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处在今天的社会里,哪一个行业最重要


 2016/7/1    下载DOC文档    

  学生:岁次乙未年冬至祭祖。天地君亲师—《群书治要》的为君之道,恭录自蔡礼旭老师演讲集。

  在中国古圣先贤所讲述的五伦关系中,「君」是重要的一伦,也是三纲中不可或缺的一纲。「君」是指国君,延伸开来,所有的领导者都称为君,包括家庭亦是如此。《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家庭之中最威严的「君」是父母,一个家庭的带头人要很有威严,可以威摄整个家庭的后代,恩威并施,这就是父严母慈,其中「父严」之「父」,就是君。从前是大家族,有一、二百人住在一起,辈分最高、公认最有德行、有地位的族长就是君。所以一个人尊重领导者的态度,在家庭中就培养起来了。

  在二次大战前夕,欧洲的学者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存?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孝子贤孙,才能培养出国家的忠臣,所以教育最重要。

  壹、天地君亲师

  中国的老祖宗非常推崇「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这对家庭、社会、国家的影响特别大。所以从前,人们在祖先牌位旁,还会供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当然,君亲师也是效法天地的无私、天地的德行来扮演好他的角色。社会动乱,一定是从君亲师方面出问题开始,居上位者没有做好君、亲、师,在下位者不尊敬君、亲、师,国家就会动乱。

  《孝经》言:「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这是说不尊重君,不尊重至圣先师、古圣先贤,不尊重父母,这就是大乱之道。现在社会、家庭的现况是:二、三代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人,先要求自己,「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正己化人,学习的人、居上位的人自己先做好,德行自然能感动他人,进而唤醒人们的善根。

  「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只要能够贯彻三个精神,就能把它们扮演好。第一,「君」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懂得知人善任、反求诸己,这是君道。第二,领导者懂得落实「亲」的精神,如同对待家人一般的爱护下属,这是亲的精神,这样就能君仁臣忠。第三,懂得「师」的精神。师是引导、教导、指导,抓住机会点给他讲明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的道德学问、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扮演好师的精神。可见,君道并不是政治人物才需要学,无论是家长、单位领导或者是学校老师,都要持守君道,才能把我们的角色做圆满。

  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康失国,他的弟弟很无奈,想起大禹的教诲,写成「五子之歌」(见《夏书》),收录在《群书治要》卷二《尚书》中。经文云:「其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为人君者要安定民心,然后国家才能发展。「本」是基础,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民惟邦本);基础稳固了国家才能兴盛,国家才能安宁(本固邦宁)。这是大禹的教诲,他的心境是念念重视人民、尊重人民。

  大禹说:「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在大禹的眼中,天下每一位男女都胜过自己。这体现出他敬畏、尊敬、重视每个人;他不会轻视人民,更不会去糟蹋、奴役人民。由於大禹尊重人民,所以才得民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接著这一句话也很精辟,「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注解说这是「不见是谋,备其微也」,意思是说:埋怨、怨恨不能等到很明显、很严重的时候再处理,而是要在不明显、还看不见的时候就能感觉得到。「图」就是赶紧修正自己、施行好的措施赢回民心。领导者如是,我们在经营人生时亦如是。

  大禹又说,「予临兆民」,我带领、面对著亿万的子民,君临天下,「廪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廪」是戒慎恐惧,以非常慎重、诚惶诚恐的心情来治理天下。「若朽索之驭六马」,就好比用一条腐烂的绳索驾著六匹马拉的车,车速度很快,而绳索就快断了,如此驾车,心情如何?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慎重就不会出大状况。最后结论说,「为人上者,奈何弗敬」。当天子、当领导者的人,怎么可以不尊重臣民?所以,领导者最重要是有德,要把爱敬带头做出来。对这一句的注解,引用了《孝经》的经文说:「能敬则不骄」,能恭敬就不会傲慢,就不会对人民无礼,所以「在上不骄,则高而不危也」。

