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0集)
我们接著来学习《论语》里面的「学习」。刚刚我们提到弘一大师的书签,大师是道德学问有高度的成就,而且非常爱国家民族。老人家在抗战的时候写很多歌曲,振奋全国的人心,爱国爱民族,弘一大师是好榜样。而且大师从《格言联璧》当中,挑出对於我们现代人特别重要的教诲,也是我们最常犯、没有注意到的这些生活的应对进退的道理,挑得非常好,大家可以去拿《格言别录》、《弘一大师晚晴集》,里面都收录得非常精彩,对於我们道德学问、人情练达有很好的提醒。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面临战争,事实上我们面临的是文化的断层,以至於是世界的存亡。现在谈这一句话不夸张吧?大家有没有注意这几天的新闻?马来西亚天气还挺好,都没注意吗?不能只有看到马来西亚,要胸怀世界。科威特五十二度,印度四十七度,大陆很多地方都超过四十度,这天气非常异常。我们读经的都很清楚,人心才是天灾的根源所在,人心转了,这些天灾就能够化小、化无。但人心要靠教化,教化得有圣贤的教诲、经典弘传开来。所以哪一个地方最能用英文把中华文化弘传到全世界?我要常常给你们复习一下,因为我英文不行,大家既然有这样的基础,有文化的薰陶,又有语言的能力,有了还不做叫什么?叫见死不救。没有,那还另当别论。我们又是炎黄子孙,又有这些语言的基础,要好好充实,一定能够让中华文化,我们尽力把它弘传开来。 当然,对於世界的安危,当下我们就可以尽一分力。从哪里做起?「时习之」,时时保持善念、正念,对世界是大贡献。科学也证明了,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人善念,那个水结晶非常漂亮;恶念,水就很丑陋。人心恶了,天灾人祸不断。不只用水做实验,还有用麦子。那个种子还没种下去,给它一些善的言语、意念,结果那个种子种出来的麦子就比没有的长百分之二十五。所以现在不只水证明了,麦子也证明了,好多物质都证明了。还有一次是证明,在那个打仗的现场,聚集一堆人发出和平的念头,结果没多久,过没几天,这两军就停战,签和平协议了。这个都是我们当前世界发生的事情。所以一个人的善念都有很大的力量,更何况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个国的人?所以治国是真的可以平天下。一国的人都是善心、善念、善行,全世界的人都要向他效法学习了。 奇怪了,最近天气异常,怎么马来西亚都没事?看新闻怎么都没有马来西亚的新闻?世界各地都报了,我们台湾台北都三十八度了,三十八度叫发烧。我后来想一想,原来是我们马来西亚的首相提出来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八月三号,我们要召开一个世界宗教和平论坛,全世界很多宗教和平人士都会到我们马来西亚来。而且首相是今年的卫塞节亲自到佛教的寺院对著媒体讲,要把马来西亚建设成宗教和谐、社会和谐的一个示范国。大家要了解,一个念头是动天地,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首相,那个产生的善念、善力是很大的。有这样的首相,他的人民很多都会起而响应效法,那都是善念,这个国家就有福了。大家要搞清楚为什么马来西亚最近不热。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当一个明白人,问题出在哪我们很清楚。 当然,「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我们当下时时是善念、善言、善行,从当下做起,有机缘了,赶紧把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介绍给他人,把它弘传开来。而这个介绍最好的就是自己做好榜样,人家一看就生欢喜,让人如沐春风。怎么让人如沐春风,对圣教很有信心?那就要言行一致,要时时保持都是跟经典相应的行为,不能人前一个样,背后一个样,人家就不能认同了。所以我们刚刚讲到这个时习之,就要慎独,没人在的时候都一样。真的没人在的时候是另外一个样,人在的时候,有时候都会露出马脚。甚至於说坦白话,真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装的了。为什么?眼睛不真诚。我不是说大家,我是说孟子讲的,「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藏不了的。你是应付的,还是「诚於中,形於外」的,这看得出来的。 所以这个慎独再延伸,就让我们反思,我们是用真诚的心在学、真实的心学的,还是应付的心?比方领导在跟领导不在的时候都一样,这个就是真的了。像我们以前在学校读书,老师在跟老师不在不一样,那这个就不行了。包含,我们今天对领导恭敬,对下属也恭敬。不能对领导好得不得了,对下属凶得不得了,这个都是不正确的心态。对领导好,对下属不好叫什么?对上叫谄媚,对下叫虐待,那怎么修道?「你看我对领导多恭敬」,那都是假的。我曾经刚好跟一个人在谈话,然后他对我挺客气的,讲讲讲,讲完了,结果他刚好回头,他一个下属过来了,他一回头,劈里啪啦就骂他一顿,把我给吓坏了。我说那个跟不知道哪一省的表演很像,叫变脸。