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9集)


 2016/8/26    下载DOC文档    

  大家中午好,大家好!上一次我们一起学习了韩愈先生的一篇文章「师说」。韩愈先生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榜样,他在那个年代,文化也是比较危急,他能够义无反顾,舍我其谁,大力弘扬经典、古文。所以宋朝的苏轼先生赞叹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在唐朝,是我们文化承先启后的一个关键的读书人。那文中也提出来,一个老师他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我们一看到这个句子,当父母的人说,我不是老师,这不是讲我。父母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得要把君亲师的精神都能落实。君是领导,以身作则;师是文化的承传、引导、教导,长善救失,这个是师的精神。所以当父母的也要做到君亲师。那当老师的人,他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是我们教学者自己没有做到,才会效果不好。我们历代圣贤,像我们孔老夫子,他真做到了,他的风范可以教化两千五百六十一年,今年是两千五百六十一年了。

  而这个「师说」里面也是提到,我们人生不可能没有迷惑,有了迷惑就应该就教於懂的人。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要因为这个人比我们年轻,或者这个人比我们地位低,我们就觉得问他很耻辱。所以文中有说,「是故无贵、无贱」,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现在大家脑海里只有今天要考的东西,是不?我们上次上完,应该回去把它读两遍。读了两遍,这最重要的句子应该就比较印象深刻了,因为往往最重要的句子读起来都特别顺。所以要主动的去就教。而就教当中,能得多大的利益,其实不是圣贤人决定的,不是经典决定的,不是老师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诚敬的心,真诚恭敬的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中庸》里面说,「至诚如神」,至诚感通。

  我们看到《德育古鉴》两百四十二页,至诚的心可以跟天地万物相感应,我们看两百四十二页。「王沂公曾」,这是宋朝的贤相。他的父亲,「其父见字纸遗坠」。以前,纸非常的稀有,纸都是拿来印千古文章,所以古代特别重视惜字纸,一看到纸上面有字就觉得要非常的恭敬,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所以他的父亲看到这些字纸在地上,「必掇拾」,把它捡起来。「以香汤洗而烧之」,很恭敬的用香汤洗一洗,然后再拿去焚烧。看是一个小的动作,但是却代表著他对圣贤人教诲的那分诚敬的心。「一夕」,一天晚上,「梦至圣拊其背曰」,孔子到他梦里,拍拍他的背。「汝何敬重吾字纸之勤耶」,你这么重视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的教诲。「恨汝老矣」,你年纪大了,现在再开始读书可能晚一点了,「无可成就」。「当令曾参来生汝家」,我让我的学生曾参,这是宗圣,传《孝经》的宗圣,来生汝家,「显大门户」。

  因为他恭敬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我们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福分,福田靠心耕。来,我们复习一下,心田大分哪三种?恩田、悲田、敬田。这个是至诚恭敬孔老夫子,恭敬圣贤。显大门户,就是他们家有大福报了。所以,所谓「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甚至是「子孙保之」。有福的人他后代子孙都很有福报,还一直祭祀他。我们在古圣先王当中,大舜,他孝道圆满,孔子就赞叹他「子孙保之」,果不其然,四千多年之后,他的子孙都还在祭祀著大舜。我们了解到,古月胡,耳东陈,傅、虞、田姓、姚姓,这些都是大舜的后代。您的尊姓在黑板上的请举手。来,我们掌声欢迎这大舜的后代。传了四千多年,他子孙都还很兴盛。「大德者,必得其禄」,而且还「子孙保之」。

  所以《大学》里面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不只是你经营事业你能够感来很好的员工、下属,是用德行感,连子孙都是感应来的。所以《了凡四训》说到的,「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你没有德的,一生就是败家子。我们前不久才一起学习「训俭示康」,一个人很吝啬,生的都是败家子。鄙啬之人,「鄙啬之极,必生奢男」。为什么一个人很吝啬会生败家子?因为一个人有钱又吝啬,就积财伤道,旁边很多很苦的人都饿得不行,饿死了,他视若无睹,人的良心被盖起来了,人的德就折掉了。所以有德是念恩,有慈悲心、恭敬心。反过来,恩将仇报,没有慈悲心,不恭敬,就是损德了。所以子孙也是靠德行来感得的。

