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八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刚好这个月二号到九号,师长应斯里兰卡总统邀请。因为斯里兰卡总统他了解到,师长老人家在国际间致力於和平工作、危机冲突的化解,包含宗教的团结,种种成就,非常佩服,所以邀请师长到斯里兰卡访问。我们这些学生,因为师长的福报、威信,得以能参观斯里兰卡这个国度。一个礼拜的时间走下来,感触很多。我怕这个感触一谈,今天下午就谈完了。真的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实这些经典的教诲,只要能落实的人,必可以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而且因为参观整个过程都是身历其境,从斯里兰卡的最高元首总统到平民百姓,无一不是让我们感佩。我记得刚下飞机,一走出机场,每个服务人员都很亲切,他那个眼神很和善,让你一下飞机都没有一种生疏感,好像宾至如归。所以一下飞机就开始上课了,老百姓、服务人员就给我们上课,马上很恭敬的跟你说了一句Ayubowan,就是祝你「无量寿」的意思。大家跟我念一遍,因为你们以后都会去这个国度参访一下,叫Ayubowan。 因为这次师长是受总统邀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总统的贵宾。所以一下飞机,行李都是人家帮忙处理的,我们就到贵宾室休息了。沿路走了七、八天,全部都是警车开道。还有开到另外一个车道去,因为这边塞车,警车开道开到另外一边去。当然,这些做法都在体现他的总统就在做《群书治要》的教诲。什么?尊贤。他尊重一个国际间的大智慧者。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朝代要兴盛,决定都要从尊贤做起。我们前面经句我们可以藉这个国度所做的来体会一下。在十六页,三十八句,「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这是真理,这是定理,必然是尊贤、得贤,这个国家就昌盛。而这次总统邀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国师强帝玛法师,他们的国家是小乘佛教,而这位国师面对大乘的师长却非常的恭敬、佩服。他跟他的总统讲,「这位净空老法师是当今不平凡的人、最伟大的人,所以总统你一定要邀请他来。」他的国师也尊贤,他的总统对国师这样贤者的话言听计从,那他的国家就有大福报了。 所以我们下车受到很高的礼遇,下飞机就开始了。他们以他传统的舞蹈,从师长下飞机,就一路开始表演,那种热情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而我们在等师长来之前,我们在休息室里面,他们当地的法师就来接待我们。结果服务人员一看到法师,马上拿出非常洁白的白布,铺在椅子上面,然后请这个法师坐。他们国家对法师、对讲圣教的人非常的尊重,把这个椅子铺白布铺好,请他坐,然后他们就跪下来给这个法师行礼。所以尊师重道,从这个小动作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后来到了饭店,刚好坐电梯,我下到一楼,要走出去,我就让对方先走。我比个手势让他先走,他不肯,他说你先走。当然,他不是用华文讲的,我看他是当地人。所以大家感受到没有,他看到你是外国人,他一定要让你先走,他礼敬你。这都是一个平民,我们跟他素昧平生,他对我们都这么恭敬。 包含我们从机场到饭店,沿路坐在车上的时候,看到下课的小朋友,小学生,都主动跟我们挥手,非常友善,包含中学生。所以我在游览车上也在受教育。他们的孩子都非常尊重长者,甚至於是离你已经两、三百公尺,在树林里面的人家,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她看到你,她还在那里跟你挥手,非常友善。我想想在我们华人社会,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有没有这样的热情?我的感觉好像都拿著手机在那里玩。他们这个国度受的污染少,受的教育多。 让我们震撼的,三号我们是在总统府,参加了一个由当地总统府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澳洲净宗学院一起主办的一个论坛。论坛的题目是「团结宗教,回归教育,化解危机」,这样的主题。这是三号在总统府。其实我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很感佩这个国家已经做到了。因为我有个职业病,到一个地方要讲课,首先要搜集情报,包含上台打招呼要怎么打。见面能以一句当地的问候,人与人这种陌生感就没有了。结果了解到,他的总统非常以身作则。 