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1集)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文言文的课程,大家要一起学习《礼记.学记》这一篇教诲。我自己从事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当然,不只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该学习这一篇文章,我们一个家庭,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事实上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是先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往往是孩子生了以后,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教。所以《中庸》里面讲,「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任何事情,尽任何本分,都应该做好准备,都应该懂得为人父母之道,为人老师之道,以至於扮演哪一个角色,都应该懂得那个本分的道理才好。所以,这一篇文章很值得为人教师者、为人父母者好好的来学习、深入。那我自己在从教之前也是接触很多教育的理论,那这个时代可以算是知识爆炸,理论学说非常多,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理论?假如我们拿的理论不正确,教我们的孩子,教我们的学生,那他们就变成试验品了。你说试验对了还好,试验错了,那他的思想观念偏颇,对他的一生就是误导了。所以教育得慎重,因为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而我们一谈到教育,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经验、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我们看到代代都出圣贤,社会都是良善的风气,这个是有目共睹,举世之人都认同、了解到的。但是近代失去民族自信心,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把五千年的智慧忽略掉了,甚至舍弃掉了,结果学很多西方的教育理论。那我们不是说西方的不好,西方的教育理论也有好的地方。但是,它这些理论,有的几十年,有的只有这一百年,它没有经过时间、空间的考验,还不能证明它这个理论是否正确,这个都要很冷静去判断的。那我们看事实上,现在连东方的民族,它教育的理论还是受西方的这些理论影响比较大,很多都是依据美国的教育方向、理论,或者欧洲的。但我们想一想,摆在我们面前,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青少年道德问题,几乎没有国家没有这个问题。假如这些理论都是正确的,怎么会呈现这么严重的青少年问题?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了。假如他教的是正确的,就不会呈现这样的果相出来了。 而且这不好的果相是愈来愈严重。我自己就是因为在小学教书,感觉到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是一届不如一届,一年不如一年。那真的是有所谓教育的使命感,不忍心看著这个情况继续下去。那个时候很幸运,接触师长的教诲、接触老祖宗经典的教育,才知道教育很重要的应该从德行扎根,应该重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教育得要抓到根本才好。而在教育工作上,这一篇《礼记.学记》是很精辟的教育哲学,讲得非常完整。而西方很多正确的理论,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讲了。可是我们的祖先没有说,「这是我发明的,这是我的理论」,老祖宗知道,真理,古圣先贤承传下来的,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所以,假如西方这些所谓理论发明人能读过《礼记.学记》,他就不会这么自以为是自己发明的了。确确实实,世间好话、真理圣贤人都说尽了。所以人假如懂得这个道理,有这个虚心,他的工作、他的人生,就可以站在五千年的智慧去经营了。 我们教育工作者假如没有这些宝贵的智慧跟经验,那面对学生都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那学生就变成我们的试验品了。所以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假如有使命感,希望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观念能够不断提升,早一点提升。因为我们早一点有智慧了,学生就早一点得到正确的引导,得到大利益了。所以一个教学者他的学习、他的提升是不用人家催促的,因为他有使命,他有爱心,那是他的动力。孔老夫子是至圣先师,是教学者最好的楷模、表率,夫子是「学而不厌」,他才有智慧,有智慧了才能利益人,「诲人不倦」,他有大慈大悲。