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师:净宗根本戒 第12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我们来看《大乘无量寿经》第三十五品,「浊世恶苦第三十五」,这一品经文讲的是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是因;五痛是花报,就是现世的报应;五烧是果报,那是来世三途地狱的报应。五恶就是通常五戒里面所戒的杀盗YIN妄酒,我们已经讲到第二个恶,叫盗恶。盗恶里面范围非常广,这些恶业它的起源是盗心。什么是盗心?就是对不属於自己的物品、财富有贪求妄取的心,讲到细微的地方,就是想要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就属於盗心。用这种心来妄取他物,虽然可能事很小,东西价值很低,但是这也是属於犯了盗恶,这种罪业累积起来必会有大的果报。所以古人劝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守住盗戒,不偷盗,必须要防范盗心,把爱占人便宜的念头彻底断掉,这样就不会有盗行了。我们来看经文,我们把盗恶这段从头念一念,因为上个礼拜清明的法会我们中断了一次,今天我们把上一段的经文也一起念一下: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YIN骄纵。任心自恣。】 这是讲盗因。底下是讲盗法,是用什么法来偷盗?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我们先读到这里,这一小节的经文讲的盗法,是「机伪欺诳」的恶。上一次我们有讲到,『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这都是讲在位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势,巧取豪夺,损人利己,祸国殃民,这个是极大的恶业。底下我们讲『心口各异,机伪多端』,这是讲心和口不一样,口里说一套,心里想一套,以为能够欺瞒众生,能欺瞒天地鬼神,甚至能欺瞒佛菩萨,他没有想到最后果报丝毫不爽,那叫自欺欺人。这里欺诳众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利益,所以「机伪多端」,机就是讲机心,用机心待人处事,与人相处没有真诚心,巧设机关,用欺骗、用诡诈来夺取自己的利益。 黄念祖老居士他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这是顺著上面的经文讲下来的,他说「如是恶人」,这种恶人是谁?就是上面讲的,「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的人,这些人我们讲奸臣、贼子。「嫉妒贤者,陷害忠良」,他有嫉妒心,为什么会有嫉妒?因为他有贪取的念头,贪取名闻利养,贪取人家的恭敬。而当他看到有贤者出现了,那贤者是实至名归,真有德行,受人恭敬供养,他就起嫉妒。因为贤者虽然没有心去跟他争名争利,可是他的存在对於恶人来讲,恶人就觉得贤者妨害了他的名利,所以陷害忠良的心就生起来了,甚至起杀害的心,而外面还装一套,好像是一个正人君子的模样。 黄念老这里的注解说,「其人之言必巧佞不忠,阿谀取荣,诽谤良善,枉陷人非,心口不一。故云心口各异,机伪多端」。这个人的话语很巧,你乍听起来挺有道理,这是古人讲「巧言令色,鲜矣仁」。你听他的话还找不出它有什么毛病,讲的都是大道理,听起来冠冕堂皇,没想到他心怀私意,心怀鬼胎,用这些大道理、用巧言来装饰自己,俨然自己是圣贤君子。佞,也是指很会说话。不忠,忠是心里没有私、没有偏邪,心是中正的,一有了私意,一有了自己的欲望,就会偏邪,就不忠。他心里为了贪取名利,所以做出阿谀取荣的态度,阿谀奉承,这是对上,希望能得到上位人的嘉奖、赏赐。而又嫉妒贤良,所以诽谤良善的人,因为良善的人跟他形成鲜明对比,良善的人的存在对他就是威胁,所以他必须要把良善的人打下去。枉陷人非,枉是冤枉,他冤枉人、诬陷人,搬弄是非,造谣生事,心口不一,强烈的贪盗之心驱使他做出种种的恶行,这就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的意思。 下面又引义寂师的话,义寂师说,「机谓幻惑」,幻惑就是他迷惑人,他的言语、态度、动作很能迷惑人。「伪」是「虚诈」。憬兴师讲,「机者机关,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机伪」。他很会设机关,很能设圈套,让人掉进去还不知道,说话说得很巧。态度,有一种献媚、阿谀奉承的态度,很能够迷惑在上位的领导,他曲取君意,君就是领导,如果领导不英明,就会被他迷惑。为什么?因为他很能够顺领导的意思,一般人都喜欢别人顺著自己,人家顺自己就很高兴,这就很容易被迷惑了。他的顺从不讲究原则,一味的阿谀奉承,为的是图自己的私利,最后陷领导於不义。所以能行机伪,这个机就是黄念老讲的机心,伪就是伪诈、诡诈。「如是机诈伪善,种种不一」,这叫机伪多端。 我们看到自古至今这种人也不少,尤其是一个社会如果缺乏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个个都为了争利,所以都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为了自己的名利,起心动念都想著怎样去欺骗人,把人家的利益占为己有。尤其是在商界,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顾客的死活,甚至能做出像毒奶粉、地沟油这些产品。现在也看到企业、公司上下都互相的欺骗,老板欺骗员工,员工也欺骗老板,各自都为利益打算。