  这一段很精彩,是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这是珍宝,大家要捧好,真捧回去,家就会兴旺,团体就会兴盛。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是指大禹皇祖的教训:如果都迷乱、迷恋在欲望里面,只要犯了六种之中的一种欲望、嗜好,就一定会亡国。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这是夏朝的典章,讲述的是尧帝的治国之道,所以不只是孔子祖述尧舜。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都是以古圣先王为榜样,这是道统,一直传承后世没有中断。唐尧建都冀州,行的是大道,所有诸侯和老百姓都以他为天子。「今失厥道」,指太康失道,乱其纪纲,没有遵循尧帝、祖先的规矩、纲纪,以及治国的原理原则。「底」是招致,「乃底灭亡」指最后感来的就是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荒堕厥绪,覆宗绝祀。」「明明」是形容祖先大禹非常圣明,他是万邦的国君天子,有典有则;「贻」就是留,他将治国的规则、典籍都留给我们。而太康却没有遵守,荒废、违背了这些规则、典籍,造成祖宗的太庙都毁弃,后代不能传承下去(覆宗绝祀),因为国家被后羿夺走了。

  「其五曰,乌呼曷归,予怀之悲,万世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乌呼」这两个字跟「呜呼」相通,我们要归向哪里?我心里一想到此就非常悲哀。万世的老百姓都会埋怨我们。「依」是依靠,现在国家覆亡了,我们要依靠谁?以后如何复国?「郁」是心里非常忧愁、郁闷;「忸怩」就是心里很惭愧,「颜厚有忸怩」指愧对仁人贤士,现在国家变成这样,遇到仁人贤士都觉得抬不起头。「弗慎厥德」,因为不谨慎,败坏了自己的德行,「虽悔可追」,现在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参、周公教子与尊贤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公是落实「君亲师」的好榜样,他的教子与尊贤之道令人敬佩。

  在《群书治要》卷十一引用《史记》说:「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戒」是劝诫、告诫,周公教儿子伯禽相当严格。因为他们是贵族,假如不严格教导,孩子容易骄纵、放逸。在《德育故事》中提到,伯禽三次去见父亲,都被父亲处罚,他不知道原因何在,就去请教贤人商子。商子让伯禽去看南山的乔木和北山的梓木。他才了解到,乔木很高代表父道,梓木比较矮代表子道,所以,为人子对待父亲,要有为人子之礼,要懂得礼敬父亲,要懂得卑下。后来伯禽再去见父亲,就赶紧给父亲行跪拜礼,父亲很欣慰,说他得到了贤者的教导。从这个故事我们也看到周公爱子,并不是宠爱,确实是恩威并施,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导孩子,而且是慎於始,从小就要教导。以至於在他的孩子将去鲁国就任国君时,就先教导他当国君应有的态度,这是周公教子的智慧。

  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地位在整个天下是仅次於周成王,连成王也要非常礼敬叔叔。周公说:「我跟天下人相比,应该不是低贱之人(不贱矣)。周公很谦虚,说他是不低贱的,其实他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然而有如此高的地位却是非常的谦卑,不会因地位高而产生骄傲、奢侈。如同《孝经》所言:「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不骄傲、不奢侈才能长保富贵,而保有富贵更重要的是「和其民人」,就是照顾好老百姓。周朝分封诸侯,而分封诸侯最重要的是让这些诸侯代表周天子真正去爱护人民,他是受天子之命,他要忠於天子的信任,要好好爱民,而不是去作威作福。

  周公辅佐成王,要为国家做出很多重大决策,需要很多贤德之人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所以只要有贤德之人来拜见,周公马上恭谦的去迎接,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沐三捉发」是指周公接见的贤士太多,有时候贤士到来时,他刚好在洗头发,因为他对人恭敬,不敢怠慢,所以就赶紧把头发抓起来整理一下,还没洗完就去见这些贤士,往往洗一次头都要中断好几次。「一饭三吐哺」,吃一顿饭,可能贤士又来了,他就把刚刚放到口中的饭吐出来,赶紧先去见,所以吃一顿饭吐好几次,从这里看出他尊贤恭敬的态度。「起以待士」,是赶紧去接见这些贤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心里很担忧怠慢了贤士,让国家失去任用贤人的机会,都是存大公无私、为国举才的心。