那个快到那种程度,我人还站在那里,你看他功夫高不高?发起脾气来如入无人之境,然后更夸张的是什么?骂完以后回来又是一张笑脸,「蔡老师,我们接著说」。 所以圣贤人不是这样教我们的,你看我们《礼记》打开来,「曲礼曰:毋不敬」。这个毋不敬用意很深,不只对一切人恭敬,对一切事物都恭敬。为什么?你对人恭敬,对事物不恭敬,那这个学问就没了,道德就没了。有学问的人应该是处处都是保持这颗恭敬心才对。「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恭敬心还可以有时候用一下,有时候藏起来,那就不是在修道了,一切皆恭敬才对。所以,上班下班都是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最重要的要时时提醒自己,假如台上台下不是一个样,不要说弘扬传统文化了,那是给古圣先贤脸上抹黑了,不只无功,过很大了。所以我们在弘扬的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说,这个「时」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能提醒自己时时保持,学问境界就能上升,这是一个关键。 【不亦说乎。】 所以这个「学」就是信解。「时习」,实践了,时时保持了,这个就是行,去力行了。力行以后,境界提升了,证,契入那个境界。什么境界?『说乎』,法喜充满。大家尝过没有?这种味道就是连睡觉都会笑醒,很欢喜。为什么?心里面丢掉这些烦恼牵挂了,常生欢喜心。我打一个比喻大家就知道了,那个刚出生的孩子,你注意去看他,他动不动就露出微笑,有没有?一、二岁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七十次,成年人平均一天笑七次,有够惨。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大家已经破了平均值了。你看孩子没有这些欲望,没有这些习气,他很容易就微笑了,看到妈妈那种笑容真是灿烂,知足、无欲。 我们习染太多了,放下愈多,身心就愈愉快。所以这个「说」得要自己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方孔子讲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读书乐到都忘了自己几岁了。我们每天还在那里想,皱纹,那一定是没有契入读书的乐趣;有乐趣了,手不释卷,欢喜。像我们以前在读《论语》,念中学的时候读《论语》,「一箪食,一瓢饮」,讲颜子,「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我念完的时候心里面都说,真的吗?那个时候感觉不到,因为那个时候的状态是在追求,把人生的目标是享乐,那就根本不可能去体会到深入经典的乐趣。 现在我们常常读经典,常常听师长讲经,很多道理一明白,习气一放下,就好像心上那块石头掉下来了,舒不舒服?掉下来就别再把它拿起来了,别干傻事了。道理搞明白,理得心安。比方我们念《弟子规》,也是孔子的教诲,「见人善,既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一个人每天效法别人,非常的积极进取,很有朝气,很有笑容;「见人恶,既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善人恶人都是他的好老师,他每天都从接触的人事物当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把夫子这一句教诲记在心上了,常常都很欢喜。为什么?今天没有空过,很充实,从这些人和事物当中得到启发、提升了。所以,今天假如觉得笑不出来,就是这一句话忘了,赶紧「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这一天就没有空过。这个「学而时习之」是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接下来下一句讲: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自己真的有学问,那就可以跟人家切磋,可以利益他人,可以觉悟他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他慈悲、仁爱,别人能得利,他比他更高兴;别人能闻圣贤教诲,他比他更高兴。所以能跟人切磋,能跟人介绍经典,他快乐、高兴。这个大家有没有经验,人家有好事,你比他更高兴,有没有?有。那个就是仁爱之心了。那我们要来勘验一下,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多久了?可能有几年了。我们一开始接受圣贤教诲的时候,别人假如有兴趣,哪怕已经十一、二点,我们都以最快的速度高高兴兴把经送给他,有没有?他能得利益太好了,他的孩子都能教得好,比他更高兴。可是过了三年、五年了,我们这一分热情还有没有保持?「你那里有没有《弟子规》?」「有!好了、好了,以后再拿给你。」这种人家高兴我们比他更高兴的心态有没有退了?那就愈学愈油条,愈学愈麻木。 