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8集)


 2016/8/25    下载DOC文档    

  我们接著看「师说」。这里提到: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因为好学,常常向人请教,所以他的道德学问就愈来愈高。不懂的人、愚昧的人,他又不肯去请教,那就愈来愈迷惑了。而且我们了解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会退的。韩愈先生讲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主要的就是在他有没有懂得好学的态度了。而在《尚书》当中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态度,「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这是《尚书》里面提到,一个人能够主动的去向很有学问的人学习、请教,那他以后能够王天下。其实,古圣先贤的学问,「内圣外王」,内圣,是有智慧;外王,是他用智慧去爱人、去利益人,叫「内圣外王」的学问。我们看很多圣王都有这个态度。我们看周朝,周文王他道德学问已经很好了,他遇到姜太公,请姜太公当国师,所以他周朝的整个运势就兴盛起来了。能自得师,他自己去找到姜太公拜他为国师。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尊称姜太公为尚父,姜太公名尚,所以称姜太公像他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叫尚父。文王尊为国师,武王像父亲一样尊重他。所以这个是「用师者王」,把这些有德行的人尊为老师,更重要的,对他们教诲的都能够依教去奉行,那他的国家就要兴盛起来了。

  而且因为尊重这些有德行的人为老师,事实上,因为面对老师,他是有压力的,他不敢太嚣张。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商汤跟武王,这个谔谔就是他主要的一些股肱大臣都能直言不讳的指出他的问题,他也很愿意接受,所以他兴盛起来,这都是用师者王的态度。而桀纣,这个唯唯就是他们在的时候没有人敢讲话,谁讲话了他也听不进去,甚至於就杀头,杀了他们。所有的人都不敢讲话了,没有人可以提醒他、可以教诲他了,这个朝代就要亡掉了。所以兴跟衰关键都在有没有尊崇有道德的人,有没有能够听进这些劝谏,能够虚心受教,这个就很重要了。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四十七页,《读本》四十七页。最后这个故事,是在《说苑》这本书里面的为人君之道应该怎么做。「师经鼓琴」,师经是一个乐师。以前的乐师很不简单在哪里?他为了能够编出、弹出更好的乐曲,他把自己的眼睛弄瞎,这样他的耳朵就会更敏锐。为了能利益他人,他能牺牲自己。所以他在弹琴,「魏文侯起舞」,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国家的领导者。「赋曰」,音乐很美妙,魏文侯当下心情很好,就赋一首诗出来了,讲起话来了。「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他说到,我所讲的话没有任何人违背,都要听我的,他就这么唱著这一句。结果这个乐师师经,「援琴」,抱著这个琴,「而撞文侯,不中」,这个乐师听到魏文侯讲这句话,抱著琴就冲撞过去了,非常的突然,没有撞中。当然,因为魏文侯也会闪,结果他一闪,因为太突然了,他自己一躲,也整个倒下去了。「中旒溃之」,这个字念「留」,中旒就是以前国君戴的那个帽子前面都有玉串,这是中旒。结果那个玉串被突如其来的冲撞,倒下去坏了,那个玉串的珠子都掉在地上了,溃之。

  结果魏文侯被吓了一大跳,然后应该是挺生气的,马上就说了,「文侯谓左右曰」,对著左右的人说,「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一个臣子冲撞他的国君,要撞死他的国君,这是什么罪?「左右曰:罪当烹」,应该把他煮死,那个时候的刑罚是这样。「提师经下堂一等」,左右的士兵就把师经抓起来了,要去行刑了,才往下走一阶。「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大王,我可以讲句话再死吗?「文侯曰:可」,你讲吧。以前特别尊重要死的人,因为人都要死了,满他的愿。「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尧舜当国君的时候,「唯恐言而人不违」,就怕底下的人不提一些不同的意见,就怕底下的人不能从其他的角度来补充他,甚至质疑他的一些思考跟决定,因为要集思才能广益。所以尧舜是很怕自己讲的话没有人反驳,没有人能提更宝贵的意见。所以圣人虽有智慧,他们还是很谦虚,很懂得集合大家的智慧。「桀、纣之为君也」,这个夏桀跟商纣他们当国君,就怕人家提不同的意见,违背他的意思,全都要听他的。所以他讲,「臣撞桀纣」,因为他是瞎子,我刚刚是以为听到了桀纣在讲话,不是要撞我的国君,「非撞吾君也」。

