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2集)


 2016/8/31    下载DOC文档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刚刚麦克风还没放上来,是我的同仁他可能觉得我的身体已经好到可以不用麦克风了。那我们身边亲朋好友对我们好的期望,我们就要尽力去做到,这个叫「亲所好,力为具」。那我们进入《礼记.学记》的学习,刚刚讲了两段。刚刚是放录像,我来考试一下,看刚刚大家有没有打瞌睡,我们来跑一遍刚刚这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这一段让我们感觉到,这样做事、这样处世,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佩服。反过来,一个人做事情急躁不思虑,都不按照做人做事的原则,那人家没办法信任他。所以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当别人不信任我们,我们有没有发虑宪?再来,求善良,用的都是善良的人,不是用会谄媚巴结的人,交的都是善友,「见人善,即思齐」,这样的人让人家感觉信任。所以「足以謏闻」,这个字通大小的小,小有名气,让人佩服。但是「不足以动众」,动众,感动众人,以至於这个动众是可以带领一群人去建功立业,领大众去成就事情,这个是动众。一个人能够尊重贤德之人,体恤远方的人,确实可以感动大众,「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他还不能教化人民,改变他们的气质,提升他们的灵性、智慧。

  比方在这一、二百年,整个世界的政治走向民主制度,很多国家有很多的人他有很多的理念、制度,号召了一群庞大的人,取得了政权,「足以动众」。可是大家冷静看,在民主制度里面的这些政治团队,腐败得快不快?你们怎么没反应?读书人要有正气,要敢讲真话,我又没有说哪一个国家的,我只是说这一、二百年全世界的政治制度。大家注意看,在中国的历史,我们说满清就好了,清朝,光是康熙、雍正、干隆加起来就有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大家现在去看看,全世界哪一个政党超过一百年还不错的?我就不指哪一个政党了。尤其这个民主政治里面很有意思,在野党都骂执政党,是吧?骂得可凶了,这里做不好,那里做不好。结果等他做了,可能还做得更差。所以骂人很容易,真正自己做了,能不能做得好还有待商榷。

  但是这一些从事政治的人,他也有理想,他才能够凝聚这么多的人。但是他假如忽略了教化,最后他底下的人都贪污腐败,他也爱莫能助。所以真正一个人要利益一个国家、利益社会,他必须教化。政治人物要在他自己的政党当中,真实的去落实伦理道德的教育,不然政党的腐败更快。为什么?他有权,他有钱,他没有好的德行根基,腐败得更快。所以我们要很冷静,政治要能办得好,人的德行最重要,制度其次。

  好,那现在是民主政治,大家有没有去投票?有。要投好,要负因果责任,你投错了就害了一个国家。那怎么挑?看他有没有孝廉,孝则有德,廉则不贪污。你们投票以前有没有去调查他们家的情况?你们不够谨慎。传播媒体不是去报他们去骂人的情况,是要去报他们家的情况,对他父母怎么样,对他太太怎么样,这样才对。也没有传播大学找我去讲讲课,是吧?我奉献奉献点微薄之力。现在媒体的影响这么大,他先入为主,他假如一开始就知道,报这一些对整个国家、社会太重要了,隐恶扬善!所以我非常佩服大陆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这个节目,不简单,弘扬孝道。他们的员工第一天上班,要把一个勋章,上面写著「天下父母」,别在左胸前。代表什么?你今天上岗了,工作了,从今天开始,要把天下的父母幸福放在心上。太好了。我们中心应该也来做一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胸章要别在胸前。人有时候会健忘,一看到了,不忘初心,警觉性就大了。

  所以要动众,要真正保持一个人,甚至一个团体的初心,他们的理想,他们利益人的这一分抱负,还得靠教育才能保持。大家看,历代历史当中,建国的时候,大家同心同德;等取得政权,开始斗争,杀来杀去。因为没有德的基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必然要从教学开始。所以第一段,从整个国家、团体的目标,很明确,教育要化民成俗。

  第二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要透过教育他这个本善、明德才能彰显。假如不教了,「苟不教,性乃迁」,就染上很多习气、欲望,就被欲望给控制住了。所以人没有教化,做出来的行为可能连禽兽都不如。有好的教化,可以是万物之灵,可以是天地人三才,可以把天地无私透过人的德行把它实践出来。这里我们就感觉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谈到教学,师长曾经说过,世界为什么乱?东方人忽略了古圣先贤的教育,西方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所以人心没有依归,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就沉沦了。而东方的圣贤教育学的核心,假如用一个字,就是孝道。「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首重是孝道。我们之前也跟大家有分析过,孝心开了,百善皆开。