原因出在哪里?我们师父上人常讲,教育出了问题。圣贤教育不兴,所以人们的价值观就严重扭曲了,都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追求名闻利养,这个很危险。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从领导到下面百姓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个国家就危险了,为什么?大家都争利,最后就会斗争,甚至去战争,国就会乱了。现在是举世交征利,地球危矣。 所以地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灾难,天灾人祸?根源还是这个贪字。实际上,如果我们不用机心、不用诡诈,不去争利,能不能得到利益?孟子所言,但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个话能听懂的人不多,孟子叫我们不要利,要仁义。现在人不能接受,仁义有什么用?不能当饭吃,我要利,很现实。他不懂,你争得来的利还是你命里该有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求不到。假如你命里应该有一个亿的财富,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经营,你都能得到;假如你命里没有这个财,你用机心、伪心,巧取豪夺,你还是得不到,不仅得不到,可能最后落得个败家亡身,死后堕三途的果报。 世间人他就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前后眼,看不到前生后世。真正明白因果的人他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何必要用那种机伪的心去夺自己命中本来有的财富?你不用这个心,它还会来,而且它能够保全得更多一些。用机伪的心,这是造恶业,损自己的福,反而命中有的大大的打折扣。好比你本来命中有一个亿的财富,用机伪多端的方法,最后可能只剩一千万了。你得了一千万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看我用这个机心,我用这种手段,我就能得到一千万,殊不知你命里应该有一个亿,你自己把它折掉了,这是愚痴。所以古人讲,「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乐得作君子」。他不用机心,光明正大,如理如法,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依道而取,所得的,仁义也得到了,财富也得到了。而且他用财富更广行布施,利益大众,他的福就更加增厚,比他命中该得的更多,这多快乐、多自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教我们如何来经营。 这种方法现在能不能行得通?有的人在怀疑。我们看到现实有例子,日本的稻盛和夫,他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经营,经营很成功,你看他五十年的经营打造了三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难得!他的方法是什么?他自己总结他的经营哲学,四个字,「敬天爱人」。敬天,他有对天道的敬畏,什么是天道?天道就是因果,就是圣贤佛菩萨给我们留下的教诲。他有敬畏之心,他一生老实做人,如法经营,不敢越雷池一步,他知道,如果用机伪妄取的手段来经营,最后一定是自取灭亡。《左传》所谓的「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就是不应该的,不应该做的我们偏偏要去做,积累多了,自取灭亡,自寻死路。而老实经营它能够长久,他知道因果,他学《了凡四训》,他一生专学《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在日本过去是天皇来提倡,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全国上下人手一本,所以《了凡四训》对日本影响很大。稻盛和夫他就是用《了凡四训》来做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也用它来经营公司,所以归纳起四个字,「敬天爱人」,敬畏因果,爱人是对人要仁爱。仁里面当然有内外亲疏,好比一个家里,家庭里面有父子、夫妇、兄弟,这是我们要爱,爱心的原点是父子有亲,父母跟儿女那种亲爱,天性。中国的圣哲发现了这种天性,於是随顺这种天性而行教化,所以他的教育符合人心、符合天性,人容易接受。把这种爱发扬光大,保持一生不改,这就是天地完人;把这种爱扩展,从父子扩展到兄弟,扩展到夫妇,一家人都用爱心相维系;然后再扩展到社会上,对君臣、对朋友,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都是爱。 在公司,师父也讲企业家,企业要把它当作家来经营,这个伦理是完全可以延伸到企业当中。这企业里面它也有五伦关系,只是它不是以血缘关系做为基础,它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所谓是志同道合。企业如是,任何团体都如是。就以企业来讲,这五伦里面有父子、有君臣,老板是员工的君,也要做员工的父,做父母。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就是你要领导他,要管理他;作之亲,就是你要爱他,像父母对儿女一样爱。