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8集)


 2016/8/4    下载DOC文档    

  大家好!我们接著看诸葛亮写给他孩子的「诫子书」: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其实这个『澹泊』指的就是寡欲,不要把追求物质的享乐变成他人生的目标去了。所以「澹泊」里面,寡欲,包含格物的功夫。我们今天想要为家庭、为社会民族做些事,假如每天都被这些欲望给控制住了,那那些愿望都是空的了。我们不要说得很远,比方我们以前在读书的时候,立定志向,下一次我成绩一定要好,考好成绩给父母争光。虽然志气立完了,该怎么逛街还怎么逛街,该怎么看电视还怎么看电视,那就不能淡泊,还是这些欲求很重。所以「君子立长志」,立了志就坚定不移的去努力了,百折不挠;「小人常立志」,常常立志都不能贯彻,都被自己的欲望给转掉了。所以这里就提出来了,一定要淡泊、寡欲,才能有很好的人生目标。

  而且这个『明志』,「明」是明白。人慢慢欲望愈来愈淡了,心智愈来愈清净,慢慢的明白,我这一生来应该为家做些什么事情,应该为社会民族做些什么事情,他会去思考,他会去体会。但是假如都是在享乐当中,他不会有这些思考的。所以有一句话讲,「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有了利欲的追求了,他就不可能「明志」了,他就不可能有高远的志向,来实践他人生的价值。所以看到这个明志,这个志向,其实就是我们怎么来经营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孔子在《论语》里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知道这一生,知命,应该成就自己的慧命、成就自己的道德。一个人有这样的对人生的追求、目标,这个人不简单。

  我们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您有哪一个同学,你问他,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他说,成就自己的智慧。诸位学长,你们有遇过这样的小学同学没有?高中同学?大学同学?我们都差不多,大学也没遇过这样的人。可是以前古圣先贤教诲非常普遍的时候,人人都有这样的志向,人明白这个道理。成就自己的智慧,「好学近乎知」,是他的目标。有智慧了,能成就自己,也才能够利益到家庭、利益到社会、利益到国家民族。我们自己都没有智慧了,怎么去利益他人?所以这个明志里面,就明白了自己对家、对社会、对民族国家的责任在哪里,他明志了。

  可是他有这样的目标,那他要有智慧,所以后面就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你学好了才能够去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所以之前也跟大家提过「青年十二守则」,其中有一条,「学问为济世之本」,我们有了真实的学问才能够济世、才能够利人。我们自己都没有智慧了,那说出来的话都给人家误导了,还利人?今天父母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再爱他的孩子,还是害了他。因为他不懂、不明理,他会用错的方式去爱孩子。我们这一代人就很明显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这一代是花最多时间在孩子身上的,可是却教出最头痛的一代。那这个不成比例。努力应该跟收获成正比,这比较正常。所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你得要用对智慧才行,用对方法。所以接下来我们谈的都是父母怎么教孩子的智慧在其中,从这一些文章当中我们来体会。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人的智慧就是被利欲所障碍住的,能淡泊了,能放下这些利欲了,智慧慢慢就透出来了。

  『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能够静得下来,所谓「静水照大千」,「净极光通达」,人安静、清净到一定程度,他的智慧会流露出来,他看事情就不一样了。其实我们虽然还没有大彻大悟,很多道理可以去感受看看。当我们很烦躁的时候,考虑事情深不深远?当我们比较静下心来,反而很多事想通了,很多事考虑得远又周到。从我们自身的状况就可以感觉到,安静下来的时候,可以看得特别深远,考虑得比较方方面面。那假如我们的心更宁静了,那智慧就更彰显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验,就是有一件事都想不通,想到很烦,算了算了,睡觉去吧,别想了。然后就睡一睡。早上一醒过来,在那里刷牙,想通了。为什么?你一直想一直想,那就是烦恼在那里转。结果睡觉了,把它放下了,啥都不想,通了。当然不是说让大家想不通都去睡觉。就是说在你很多杂念都没有的时候,反而容易把事情给想通。

  所以读经是修智慧,你心定下来、静下来了,烦恼不纷飞了,定在这个经文当中,突然开智慧了,突然好像什么事情明白了,定能生慧。但这个定,一定心要能静得下来,心才能慢慢定。而人心静下来、定下来了,领会道理才对;心浮气躁,领会可能都错。我们说到这里,就想到章嘉大师教导师长,第一次见面,师长请教问题,章嘉大师半个小时才说话。这个就告诉我们,心完全静下来才能真正领受这些道理。所以「宁静」才能「致远」。

  而我们现在的人心浮气躁,考虑事情特别浅。就像孔子讲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心为什么浮躁?求快,赶快给我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现在不管是父母教孩子,老师教学生,领导教下属,都是太急於求成。孟子讲了一个譬喻,就是有一个种田的人,他去耕作,看著那个稻子,怎么长这么慢,他很著急,我帮它一下。他就把那个稻子往上拉。真的被他拉长了。他很高兴,你看今天都被我拉长了。这就急於求成。结果隔天回来,田里面,全死光了,都枯死了,被他拉得不行了。