  这些大臣很有智慧,他们讲话都是引经据典,对历史都很清楚,然后也很含蓄,就是让听的人提起正念。其实人迷惑的时候他只要正念提起来,问题就解决了,「圣狂之分,在乎一念」。所以以前当臣子这个历史还要读得很通,各种不同的因缘,他都用那个最适合的案例来提醒。比方有一次,唐太宗有一匹心爱的马被他的下属给养死了,结果他就非常生气,就要处罚这一个下属。结果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就跟他讲了个故事。所以诸位太太,历史要多读一点,用故事跟先生讲,他很佩服,历史是一面镜子。她也没说唐太宗不对,她只跟唐太宗讲到,春秋时候,齐国的国王齐景公,有一天,他的宝马被下属给养死了,他很生气,判死刑,就要杀死这个下属。当时候齐国有一个贤臣叫晏子。大家听过晏子没有?身高不高,但是很有智慧,很聪明。他身高很矮,到楚国去的时候,那楚国人要羞辱他,开个狗洞给他,不开正门给他进。结果晏子说,到狗国才走狗门。人家门就开了。他反应非常的敏锐。

  结果他看到齐景公这么生气要杀臣子,然后还补一句,「谁有意见,跟他一样」,赶紧就要杀了这个臣子,谁都不敢讲话了。但是晏子就说了,「国君,这个人罪该万死,来,我来处理」,他就站出来要处罚这个下属。然后他就对这个下属讲,「你犯了三个最严重的罪,一定要处死你。第一,你把国君最心爱的马养死了,第一罪;第二罪,你让国君因为一个下属把他的马养死了而要处死他,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齐景公爱马不爱人,你这第二个重罪;第三,你让所有天下其他国家的人都知道齐景公为了一匹马杀人,杀了他的下属,所有的国家都看不起我齐国,第三重罪,你罪该死。」齐景公听了,「好了、好了,把他放了、把他放了。」你看他也没有去批评齐景公,他只是把国君的正念给提起来。人生气也是假的,是不?念头一转不就没事了!我们上次什么时候生气的?拿来看看。生气是假的还是真的?所以能让人提起正念,他很多错误的行为就可以避免了。

  所以文侯听了,「释之」,放了他吧。而且更不简单,「是寡人之过也」,是我错不是他错了,我还得感谢他的提醒。而且这个魏文侯怕自己忘了,「悬琴於城门」,把这个撞坏的琴放在城门。「以为寡人符」,就让我时时看著这个城门,都记得我今天的这个过失。而且放在城门,让老百姓都看著,来监督他,这个不简单。所以,诸葛孔明他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他就有「布所失於天下」的态度,把自己的过失都公布出来。而且还请下属「勤攻吾之缺」,把缺点公布出来,让下属能针对自己的问题、缺点都能够提出来。而且「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调动大家的参与,调动大家的智慧。所以常能多商量,少用命令。商量,把大家的智慧、经验都调动出来;命令,他只能接受,也不敢提意见,他的能力也上不来。甚至於命令错误的,他反而会觉得愈来愈不认同,愈来愈没信心了。诸葛孔明是很有智慧的,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还是非常谨慎,集大家的智慧。所以魏文侯这个国君不简单,魏国在他在位的时候还是很强盛。而且「不补旒,以为寡人戒」,就是他那个玉串,冠冕,坏了不用修了,他每天一看到断掉了,他就知道,我要多「集众思,广忠益」了,要能听取大家宝贵的意见。