  有没有跟大家讲过「求子三要」?没有是不是?那这个就严重了,很重要的。求子三要,承先启后,要求个好儿子是有方法的,求个好子孙。「敦伦积德,以立福基」。其实我们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这些留名青史的圣贤,他的后代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不衰,那就是因为他自己真正落实伦常,积了很厚的德,所感召来的。另外他也留下了好的榜样给后代学习了。第二,「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胎幼善教,以免随流」。有朋友看到这三条说,我来不及了,孩子都大了。学东西不要只为自己,是吧?一看到这个,还有人还没生,赶紧去告诉他们。这一念心,你跟你的后代就有福了。人没福就是只想到自己才没福。我们有朋友,他孩子比较大了,他才认识这个,走到哪,跟人家讲《弟子规》讲到哪。连剪头发,人家在给他剪头发,他就给她讲《弟子规》。结果这个剪头发的还怀孕,听他一讲,开始给小朋友听《弟子规》的读诵。后来听说,这个小姐说到,孩子生出来挺乖的。那请问,他有没有功德?有,他尽心尽力,这个就是圆满。量大福大。

  第二点,这个也很重要,「保身节欲」。这一点现代的人比较不懂,现在都相信西方的说法。其实人体它这个健康,人体它是协调的,它是很微妙的,在东方来讲叫做小宇宙,人体就是小宇宙,非常的精密。所以男子的精气,跟女子结合之后,它是可以变成一个人体。所以它不是只有分析,只有蛋白质,只有什么东西而已,那个看得太浅了。所以我们现在都学这些东西,健康教育就是这么教,那个都没关系,就非常的纵欲。很多没结婚的青少年都不懂,结果就因为不珍惜精气,整个人身体垮掉。讲这个我比较不在行,大家去看彭鑫博士,他举的几个个案。说一个二十出头的学生,看起来就像一个老头一样,都有点秃头了,身体非常不好,他就是不懂得养精蓄锐,消耗精气,从十几岁就开始了。所以说实在的,这些道理不懂,第一个,男人几乎找不到寿终正寝的,统统都是夭折。我不是说大家,我是说假如不懂。第二个,生不出真正健康的后代。所以这里提的非常重要,保身节欲,先把身体调健康,才能给孩子好的基础。夫妻都是一样,不要身体不好急著要怀孕,要先把身体调好。保身节欲,以培先天。

  第三,「胎幼善教」。所以诸位学长们,胎教前面还有两个重点,有没有?先有好的德行来感应好的后代,再来还要注意先天,夫妻要把身体给弄好。再来是胎教,还有三岁以前的教育,一千天左右。那孩子一生出来,大家应该都看过,刚出来的孩子那个水汪汪的眼睛,看什么好像都很敏锐。他虽然不会讲话,他都在学习了。所以这个时候母亲的风范就很重要,他跟母亲特别亲密,包含家里的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在观摩,他都在效法。所以真正仁慈的父母、长辈一定给孩子做出好榜样来。这三年的根基一扎牢,哪怕社会风气不好,他也不容易随波逐流,因为他根基立得稳。

  所以现在很多人很担心小孩教育,然后就开始打听,哪里有什么学校,急得半死,好像没有一个好学校他孩子就没救了。大家想想这个逻辑对不对?影响孩子最大的,第一个是家庭!我们现在有时候思考,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现在社会风气不好,还是有很多孩子教得好,为什么?他父母的身教很好。而且说实在的,今天我们在那里非常的担忧、慌张,能找到好学校吗?人一惊慌的时候,判断力都不够,他抉择就会下错;反而心很笃定、很诚敬的时候,好的缘都会来。可以认同!这种情况,在所有人生的抉择里面都可以体会得到。比方选书,你心很静了,有判断力去选好书来看,去选好的朋友来交,很慌张的时候就会选择错了。比方说选对象,我们闽南话说,「拣拣拣,去拣到卖龙眼的」,你很慌张就乱选了。所以很急躁决定的事,后悔的非常多。反而人能够定得下来,诚心,从自己给孩子做榜样。发一个心愿,一定要把我的孩子教成圣贤人,来为往圣继绝学,为社会出力,这一念心就是福报,大福报,可能孩子很多好的缘分就慢慢接上。所有的缘分都是人自己的心去感来的。