  周公以自己的身教来期勉儿子,告诉他,「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你到了鲁国,要戒慎恐惧,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分怠慢了读书人,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严重的错误。所以愈在上位者,愈要谦卑。唐代魏徵劝谏唐太宗皇帝,有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在这十条中有提到,「念高危」,「则思虚心以纳下」。处在高位,要虚怀若谷,以谦虚的态度来接纳属下的意见,绝对不能刚愎自用。所以谦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爻都是吉祥的卦。

  《说苑》中有一段文章说,孔子带著学生去参观太庙,看到一个攲器,它没有装水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水以后它中正,可是水太满了,它就会倾覆倒掉。所以,自满没有不失败的,都是要循著中道。子路这时候就问夫子,有没有能持满然后不倾覆的方法,也就是说,有没有长保富贵不衰败的方法?夫子接著说,「高而能下」,地位很高常常能屈下来;「满而能虚」,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学识,但是能够虚心,不志得意满,满而能虚;「富而能俭」,很有钱但是能够节俭。现在很多企业家确实很有钱,他藏富不奢侈,藏富教孩子,节俭才能长保富贵。「贵而能卑」,身分高贵却能自卑尊人;「智而能愚」,有智慧但是不骄傲,不自以为是,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觉得自己不足,自己还是愚昧;「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懂得戒慎恐惧来对待事情,尤其是出国征战,虽然勇猛,但是毕竟打仗都有可能伤亡,不可不谨慎,诚惶诚恐的去做。能够时时戒慎恐惧才是大勇,才能成就事情,匹夫之勇会坏事。「辩而能讷」,辩才无碍但是韬光养晦不张扬,「讷」就是不去卖弄言辞,懂得收敛;「博而能浅」,学问广博,却自觉还很浅薄;「明而能暗」,很多事情看得明白但是不苛刻,有时候懂得装糊涂给人台阶下,叫难得糊涂。能够做到这些才能够长保富贵而不衰败。

  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身」是在《群书治要.君道》中强调的重点。假如我不是一国之君,也不是团体的领导者,这些教诲我也能奉行吗?现在天下乱了也是我的责任吗?天下乱了跟我有关系,是我的责任。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色有好的榜样,都能把人的善心唤醒。我们对民族、对人类有责任,应该带个好头,扮演好每个角色,给他们好的影响,这也是对天下最大的贡献。

  胡小林董事长是一个企业家,做了很好的示范,现在带动了无数的企业家来扭转整个商道。每个人都可以对天下有极大的利益,怎么可以说天下安危跟我们没有关系?所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武侠片也说,国家存亡之际岂可言儿女私情!民族、天下危亡的时候,不能只想著儿女私情,夫妻要同心传家道,为社会做榜样。

  台湾有一位女士陈树菊,当选为「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也当选了「富比士」慈善英雄,得了两个世界性的大奖。她从事哪个行业?卖菜的。她从小学毕业上初中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就压在她这名十三岁孩子的身上。她体会到没有钱给亲人治病,是她人生的遗憾,就把遗憾变成动力,尽心尽力去资助特别困难的人。以她这样一位卖菜的女士,竟然能捐出一千多万元台币!她做慈善的心是尽心竭力,是完全奉献,没有丝毫为自己。

  她有一句话很有哲理: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是数字而已,没有发挥价值;可是,钱在非常危难的人手上,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她三百六十五天都欢欢喜喜的在卖菜,她说自己最喜欢赚钱,因为赚愈多帮助的人愈多(重点在后半句)。她非常朴实,决定不是赚很多钱然后去挥霍。她的事迹在台湾报导之后,整个社会出现一个现象,小额捐款的人快速增加。因为受到她的感召,觉得我们的经济都比她还好,她竭尽全力为社会奉献,我们跟她比差多了。所以一个女子带动整个社会行善风气,怎么可以说一个人的力量小?