老板对员工要照顾得无微不至,员工才觉得这企业是自己的家,他才会尽心尽力的为企业服务,这是一种报恩。你要员工报恩,老板必须施恩,老板能够把员工当作自己儿女,员工必定能将这个老板做为自己父母,所以能跟老板同舟共济,能度过重重难关。稻盛和夫他经营里面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他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公司第一位,处处先想到员工,因为企业最重要是人。人,大家开心,大家能够一起做好工作,公司就能发展,所以你看多少次的经济衰退、金融风暴,稻盛和夫的企业能顺顺利利的过关,他的同行很多企业都倒闭,他们这个企业没事。因为什么?上下同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员工之间互相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和睦。对外,这是公司跟其他企业的联络要讲究诚信,这是朋友有信这一伦,在生意场上诚信是最重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没有诚信,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那企业也会倒闭。 五伦之中还有一伦是夫妇,这怎么讲法?这个夫妇,在企业当中是指内外的部门,有对外的部门,有对内的部门,这是意思上有衍生。因为在一个家里,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在外挣钱养家,太太在家里相夫教子,这是讲分工不同。所以讲男女有别,这个别就是分工夫妇有别,分工虽不同,大家是平等的,没有高下。在职能来讲,实在讲太太比先生更为重要,对一个家庭的发展太太更重要,为什么?因为她肩负著家庭的稳定、和乐,乃至家庭后代的培养,家道、家业的承传,这样的使命,这种使命可比先生要重要多了。所以中国古代不是重男轻女,倒过来讲,重女轻男还有道理,女性肩负的责任重大。 一个企业也是,对内的,譬如说有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这些部门都是关键;对外的经营的部门,那当然是经济来源,内外双方要密切配合,分工不同,职能有差异,但是彼此地位是完全平等。而且老板应该把精力更放重在对内,就是员工人心要安定,你要想到他的待遇,他有没有怨言?他开不开心?这是成功的关键,否则事业就很难长远。你经营个一、二年,最后就大家人心涣散了,不想在这工作,虽然你外面的事业做得很大,最后没人给你做,那最后就是倒闭告终。所以我们看到稻盛和夫,他的经营成功之处是重视员工,重视对内的这种和谐、和睦,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度过难关。所以当他七十八岁那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委任他,把他请出山,请他来担任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日航那时候是濒临倒闭,这是因为它是央企,日本的中央企业,国家支持它,但是它年年亏损,政府已经是焦头烂额,与其说每年给很多很多的贷款,不如请一位大德仁者来给它扭亏为盈,所以鸠山(当时的首相)就请这稻盛和夫出来。 稻盛先生从来没经营过航空事业,他就敢接任董事长,人家觉得这不可思议,你都七十八岁了,你又不缺钱,你还冒这个风险,到时候一败涂地,可能就是到晚来被人讥嫌、毁谤,晚节都不保,何苦来?但是稻盛和夫很有信心,他接了。接了之后,他就抓员工,首先让员工调动起积极性,因为他知道企业最重要是人,人心齐,再大的困难都可以解决。其实除了人以外没有什么困难,困难就是在於能不能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大家齐心合力,真是团结就是力量。稻盛先生他以他的德行带动企业员工,大家夜以继日的来做,他自己带头,而且保证员工待遇,员工受感动。结果他一年下来使日航扭亏为盈,把这个庞大的企业救起来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商界的一个奇迹,所以日本人称稻盛和夫是经营之圣。他圣在哪里?他懂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当中国中央电视台邀请他来做访问,他就说,我所用的都是中国二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教诲。所以经营企业、事业还是要用老祖宗的教诲好,这成功。孟子讲,用仁义,不要用利。利是什么?如果利人的那就是仁义,利己的就没有仁义了,所以这个利就看是对谁。孟子讲「何必曰利」,不要自利,你不要自利,你可得到大利益。所以稻盛先生很成功,现在在中国大陆很多企业家都跟他学习,他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成立学习的中心,就是带动大家来学习传统文化。这种经营的方式真正复兴起来,可以救全世界的商界危机,所谓的金融风暴,这经济危机都不会有了。危机都是出在人的问题,人都在争利就会出现危机,大家都讲仁义,哪有危机? 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里头讲,「如是恶人,无论尊卑上下,内外亲疏,皆欺骗诈惑。故云尊卑中外,更相欺诳」。这是讲巧言令色、机伪多端之人,这些人心地不善,造作种种恶行,所以叫恶人。人本来都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因为缺乏圣贤教育,价值观扭曲了,只想著自私自利,所以他就不知不觉变成了恶人。