  所以我们看到王曾先生他的父亲,诚心、恭敬心感来他们家族的兴盛。「果生沂公,因名曾。状元名相」,考上状元又是名相。

  所以,接著文中讲到,「此事,文昌惜字文」,文昌帝君的「惜字文」,「特引劝谕」,特别强调这个惜字纸。「中复载泸州杨百行,坐经文而举家害癞」。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杨百行居然坐在经书上面,结果举家都害了癞病。我们要了解,圣贤人都是因为经典的教诲才成就他的道德学问,进而利益百姓,所以经是圣贤的母亲,怎么可以不尊重?圣贤由经典的教诲而来。所以我们看到经典就像看到圣贤一样的恭敬。「昌郡鲜于坤,残《孟子》而全家灭亡」,不尊重《孟子》这一书,感来不好的果报。「杨全善,埋字纸而五世登科」,他们家这种珍惜字纸、珍惜文化的态度,后代五世都考上进士。「李子林,葬字纸而一生显官。虽不及细详事实,大略皆昭昭果报云」,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好,接著我们看下一个故事。讲到,「宋淳佑中,南昌先圣庙」,南昌这一个地方的孔子庙,「倾圮」。「知县李纯仁作新庙於县南」,这个庙已经旧了,就盖了一个新庙在县城南方。「往移夫子圣像」,要去把夫子的像移到新庙里面来。「十余人举之不动」,圣像比较重,举不动。「一士子在旁戏曰」,这个士子是指读书人,在旁开玩笑,说「是之谓重泥」。因为夫子是字仲尼,他拿夫子开玩笑,讲了这种话。结果这个县官当然是非常的严肃,「李令」,李县长,「正色责之」。这一个读书人自己也觉得不妥当,「其士惶恐而退」。「至夜」,到了晚上,「忽被阴司追至一官府」,被当官的追到官府里面去了。「曰:汝何敢慢侮先圣,决杖二十」,打他二十大板。「及觉,如痴人,自是便不识一字」。这个是对至圣先师孔子无礼,有损他的福分。所以诚敬能得大利益。轻慢、轻浮,甚至於是毁谤古圣先贤这些教诲,那得的果报也就很不好了。在很多记载当中,都有对经典非常恭敬,常常礼拜经典,最后智慧大开的例子,也很多。

  所以我们学习一定从真实心中去求。至诚恭敬一定可以跟圣贤人,所谓「神交古人」,圣贤人冥冥当中都会保佑我们。而我们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榜样就是孔老夫子,我们学儒就学孔子。这句话我们好像第一节课就跟大家共勉之了,是吧?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应该这句话听到要很亲切才对。假如马上觉得很亲切,代表这句话从第一节课就放在心上,是不?不只放在心上,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想,孔子会怎么做?那这个时候整个心境就不一样了。我要学孔子,这句话应该怎么讲?这件事应该怎么做?我们真的有这个心境,三个月保证学问提升一大半,绝对旁边人都会觉得,你最近不大一样,有这种君子之风。你们好像不大相信?保证有!为什么?因为标准是圣人,再怎么差也有君子之风,是吧?但是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时时都以夫子为榜样。所以夫子的学习、夫子的教学、夫子承传文化的行持,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现在要学习传统文化,要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把夫子这些榜样印在心上,拳拳服膺在心上,好好效法。