  中国的白方礼老先生,论经济、体力和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他高,可是他却成为行善最好的榜样。为了下一代能够读书,老人家绕赤道十八圈,捐了三十多万人民币,感动了无数人。后来还被拍成电影,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如果各行各业都有人力行仁义忠恕,就可以带动一方的风气。告诉大家有一点很重要,陈树菊女士之所以能够变成台湾的精神,是因为她每天必看师长讲经,这是重点!

  所以,我们觉得师长老人家的教学太有价值了,他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当中,依照他的教诲去落实,都可以成为各行业的榜样。陈女士可以,胡小林老师可以,我们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只要把天下的安危放在心上,这些经句我们就可以用上。我们这一生的目标是成圣贤,从哪里跟圣贤效法?是他的身高、体重?是他的动作?不是。「慕贤当慕其心」,要效法他的心境。

  孔子为什么成为圣人?因为他觉得天下的安危是他的责任。所以夫子说,「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他不怪天下人破坏这些文化,他只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把诗书礼乐弘扬开来。所以夫子他能讲出「躬自厚,而薄责於人」(《群书治要》卷九《论语》),这是他老人家的心境。我们看到老人家「躬自厚」,就会想到当五伦关系中发生状况时,会完全不指责对方,只反省自己,因为至诚就能感通对方。

  例如在君臣关系当中,春秋时代的史鰌劝卫灵公要任用蘧伯玉,不能用弥子瑕,弥子瑕是佞臣。他劝了很久,卫灵公都没有听。结果直到他断气的那一刻,史鰌也没有责怪他的君王,而只是责怪自己。他断气前还在为国家著想,交代他的儿子说:我没有尽到忠,我死后没有资格放在正厅,你把我放在窗户底下就好。儿子很孝顺,就照办了。

  卫灵公来吊唁,一进来看到棺木摆在旁边,非常震怒,对他儿子讲:「你这不孝子,怎么把父亲的棺木乱放?」儿子说:「这是我父亲生前最后一口气时交代的,说他没有尽到忠,不能劝君王任用蘧伯玉,这是他的过失,所以他没有资格放在正厅。」他到死亡的那一刻都不指责别人,而是在反省自己,这是至诚的忠心。卫灵公一听,当下非常震动,回去之后就罢黜了弥子瑕,任用了蘧伯玉。我们要了解,任用忠臣而不是奸臣,这对国家、人民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诚如《群书治要》所言,「为君难,为臣不易」,为人君者真正是不容易,要处处给天下人做榜样,国家才能够真正长治久安。师长上净下空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二十五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崛起,都是认真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国家才能传世久远。只要一疏忽,不听老祖宗的教诲,社会就出问题,政权就被别人夺取。

  古圣先贤教导后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是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社会安定,国泰民安,才能传之久远。要尊重文化,尊重圣贤,教育是以「孝亲尊师」为根本,这是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中国还存在,就是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种文化的承传,方能永远不衰、永远不变。

  诚愿天下为人君者都能够真正落实古圣先贤「君亲师」的教诲,反身躬己,尊贤远佞,惩忿戒贪,真正为天下百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真正缔造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永续和谐以及天下的太平盛世!

  老法师:这一篇要放在冬至祭祖,主要是节录《群书治要》。《群书治要》这本书,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终於找到了。找到之后,我们第一个发心,把它印一万套,希望以后不至於失传。

  这本书是唐太宗治国的宝典,唐能成为历史上的盛世,一直影响到今天,大家都没有把大唐盛世忘掉,连外国人也常常提到。他是怎么治的?完全回归文化。他能做成功,第一个原因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孝亲尊师这第一个原因。现在我们做为什么做不好?我们没有孝亲的心,没有尊师的心,我们怎么学也学不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下面扎根,这个根就是孝道。我们要怎样做法?把孝亲尊师,也就是《弟子规》,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这一本小册子上。能把这个小册子上一千零八十个字,一百一十三桩事情,真正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你才扎稳。往后我相信,你这一生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一帆风顺,每一个行业都能荣宗耀祖,都能报效国家,都能服务人民。每个人忠於自己的行业,欢喜自己的行业,把自己这个行业做好,跟其他的行业合作,社会就安定,世界就和平。每个行业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为什么?日常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缺少就不圆满,无论哪个行业都值得人尊敬。这个道理要懂!