  好,我们看下一个故事。刚好提到「用师者王」。「文王问於吕望曰」,就是向姜太公请教。「为天下若何?」治理天下应该怎么做?「对曰:王国富民」,强盛的国家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霸国富士」,这个霸国应该就像春秋五霸,国家比较强盛,士是指一般的读书人,能够有好的生活。「仅存之国」,就是能生存下去,但是也不怎么样的国家,只能生存而已,「富大夫」,让他的高官都有好日子,都有富贵。「亡道之国」,一个国家要灭亡了是什么状况?「富仓府」,就是只有他国王的家很有财富。「是谓上溢而下漏」,就是国君很有钱,但是底下的老百姓很穷困,这个国家就要灭了。积财伤道!所以所有要亡国的国君都积累很多钱财为自己私用,最后人民就推翻他了。「文王曰:善。」文王说,讲得太好了!姜太公马上接话,讲得太好了,接著姜太公说,「宿善不祥」,既然是好的道理,赶紧去做,不做了就不吉祥。这个宿善,一个善的事情听了,隔天才要去做,这不吉祥,马上去做。文王不简单,听了以后,「好!」当天就干了。「是日也,发其仓府」,把他的仓库打开,「以赈鳏、寡、孤、独」。对於有德行的人的话从善如流,用师者就王了。

  所以,「凡为天下国家」,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不变的原则。第一个是「修身」。因为「有德此有人」,一个人没有德行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凝聚有志之士,所以「德者本也」。而有德之后,再来就是很重要的,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尊贤也」,尊重贤德之人,在历代兴盛的朝代都是这样。商汤用伊尹这么贤德的人,天下人一看,贤德的人都能有所发挥,为国为民,马上很多有志之士都涌过来了。所以在《论语》里面说,「汤有天下」,「举伊尹」,用了伊尹这样的贤相,「不仁者远矣」,没德行的人知道没法混了,就赶紧走了。「有这样的贤相在,我们不可以在这里打混摸鱼,不可以贪赃枉法了」,就走了,贤德的人就来了。所以这个尊贤很重要。

  「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把这些贤德的人就当作是很好的兄弟朋友一样,他还能完成他的国家的霸业。这个在汉朝刘邦对待萧何、张良就是这个态度,包含刘备对待诸葛孔明,这都是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把贤德之人看作一般的人,甚至还糟蹋他、还伤害他,就像夏桀跟商纣,那这个就要亡了。

  我们接著看「师说」的原文。刚刚举这些例子,就是也让我们体会到,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在於他们能不能尊重有道德之人,进而听取他们的谏言,接受他们的教诲。这对於他自身、对於他的国家就有很不同的影响,听了,就有好的影响;不听,糟蹋了,就有坏的影响。接著我们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就是父母爱他的孩子,所以择好的老师来教导孩童。一个孩子要教得好,第一个基础是家庭教育。再来就是父母为孩子找一个真学问、真道德的老师。所以古代很注重择师,所谓千里寻师都有。而他帮孩子找老师来教了,但是他自己『於其身也,则耻师焉』,他自己却觉得跟老师学习是很丢脸、很可耻的事情。『惑矣』,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点颠倒了?自己为孩子找老师,然后自己不学,自己也没老师。那孩子会想了,你都要我跟老师学,那你自己都没有老师,你也不学。所以教育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主要的还是父母、长者自己有没有把身教做出来。希望孩子好学,那我们自己要先好学;希望孩子尊重经典、尊重圣贤,那我们自己要先做。所以现在都变成,只要孩子做,自己不做。所以韩愈先生这里讲,这样是很迷惑的,这样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