  大家看,我们现在的孩子有没有被拉?现在的孩子读书读到跳楼的一大堆,那都是「揠苗助长」。只顾眼前,你给我考高分,却不知道他的心都扭曲掉了。所以什么是小利?马上给我看到效果,马上给我考好,看到成绩,这个就是小利。大事不成,什么是大事?他一个很正确的学习态度,他的人格都被扭曲掉了,这是大事。所以他这一颗心好学,他这一颗心健康,这个才是大事。我们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全部都是小利,只顾眼前。什么是眼前?面子好看。所以我们人为了这个面子,自己很辛苦,做人很累,连身边的人都喘不过气来。人比人,气死人。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时候进步得最快?那个小孩,你还不拿他去跟别人比的时候,他进步得挺快的。比方说他学走路,父母站在前面引导他,「孩子,你一定可以的,来,跨出来、跨出来」。孩子跨出第一步,父母欣喜若狂,孩子太好了,太棒了。孩子在父母全然的信任跟鼓励下又跨出第二步,又跨出第三步来了,信任的力量。有没有哪一个孩子的父母,他跨一步跌下去了,「这么差劲,旁边小宝人家都走会了,你还不会走」,有没有这样的?还有没有父母说,「我只给你五十次机会,你再走不好,我买个轮椅给你坐」?我们现在孩子大了,不是这种全然的信任跟鼓励,谈条件了,你不能怎么样,给我丢脸死了,我就怎么样。都是这种利害的言语,都是这种面子的言语、情绪的言语,彼此那种亲情、信任都在被自己的情绪化给破坏掉了。

  我自己是很庆幸,我父母从来不拿我去跟人家比,不然我早就扁了。我是没有才华的人,从小考试成绩、比赛都没有我的分。可是我父母对我的信任没有减少过。慢慢的觉得,父母这么信任我,我还不表现好一点,真的对不起他们的信任!当然,更重要的,父母把德行演出来,把好学示范出来,我们学到了处世的态度,我们学到了一个每天读书的好习惯,慢慢成绩在后面就起来了,不要急於求成。「呷紧弄破碗」,吃得太快把碗都给摔坏了。

  所以有一个校长,这一点不简单。他的孩子有一次问他,因为他孩子刚转到一个特别成绩优秀的学校,孩子压力挺大的。他爸是校长,他问他爸,「爸,你觉得我这次应该考第几名?」诸位学长,你的孩子刚转到一个新的学校,问你,这一次应该考第几名?我们会怎么说?说实在的,怎么说,得有个前提。人与人说话,我们假如不能体会到对方的心境,那我们所说的话对他能有帮助吗?有一句成语叫「鸡同鸭讲」,是吧?我们都没有办法交心了,那就是他说他的话,我说我的话。那没有交心了,能给予彼此鼓励、给予彼此支持吗?就很难了。所以孔子说,「听思聪、视思明」,看东西看得明明白白,问题出在哪,原因在哪;听东西一听,弦外之音听得出来,听得出别人的心境。

  所以这个校长不简单,他一听他儿子说,「爸,你觉得我这次应该考第几名?」他感受到的是他儿子很紧张,这个得失心在起伏。他懂得体恤他儿子的心情,所以他跟他儿子说,爸爸觉得你应该考最后一名。孩子听了很惊讶,怎么会希望我考最后一名?不是,不是希望,怎么会觉得我会考最后一名?讲话一不小心,不行。他爸就说了,因为你刚到这个学校,环境你还没适应;老师讲课,你还没习惯;同学相处,你可能还有些困扰。所以你不习惯、不适应,考不好,正常的。说实在的,考好、考不好不是重点,这一个谈话的重点在哪?让孩子觉得父亲能理解我的心情、体恤我的状况。大家想一想,你的亲人很理解你的时候,你会感觉怎么样?很舒服,有一股力量慢慢出来了,「我父亲理解我,我父亲信任我」,那感觉不一样。

  而且在这一段引导当中,也在让他的孩子放下得失心,平常心对待。这个叫素质。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会炒菜、会弹琴叫素质教育是吗?会以一颗孝心去炒菜是素质,会以一颗陶冶自己,进而去陶冶别人的心去弹琴,这个叫素质。不能只看到他的技能而已。所以我们看事情得看到根本上才好。所以有一个学校,初中,让学生学炒菜。刚好那一天,这个女孩她是要炒马铃薯丝。结果炒好之后,她就拿著这一盘菜到对面家给阿姨吃。这个阿姨很高兴,今天这个小女孩还端了一盘菜来给她尝。吃了两口,挺好吃,心里这么想。吃没多久,突然这个小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原来是要评分的表,说阿姨,请你帮我打个分。假如这个孩子请我们打分,我们当下会怎么反应?不错不错,一百。那机会教育就没有了。所以这个阿姨跟她讲,你假如是希望学会之后能够帮奶奶、帮父母分担这些辛劳,你炒得不好吃,阿姨都给你一百分。可是你假如只是炒一炒,就是为了来打这个分,从此以后你也不会再帮忙了,那你炒得再好吃,也不及格。这个小女孩听了说,你还是帮我打个分吧。

