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三集)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05/3/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3 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我们上一节课提到学贵立志,学贵力行,学习也贵在能够掌握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都会集在《大藏经》之中,我们假如直接去看《大藏经》,也很难掌握纲领,所谓佛经是浩如烟海。善导大师也提到一个人成就与否,「总在遇缘不同」,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得到师父上人的教诲。记得我打开《认识佛教》,前面第一页有一段师长他修学佛法的体悟,把它整理成短短的一篇开示,诸位同修应该都有印象。第一句话提到,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第一句话就已经点出来,佛教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这段开示当中,也把修学的纲领把我们指出来。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达到这个目标。最后,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所以,师长在《大藏经》当中选出了五个最重要的修学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让我们马上就知道掌握纲领,找到下手之处,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诸位同修,您是为人父母,您希望你的孩子这一生的成就是比你差还是比你好?诸位同修?你为人长辈,为人父母,一定是把你一生的经验全心全意传给你的孩子,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减少你走过的冤枉路,能够让人生更有成就。我相信为人长辈都是这样的存心。师长把他几十年的经验也全盘托出,教诲我们,所以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长绝对不愿意我们在跟他学习的时候,抱持的心态是我们一定不可能学得比师长还好。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缘分,珍惜师长这几十年宝贵的经验,应该勇猛精进,这样才能回馈师长对我们的恩德。 所以行有根本,我们找到了这五个纲领;心有根本,师长也告诉我们,心的根本是菩提心。师长用五个心,让我们能够契入菩提心的境界,这五个心我们比较容易去领会,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行一如,我们的存心一定表现在行为之中。我们看看,如何真诚?当我们面对父母讲话的时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都要以一分至诚的心奉养父母。《弟子规》里面有提到「亲憎我,孝方贤」,当父母无理对待我们,可能情绪很不好的时候,我们也要不忘失这一分真诚的孝心。因为父母的恩德是报不了的,这一分恩我们时时放在心上。而且做人的态度是,不管别人对不对,我们自己要做对。假如父母的态度比较不好,我们马上就情绪化,这就不是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在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比较早就过世,父亲又娶了个继母,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给他做衣服,后母也生了两个弟弟,用棉花帮他两个弟弟做了棉袄,却拿芦苇、芦花帮他做衣服。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大很蓬,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的父亲请他驾马,带他出外,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他衣服又不保暖,所以就开始发抖。他的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你衣服都已经穿这么厚,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你的后母?生气之余,就拿著鞭子抽闵子骞。结果这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才了解到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闵子骞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对他的后母还是一味的真诚。跪下来以后,就跟他的父亲说:父亲,你不能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但是母亲假如走了,我两个弟弟也同时都要挨饿受冻。在这种情急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惭愧之心,因为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处处替她设想。