  所以,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老师觉得孩子不好教,领导觉得下属不好带,都应该回到这个身教当中来思考。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辈、父母能够自己先做得好,没有要求孩子,孩子的善心被榜样的力量给带动了,不令而行,不用命令他,他自己就做了。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到马来西亚来参与进修班四十五天,回去之后,当天就给他父亲、母亲洗脚。他有两个女儿,他夫妻在做的时候,他两个小女儿连叫都不用叫,就一起参与了,洗得不亦乐乎。所以这个身教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彼童子之师』,就是所谓的孩子的老师,他主要的是教授读书,就是以前孩子参与私塾他就是读经、读诵。『而习其句读』,这个字跟逗点的逗是相通的。除了让他们读诵经典以外,还要学会怎么在经典的原文能有正确的句读,这样也才能把书念对。但是这样的老师他所传授的只是这些知识能力而已,并不是我所谓的『传其道』,传习大道,传承道德,然后能解人家疑惑,这样的老师。接著说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这个句子它的意思是,句读不会的时候,『或师焉』,就是遇到这个句读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请教。『惑之不解』,有疑惑的时候,『或不焉』,这个「不」就是没有去问,不去请教。就是面对这些小的知识技能都很主动的赶紧去问这个句读怎么下,但是反而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个是只学到小的知识,『小学而大遗』,把最重要的道德学问给忽略掉了。这个「大遗」就是,师者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人不向老师学习什么是大道,什么是经营人生的家业、事业,怎么样解决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些问题了。我们念到这里也反思,我们读书也读了十几年了,好像也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是人生的大道,怎么解决人生的疑惑,好像一天过一天,得过且过就这样过来了。所以『吾未见其明也』,就是像这样子的人,确实他的人生是不可能会明白的。而且他这么做,已经很没有见识了。人生的轻重缓急、本末,什么才是人的根本?德才是本,知识技能是末,是为德所用。但是问题是,道德学问都不学,只学这些技能。所以,假如是这样子来教孩子,第一个,他自己不会明白;第二个,他的孩子也不可能明理,「吾未见其明也」。

  刚刚这一段,事实上也是父母本身他的见地够不够。因为说实在的,现在世间一讲到学习,学弹琴、学心算,学很多这一些东西,大家有没有去看过哪一个补习班叫「学做人」?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要念幼儿园,他到一些幼儿园去了解情况。结果刚好到了一个幼儿园,他就问了,你们这个幼儿园的特色是什么?这个幼儿园的老师说,我们很强调做人。结果这个爸爸说,做人谁不会?就走了。反而强调做人的人家不一定能接受。反而说,三岁、四岁就可以speak English,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大家要了解,先有才的人,而没有德的基础,他是很难不傲慢的。所以,《礼记》这一本经「曲礼」一开头就讲,「傲不可长,欲不可纵」。我们一开始讲到的,他假如以享受为人生的目标,他就很难不纵欲了。所以这个傲慢很不容易对治。所以很多人人生的灾祸从哪里来?有才华没有德行,他就傲慢了,另一半都受不了。然后因为傲慢,就会有很多的障碍出现,最后就得要吃亏了。

  所以,有见识的人在教导自己的孩子、学生的时候,读书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知所先后。读书人最重要的,首先这个器就是扩宽心量,还要很有智慧,很有远识,然后才是发展他的文学这些技能。这个顺序一倒了,一有才华的人,他就傲慢起来了。那孔子又提醒,「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他傲慢了,「其余不足观也已」,这个人不会有大的成就了。那我们现在看,哪一个父母说,我的孩子先要有肚量,先要有见识?您看过哪个父母是这么讲的,有没有?有的话告诉我们一下,他儿子以后是弘法的人才,从小他父母就给他打好基础了。

  我们在历史当中看,范仲淹先生的肚量,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智慧见识,周公,制礼作乐,编出的《周礼》,方东美先生说的,最好的宪法,全世界最好的宪法,也开了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朝代,八百多年。所以范仲淹、周公,都是先有器识,然后再配合上他的才华能力,造福於人。但是假如没有肚量、没有见识,很有才华,就很惨了。比方曹操,曹操有没有才华?很有才华,可是他肚量不大。他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肚量太小。量大福大,量小福就小,所以他传到第三代就完了,而且还被诛三族。你们有没有遇过曹操的后代?没有吧?没了,绝后了。那他的才华变成灾难。没有远识、见识,比方秦国,他用法家,用杀戮统一天下,有没有见识?没有。所以朝代才十五年就亡国了。跟制礼作乐、以德化民八百多年比起来,不能比。所以这个次第很重要。