  人的悟性得要培养。她已经长期就是考试的机器,你讲这些心性的道理,她有听没有懂。为什么?她只想著,你赶快给我打分吧,讲那么多道理干啥!所以有没有感觉到这个时代的人很浮躁,听不进人家的劝,很急,「你快一点、快一点,我要交差了,我要干什么了」,每天就像打仗一样,什么事情赶紧应付过去、赶紧应付过去。这个心慢慢的浮躁、麻木,悟性一点一滴都下去了。所以我们假如不明白教育是长孩子的悟性跟善心,到底我们是在摧残孩子还是在成就孩子,真的值得我们省思。诸位学长,您看是小学生的眼睛比较亮,还是大学生的眼睛比较亮?那我们是愈教他愈怎么样?那请问大家,是师长的眼睛比较亮,还是我们的眼睛比较亮?那这个证明,师长从小接受伦理道德教育、接受圣贤教育,年龄愈长智慧愈高,这才叫正常,悟性愈高。结果我们现在是愈教愈麻木,眼睛都没有神了。对,大学生眼睛什么时候有神?可以胡闹的时候、可以开玩笑的时候、可以打电动玩具、可以打麻将的时候,眼睛就亮了。其他,上课的时候,十五分钟就撑不下去了。

  所以,这一个父亲他很能理解孩子的心境,引导孩子的心境。最后这个孩子,当然没考最后一名,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在父亲这种引导之下,稳扎稳打。而且他父亲读书比他还用功,他自己都讲,我有时候读完书去睡觉了,半夜起来,半梦半醒之间,看我父亲还在那里准备明天要教孩子的功课,教学生的功课。打从心里佩服他父亲的好学。所以,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他自自然然就养成好习惯。他的父亲做了一个比喻很好,他说你把一颗蛋放在咸水里面,它会变成什么蛋?那是迟早的事情,急什么!你把它放在糖水里面,它变什么蛋?甜蛋。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亲情之间都有压力、都有对立?都是急於求成、控制、硬是要求造成的。所以「非宁静无以致远」。心灵要宁静,真的要放下这些急躁、贪求、急於求成的心,才能宁静。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一个人学习要学得好,他一定要能静得下心来。静得下心,读经才能随文入观,才能印在心上。很浮躁了,读再多的东西,入不了心。所以一个人在求学的路上,先要对治一个习气,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下来,这样学习才能相应。而人这么浮躁,主要还是急。人为什么急?贪。贪赶快成功、赶快有利益、赶快有效果、赶快让别人觉得我很行,这个时候就浮躁了。其实,急於要让别人看我很行,虚荣心作祟,这个很累人。学问全部就是为了做给人看,那不可能有真实学问。做给人看就太刻意了,做表面了,所以这个时候骗了自己,也骗了别人。要真诚,面对自己、面对他人。

  比方说,我们今天跟一个善知识学习,我们愈装,「我挺不错、我挺不错的」,他愈帮不上忙。为什么?给我们留面子。你愈很自然的,哪里缺乏了都不去掩饰,反而人家很能够了解我们的状况,给我们一些提醒。所以假如我们常常都想著要表现给人看,这个跟学问是背道而驰,那愈学愈累,愈活愈辛苦。甚至於起来表现一下,讲给别人,让人家知道我很有学问,一讲完,那个心跳加速,砰砰砰,「人家会觉得我讲得不错吧」,一下台来,晃半天。然后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发抖,然后一下课了,都等著,「他会怎么说我?」累死了!所以这个求学问首先要把虚荣心放下,往内求,不要做表面给人看,背道而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应该找回真诚,放下虚荣,放下做给别人看的这个心态。

  所以『学须静』,这个「静」除了心要静下来之外,学习的环境最好也是安静的。我们一般人现在的功夫,太嘈杂的环境,自己的心也会被牵动。比方你在马路旁边读书,那读不成,那声音很吵的。所以一个家庭里面都有书房,书房是比较幽静的地方,学习比较好。

  『才须学也』,才能是需要学习的,才华都是需要培养的。而这个「才」,绝对跟「志」分不开。一个人立定志向了,他去学习这些才能,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去服务好大众。假如他不是这种陶冶自己,不是这种去利益人的心,他愈有才华,就傲慢,不可一世。一个人有才而无德,在团体里面,不要说利益团体,一定添乱。有才华他一傲慢,这整个团体的人和一定被他破坏掉。而且一傲慢,瞧不起领导者,他一定搞破坏,批评这个、批评那个,批评领导,人家对领导的信心都被他影响了。人一傲慢,也很容易嫉妒,「他有什么了不起」,一嫉妒起来了,这个对团体的内耗都很严重。所以这个「才」也是从有正确的志向当中,然后有动力去学习。