  我们文言文班没有做签筒,正式学长应该有个签筒,我随时抽起来问问题。你看大家觉得这样好不好?好,就不会打瞌睡了,不敢分心了。当然,要专注,但是不要恐惧,假如一个签筒摆在这里,在那里吓了老半天,你也听不进去东西。所以《大学》说,心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一支籖就可以吓成这样,以后怎么为往圣继绝学,是吧?下一次做个签筒。对,我们常常给学生考试,我们自己也要常常考考试。

  有没有哪个学长来谈一谈,为什么孝心开百善皆开?好,我是很厚道的,你们不要太紧张,今天放你们一马。但是这个问题很严肃,为什么?假如今天有一个人说,为什么孝心开百善皆开?然后你说,「嗯,嗯,今天天气挺好的」。那这个叫「倘揜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来,就错过了一个可能让他明白这个大道理的机会了。假如我们想,「今天多学一点马上可以去利益人」,每个学完的东西就把它吸收了。真正没搞清楚,一下课就问。为什么?不能打包,都等著「明天再说,明天再说」,哪有那么多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事情就一直拖,拖到最后一事无成,德行也没提高。所以,今天讲的都要全部吸收,然后真正没听懂的记下来,待会儿下课我在餐厅等大家,「今日事,今日毕」。

  「今日事,今日毕」讲给谁听的?讲给学生听的?那天我跟一个朋友在谈,我说你现在修学遇到的瓶颈,你用了什么方法去突破?他想了老半天,摇摇头,「没有」。我说:「你不是在教小孩吗?那你现在遇到问题了,你都没想方法去突破、去解决,你怎么教给孩子解决问题?你怎么教给孩子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假如我们自己不先好好的去力行,那百折不挠跟愈挫愈勇叫成语,跟人生没关系,跟教育也没关系。这一些教诲化成我们的心态、我们处世待人的风范,这种态度无形当中就影响小孩了。我们希望我们的小孩、学生能有怎么样的人格特质,我们自己要先做出来。

  刚刚跟大家谈到了,孝心开百善皆开,这个「入则孝」就可以谈清楚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一个人的忠诚,一个人的尽心尽力,从哪里来的?孝,「亲所好,力为具」。这是我们从自己父母,上一代的身上,看得太清楚了。为了让父母早一点过上好日子,读书、工作不用人操一点心,尽心尽力、尽忠。信,对谁诚信?一定是先对父母诚信,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礼、义、廉、耻」。礼,「父母呼,应勿缓」,对父母有礼,对他人就有礼。一个人对人无礼,一回到源头,他对父母一定不恭敬。真的,一个人假如在跟人相处的时候,觉得有一些习气出现了,马上想,我怎么傲慢?对妈妈也傲慢;我怎么脾气这么大?对父母脾气也大。所以《孝经》讲的,「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孝道启发人的性德,孝心开,性德就开始流露了。所以爱敬是一个人本有的性德。假如爱敬没有办法提起来去对待他人,一定是孝道还有亏。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一个修身之人怕的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甚至於是道理听了,我们还不承认、还自欺,那就提升不上去了。跟人相处有对立、有冲突、有情绪,马上提醒自己,我对父母是不是也有这些错误的心态?这从根本去掉我们的习气。所以礼。义,对父母有道义。以前的人可贵,父母都去世了,一想到父母就流泪,「父母对我的恩德太大了」,「丧三年,常悲咽」。廉,「物虽小,勿私藏」,你看,都在「入则孝」里面。耻,「德有伤,贻亲羞」。

  仁,设身处地叫仁,「冬则温,夏则凊」,体贴入微,设身处地。爱,爱是用心去感受,「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和,我们现在年轻人跟人讲没几句话火就上来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对长辈讲话还会大小声,那我们对不起孔老夫子,对不起圣贤的教诲。柔和恭敬。一人在团体里面,对领导、对长辈还非常傲慢,言语还粗暴,那真的要好好忏悔、反省,离这个明德、离恢复本善那是愈来愈远。所以,这个和里面,「怡吾色,柔吾声」。平,一个人能达到平,任何境界都不能让你生气,练成这个功夫没有?《弟子规.入则孝》就可以练,「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大家看,父母不理解他、骂他,甚至打他,一句怨言都没有,人的这种任何境界都能平心静气去应对,而且不带任何的怨恨。