  人的一生真正幸福是什么?不是高名厚利,而是能够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能为社会大众服务。无论哪个行业都是服务,这就是圆满,这就是幸福,这就是快乐,全心全力付出,为社会付出,为别人付出。有人问我,我们处在今天的社会里,在今天这个社会,哪一个行业最重要?我告诉人几十年了,应该至少有六十年了,六十年前我就告诉别人,到今天我还没有改变,从事哪一个行业最重要?小学教员最重要。为什么?人是从小教好的,长大养成习气,不好教了,从孩子教。谁能够真正发心,一生从事於这个行业,牺牲自己这一代,把下一代培养好,这个人是伟人,这是了不起的人。

  教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智慧、愿望。谁能够在这个行业上尽忠、敬业?母亲,扎根教育完全是母亲的责任。所以古时候,教女比教儿子重要,为什么?下一代是什么样子全靠母亲。

  现在环境完全变了,中国自古以来大家庭。我在抗战期间离开故乡,那一年我十岁。我们住在乡下,乡下还有家,传统的大家庭。我自己的家是家败了,在我上一代,祖父这一代衰了,父亲这一代败了,家没有了。我住在姑妈家里。我姑妈家里家还在,所以我的印象还很深刻,我记得很清楚。她们家里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不到两百人,大家庭,兄弟十个没有分家,在一起生活。那一个大院子就是一家人,现在讲像村庄一样,这一个大村庄就一家人。我见过。这种大家族,如果没有家道,没有家规,那家就亡了,所以家道、家规非常严格,人人都要遵守。

  高祖父年岁太大,不问事了,大家长曾祖父,祖父的父亲。重视教育子女,所以家有家学,一般称作私塾,是家学。教育是家管的,中国在历史上不是国家,国家不管这个事情,这是你家的事情。国家只管考试,你家里教,参加考试。所以考取功名,考取了,这有等级的,县考,秀才;省考,举人;国家考试是进士。这些名称,也就像现代的学位一样,进士是博士学位,最高的;举人是第二个学位,比进士次一等,像硕士;县考的秀才好像本科学士。考取有资格从政,优秀的是官员,次一等以下的是幕僚。完全遵从老祖宗的教诲。

  我们对老祖宗要尊敬。现在人没这个观念,认为老祖宗迷信,老祖宗落伍。老祖宗那些制度都应该是过去了,永远过去了,那个生活长治久安,人民真正一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虽然他没有成就,他一生过得快乐。

  养老是大家庭的事业,育幼、养老是家庭最重要的大事,家庭承当。现在养老院只养你的身,不能养你的心,物质生活你不缺乏,精神上苦不堪言,活在那干什么?我到养老院去访问过,老人告诉我,我们没用了,社会不要我们,坐吃等死。你说那种心情,让人感到非常悲哀,人生走到这个地步,是多么凄惨。但中国古时候不是的,老人在家里头,跟小孩玩在一起,子孙后代膝下承欢,他快乐,看到底下一代一代长成,多么欢喜。