因为我们刚刚念到这个论坛的主题,「团结宗教,回归教育」。团结宗教、回归教育是因,化解危机是结果。假如在团结宗教跟回归教育当中再找根本,应该是回归教育是因,团结宗教是果。大家互相学习彼此的经典,就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感佩,佩服对方宗教的好,那这样子宗教就容易团结了。你不互相学习,而互相猜疑、互相误会,那冲突就难免。包含所有学习圣教的人,他假如不深入经典,他会被误导。现在很多恐怖活动都是打著宗教的名义,但是行为都跟宗教经典的教育背道而驰。可是他们看起来都很虔诚,但是问题是他没有深入经典,他会被人家给误导、利用。所以这个回归教育,根本之根本。 我们现在知道教育是根本,那什么是教?什么是育?什么是教育?我们每个思考都从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现在好像做什么事都很难,可是经句是告诉我们,你只要务本了,你的学业、你的家业、事业、你的国运应该都会昌盛才对。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才几年的时间,而之前整个神州大地已经乱了一百多年。他可以用几年的时间达到唐朝最高的盛世,关键在哪?在领导者以身作则。我刚刚讲的这个,我们「务本」都有讲到。「其人存」,这是上个礼拜要背的句子,是吧?「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斯里兰卡内战了三十年,什么时候才停止内战?三年前,二OO九年的时候停止内战。可是他现在的国家发展得非常好。从停止战争到现在才三年,可见得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身教,那个教化的力量不得了。 我们刚刚讲你要回归教育,首先是父母、老师、为人领导、为人君者以身作则。这个「教」字就是上行下效。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总统生日那一天,大家想一想,总统生日,一般国家的总统、最高元首会怎么安排这一天?到渡假村happy、happy,是吧?都是做这个玩乐的安排。斯里兰卡总统,早上六点就到了佛寺供僧;供僧,上百、上千的出家人、教佛法的老师,总统六点,早上六点,去供僧。他念念不忘佛陀、不忘这些出家人给他的教诲,他是尊师,在他生日这一天体现出来。而且佛诞日,两个礼拜,全国不能杀生,庆祝佛诞。佛是慈悲为怀,藉这个节庆教化全国的百姓。而且我听说这两个礼拜,你到大街上吃东西全部不用钱。所以你们打听好时间,下次去的时候,佛诞日前后是最佳时机。而且,他拿给你吃,你就要吃;他拿给你吃,你不吃,他不高兴,他觉得你拒绝了他的热情。这个是从尊师当中,最高领导做出来。 而且他们的规矩,任何聚会坐在最前排的一定是出家的法师。任何国际贵宾,入境随俗、入境问俗,前面还是要让出家法师坐。这个我们孔老夫子都有教我们,你入到一个国度,你要了解他的风土民情,不然你会失礼,是吧?可能我们是让贵宾坐在第一排,但他们那里的传统,你尊重他的传统,他一定也尊重你。 再来,他们平定内乱当中,有个非常令人震撼的故事,就是他们有个叛军的将军曾经屠杀几百个军警人员。后来战争结束了,总统对这个将领说,他是叛军将领,他说,「你是被人利用的,所以我赦免你的罪,希望你能为国家奉献。」这种故事好像古代听过,居然在现代这个国度里面听到。这位将领现在是他国家的一个部长。而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个部长底下的下属,有不少他们的家属就是被这个将领杀的,但是这些家属现在却在他底下工作。结果这些工作人员他们对这位将领都能包容。我们心里想一想,我们的至亲被他给害死,气得牙痒痒的。我们同事就去访问了这个部的工作人员,他们就说,「假如我们不能有这种包容的胸怀,怎么停止三十年的内战?」听了很感佩。他们一般的人民都能为整个国家、民族安定发展著想,大家既往不咎,全部包容。我们刚好在「贵德」当中有讲到「度量」这个主题,大家记不记得?好,记得。考试,度量有两句。不可以翻,不可以翻。「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而且这不是小怨,这很大的怨他都能包容。另外一句,「老子曰:报怨以德」。 所以这个国家让我想到《大学》里面的一句话,「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老百姓都能为国家的安定著想,这么有道义,他领导者仁慈。「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领导者仁义待人民,他国家很多事情都可以推展顺利。所以《群书治要》里面这些经句,我们看到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民都在奉行。 而且他们注重教育。一般的佛教,现在很多经忏佛事比较多;他们的佛寺没有经忏佛事,都是讲经,他们还保留原始的佛教。