  诸位学长,你的儿子就是这样好不好?你的女儿就是这样好不好?你的学生这样好不好?好。首先我们自己要是这样的人,是吧?上行下效。我们对这些道,孝道、五伦八德,都很清楚了,我们就能传道,「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他知道教学为先最重要。这个教学,我们刚刚讲到有宗教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就好像一台车的四个轮子,四个轮子都挺好的才跑得远,一个轮子出状况了就跑不稳健。那请问大家,现在四个轮子坏几个?坏了不少个。所以开起来危不危险?不能继续这样下去,赶快亡羊补牢,赶快把轮胎要补上,把它破洞要补好。一个人的德行根在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发展,从家庭到社会去。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圆满,因为宗教教育强调的是高尚的情操、牺牲奉献的精神,把人的人格提到顶点。

  所以一个国家领导者他重视教学,从这四个环节,要多管齐下。在国家的电视台要讲家教,每个父母都懂家教,把这个家庭治理好了,把下一代教好了,社会的细胞就安定了。还有,不只要教伦理道德,还要教因果报应的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能让人不敢作恶。现在的人为什么什么都敢做?他觉得死了以后就没有了,他觉得做什么恶事,反正死了又不用负责任,他肆无忌惮的造恶。所以老祖宗几千年来都知道,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缺一不可,从小他就知道不能造恶,不敢作恶。伦理、道德让他有羞耻心,耻於造恶。

  现在学校教育在我们马来西亚推展得非常好,校长职工会在华小全国推展。包含中学也有,好几间中学,像钟灵独中,他们做得非常好,他们的校长,吴校长,很不简单,真是以父母之心在教他的学生。连我们台湾的东森电视台都去拍了,把他们的经验介绍给社会大众。中学,在大陆有吉林松花江中学在做。确实,这些小学、中学的校长、老师,真是做出了榜样,给整个教育界的人信心。大学里面,钟茂森博士他是教授,他们带头来弘扬伦理道德教育,还有中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他们两位教授都是七三年生的,都很年轻,都很有成就,然后都是尽心尽力在弘扬伦理道德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我们那一天刚好办了几天课程,我们兴华小学的廖校长,他在谈话的时候讲到,他父亲临终以前给他的叮咛,照顾好兄弟姐妹(他是长子),还要记得为这个社会多做点事。所以大家看,真的奉献社会的人都是孝子,「忠臣出於孝子之门」,这真的。

  再来,社会教育,现在各行各业都重视伦理道德的推展,很多企业家非常不容易,都带头。不只自己的企业在做,礼拜六、礼拜天还免费义务的让社会大众来学。在新疆有一个郝总,他礼拜六、礼拜天让社会大众学,他自己的高阶主管去做服务员,而且做得还很高兴,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让我非常惊讶的是,他的员工里面,有百分之十五都是残障人士,这个比例相当高。而他这么爱护这些同仁,最认真的就是这些肢体上有欠缺的人。真的是「爱人者,人恒爱之」。结果他这么义务给人家办课程,很多家庭改变了。后来很多人都跑来跟他买产品,然后他就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人家都来跟他买,他不好意思了。「我办这个课程是希望大家受益的,不是要你们买我的」,他还把它推了。然后对方说,我一定要买你的。为什么?办伦理道德教育是利益他的一生,利益他的家庭,利益他的团体,人家把这一分恩德可能会记在心上,都不会忘。当然不是为了要去做生意才去做,这个心态要对,是无私的,反而他的事业愈来愈兴旺。

  再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我们马来西亚在这一点也是非常用心,国家的首相在致力於这方面。包含民间,我们八月三号也才去参加宗教和平论坛,不同宗教三百多人坐在一起,那感觉非常的和谐。所以「教学为先」。