  所以人人都懂得重视教育,人人都懂得孝敬长辈,人人都懂得给晚辈做榜样,让晚辈从小就看到好样子,自自然然养成一个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连外国许多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历史,佩服中国人的教育,那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但是我们今天把它丢掉,我们不要了,希望找到更好的。找了将近一百年,没有能找到好东西,自己的好东西丢掉了,信心失掉了。这个问题严重,我们今天怎么办?尽自己一分绵薄的力量,做好样子给世人看,在这个世间做孝亲尊师。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今天从事的行业是佛陀教育。这个要懂得,不是迷信,迷信就错误了。我学佛,也跟同学们说过不少次,我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跟佛法这个缘分是方老师介绍的,在哲学概论里头最后的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们那个时候年轻,从来没有接触过,也没有听人说过,总以为佛教是迷信,宗教都是迷信的,所以对於宗教都有反感。接受老师这堂课,首先我提出质疑,我说老师,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怎么会有哲学?老师笑著告诉我,你年轻,你不懂。释迦牟尼,他没有说释迦牟尼佛,只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这我头一次听说。他说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点不假,我们从个人,最高的享受,个人的身心健康,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感谢老师,我每堂课都向他行鞠躬礼,要不是他,我这一生生活非常痛苦,苦难,一定牢骚满腹,怎么会有这么快乐!怎么会有这么幸福!这就是老师教的。我们认真兑现。

  学了六十四年,六十四年又提升,明白了,不但大乘佛教是高等哲学,它还是高等科学。现在这个世界上量子力学家,所研究出来的这些发现,我们讲发明,宇宙的奥秘,我们看了他们的报告,全在佛经里头,三千年前佛常说。宇宙的奥秘,物质是什么,念头是什么,大自然的现象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只有大乘经典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让现在科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让他们来作证,他们研究到最后,拿佛经来对照,证明佛三千年前所说的,他们现在才发现。所以我们有一个感触,我觉得顶多二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个世界上人肯定了,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高等科学,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就知道这个东西这么好,所以才对它有向往,对它才有兴趣,愈学愈欢喜,六十四年真的是学不厌,行不倦,我们依教奉行。在这个世间,它给我们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让我们在这一生不造罪业,知道怎样与大众相处,特别是佛经上所谓的冤亲债主,我们跟他和睦相处,我们没有对立。这心多自在,多坦然,觉而不迷。

  提升一层,告诉我们整个宇宙状况,宇宙真的是天上还有天,六道轮回讲清楚了,十法界讲清楚了,诸佛刹土讲清楚了。这些东西从哪来的?念头产生的,不是哪个制造的,是众生念头产生的。善念所产生的现象是天堂、是极乐世界;恶念、恶行所产生的是饿鬼、地狱。一切法从心想生,看你想什么。我天天想佛,怎么不快乐?天天想菩萨,所想的尽善尽美,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别人对待我,那是另一桩事情,有认识我的,有误会我的,这很自然的现象,那我们怎么对待?平等对待。

  一个人最重要的,身心快乐,健康长寿,这是大家都想祈求的,心里头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对不起人的地方。纵然有行,事情应该做,我能力有限,我已经尽心尽力付出了,这就叫圆满。我没有做好,他不会怪我,我真在做;我要没有这个认知,不肯做,那我对不起祖宗,对不起芸芸众生,我们真做了,所以从哪里做起?我提供给诸位,就是孝亲尊师,这是根之根。

  今天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再复兴起来,也要抓这个根,没有这个根,传统文化兴不起来,一定要从这做起。从这做起,我们要著眼点在哪里?著眼点在下一代,儿童。所以我勉励年轻的同学,我们发心当老师。教什么?教童蒙,扎根教育。舍弃我们一生,我们来当小学教员,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能够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不从这样做起,我们不行,我们是半路出家,二、三十岁才知道,迟了。一定要小孩五、六岁他就懂得,当然最好父母能够在家里协助,做好样子,到学校,老师、同学做好样子。我们把这个根培养起来,然后用一条龙的学校,用这个办法把人才造就出来。真正有几个圣人出现,世界就有救了,我们这个教育,圣贤教育,儒家,圣人、贤人、君子,在佛法里面,佛、菩萨、阿罗汉,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君子是阿罗汉。印度跟中国人叫的名称不一样,事是一样。

  文化要互相学习,要互相包容,要去除障碍,它才能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比什么都重要。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八O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