  所以我们这里看到,韩愈讲的这一段,「小学而大遗」,人把重点、把学问的根本给忘记了,只在这些小的能力当中下功夫而已了。所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个时代培养不培养得出范仲淹?你说那大学毕业,你去访问一下,「你终於大学毕业,国家培养你十六年,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是不是觉得可以出来报效国家了?」大学生,「我昨天没睡饱,我昨天打电脑还打到半夜三点,我没时间回答,我要回去睡觉了。」很多现在大学毕业哪想什么回馈家庭、回馈社会,他赶紧赚到钱可以花。这一些现象都是因为忽略了德行这个根本,你培养不出真正的忧国忧民的人才出来,培养不出忠臣,也培养不出孝子。「大遗」,忠孝忘记了,廉耻忘记了,孝悌忠信忘记了,礼义廉耻忘记了。所以之前也跟大家讲过「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百德皆开,他整个人生对家、对社会,因为他有了道德,一定能够贡献家庭跟社会。接著我们看下一段: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就在那个时代,这个『巫』是巫师,是为人降神、祈祷这样的工作。『医』是医生。『乐师』。『百工之人』就是各种工匠、各种行业,都是用他的技能来服务大众。他们这些行业的人『不耻相师』,不以拜老师而感到羞耻。因为各个行业要学到真的本事,还得要手把手这样跟、这样教,这个才内行人看门道,才看得到学问。韩愈举了人家各行各业都懂得好好的向老师学习各种技能,但是却是读书人,士大夫之族,反而不愿意向人学习。所以: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就是这些读书人、当官的人,假如有互相以老师、弟子来称呼的,旁边的人听到了,旁边的这些士大夫、读书人听到了,『群聚』,就是一起笑他,聚在一起取笑。

  【问之。】

  就问他,你笑什么?这样很好笑吗?结果这些读书人就回答了: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你们之间,你们两个年龄相差不多。

  【道相似也。】

  你们的学识也差不了多少,干嘛用这个「弟子」跟「师」这样来称呼?接著说到:

  【位卑则足羞。】

  比方称这个人是「师」,然后他的地位,社会的地位,不是很高,这样他自己就会觉得很丢脸。就是他假如向这个人学习,这个人没什么地位,他就觉得很丢脸。

  【官盛则近谀。】

  假如向这个人学习,他的官做得很大,又怕人家觉得,你是不是要谄媚这个大官?念到这里都感觉,这样做人累不累?挺累的。做什么事都很在乎别人的看法,问题是别人的看法对不对?都是不对的看法,我们还这么在意,不就随波逐流了?而且在这个社会的洪流当中,做对的事情往往是会被人家不认同,甚至是取笑的。这个时候得不能顾及这些面子。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因为这个时代能做对的事情那是有见识的人。有这个见识才能有远大的一个目标、理想,人家不理解都不为所动。所以在修道的路上,首先要把这个面子要先放下。因为,我回想起来自己也曾经到书局里面,看到一些经典,好像就有一种冲动拿回去看。结果,看这些经典的书,假如被同学看到了,他就会把我的头按一下,你别假了!真的是你很向往圣贤的经典教诲,一般的人不理解,甚至还泼你冷水,给你泄气。好,所以一定要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要放下虚荣,人家讲就讲,我们不罣碍这些事,要放下面子,对的事情坚持去做。

  好,今天刚好我们请了一台垃圾车来。好,垃圾车已经来了,大家的垃圾打包好了没有?面子打包好了没有?要把它扔掉才好修道。好,我们数到三把它扔出去,one、two、three。有没有感觉身心比较轻松了?你们没有扔出去。扔出去就会有感觉的。所以这个文章里面也是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很多罣碍都是来自於面子。人家觉得我们谄媚,我们自己心安理得就好了。人家取笑,我们自己做的觉得对,觉得能够学到学问,觉得能够承传文化,就好。他们怎么取笑、怎么批评,我们都当作是一种历事炼心,历炼自己,是不是还有这一些面子、这些牵挂。接著韩愈讲: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向人求学问的这个风气退失得很严重,从这一些现象当中可以看得出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就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懂得去向老师学习能力。这些人:

  【君子不齿。】

  就是读书人,这个『君子』是指那时候读书的人,都还瞧不起这些人,这个『不齿』就是鄙视、不屑与之同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读书人瞧不起这些各行各业的人,可是人家还懂得向老师学习能力。而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却耻於找老师学习,那显然这个读书的人的智慧还远不如这些行业的人了。所以人一好面子,人一傲慢,学问就上不去了。而且,我们看这里说到「君子不齿」,其实一个人假如觉得鄙视别人,「你们都比不上我,我才不要跟你们站在一起」,请问这个人是不是君子?他的学问有问题了。所以「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愈好,他应该是愈平和、愈平等,绝不是傲慢。但问题来了,好像多读些书,不知不觉就好为人师了,傲慢就起来了。其实傲慢了就不尊重人了,学问最重要的就是从真诚恭敬他人当中提升。所以我们是效法孔子,孔子不傲慢,所以君子应该是效法孔子的温、良、恭、俭、让。

  刚刚我们提到《礼记》开篇是「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不恭敬,毋不敬,对人、对事、对物都恭敬,这才是学问。所以一个人求学问,诚敬二字最重要。一个人从事教育工作,那就仁爱心最重要。尊敬老师、尊敬经典、尊敬他人,「德日进,过日少」。接著讲到:

  【其可怪也欤。】

  这不是很奇怪吗?读书应该是明理,怎么智慧反比不上各行各业的人?所以刚刚这一段就是在强调一般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学习,懂得找老师提升,但却反而是读书人不愿意找老师学习了,所以觉得这个情况确实是挺奇怪的。而这几段都强调,读书人好面子,然后觉得去向人家请教是羞耻的事情。所以有一句成语提醒我们,「不耻下问」。孔子,我们刚刚念的那一段,《三字经》,其实都在提醒我们这些重要的态度。「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讲到这里,接著韩愈先生举圣人来给大家启示。

  【圣人无常师。】

  孔子是圣人,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孔子都就教於他们。

  【孔子师郯子。】

  这个『郯子』是指郯国的国君,这个「子」是他的爵位。以前的国君,他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个是子爵。这个郯国的国君,因为知道少昊氏曾经以鸟名,以鸟的名,「以鸟名官」,这个典故,少昊帝曾经「以鸟名官」,郯子他知道这个典故,去告诉鲁昭公。孔子一知道,「他知道这个事」,孔子一听到他自己不知道的,他赶紧就去向他请教。孔子的好学从这里就看得出来。而这个少昊帝,我们常说「三皇五帝」,三皇,在《帝王世纪》,三皇是指伏羲氏、神农氏,还有黄帝。五帝就是指少昊氏、颛顼帝、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先王,这是五帝。孔子曾向他请教这件事。

  【苌弘。】

  他是精通鼓乐,孔子也向他请教。

  【师襄。】

  师襄弹古琴。还有向老子:

  【老聃。】

  请教,向老聃问礼。所以孔子只要认识他觉得比他在学识或者在各个方面能力要高的,孔子都主动的向他们请教。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就是刚刚提到的郯子、苌弘,孔子曾经就教的人,他们的学问,『其贤不及孔子』,道德不一定比孔子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这个原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翻成《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看这个话当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他心是非常的平和。「见人恶」,是「即内省」,「择其不善而改之」,面对恶人、做错事的人,当作一面镜子反省自己。有这样的心境,会不会跟人对立?会不会跟人冲突?会不会把人家的过失放在心上,每天闷闷不乐,半夜作梦还骂人?学问深时应该是意气平。而且有学问是仁爱心,见人家不对,自己先做好,看以后有没有机会能够帮助他,「正己化人」,这样才对。看人家不顺眼,这个都已经不在道中。