我记得是四号早上,我们到了佛陀曾经讲过经的那个寺院。那个地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我捡了几片叶子回来,缅怀佛陀的行持。佛陀去过斯里兰卡三次,所以我们到这个寺院,都有画出来佛陀三次到的情境。佛陀灭度三千多年,您看他们对佛陀那种仰慕、缅怀,都还这么深刻。当场有很多很虔诚的人在那里礼佛,还在那里诵经。其中我看到一个女士在读经,她那个经本都破得有点稀烂了,她还在那翻,很恭敬。我请我们一个同仁赶快把她拍下来。那个经本都烂成这样了,人家念得那么恭敬。我们经本都这么新,要拿就有。所以从这一幕我们感触得到,有福报要懂得珍惜,不然会在福报当中堕落。太容易拿到的东西反而不珍惜,不容易拿到的东西,真的是「如贫得宝」,爱不释手。 在那个佛寺,我们当天去的时候,聚集了三千学生,让我们很震动。一个佛寺,礼拜天,聚了三千个学生来学习佛陀教育。一个佛寺三千学生,那我请问大家,这个礼拜天斯里兰卡有多少孩子在接受圣教?教学为先。难怪他的孩子都跟我们招手,他从小每个礼拜都要去接受教育的。而且礼拜一到礼拜五,到学校去,每天都给他们做三皈五戒。还有这样的国度,师长老人家去了很欢喜,我们要好好到这个国家来学习。 所以我们这个「务本」,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老祖先在《礼记.学记》当中讲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我们也觉得,斯里兰卡继续弘扬佛教、弘扬宗教团结,这个国家可以领导全世界走向和平。他们的伊斯兰教的长老讲了一段话让我们也记忆深刻,伊斯兰教的长老说到,他们感谢佛弟子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安定,让他们伊斯兰教可以在这片国土当中很安定的去发展。所以佛教做得让伊斯兰教欢喜、佩服,那这个还要宗教团结吗?它本身,佛教那种胸怀就已经让其他的宗教,都是跟他们处得非常好了。 师长强调,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危机的核心在信心。只要有一个国家弘扬伦理道德、因果,弘扬宗教团结,他能做出成绩来,那这个国家就给全世界信心了。师长又说,要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集中人力、物力协助这个国家。下次让你去做翻译好不好?你们怎么没有反应?我们这次好多同仁去招待联合国大使,很有收获,「施比受更有福」。有一位是荷兰的大使,荷兰应该是天主教,他参与了这几天的活动,他说他回去要推展佛陀教育。他说原来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所以跟他们的宗教没有冲突。一个大使他影响力也很大。所以我们也感谢这个国度所做出来的这个教化力量,让这些大使建立正确的观念,佛陀教育,它不是宗教。能够了解它是教育,各个宗教都能学习佛陀的教诲,这个对全世界的帮助就大了。 另外一个苏丹的大使,他就讲到说,这几天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这次招待大使主要是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你们招待非常热情,这些大使都很高兴。像我就没办法招待,因为我的英文不行,你们的英文很好。这几年来我们都劝勉大家,又会讲英文、又对中华文化有认识的,是哪个地方的华人?这个时候可以大声一点没关系。接待大使大部分是马来西亚的同事,这个真的,弘扬中华文化、接待大使。 另外一个大使,是马其顿的大使,我跟大家介绍过他,他上一次去拜访师父四天,他说,「我听说接触一个有智慧的人,等於一天读了一千本书。」结果他这次在开会的时候,他的说法变了,他说,「接触一个有智慧的人,等於一天读了一万本书。」所以我现在要讲最新版本,一万本书了。他有讲到,他说这几天是他这一生觉得他的心灵最安定的时候。所以人最可贵的是什么?明白人生的真相,叫理得心安。我们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不安,都是对道理的不明白造成的。真正明白道理了,烦恼就肯放下,不会自找麻烦了。 结果马其顿的大使又说,他这次有一件事情非常难过,为什么?他说,斯里兰卡的规矩是人不能用背后去对著佛陀,要恭敬到这个程度。他们进去礼佛,礼完退著出来,不能以背后对著佛陀,就不恭敬。《弟子规》也是这样教的,「进必趋,退必迟」,那个退不是马上就转背后去对著长辈,要慢慢慢慢正对长辈走出来。恭敬都体现在这么细微的地方。他觉得他不知道这个规矩,所以有一次可能是照相的时候,背对著佛像,他觉得很过意不去、很难过。这位大使很善良,他还竞选过总统,做过交通部长,又竞选过总统。我想他只要弘扬宗教团结,他以后应该会选上总统,是吧?对,吉人自有天相。 我讲这个话是有根据的。