  而且真正学到各行业的才能,说实在的,不是书本上就能学得好的。我们冷静去看,现在大学这么多,请问大家,管理学系毕业了,他能不能当管理人员?他可能了解的理论很多,实践得太少,眼高手低了。而且,真正要学到各个行业的技能、门道,说从书学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还是要走老路子,叫手把手教。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接触到哪一个年轻人,大学四年毕业了,然后比方说他学管理,真的就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有没有?我们自己对於读大学的岁月还很熟悉吧?你说那四年学到什么本事?你看,都打雷了,提醒我,荒废了四年,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因为这个手把手的时候,个中的诀窍才学得到,而且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学的都是完全在实际当中去体会,不是学一大堆理论。而且好像那教科书很奇怪,几年就换,几年就改。能够改的东西是不是对的?所以,我记得有一句话叫做「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老天爷说,这一句话害人不浅。真的,这个是编在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里面,结果造成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社会风气搞坏了,把大自然破坏得,科学家说,快不能住人了。所以这一些思惟都是错误的。

  假如我们,比方说学商业,是真正手把手这样传下来的,那一定重视商道。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这些都是传承什么?不只传承做生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德行。假如大家以后培养自己的孩子,最好就是送到各行业当中很有德行的人旁边,培养才培养得好。当然,你现在做人要好,广结善缘,以后就能够让孩子有这样的机缘。

  【非学无以广才。】

  各行业的这些能力、才能都要透过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这个也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好学,吸收别人宝贵的能力、宝贵的经验、宝贵的智慧,这个是有福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当然,你假如受教,你假如有很远大的志向,人家长辈特别会提携你、会提拔你。因为人家看到你,觉得「孺子可教也」,你学到东西是可以为大众服务、付出的。所以一有学习的机会一定要抓住。比方说今天听人家两个小时的报告,当然他要读圣贤书的,他两个小时可能是他五年、十年用功的心得,你能好学,就很大的利益了。包含在企业界,人家很懂得时间管理,很懂得组织运作,这个都是我们实际到团体里面去如何去利益团体的学问。人家有经验的,一定要好好的学。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见人善,即思齐」,这个善,有他的德行、有他的经验、有他的才华,都包含在其中,要好好的学。

  而一个人为什么学有所成,绝对跟他的志向很坚定不移有关系?俗话说的,「行百里路半九十」,为什么半九十?就是立志不够坚定,最后半途而废,打退堂鼓。所以很多圣哲人都强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这个都要有坚定的意志。所以这个「志」里面还包含了决心、毅力在其中。有些人把自己的志向、发愿在大众面前讲出来,这样挺好的,这个叫「破釜沉舟」。都讲了,你不做,人家说,羞羞脸,讲了不做。羞羞脸,叫羞耻心,会觉得丢脸是有羞耻心,鞭策自己。因为人假如没有这种无形的监督、推动力,很容易懈怠。所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首先我们要立志做个好爸爸、好妈妈,把自己的孩子教好。教好一个孩子轻不轻松?真正这个世间有意义的事,哪有说轻松就做得来的。但是也由於它不容易,才真正能证明我们的决心、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耐心。苏东坡先生说到,「古之立大事者」,从古至今能成就大事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不单有很好的才华,「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就是任何考验来了他绝对不会退缩他的志向。「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这句话你们怎么没有配合一下?这是我们的本师教的。接下来讲到:

  【YIN慢则不能励精。】

  我们看到这个『励精』,就是自我期许、勉励,然后非常的振作、非常的精进。人为什么不能提起「励精」?因为他『YIN慢』。所以我们看「YIN」,这个YIN不单指女色的这个YIN。当然现在这个YIN也不能指女色了,现在听说女人也因为贪色被骗了。你们不知道这个事吗?马来西亚真是人间净土。我上次回台湾,听到社会告急,现在贪色不是男人贪色,连女人都贪色。好几起,女子都去结交什么英国的一个男士,或者是中东的哪个男士。特徵是什么?一百八十几公分,然后都长得很帅,然后开车都是BMW的,就是看起来都很有来头。结果这些女子就被他吸引了,然后就被他骗财骗色。结果后来才了解,这个男人什么都不是,就是来骗人的。

  所以好几个案例最后总结,第一个,女子好色;第二个,女子好虚荣。她就觉得,你看站在这个男人旁边,而且还崇洋,还是要是金头发的,「你看,怎么样!」所以这个时代的人病得满严重的,心病了。结果居然后来那个人被抓了,这些女子还搞不清楚。然后一调查,这些女子统统都是什么会计师、经理,都很有所谓的水平,反而被骗了。那个水平其实就是钱赚得多一点而已,并不是比较懂得是非判断。还有什么情况?那个男的已经被抓了,然后有一些女子来确认,还背了一个大肚子,「他是骗人的!」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其实人生当中有很多的所谓的劫难,主要还是自己的贪心造成的。假如没有这个贪心,你就不会陷到这个陷阱里面去了。所以人生遇到不如意事,不要常常抱怨别人,冷静下来,我到底是什么心境不对,我的人生才会跌这一跤。