  【兑命曰。】

  这个『兑命』,是《尚书》里的一篇文章。「兑命」,是殷高宗的宰相,以前这些当宰相的都是圣人,很有智慧,在经典当中都有留下他们的教诲。「兑命」里面讲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意思就是,『念终始』就是自始至终,常常念著教学,这个『典』就是常常不忘,持续的重视教学。因为明白教学的重要,他了解到学习要趁早,从胎教就要开始了。假如一个人懂得从胎教就要教育了,那他「念终始」,从胎里就开始教了,教到什么时候?俗话又讲,「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说我今天学习,明天放我一天假好不好?学习不能放假的。三日不读书,面目都可憎,这一句话是宋朝讲的。我们要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下,请问现在撑得了三天吗?现在多久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所以更要了解「念终始典于学」,不可以懈怠。求学就像钻木取火,哪有说钻三分钟,休息一分钟,「手好酸,待会再来」,那钻到哪一年才钻得出火,钻得出智慧来?

  还有一点,学习为什么不能间断?因为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天就够了。人要学好,要好几年,慢慢慢慢改变气质。学坏呢?今天带他去「斗闹场」,明天就面目全非了。所以「斗闹场,绝勿近」,绝对不能近,用绝、用勿,是不可以犯的,一犯就兵败如山倒。从学的角度,不能懈怠;从教的角度,也不能停下来。教学者要不断提升才有智慧利益学生。教学者一懈怠,一言一行马上给孩子带坏了。所以什么时候是教育、是教学?Anytime,Anywhere,是吧?「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对教学有更深的体会,就能了解到「兑命」这一句话的深意了。很多人就讲了,那学习不是很累吗?请问大家,你要累一阵子还是要累一辈子?要累一阵子,咬紧牙关,三年就把德行成就,你就累一阵子而已。可是假如不肯真正用功,那累一辈子,身心都变成欲望、习气的奴隶,累一辈子。能吃苦,吃一阵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辈子苦,不只自己没得利益,后代也学不到真实学问。

  我们再看下一段。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又是一个比喻。这个文章里面也在提醒从事教育的人要善於譬喻,善於说故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几代缺乏教育,所以他的悟性不高。假如你不用这个譬喻,不用讲故事,因为他悟性、感受能力不高,你只要讲道理,差不多讲三分钟他就开始有点恍惚了,他就集中不了了,或者就快打瞌睡了。这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小孩,大人都这样。你说,「讲个故事」,精神来了,喜欢听故事,从故事当中再很自然的把道理给带出来。现在当老师不容易,就是因为他不容易才显出当老师的精神,这是「诲人不倦」。

  所以这里比喻到,『嘉』,非常美好的食物,这个『肴』就是菜肴,你不吃它你不知道它的美味,这个『旨』就是美味在哪里。虽有五千年的经典智慧,『虽有至道』,不去学就不知道它对我们人生有多大的善处、益处了。我们曾经遇到朋友,他来听《弟子规》,听了两个小时,他已经是四十几岁了,还是当老板的人,他就在那里跺脚,「我四十几年的人生经验,总结起来,不就是《弟子规》那一、二句话吗?」他花了多少年去摸索?四十几年。所以「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一学了,「那太好了」,手不释卷,真的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读书读到忘了吃饭。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还没是吧?快了快了,大家继续再读这些千古文章,味道很浓。当我们读著读著,可以很多经典触类旁通,那你会读到跳起来在那里拍手,这个就是知道它的益处,法喜充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我们很欢喜,「教学相长」这四个字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礼记.学记》来的。而孔子在《中庸》里面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这三个道理,三达德,「则知所以修身」,懂得用这三个道理来修养自己。「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自己身修好了才能帮得了人,才能利益得了人。而好学才会有智慧,人有了智慧他才能够把正确的思想告诉别人。当父母、当老师,我们假如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我们也利益不了孩子的。首先一个教学者要先好学。这一段不只是讲给学生听,老师自己要好学。