我们这几年接触不少官员,像在海南监狱系统,张厅长他带领的团队,最开始到庐江去是九个干部,没有一个不升官的,都升得可快了。师长二OO九年在台湾待了一年,见了很多立法委员、县市长,见了一些官员。很奇怪,见过以后,好多都升官。当然,我们还是要从道理上去分析,不然到时候很多人都跑到香港要去见师父,他们觉得见了就会升官,这个不对。我们把道理分析清楚。会去见的,都是希望在伦理道德、在教育方面、在治国方面去请教。那他有这分存心,他有老祖先保佑他。老祖先有大福报,他要把这个福报去庇荫谁?当然庇荫为整个国家民族著想的人。所以诸位学长,你们弘扬圣教,都是尧舜禹汤的独生子、文武周公的独生子,独生子女,都会有保佑的。 好,先讲到这边。这么多天,太多体会,不过我们还是先讲经句。没有关系,讲经句的时候,还是都可以结合这几天的见闻跟大家来做分享。我们来看一百七十句: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 我们看到经句一开始就强调道德的教化是治国的根本。国家要安定,人心要善良。所以子不教,人心坏了,那这个家庭就有危难、这个社会就有动荡。因为每个人他是家庭、社会的一分子,他的心坏了,他的行为一定会伤害父母、家人,伤害到社会。所以只要把人教好了,社会一定安定。用什么教?用伦理道德、用因果教育。这是所有圣贤,包含所有宗教,教化的核心。『仁义礼制』,我们常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教化。五常,老祖宗用这个「常」字很有道理,你只要不遵守做人的常道,问题就要出现了。《左传》讲的,「弃常则妖兴」。所以现在种种怪的现象、行为层出不穷,都是因为忽略了教育、忽略了德行造成的。 而我们刚刚讲到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斯里兰卡的总统他仁义礼做得很好,他包容、他戒杀、他尊重老师,这都是仁义礼的体现。我们还听到车上的导游,不简单,连导游都可以讲经说法。 我们曾经在听师长讲经的时候讲到,我们这个民族是以什么起家?以伦理道德起家。不同民族,他起家不一样,有些是航海起家,我们是伦理道德起家。在哪里体现?天子是圣人、政治人物是圣人、从商的人是圣人、从医的人是圣人,各行各业都出圣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重视伦理道德的特色。做教育的是圣人,至圣先师孔子是典范。包含往后代代承传圣教的这些老师,他们都是列入圣贤的行列。医生,我们知道孙思邈,包含华佗这些留名青史的好医生,还有扁鹊,我们都有读过的,他有医道。从事教育的有师道,从事商业的有商道。中国的财神,陶朱公范蠡,德行都是契入圣贤的境界了。 还有没有?哪个行业都是圣人?也包含从事农业的人。我们之前读的《群书治要》,「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我今天不耕作了,可能天下就有人会挨饿了。一个农夫做他的农耕,他的胸怀是什么?为天下人著想。一个女子在纺织,我假如不纺织,很可能有一个人会冻死,「或受之寒」。所以每个行业他都以服务为人生的目的,各行各业互相尊重、互相感恩。现在这个社会被钱给污染了,都不尊重别人的劳动付出,有钱就财大气粗,瞧不起人,很不好。包含当妈妈也是圣人,有没有?我们称另一半,男子称另一半叫太太,这都是周朝的典故。太姜、太任、太姒,三代的媳妇都是圣人。教出了全中国圣人最多的朝代,就是周朝,都不是偶然的,有圣母才能教出圣子来。所以我们这个民族确实是伦理道德起家。 而只要是这个国家民族他完全用圣教教化百姓,他的百姓在每个行业也真的都是圣贤的表率。我这次就见识到了,连导游一路上都给我们讲伦理道德,非常受益。我讲两、三个故事就好了,因为坐了好几天车,太多了。这个导游很有意思,他的口头禅就是「很有意思」,他很能去体会人生个中的道理,我觉得他是很有智慧。他说:「奇怪了,很多人做善事,为什么一定要把名字刻在柱子上面?」你看人家不著相。「做好事就做好事,干嘛要让别人知道呢?」他去掉这个名闻利养,他有智慧,他知道人的心地要清净,不要去贪著这些东西,他默默的捐了很多钱盖学校。 他学写字,写的第一个字,他是斯里兰卡人,写的第一个字叫「人」,「三才者,天地人」的「人」。他家里的人都莫名其妙,他怎么写这个东西?结果去问出家法师,法师说他写的是中国字,他前辈子是中国人。结果你看他这次接待五百多个人都是中国人,跟中国人缘分很深。他说,「对啊,我都感觉好像,你们假如几天回去以后,我会很难过。」你看从他的身上,他很仁慈,他不是什么很有钱的人,但是他会尽力的去帮助贫穷的小孩。 接著他很有道义。他说他从小到大,从小学一直到初中、高中,每个教过他的老师他每年一定去看他们、一定去感谢他们。他说斯里兰卡的小学,学校老师非常好。为什么?退休以后国家照顾。因为教了很多学生,各行各业都有,比方说去吃东西,就会遇到学生,就不用付钱;或者去机场,刚好那工作人员就是他的学生,马上特别通道给他走。学生都会很照顾老师,需要什么东西,学生都会买给老师。这个是义。