恶是他有习气,这个恶习气,可是本性还是善的。这种人都是糊涂,迷惑颠倒,他造作恶业,无论是尊卑上下、内外亲疏,他都欺骗诈惑,用盗心来贪取所有自己认识的人的利养。尊卑上下,是讲领导、上级或者是下级,中外是讲内外亲疏。连自己父母都要欺骗、都要盗取,现在这些事情就发生太多了,甚至家里头的夫妻、父母、兄弟都互相欺骗,欺骗习惯了,互相之间没有丝毫的信任,总是怀疑对方。为什么?被人骗太多了,所以他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地球出现山崩地陷,原因在哪里?佛法里知道,人心因为怀疑就导致山崩地陷,地质疏松这是因为人心信心不坚实。所以我们要救这个世间苦难众生,怎么做?要反其道而行之。天下人都搞欺诈,都来骗我,我绝对不骗人,我总是以真诚的心待人,我对人不怀疑,我对人完全相信。有人问,你这样做,那不吃大亏了?人家来骗你、来欺诈你,你就乐意给人家骗取,那怎么办,你能活得下去吗?学佛人要相信,要相信因果,我被他骗去的,那是因为我前世欠了他的;如果我前世不欠他的,他怎么用巧取豪夺的方式骗不了我,取不了,他想夺,夺不去,我不欠他的。他要是能够夺取得去的,那证明我确实欠他的,我丝毫不觉得遗憾,要有这种心量。 有一位企业家他曾经跟我请问,他是做生意给人骗了九百万,心里非常的懊恼、怨恨,要打官司,要起诉对方。他学佛听经,也听过因果的道理,所以还没起诉之前先来问我,说该不该起诉?我就跟他讲,我说你要是真学佛,不要起诉,佛菩萨不会起诉人的,只听佛菩萨是逆来顺受,不会说跟人家打官司的。连儒家也讲,「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打官司,最后夺得来的还是你命里该有的,你现在被他骗去的,证明是前生你欠了他。他听了还是有点不服气,他说我前生怎么可能骗他这么多?我得要回一些来,譬如说我前生欠了他三百万,他现在骗了我九百万,那我要向他要回六百万。我告诉他说,如果他真的要多了,你也不用去追究,为什么?他来世得还你。这个世道没有被你占便宜的,你也不会真正吃亏,你命里有多少财富也是个定数,他能骗去,能骗得去的证明是欠了他,你就给他,还了,高高兴兴的还。如果你没欠他,他怎么可能骗得到手?证明真的是你欠了他。而且你命里真有财富,你被他骗了,你后头还会有。你跟他打官司,打到最后两败俱伤,他肯定是死咬著不放,两败俱伤,你可能命里该有的钱也都折掉了,因为你这个瞋恚、怨恨折福。不如随他去。 结果后来终於他采纳了我的意见,难得,他没打官司。没打官司,第二年他经营房地产,他的房子卖得很好,生意兴隆,赚回的远不止那个数。我就跟他讲,你看,这就是说明你命里有,这头去了,那头还来,根本不用瞋恚。「瞋恚愚痴」,后头经文就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何必?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做好样子,即使给人骗了,也欢欢喜喜,用恕道。他不懂,他用这种巧取豪夺,不知道造业将来受恶报,我们可怜他都来不及,那还要去惩罚他吗?真的是一片爱心,敬天爱人,心里是宽广坦然,没有恐惧,没有忧虑。 我们跟人交往,对人绝对得相信。特别是我们在走这条弘法利生的道路,做这个事业要不要担心给人陷害、给人欺骗?根本不需要,我们相信我们走这条路,佛菩萨给我们安排,一定是安排得最好的。即使是有逆境,那都是给我们的考试,我们欢欢喜喜接受考试,而来考我们的人,那都是佛菩萨安排来的;换句话说,他就是佛菩萨,那我对他当然要恭敬,我不怀疑他,我只相信他是佛菩萨。印光大师教我们,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自己一人实是凡夫。那些来害我的、来侮辱我的、来障碍我的都是佛菩萨。有人说,他确实是一个凡夫,他念头不善,他想在这当中骗取名闻利养,有企图,怎么办?我们不怀疑,众生如果有福,他障碍不了。那怎么办?佛菩萨会把他收走的,这个我们都不用操心,全让佛菩萨安排,我们只用真心待人,用善心善意待人。他如果行不善,那护法神就会把他迁单,甚至把他带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他如果能障碍得了,说明众生没福报,我们已经尽心尽力,功德圆满了。所以心总是非常的安和,不要起怀疑,没有疑虑,对任何人事物都充满了信心,这就是为世间人做好榜样,帮助世人断疑生信。 现在这个疑太严重,人连自己都怀疑,他怎么能相信别人?我们为什么能相信别人?因为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我们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我们相信自己将来能往生西方,我们相信我们在这个世间有使命。也相信佛菩萨会安排,任何人事物都是佛菩萨安排来的,我们绝不会拒绝,绝不会挑剔。也根本不需要去分别善恶,来的那我们欢喜接受,这是因为你有自信心,你就能信人、信事。我们不欺骗人,也不怕被别人欺骗,古人所谓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我们要修改一下,第一句很好,害人之心不可有,第二句我们要修改,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你看,你心地多么正大光明,这样活著才自在;还有防别人的心,多不自在。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这是讲「欲贪亡身」的果报: 【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这里讲的『瞋恚愚痴,欲自厚己』,黄念老讲这是「以瞋痴二毒,助长贪心」。