  学了以后『知不足』,知道自己还差得远,人一觉得不足,他那种谦卑、惭愧心,「比古人差多了」。你说一个人傲慢,他突然想到孔子温良恭俭让,圣人都不傲慢了,我还傲慢,太惭愧了。常常这么想,这些习气就转成惭愧心了。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第一节课,我们有一起信誓旦旦,你们都忘了吗?我们那时候有没有山盟海誓?我们说学儒要学孔子,所以处世待人都要以孔子为标准,就「知不足」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我反省。一反省了,赶紧改过,赶紧继续学,所以能「学而不厌」。而且为什么不厌?知不足,而能自反,人一自我反省、自我改正,放下习气,就乐了。大家有没有曾经战胜自己一个坏习惯的经验?一个都没有?有没有?有。高不高兴?有没有「耶」这样高兴老半天?有没有比吃大餐快乐?有没有?有。而且还持久。吃大餐快乐多久?快乐一个小时,之后就胃痛,因为吃得太撑了。告诉大家一个很重要的逻辑,真正的乐,真的东西不会变,它才是真的。比方说,我今天读经典很快乐,明天读快乐,让你学习加两倍、加三倍,更快乐,这才是真乐,是不是?你们好像没乐起来。真的,每天可以让我十个小时都读这些书,真是乐不思蜀。

  可是你注意,吃一碗饭,高兴;吃两碗,勉强;吃三碗,跑厕所了。所以吃饭是不是真正的快乐?不是。那个叫什么?痛苦暂时解除。因为饿了,吃下去不饿了,叫痛苦暂时解除。不是说吃饭让你快乐,让你得到真乐。吃饭能得真乐,愈吃愈多才乐,是不是?所以只要是会让你一时快乐,那个都不是真乐,那叫刺激你,暂时忘了痛苦而已。比方有人说,跳舞真happy,他跳半个小时,happy,你叫他连续跳两个小时,他还happy不happy?那个都是麻醉。所以现在的人很可怜,都觉得是去刺激,去暂时忘掉痛苦叫乐,那个终究解决不了真正的痛苦,也尝不到真正内心的自在快乐。所以真正的自在快乐只有学习,「学而时习之」,只有真正依经典去尽仁义、情义、道义,他才知道什么叫孝顺父母的快乐、助人的快乐,他也才知道,真正放下坏习惯、习气,一身轻安自在的感觉。我讲得挺高兴的,你们也不配合一下,我看你们都没什么反应。所以学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就是不学不做,「不知其善也」。

  『教然后知困』。真正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痛苦根源在哪?你今天安慰安慰他,痛苦不能根本解决。你说他缺钱了,我给他钱,解决了,他假如是贪心,你要给到什么时候?所以人痛苦的根源在迷惑、不明事理,他思想错误是他痛苦的根源。「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就不痛苦了,贪心的人给他再多的东西他还是痛苦。所以唯有透过教育,让他转迷惑为觉悟了,他才能根本解决痛苦。所以真正仁慈的人从事教学工作,或者以自己的身教让身边的人觉悟,「诲人不倦」,这就是仁慈。「智、仁」,一个人有智慧、有仁慈,能恢复他的明德。而在提升智慧、仁慈的过程当中,还要有勇气,「知耻近乎勇」。因为学会有瓶颈,要不屈不挠,要突破。要面对自己的习性,要勇猛,要赶尽杀绝,要像这个毒蛇咬到你的手了,咬到你的指头了,你下一秒钟会怎么做?你会不会「呼,好痛」,会不会这样?不会。马上刀子拿起来,就切掉了,还管什么痛不痛,不然命就没了。再放纵习气,我们法身慧命就完了,智慧的生命就完了。

  所以告诉大家,学习苦不苦?不苦是骗人的。刚刚说的,放下习气的乐,学习真乐。但学习也苦,什么时候苦?在那里挣扎放不下的时候苦。在那里对治最严重的坏习性,比方说好面子,「倘揜饰」,那个对治起来,跟把一层皮撕下来差不多,很难过。大家撕过没有?苦是苦在,跟习气在那里打仗的时候那时候苦。可是人只要勇往直前,这一些习气最后就统统归顺你了,就变成你的军队了。而且,你突破这些习气以后,你有宝贵的经验可以告诉人家,怎么不贪心、怎么克服坏习性、怎么不傲慢,谦虚,这都是你的真实功夫,是不是?你才能利益人。我们假如今天在跟人家,要不贪、不瞋、不痴,首先第一个不可以贪吃。结果讲得心里毛毛的,讲不下去了,昨天才贪吃。而且自己做不到,讲出来,人家听多了、看多了,「会讲不会做」,就不听我们的了。