他们这个国度不忘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这个是有情义的表现。而且不是一个人,他讲的时候,就是他们的风气就是这样。 他还讲到一个例子很有意思。我怎么受他影响,我也讲「很有意思」?所以人要多亲近善知识,亲近几天讲话都被他影响,真的很有意思。他说他们夫妻相处,这个先生打太太,这个太太出去从来不讲先生不好,都说先生对她很好。只讲先生的好,从来不讲先生的不好,他们做到了。所以你看佛陀教化,教化得非常仔细,伦理、道德、因果,包含这一生怎么转凡成圣,都教了,夫妻相处也教了。在佛教化的国度,他们夫妻相处都懂得这些道理。 再来,「礼」,他们很重视对老师、对长者的恭敬。比方一个家庭有四个孩子,谁起得最早?老么起得最早。为什么?因为他每次出门,要从爷爷奶奶,所有的长辈,到最后一个哥哥还是姐姐,因为他最小,他每天的礼节,要出门以前要全部问安。他们给父母都是行跪拜礼的。你说这个孩子从小在家庭里面,怎么可能会不恭敬长辈?所以「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他在家庭里面都是薰陶这些伦理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安定,从小就懂事了。你们不要当故事听,听完了,right now,从现在开始,你要出门的时候,给你哥哥姐姐,「姐,我先出门去了。」你姐会怎样?「你今天有点不正常」,是吧?那你要告诉她,「我今天很正常,我以前不正常。」你从你自己做起,一点一滴就开始感染,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哪个姐姐说,她的弟弟妹妹要出去,跟她「姐,我先出去了」,很恭敬跟她问好,她不欢喜的道理?不可能。 接著经文讲,『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一个国家的法令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末。虽然是枝末,它还是有它的必要性。我们从现在的社会来看,你一下子没有法律、没有刑罚,很多他还没有受过教化的人,他就肆无忌惮的作恶了,那社会会失控。但是不能觉得只要用刑罚,愈严苛,社会就安定了,那绝对是错误的思考。大家冷静去看看,全世界现在法律最完整的国家,犯罪率高不高?假如它法律能够让社会安定下来,为什么反而法律愈仔细的犯罪率愈高?因为它舍本逐末。它去建设法律,没有建设人心,没有建设道德。孔子在《论语》当中把这个讲得非常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个免是免被你罚,不是不作恶。是什么?他要作恶的时候,愈来愈聪明,不被你发现,因为他没有羞耻心。所以现在犯罪手段愈来愈厉害,民免,他没有羞耻心。所以不能以刑罚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它只能够让老百姓不敢犯法,能有一种威慑的作用。 甚至於你要先教他,他错了你罚,他才服气。你都没教他,你就罚他,那这是暴政,这也不是正确的政治做法。你真的有教了他,他犯错你罚他,他服气。他觉得你都教了,我还犯错,那是我不对。大家冷静看看,现在多少被关到监狱里的人,他是觉得自己错了?所以「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我们没有用伦理道德教化老百姓,他犯错你就把他关起来,这也是不仁慈的。这一句话就体现出来这些圣人办政治都很清楚,根本是道德教育,以刑法做辅助。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没有根本,这个国家就不能立国,不能长久;没有这些枝叶的辅助,那这个国家也不能够有所建树。我们看汉朝、唐朝,他们取得政权,必然要先树立法律。就像汉高祖刘邦,他取得一个地方,因为秦朝灭了,取得一个地方,约法三章。其中很重视的一点,「杀人者死」,你不能杀害人的生命,你故意杀害人的生命,你就是死罪。对人有威慑力,你不能犯这样的错。慢慢有这个刑罚,人们不敢肆无忌惮的作恶,社会不会失序。但是更重要的要开始教化。教化到最后,法律不怎么用得上,老百姓有德行了,他不犯错。所以周朝四十年,监狱里面没有一个犯人。周成王,「成康之治」的时候做到了。唐朝贞观时候,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一年判死刑的好像是二十多人,那都算治理得很好。 所以『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所以以礼义来教化治国,首先要实践仁义。这个「先」其实就体现教育身教摆在第一位。谁做仁义?领导者带头做。在周朝,我们看周文王,他的仁慈,「哀及枯骨」,连看到路上的枯骨他都很怜悯,把它们收起来、把它们安葬好。旁边的人说,「那个又不知道是谁的骨头,不是你的祖先、不是你的亲人啊!」