  那夫子是如何学习的、是如何教学的、是如何承传文化的?我们接著翻到第七页,我们以《论语》里面的经句来体会夫子的这些风范。我们谈的是「论学习」,我们要弘扬文化,要教导我们的孩子以后有学问、有智慧、有道德,那首先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出好学的榜样出来。我们自己要是好学生,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才会是好学生。我们看到第一句,这个编排是依《论语》的整个顺序,从第一篇开始编起。第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虽然是短短的一句经文,但这句经文其实都包含著整个学习的精神、学习的次序,都在其中了。我们看这每一个字都很有含义的。第一个字,『学而时习之』,整部《论语》从「学」开始谈起。其实人只要学习了,他就能有智慧了,他有了智慧他就能够利己,又能够利人,那他这一生就会活得很有价值了,这个就是学习的目的。我们从幼儿园、从小学一直这样在学校读书,我们了不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假如没有读经典,我们读书读了十几年,读书志在考试,是不?就是写在考卷上而已,那个是学习的枝末了。真正学习,就像《大学》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能明德,明德就是《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能明明德,就是恢复自己的本善,这个就是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恢复了本善就成就自己的智慧了,在明明德,这是学的目的。自己觉悟了,进而「在亲民」,这个叫觉他。自觉觉他,这是人生的意义。把自己的觉悟,跟觉悟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尽心尽力、圆满,叫「止於至善」。

  所以读经典很好,一句话你人生就清清楚楚了。我以前还没开始读经,光是想这个人生要干嘛都不知道想了多少时间,就是没想明白过。所以读经太重要了,这是古圣先贤的智慧跟人生的经验。孔子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一整天没吃饭。「终夜不寝」,整个晚上没睡觉。「以思」,就在那里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结果想啊想啊,还是没想明白。「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个学其实就是打开经典,从古圣先贤的教诲当中就能得到很多人生的启发。所以我们的人生,以我个人来讲,活了二十多年,糊里糊涂,不知道方向在哪里。终於打开经典,得到老祖宗的慈悲、恩泽,才慢慢把方向搞明白。所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不读经,人生真的是浑浑噩噩,迷迷糊糊,甚至於是是非、善恶、邪正都分不清楚。

  所以我们了解到,学习是觉悟,学习是有智慧之后能去帮助人,是恢复我们的本善、德能跟智慧。所以《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开头就说了,我们人生的目标出来了。很重要一点,认识自己了,「我是有本善的」,人真正清楚这个真相,他就不会没信心了。在我求学的过程当中,我感觉遇到有信心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比较没信心,比较消极。所谓的那些有信心的,其实仔细一想,叫狂妄、自大。而且在这个时代,人喜欢攀比,比来比去。人家那个头发这么黑,我有点黄;人家那个眼睛这么大,我这么小;人家那是双眼皮,我是单眼皮;人家身高一百七十六,我身高才一百六;人家是大学毕业,我才怎么样;人家先生赚钱赚这么多,我先生赚那么少。全部比来比去,你说还有谁有信心?都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所以我们把信心交给谁了?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你们交给谁了。

  人一没有信心,遇到什么事情很容易气馁、很容易退缩。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打败我们,只有一个人会打败我们。自己的消极,自己的这个没信心,不知道耗了我们多少时间跟精力。你假如有信心,「好,做!」哪有时间去胡思乱想,否定自己?我现在说起来是挺轻松的,其实我以前也是很没信心。常常还要去问别人,问同学,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同学看看我,你是要听真的还是假的?大家想一想,要听真的还是假的?听真的,心脏要不错,不然听一听,心脏跳得太厉害,不行。有时候我们活著活著,喜欢听假的,不喜欢听真的;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实话。

  然后,同学还有拿那个心理测验给我做。做完成绩出来,你得五十分,你的个性很像老虎型的;你得七十分,你的个性很像无尾熊型的;还有说你个性很像孔雀型的。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一个心理测验说,你的个性很像大犀鸟型的?结果做完测验,拿著这个结果,很高兴跑去跟朋友讲,我个性很像孔雀、很像无尾熊。大家从这里去思考一下,人没有祖宗圣贤的经典会活成什么样子?会活得像畜生都可以高兴半天。没有一个效法的对象,居然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跟畜生比得高高兴兴的。所以经典是开慧眼,不然真的人类是愈活愈倒退。