  所以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个求学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效法。『必有我师』,就是求学问的路上只有一个人是学生,谁是学生?自己。善者效法他,恶者反省自己,都是老师。就像看一出戏一样,正面的角色,看到岳飞,效法他的精忠报国;看到秦桧?「做人不能做成这样,遗臭万年」,是不?那秦桧是不是我们人生的老师?他也在启发我们。人有这种心境,每天遇到任何人都在学习、都在提升,都是我们的良师。人能保持这样的心境,每天一定能提升。我们感觉到最近没怎么提升了,一定是这个心境不对了,没有这种向一切人学习的心境了,可能看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上不去了。

  【是故。】

  举了孔子的榜样。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相当精彩的一句,一个人修道、闻道有他的先后。所以刚刚提到的,人家先闻道、先明道,哪怕年龄比我们轻,我们也可以向他请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术业」包含儒家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能,书法、数学、驾车、射箭这些能力,人家很懂得处世的礼仪,懂得这些音乐、鼓乐,这个都可以向他请教。人家开车开得好,也可以向他请教。

  开车也是修养。我们一开车,车上的人吓得半死;或者开了没多久,「停车!停车!」在旁边吐了。那就是在开车的时候只有自己,体恤不到别人的感受。学问就在处处替人著想,这个时候连踩刹车都是有节奏的,都能缓缓的下来,人家坐我们的车就很平稳。开车都很守规矩,又不乱骂人。这个都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开车是修为人著想、布施,开车守规矩,开车都不骂人、不发脾气,忍得住,愈开愈好是精进,开的时候心很定,不散乱,开的时候明明白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开车也是学问,这个叫智慧。好,人家会开车是有他的学问的,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

  你包含煮饭,他能煮得很好,让大家吃得高高兴兴,然后一煮完,厨房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也是功夫,他在做事情当中都是很有条理的。他厨房能做得好,能管理得当,你让他去带个军队,或许还能带,只要他能把这些原理原则都用上,这可以相通的。好,「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所以这个『如是而已』,也是阐述,只要人家有学问,有好的能力,我们都能够去向他请教、学习,就很单纯的这种好学、向人请教的态度,就不要再搞得很复杂,如此而已,就是这么单纯,别搞得复杂。还要去问他几岁,还要去看他是几品官,这个就很复杂了。还要看他帅不帅,还要看他父母是什么行业,这个很复杂了。接著说到:

  【李氏子蟠,年十七。】

  就是有一个年轻人李蟠,十七岁。

  【好古文。】

  这个『古文』就是指周朝、秦、西汉。我们一开始讲到从东汉到隋朝这个八代,整个文章都偏向於辞藻华丽了,都不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的这个精神了。所以,韩愈强调的文以贯道,整个文章是融入了古圣先贤这些立身处世的智慧。而这一位年轻人特别喜好这些古文。好学的人,尤其是好这些古文、古圣先贤教诲的,真有这种心,一定会感来很好的因缘,来成就自己的学习机会。人生的际遇、缘分不是别人决定的,是自己的心去感来的。至诚心可以感通,就像《中庸》讲的,「至诚如神」。我们在学校从事小学教育,感觉到道德太重要了,再忽略掉,那以后的孩子不知道会变成怎么样,就想学古文了。真的,很多长者、老人看到我们年轻人肯学,和盘托出,尽心尽力教我们。所以,好学的人、有使命的人一定会有机缘、有福报。所以你看这个年轻人就得到韩愈这么好的老师给他指导。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这里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我们的整个道统就是以这六经为主。对这些六经的学问『皆通习之』,「通」是通晓,「习」是熟悉,非常的熟练,而这个习字就是学了之后肯去做。《论语》开头讲的「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是实践、落实。