周文王讲,「我是一国之君,所有的人都是我的亲人。」很仁慈,安葬了枯骨。老百姓就说了,「连死人的骨头都会爱护,更何况是活著的人!」所以大家看,他一个国君做这个动作,整个国家归心,团结在一起。还有很多国家听这个故事,就来归附在文王的麾下了。 包含周朝泰伯、仲雍,他们是王季的两位哥哥。王季是周文王的父亲,等於泰伯、仲雍是周文王的大伯、二伯。本来这个王位是要传给他大伯的,可是泰伯看自己的父亲看这个孙子文王特别中意,泰伯马上很敏锐,成全父亲的心意,把国家让出来,交给他的弟弟王季。泰伯这种德行,孔子都说,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泰伯的圣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他把国家让给自己的弟弟。这么一让,孝道成就了、悌道成就了。兄弟之间连国都可以让,还有什么好争的?大家想一想,他底下的老百姓说,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连国家都可以让,我们还有什么好争的?上行下效。包含把国家让给了弟弟,之后文王继承。他让出了国家给一个圣君来治理,这是对老百姓的忠,仁爱都体现在这里。 而泰伯本来是要做国君,让出去了,有没有「没有了」?人不肯让,有一个心结,「我假如舍了、我假如让了,我就没有了。」所以老祖宗留了一个名词给我们叫「舍得、舍得」,舍了就会得,得了还要再舍。人为什么会担忧未来?还是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很有道理。人的福报不是你抱著你的金银财宝你就有福报,这错误的。你抱得愈紧,愈没福报。首先,叫「守财奴」,都变奴隶了,还有福报?老祖宗的这些名词、成语,很教化人,有没有,守财奴?你们学英文,有这个名词吗,守财奴?只是说很爱钱吧?有没有用「奴」这个字来形容那个状态? 所以五千年的文化要珍惜,一个成语里面个中的道理就很深广,人家翻译要翻老半天。我上次去印尼,我讲了「知足常乐」四个字,他翻了一分多钟。幸好我没有说「负荆请罪」,不然他可能十分钟翻不完。大家要了解,这个成语背后,这些主人翁都是学处。蔺相如退让,为国家安危著想;廉颇这么大年纪,又是一国之统帅,军队的统帅,他知错马上脱下衣服,背著荆棘,谁有这么大的勇气?我们现在听故事很轻松,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有什么了不起,「对不起」,很简单啦。你当了中央级干部的时候,你可以向全天下人承认你的错误,那是多大的勇气!所以每个历史上的故事都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示。 我们要明白,福报是修来的,福田靠心耕。你的心量愈大,福就愈大。你都布施去帮助贫穷困苦的人,你愈舍,你的福报当然愈多。愈舍愈多,不会少。可是你都不舍,你守著那个钱,积财丧道。旁边有人饿死了,你还抱著那个钱,你的德行在下降,你损阴德,反而更没有福报。然后,没福报会怎么样?会生一个败家子,吝啬的人会生败家子。「鄙啬之极,必生奢男」,一定生一个很奢侈的人来把你的钱财花光光。大家去调查看看,有哪个吝啬的人富能过三代的?历史当中没有。我只听过范仲淹建义田,家族九百年不衰,是吧?愈舍愈有福报。 泰伯把国家舍出去了,他没有了吗?他到了江苏浙江一带,当时候文化都还不发达,算比较没有开化的地方。他去了之后言语不通,居然以德行感动到这个地区封他为国君。该当国君,跑到哪不还是当国君?该是他的福报,跑都跑不掉;不是他的福报,抢都抢不来。所以这些道理想清楚了,「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这里我们看到「先之以仁义」,这个「先」都是领导者先做。「示之以敬让」,「示」是做出来、是表演。这个示也有引导老百姓,把这些道理给老百姓讲清楚。像我们《德育故事》里面,八德这个「悌」,在家里对兄姐、对长辈,「长者先,幼者后」,这个都是在教敬让。包含那个乡酒礼,整个家族聚会,都是依照年龄排下来,这都是在教育整个家族的人恭敬、礼让。 在周文王时代,有两个国君吵架,虞、芮这两个国家。这个示之以敬让,居然感动到两个国家的国君不吵架了。因为这两个国君吵架,在争土地。很可爱,他们吵吵吵,最后说,「我们找个人来评评理」,居然找周文王。这两个人也很有善根,有没有?他找人评理要找很公平、有德行的人。结果他们就到了文王的国家。首先,先到了郊区,就看到很多农田,看到农田之间,那个路特别宽,就是农民、老百姓都不争,都把路让得很宽。你们现在去田里,那个路宽还是窄?都有点不好走,快要有点走钢丝了,是吧?都一直一直把那个路愈弄愈小了。他一看,路那么宽,连农民都礼让。要到文王的朝廷以前,他先进入他的市集里面,结果看到都市里面的人,走路的时候都互相礼让,然后排得很整齐。等於是一幕一幕都让他看到敬让。最后到了朝廷,看到文武百官互相恭敬、互相礼让。结果他们两个互相看一看,「回家吧,不要问了」,还没见到文王,两个人就回去了。