三毒烦恼叫贪瞋痴,贪是根本,为什么会偷盗?因为有贪心。贪心又有瞋和痴在助长,所以更加炽盛,贪而不得就瞋,贪而无厌这是痴,愚痴,不知道因果,不知道果报的可怕。「《会疏》曰」,这是《无量寿经》的注疏,日本峻谛师作的,讲「三恶相资,炽发邪欲,吸引他财,欲积自己,故云欲自厚己」。三恶就是刚才讲的贪瞋痴,融为一体了,互相的来资助,所以迅速增长。炽发邪欲,炽盛就发起邪欲,邪就是不正当的,欲是欲望。吸引他财,他要看到别人的财富就有贪取之心,自己不断的积累,不肯布施,看到别人有财,不断的想要贪夺,互相攀比。今天看到人家有宝马车,我将来要劳斯莱斯;看到别人有一千万的别墅,我将来要一个一亿元的别墅,不断的增长欲望,没有止境,到最后互相争夺,甚至互相残杀,那最后天理都不容。 底下注解又说,『欲贪多有』,「欲贪」就是贪欲、贪恶的意思。《维摩经》上讲,「身孰为本?」「欲贪为本」。这个身是以欲贪为根本,这《维摩经》上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这个身,五阴身,从何而来?从贪欲而来,这是轮回的根本。我们凡夫迷了以后,用的是妄识,就迷失了真心,真心不起作用,所起的都是识的作用。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收藏种子,我们造的所有的业都留下种子,将来要遇到缘就会起现行,就是起报,就是产生果报。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缘,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执著,这个执著就带著四大根本烦恼,所谓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我见,就是把这个身执著成自己,这个是迷惑根本,所以轮回都要找一个身,把身当作自己;跟著身一起的,就会有我爱,爱自己的身,爱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是贪,欲贪;我痴就是愚痴;我慢是傲慢,傲慢是瞋恚。这里讲「瞋恚愚痴」,这都是根本烦恼。 世间圣贤,像儒家知道,欲贪这是烦恼之根,他知道很难断,没有让我们根断,只是让我们不要放纵,所以欲不可纵。但是佛法里就要求高,欲贪要断,所以要入佛法之门,首先要破见惑。见惑第一个是身见,把身得放下,身要放下了,欲贪自然就没有了。这才是叫小乘里头的须陀洹果,大乘里面初信位菩萨,刚刚入门。我们要断身见不容易,那有基础才可以,什么是基础?师父讲经里常常提醒我们,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把这十六个字放下,我们才可能入门。还没有入门,这是基础,要入门把见惑得放下。 见惑有五种,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身见就是把身要放下,欲贪要放下。边见就是落二边,对於分别善恶、好丑、是非这些念头我们要放下。见取见、戒取见这都是讲成见,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不要有成见。好比一个人,我们看他,这几天看他很差,不代表他永远差,他可能会好起来,我们不能用成见看人,古德也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个士人,就是读书人,他好学的,他愿意学习佛法,愿意学习圣贤教诲的,这种人很容易改变。他虽然现在不行,过几天他就好了,他能懂得忏悔,能回头了,刮目相看。不能用成见,相信坏人不是永远坏,这就放下成见。还有邪见,任何的邪思、邪念都要放下,这个就入门了。 所以我们这一生要求生西方,净宗的标准不高,比起其他法门来讲,这是最容易的。其他法门,你要出三界,必须见思烦恼都得断掉,不仅要断见惑,还要断思惑。思惑是贪瞋痴慢疑等等八十一品的烦恼,那不容易,断了见思烦恼是证阿罗汉果。我们甚至见惑都不必断,能够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放下,所谓放下就是能够压住,不让它起现行,那你这样念佛能够往生。这当中学经教就非常重要,明白道理了容易放下。 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感受到,我现在贪瞋痴慢疑比过去是少很多,十年十年来看,确实进步还是比较大的。我学佛二十年了,一学佛就听我们师父上人讲经,基本上经教没有断过,我就是天天没有离开师父讲经,当学生的时候就建立习惯。那时候还是听卡带,天天背著那个小放录机,放著卡带听,吃饭也听,走路也听,做家务也听,建立了听经的习惯。虽然烦恼习气很重,但听久了,不知不觉人就能回头,欲贪、瞋恚、愚痴这些烦恼慢慢也就淡了。到现在当然还是有,但是作用已经很小,自己往生的信愿很足了。所以这身也能够放下,就不在乎了,它生也好,死也好,疼也好,累也好,这都可以放下。但这算不算是放下身见?不算,只能是说自私自利淡化了,离放下身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是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做人就会觉得很自在了。 净土里面讲可以带业往生,我们的业障重,要断身见可能这生未必做到,但是带著业往生这可以做到。凭什么带业?凭自己深信切愿求生净土,感得阿弥陀佛愿力加持,阿弥陀佛一加持我们,我们就带业往生,有阿弥陀佛帮忙;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帮忙,我们这一生肯定是六道轮回。一往生西方,你要知道,你就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就比阿罗汉可高出太多了。