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集)


 2016/7/29    下载DOC文档    

  大家好!刚刚我们一起学习完「陈情表」。我们学习文言文,两个很重要的目的,一个是扎好德行的根,这些都是千古文章,文以载道;另外一个是学习好文言文,熟悉文言文,能够很容易的看得懂文言文,这就是把文言文的根基要扎稳,扎这两个根。因为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要深入经藏,首先要把文言文这一个钥匙要拿到,才能打开经藏,打开五千年的文化宝藏。所以师长说,「熟读五十篇文言文,可以看文言文;熟背一百篇文言文,可以写文言文。」所以大家的目标是读还是写?(写)。有远大的志向,非常好。所以我们现在「礼运大同篇」这个要背,还有《八德故事》「绪余」「孝」的部分,我们讲了前两则了,待会儿会讲后两则,这个「孝」的部分都很精辟,把它要熟读、熟背。再来就是「陈情表」,刚学习完。怎么有听到什么杂音?这个一气呵成的文章当然要把它背下来,这是他真情的流露。我们差不多一到两个月来办一次同乐会,什么同乐会?大家来抽背,一起来切磋文言文、探讨文言文。我们再跟大家约时间,我请大家吃饭,顺便背,背完再吃,不然会消化不良。

  那这一篇文章,其中有一点,刚刚跟大家也提到,就是有一个典故,「死当结草」。就是晋国的魏颗,他尽孝是懂得权变,没有学得很呆板,他的父亲临终的交代,他取他父亲临终比较清醒的时候的交代,而没有取他临终比较糊涂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孔子讲,「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所以学习的四个阶段,学、道、立、权。就好像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学习古文,体会古人的学问、道德,这是共学。学了以后能不能去做,道就是去行、去实践。可以去做,可是不见得在遇到很大的挑战的时候还能屹立不摇的去遵守这些教诲,这些做人的标准。所以我们熟悉孟子说的一段话,叫「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发现,现在人一富贵,坏习惯都来,贪污的人愈来愈多,他在富贵面前没有守住做人的节义。「贫贱不能移」,现在人穷了,看到别人吃好的、用好的,他会巴结谄媚。这个都立不住做人的气节了。「威武不能屈」,人家一威胁了,自己原则就没有了。这个能做到孟子讲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个是立得住了。

  在历史当中,我们所谓「国家昏乱有忠臣」,太平盛世的时候还不容易看出来谁是忠臣、谁是小人。刚好唐朝遇到了安史之乱,可能安史之乱大家比较不熟,举一个人大家就知道了,杨贵妃。安禄山是一个很会谄媚的人,尽讲好听话,还认杨贵妃为干妈。结果唐玄宗并没有看出他是小人,后来还重用他。结果他造反,一下子唐朝的半壁江山全部都被他打下来。而守城的这些官员,都是读圣贤书的,遇到这种危难很多人都投降。而立得住的,最明显的,也是名留青史的,就是张巡、许远这两位臣子。他们被安禄山,他们是死守,坚持了好长一段时间,让唐朝的军队能缓过气来。假如没有他们两个死守睢阳,唐朝的江山可能就没了。而且是安禄山把他们抓下来,因为到最后已经人都死光了,没办法了,寡不敌众,安禄山把他抓起来,他一点都不恐惧,还骂安禄山「叛臣」。结果安禄山把他的牙齿都打掉,他不为所惧,照骂。我想说安禄山遇到这样的凛然大义的忠臣,我看他可能脚底都发抖,只是他不敢表现出来而已。真的,遇到这样子的人谁都畏敬!所以这个张巡、许远是真正在危难当中立得住。

  而立,再高一层是权变。我们常常说,学问要通权达变。有一个现象就是,好像学了经典,学了传统文化,做起事来有点别扭,有点好像不知道怎么做好,那个就是要继续迈向通权达变的目标。而这个权变其实不难,难在我们的心态要对,只要能时时想著怎么做对每一个人是最适合的、最好的、最有利的,往这里去思考,方法就出来了。好方法都是从利人的心、爱人的心当中出来的。

  而这个权变当中,有一个读书人叫张奉,他有一个朋友叫毛义。当时候是比较乱的时代,读书人有气节,都不愿意出来当官,不愿意为虎作伥。结果毛义刚好接到当时候朝廷的檄文,请他做官,他真接了。张奉还有一些算是同参道友、同学就很不能理解了,「他怎么这么爱好荣华、爱好虚荣」。而且毛义接了这一个聘书的时候还笑得很开心。张奉,尤其是跟他是比较熟的朋友,好朋友,看了之后就非常生气,「我错看这个毛义了,原来他也是贪蝇头小利之人」,就跟他断交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毛义的母亲去世了,毛义从此以后就没有再出来当官了,守节,然后独善其身,好好读书,教书,没有再出来当官。结果张奉这才发觉错怪了毛义了。张奉说,「原来他当时候的笑不是因为自己得了个官位而笑,是因为他想到了我的老母亲不用陪我挨饿了。」所以他是为了他的母亲,不能自己守节,把母亲给饿坏了,不行。可是母亲安享晚年之后,他就终身不出来当官。这个是懂得权变。