所以闵子骞这一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让家庭从此幸福安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这分真诚就能够不忘失,能时时提起。 清净心,清净就是不染著,不被七情五欲染著。五欲当中,财、色、名、食、睡,《弟子规》里面教诲,「财物轻,怨何生」,所以我们不贪财;还有「闻誉恐,闻过欣」,所以我们不贪名;「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所以我们不贪食;最后一个不贪睡,「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所以我们的清净心,都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要提得起来。污染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自私自利,而当一个人有孝弟之心、有仁慈之心,他就能够一点一滴放下自私自利,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再来,平等心,「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用一种同理心去对待他人,我们了解到父母的恩德很大,父母非常辛劳,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很多的贡献。相同的,别人的父母对他的家庭,对整个社会,也都是尽心尽力付出,所以也值得我们去尊敬。所以,平等心也落实在《弟子规》这些教诲之中。「勿谄富,勿骄贫」,这都是平等心;「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其实平等心也要建立在诸法实相。我们都了解到「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每个人都有真如本性。我们期许自己,「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同样也是对待一切人都是用这样的态度,相信他「圣与贤,可驯致」。 正觉心,觉悟就是不迷惑,就是能够用理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而《弟子规》这部经典就是建立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正确的态度。最后慈悲心,我们也从「泛爱众」的教诲当中,可以体会到,慈悲心一定是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与人相处,「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当别人有很好的能力、经验,我们去嫉妒、去障碍,就会让很多的人失去这些机会跟帮助,这就不慈悲。「人不闲,勿事搅」,慈悲是落实在处处替人著想。当我们要跟他人谈话的时候,要先观察一下他现在是不是正在与人交谈,或是正在处理事情。假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先等待他忙完,交谈完,再进一步跟他说话,这样是处处替人著想。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当我们谈论人家的是非,当对方听到的时候不知有多么的难受!所以俗语讲「背后之议」,在背后议论人家的短处、缺点,「受憾者常若刻骨」,当他了解到我们在私底下都这样批评他,他听到这个消息,就好像有一把刀在他的心上刻下了烙痕,所以俗话讲「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处处慈悲,不要常常讲人家的缺点、短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些教诲确实也都是落实慈悲之心。 心有根本,行也有根本,我们落实在行为当中,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要孝养父母,首先一定要从孝道下手。俗话又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我们有责任把小孩教好,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父母,还有对得起历代的祖先、祖宗。如何把孩子教好?这就很重要。印光大师也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句教诲,要「敦伦尽分」。敦伦,伦就是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敦「父子有亲」这一伦就至关重要。 教育,真正把教育做好,把家教做好,孩子才能够有健全的人格。诸位同修,什么是教育?假如今天我们走在田间小道,刚好看到一个农夫他在种稻子,我们趋向前去请教他:请问如何种稻子?这位农夫会不会告诉我们说:你等一下,我想半个小时以后再告诉你。会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那是他每天都在做的事,他是如数家珍,都不用打逗号,你想听三个小时,他就跟你讲三个小时。他可以长讲也可以短讲,因为他太熟悉了。诸位同修,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辈,每天都在教孩子,每天都在教育,假如我们对教育不清楚,那不知道每天下的是什么种子?所以,我们首先要把教育的真正意义搞清楚。