  我比较幸运在哪?我是读经了以后才去师范学院读书,哪一些恰不恰当我能判断。假如是高中毕业上来读大学的,他们就不一定能判断出来了。因为现在的风气叫外国的月亮比较圆,都是新的理论来了。结果我一看,把我吓坏了,那个理论从哪里来的?拿狗做实验、拿猫做实验、拿老鼠做实验。做出来的结果写成一个理论,拿来教谁?人。请问大家,会教成什么?教成狗,是吧?教成狗不错了,为什么?你是拿狗的目标来教,他一不小心,就狗都不如了,是不是?你拿圣人的标准,他最起码还像个贤或君子,你拿狗?所以大家这么一思考,现在的孩子不孝父母,行为这么叛逆,知道问题在哪?你拿的理论是狗跟猫的实验教他,又没有拿《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那怪不得孩子。所以,我们是抱著报恩的心来读经。没有古圣先贤的经典,我都不知道我现在活成什么样子了,甚至於还有没有活著都是个大问号了。不懂道理把福都给折掉了。

  所以,「学」,《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三才者,天地人」,要学著成就德行,就像天地一样的无私、奉献。大学之道就是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以前读书人思考都是怎么样利益天下,那学起来心胸、格局都不相同。我们现在一学,「我的分数要多少分」,愈学那个心胸都小了。所以,我们在学校教书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学是要学做圣贤、学做三才,学得可以让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说,「志向这么高远。」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是他有没有遇经典。我们自己想一想,假如我们六岁就开始读经了,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些教诲?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你们要对自己有信心,OK?真的,我们二十几岁,一真的有师长讲解了,「这么好的东西」,哪有人不接受的?

  而《三字经》也告诉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我们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染上了习气,染上了很多的欲望,慢慢德行就开始退了。曾经我们问大学生,你是大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他们说小学。学应该是愈学愈有德行,怎么愈学愈后退了?孔子是榜样,「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才是对的,这学对了。我们看现在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还有十几岁的初中生,来学习。他们假如把孔夫子一生的智慧在这个时候就好好扎根,那不得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这个话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我都五十了,都六十了」?你看,人这个自卑的心、消极的念头常常都会冒出来。所以这个学从那里下手?从起心动念,从根本修,时时保持正念,保持积极。我六十了,好,有开始都不会太晚。而且保证你用功,以后历史都会写下来。「若梁灏」,《三字经》讲的,「八十二」,他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对大廷,魁多士」,你看一个八十二岁的长者站在朝廷当中,人家对他肃然起敬,他树立榜样,百折不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之前在广州,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上课四十五天。有两位贤伉俪,都七十几岁了,是一个企业的创始人,那企业还经营得非常好,员工都有六千多人。两个老人坐在第一排,在那里四十五天,目不转睛的学习。听说后面看到他们两个的背影都不敢打瞌睡,都觉得惭愧、汗颜。老人还一起扫地、洗碗,都是冲在前面,不落人后,教化了所有这些晚辈。所以现在这种传统文化班都是三代同堂,老中青一起学。老者带动所有的晚辈,那年轻人学也很好,刺激我们这些中年人。所以确确实实有开始都不会晚,而且只要自己真正下决心,用心,自己会有成就,也会启发很多晚辈跟有缘的人。