  我们再来看一篇权变的文章,在五十三页倒数第二行,这一篇文章。其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在力行的过程当中,它都有权变的。这一个故事是孝道的权变。我们看一下。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

  曾子是个大孝子,帮他父亲去整理农田,刚好在处理瓜田的时候,不小心把那个瓜的根刨断了。那个根刨断了,那整个瓜就都完了。

  【曾皙怒。】

  他的父亲很愤怒。

  【援大杖击之。】

  刚好旁边有一支很粗的棍子,他爸爸一气之下,拿起来就打他。结果一打下去:

  【曾子仆地。】

  就昏过去了。

  【有顷。】

  『有顷』就是过了一会。

  【苏。】

  苏醒过来了。大家想一想,我们被父亲给打昏了,醒过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痛死我了」,是吧?还是,「气死我了,打那么重,不跟你好了」?你看,很容易一起来,一定是想自己了,或者是愤怒了、不高兴了。但是我们看曾子:

  【蹶然而起。】

  赶紧爬起来,然后马上去给父亲请安。

  【进曰。】

  父亲:

  【曩者参得罪於大人。】

  以前称父母都是父亲大人、母亲大人,很恭敬。『曩者』就是刚才,我做错事,得罪了父亲。父亲:

  【大人用力教参。】

  父亲你教训了我、教诲了我。

  【得无疾乎。】

  父亲,您有没有不舒服?您有没有气著、气伤了?你看,被父亲打昏以后,一醒过来,先去关心我父亲有没有身体气坏了,或者是现在还在那儿气,有没有?赶快去了解。结果问完父亲,好像应该身体没什么损伤。

  【退屏。】

  他退到屏风后。

  【鼓琴而歌。】

  他把他的琴拿出来,唱了一首歌,我不知道是不是「跪羊图」。唱了一首歌。大家知不知道他为什么唱歌?接下来说:

  【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

  这个『平』,我当下的体会是,让他了解孩子没事,唱歌还很洪亮。因为他怕他爸打下去,在那里嘀咕、担忧,「会不会内伤?」所以他马上唱得很大声,告诉他父亲,No problem,没什么问题,不要担心。再来,这个「平」字也是什么?绝无对父亲的任何的情绪。有时候我们当长辈的也很怕晚辈是不是情绪不高兴或者怨恨?他唱著唱著,让他父亲了解他的心情,健康,谢谢父亲教训我,我很受教,没有生气。所以以前的人真的是这么细腻体恤父母。有一个孝子,每一次他犯错了,母亲生气了,萧道寿,就拿著棍子给他妈,「母亲,请你教训」。他妈处罚完他,他恭恭敬敬站在旁边,等他母亲稍微心情放松了、有点喜色了,不生他的气了,他才敢离开。我们看古代孝子心非常的柔软、体恤。所以他唱歌让他父亲看。我们「慕贤当慕其心」,看到曾子在跟父亲的应对当中那一颗心,我们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孔子听到了这一件事,就告诉他的学生,这个曾参假如来了,叫他不要进来了,我没他这个学生。结果曾参听了以后,就觉得我这么做也没错吧!

  【自以为无罪。】

  可是老师又说到,「叫他不要来见我了」,他也想那是不是还是有哪里不妥?所以:

  【使人谢孔子。】

  就来请教孔夫子了。大家想一想,假如我们今天这么做了,孔夫子责备我们,我们能接受吗?「我已经做得这么孝顺了,打我我都没躲了,还挑。有什么了不起!」那麻烦了,那对孔夫子就失去信心了。所以这一些学生对夫子很有信心,还是赶紧派人来请教。所以现在的人有时候意见跟圣人不同,就听自己的,不听圣人的。这个时代学习最大的障碍,傲慢。

  【孔子曰。】

  就转告了。

  【汝。】

  是指你,就是对学生也是提醒了。你们都有听过我讲过,那个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而舜侍奉他的父亲,只要他父亲需要他协助了:

  【索而使之。】

  叫唤他了。

  【未尝不在侧。】

  他很敏感,父母需要他,他赶紧就过来帮忙了。

  【求而杀之。】

  他的父母动了坏念头了要伤害他的时候,都找不到大舜。

  【未尝可得。】

  或者杀不了他,他都想方法克服掉、逃掉了。而且他是:

  【小棰则待。】

  父母拿著小棍子打他,他就接受这个处罚。

  【大棰则走。】

  父母的棍子太大了,赶紧跑。这个就是权变。

  【以逃暴怒也。】

  当下失去理智了,棍子又这么大,一下打到头怎么办?是吧?会出人命的。

  【今子委身以待暴怒。】

  你父亲拿那么大的棍子,你还屈著身在那里等著被他打。

  【立体而不去。】

  真乖,动都不动。

  【杀身以陷父不义。】

  你爸给你打出问题、打死了,你陷你父亲於不义,你父母终身遗憾,生不如死。

  【不孝孰是大乎。】

  这样子假如出状况了,那真是大不孝,这个是很大的不孝了。

  【汝非天子之民邪。】

  你不是天子的人民吗?