然后就把争的地马上退,让出很大的路出来,就不争了。 结果就这件事情传到整个天下,四十几个国家都来归附周文王,德行让人家感佩。「示之以敬让」,都做出来了,不只百姓感动,其他的国度都佩服。就好像这次这么多大使到斯里兰卡去参观,这么感动,那也是他国家做得好。所以我们老祖宗的理论是真理,真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真的把国家治理好,对天下是最大的贡献。 『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老百姓在领导者的带动、在父母老师的身教之下、在整个社会风气的薰陶之下,他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他不知不觉就效法学习、就迁善改过了。其实我们比方到一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很安静,人不会很嘈杂,你去到这个环境你自自然然话就少。这就是一个环境马上可以给人的一种教化力量。包含我们这几天在斯里兰卡,不知不觉看到出家人都很恭敬。要坐下来以前,都要先看出家人坐了没有、那个白布铺好了没有。我们也是「迁善日用而不知」,就受到这个环境的教化力量。包含一般在都市里面,人跟人就比较没有人情味,人情味没有那么强,但你到这样的国度去几天,会变得比较有人情味,笑容会比较多。大家觉不觉得我比较有人情味?一点点、一点点。 我们接著看一百七十一句,「孔子曰」,我们一起念一下: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孔子在这段教诲首先就点出来,我们立身行道有六个很重要的做人根本,能做到这个六本,然后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我们学圣教最低目标是君子,还要继续提升成为贤者,最后能成为圣人。当然首先要有君子的风范,有这个基础,不然要成圣贤是不可能。所以我们在经文当中一看到君子,这个都是最低标准,一定不可须臾离也。 经文讲到,『立身有义矣』,一个人处世重要的标准就是要有道义。我们看到老祖宗四千五百年前,教化我们后代有个很重要的纲领,在白鹿洞书院都有刻出来。其中是五伦,接著学问的次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笃行当中又分成三个重点,立身、处事、接物。而处事,应对任何事情,它的核心就在这个「义」字。我们处理任何事情,包含发展事业,老祖宗留了这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你随时就是一种道义的态度,不能有功利的思想。这句话已经点出来,是君子还是小人,这句话就是分野了。我们冷静想一想,现在教育是教什么?从小父母教他什么?不可以吃亏。他拿东西请同学,「我同学今天没有带便当,妈,我拿一半给他吃。」他妈妈说,「你怎么这么傻?」这样的妈妈有,骂他儿子,「我赚钱这么辛苦,你还拿给别人吃。」他孩子下次就不给人家吃了,他就只想自己了。这是自私自利,不是义。 所以老祖宗他没有功利的思想,没有跟人家争的思想。《论语》有句话讲,「君子无所争」,是吧?人有想要跟别人争的念头,那就不是君子。不懂得让、不懂得仁义,才有争。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有一段孔子的教诲,「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在这里念「逊」,就是谦逊的意思,「信以成之,君子哉」,夫子在最后赞叹,代表能做到这段话的这些做人标准可以称得上君子了。一个人可称得上君子,他的操守里面、他的本质里面就是这个义。 我们想一想,人这种情义、恩义的态度,从哪个根本出来的?从孝,「夫孝,德之本也」。他从念父母的恩,他才会形成道义的人生态度。所以『而孝为本』。假如我们没抓到这个根本,很多义理我们会误解,甚至会产生很多流弊问题。比方说,一提到这个义字,很多青少年,你说他有没有义气?有,他们很讲义气,一起去偷东西,偷完都不讲出来,有没有义气?但是他没有根本,他那个是偏颇的、是扭曲掉的。他以孝为本,他怎么可能做出让他父母伤心的事情?所以世间那些义气,「你看他对朋友很好,可是对他父母不好」,那个义气都是假的。那个是什么?他喜欢的人,就尽心尽力为他;他不喜欢的人,对他恩德再大,他不会为他好。这个都不是真正的义,他没有根的东西,那是假的。所以我们从这里去看事情就看得很清楚了,你要交好朋友,一定要看他孝不孝顺;你要找对象,都要从这里去看。 『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我们这个民族很重视「慎终追远」。慎终,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父母或者亲人离去的时候,对办他的丧礼非常的隆重、慎重去办理。