所以,我们重新来深入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智慧、文化,重拾民族的自信心。而且这一篇文章深入之后,很多家庭、社会种种的问题我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法了。 好,那我们来看第一段经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是第一段。这个文言文它每一个字都含有很深的道理,我们得细细去感悟。我们看到『发虑宪』,这个「发」,它可以是一个人他的思想、他的思考,进而延伸到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在这个「发」字当中显露出来。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言一行都依照很谨慎的思虑,他才会去做,这个言行他才会做出来,他不会妄动。而且他这个思虑,这个「虑」有思虑、谋画,都会依据法度,这个「宪」,我们说宪法、宪法,都是依据正确的做人做事道理。所以一言一行都是要符合法度的,不会乱做。你说现在这个时代说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那都是放纵。这个「发」再延伸开来,那就可能是谋画一件事情,或者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都是发,他都经过周详的思虑,而且是依循正确的法度。『求善良』,做一件事情那得要有众人的配合,他是寻求善良的人来一起做这个事情;或者求善良的人来指导他,就教於这些善良有智慧的人。这样子的做事态度,人家看了会佩服他,会觉得这个人很慎重,思虑很清楚,很有判断能力,都是求善良的人来协助自己,他不会狐群狗党,那成不了事的。 因为人家佩服他,所以他会小有名气,『足以謏闻』。而这个「闻」,名声,所谓「享有盛名」。那说实在的,一个读书人想不想很有名?这叫虚名,想要名的那就是求虚名。孟子讲,「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就是一个人的名气超过了他的德行,这是君子觉得很羞耻的事情。所以有没有名气这个不是一个读书人要去追求的。那当然,人家从他的行为风范觉得佩服他,这也很正常。但人家佩服,不见得能利益他。大家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佩服过多少人?可是佩服了,可能佩服、感动一段时间,他是他,我还是我。所以真正要利益人,他不会只在让人佩服而已。「足以謏闻」,但『不足以动众』,他还不能感动群众、大众。 而一个人可以礼贤下士,礼敬贤德之人,这『就贤』;而且时时能体恤远方的人,很有爱心,这样的行为会让人家非常感动。他能就贤,代表他有智慧。比方,今天在宋朝,皇帝用范仲淹当宰相,很多人会很感动,「用这么贤德之人,我们国家的福气」。我们看商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姜太公,这都是「就贤」,他们也真的体恤远方的人。所以『足以动众』,感动非常多的人。『未足以化民』,但是,虽是感动,还不足以从内心里面改变人民,就让人民都能效法他们,学习他们,以他们为榜样,还不能达到这个化民的效果。因为我们今天佩服,或者很多人的行为让我们非常感动,可能大家也有经验,看一些文章,都流眼泪,非常感动。流完眼泪,可能过几天,这个感动慢慢就消失掉了。还是很难达到教化、感化改变社会风气的效果。其实这一段也让我们在思考,人真正想要达到让人得真实利益,让人佩服、让人感动还不能达到给人民真实的利益。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你教化了人民,他真正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道义、什么是本分、什么是使命,他就变化气质了,他的整个人生方向、目标就明确了,他就知道人生应该怎么样来经营才有价值,这样就影响他的一生了。所以这一句讲到,要教化人民,然后变成善良的风俗,『其必由学乎』。这个「必」字就是没有其他方法了,一定要从教学,要从教育下手,才能够达得到这样的效果。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君子」,在一个国家,那就是国家的领导者。「如欲」,这个「欲」就有目标、志向。今天我们有机会成为国家的领导者,要治理人民,我们最希望的是做什么事情,这个就是欲。欲里面就有一种期望、目标。 那现在整个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现在社会不缺钱,不缺物质,现在很少人饿死了。可是现在人很苦,内心很苦,内心空虚,人心不安,没有安全感。一个家庭孩子都不孝,他怎么有安全感?一个社会犯罪率愈来愈高,怎么会有安全感?夫妻离婚率愈来愈高,人与人都很难互相信任了。所以这个是这个社会上现在最急迫的事情,急待改善的现象。所以真爱护人民就真把这些情况好好的去思考,想怎么样让人民脱离现在这些痛苦。而只要人民他的思想观念能正确了,自然他的行为就在道中,慢慢的这些乱象就改善了。所以一个国家真正要教化人民,改善整个社会的风气,变成良好的风俗,什么是良好的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每一个人明白道理,知道本分,都敦伦尽分,家庭跟社会的风气就改善了。