  【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就是说你的做法很可能让天子之民死了,甚至让他的父母痛苦一辈子了,这个是很大的罪过。所以: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曾子算很用功了,又在孔子的门下挺久的了,但是这里还不懂得权变,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是最适当的。所以,处在任何境界当中,都能合情合理合法,这个『义』,合情合理合法,权变的意思,这是不容易的,这算是学问很高的境界了。这个是孝的一个权变。之后,还有提到悌忠信这一些我们再来举例子。接著我们来看,「孝篇」后面两篇「绪余」,这主要谈女子的孝道,一百三十二页。大家读了这几篇故事、文章,有没有觉得读文言文挺有味道的?跟读白话文不大一样。文言文每个字,那个背后深意我们体会到了,真的是读著读著,「三月不知肉味」,觉得这个有味道,世间这些享受没有这个味道浓。我们看到这个「绪余」第三篇,孝道的第三篇。

  【孝者。所以事亲也。】

  孝就是强调如何侍奉自己的父母。

  【人子之身。】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来自父母。

  【父母之分身也。】

  所以我们的根是父母。今天我们不孝父母了:

  【则此身根本已失矣。】

  那我们就没有做人的根本了。身来自父母,还对父母不孝,那天地都很难容了。

  【有身如无身矣。】

  人没有孝心了,就行尸走肉了。不过这个时代因为很缺乏伦理道德教育,有少数特别的家庭,他的父母可能是不懂,虐待、残害他的孩子。尤其像我们跟孤儿院里面的孩子,你跟他说孝顺父母,他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那我们宣扬传统文化,契理契机,大家到孤儿院去,讲「父母呼,应勿缓」该怎么讲?那你要告诉孩子,生的放一边,养育恩德大过天,就是养育的恩德大过生育。养育是一点一滴,从我们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一把屎一把尿这样拉拔上来,养育之恩是很大的。而且没有血缘关系,又全心全意照顾你,这恩德太大了。这个时候要让他们知恩报恩,更珍惜这个孤儿院里面的老师、孤儿院的创始人,对他们的恩德。其实这个孝字就是饮水思源,知恩报恩。

  而面对,说实在的,家庭变故,人生当中有发生一些很悲惨经历的人,我们可不要一下子又把这些大道理给他压,他会反弹。所以还得要了解客观的情况。这个时候他的情绪非常激烈,要先让他的情绪可以疏通,发泄掉。所以这个时候让他讲出来,陪伴他、爱护他,让他信任我们,这个很重要。等到他在情感当中很能接受我们,再引导他走出那个愤怒。因为说实在的,人不放下愤怒,伤害最严重的是谁?是自己。我们也是抱著爱护他的心,慢慢的引导他,放下这些情绪跟怨恨。紧接著更重要的,要让他宽恕、包容他生命中这些不幸,原谅没有负责任的亲人,因为这些亲人也不懂。「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也没学,他这些长辈也不懂。所以他们不懂,做错事,他们也很痛苦!总要让他宽恕、包容。说坦白的,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同时也是放过了自己。把那个怨恨放在心上,摧残的也是自己的身心。

  所以这个时代因为缺乏伦理道德,很多人的人生有不幸,我们真的要让一个人能身心健康,真的要有耐心去帮助、去引导、去协助。所以对人要有爱心,帮人要有耐心。假如我们帮著帮著,脾气上来了,「孺子不可教」,那还是我们真心是假的。真心不会变的,是有耐心的。而我们今天接受父母的养育、教育,假如还不知道报答,那这个有身就如无身,因为我们是已经没有做人的根,行尸走肉。

  【父母之身。祖宗之分身也。】

  所以这个是一脉一脉相承下来。

  【孝父母。即孝其祖宗矣。】

  而人走入婚姻,这个婚姻的意义,「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些经典里面最重要的教诲,大家要把它记一下,说不定哪一天北京大学请你演讲,你最起码要给他来个几句,人家觉得你很有学问。当然不是拿来炫耀的,是要讲讲,人家对你才有信心。尤其你到北京大学去,普通话就要很标准。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走入婚姻,成立家庭,是继承家道,继承家风、家规、家学、家业,承传祖先的家道,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父母。对下是继后世,好好教育好下一代,让这么好的家道世世代代去承传。所以时时想著上一代,是「老」,把老人放在心上,把祖先放在心上,慎终追远;时时想著下一代,是「子」。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就是这一个「孝」字,合成一体。孝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连婚姻都是孝道的实践。所以这里讲到,孝父母即是孝祖宗。