所以有一句话叫「发心容易,恒心难」,一开始接触的时候非常勇猛,巴不得每个人都好;学著学著,没有依教奉行,烦恼伏不住了,烦恼做主,就只想自己没想别人了。所以真正心胸宽阔了,掌握每一个好的机会给人家介绍经典,让他开智慧,让他利益他的家庭、后代。所以修道修这一颗心,真诚心有没有提升?利人的心有没有提升?谦卑的心、恭敬的心?有提升了,那我们才是在进步。假如发现不耐烦了,假如发现比较有情绪了,哪怕我们学十年、二十年,实质上讲还是退步了。所以一个人修学的态度,首先一定要打破的第一关,不自欺。到底我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不能欺骗自己,时时守好这一颗心,时习之。而且修身的基础,慈悲仁爱为本,不断扩宽自己的心量,那就有动力去对治自己的习气,「我赶紧习气要去掉,我的学生早一点得利,我的孩子早一点得利」,有这样的动力,「我身边的人早一点得利,只要我学得好」。下一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刚刚提到的,求学问是成就自己,不是装个样子给人家看的。所以我们今天有道德学问,人家不能理解,我们也不贪求、也不难过。会难过了就是虚荣心作祟了,患得患失的心作祟了,那怎么会有道德学问?所以你有学问,你一心一意为人家好,人家还误解你,你都不放在心上,不难过,这是功夫。你为这个人尽心尽力,他背后还毁谤你,你难不难过?你们想像一下!不难过,君子风范。假如我们一难过了,失君子风范,赶紧调过来。而事实上,君子是很安住在当下的。《中庸》讲,「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他随时都是保持在平和仁慈的状态,他绝对不会在当下去挑,「这个人我不顺眼,这件事我不喜欢」,在那里怨天尤人,这都不是君子了。所以素媳妇,行乎媳妇;素员工,行乎员工;素丈母娘,行乎丈母娘,是不是?扮演每一个角色都尽心尽力,不逃避、不退缩、不抱怨,这才能『人不知而不愠』。 所以我们很容易把责任推给他人,推给境界。「你看我这么有智慧、这么有能力,就是某个人嫉妒我,让我没办法发挥」,有没有道理?「都是谁障碍我,才让我没发挥」、「都是这个领导没眼光,没有重用我」。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事实上想一想,没道理。为什么?任何人都不可能障碍我们。该是你的福报,谁能抢得走?抢不走。福田心耕,一个人有福气是他修来的,哪是别人障碍得了?所以不明理,都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印度有一个国王跟他女儿讲,女儿,你今天这么富贵,你知道不知道原因是什么?那当然,他女儿读了这些经典,就跟他父亲讲,父亲,感谢您的照顾,而人的福报也跟他修行有关,心胸好、善良,他能修到很多福。她爸听了不怎么高兴,我当国王了,你才当公主,什么也是靠自己修的,好,那你修修看,那你别当公主了!这是真实的故事。「我找个乞丐,你嫁给他,我看你还有没有福?」真的,到大街上找了个乞丐,让他女儿嫁给他。他女儿有经典薰习,不恐惧。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惧,不得其正。当然听故事很容易,现在找个乞丐嫁给你,你敢不敢?你没有真实的信心,很多境界就把我们转了。他的女儿心里很平静,就跟著这个乞丐走了,聊啊、聊啊、聊啊,原来这个乞丐以前是望族,后来沦落了。「那你们以前的家族在哪里?」就带著这个公主去看。结果都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看著看著、聊著聊著,这个夫妻俩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结果讲著讲著,突然那个断壁,那个残破的墙,就倒下来。一倒,里面藏了一些黄金、珠宝,结果他们就富贵了,然后这个女儿又回去看他爸。 所以告诉大家,福报是修来的,谁也抢不走。今天你有福了,不管你做哪一个行业,你就有钱了,这是明理。不明理了,「我以后会不会有钱?我儿子以后会不会有钱?」每天烦恼不断,「有一少一」,「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有一点了,又想要更多。不知足,绝对没有平静的日子过。再来,智慧,谁能把我们的智慧拿走?谁都不可能。甚至於什么?遇到愈困难的境界,遇到愈恶劣的人,他愈懂得历事炼心,他的学问成就愈高,不可能障碍得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愈早成圣人,哪有说谁障碍得了我们?我们看大舜,他遇到的家庭,谁能比他恶劣?有没有?没有。好不好?他没有好坏,他真诚面对,德行成就了,福报现前了,从农民变成天子。不只变成天子,后代子孙现在都还很兴旺,是吧?现在还在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你没有福报你经典还遇不上,你遇到经典了,思想一改了,自己的命跟后代的命都转了,「经书不可不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处众当中绝不能怨天尤人。我们以孔子来思考,孔子一辈子没有一个国家用他,请问大家,有没有影响孔子利益世世代代的子孙?