那这个教化的工作,那就不是一蹴可几的了。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从事教化工作想立竿见影,可能适得其反。 可是现在功利的气氛特别浓,除非这个国家领导者有高度的睿智,他看到社会要安定最根本的是人心,人心善才能过上好日子,可是人心又要靠教育、教化,他能认知到这里,他的整个国家政策就会把教育摆在第一位,摆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有智慧的领导者,他的老百姓就有福气了。那我们看到,现在马来西亚政府很重视教育。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报导,他们的教育部长兼副首相慕尤丁先生讲到,「《论语》可以改善社会风气,降低犯罪率。」不简单,他能看得懂孔子的智慧!那一个教育部长能看得懂圣人的智慧,又能推展孔孟的教诲,那他们这个国家所带动的是不同种族互相学习彼此的智慧,那种族和平。而且中华文化,全世界仅存绵延五千年不断的历史文化,这个历史文化可以利益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甚至是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利益得到。这个在五千年历史当中都可以做证明的。所以汤恩比先生才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 现在全世界都很重视到中国发展经济,全世界都到了我们中国的时候,正是把中华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好机会。全世界都接触了孔孟的智慧,人心都讲道义、讲仁爱,那中华文化就利益了全世界。最近几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也尽心的在,尤其十七大里面提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那中华文化由中国带头来复兴,那对全球的华人都是非常的振奋,全球华人都希望祖国强大,文化复兴。所以中国带动文化复兴,这个就利益到子子孙孙,还有世界的人民。 好,所以这一段话对於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就非常重要的一句叮咛了,「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那这一句话假如用在家庭里面,那这个君子就是父母、长辈;如果想要化民,这个民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家人;要教化他的孩子、家人,成为很好的,这个俗就变成很好的家风;那他就要靠教育,这个学字就是他的家教,民就是家人,俗就是家风,学就是家教,才能达到了。 那假如是一个学校,那这个君子指校长。我们马来西亚华人的教育靠著代代华人的使命感承传下来的。他们那分使命感不输给海峡两岸还有其他地方的华人,甚至还比我们更有使命感。他们全国的华小,好多年,几十年,都靠华人捐助办起来的。马来西亚华人他们内心里面很自然的,「我的薪水里面一定有一个部分就是要来支持华教的教育」,这一分心,难怪马来西亚华人有福。为什么?他这一念心是为了整个民族,这个心量很大,量大福大。父母、长者有这样的胸怀,那下一代也是这样的有使命感。我们看,谈到要学习文言文承传文化,这么多学长每个礼拜都来一起共学。有学长每个礼拜坐飞机来的,很多是还工作完赶紧赶过来,可能饭都没吃的。这一分精神我们相信都留在下一代的心中。这个就是身教!什么时候是教育?我们随时做出来的行为就是教育。 而这几年,我们华小全国校长职工会,他们已经第四年,向所有九百八十四所华小推展《弟子规》德行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那是所有下一代的华人都受经典教育。那是真君子,想到后代子孙的智慧、德行。我们相信校长职工会做的这一个壮举,一定会留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甚至於是在全世界华人的历史当中,都会记录下去。所以人生在世总要做几件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事情,总要做几件恩泽后世的事情。说实在的,这样的胸怀,历代读书人都是如此。我们假如没有这个胸怀,坦白讲,谈不上读书人,我们知识分子这个身分在我们身上就是虚的了。要有这种胸怀才有资格谈得上是读书人,知识分子。 有一套书非常的精辟,《五种遗规》,陈弘谋先生编的。他是清朝的大臣、忠臣,走过十几个省市,他的公务已经非常繁忙,还用空余的时间搜集了我们文化里面最宝贵的这些教诲,编成《五种遗规》,那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么样的大官,为了恩泽后世,他不知道一天才能睡几个小时。所以我们读著这《五种遗规》的书籍,要念著陈弘谋先生的恩。而他走过十几个省市,其中他走过江西,他治理的那个地方,经过一百多年,去了一个父母官,然后非常感叹,也非常震撼,他说到:「这个地方经过了一百多年,还深深受到陈弘谋先生当时候的教化。」陈弘谋先生那时候给他们的教诲还影响著这个地方,陈弘谋先生做出来的德行,当地还在津津乐道,还在效法他。