  【而女子之孝。则尤有进。】

  女子的孝比一般为人子的孝又进一步,难度更高了。

  【在家则孝其父母。出嫁须孝其舅姑。】

  这个『舅姑』,「舅」是指公公,「姑」是指婆婆。这个「姑」字单独是指婆婆,假如加一个「小姑」,那就是先生的妹妹;「大姑」,先生的姐姐。所以出嫁须孝顺公公婆婆。

  【盖以夫者。舅姑之分身也。】

  主要是因为丈夫是公公婆婆的分身。

  【人每爱其夫。而以舅姑谓无生身之恩。恝然置之。】

  这个字念「夹」,意思就是不加理会。就是对公公婆婆冷淡,提不起孝心来。这一段是告诉我们,女子爱他的丈夫,可是她觉得公公婆婆对她没有生育、养育的恩德,所以就不愿意孝顺。

  【抑思舅姑之育夫。】

  这个『抑』,就是指应该,这么想一想。这个「抑」,它有这几个意思(益、宜、应该),都讲得通。这个「宜」就是,人这么想才对,这么想才适宜。这个「益」就是更加应该这么去想。这个都讲得通。你要想著,公公婆婆养育我的丈夫,跟我的父母养育我是完全一样的辛苦。

  【夫妻一体。而谓可忽乎哉。】

  这个夫妻是一体的,怎么可以分彼此?「这是你爸爸,那个才是我爸爸」,分得这么清楚,那就已经没有能够怀著夫妇一体的心来经营家庭、来侍奉公公婆婆了。所以我们婚姻的仪式里面,迎娶回到家里面,丈夫带著新娘进家门,接著是喝交杯酒。这个交杯酒是用葫芦瓜做杯子,是同一个葫芦瓜劈成两半,肉是苦的,盛的是甜酒,夫妻喝这个交杯酒。代表喝完这杯交杯酒,夫妻很自然的提起什么心态?你们都没喝过是吧?回去补喝。这个太重要了。所有的礼仪,在那种庄严肃穆之下,会让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刻。所以这个喝下去,就让夫妻生起的是同甘共苦。而是同一个葫芦瓜,所以不分彼此。既然不分彼此了,哪还有你爸爸、我爸爸的?

  所以人有时候心态不对,讲起话来让人很难受。「你爸」,你看那个讲出去了,分得这么清楚,「我爸」。有时候连言语都得罪家里的人。应该说「咱爸」、「咱妈」,都是一样的。再来,「财物轻,怨何生」。你称呼也好,然后钱财也好,都要尽人情,都要体恤人情。你不能说,「你爸给五百,我爸给六百」,那就不平了。「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不要讲情绪的言语,要讲柔软、体贴的、不分彼此的言语,人家听了欢喜、安慰。而且这个夫妻真的是要视为一体。让公公婆婆觉得多了一个女儿,让岳父岳母觉得多了一个儿子。我们称这个女婿叫「半子」,像儿子一样,那你就痛快做个「全子」,做彻底一点,比儿子还孝。那不简单。甚至於是让他的儿子都生惭愧心,那这个女婿做得不简单。

  而夫妻孝顺公婆、孝顺父母,这是真正爱护自己的孩子,给他最重要的人格基础,他就学到孝道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假如妈妈不孝顺公公婆婆,孙子很痛苦,孩子很痛苦。我们曾经问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问他们,因为刚好跟他们讲,「女子要有德行,要妇德、妇言、妇功、妇容」,结果接著就问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媳妇好?」让他们谈谈他们的想法,我们也了解一下这些四五岁的孩子是怎么想的。结果很奇怪,最多的答案是什么?是要对爷爷奶奶好。从孩子的回答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老人跟父母冲突的时候,谁在旁边流眼泪?谁的心在滴血?小孩。为什么?他跟爷爷奶奶也是天性的关系,那分亲爱,他怎么会愿意看到爷爷奶奶痛苦、爷爷奶奶被骂、爷爷奶奶被虐待?这都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得真正了解到,以身作则,成就孩子健全的人格。