没有。没有官做,孔子认真教学,后代都得利了。所以安住当下提升自己,尽心尽力,绝对能够利益人、利益后代,任何人挡不了的。而且往往我们很想要去做一件事,可是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去做?那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学问、德行、能力还不够,这个时候我们要更沉下来在当下好好提升;这个时候还在那里指责这个人、指责那个人,那更是提升不了。「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都没有通过考试,怎么去服务大众?是不是?都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习性都没有去掉,然后就上岗了,然后就去发脾气了,那叫添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在《论语》里面都强调这一点,「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怕没有位置服务他人,就怕自己真做了,真有这个机会了,自己有没有德行能力去做好?都是提醒我们,「居易以俟命」,就在当下提升自己的道德跟能力,等待天命的安排。所以真明白这些道理,绝对没有抱怨、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个是《论语》第一句给我们学习的一个教诲。我们接著看第二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句大家都很熟悉,它也讲出了学习的根本在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而这里提到『弟子』,那范围就很广了,所有学习古圣先贤教诲的我们都是弟子。包含在家庭里面,我们是父母的弟子;在学校,我们是老师的弟子;在团体、企业里面,在古代都是领导者叫君父,皇帝叫君父,我们移孝作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今天我们在一个单位里面,对领导不能尽忠,铁定孝道有亏。真的,其实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只要出现对立、摩擦、冲突,保证我们孝道有亏,就是孝悌没做好。一个人真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心是平和的,他形成的人格是太和之气。这个都可以观照我们根出了问题,要反思,要再下功夫。今天某种情境跟他人闹情绪了,是不是在家里同样情境也会跟父母家人闹情绪?求学问跟治病一样,我们得把病根找到,才好对症下药。我们讲到这里,又是同样的问题,不可以自欺,要自知之明。真的有自知之明了,真诚就不断提升,不掩饰了,「倘掩饰,增一辜」,就更不可能真诚了。所以这个「弟子」范围很广。 而假如我们把它当孩子看的时候,这个弟子我们就要很注意了,「童蒙养正」,《易经》上面讲,「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当老师,幼儿园老师的功德最大,因为他教的那个时期最关键。大学老师也可以,但时节点就没有幼儿园这么好了,是不是?你要对社会长远的影响你要会看。所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对於孩子,刚刚讲到的,「胎幼善教」,从胎中,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三岁以前的教育,小时候的教育,非常重要。 而打下了这个德行的基础,『入则孝,出则弟』。而我们看,事实上人这一生,他人与人的相处,都是从家庭的伦常自然扩散到整个社会的,就是「孝悌」两个字了。在家是父母、兄弟姐妹;到学校,师父、师兄、师弟、师姐、师妹,还是伦理;学校毕业了,到各行各业去,比方做医生,那拜师学艺,也是师父。各个行业真正要学到本事,得手把手教。告诉大家,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只有看书看出来的,您听过哪一个?往往都是他在事业的过程当中,遇到某一个让他最佩服的人,然后他跟著他学习,给他太多的启发。内行人看门道,得要有这些过来人点出来,我们就开窍了。 我很幸运在我还没有到小学去教书以前,刚好我要去补习班补习,结果我一个同学,他很老实,交了个女朋友,带来让我帮他看看。所以告诉大家,我不只会做精力汤,还能给人家参谋参谋。结果来了,跟他女朋友谈话(她现在是他夫人),谈著谈著,他这个女朋友讲著讲著,就很自然,「我们老师说做人要怎么样怎么样」。谈了几十分钟,「我们老师说」出现好几次。今天她假如小学二年级,我是觉得很正常。一个二十几岁的人,都要当老师的人,口口声声都是「我们老师说」,我就很好奇,「请问您指的是您什么时候的老师?」她说小学。这个我就很惊讶了,一个小学老师对她的学生影响这么大。我就,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向她学习多好。