所以一个君子有德,那个德风影响非常的深远。陈弘谋先生说到,「必为天下不可少之人」。现在这个社会最缺什么人?最缺能成为人民榜样的人,最缺能承担起为往圣继绝学责任的人。所以「必为天下不可少之人,必做世人不能做之事」。 现在世间人受风气影响,你说要赚钱,要求名利,那太多人熙熙攘攘,每天为了争名夺利毫不厌倦。可是你叫他做能功在千秋的事情,可能没几个人愿意做,这样的事他提不起使命感。陈弘谋先生他的志向非常明确,所做的事一定是世人不愿意做,又是这个社会最急的事情,就是教化的工作。说实在的,我们从经典当中懂得,「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书经》说的。《易经》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明显发觉,天灾人祸愈来愈频繁,那个根本在人心偏离伦理道德。按照世人现在造孽的速度,假如再不改善,真的大灾都会来。其实我们不知道多少年前,在课本当中都学到,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严重,假如再不改善,沿海地区都会被淹掉。沿海地区都是经济发展最繁华的地方,这些地方被淹掉了,人类有非常大一部分的财产全部就泡汤了。说实在的,那个时候我们再想想,以前花了几十年积累这些金钱,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人类现在要共同面对的,化解温室效应,化解灾难,这个才是冷静的人,才是深谋远虑的人。急著去赚钱,可能几年过后,灾难来了,化为乌有。 以至於从自身来讲,继续追名逐利,不断恶修善,可能我们造作的罪业就夺走了我们的寿命、我们的福气了。到时候金钱是没有办法换回寿命,没有办法化解灾难的。所以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行孝要及时,行善,断恶修善,也要及时。我们冷静看看现在人每天所造的杀盗YIN妄这些罪业,再不改,他的凶灾就要现前。所以现在水灾、风灾、火灾,甚至车祸、疾病,现象都愈来愈严重,主要的还是人心不善感来的种种凶相。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些凶相也是人自己做出来,招感来的。 好,所以真正要共同面对这个大时代的问题,教育、教化人心,要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校长职工会这些校长是真君子,他们用老祖宗的伦理道德的智慧化民,这些学生就是他要教化的人民;成俗,这个俗就是校风;这个学就是校规,就是这个学校给他们的教育。真正给他们好的教化,那他们的学生以后出社会,大众一接触,「这些人很不一样,哪一个学校毕业的?」到时候就看出端详了。我们现在马来西亚华小有不少学校,校长带头做,甚至带头学,学习《弟子规》、传统文化。校长一家人,带著太太、带著孩子,坐在第一排,给全校的老师、家长做榜样,以身作则,这个都很难得。我们看到这样的风范,都感觉到老祖宗都会保佑他们,都会保佑他的学校。那除了从学校来看,另外从班级也可以。传统文化这些教诲,大到天下国家,小到家庭班级,都可以遵循这个道理。所以从班级来讲,他这个学生就是民,这个俗就是他的班风,那必定要从教学,教他们这些道理,所以这个就是他整个班的班规,还有整个老师教给他们的这些做人的道理。 那这一句假如再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教诲了。比方一个企业的老板,那他就是君子了,他能够教化他的员工,民就是员工,这个俗就是他的企业文化、企业的风气,他也要靠教学,他企业里面所用的这些教育就很关键。那现在全世界华人很多都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诲来教化他的企业,这个就非常难得。确确实实这些企业的领导者是真希望给他的员工人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满,是为他一生著想,用心良苦,把整个中华文化引进他自己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家这么做了,不只教化了他自己的员工,还给世界各地的人做了好的榜样。所以我们看北京胡小林董事长,他在他的企业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在企业界好多的团队都是因为他这个榜样也都起而效法。 所以一个人要功在民族、功在社会,其实不难。在我们当前,把家庭经营好,把自己的企业团队带好,就可以带动整个世界了。因为人都希望、希求美好幸福,你的家庭、你的团体做出了幸福的榜样,那哪有人不愿意效法?甚至包含自己的社区,你把这个社区教化好了,全世界的社区都来你这里学习了。在台湾三重耕心莲苑这个社区,两位老师非常用心经营了十三年,所以教育不是短时间的,结果整个社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台湾教育部社会司了解到它整个社区有非常良善的风气,非常的团结和睦,经过深入了解,以它这个社区的经验成为全台湾社区学校的样板。那现在不只台湾很多人去跟他学习了,有机会到台湾的华人都会到他们社区去,感受一下整个社区像个大家庭是什么氛围。我曾经去过,他们不用说一句话都已经感动我们了,那种整个环境的氛围。那谁不希望自己的社区像个大家庭,互助互爱? 