  那《三字经》告诉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我们就很清楚,学习最重要的,去掉习性。俗话讲的「拨云见日」,这个日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本善、明德,它是被这一些陋习给障碍住了。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放下习性。很多人对这个学习会觉得,学很多,愈多愈好。《弟子规》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愈学愈傲慢,好为人师,就不得学习的利益了。所以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学习是放下的过程。你说,学习要仁慈?没错,一个人自私自利放不下,他能仁慈吗?所以要放下自私自利,仁慈心自然就生起来了;放下虚伪,真诚心就现前了;放下傲慢,平等心现前了;放下染著,清净心现前。一个人欲望很多,贪求一大堆,每天都困在这些欲望里面,他怎么可能会有智慧?「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一个人一直在追求欲望,就好像吸白粉一样,都有点中毒了,有点魂不守舍。只要是要去满足欲望了,精神百倍;只要没有办法满足,就快不行了。

  所以我们从《三字经》了解到,「苟不教,性乃迁」,去掉习性。《大学》也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一段话都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本、什么是末。齐家是治国的本,我们自己家庭都乱七八糟了,怎么去利益社会?「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又是齐家的本。什么是修身的本?「诚意、正心」。一个人怎么诚意正心?要从「格物、致知」下手。所以我们看,这个经典一对照,都明白,学习的重点在哪?革除物欲、革除习气。把这个贪著的心,把这个瞋恚的心,要把它收回来,变成诚意正心。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的心都被这些外在的欲望所迷惑了,现在收回来,找回我们的诚意正心,我们的本善,这个是学习。

  而这个学,学经典。而学习的次序,第一个,首先要有信心,相信经典,相信自己。有朋友就讲,我是很相信经典,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每一个人都有他一套逻辑,不过好像不是很合逻辑。大家再想一想,「我相信经典,我不相信自己」。《大学》打开,第一句话是什么?「在明明德」,你说你相信明明德,然后不相信自己。《三字经》一打开来,「人之初,性本善」,你说你相信《三字经》,不相信自己。所以我们在这个学习的道路当中,有一个态度非常重要,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随顺自己的想法。随顺自己想法了,那我们本来就没有智慧,再顺著自己,不就是不进则退了吗?上一节课我们好像有找来垃圾车,是吧?是不是把以前错误的想法统统打包了?难怪大家这个礼拜气色很不错,人烦恼少了,身心愉悦,烦恼轻,智慧长。所以学习的次序,信、解、行、证,这个学就是相信圣贤人的教诲,进而去学习他们的教诲,就是深入经典,信解都在这个学字当中了。

  接著,『时习之』。这个「习」字,我们一开始讲到,学习是学觉悟,是学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我们就很清楚,这是学习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要朝著这个目标过去,它有一个路径、道路,才能走过去。所以这个习字就是路径,就是道路。这个习字就是实践,效法经典,效法圣贤,学一句做一句,这个叫习。大家看这个「习」字,上面是个羽毛,下面是个白。因为那个鸟,小鸟学飞,它首先得要拍拍翅膀,翅膀一张开来,肚子就露出来了,白白的毛。所以就强调学的东西一定要去实践才行,这个是习字。而这个实践,实践在哪里?实践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人有这样很正确的学习态度,他每学一句,他会去思惟,我在工作当中应该怎么用?我在生活、我在处世的时候应该怎么落实?他不会学是学,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假如没有这个正确的认知,愈学愈执著,他不会活用。

  比方说,「居有常,业无变」,那我们想到这一句话,在家庭怎么落实?在工作怎么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怎么去落实?其实人假如没有常,他的心是定不下来的,他生活没有规律,乱七八糟的。心都定不下来了,家业跟事业能好吗?不可能。一个人很有规律了,心定下来了,他才有智慧,他才能从容去处理他家庭、事业上的问题。这个常,含义就很广泛了。比方,一个人健康,要不要常?现在太极拳、八段锦,很多健身的方法,我敢跟大家保证,每一个人最少可能懂两到三种以上,还有懂十几种的,可是身体还是不好。为什么?常!这些健身也好,学问也好,要真得利益,他一定要有恒心。包含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你没恒心没法教,做没两下,父母原形毕露,没有常,教不了。甚至於「置冠服,有定位」,这也是常。没有这些常,没有这些规矩,人随时随地都是慌张的,心是乱的,成不了气候。那我们这个常字很重要。