  所以「教然后知困」,这个困,有时候是觉得自己理通了,结果跟人家讲,讲到一半卡住了,就像那个DVD卡在那里,跑不过去了。「对不起,明天再跟你讲,我一定把它搞通。」丢不丢脸?不丢脸。今天我们告诉学生、告诉对方,「明天我来跟你讲」,这是负责任的态度。而且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会逞强,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好像搞不清楚,还稀里糊涂讲了一通,这样不好。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困,大家有没有经验,我们在求学的时候,同学来问你,比方一题数学,你会做,然后你跟他讲、讲,讲到一半,讲不下去了。所以自己会做不代表你会教。教而后知困,你就更提升,把那个道理贯通,提升到能够指导别人。所以也是学生在提升、成就我们,我们才知道我们有哪些不足、哪些没有贯通的。

  这个困,另外一点,也是教著教著,我也很努力教学生,怎么他的行为愈来愈不好?真的,在教育界太多老师真的是鞠躬尽瘁,可是他们看到这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他们也很忧心,这就是他们困惑的地方。而真正再去『知困,然后能自强』,这个「自强」就是自我提升,从经典当中找到原因,他就不迷惑了,他就不困惑了。困惑在哪?因为没有找到根本,先后本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现在是知识、才艺为先,德行被摆后面,本末倒置,才会产生这些状况。所以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不要怕面对困惑,好事,我们把它想通了,就能让更多人明白。大家别担心想不通,有什么疑问欢迎大家拿到中心来一起探讨。那我们也不紧张,你们问我们,我们不会了,反正有师父可以问。所以不担心,Don't worry,be happy 。所以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感觉到,确实教学者他自身得最大的利益,他扩宽了心量,他增长了智慧,他的智慧、心灵都在不断提升当中。

  【兑命曰:学学半。】

  这第一个字它的古字是这么写的,这个『学』就是指教。教跟学,这个『半』就是相长的意思,就是互相促进,学了帮助你教,愈学才愈有智慧可以教人。教了,又让我们明白不足,自力自强,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所以我们看,古人念念都跟经典相应,前面是诠释道理,后面都要汇归到经典。孔子讲「述而不作」,世间这些真理圣贤人说尽了,没有说我们自己什么创造发明,他们都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总结都用经典。

  【其此之谓乎。】

  应该就是这个道理了。

  接著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主要讲到古代教学的设施,还有学习者的目标。刚刚讲的是一个国家要重视教育,要化民成俗的目标,现在这一段里面还提到的是,每一个人学习的目标。我们看经文。

  【古之教者。】

  古代的教育设施。

  【家有塾。】

  这个『家有塾』就是指二十五个家有一个私塾。而且二十五家他们称为闾,这个闾是二声。这二十五家,一般私塾就在巷口第一间,一般巷口第一间都是比较有钱的人,大户人家,他们请私塾老师,让这些亲戚、邻里乡党一起来学习,「家有塾」。一般可能六、七岁,五、六岁,就开始学习私塾了。

  【党有庠。】

  这个『党』是指五百家为一个「党」,而它这个学校的名称就叫『庠』。

  【术有序。】

  这个字念「遂」,它是一万二千五百家的单位设一个『序』,这样的学校。其实以现在来理解,一个人在乡村里面读书,读得不错,送到哪里?送到县里去读。县里读得不错,送哪去?省里去读,州里去读,省重点学校。那愈上去,都送上去一些精英。省读完了送哪去?国立大学,一国的精英。所以下一句说:

  【国有学。】

  这个就是指国家办的大学,一般他可能已经经过了私塾、庠、序这些学校,年龄也差不多十五、六岁左右,快成年了,半大不小了。而且以前念国学的,考过秀才,考过一些测试的,他才有资格去念国家办的学校。国学一般是指天子、皇帝或者诸侯办的学校,都是这些贵族,加上民间很优秀的人去读的。接著这一段是接续国家办的学校谈的。

  【比年入学。】

  『比年』是指是每一年都有招生入学。

  【中年考校。】

  『考校』就是考试,考试的制度是隔一年,这个『中年』是隔一年才考,入学第二年才考试。为什么?先积累,「厚积薄发」。你说都没有积累,都没有涵泳,都没有领纳,一年考了好多试,说实在的那都是纸上文章而已,都是知识而已,没有内化。