而且办丧礼的时候,也等於是对於离开的亲人他一生的贡献去感激他、缅怀他。追远是往后每一年祭祀他。人能够这样感恩,念念不忘亡者,念念不忘父母、祖先,这个心就很厚道,就不忘本,就时时怀著感恩的心,所以民德就归厚了。而丧礼,等於是面对亲人最后的一个礼节,非常庄严、肃穆的来办理。丧礼办得再隆重,它最根本的精神是什么?「哀为本」,就是感念亡者的恩德,就是亡者离开了,自己不能报恩,内心非常的悲痛,他悲从中来,这是真正念恩。不是排场办得很大,然后是要让朋友说,「你办父母丧礼办得这么好,你真孝顺」,就为了别人恭维赞叹他。 现在有社会风气,包含以前没有教化好的时代,也是这样,攀比。连丧礼都在攀比,怕人家瞧不起,丧礼借很多钱来办,办得很奢华。那个都已经是根本偏离了办丧礼的精神,搞得社会愈来愈奢侈,这社会风气不可长。哀痛,人之常情,不能报恩,当然是最大的遗憾,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而我们闻儒释道三教圣人的教诲,思考事情可以更深远。孔子在《易经》当中讲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句话点出来,人身体有生死,为什么?身体是工具,用了八十年,坏了,不能用了,就好像今天您骑一台脚踏车,脚踏车陪了你十五年,坏了,不能用了,怎么办?你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走路,把他十五年的脚踏车扛在肩上?「我舍不得,不能丢」,每天抬著这个脚踏车,不可能吧?不能用了,你当然得要换一台,是吧?那身体不能用了,怎么办?换个身体。你要有智慧,要换个好的,不能换成猪的身体,就麻烦了。 可是大家冷静,你能换得好吗?大家看看,现在十个人,结束生命的前一刻是什么状态?弥留状况,都不知道人了,糊里糊涂,他就很难非常清楚的去选择他下一个人生旅程。都糊里糊涂,就堕落下去了。所以人临终最后一口气,神识清楚,这个人一定去好地方,不可能去不好的地方。「游魂为变」,那是他选择的。所以大家现在练定力,不要被任何诱惑境界所转。这个定力什么时候用?你临终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掌握,那就是你的本事了。既然身体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那我们应该帮助这个亲人让他的灵魂能去到更好的地方。那这个时候就可以多积功累德,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可以不要哭了,是吧?你的理解不一样,你的做法会有不一样。可能以前的人他还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当然是感伤,他不能报恩。假如你明白灵魂没有生死,你的意念完全在思考,我怎么样利益我的这个亲人、利益他往后的人生?那你就很积极的做功德了。 接著,『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抵御侵略,你派出军队,国防海陆空三军,它一定有它的整个军队的阵列,都要排好。包含都要听领军者的命令,他的军队才能发挥力量。而有这些阵列是很重要的,但是更根本的是有勇气,勇猛不惧生死,为国奉献,捍卫自己的国家,勇是根本。我们在历史当中看到很多以寡敌众的战役,一定都是勇为本。大家有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你看那个张飞,一个人站在长阪坡,曹操的大军就在另外一头。张飞站在那里,只有他一个人,可是所有的军队不敢下来。张飞喊几声,有几个将军从马上掉下来,被他吓死了。曹操又问他是谁,他一报张飞,曹操也吓坏了。因为他曾经用过关公,他说他弟弟比他还猛。整个军队都被吓得都要撤退了。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这个勇为本。你看赵子龙,上万军队,他一个人冲进去把阿斗救出来,勇为本。 诸葛孔明有一段教诲很好,他提到,「有难者」,就是他领兵,带领人民遇到大难的时候,「以身先之」,他自己先赴难,身先士卒,有难者,以身先之;「有功者,以身后之」,功劳让给别人,自己往后退;「死者,哀而葬之」,军士去世了,他哀悯他,帮他安葬;「伤者,泣而抚之」,看到受伤的人民很伤心,赶紧照顾好他,把他的病治好;「饥者,舍食而食之」,看到饥饿的人,马上把自己的食物给他吃;「寒者,解衣而衣之」,看到军民受寒,他马上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智者,礼而禄之」,见到有智慧的人恭敬他,赶紧请他为国效力;「勇者,赏而劝之」,见到勇猛的人,不畏生死保卫疆土的人,奖赏他、劝勉他、鼓励他。这个是诸葛孔明的一段话,刚好我们下一句就是谈孔明怎么治国的。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