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当中有提到「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这个叫教。现在普遍为人父母者,对「教」这个字有没有正确认识?他们第一个念头教育是谁的事情?老师。他已经忽略掉,上行下效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在胎中就已经在学习了。所以「身教者从,言教者讼」,真正做到了,有身教了,子女自然就会起而效法。假如教育子女都只是用嘴巴讲,自己并没有做到,「言教者讼」,当说一套做一套,到最后一定让家庭会出现争讼;比较不严重是起口角,比较严重父子兄弟都得告上法庭去。 很多家长他在教育孩子当中,他们现在都有个观念,就是孩子一定会有逆反现象,会有叛逆期。诸位同修,这段话对不对?在这个时代当中,知识爆炸,每几年时间,知识量会倍增一倍,所以有太多错误的观念统统混杂在里面,到最后会积非成是。有中学它在开班亲会的时候,面对家长就会跟家长说,你们现在孩子十二、三岁,正值龙卷风时期,所以孩子一定会叛逆。父母本来还不紧张,听完之后,每天在那里看我儿子叛逆了没有?我儿子叛逆了没有?突然有一天会怎么样?心想事成。我们要回想一下(现在西方东进,可不能照单全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有没有出现逆反现象?在史书上没有看到。为什么几千年产不出来,几十年马上就产出来?原因到底在哪里?因为这几千年来统统有孝弟的教导,不只家里面教孝,整个邻里乡党都是有孝顺的风气。哪一家的孩子对父母讲话不恭敬,不只他的父母会教他,连隔壁的邻居都会过来好好的教诲他。所以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有孝道去传承。 而近代这几十年,中国文化出现断层,没有教孝道了。孩子没有长孝道,会长什么?会长自私自利,所以对父母就没有恭敬之心。我们要思考一下,现在的家长言行一不一致?假如家长言行不一致,那孩子对家长就没有恭敬之心。当我们告诉他说,你对大人讲话要很有礼貌,结果我们自己对父母讲话很大声,这个给孩子的认知就会出现矛盾,不只没有生恭敬,对父母就会觉得不认同。慢慢这种不认同一直积累,有一天当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拳头比你还要大的时候,他还会不会听你讲?他就不会听你说什么。所以,逆反现象取决於大人言行不一致,孩子对长辈提不起敬畏之心。再加上整个社会没有孝弟的教导,才造成这几十年来这些年轻人都出现逆反现象。 我们自己回想,我还针对这个问题去问我母亲,说:母亲,我有没有逆反现象?我妈妈想了一下,说没有。因为从小父母在我们的心目当中都是最尊敬的,对父亲都是很敬畏,因为父母都把孝道、把做人演给我们看,所以我们心目当中对父母都是很尊敬。所以上行下效,才叫教。而这个教确实是无所不在,我们的言语、行为对孩子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体会是我在从事教育的这几年过程愈来愈强烈的感受,父母的一言一行确实对孩子的影响甚深。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回外婆家,刚好坐计程车的过程,计程车司机技术比较不好,所以车子掉到水沟里面去。因为那个水沟是水泥地,把他的排气管撞摇晃了,所以后半路途就是这样一直叩叩叩叩,这样到了外婆家。结果一下车,我的母亲就把车费递给他,另外还拿了五百块钱塞给这个司机。母亲这个动作是很真诚,而这个动作却留在她的小孩的心中。而且那一幕我还自己打了字幕,这个字幕上写著「因为母亲觉得劳动阶级的人赚钱不容易,这五百块对我们来讲不多,对他们来讲可能一个月的生活都要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能力之余,多多帮助别人」。所以母亲真诚的动作感动了她的孩子,这种仁慈之心就种在我的心里面。所以我们家三个小孩跟人家吵架都吵不起来,确确实实父母在我们的面前从来没有批评过任何一个人。这种上行下效,确实是无所不在,潜移默化。 这个「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养成好人,养成善人。而我们为人长辈,自己脑子里要非常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在《礼记.学记》里面,对教育也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定义,「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教育两大主轴,这一句话就点出来。「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善要长;但是「苟不教,性乃迁」,所以要救失,这两个大的纲领就抓出来,长善,救失。「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因为假如过失、坏习惯不改除,就好像一个水桶底下破了好几个洞,我们虽然拼命把水加进去,到最后都漏光了。 我们要救失,要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他的问题、他的坏习惯在哪里?我们愈清楚才能够对症下药。诸位同修,您觉得现在的孩子问题在哪里?自私。还有没有?懒惰。再来,竞争,自私当然会竞争。还有没有?没有家教,这个答案太大。浪费。再来,没有礼貌。还有没有?任性,就是脾气很大!还有没有?大家不要客气,尽量提。没有志向。还有没有?善变。没有志向当然善变。还有?没有耐性。我在海口,我们成立一个国学中心,所以很多家长他有些教孩子的问题,都会到中心跟我们一起讨论。因为中心很宽,办公室又在里头,从门口走到办公室也要走几十秒。