  而这个YIN,不只指好色,它还牵扯到的就是,迷上一个东西就不能自拔。比方赌博,比方说打电动玩具,比方说看足球赛,然后就不行了,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就只能做这些事情。这都属於整个就陷在里面去了,无法控制自己。卢叔叔曾经送我一个杯子,叫戒YIN杯。你们笑什么?我把它延伸了一下。因为孔子说,举一隅要以三隅反。大家看,要戒什么?戒财。你贪银子,脑筋就不清楚了。财色名食睡,一染上了,这个道德就上不去了,就被它往下拉了,愈来愈沉重,愈来愈昏聩了,没智慧了。再来我们看,盈,自满了,一个人一自满,他就上不去了。所以傲不可长,志不可满,「满招损,谦受益」。这个盈就是要戒盈,学谦虚。

  再来,不要好胜。人一好胜就容易嫉妒人,就容易跟人对立,就容易搞破坏。所以这个好胜心也是很麻烦的。看人不顺眼,一定要把别人比下去,自己才舒服。而好胜的人其实他还是很输不起的。一输了,有的去跳楼的都有,活不下去了。所以其实自傲的人很可能都自卑。得要这样子好像自己看起来才有分量。其实不是这样。人真有德行了,真自尊自爱了,人家就尊重你。不是要打肿脸充胖子人家才看得起我们。这个是戒好胜的心。

  再来,这个「荧」就是张扬,喜欢走到哪里,那个叫什么灯?就是人上舞台,那一条光要照过来的,就是光都要照到我,所有的人就得要看著我,都要看到我,所以人就很张扬。人要懂得韬光养晦,不要张扬,厚积薄发。包含,这个「莹」,就是那个玉,很漂亮的玉。就是我们处众当中,也不要显得自己,我特别洁白如玉,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人家跟你相处都好像矮半截,你就是天上的人,我们就是凡夫,这个也不好。所以《了凡四训》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你自命清高,看人家又很苛刻,人家站在你旁边都很不舒服,都走了。要能宽恕、能包容、能欣赏别人,而不是都是显得自己好,别人都是缺点,这样就不好了。

  所以能节制这些习性、欲望,人才能够奋发振作。包含「YIN慢」,这个「慢」字就是怠慢,就是很懒散、懈怠,包含消极了,提不起精神,这个都是慢的含义。而且成就自己的德行跟事业,很重要的要持之以恒,「有恒为成功之本」。这个要能节制欲望,又能够积极不懈,才能进步。再来讲:

  【险躁则不能治性。】

  『躁』我们刚刚讲过了,人一急躁了,他学问就上不去了。这个『险』字,我们想到了《中庸》里面讲的,「小人行险以侥幸」,这个「险」就是不踏实,侥幸、草率,来面对经典。比方说《礼记.曲礼》开篇,「傲不可长」,一看,「真的吗?」他不相信。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有傲慢了,这个人道德学问就上不去了。他一读完孔子这一段话,「有这么夸张吗?」对经典他在那里打折扣,这个就是侥幸的心,不老实了。「说不定我怎么样怎么样,也可以怎么样怎么样」,以这种「险」的态度学习经典,那不是跟师长学,那是跟自己学。所以在求学问当中不可侥幸、不可草率,一定要老实。一老实了,诚敬的态度提起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接下来讲到: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假如我们不好好的珍惜时光来学习,那这个『年』就是岁月、年龄,很快的就虚度过去了。人到了成年之后,那个日子过得好快。小时候都觉得日子很慢,算著算著,怎么还没过年,领压岁钱。结果,现在反而觉得,晃一下,一个礼拜过去了。就像我们每次见面,一个礼拜又过去了。所以一寸光阴一寸金,真正学问要有成就,时时爱惜时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意与日去』,他的整个意志,因为又不精进努力,慢慢的连这个意志都消磨掉了。而在古代,父母教孩子就特别知道岁月不饶人,而且这个学问是愈早学愈好,这个叫「当其可之谓时」。他现在整个心智非常的清净,非常的有悟性,吸收东西、记忆东西特别好、特别快,你赶紧好好让他把这些经典都能够熟练,甚至背起来。所以李炳南老师、师长他们,从小抓住了这个黄金时段,小孩子十二、三岁以前,那个记忆力特别强,把它记进去。结果我们现在都成年了,才来记,辛不辛苦?这个《礼记.学记》讲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难成不是不成,难也得做,成人就要有成人的样子,再难都做,这个才有成人的样子,不退缩。但是有一个原则,自己走的弯路,自己曾经尝过的辛苦,别再让后面的人这么走了。我们多羡慕,像李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诗经》怎么说、《尚书》怎么说,又不用翻课本。我们的孩子从小好好培养,都能有这样的能力。不然像我们现在准备分享一堂课,觉都睡不好,查资料,这个字也不会念,那个字也不会念。我们待会儿来举,你看父母是怎么抓住这个学习的黄金时段来教育他的孩子的,我们举例子。

  所以时间都耗费掉了:

  【多不接世。】

  自己的能力、智慧、才华统统不好,不能够利益社会,没用。『接世』就是能真正去利益社会。所以这里强调了,不能够蹉跎时光。所以人学问要有成就,这个心态非常重要。就像《了凡四训》讲的,一个人要改过迁善,要发三种心,要发耻心,这段话就是要我们发耻心。「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我们的人生就像枯枝烂叶一样,没什么意义,没什么价值,羞耻心就起来了。「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染上这些世间的欲望,「私行不义」,都做违背良心的事,「谓人不知」,还以为别人没看到,「傲然无愧,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矣」。所以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那人要有志为圣贤的这种胸怀。所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所以绝对不愿意自己『遂成枯落』这样的人生。而且也是生起了「畏心」,敬畏的心。为什么?时间不等人。「何不於强健时努力修善」,要趁年轻赶紧用功。等身体不好了,一读书,坐十分钟,马上就打瞌睡了,就看不下去了,那怎么用功?所以真的要敬畏,不能让时光再蹉跎了。能有羞耻,能有敬畏,时光不等人,人的勇猛心也容易提起来。

  所以,假如没有成就自己的德行跟才能,就「多不接世」,不能利益社会。而且现在,我们想想,现在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人生要取舍,别人在干的事我们就别干了,我们就干别人不干又重要的事,是吧?不要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锦上添花都搞一些虚荣的事,没多大意义。雪中送炭,现在人最缺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这些圣贤的教育。所以天地是有情的,有感应的,老天爷也在告诉我们,赶紧干,快来不及了!是吧?社会风气就像人生病一样,愈早治疗愈能够妙手回春。等到病入膏肓,你想帮都帮不上忙,那就是人生最遗憾的事情了。现在还来得及,「同胞们,起来」,我们一起来扛这个时代的责任,我们一起来做炎黄子孙的赤子,真正一心一意为自己的民族奋斗的好儿女。所以现在,对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从我心做起,从我们家做起,从我自己的单位做起,就可以利益社会了,为人演说。这里后面讲到了:

  【悲守穷庐。】

  自己自卑自叹,守在这个穷家破舍里面。

  【将复何及。】

  那就一事无成了,『何及』就是什么都不是了,这个时候后悔也莫及了。

  我们接著来看《德育古鉴》里面,有一些家长他是怎么掌握教孩子的时机,六十九页。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很成功的父母,他们是怎么教的。我们看六十九页,「吕希哲」先生,在那个朝代都是名儒,都是很清廉的读书人,大官。「字原明,正献公公著长子」,他的父亲是正献公公著。「正献公家居,简重寡默」,生活很简单、很稳重。人生活一复杂,他的心就很乱,然后就很注重享受,方向就引到名利的追求上去了。生活简单就好了,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稳重,寡默,就是话不会太多,言多必失,多言多败,懂得谨慎言语。「不以事物经心」,他这个父亲也不简单,不会思虑很繁杂,清心寡欲,所以没有把这一些很多的事情来造成自己身心的负担,其实这个就是懂得放得下,不被这一些得失困扰。

  「申国夫人」,这是他的太太,「性严有法度」,这里强调,虽然是母亲,但是还是很讲原则,性严有法度。我们从这些例子当中,可以感受古人他在教育孩子,他是很有责任心的。第一个,他的思想价值观是正确的。思想决定他的命运,他给孩子的思想价值观是对的。再来,他的心态是很有责任心的,来成就孩子。而他们教育孩子,第一个,他有信心,他信任,「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他才有耐性,不断的去协助孩子。再来,恩威并施,爱护孩子,但是也很讲求原则,不会溺爱孩子。而且他是用理智来教孩子。而这个智,我们从这些教诲当中都可以感觉得到,要走中道。你只有威严,没有好好去付出,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爱,那这个家就没温暖了。有对孩子的体恤、付出,然后也有原则,有慈悲心,还要有智慧来教。

  首先,这个智慧表现在,他了解根本,教育是长他的善、长他的德行,「长善救失」。再来,他懂得「慎於始」,他有敏感度,孩子一犯错,他马上能够引导,机会教育。这个机会教育错失掉了,孩子一染上错误的态度,我们又不知道,又没规劝,之后他就偏掉了。比方说说谎了,比方说骄傲了、骂人了,这些情况出现,都要适时制止。再来,防微杜渐。而且有一个敏感度,时时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这个就时时都能够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扎下孩子一生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这个就是父母是以孩子一生来培养他,他今天要具备哪些能力、心境,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家业、事业,来培养他。当然,这个里面还包含,他们懂得教育是合力,夫妻要配合、婆媳要配合,所有的长辈们要配合,形成很好的家道、家风,都有这样的一个默契。再来,言教、身教、境教,很好的配合。我们刚刚讲到的,把一个蛋放在咸水里面,它一定变咸蛋。就是那个环境自自然然潜移默化。