在圆教里讲,阿罗汉的境界相当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那地位很低,圆教讲五十二个位次,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位次?七地以上的菩萨。所以这十信位上面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他是十地里头的第七地,高出七信位太高、太多了。那不仅见思烦恼没有了,尘沙无明都破掉了,这个破是佛力加持的,就是它不再起现行了,跟那些真正破了,实实在在讲真实的法身大士,是一样的境界、一样的受用。只不过是我们去到那里,那是阿弥陀佛加持,表现出来那个境界是一样,内在修持的功夫,自己是凡夫,可是得到的是阿惟越致菩萨的受用,也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得大自在了。所以我们知道去极乐世界那么好,还贪这个世界贪什么?为什么不及早放下?知道这个世界都是空的,都是虚妄的,无有真实。 所以底下,我们看黄念老又引「《会疏》曰:欲海深广,不知厌足,无尊无卑,无富无贫,唯求收积。嘈杂奔波,故云欲贪等」。《会疏》这一段的解释,讲欲海深广,欲望像大海一样,永远是填不满的,没有厌足的时候。人如果是贪得无厌,再多的财富都是贫穷,为什么?他总觉得不够。就这里讲的,无尊无卑,无富无贫,唯求收积,他不断的在收取、在积累,没有止境,不肯放下。他的心总是不安,总觉得不够用,即使是亿万身家,跟一个贫穷的人没两样,可能还倒不如一个贫穷的人自在。贫穷的人他没有欲贪,他能够少欲知足,他就安乐,所以讲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心是定的,不知足的人,一天到晚劳碌奔波,唯求收积,嘈杂奔波。这几个字把世间名利汉那种状态给勾勒得很形象,何苦要苦苦营求?人其实生活所需并不多,特别是修道人,够吃够用,有一个小房子能够规避,能够避避风雨,足够了,再多都是累赘,往生西方的时候,你这么多东西都会拖累你。 我曾经在没出家之前参加过不少的传统文化论坛、企业家论坛,遇到不少企业家很富有,在餐宴上大家聊天,这企业家们讲到自己很多事情很苦,自己很多钱好像还是不够。旁边有同修笑著说,其实你看钟老师比你还富有,为什么?他已经够了,你还不够。不够的人永远贫穷,够的人他就是最富有的人,所以能够用。你能知足,天下财富就不会动心了。有人说,你要弘法利生,需要有财富来护法,有财富当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帮助更多的众生。但是这个需不需要我们去营求?根本不需要,有佛菩萨来安排。弘法利生,如果钱多就多做事,那自己就辛苦一点,钱少那少做事,没钱不做事,更好,什么事都不做,不更好吗?没事找事那多笨,辛苦命,众生有福,自然就有人出来护持,根本不用自己操心。自己操心就是道业,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连自己三餐饭都不用去考虑,这真的要这样想。明天没饭吃怎么办?这个问题不用考虑,明天还没到,考虑它干什么?明天要是没饭吃,我们就念一天佛;再没饭吃,念个三天佛就往生了,那不更好吗?你看你的心多平、多安。 这里讲「欲贪占有」,这心不安。这里讲「欲贪多有」就这个意思,世间人一切的冲突、一切的斗争战争的根源都是在这个利字,都在这个贪字。我们要帮助世间,我们自己要做好样子,我们不贪,他要争利,我们让利,全让给别人,什么都不要。老子所说,我们无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不能跟你争什么,没的对立,对立不起来了。所以我们修行,首先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没有占有、没有支配,你看你的心多自在、多清净。努力的念佛修行,破见惑都不难了,破了见惑,你就是真菩萨,初信位菩萨,你往生西方就不在凡圣同居土,你会到方便有余土;甚至你要是对道理搞透彻、搞明白了,你可以往生直入实报庄严土。 下面黄念老的注解说,「因利害相争,损人肥己,故云利害胜负,於是结忿成仇」。『利害胜负』,这是讲为了利害去争斗,损人利己,把别人的财富夺取给自己用,这就跟人结仇了,冲突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跟人相处,如果都能让利,那你一定跟任何人没有冲突,你一定跟任何人都能和谐相处,为什么?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未必要。我要什么?我们要道德仁义,他不要,他不跟我冲突,我也不跟他冲突,他只要利,利都给他。如果跟人相争,一定会结仇,这个仇一结下来,是很麻烦的事情,生生世世可能这个怨结都解不开。所以我们想要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就要在内心深处放下对任何人的对立冲突,对任何人我们都恭敬,我们都谦让,自然过去生中的冤仇都能够化解,他要什么我们都给他。 我们最近有一位同修,她在跟她先生打官司离婚,离婚签协议,财产问题还解决不了。我就劝她,他要的都给他,何必要跟他争?他已经另找新欢了,你不正好放下吗?你要跟他打得头破血流,这就『结忿成仇』,最后『破家亡身』,太可怕了,这一世报不完,来世继续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真想这一生往生,他要的全给他,他能要去的,都是我欠他的,要多少给他多少,绝对没有对立,绝对不跟人结怨。