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法王: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戒律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12日
地点:印度 菩提迦耶
翻译:生命电视台DVD
整理:陈佳云
校对:普璞/华容
戒律之体性具有四种功德之相,何者为四:
一、从他得戒如法正受
二、心意清净
三、若有违犯速行忏悔已成复戒
四、维护戒故长以至诚思惟戒相而持守之。
第一项是指如法的从他受戒,第二、三、四项皆是说持守戒律之相。
菩萨戒分析起来是由三种不同的戒律组合而成的:
一、清净戒(或别解脱戒)
二、摄善法戒(或努力向善之戒)
三、饶益有情戒(或必须行利他之事之戒)
清净戒,清净戒的目的是要调伏身心;摄善法戒是要促使自己进步;圆满饶益有情戒是要利济和成熟众生。
别解脱戒的共相是指受戒之七众。《菩萨地论》云:菩萨戒之别解脱戒由七众受之。一、比丘 二、比丘尼 三、式叉摩那 四、沙弥 五、沙弥尼 六、男居士 七、女居士。
此七众复有在家、出家之分别地。已受菩萨戒之七众皆必须断舍损害他人之事。别解脱戒之体性是自利的,而菩萨戒则是要利他的。
《无热子请问经》云:不是为了生王族家而持戒;不是为了生人天趣而持戒,不是为了得帝释王身、大梵王身、大自在天身而持戒,不是为了得大受用、得美妙色而持戒;亦不是为了惧怕堕地狱、变畜生、生阎罗世界而持戒。菩萨是为了树立佛陀之行仪而持戒;是为了利益有情,为了带给有情众生幸福和快乐而持戒的。
这边所讲的律仪戒,这部分可分为“共”与“不共”两部分。共的部分是七种别解脱戒,不共的部分是菩萨戒。密宗也有五种密戒。这里主要提到的是守持戒律的动机,必须是依前面所讲的一般清净。
受持戒律的动机,不能是为了获得人天果位,也就是说不该只为了得到增上身而受持戒律。不能是为了要受生帝释王与梵天王而受持戒律。不能因畏惧地狱及畜生之痛苦,以及害怕被国王惩罚或顺从他人的威权下而受持戒律。
那么受持戒律时,要保持如何之动机呢?为了一切如母有情安立佛果位,也就是说为了所有的众生而来受持戒律。这部分有一个故事,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为了调伏难陀,把他带去天堂,让他看天堂的美丽。难陀看到天堂之完美,一直想享受天堂的快乐,于是他为了受生天堂而受戒。后来,佛陀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不要接近难陀!因为他受持戒律的动机不清净,他只为了获得天堂的快乐而已。” 之后,佛陀把他带去地狱,让他了解地狱之痛苦,这时候难陀问,这边为什么一个人都没有呢?地狱鬼卒回答,这是难陀安住的地方。因为他为了得到天堂的快乐守戒,如此之因缘,令他往生后,受生天堂,一直享受快乐。最后,到死亡的时候,他将从天堂堕落地狱,去受长时间的苦。所以,这个地方是专门为他安排,是他未来堕落地狱受苦的地方。佛陀如此之善巧方便的教化,彻底改变了难陀的心态,后来他便真的为了得到解脱,而守持戒。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了解到天堂和人间的快乐,并不是坚固圆满的快乐。另外,如果受生帝释天和梵天王的话,最后可能会变成世间中最下劣的奴才。这说明了,为了得到人天的快乐而守持戒律的话,我们的目的就会是太狭窄了。
一般戒律的部分,有内外的戒律。特别是在我们家乡,雪域兴盛的别解脱戒,过去的大师们提到,因为整个西藏大乘佛法非常兴盛的关系,雪域所兴盛的一切别解脱戒的律仪,可以说是基于菩提心受持。所以外戒别解脱戒的律仪也好,内戒菩萨戒也好,密的密戒也好,极密的五戒都是一样,为了利益如母一切有情安立佛果位而受持。如此一来,受持戒律的行为便会非常圆满。要不然,如果像上面所提到故事一般,是在不正确、不如法的心态下来受持戒律的话,便不能成为正确的修行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