  我们看到这个性严有法度,这个就是有原则,有威了。「教子事事循蹈规矩」,都是用这些经典来教育他的孩子。「祁寒暑雨」,他的孩子在冬天或者夏天下雨的时候,这些日子,「侍立终日」,这些孩子都懂得要侍奉父母,站在父母旁边。「不命之坐不敢坐」,父母没叫他坐,他不会一过来自己就就坐下去了,都是很有规矩的。因为我们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生活细节,但是就是说,一个人面对父母都没有这种谨慎、恭敬的态度,都是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请问大家,这个孩子以后能成才吗?他面对父母都没有这种恭敬、谨慎的态度,对父母都很随便,那他出去还会对谁恭敬?所以我们得看到现在的这个心境,他以后会怎么样,要防微杜渐。我们看现在的年轻人,面对主管,有没有很恭谨的态度?恭敬、谨慎,有没有?很少。以前是得看领导的态度、脸色,懂得注意,现在是领导得看他脸色,倒过来了。

  所以「日必冠带以见长者」,这是养成一个习惯之后,面对长者都是恭敬,不随便。「虽甚热」,虽然天气比较热,「在父母前不得去巾袜裤喹」,这个字我没查到,查得我觉都睡不成,真的没查到这个字。大家假如有查到这个字,请大家告诉我。没查到的,我不能乱念,念错了就不好了。这个意思,当然,诸位学长,一个字念不出来,也不要太难过,念不出来,「气死我了,气死我了」,书都看不下去,没那么严重。有时候你不会念它,意思你也能懂的。有这么严重吗?有时候人求学问太执著也不行。「依义不依语」,你不要硬是一定要会读这个字你才善罢甘休,有时候能理解意思了,这个比较重要。就是在父母面前,他不会随便把衣服、袜子在父母面前就脱起来。有恭敬心不可能这么做的。

  「出入不得入茶坊酒肆」,他家里很有家教,不可以,「斗闹场,绝勿近」。「市井里巷之语」,其实这个市井里巷之语就是「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郑卫之音」,这个郑卫就是靡靡之音,就是「非圣书,屏勿视」,非好音乐,屏勿听。因为,不好的东西进来,一下子就进来了,要再把这个坏的东西去掉要花很多时间。「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天就够了。我们要懂得持戒、守礼,才不会沾染这些污染,污染了再去掉很麻烦。所以她很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要接受这些污染。「未尝一经於耳」,都没有听这些不好的、看这些不好的。「不正之书、非礼之色,未尝一接於目」,这些不好的书、景象绝对不看。

  接著,「有焦千之者」,当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焦千之。「方正士也」,这个人很正直,德行也很好。「正献公延之使教诸子」,正献公请他来教他的孩子,包含他的整个家族的后代。这个就是亲师配合,教育是合力,亲师配合、夫妻配合、婆媳配合,叔叔伯伯这些都要懂得配合。「诸生小有过差」,这个过差是过失、差错。这个老师,「焦端坐竟日不与语」,孩子错了,他不讲话,让孩子反省。「诸生恐惧畏服」,因为老师很有威严,也都心生惭愧反省。看到这些学生比较反思了,老师才「方略降辞色」,脸色才放松一点。「时希哲方十余岁」,那个时候吕希哲才十岁、十多岁而已。「内则正献公与夫人教训如此之严,外则焦先生化道如此之笃,故德器成就,大异众人。」因为有亲师的配合,所以吕希哲,还有他这些堂兄弟,都很有成就,大异众人就是成就德行比其他的人高很多。

  我们接著来看七十一页。「程母侯夫人」,这个程母就是程颢、程颐两个大儒的母亲。她两个孩子的道德学问都非常好。所以这里讲到的是「明道、伊川之母」。她的先生是「大中公」。「事舅姑尽孝」,这个是以身作则,身教。「治家有法,而性谦顺自牧」,她性情柔顺、谦虚,自我要求。「虽小事,必禀之大中公而后行」,她也很尊重她的先生,跟她先生讨论完了才去做。人不能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就不好。而且这也是流露一种夫妻之间彼此的尊重。「不喜鞭扑侍婢」,不会鞭打她的仆人。「或诸子小有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她的孩子假如对仆人讲话很凶,她马上就教训自己的孩子,虽然有贵贱之分,但同样是人,你要尊重人家,「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今天她假如不这么教了,那她的孩子从小对这仆人就不尊重,颐指气使,她的孩子的人格就出问题了。所以人在富贵当中,能不堕落真不容易,都是要父母很明理管教才行。

  「恕仆妾之色,惟恐有伤」,她对待仆人很和蔼,就怕伤了仆人的自尊。「独诸子有过,小则诘,大则请命於大中公」,对儿子严格。大家想一想,对儿子很松,对仆人很严,会怎么样?仆人一定都恨在心里。对仆人比较温和,对自己的儿子严格?这仆人心里佩服,尊重。小事惩罚,大事就告诉他爸爸大中公,「必求其改而后止」,让父亲来针对孩子的错来给他纠正。「尝曰」,他的母亲常说,儿子所以「不肖」,就是不善良,「皆母蔽其过」,这个母亲,孩子有错,还帮他掩饰,就姑息养奸,那就不好了,「则父不知,而无由以正之也」。母亲「生男六人」,「所存者」只有这两个孩子,「珍惜非不至矣」,当然是非常非常的珍惜。但是珍惜不代表要宠,宠坏他。所以「才数岁,行而或踣」,这个伯父的「伯」这个音,就是没几岁,走路跌倒了,走不稳。家里的人「急前扶抱,恐其惊謕」,这个字我没查到,对不起。但是应该知道意思,就是跌倒了,赶紧去抱,就怕孩子吓坏了。