佛菩萨在六道里面跟众生在一起相处,就是一切能舍,甚至头目骨髓都能舍,只要众生高兴,菩萨都能舍,要命的都可以把命给他,你把命给舍了,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不是他成就你了吗? 你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歌利王要他的命,忍辱仙人把命也给他。歌利王对他是凌迟处死,忍辱仙人自始至终没有一念瞋恚,只生起大慈悲心,还发愿:将来我成佛我第一个度你。为什么要第一个度你?你对我有恩。对我还有恩?什么恩?没错,对我有恩,帮助我成就,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布施波罗蜜,这就是恩,所以要报恩,将来我成佛我第一个要度你。释迦牟尼佛后来成佛了,忍辱仙人就是后来成了释迦牟尼佛,歌利王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讲法的时候,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弟子憍陈如尊者,这真正报恩。这才是出轮回的心,我们始终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没有任何其他的杂念,这个心一定能够往生。如果我们对这个世间还执著还分别、还计较还在乎,放不下,这是轮回心,轮回心造的就是轮回业,将来就只好搞六道轮回去了。所以真正念佛人,就是用这句阿弥陀佛把轮回心转过来,轮回心就转成佛心,用佛心待人处事接物。你就想想,阿弥陀佛用什么心来待人处事接物,我就要学习,阿弥陀佛是一切能忍、一切能让,少欲知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利益众生,我们就要学。 不肯放下的就结忿成仇,甚至到了「家破人亡,一切不顾」。不顾,是不顾前因后果,这里讲『不顾前后』,前因后果他都想不到。在《会疏》的注解里讲,「前不顾是非,后不顾讥嫌;亦前不顾明哲昭察,后不顾鬼神冥记;或亦前不顾过业,后不顾来报」,这个讲前后讲得很透彻,这讲到三重意思。这都是因为愚痴颠倒,人有欲望就很容易颠倒迷惑,这所谓利令智昏,欲令智迷。能够放下欲望,放下自私自利的,这种人头脑就比较清楚,不会迷惑。所以不顾是非,这是讲对於是非善恶(我们讲伦理道德)他全然不顾,就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讥嫌,舆论的这种批评,一个人造作不善肯定受到舆论的谴责,可是他全然不顾。 前两年香港发生了一件事,就报纸上登的,说一个逆子,他常常到深圳去赌博,赌博完了之后就找他妈要钱,每次找他妈要,逼著他妈,他妈不得不给。最后他妈就不能再给了,结果这个逆子竟然以死相逼,他妈妈住在很高的一层楼上,这个逆子就爬到窗台上,跟他妈讲:「你给不给?不给我就死给你看。」结果说话之间,因为他可能太冲动了,手一下没抓住,人就掉下去了,那当然就摔死了,这都是天给他的报应。你看这就是贪婪无厌,盗取父母的钱财,不顾是非善恶,简直天理良心都没有了,所以就遭到天给他的报应。 然后也不顾明哲昭察,鬼神冥记。明哲是讲佛菩萨、圣贤,昭察是他们都知道得很明白,佛菩萨神通广大,宇宙任何一个众生起心动念,他们都清清楚楚,瞒不过佛菩萨,瞒不过天地鬼神,鬼神也有五通,他们都知道。冥记,冥是暗中把我们的起心动念善恶都记录下来了,将来死的时候见阎王爷,阎王爷就把我们的善恶录拿出来,按照善恶录来判刑,判去哪一道。实在讲整个宇宙都是我们一心变现的,这个心真心,是同体的,诸佛菩萨跟我们一切众生都是同一个心,就是真心。佛菩萨只有真心没有妄心,我们众生有妄心,就迷失了真心。真心是迷失了,不是说真的没有了,有,只是自己迷了,妄心挡住了真心的作用。而妄心就好像在虚空中的一片云彩,真心就是虚空一样,所以妄心离不开真心,妄心的一举一动,真心都非常明了,真心的作用是见闻觉知。所以用真心的人他知道用妄心的人,用妄心的人不知道用真心的人。 在《妄尽还源观》里面我们看到,佛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就是我们真心自性。当自性里面产生念头了,这是迷的现象,众生迷了,他就会起念头,这个念头是波动。最初的波动很细微,弥勒菩萨讲的,这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波动非常迅速,波动也非常细微。虽然细微,可是每一念都有三种现象。第一个是周遍法界,这个念头一动,虚空法界全知道了,佛菩萨非常清楚,它周遍法界。迷惑的众生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用的是妄念,其实念头他有感知,可是他这个感知已经被他的妄念给挡住了,所以他感受不出来。佛菩萨心地清净,感受得出来,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瞒不过佛菩萨。第二个现象叫出生无尽,真正念头一起,它就产生很多变化了,宇宙万有,一切的信息、一切变化由之而生起,出生无尽。第三是含容空有,这是讲范围之大,遍法界虚空界,不仅是有,就是现象含容在里面,空也含容在里面。所以这一念有这三种现象,不可思议,佛菩萨全都感知到,清清楚楚。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这样的,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所以哪里还能够欺瞒佛菩萨?真正是明哲昭察。天地鬼神虽然能力没有那么强,但是他也有一点神通,他感知也比我们敏感,他对我们的善心或者是恶念看得很清楚,我们在暗室屋漏当中,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造作的这些恶业,鬼神都看得很清楚,真的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根本欺骗不了的。 