惯,「长善」,就是「救失」,就是禁於未发。尤其《弟子规》里面「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那个用绝、用勿的就是很严重的,你一犯了就麻烦了。这个都属於「禁於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这个属於机会教育点。比方,一个人小的时候他的精神特别集中,这个时候你要让他多背这一些圣贤的经典。你这个时机错失掉了,等到他二十岁了,成年了,他的思想比较不集中,这个时候要再背就不容易背了。像我们三、四十岁再来背容不容易?辛苦,不过这个时候就不要想辛苦,这个时候还是要想一句「精诚所至」。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他也是五十岁才背,背得不亦乐乎!现在请丹斯里先生讲话,他一定「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背得很高兴,对这些道理记得很清楚。所以障碍还是在自己的心。这个是谈到了什么时机点他学的效果最好。另外一个是机会点出现的时候。比方说,孩子刚好不会,你可以协助他;刚好犯错,你可以教导他;刚好患得患失,心情不好,这个都是一个机会点。所以会教育的人,对他来讲,没有一件是坏事,他可以透过这件事教育自己,教育别人。烦恼跟觉悟是一念之间,能够引导到他觉悟了,那这一件所谓的坏事就会成为他一辈子的最重要的叮咛,甚至於会成为他去叮咛别人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这个『陵』就是不逾越,不超进度,能循序渐进,这个『节』就是节度、分寸。而且说实在的是每个学生可能都有差异,他的整个吸收能力、理解力都不同。刚刚前面那一段就是没有顾及他的吸收状况,「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所以这个『孙』就是渐进法,循序渐进,适当,考虑到他的年龄、资质,然后教材难易适中,不要一下子教太难的。

  【相观而善之谓摩。】

  他互相观摩,互相效法学习,这个叫『摩』,叫观摩法,互相切磋,这个「摩」字有切磋的意思。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个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道理。那这是方法,方法一定要跟什么相应?心境,心行一如。不然方法很好,但是心没到位,人家还是很难接受。所以「禁於未发」是完全为他著想的心,不是变警察,「被我抓到了」,还是那种强压,反而会反效果。「当其可之谓时」,那都是爱护他的心,在那个状况出现的时候,很柔软的去协助完,然后引导他。假如很浮躁,虽然学生犯错是个机会点,你桌子一拍,「你又来了」,那这个机会点就没有了。「不陵节而施」,是一个教育者要放下急於求成急躁的态度,才能不陵节而施。「相观而善」,老师自己要有时时跟一切人事物学习的心境,才能带动孩子相观而善。所以这些都跟一个教学者的心境、修养有没有到位,才能把这些方法用得更好、更纯熟。

  好,今天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