一边走,这些家长按捺不住,对孩子的抱怨就开始,「孩子很自私,孩子又懒惰,孩子又没耐心,孩子又善变、任性」,一路都不用打草稿。 到了办公室,我说你一定很口渴,我帮你倒一杯水。给他倒了一杯水,喝下去以后,我们接著就引导他,说:请问孩子自私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孩子很任性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我们就这样一个一个从他对孩子的抱怨,反过头来问他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家长的表情虽然没有言语,我看得懂,他的意思就是说:怎么我活这么大,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当家长能够省思到原因出在哪,他才能真正把孩子的行为从根本开始引导正确。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在果相上下手,一定要从因地下手,把正确的因重新种下去。 自私是根本问题,我就会问家长,您夫妻跟孩子还有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大家围一桌,请问你那个菜夹起来,第一口先给谁吃?我都会借一个东西给他们,就是小叮当的时光穿梭机,让他们能够回到从前,思考一下,孩子那个时候才二、三岁。很多家长,我们这么一讲,他就露出了尴尬的微笑,我看到他们的心里可能想到:夹错了!夹菜也有学问。我们《大学》里面讲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夹菜的顺序对了,你就教给孩子为人子之道;假如夹菜的顺序错了,那为人子的孝道,孩子就没学到。 没有学到孝道,学到什么?你看,妈妈还特别跟他强调,这道菜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菜还帮他夹好。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说:乖孙子,这几道也很好吃。统统往孩子的碗里夹菜。诸位同修,这个家里面谁最大?很明显谁最大?孩子最大,所以你看,小皇帝出现了,小公主也出现了。俗话讲「伴君如伴虎」,所以下一代脾气不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你看很多爷爷奶奶,孙子说:奶奶,我好口渴!奶奶马上很高兴:我的孙子终於想到我。毕恭毕敬把茶给他端好:赶快喝,不要噎著了。统统侍候他。所以虽然已经没有奴婢了,但是新一代的奴婢产生了。所以孝子、孝子,以前是孝顺父母叫孝子,现在是孝顺谁?顺序都颠倒了,所以现在下一代的行为必然也颠倒。所以不能怪他们,不能气他们,我们家长对於教育的敏感度严重不足。 我的大学师范院校的老师,有一次站在师范院校的校门口,旁边就是附小(附属小学),这个附属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这些讲师、教授的孩子。刚好有一台车子(名贵的轿车)开过来,那天下雨,我的老师刚好一步一步走过。突然门口,车门打开,一个妈妈拿著雨伞走出来,她的女儿站在校门口对著她说:你白痴,现在才来!我的老师本来是在走路,愣住了,站在那里没动,结果更夸张的话出来了,她的母亲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我们为人长辈一定要很谨慎,不能把孩子宠成这般模样。 所以诸位同修,以后夹菜也要有智慧,先后顺序要夹对。我们记忆当中,父母把水果拿出来,一定先给谁?先给爷爷奶奶吃。那时候我们年纪还小,当父母做出来是孝、是德行,孩子内心会怎么样?很欢喜,进而会模仿。所以当我有资格打开冰箱的时候,自然而然拿出来的水果先给谁?爷爷奶奶吃。所以我现在很感谢我的父母,水果拿对了,不然我就没有办法从事教育,我一定是败家子。你们看得出来吗?因为我是独子又是长孙,我的爷爷也是长子,所以我是长曾孙,三千宠爱在一身!幸好我的父母跟爷爷、奶奶很有教育敏感度。我记得小时候我犯错,我爸爸要处罚我,我的爷爷都会马上带著我奶奶,然后告诉我:做错事,被处罚是活该,走!带我奶奶就上楼去了。那时候我年纪还小,只觉得他们非常绝情。但是自己从事教育才知道,我的爷爷真有智慧。假如爷爷、奶奶不走,孩子的心思摆在哪?搬救兵!自己做错什么都忘了,只想到躲在谁的后面就可以逃过一劫,而不是承认错误。 所以我们来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做错事情,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是不是马上说我错了,有没有?都在察言观色。所以家庭里面,假如夫妻的教育原则不一致,这个孩子好不好教?不好教。夫妻跟公公婆婆的教育不一致也很难教导。我曾经在学校里面对家长演讲,有一位老师很聪明,她就把她婆婆一起带来。结果听完课以后,这个婆婆走向前来说:我媳妇教对了,我教错了。她也感觉到太宠孩子会爬到她的头上去。所以教孩子要「易子而教」,有些话可以透过这些亲朋好友来讲,可以透过一些好的老师来替你把这些观念传递出来,这样你就可以借力使力,就不费力。 所以,自私的原因在我们并没有把孝道演给孩子看。还有些妈妈买了很好的水果,回到家里还要很谨慎把它藏起来,等公公婆婆都上去睡觉了,然后才把它拿出来。拿出来以后,还跟她儿子说: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孩子一定会学得很彻底,他买了水果给谁吃?我们用好恶的心教孩子,他所养成的就是好恶的心,他往后买水果一定给谁吃?给他自己的孩子是以后的事,一定给他女朋友吃,给他老婆吃。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要循道而行,循正道而行,这样才是最正确、最省力的教导。 