好,所以这一句有很深的深意,一定要靠教学才能够教化人心,才能够变化气质。我们想一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假如他的弟子没有遇到孔子,他的人生一不一样?那很不一样!所以我们就看到教学的那个意义跟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举个例子,子路。子路第一次见孔子,头上插的是雄鸡毛,这个肚子绑著一个野猪的皮,非常的粗犷。他假如不遇到孔子,那可能就是打猎为生一辈子了。可是遇到孔子以后,成为国家的大臣,非常的有德行。而且,甚至是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子路都不敢忘了孔子的教诲,可见孔子的教诲深入他的内心。那三千弟子就不知道像子路这样的例子就有多少了。所以教育是非常有价值。从一个人身上,到我们刚刚举的陈弘谋先生在江西教化,他影响的是一群人,一个地区了。 那我们自己的人生想一想,假如我们没有遇到师长,没有遇到经典的教诲,那我现在想一想真是不堪设想。社会这个大染缸,我都不知道泡成什么样子了,可能到现在面目全非了,甚至於还有没有活著都是个问题了。不懂道理,造作很多罪业,可能命早完了。所以确实,古圣先贤、祖先、师长的恩难报。那我们以能身体力行经典的教诲,然后以能够承传古圣先贤的教育,来回报这个深恩。 而我们古圣先贤他们非常知道教学的重要。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有见地的人,冒著生命的危险,藏了很多的经典。而在北京房山放了很多的经典,是因为这些古人怕经典丧失掉了,所以把经典刻在石头上。这种精神让我们非常动容。而且这个房山的石经刻了八百年才刻完,那是几代的人共同有这个使命把它完成,光是经典他刻了八百年。你说假如文化断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那多对不起这些历代为了承传文化流血流汗的先贤们! 好,我们接著来看这第二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前面两段,主要的还是点出了这个教育的目标,教化人民;教育的重要性,教学为先。不把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个社会就要出问题了,这个家庭就要出问题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教学为先』这个「先」字,就要想起《大学》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先后顺序没搞清楚,没摆对,就不在常道、正道当中了,就偏离了常轨了,乱相就要出来了。所以这第二段彰显了教育的目的跟教育的重要性。前面谈的是整个国家领导者,他以教化人民为重要的目标;这一段讲到的,对於个人,他不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知道。所以对於个人来讲,很重要的,教育的目的,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家庭的负责人,他要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人知道重要性了,他才会去下功夫,才会去努力;不知道重要性,忽略掉了,等情况出现了再要来教育就不容易了。这个就好像治病一样,还没有病,你赶紧预防,那他就健康一辈子;忽略了预防,真正病严重了,要治那就不知道要花多几倍的时间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第一句是譬喻,让我们更能体会第二句。一个玉石它不雕琢的话,它不能成为非常好的器物;它雕琢好了,那就非常好的艺术品了。就好像人虽然有本善,但是假如没有经过好的教育,还是受后天习气染著,这个本善不能彰显,反而变成习气的奴隶了。所以《三字经》讲,「苟不教,性乃迁」,所以教育就是要让他恢复本善,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下一句,「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话很提醒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人,我们现在在指责孩子错误的行为,但问题是,我们曾经教过他正确的吗?我们曾经接触这些孩子们,一个七岁的孩子学「入则孝」,他谈到说,「我读了《弟子规》,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他不知道,这是做人的根本。 所以我们现在成人做出很多行为可能让自己的另一半都没办法接受,让人家非常厌恶。甚至於看到的人都会说,「这个人都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懂,还做出这样的行为!」批评之外,我们还得冷静,「他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懂」,请问家庭教过他吗?学校教过他吗?社会教过他吗?「他这么大了」,那是身体大,是吧?不代表他的心智成熟。所以当父母的人不是把孩子养得身体这么大你就是尽本分了。不只要养他的身体,还要教育他明白事理。你把他养得很壮,不懂道理,他以后还会伤害别人。