我就一下子很冲动,脱口而出,「那我可不可以见见你们老师?」她也很欢喜,「好,我跟我们老师问一下。」 当天晚上,我就有点觉得太冒昧了。人家老师是长辈,教书教三十几年,可能也一定很忙,我这么一要求会不会给人家添麻烦?我就起了这个念头。我是容易比较不好意思的人。我就打个电话,「以后再说吧,你们老师方便的时候再说吧,不用这么急。」我话还没说,她先说了,「我跟我们老师讲了,礼拜几跟你见面。」约好了。结果多巧,他们老师跟我们家住得离五百公尺。所以,人生的缘分不是外面决定的,自己的心。假如我们没有生起对教育的使命感,可能这一位陈老师一辈子都遇不上。所以人与人距离不在外面,在哪?心。心相契了,天涯也咫尺;心不相契,咫尺也天涯。所以真的心不相契了,住在隔壁,才几户人家都不认识;真正心相契了,千里都来相会。所以有人说,「我这一生都没遇到贵人」。反求诸己。我们现在的心念、我们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值得不值得这些贵人、有德的人来相助?我们才起个念头,都还没真正去做,你看老天爷多慈悲,你有善心,那赶紧就给你鼓励、给你支持,这样的好老师来带我们。 所以我印象很深,第一次见面,陈老师回头第一句话,先入为主,我都还没开始教书,第一句话是,「这三十几年来,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教学相长!接著她又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最好的时候。」这些观念,一个人还没有去教书,他就建立了,他一去带班,一看到孩子犯错,他会怎么样?「机会来了,教他的机会来了」,他会很欢喜平静的去面对这些情况。可是假如没有这种心理建设就去教书了,一看到学生,「又来给我添麻烦了,又来给我找麻烦了」。那一个老师用这样的心态去处理学生的状况,我想一定是气急败坏的,一定是跟这些孩子都结怨了。先入为主很重要。 而后来这位陈老师,我还介绍我很多同学去跟她学习。跟她学习的时候,去了以后,从她第一节课看到最后一节课。这才是真功夫。哪有说一个老师准备两个月,你看他四十分钟,看完,say good-bye,那学到什么?他准备两个月上四十分钟的课,你能不能学?请问大家,你有这样的时间吗?学要学真实的东西,平常是怎么样才能教。所以我们假如都去看那个准备两个月,一大堆道具才演出来的课,我们愈看愈挫折。为什么?「要教成这样,我簿子都改不完。」你要看真的东西才行。从第一节看到最后一节。看完,所有看的同学统统围过来,今天哪一节课、哪一句话、哪个情境你有感悟,或者你有问题,马上问,交流。所以假如能跟这样的老师学习,那会有很多感悟的。 陈老师刚好暑假还有办一个「德行养成班」,对社会大众的,报名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人了,人很多,大班。我们马来西亚有四个老师要去。以后有这个机会,我们古文班的人优先,到时候再帮大家安排这个机会。真的,手把手教非常受益。陈老师刚好昨天跟今天早上,我们在台湾有办五天的课程,她今天还在讲,晚上还给学员做Q&A,因为她教书今年是四十三年了,可以就一些实际状况跟第一线老师做交流。所以真的,其实人真想学,真有使命,很多好的缘都会渐渐出来的。为什么?这些有经验、有道德的人,他是以民族、以世界天下为重,他不会吝啬的。我们这颗心真发出来,这些缘慢慢就接上了。 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到的这个弟子,愈小教愈好。而且这个孝悌,其实就是立住他的德行、人格,他到学校、出社会跟人相处就不会有问题了。 接著,『谨而信』。在经典当中有提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你们怎么好像表情有点失望的感觉?人家能去,你要替他们高兴,刚刚才讲,人家高兴跟我们高兴一样。重来一遍,你就露出人家高兴我也高兴的笑容出来。所以告诉大家,想学,时空是障碍不了的,是不?我给大家保证,我一定把陈老师请来这里带班。但是重点不是我请来的,是大家的心去感来的。真的,你们真心了,我不请她都来;你们心不够切,我请她也不来。「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这个庸,我们就可以感觉得到,古代的人求学问都是在平常的一言一行当中下功夫。那不是说见到很有权力的人我们才表现得很好,不是这个逻辑。 而这个「谨」,比较强调的是行为;「信」,比较强调的是言语。所以一切言语行为都懂得谨慎,那他道德容易保持提升,他跟人相处才能够跟人和谐,进而把事办好,才能利益团体社会。一个人不讲信用,言语都不谨慎,铁定不能在人群立足,铁定会给人家添麻烦。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把谨、信的态度要扎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而这个「谨」,其实一言一行谨慎,合乎礼法,合乎礼貌。所以孔子为什么说「不学礼,无以立」,就可以了解谨的重要,生活的一言一行要有规矩。一讲到孔子最重要的教诲,就有感应,「不学礼,无以立」、「人无信不立」,就可以感觉到「谨而信」的重要。至於怎么落实,《弟子规》从生活的这些细节来提醒我们,来勉励我们,甚至来约束我们,让我们能循规蹈矩。 