  现在有家长,小朋友跌倒了,然后在那里「哇……」,在那里哭,他就过去,打那个地,「都是地害的,坏死了」,然后孩子就不哭了。代表跌倒谁造成的?从小自己走路不好好走,还怪地!那他长大是什么?长大就不管什么事都一定是怪别人。或者怪这个桌子不好,怪这个东西没放好,害我灵感都受影响,是吧?应该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时候教反求诸己?随时随地面对一切事。

  所以他妈妈,「母未尝不呵之曰」,就批评他了,你假如好好的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还会跌倒吗?所以用《弟子规》讲,「宽转弯,勿触棱」、「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错」。「饮食常置之坐侧」,孩子一起坐著吃饭。「尝絮羹」,这个字有另外一个念法,念「处」,住处的「处」的音,另外一个音是念「序」,这里是絮羹,就是吃的东西都给他准备好了,都帮他夹好了,干什么都侍候好了。他的妈妈「叱止」,就是告诉家里的人不要这样,什么都顺著他,什么都给他照顾好了,这样不好。「幼求称欲,长当何如?」这么小就什么都要顺著他,都要给他服务好了,那以后长大怎么办!

  「与人争忿,虽直不右」,孩子跟人家冲突了,纵使好像孩子还比较有道理,都不站在他那一边。为什么?纵使有道理,只是嘴上的道理,人跟人吵架了,那叫半斤八两,那叫一般见识。已经不对了,才吵得起来,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你看这个妈妈很有见识,思想很正确。她说到,「患其不能屈」,就怕这个孩子屈不下来,不能忍辱,「不患其不能伸」。一个人成就有多高,看他忍耐的功夫有多大;一个人能蹲得多下去,他才能跳得有多高,能屈能伸才行。「故二程夫子少时」,这两位大儒小时候,「便於饮食衣服一无所择」,不挑、不贪。「绝无恶言骂人。及长,遂成大儒」。这两位大儒能成就,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父母,尤其他的母亲非常明理,懂得教育他。

  我们翻到七十二页,最后再看一则。「司马温公」,司马光先生,德行很好,他有一句话,「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这一生我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事不能告人的。这个慎独的功夫相当高了。而且他曾经跟人家说到,「光幼时弄胡桃」,他小时候在弄胡桃。「女兄年亦尚小」,他的一个姐姐也都还很小。他们一起在剥这个胡桃的皮,弄半天,没弄好。「女兄去」,他这个姐姐刚好离开一下。「一婢代光脱之」,他一个仆人帮他剥好了。结果这一位姐姐回来,问他,你怎么会剥了?司马光年纪还很小,「我自己剥的,怎么样?够厉害吧。」结果,「先公适见之」,他爸爸刚好看到,「呵曰」,这个呵就是呵斥他。

  现在很多父母,该呵斥的时候不呵斥,还称赞,「我儿子真厉害,真聪明」,就误导了。真的,有一个爸爸,他的儿子,他说爸,我要两块钱。他爸爸给他一张两块钱的人民币。他说,爸,我要两张一块钱。他爸爸说,有什么不一样吗?儿子说,因为两张一块钱,我可以拿两次去给老师,老师会说我拾金不昧,这样会给我记两次优点。结果他爸爸告诉别人说,我儿子真聪明,能想出这这样的方法。他儿子那个是已经是说谎了!所以这个不对的时候,他爸爸马上「呵」,斥责他。「小子何得谩语」,怎么可以说谎话?光自是不敢再说谎了。这个是「慎於始」,马上发现他的问题就制止他,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过几行,这里有一个陈了翁,这个陈先生很会抓机会教育,不简单。「日与家人会食」,他们家里人一起吃饭,「男女各为一席」。「食已」,吃饱了,这个长辈马上就会举一个话头,「令家人答」。而他每举一个话头,举一件事情,都能够从这个事情当中让孩子懂得做人做事。比方他说,「一日问曰:并坐不横肱,何也?」为什么人与人坐在一起吃饭、做事情的时候,不可以这样子摆起来?「孙女方七岁」,他的小孙女才七岁,这么一被问,「答曰:恐妨同坐者」,这么坐了,妨碍人家旁边的人。从这个小事提醒他的这些小孩,设身处地为人著想。这个就有仁爱的心了。

  包含,比方,他举一个,为什么看到人家失意很难受不可以讲得意的话?举这些话头让孩子去思考。这个都是教育的方法,这个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个开就是启发他,你话不要讲透,让他思考,让他自己想通。这个达就是想通了,通达了。就在这个一问一答当中,不只这个孩子学会了,全家人都学到了。这个很会教育孩子。当然,前提是自己要有学问,你才可以信手拈来,都可以引导孩子。

  好,那今天跟大家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