  【不拘於时。】

  他不拘泥当时候的这个风俗,就是觉得去向人请教太丢脸了,他不受这个影响,不随波逐流。

  【学於余。】

  他来向我学习。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非常赞许他能效法古人,刚刚讲的「圣人无常师」,效法古圣先贤的好学这样的态度。这个『古道』,我们现在常说「人心不古」,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态跟古人比起来不同,甚至差别太大。比方,古人是勤俭,现在是虚荣;古人以前是重德,现在是重色;以前的人是觉得不能像古圣先贤一样是很羞耻的,现在的人是没有穿名牌很羞耻。我们看那整个心境就偏得很厉害。礼义廉耻,礼是节度,现在是奢侈,不奢侈、不摆阔好像没面子。我们不冷静来思考,真的很容易被世俗的风气给带走了,就不能行「古道」了。

  所以有一段话让我们也对这个羞耻能有更深的体会。君子的羞耻,「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现在人的羞耻心都偏到虚荣心去了,「好丢脸,好没面子」。这没面子是虚荣心,怎么是羞耻心?我们很多烦恼、不愉快,其实都不是羞耻心作用,而是虚荣心作用。我们看到君子,他是羞耻自己不修,没有真实的修养,不羞耻人家侮辱他、毁谤他。「人不知而不愠」,很有修养了,人家还侮辱,他也不计较,他很有肚量。我们现在是觉得,人家骂我们几句,批评我们,我们就很难过,受不了,睡不著觉,这个就是「耻见污」了,应该是「耻不修」。

  「耻不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让人家信任的事情,做得让人家值得信赖。人家不信任我们,我们马上觉得,我做得不够好,不能够让人家信赖,「反求诸己」,我一定还有哪些不足。「不耻不见信」,就是人家不相信他,他不难过。我们现在往往难过什么?「他骂我了,他不相信我了」,是不?就可以让我们痛苦好几天了,这都不是君子的风范了。不是君子的风范是什么的行为?就是小人的行为,心胸太狭隘了,不开阔了。

  「耻不能」,羞耻自己没有能力。有了能力,人家不愿意重用我,他也没有罣碍,这个叫「穷则独善其身」,他也不会罣碍,不会怨天尤人。「不耻不见用」,人家不用,他不觉得很丢脸、羞耻。而我们现在是就怕人家不用我,但是不会考虑到底我能力够不够,这就反过来了。君子是有能力人家不用,不难过。我们可能能力还不够,就想要去发挥,人家不用了,我们就很难过,背后还骂他,「有眼不识泰山」,是不?所以这些句子,经句、格言,都让我们省思一下,圣贤跟我们的差别就在这颗心境上,「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人家是怎么心境来处世待人的?这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效法。

  所以,我非常赞许这个十七岁的年轻人,能够效法古圣先贤这个好学的态度,所以做了这篇「师说」来『贻』,就是送给这个年轻人。

  好,这一篇文章阐述了人要好学,要懂得向明白的人、明白的老师来学习古圣先王这些道德。而事实上,我们在这个时代确实传统文化断层得比较厉害,所以纵使我们现在有机会在讲台上跟大众分享传统文化,而自己自身的道德学问还差得非常远。所以,反而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要当好一个好的老师,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好学生;要当好一个好爸爸,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好儿子;要当好一个好领导,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好下属。自己都当不好好儿子,还能够当好爸爸?那怎么教孩子做好儿子?这个身教就做不出来了。所以我们往后要从事教育工作,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得下功夫,自己是一个好学生。那怎么样学习才是好学生?我们学儒就学孔子。

  我们下一节课大家一起来向孔子学习,在《论语》里面,孔子他是怎么学习的?他是怎么教他的弟子学习的?我们下一次就一起来探讨这第七页《论学习》,都是从《论语》当中选出来的经句,可以比较方方面面让我们体会孔子的学习态度,以至於他这些好的弟子的榜样,我们都能学习到。所以,下一次我们再一起来研讨《论语》论学习这个部分。这里跟大家交流完,我们再接著一起来研讨《礼记.学记》。

  好,那下一次我们背哪一篇?背诸葛亮《诫子书》,这一篇太短了,还有这个《诫兄子严敦书》,这篇也不长,好,就这两篇文章。祝大家身体健康,睡得愉快,夜梦吉祥,不要背得睡不著觉。好,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