『泛爱众』。人是群居的生活,所以对家人、对团体他都懂得去爱护。而这个很重要的,要有平等的心、包容的心,心量要大。心量不大,到哪都跟人家不愉快。所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我看大家都明白了,我就不写了。有容乃大。而且人要忍得住脾气、忍得住习性,才能把事情接续做好,不然就添乱子了。所以大家看,现在团体里面做事,困难不是困难在外面,困难在里面的人冲突、内耗,每天要安慰这个人、安慰那个人,那个是最累了。自己的人,家人、团体,团结在一起,不闹情绪,见和同解,三、五个人力量都大得不得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而且这个「泛爱众」也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同胞推展《弟子规》,也让很多马来的同胞来一起学习,这也是我们华人的风范,希望这些教诲能利益到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这很可贵。我们曾经接触马来的校长,他说,「我们《古兰经》强调孝道」,认同,「而这个《弟子规》,中华文化里面经典讲孝讲得很仔细,很有系统,所以我们应该学」。所以中华文化能协助、能提升所有的民族的文化跟他的宗教。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可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大家看,佛教是印度的学问,传到东土,传到神州大地,不只学得好,还发扬光大,比在印度的时候还殊胜。包含回教在东土、在大陆、在华人的地方,学回教的人都融入了传统文化,这性格都非常好,非常温和,绝对不会被那些恐怖分子利用。所以我们愈增广见闻,愈能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而亲仁』。常常能亲近仁德之人,用这些良师益友来勉励自己,来提升自己。我们之前也常常跟大家共勉,「德比於上则知耻」,常常「神交古人」,以孔孟圣贤为榜样。当前哪一些人我们特别佩服,常常效法,跟著他切磋。而且,这种「亲仁」的心达到至诚就感通了。所以孟子跟孔子学习,孔子已经不在了,经典在,看到经典就像看到孔老夫子一样,亚圣,学得最好。所以我们学不好,没有任何藉口,是不?孟子都演出来了,我们要有羞耻心,人家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 下面讲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行有余力」,其实这个行字,它是强调前面五桩事情的重要性,而五桩事情其实它就不离德行。所以这里彰显的就是一个人学习,他一定要是「德者本也」,才能、才艺是为德所用。所以这个余力,就是说好好落实这五项工作,还有时间再「学文」。其实这个是彰显什么?先后次第,孰轻孰重,哪一个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定是先落实德行,并不是说不要学文,彰显这一点,让我们去体会。而且这个学文,这个文就是千古文章,「文以贯道」。我们学习韩愈的精神,他写的文章是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学问。 所以这一句行有余力,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求学问的根本,求其本,「本立而道生」。很多的人研究传统文化研究了一辈子,连他太太都常跟他闹情绪,都不服他,那可能就是一辈子在中华文化下功夫,但没有在本上下功夫。因为真下功夫了,正己一定可以化人才对,一定可以像经典当中说到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所以这个「而后」就是自然发展的轨迹。人能真正从本下手,根本掌握好了,施肥灌溉了,它自然就可以茁壮。它茁壮了,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也会随著不断的提升、扩展。 接下来我们看下一段,下一句也是在「学而第一」篇里面: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一段其实也彰显了德行是本,而且也点出了学习的重要内容,就是伦理道德。这一段话里面提到了五伦的四伦,我们来看一下。『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动词,就是崇敬爱慕圣贤的学问,叫「贤贤」,或者崇敬有道德的人,常常去跟他学习,这都是贤贤。「易色」,就是他崇尚道德的那一分心胜过於好色的状态。其实说实在的,一个人真的贤贤了,他那个对於欲望的追求就淡了,自然的。一个人很重视精神层面的提升,他物质的需要、欲望不用刻意,慢慢就淡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尝到「不亦说乎」的时候,他就觉得世间那些欲望没味道,那不能比。而且世间的欲望有副作用。