  【女子以节孝为主。】

  这个『节』就是操守、志节,当然就是有德行。

  【万善百行。惟孝为尊。】

  孝是百行之首。而且女子被称为孝妇的时候,请问谁最光荣?她的婆家最光荣。所以有一句话叫「母夸女」,母亲夸自己的女儿,「门脚底」,出不了这个门。而且出去了,人家听了还觉得挺起鸡皮疙瘩的,自己在夸自己,老王卖瓜,是吧?可是「婆夸媳」,婆婆夸媳妇,「传千里」,谁听了谁高兴。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却能夫妻一体的心去孝顺婆婆,谁听了谁感动。所以这个「婆夸媳,传千里」。而且,一个家和不和,跟这个嘴巴很有关系。「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言兴家,一言也丧家。所以多说肯定的话,多说鼓励、感恩的话,全家都是和气。而这个婆婆夸媳妇,传出去以后,后来媳妇知道了一定很感动,儿子知道了很欢喜。而且婆婆只讲媳妇好的,不好的不讲,这个媳妇就想了,我这些好,婆婆都夸;不好人家都不提,这么给我留面子。她惭愧心就起来了,那就愈做愈好。所以我们总要去体恤,体会到人心的变化。所以说好的,她受鼓励,潜力发挥,惭愧心起来,愈来愈好。这叫良性循环。可是假如骂媳妇,还拿个麦克风,号外号外,大家都过来听。人有时候不理智,都没去想到讲出去以后会怎么样,反正我不讲不痛快。讲完,后面就有苦可受了。

  所以夫子讲,「忿思难」。人讲话,尤其愤怒的时候不要讲话。愤怒一讲话,所造成的后果很难收拾。那个一愤怒,翻旧账,讲刻薄的话,人家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原谅,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所以有一句话说,「三年交情」,三年的好朋友交情,「一语寒心」,讲那个话让人家凉到脚底,「温情尽消」,这个交情就没了。所以「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不然你这个愤怒出去了,彼此的冲突、对立起来了,你可能以后就要担心受怕了。这一些提醒我们言语一定要心平气和去讲,欢喜赞叹去讲,绝不可愤怒去讲。所以老祖宗说「心平气和则能言」,才能讲话。不然后果都不好。所以假如脾气快发起来了怎么办?赶紧先避开,「对不起,我先上个厕所。」不然你发出来就很难收拾了。去厕所,看你要发泄发泄,调整一下情绪都好。但是你得忍住,心平下来再去讲话。

  同样的,教孩子也是一样。发脾气不要教孩子,教孩子的时候就不能发脾气。因为你带著情绪讲的话,所有的道理都没听进去,留在孩子的印象就是,「我妈脾气很大」、「我爸脾气很大」、「我老师脾气很大」,「今天真衰,被他抓到了,骂一顿,改天不要被他抓到」。道理都没听进去。所以我感觉我父亲教训我的时候不带情绪的。所以我的印象很深,我爸爸教训我那个景象我都还历历在目。而且我爸教训我的时候,可能是那个浩然正气,一句接著一句,很顺。真的,你一心为孩子,祖宗保佑加持,那道理都如泉水一般涌出来。因为我爸就说,「奇怪,我跟你妈又不大会讲话,怎么生这个儿子这么会吹牛?」我说,「爸,你有所不知,我小时候你教训我的时候,那个真是辩才无碍,统统不用逗点。那个时候记忆犹新,就是那个当下学会的。」所以确实掌握情绪很重要,才能掌握好自己的未来,才能掌握好这个家庭的未来。

  所以这个是提醒我们,愤怒之后很难收拾,总要冷静,调伏自己的脾气。所以有一句话提醒我们,「家丑不可外扬」。因为你把家里人的不好讲出去,说坦白话,我们冷静想想,我们把先生不好、太太不好、公公婆婆不好,出去讲,有哪一个人是把家里的不好讲出去,然后听的朋友说,「我真尊重你,你讲得真好」?一个也没有。反而愈让人瞧不起你,瞧不起我们的家庭,是吧?然后传得沸沸扬扬的,所有听到的人都瞧不起这个家。这叫自取其辱。人家说,你婆婆对你不是很好。你说不错,很好,好在哪,都还是只看婆婆的好,这些朋友对你肃然起敬。所以媳妇都只记婆婆的好,只讲婆婆的好,传回婆婆的耳朵里,人都有良心,「我对她不好,她一字都不提,只宣扬我的好」,慢慢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家就愈来愈好了。这里提到:

  【万善百行。惟孝为尊。故八德以孝先焉。其各勉之。】

  我们一定要勉励自己,从百行的根,孝道,开始做起。下一篇又提到:

  【女子之孝。不仅温凊定省而已。】

  不只是冬天暖被窝,夏天搧凉席,晨昏定省,就是这些生活的礼节、问候、体恤而已,不只是这样子而已。

  【凡各项事务。与父母舅姑。有切实关系。皆当挺身担任之。】

  其实很多古代的读书人,他刚好出外当官,为什么他能一心为国家,他不担心家里?因为他们是夫妻同心,他很放心自己的太太,一定一心一意照料好这个家。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夫妻的道义、情义、恩义。所以这里也提到了,女子面对自己的父母、舅姑,有切身关系的时候,要挺身去扛。