所以这一句话就很值得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深思了,教育得找到根本。 我们冷静从这几代人来思考,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不识字的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那前几代的人,一个字不认识,六、七岁就煮饭了,十、三四岁就扛起家里的重担了,照顾兄弟姐妹。他知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他知道。谁教他的?他不识字。所以知不知道跟学历不一定有关。他的父母身教告诉他的,整个社会都是道义情义的风气,所以他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他知道。但是看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状况,一个博士,他学了没有?看起来有学,他读书读了二十多年。可是他知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他可能对待父母没孝心,他可能对待妻子非常的傲慢,他可能脾气非常的暴躁。那这个就提醒我们,学是学觉悟、是学明理,这个才叫学,学觉悟。哪有愈学愈没德行,愈不知道做人,习气愈来愈重?这个学的方向目标不妥当了。所以我们近代得要深思,学的根本是德行、是明理、是明白做人,而不是追求知识技能、追求学历而已。 今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教了很多博士,结果离婚,我们会很欣慰吗?他是博士、硕士,结果父母很痛苦,因为他不孝,我想我们当老师的人绝不会引以为荣。假如他很高的学历,结果当官,贪污;当医生,拼命赚钱,不是以治好人的生命健康为责任;当律师,不是以伸张正义,反而离婚的案件接了不少,没有好好去劝人家和,还引导别人离婚。那你说有这么好的职业,却无德,这对社会的伤害就非常大了。比方我们的学生以后去教书,结果他反而觉得当老师要多赚点钱,都把这个功利给了这些小孩了,殃及下一代。那有这么好的学历,有这么好的职业,而缺了德,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这个学是要觉悟、是要明道。而明道就是明本分。每一个行业都有道,当老师的有师道,当医生的有医道,从事商业的有商道,以至於他当人家父亲有为父之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他得要明道他才能扮演好他的角色。每一个行业都有道,其实这个道是什么?就是爱心,就是责任心,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就是每一个行业的道!这样的心境,你不在幼儿园教他,你不在小学教他,等他大学了你能教这个道?他自我、自私已经这么根深蒂固了,哪有说他一出社会马上就有爱心,就有责任心,就以服务为目的?就不容易了。 所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从小教这些道理。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所以以教育的角度,幼儿园、小学老师太重要了。那不是说大学不重要,大学也重要,「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是假如这么小就能学,那这幼儿园、小学老师那真是功德无量。《易经》上面讲的,「蒙以养正,圣功也」,最神圣的功业、最神圣的价值。从小把孩子的德行根基扎牢,这样的父母、老师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了、最深远了。所以按这个逻辑来讲,国家薪水应该给幼儿园、小学老师多一点,这样才对,现在都搞颠倒了。 好,所以我们思考到,每一个行业都有道,而且从小要教这些心态。你不教孩子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教孩子助人为快乐之本,他到哪一个行业都不会快乐的。你说那他赚到钱他快乐了。我现在还没遇到一个很有钱他很快乐的。他一定是觉得做那个事情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所以他快乐。所以大家去观察,义工,做事最认真,最快乐,没给他钱,他觉得很有意义。反而那个为钱做事的人不快乐。今天人家少给他了,他脸就臭臭的了,不想干了。他怎么能享受得到做那件事情给人的帮助,进而他看到别人受益了,他自己感同身受的快乐?他就很难有这个感受了。 比方说从事医生的工作,他真正救活一个人,全家人给他下跪,感激他。你说他那种内心的震撼,这个医生一辈子都不会忘。那一分感动,他绝对不是为了钱去帮人,他觉得人的这一生还可以影响一个家庭这么深远。而说实在的,助人的时候也是真正利益自己。当一个医生救活一个人,一般的人看起来,他救了这个人。而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这一个病人把医生的慈悲心更唤醒了,也是这一个病人成就、利益了他的人生。所以利人确确实实一定利己,让自己的生命、心灵更提升,还有福报更大。大众给了我们这个修福提升自己福报跟智慧、德行的机会。