格物重要,那些欲望你享受完了,乐就没了,苦就来了。吃完了还想吃,下礼拜才能吃,常常流口水。到底苦的时间多还是乐的时间多?所以人这些看明白了,再肯提升自己的灵性,就知道那种快乐不是世间的享受能比的。 所以孔子曾经感叹了一句话,「已矣乎!」已矣乎翻作现代话就是「哎呀!」所以以后大家看《论语》只要看到「已矣乎」了,要聚精会神,不能让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多年的叹息白叹。我们要依教奉行,让老人家二千五百多年之后还露出微笑,「孺子可教也」,这是至诚感通。你真把孔子叹息的这几句经文你都做到了,可能你晚上作梦,孔子就会,「好学生」,抚其背。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人重色他就轻德,重色轻德,他感来的另一半就麻烦了。没有德了,他夫妻相处不好了,他这个家庭怎么延续?我们文化里面常常提醒,娶一个好太太旺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太太呢?一败涂地,拉不起来了。所以以前为什么对婚姻这么重视?要门当户对,最重要的看德,看她的价值观。一个人假如不好色了,重德了,他的福报就要来了。 虽然讲了这么多,我们跟一些年轻人强调德重要,他们听完就是,「德很重要,不过漂亮也很重要」。所以你就知道不容易,转变这个态度不容易。给他讲了两个小时,「德很重要,不过漂亮也很重要」。而且说实在的,无德而有色,看不了多久。看一天,隔天就开始破口大骂了,两个人就受不了了。所以我听说现在有早上结婚,下午就要离婚,大家去了解看看,这样的夫妻铁定都长得不错。就是好看,撑啊撑啊,撑多久?所以人要愈看让人愈舒服。闽南话讲,愈看愈可爱,愈有人缘。因为我看大家有的听不懂闽南话,好像皱著眉头,我要翻译一下。真的,人有德,是愈看愈漂亮,愈庄严。我们记忆当中,看到老人家六、七十岁,穿著很端庄的衣服,一看心里非常舒服,感觉到她那个气质。 而为什么把「贤贤易色」摆在前面?这代表夫妇要重德,这个家道就可以立起来了。所以在《中庸》里面讲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君子就是学伦常大道。而五伦,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而后有君臣(从父子关系延伸出去是君臣关系),而后有朋友(又从兄弟关系延伸到朋友关系)。五伦跟夫妇关系息息相关,它是根,就这样延伸出五个伦常。 好,所以这个提醒我们男士重德。不过在这个时代也要提醒女士。因为我常在机场一出来的时候,有时候会刚好碰到一群女孩子尖叫,「啊!啊!」一看,某个歌星来了。都是她们觉得长得很帅的。爱那个歌星远远超过她父母,你说她是真爱吗?我前一阵子刚好听到一些新闻让我非常震惊。就是有女士专门喜欢交外国人,长得很高大,穿著牛仔裤,开著高级的车,她们就要去跟他交往。结果后来发现都是骗子,结果她们的钱也被骗了,甚至於还有一个大著肚子,还不知道她被骗了。你看,重色,「万恶YIN为首」,毁了自己一生。所以这个年头,男女都要戒色,色字头上一把刀。 接著夫妻落实孝道,『事父母能竭其力』,孝顺为齐家之本。『事君能致其身』。我们在社会各个行业,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尽我们的本分。当然在单位里面,要很好的辅助单位、辅助领导、主管,让我们的团队发挥对社会的力量。尤其公务员,在台湾,小学老师都是领公家的薪水。这个「事君能致其身」,还要面对所有的人民,要尽力、要尽忠,这是公务员的本分。因为我们领的是公家的俸禄,我们要对得起所有的纳税人,当好国家跟老百姓的好桥梁,跟我们一接触就觉得,国家有希望了!这是公务员的本分。人民跟我们一接触,国家没救了!那还领薪水,你看这个糟糕不糟糕了? 下一个是朋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个「信」不只是言语的信用,包含我们说到的「信实」,从我们的言行当中,人家觉得我们很实在,觉得我们很可以信任,跟我们相处不恐惧、不担忧。假如我们言而无信,人家跟我们讲一句话都还要担心半天,「他嘴巴挺大的,会不会又出去到处宣传?」所以交朋友要守住朋友的道义,「不言家丑」,不可以言朋友家的丑事。朋友把一些秘密的事情告诉我们是信任我们,我们绝对不能把这个事情又让其他的人知道,那就有愧於这朋友对我们这么高度的信任。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然他说他没有学习过,我们也觉得他一定有学。一个人能明白这个伦常大道,他一定透过学习的。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这个时代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一句话,很有味道。今天你跟一个博士讲,「你没有学习,你没有学问」,他同不同意?他找你理论,「我读书读了二十年,你说我没有学问?」反而真有学问的都说,「我没怎么读书,我没有文化」,反而这样的人真懂伦理;反而那个学历很高,走的时候头都是这样的,他真不懂。所以我们这个伦常大道的学习有赖於家道的承传、家族的影响。