  【惟情有难易之不同。】

  就是还是有比较难或者比较容易,一般的人的一种感受。觉得孝顺父母比较容易,孝顺公公婆婆比较难,或者是在哪一些事情上还是比较困难做。我们接著看,哪些是比较难的。

  【如未嫁时。】

  女子还没嫁的时候。

  【倚父母以生存。】

  倚靠、倚赖父母长大成人。

  【则奋不顾身。以急父母之事。】

  这个姑娘在家里,父母有什么急难的时候,奋不顾身来做。

  【乃良知良能之发现。】

  她『良知良能』自然的流露,「良知」就是不学就知道。什么不学知道?爱父母。你说那个孩子,一两岁、两三岁,对父母那种亲爱很自然,这不用学的,天性。「良能」,就是不用思虑就会的。这个都是指我们本有的这个天性良知。

  【犹亲亲之本心也。】

  亲爱父母亲的这一个本性自然流露的。

  【迨既嫁以后。】

  这个『迨』就是等到,到了嫁人的时候。

  【有夫与子以牵其情。】

  有丈夫跟孩子的情感牵动她,这个时候对待自己的父母:

  【此时对於父母。亦奋身急事。一如未嫁时。则其至性。】

  一个女子,嫁出去有了丈夫、有了孩子了,对父母那种奋不顾身的孝心没有丝毫的改变,那这个女子『至性』,不简单,这个是不容易的。

  【不为私念所夺。】

  她的这个孝心没有任何的私念去影响她。

  【若非有毅力者。曷克至此。】

  这个『毅力』就是坚毅,永不改变的这一颗孝心,才能够做得到。

  【至子妇对於舅姑。】

  就是这个媳妇面对公公婆婆。

  【似无毛里之属。】

  这个『毛里之属』,它是《诗经》的「小弁」这一章,《诗经》里面的一篇诗文。这个「毛里」,毛是指衣服的外表、表面,里是指衣服的内里、内边。所以毛是指父亲,里是指母亲。其实强调的就是,我们是连在父母身上的,我们的怀胎、成长,都是依附著父母长大的。其实这个「毛里之属」也是强调父母的养育。所以公公婆婆没有亲自养育我们。

  【未蒙抚育之恩。】

  但是为什么还是孝敬?

  【无非敬夫所尊。】

  因为尊敬自己的丈夫,因为公公婆婆是丈夫最恭敬、最感恩的人。

  【爱夫所亲已耳。】

  所以夫妻一体,敬夫所尊、爱夫所亲的这个态度。

  【乃能推孝父母之心以孝之。】

  拿对父母的孝心推己及人来孝敬自己的公公婆婆。这样子确确实实是:

  【修人补天。】

  其实我们看到『修』字,就是修养,德行。看到『人』、看到『天』,我们就想到《三字经》有一句话,「三才者,天地人」。人最可贵的就是以天地的无私为榜样,效法天地的无私,成就自己的德行。要提升德行,最重要的要去私心,不要自我,不要自私自利。要能放下我这个私心,夫妻一体,共同来孝顺公公婆婆。去了私心,真的才能把天地的无私演出来,才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个《中庸》里面讲的,我们才配人这个身分,才能配得上这个三才的身分。

  【尤恒情所难。】

  就是一般的人情觉得这个不容易,把公公婆婆视为自己的父母,不容易。

  【而至孝之人。则无所谓难者。】

  其实说实在的,难跟容易是自己的私心、自己的好恶造成的,事情上没有难易。假如是真正至孝,真正都是把道义摆在第一的人,道义,应该做的,他觉得再难他都会去做,他不会退缩、不会逃避。所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这个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就在这里。而且真的,人真的是时时想著「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就不会觉得很痛苦,他也不会觉得很艰难。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大同意我说的。举个例子大家感觉一下。三、五十年前的妈妈比较不容易,还是现在的妈妈?这个问题这么难吗?你看三、五十年前,一个妈妈要养六个、八个孩子,而且什么都要自己,纳鞋底、做衣服,都要靠自己的能力。然后常常忙到半夜还在那忙。早晨,又跟婆婆住在一起,天还没亮就要起来做饭了,一天睡不到几个小时。我们有时候想说,以前这个奶奶还是妈妈,这样的日子居然过了三十年,怎么过来的?我一天就昏倒了。可是大家看,这老奶奶、老妈妈,从她们嘴上讲过一个「难」字吗?讲过一个「苦」字吗?没有。可是现在的妈妈,吃香的喝辣的,是吧?才带一、二个孩子,常常就「苦苦苦苦苦,难难难难难」。所以苦跟难不是遇到的境界,苦跟难在哪?心。都想自己了,都只有自己了。忘了自己就不苦不难,时时只想自己就又苦又难。所以得把真正苦的根找到。