  【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个就是入到国学里面的目标了,学一年能够『离经』,这个指的是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能够用句读把它标好。当然这也表示他的理解力很好,他能标得出来,对这些教诲他能判断,句读应该在哪,这个意思才妥当、完整。『辨志』。大家看,我们已经学到第三段了,其实每一段都在谈教、在谈学。第一段,当我们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对於一个教学者他就有使命感了,根本的教育使命发出来。第二段里面又提到「念终始」,这代表学习不可中断,教学也不可中断。第三段代表学习当中要不断的自我反省,教学者要不断的自我提升,这个都在谈教、在谈学。

  每一段我们从经义当中都可以抓到教学的关键、心态跟方法。这一句,我们看到,教育的内容一定要经典为先。你不能先教他一大堆文学,他连是非善恶都不会判断。我们看近代的这些写文章的人,徐志摩会不会写文章?那你说,他利益了社会吗?他的行为让人家觉得很可耻,抛弃他的原配,还说自己要做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你说一个读书人讲这种话,没有先从经典教就乱了,都是过河拆桥。他今天能写出好的文章,基础在哪?他没有以前读那些古书,他有那个功力?现在的人狂妄,都是过河拆桥。古代这些教育方法不得了,师长常说,民国初年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博士生都写不出来,没那个功夫。我听说现在大学联考,改考卷的老师一个头两个大,错字连篇。所以这个时代要反思,人家小学可以写出那样文章,我们现在连博士毕业都写不出来。文章不行,涵养那差得更远。

  这个徐志摩先生,他叫他太太去堕胎,他太太说这样会有生命危险。他说做火车都可能会出意外,谁不危险?你说连自己的另一半都不能感同身受,这算什么学问?去找林徽因。林徽因,我讲得太激动了,发音都不标准了。人家还不要他,林徽因有家教,她判断得出来,这样的男人不行,会甜言蜜语的靠不住,只会写文章,言行不一致。后来他还去找陆小曼,真是要不得,那陆小曼是他好朋友的妻子,胡来,这无情无义,我们还把他当大文豪,现代的人也颠倒,是吧?千古文章不读。结果,恶有恶报,三十五岁就坐飞机,为了去看林徽因的表演,就走了,飞机失事了。他是一个公众人物,要给天下人做好样子,公众人物都做错的,那惑乱社会,造的孽就大了。他原配活到八十九岁。所以好人还是有好报,为什么?他原配离完婚还照顾徐志摩的父母,那一分情义都还在,难怪人家活那么长命。所以厚道好,才会长命。多活长点,多干点事,人生总不能白来一次。所以经典,「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辨志」,代表教学也好,学习也好,首重立志。因为志向立定了,这是他源源不绝的动力。范仲淹先生为什么学问这么好?他立定志向,哪一年一定要把他母亲接出来,他要光宗耀祖,他要考上功名。结果他在他定的日期之前就达到了,不简单。「饘粥糊口」,每天就吃那个粥,把它煮烂,凝固以后切成四块,就这样一餐吃一点,那一般的人受不了,因为他有坚定的志向。那当老师的人要判断,这个学生,辨志,他的志向对不对?他假如不对,那要引导他,不能立错志向。以至於要让学生自己能分辨什么样的志向是有意义的,这个辨,最好能够传授到他自己能够判断。

  一个人的志向与仁义相符合,这个叫大志;与情义相符合,这个叫高志,崇高的志向;与道义相符合,叫壮志;与欲望相结合,「我赶快赚到钱,吃得饱饱的,然后可以好好玩一玩」,这叫卑志,这个人没什么大志,很卑微,人生以享受欲望为目的,叫卑志。再来,还有人的动力,「我考上什么,我以后能怎么样,就要去给谁好看」,这个志跟恨相合,叫危志,很危险。这个是讲到「辨志」。诸位学长们,你们都在第一线教学,以后你们带出来的学生,人家一问,你的志向是什么?我相信他们连想都不会想,就会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你们这个辨志就教得好了。再来:

  【三年。】

  他学习了三年,能达到什么状况?看他:

  【敬业乐群。】

  我们又看到一个重点,学问一定从诚敬、恭敬当中求得,「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他尊敬老师,尊敬老祖宗、圣贤人所留下来的这些道业、这些学问,所以他『敬业』。一个人很诚敬了,他学起来就专心致志,他不会懈怠,不会心猿意马。再来,『乐群』,这里主要提到,跟人家相处得很融洽。学问很重要的,要懂得爱人、敬人,「爱敬存心」,君子跟一般的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爱敬存心。假如跟同学们相处几年都发生冲突,那他的学问有问题了。《礼记.大学》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这是高远的志向,从哪里落实?「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么一直找找找,高远的目标从哪里开始落实?「格物」。一个人不把傲慢去掉,不把贪心去掉,不把坏脾气去掉,怎么可以跟人相处得好?连相处都相处不好还能利益人?那这是空的了。

  所以一个人前三年学习,首要的扎根,扎他的德行,扎他的恭敬心。怎么看他根基好不好?就看他跟人相处,一看,马上可以判断,他还有哪些习气很重。这个时候当老师的就要跟他讲,你看,你的贪心、虚荣、傲慢、不尊重人,他才能够再下功夫。我们看,在国学里面学习,都不是从知识的角度去看,都是从道德学问。我们自己勘验自己学得如何,就看自己跟家人、跟同事相处得怎么样。假如还会对立、还会冲突,那我们还得从自己的习气下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五年视博习亲师。】

  他五年的时候,『博习』,这个「博」就是广博,随时随地都在学,这个人非常好学。而且是「博习」,习是什么?学到的东西要落实、要实践、要练习,这个就是解行相应。他五年的时候,学的东西马上去落实,解行相应。而且,这个博除了处处都在学习以外,《论语》里面讲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般人没有把道理搞通,他不肯依照经典去做,只有两种人会很老实去做,一种就是搞通的人,一种就是没懂,他也想不明白,不过他说,「你怎么说,我怎么做」,老实人。往往他对一些经典很多的了解,他知道这些道理,他想通了。而事实上,一个人广博学习以后,他最后会明白,智慧要成就还得「学之道,贵以专」。我们看,范仲淹很有学问,但是他深入《易经》,他最通的是《易经》。这样子深入以后,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因为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后面还会讲到。今天学假如一次学好几部经典,那变学知识,不是学智慧,叫「杂施而不孙」。

  所以这个博习强调解行相应,而且务求贯通,通达明白。道理通了以后,还得要好好去做。理有顿悟,事要渐渐去修。古代有这个例子,汉朝马融学问很好,还可以著书,可是他的学生郑玄学得比他好,他嫉妒他的学生,还要杀他的学生。嫉妒心起来真恐怖。你说他有没有学问?有,他还注经。他有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要为基础,再求学问,不然也没有办法利益人。马融在教书的时候,有时候还请女子在后面跳舞,他还有很多习气。

  这个『亲师』,亲近老师,而且这个「亲」字还有「以师志为己志」,以老师的志向为志向,以圣贤的志向为志向,心同圣贤,愿同圣贤。看到古书、看到圣人教诲都觉得很亲切,就好像圣贤人亲自到他面前来教他一样。而一个人真正恭敬、亲近他的老师的时候,最重要的他要依教奉行,他那个亲爱才是真的。一个人五年能真正亲近老师,依教奉行,那也不简单。

  【七年视论学取友。】

  他可以跟人家谈论学问,代表他这些理贯通了,能跟人探讨,然后去引导别人,了解、深入这些经典。『取友』,他有能力判断亲近的好友、善友。老子说,「知人者智」,要看得懂人那才是有智慧;「自知者明」,自己知道自己的,那是明白人,能够知道别人的是有智慧的人。而我们看到这里,能达到『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

  在学问上已经是小有成就,他有判断力跟智慧了。我们看一个成年人在社会当中,受谁的影响最大?朋友。所以「取友」对他的整个道德的提升就非常重要。孔子在《论语》当中有提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之前跟大家谈过没有?大家摇头很正常,因为我们只讲过一遍,要讲到二十一遍的时候,才会「讲过了」。「友直」,正直无私的朋友。但是告诉大家,正直的人你怕不怕?他都把真话告诉你,你心脏要准备好。正直的朋友,友直,无私的人。「友谅」,这个谅,宽恕、度量大,而且真诚。「友多闻」,他很有人生的见识,增广我们的见闻。那「损者三友」要会判断,哪些人一接近会损害我们的德行?这个我们下次再谈。

  那我们下一次背就背到今天讲的这里。我刚刚是说你们会不会觉得,这么一点点,so easy这样。那代表你们的功夫已经提升了。好,恭喜大家,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