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为道日损
老子《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我们研究学问、教理,记了一些名相,或思惟它的道理,学识因此愈来愈丰富,这就是「为学日益」;以修行来讲,要一天减少一天的烦恼、习气,所以是「为道日损」。 学佛不管出家、在家,也是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我们凡夫来说,要有根本没能力降伏或断除烦恼的自觉,但处世为人或修心养性,却可以自我提升,这就是「为道日损」。 如何「为道日损」以及提升心性呢? 譬如与人接触时,应尽量和颜爱语,让他人感觉态度亲切,所谓「言语诚恳和蔼」。「诚恳」就是真心诚意,「和蔼」就是亲切和悦,让人对我们有好感,甚至产生敬重,这样彼此相处就能够和谐、和好、和乐。 贪瞋痴慢疑是人类深重的习性,往往不知不觉间高慢的习气就会显现,所以我们要时刻检讨,以免不自觉在言语或行为上对人流露出高慢的态度。 再者,感觉他人加之于我们的语言、形貌、或者举动,似乎不很友善时,一般人往往会推究对方的动机,甚至因此怀恨在心,可是对修行人来说,不应如此,应该要「为道日损」。 别人对自己的言行,不管好与坏,要当下听、当下看,当下就过。要有一种谦下、承受的心,「啊!好、好,是、是,对、对。」而不要进一步分析、推测、想象,「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冷漠?为什么用这种态度对我?」这样就是在增加自己的习气、烦恼,凭添彼此的摩擦,纷争往往因此而起。如此就不是「为道日损」,而是「为道日益」了。 再来,遇到事情,不要以个人的主观看法去解释,这样常常会跟事实有出入。佛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人与人之间会有纷争,常因为只看事情的表面,再加上以个人的见解来下判断。人是有烦恼、习气的,往往存乎其心,现于其形,久了,一定会爆发出来,这样就会产生纷争。 我们的「宗风──俗谛」内容有「不谈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而且要「不较是非」。我们是学佛人,不管在家、出家,这一点都要严格遵守。 另外,如果事情关系到自身时,ㄧ般人往往不是诿过就是掩过,从来不是分怨共过,都是讲自己对,讲对方不对,就像基督教《圣经》所讲的:「总看见别人眼中有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所以修行首重「谨守口德」,一个修行人要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有关人我是非的话,绝口不谈。但是一般人习气都很重,而且往往情绪化,不但没有把人我是非在心中消化,反而是积堵在心中酝酿,逢人遇境就流露出来,甚至相互倾诉,这都不是学佛人应有的态度。 得道因缘 《智度论》卷八十八云:「如有一人,即日应得阿罗汉,舍利弗日中时,证言无得道因缘,舍而不度。晡时佛以宿命神通,见过八万劫前得道因缘,今应成就,晡时说法,即得阿罗汉道。」 这则典故大概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位老人到祇园精舍请求出家,舍利弗等大弟子,以神通观察他八万劫以来是否曾种下出家得道因缘,观察的结果是没有,就没有接受他出家的要求。这个人因此很伤心,一直不愿意离开。下午释迦牟尼佛回来了,立刻就为他剃度、说法,在佛陀说法下,此人当下证入阿罗汉。 为什么以舍利弗的神通,看不到这个人出家得道的因缘呢?因为舍利弗等都是声闻,都证入阿罗汉果,阿罗汉的神通力只能观察到八万劫,超过八万劫以前的因缘就看不到了! 佛的神通力却不止如此,能明见这个人在八万劫前有种下得道的因缘,目前正是证道成熟的时候。所以,就为他剃度、说法,他就马上证得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声闻(小乘)最高的果位,有三种涵意:一是杀贼,二是无生,三是应供。所谓「杀贼」是指杀烦恼贼,已经断除见惑、思惑;断了见惑、思惑就永不再受三界六道的轮回,所以是「无生」;堪受人间以及天人的供养,称为「应供」。 有句话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指的就是阿罗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