  我们晚上十点睡觉,早上四、五点起床,常,孩子就学到好习惯了。这些生活的好习惯,真正给了孩子不知道帮他省了多少医药费。生活没有常、没有规矩,吃再多营养食品都没用。现在营养食品可多了,生活不正常,肠胃都不吸收,那叫浪费国家粮食。我讲得有点心虚了。要把经络调好,多运动,经络一通畅,气血就好,吸收也会好。所以每一句我们学的时候,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大家觉得我最近气色怎么样?我最近比较乖,每天都运动。

  好,这个是习字。所以学问重在力行,能力行一条就得一条的利益。纵使读了一百本经典,都没有落实,毫无利益,而且还有害处,「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有一个比喻讲,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洒宇宙。这个意思,真龙是什么?德。一个人真正把,比方说,他听到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从此以后,对自己要忠,对别人要忠,对一切人要宽恕,要体恤,要如其心,设身处地。请问大家,这一句教诲对他的人生会有多大的利益?不只他的德行会一直上去,他身边的人都会被他感动,「这么体恤,这么尽心尽力帮助我们」。这个叫得一滴水。这一句经句化成了他的存心了,从此以后,都是忠恕待人,遍洒世界、遍洒宇宙。泥龙,用泥做的龙,泥龙终日泡水中,好像很多水很好,经典很多很好。请问泥龙泡在水上会怎么样?那就化掉了。它没有办法给世间降甘露,因为泥龙,叫自身都难保了。为什么?它被自己的习气都困住了,它怎么去帮助别人?所以这个习字对於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关键的。

  再来,还有一个学习的关键点,就是这个「时」字。我们有去实践了,请问实践多少?请问保持多久?学了,可是进进退退,还是很难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中庸》里面开头第一段就说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的起心动念,这个心念能够时时依教奉行,照圣贤的教诲去做,那他不只能保持他的学问,他还能提升他的学问。但是,假如不能够时时保持,那我们就很熟悉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这个进退,我们自己学习的力量能不能抵得过后退的力量?一个人在学不代表在进步,只是可能退步得不严重,是不?要想进步,那得要加紧用功,得要下决心。比方,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一天起多少个念头?算不清楚了,有没有人去计算过?没有。打个比喻,比方一天十万个念头,当然不止了,比喻,OK?请问大家,好的念头占多少?有没有占一半?假如没有,我们虽然在跑步,还是在往后退,只是退得比较慢而已。以前退得快,现在退得慢。要时时保持到正的念头超过不好的念头,慢慢到几乎快没有不好的念头了,那学问快成就了。所以这个时字就是一个重点,我们得要保持。

  这个保持,当然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心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正念现前,邪念自然它就污染不上。所以,圣狂之分就是在这个一念之间,保持好自己的正念。其实这个道理我们懂不懂?知道,好像还是不容易。又想到,古圣先贤讲的一句话,「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个是几百年前的圣贤人说的,那我们学习叫学贵自知,我们有自知之明才好学,不自欺。我们现在多久不读书面目可憎?所以我们清楚这个情况,书一放下就面目可憎了。所以清楚我们自己的状况,那绝对要精进不懈怠,才能保持。而且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胡思乱想,一有空,马上经典拿出来读诵,愈读愈熟,烙在脑海里、心里,一遇到情况,马上可以提起正念,这个都要靠下功夫。「读诵受持」,这个待会儿都会讲到,孔子的学习的经句都有。这个时候时时能提得起来,才能演得出来、做得出来,「为人演说」。所以我们彼此共勉,精进听经、读经,都不浪费时间。