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不识字,这些道理比我们清楚得太多太多了,都做给我们看。你说是他有学问还是我们有学问?这个「未学」事实上就是父母长辈的身教,让他学会了。所以家庭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太大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句跟学习也很有关系。我们看『不重』,这个「不重」就是不庄重、随便。一个人要稳重、有定力,他才有智慧。所以我们的教育里面,先让孩子学稳重。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孩子都是慌慌张张的,走起路来没个样子。到飞机场去,开玩笑,在那儿翻跟斗、打闹,不成熟、不稳重。你说不注重他的威仪,不稳重,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才。而一个人不稳重,就轻浮,他的习气都伏不住,他格物就不可能。而且他一不稳重,人家就更不可能信任他,他没有威严、没有威仪。现在有个说法说,「要跟人家打成一片」,还有当老师的跟学生勾肩搭背,他真有威吗?所以现在很多所谓新的潮流、思想,大家也要冷静,要把不变的原理、做人的原理原则掌握了,才能在这个社会当中懂得怎么样去活学活用。假如连根本都不知道了,听一下人家怎么说了就去做了,都学得乱七八糟。所以一个人要创新,首先要把不变的做人做事承传了,他的创新才能利人利己。他假如那个创新违背了仁义礼智信,那他那个创新叫祸国殃民。比方仁,仁慈的人会不会去设计杀人游戏?杀人游戏是发明,好不好? 所以现在人思考忽略了德跟根在哪里。都在强调「我们学校非常注重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大家去注意看,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是浮躁得不得了,稳都稳不下来?一个人假如真正有孝心跟爱心,他随时都有创造力。当妈妈生病了,他一个人去张罗东张罗西,很多时候根本没教过他,他都做出来了。他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个善心、本善的心流露出来的。大家看,林则徐先生都几百年前的人,圣贤人,他做的坎儿井现在还利益新疆多少人。创造出来的东西能利益几百年、几千年的,都是从爱心出来的。大家去福建看,蔡襄先生建了一个桥,大陆有几大名桥。宋朝到现在多久了?最起码都八百年以上了,桥还在!你看那个设计多用心。一个人能创出八百年的桥,他在设计的时候会没想到后人吗?大家现在看,现在那个路、桥,都估计什么?三年就要维修了,还要多久?甚至於三个月以后就出状况了。所以,要产生愈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从爱心、德行来的。 所以,首先要稳重、有威严,人家信任我们,我们才能够去帮忙,做事。而这个重,重言语、重行为、重自己的容貌、威仪,重自己的爱好,四重,言、行、貌、好。「重言」,他讲话就「口无择言」,他讲话都符合礼法。「重行」,他一切行为他都非常慎重,「庸行之谨」,那他就有德。「重貌」,他不会随便乱笑,一打起哈欠来,河马张口,他会很谨慎,把口捂住,人家就觉得他很有威仪,重貌则有威。「重好」,这个人的嗜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跟这个人的嗜好是赌博,那就差很多了。所以重好则有观,就是说人家觉得你这个人很有料,很值得跟你观摩学习,很值得跟你交这个朋友,还跟你交朋友会有好的影响。所以底下说『无友不如己者』。所以这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就是指一个人学习的毛病,首先要把浮躁、轻浮去掉,要稳重,不急躁。 接著,怎么样治这个病?『主忠信』,时时对人尽忠、对事尽忠,言而有信。人有这种忠信的存心,他做事非常谨慎、战战兢兢,就可以对治这个毛病。而且还重视环境的防范,他自己忠信来对治习气以外,又能够在好的环境提升自己,交良师益友,「无友不如己者」。更重要还有,『过则勿惮改』,去掉过失,去掉习性,就能成就自己的道德。尤其这个「重」还有一层意思,是看重自己,「我这一生要成圣成贤」,他的威仪就出来了,他就时时能提得起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好,那这一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这一次把这四句下一次都背起来好不好?大家可能说,小case。现在大家的水准提升了,我们下一次再继续上《论语》里面的「学习」。孔子留的都是好东西。然后还是要背另外一篇。太多了是吧?你们把这四句多读几遍,以后再考。下一次考「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篇也不算太长,大家背一下,常常练功,这个记忆力会愈来愈强。那这一个「论学习」谈完了,我们再一起来学习《礼记•学记》。好,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