还有,或亦前不顾过业,后不顾来报,这是讲因果,前生后世他不知道。过业是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为什么有人来欺骗我,还能把我的钱骗走,这是过去生中我欠了他的,我这个不知道。於是我们就起瞋恚、起怨恨,跟他对立,跟他斗争,又造更大的业,那将来还是有果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欠钱的必须还钱,欠命债的也得还命债,吃了别人的肉,将来也得还,以肉相还。 在《冥报拾遗》这部书里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这历史上发生的。在唐朝并州文水县有一个人叫李信,他是当一个官吏。有一年冬天,他坐著一匹红色的马,像赤兔马那样红色的,这匹马带著个小驹,就是未成年的小马,这是母子俩,马的母子俩,就赶路。当时因为冬天冒著风雪,走了十几里路,这马就不能再走了,李信就鞭了这个马好几十下,这马都不动。最后,这个马竟然能说人话,跟这个李信说:我是你的母亲,因为我生前背著你的父亲,将一石余米给了我的幼女。虽然这个在家里面看得很平常,可是这也属於偷盗,为什么?财富,一家之主父亲说了算,我背著你的父亲,把这米偷出来给自己的女儿,结果就获了这个报应。然后就告诉他,这头小驹就是你的妹妹。他母亲,李信的母亲和妹妹都已经死了,原来投胎做马了,来还这李家的债。所以李信听了之后非常的哀痛,於是就把那个马身上的东西背到自己身上,这人很孝顺,就对这马说:如果你真是我的母亲,那你能不能自己找回家?这个马它真的就自己往前走,找到他家。於是李信就把这匹马当作母亲一样侍奉,每天供养它这些饲料都是上等的饲料,而且常常请出家人给它礼忏,经常一起修持回向。有这么一个故事。这匹马还算不错,遇到一个学佛的人家,虽然偷盗,有这个业,它就还,你看做牛做马来还。你看她偷的是一家人的东西,得还这一家人。假如说欠了一国的,那你能还得清吗?那岂不是生生世世做牛做马,太可怕了!这种是什么?这个财物,她有私心,她有偏爱,做父母的对子女都不能有偏爱,都不能有厚薄,要平等。他的母亲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心,私心偏爱,所以这个心就属於盗心,就受报应。 我们念到底下的注解,「但求争胜,不惜两败俱伤。只图快意,不畏当来罪报。一切不顾,广行诸恶」,这是黄念老的一段小结。这段经文也可以说是我们现代社会一个写照,人贪心,不顾因果报应,不顾天地鬼神的惩罚,不顾伦理道德,心行不善,为了财利去争、去斗,不惜两败俱伤,逞一时之快意,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害怕将来的罪报,这一切都不顾,所以造作的是众多的恶行。现前的众生,我们看到可以说是穷凶极恶,造作的恶业。你看果报会很快,所以现在灾难那么多,天降灾难不是没有原因的。《尚书》上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吉祥,这是行善积德的自然果报;灾殃,现在的天灾人祸是众生造作不善的果报。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错不了的,现在快得很,凡是有伤害别人的念头,自己就招上来,报应非常快速。 前些日子,好像是「文汇报」,香港「文汇报」登的,有同修告诉我这么一个消息。说在大陆是哪一个地方,有一个男子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在挣扎,他在旁边看,袖手旁观,不上去救,结果这小孩就被溺死了。回到家里,他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后来到处找,终於找到了,原来溺死的就是他的儿子,他在袖手旁观的时候,他看不到。这是什么?恶心恶意,见死不救,报应太神速了,没想到就是自己的儿子。我们看起来觉得这简直就是像神话一样,但它又不是神话,是现实,哪有这么巧合的?真的就是这么巧合,天地报应怎么敢不敬畏!这个就需要我们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懂得伦理道德,做恶业他就以为耻,不肯去做了。如果是懂因果,有敬畏心,不敢造恶业,他自然畏惧当来罪报,他哪敢逞强好胜去广行诸恶?不敢了。所以要救社会,唯有大力的提倡因果教育。 你看《无量寿经》里面世尊讲因果,这篇幅很长。《无量寿经》是劝我们求生净土的,可是对这世间的教诲非常多,我们选出这个第三十五品单独来学习,而且详细的学习,就是要把因果的根扎好。人能够念念想到有因果,他行为自然就收敛,人就自然变样了,「善男子、善女人」就能做到。但是需要长期的学习薰修,因果最好天天都要听,天天都提醒,才不至於犯错误。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没扎这个根,我这一代就没有扎这个根,从小虽然父母也有讲过,像我们到晚上出去,父母、爷爷、奶奶都提醒,要注意,外头说话要留意鬼神,不要得罪了,都有这种最原始的因果教育,有一点印象在,但是根不深。所以要天天学习、天天薰修,这根就能够比较深了,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这就有基础。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摘自:净宗根本戒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12/4/15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