  我们从这个难字,我们举几个例子。比方唐朝有一个女子姓李,一讲到姓李,好像所有我们姓李的学长与有荣焉。她嫁到张家,结果她的先生不幸去世了,留下一个婆婆,瞎了眼睛,又很急躁,脾气大;又很傲慢,刚愎自用,动不动就骂人。而这一位李氏就去乞讨,当乞丐,把乞讨到的东西来奉养她这个瞎了眼的、坏脾气的、刚愎自用的婆婆,又会谩骂、咒骂别人的婆婆。请问诸位学长,你们现在有遇的比她难的吗?有没有人去做乞丐的?没有。所以大家想一想,这个当乞丐已经够苦的了,女子去当乞丐更苦,而当乞丐来奉养婆婆已经是很难了,又要奉养瞎了眼睛的婆婆,又是脾气大,又骂人。所以她所处的是至苦至难的人生境界。但是大家想想,她觉不觉得苦?她觉得我心安理得。这样的人你看她很苦,人家眼睛一闭上,三分钟以内就睡著了,她无愧於天地。我们现在感觉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尽到本分,还得吃安眠药睡觉。

  但是大家要了解,人欠你,天会还你的,人世间没有吃亏的事情。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个人后福无穷。她在奉养婆婆的过程当中,还有那个有钱人拿著一百两要来娶她。她拿著那一百两就丢回去给他了。你看这么苦、这么难,面对这么多的钱,如如不动。还有一些男人拿著漂亮的衣服、食物要给她,她都把它扔回去,很有气节。后来把她婆婆送走了,处理好后事,尽心尽力。最后削发为尼,活到八十八岁,安详坐著就走了,一点都没生病。所以大家觉得,这个苦跟难值不值得?太值得了,最后这么殊胜。想不想坐著没生病就走了?所以人欠你,天还你。人生总得不计较,总得学吃亏,吃亏是真正的福气。所以这个奉养自己的婆婆真的很难。

  还有是面对生死危难的困难,很多女子在这个当下完全置生死於度外,去解救她的父母、她的婆婆。我们都听过「杨香扼虎」。古代杨香,有一天跟父亲出去耕田,刚好有一只老虎把她父亲给咬住了,千钧一发。结果杨香看到父亲有危难,就全身心扑过去,以最快的速度走到老虎面前,就把老虎给抓起来,「你敢咬我爸!」一下子把那个老虎给揪起来,抓著它的脖子,这个颈部拉起来。这只老虎被她吓了一大跳,「我怎么没遇过这样的人,居然有人不怕老虎的?」就被她吓跑了。救了她的父亲。大家想一想,杨香当下那个念头完全没有自己,也完全没有死这个概念,只有她父亲的安危。那个动作,虽然只是一个动作,那都是人至孝至爱的流露。古人可贵,古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是在这个细微的动作里。

  另外有一位张姓的女子,「顾张待雷」。这个都是在《德育故事》整理出来的这些风范,而且大部分都是参考史书整理出来的。这个都是我们这些古圣先贤表演出来,真正是可歌可泣的风范。这一位张氏,刚好她梦到神明告诉她,她前世不珍惜圣贤的书,圣贤的这些文章,不惜字纸,糟蹋了这些经典,上一世本来要接受雷轰的结果,刚好前世生病就死了,还没有接受这个雷轰的结果,所以这一世还得要受这个果报。所以人明白这些因果报应的时候,就真正要期许自己不要再造恶事了。造的每一件恶事,就像一颗不好的种子,它迟早缘成熟了会发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他们共同强调的教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不同民族、宗教对於善报恶报的说法不完全一样,但是它的精神都是劝人要行善,不然会有恶报。

  而这一个教育非常的重要,因果报应的教育。为什么?人学习伦理道德,耻於作恶,他的羞耻心起来了,他不愿意作恶。而学习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不敢作恶。因为他有畏惧的心、敬畏的心。而一个人产生对伦理道德的尊崇,进而耻於作恶,这个没有几年的教化还真不容易达到。可是因果报应一讲,人就容易记住,他就警惕,「我这么做了,殃及我的子孙了,殃及我自己」,他就懂得警觉跟收敛。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人又说因果报应是迷信。这个我们得冷静去看待。为什么?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都印证,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我们的经典当中,《诗经》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尚书》说,「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个天作孽就是说每一个人的命不同。为什么会有命?跟前世的善恶报有关。不然为什么差异这么大?一定有前面的原因,这是天作孽。以前已经做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可是我们当下可以断恶修善,转变命运。可是假如前世已经做得不好了,命不好了,这一世还不肯好好修,那就叫自作孽了,那命就会愈来愈差了。所以「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而且《书经》又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现在要化解世界种种天灾、灾祸,不让人明白因果报应,很难挽回。这个我们得了解,不能说,「我讲了怕人家不接受」,都不讲了。其实说实在的,这是最后的救命丸,再不赶紧大家好好的去从自己身上,善有善报表演出来,不大力的去把这些历史当中真实的故事告诉他人,现在的人真的不知天高地厚了,肆无忌惮了,都没有什么怕的,都很敢做。都说,「死了就没了,这一生好好放纵」。他不知道果报的可怕。