  工作是不是学习?不能说读经才是学习,工作不是学习,那不行,那又变成一个执著了,「打开经典才叫学习,跟人家讲话真浪费时间」。那你愈学愈孤僻,愈学愈清高,愈学愈傲慢,那不行了。遇到人、遇到事情就是在勘验我们学得怎么样,学的东西能不能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工作也是用功。生活,在家庭、在跟亲朋好友相处,统统是在用功,功夫才会不断。不然我们一学习执著了,一定要听经、读经才是学习,一边在跟人家讲话,人在魂不在,都在那里想,「真是的,话这么多,浪费我听经的时间」。那我们的真诚在哪里?当下很真诚跟他谈,马上可以感觉到他的需要,赶紧把《论语》、把《弟子规》介绍给他。多把经典介绍给人,得聪明智慧。不然愈学,执著愈多,智慧开不了。所以这个时就是时时保持正念,时时保持在学习的状态。您假如睡觉的时候也在读经,Congratulation!恭喜你,你的状态不错,这是学问得力的表现。

  而这个时时保持,在《中庸》里面很强调一个态度,慎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实为什么一个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很明显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因为都没有人看到,就开始就松懈了,袜子该怎么,习性全出来了。所以慎独才是真功夫。任何人都没有看到我们,我们完全依照经典做。但是假如学成,有人在的时候是一个样子,没人在的是另外一个样子,那就愈学愈虚伪了,就变伪君子了。告诉大家,你假如给一个人说,你是伪君子,他会不会承认?他说你才伪君子。所以学习也有误区,学到最后都学个样子给人家看,那就不妥当了。

  所以在《论语》里面讲到,「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个是学生问孔子,读书人怎么样「在邦必达,在家必达」?结果孔子就反问学生,那你觉得什么叫达?结果学生回答,他在家乡里面人家都知道他,在这个国度当中人家都知道他。孔子说,你这个不叫达,这个叫有名气,叫闻,不叫达。那学生接著讲了,夫子,什么才叫达?「质直而好义」,所以从这些教诲我们就感觉得到,学习不从心地上去观照,很难真正得到真实的学问,「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我们看到,质直,其实就是他的本质非常的正直、诚恳,而且处世时时都是道义的存心,质直而好义。那这个义,五伦十义,他一定会尽心尽力他的本分,有情义、有恩义、有道义。察言而观色,他很通达人情,这样他才懂得怎么去安慰人、怎么样去引导人,他体恤人情,才好跟人家引导,跟人家讲道理。他假如不通达人情,哪怕他懂很多,都跟人家格格不入。而且跟人相处,虑以下人就是能下人,非常谦虚恭敬。就像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温良就是正直,有道义,恭敬待人,谦卑待人。

  所以,没有夫子讲这些话,可能学生对很多道理都还没有办法很深入。因为人还是比较容易看表面,「这个人名气很大」。所以接著夫子讲到,「色取仁」,这个色就是他的外表,他很刻意的表现出我是仁慈之人,给人家看。其实他私底下的行为是跟仁慈相违背的行为。比方,今天一个人在做公益事业,做公益事业好不好?大家放心,我的问题不会太难。你看,做公益事业,在做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一接到电话,非常客气,对人非常亲切,有问必答,有什么需要他尽心尽力去帮忙;电话一放下,跟同仁吵架。真有。那你说他在道中吗?不在道中了。好像演给别人看的都很好,自己关起门来不能看。我们比方说恕道,恕道是夫子处世重要的指导,要有恕道。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跟朋友亲得不得了,然后兄弟姐妹他理都不理,你说兄弟姐妹受不受得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家庭是这样,推而广之,在一个单位里面,你对外面的人那么好,对里面的人这么不好,谁受得了?色取仁而行违。

  可是麻烦麻烦在哪里?他还不承认,「居之不疑」,「我挺好的,你看我多热心」。所以我们学得怎么样不要问外面的人,不准。问谁?问自己,那是有功夫的人才问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问最近的人,身边最近的人,有结婚的问另外一半最准。学了之后,人家有没有愈来愈欢喜就知道了。还是愈学人家愈不认同,那可能就不妥当了。

  好,所以这个时时保持,我们得在一切时,甚至对一切人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态度。《大学》讲的,「诚於中,形於外」。这个「学而时习之」还没讲完,我们下一节课继续跟大家再来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