所以人真的这些道理明白了,感激让我们服务的人。 就像教育工作者,我们把一个孩子教好,他本来不懂事,现在会孝顺父母、会用功读书。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这样的转变,当老师的人很欣慰,觉得很有价值。那也是这个学生把我们的教育的爱心跟使命感给唤醒了。所以我在教小学之前,跟一位教育界的长辈陈真老师学习的时候,我跟陈老师见面,第一次她讲的第一句话,她说到,「三十多年来,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她感激学生对她生命的启发跟成就。她这一分心境对我的教育工作影响非常大。也让我时时提醒,就是这些孩子、这些学生在提醒我,我的使命是什么、责任是什么。还有在教的过程当中更发觉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也是学生在成就我们的道德学问。 好,所以人要学了圣贤的智慧,他才能知道做人的道理,才能扮演好他每一个角色,进而家庭幸福、社会安定。这个理想通了,哪有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不重视教育的道理?哪有一个学校的校长,或者一个企业家,不以教做人为优先? 所以下一句讲,『是故』,「是故」就是所以。把这个道理想明白的这些领导者,『古之王者』,这些古圣先王。『建国君民』,这个「建」,建立国家、建立政权;「君民」,这个「君」是动词,是领导人民老百姓,这个君就有统率其民的意思了。都要把教育摆在最优先的位置,『教学为先』。而刚刚我们讲到,人学了就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什么?我们学中华文化,掌握纲领。我们文化的纲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就是纲领。真正掌握这个纲领,那五千年的智慧都在其中。那我们就以八德来看,八德两个说法,把它并在一起,十二个纲目,十二个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就看看这十二个德目,只要整个社会的教育有教了这十二个德目,所有社会家庭的问题都会化解,一点都不夸张。现在很多人在思考社会、家庭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钱不能解决,经济、政治,种种方法,没办法,甚至愈来愈严重。可是只要是抓住了道德教育,这人心不会继续滑,他开始提升了。 很多人都觉得,古圣先贤这些教育是理论,做不到。师长在五年前,二OO五年,在汤池创办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以《弟子规》教育四万八千的镇民,结果离婚率、犯罪率大大的减少。离婚率,我们推广《弟子规》教育,一年之后,在镇里面听不到一对离婚,一对都没有。可是还是有离婚率呢?什么情况?出去工作的,没有听过课的。所以你说,有没有这个缘分听到伦理道德教育是太重要了,他没听到,又在外面工作,社会又污染比较多。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什么?人性本善,你教了他就愿意学,愿意效法。人有羞耻心,他觉得这样是对的,不能再做错了。我们「好婆婆好媳妇」表扬,以前都是比房子盖多大,有了道德教育了,那个「好媳妇」的证书放在他们家正厅,要当传家宝,以道德感到尊荣,就不是去攀比这些物质了。所以我们自己也是透过参与这些工作才有坚定的信心,真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心里也没底,才知道民心所向,才知道古圣先贤这些教育太好了。很多人去参与课程,进去的时候还很傲慢,头抬得高高的;五天之后,鞠著躬出来了。很多人都很惊讶,怎么会这样?因为老祖宗的教育是顺著人性的,谁都可以接受。 所以我们看,八德是纲,这十二个德目,就化解所有社会的问题了。孝悌了,家庭和睦。忠信了,就没有这些跳槽了,团体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不稳定,甚至是有人把整个企业团队的钱统统都偷走了,甚至是走的时候还把一半的同仁都挖走了,这种不忠不信的行为就没有了。那整个商业界,诚信是根本,没有信,这商业就非常乱。忠信,解决了。礼义廉耻,有廉耻就不贪污,政府、各行各业很多问题就解决了;有礼,人与人恭敬不冲突,报纸上那么多打架的、冲突的,无礼;有义了,你说政治人物有义了,时时为人民谋福利。无义只有自私自利了,那都是鱼肉人民,贪污腐败了。你有道义了,家庭、社会有安全感。所以以前大家庭有道义,人有安全感,家庭会照顾我。仁爱和平,那整个弱势团体,可怜的人,就有人照顾。我们一起学过「礼运大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都是比较可怜的人。有了仁爱和平的心境、胸怀,社会福利事业才能做得愈来愈好;没有仁爱和平,那可能社会福利做个表象而已了,甚至是为了打自己公司的形象而已,实质上做不到。 所以政治要好,社会要安定,还是要彰显道德。你说这个时代花了这么多时间在政治制度上,但是假如人无德,再好的制度都变成被玩弄的工具了。所以这些问题我们冷静下来,从家庭、从整个国家去思考,就更能体会到还是「教学为先」,还是德行为本。 好,那这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