  你比方说,你就可以告诉他,范仲淹善有善报,他的家族都很好。这个就是因果报应。你再举,这个县令抢了人家的钱,最后自己生病死了,五个儿子、六个孙子统统得同样的病死了。这个也是因果报应。他就会有畏惧,不能作恶。而且那个横财得到了,绝对是祸。所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就是《大学》里面讲的因果报应。而且,以不义的手段拿来的钱财,最后还是要散尽,而且还要受罪。因为你横取人财,你已经造孽了、造罪了。不只钱要还人,还要受罪,甚至还要殃及子孙。这些故事多讲,人才有一种警惕跟敬畏。

  所以这一位张氏,以前的人都懂,她认命。隔天一大早,确确实实那个雷声大作,她就想,我是因为自己造的罪孽,可是不能殃及我的婆婆。你看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还是一心想著她的婆婆。她赶紧走出门,在一棵桑树底下,就等著接受天律的制裁了。结果她在那儿等了一会儿,突然天空就放晴,就传来,「这个妇女是个孝妇,延寿三十年」。就她面对生死那一念,就是为她的婆婆著想,这一念善心感来延寿三十年的果报。所以我们从这几个故事都感觉得到,这些女子在行孝道的时候,确实她的心中是至孝,没有所谓的难易的问题了。

  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一则很难的,《德育古鉴》三十页。晋朝时候,陵城东边有一个人叫顾成,娶了钱氏女为媳妇,他是公公。结果媳妇刚好归宁,在她母亲家里。当时候瘟疫非常的厉害,瘟疫甚盛,「转相传染」,都会有生命危险。「有一家数口俱毙者」,都死了。「有巷不留数人者」,就是这个村里面整条巷子几乎没有人了。「令人神悸股栗」,人听到都会毛骨悚然,更何况是在其中的人,那就是更惊慌了。「至亲不敢过问」,连最亲的人都不敢去关心。「成先得是疾」,这个顾成先得到了这个病。「妇及诸子凡八人」,他的太太还有他的孩子家人总共八个人。「俱伏枕待命」,就是都躺著等死了。

  他的媳妇闻到这个讯息,「急欲趋视」,就要赶紧去看望照顾他们。父母尽力的阻止他女儿去。结果这个媳妇讲了,「夫之娶妻」,我丈夫娶我,「原为翁姑生死大事」,就是为了能够照顾好这个家,奉养好公公婆婆。「今翁姑俱病笃」,我的公公婆婆病得都非常的严重,怎么忍心袖手旁观让他们就这么死掉?那与禽兽有什么差别?所以,「吾往即死,不敢望父母顾也」,她是很坚定,假如我不去,我纵使活下来了,我良心不安,生不如死。所以纵使父母不愿意她去,她也得去了。「只身就道」,她一个人去了。这个顾成家里的人,都看到,「明见」,都看到了这些瘟疫这些疫鬼神互相讲,「诸神皆护孝妇归矣」,这个孝妇过来,很多的善神都护念著她一起过来了,「吾等不速避,受谴非小」,我们赶紧走吧,对孝妇无礼,我们还得受罪,还得犯罪了。所以「一家八口俱得活。此顺治甲午三月事也。」所以确实人的这个至孝可以化解很多的灾难,而且在他们的心中确实没有难易之分。

  今天就跟大家先讲到这里,这些「绪余」刚好讲完。我们下一次跟大家继续交流的是我们上次也有提到,十六页的「论孝悌」,《论语》论孝悌这一个部分。而父慈子孝,所以孩子要孝顺,父母要慈爱。慈爱表现在有智慧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下一次除了研讨《论语》的这一个孝悌以外,我们接著可以预习七十页「诫兄子严敦书」,马援写给他的侄子的。另外,七十四页是「诫子书」,诸葛亮「诫子书」,是教导他的孩子的。再来,九十一页,这个文章都不是很长,你们不要害怕,「训俭示康」,这个司马光教他的孩子的。父慈子孝,我们看看古代人家当父母的。尤其这一篇,训兄子,人家当伯伯、当叔叔都是非常用心来教育好晚辈。为什么?以祖宗的心来看,那是没有分别的,都像自己的孩子。这几篇我们可以先预习一下。好,那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