孩子不自私,自然能替人著想;孩子假如自私,他就处处要别人配合他。假如你不顺从他,他马上脾气就来,所以他就很任性。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当孩子无理要求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教育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叫「慎於始」。当孩子一开始错误的时候,你马上给他导正,他下次就不敢胡来。有个母亲,他的孩子上街看到玩具就要买,不买给他他就在那里吵闹。因为当场人很多,所以这位母亲也很会观机,在这里教不方便,东西也买给他。一回到家里,把门锁上,棍子一拿出来,狠狠教训了一顿。这个教训要提醒他,绝对不能用情绪威胁父母、威胁大人,这个手段绝对达不到目的。这一顿一打下去,这个孩子往后到商场,看到玩具都会先退三步,慎於始! 孩子浪费、偏食也都是第一次没有纠正。假如孩子在那里吵:这个我不想吃。你就跟他说:拜托!再吃一口,这一口吃下去,礼拜天带你去吃麦当劳。他马上把它吃完。所以孩子从小就学会谈判,有没有?父母是节节败退,他是攻城掠地,把父母的最后底线摸得一清二楚。卢叔叔他就跟我提到,他儿子第一次不吃饭,在那里吵,他的太太就要过来劝他的儿子。卢叔叔就用眼睛告诉他太太,意思就是说:你退下,让我来。夫妻两个也很有默契,太太就到旁边去,没有再过来低声下气劝儿子。后来大家都吃完了,他儿子还别著一张嘴不吃,卢叔叔马上说:来,统统收掉。当天半夜,他儿子饿得受不了,起来自己翻冰箱吃冷的东西。下一次还敢不敢?不敢胡闹了。所以第一次至关重要。 孩子很懒惰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诸位同修,有没有看到孩子一、二岁就很懒惰?躺在那里都不想动,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小孩?假如有,要去检查,一定有病。所以孩子都是很活泼,那为什么到最后会很懒惰?现在很多家长都跟孩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其他的事你都统统不用管。这一句话教出来的孩子会不会很勤劳?不会。很多的太太都很抱怨先生很懒惰,都不帮忙:跟我一样,我也是工作一整天,为什么家里的活都我干?对先生也颇有微词。但是她却把她的痛苦建筑在往后的一个女人身上,因为她教自己的孩子,也是告诉她的孩子说:你啥事都不用管,把书念好就好。所以她的孩子以后也会很懒惰,也会让另外一个女人怎么样?所以大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就回想到,在我外甥差不多两岁左右,有一次他母亲在那里擦桌子。小孩最强的能力是什么?模仿。所以小朋友过来,刚好母亲离开一会,他就拿起抹布在那里擦。结果我姐姐后来走过来,就对他说:俊玮,这么小就懂得帮妈妈擦桌子,真是个孝子!这句话讲完,孩子抬头挺胸,擦得更起劲。接著又跟小孩讲:我们擦桌子,假如又把边边角角四个角都擦干净,那你这个桌子就擦得很圆满。一来成就孩子的孝心,再来藉这个机会教导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什么时候教?一岁、二岁都能教。当他养成习惯,从小就很勤快,其实我们已经帮孩子奠下非常好做人做事的根基。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很多的小孩脑筋特别好,交代他办事特别灵活,这样的小孩往往在家里都很认真帮忙做家事;因为当他做事的经验愈丰富,他的脑筋就得到愈多的锻炼。 所以我们会跟家长沟通,做家事会长孩子非常多好的善根。第一个从小劳动他才知道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所谓「习劳知感恩」。我刚好有机会到海口去,在去海口这段期间,因为举目无亲,所以饭菜都要自己煮,拖地、洗衣服统统自己来。突然一边洗衣服一边有一首歌曲就响起来,哪一首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突然回想到父母帮我们做了多少的事情,感恩心油然而生。 一般的小孩,现在生日第一个念头想到什么?想到要去哪里开party,想到能够获得多少礼物。我们接受中国文化薰陶的老师,会抓住这个机会教诲孩子,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应该要好好的替父母做些事。有个小孩,她回去以后没有要礼物,她跟母亲说:我要亲手煮一道菜给妈妈吃。妈妈当然也很高兴。这个小女孩一进到厨房,因为身高不够(她是四年级的孩子),就拿了一个板凳站上去。诸位同修,你让孩子做事,他的脑筋随时都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他会自己想办法。站上去以后,油一倒下去,喷得太高,所以她马上拿了个大手套套在手上,继续煮菜。因为小黄瓜放下去,油溅得更高,她有危险,所以她又跑到她父亲的摩托车上,把安全帽拿过来套在脸上,这是名副其实的全副武装,终於把那道菜炒好。当她汗流浃背把那道菜端出厨房,我相信在那一刹那之间,她的心境已经转变了。从今以后,她再吃母亲所煮的每道菜,会不会挑三拣四?不会!她会感谢母亲的付出,所以习劳才知感恩。 做家事除了让他懂得感恩,进一步养成习惯,非常勤快。诸位同修,你喜欢跟懒惰的人在一起做事,还是勤快的人?所以勤劳的人人际关系一定会好。在很多大专院校,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多孩子都退学。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当这个孩子看到别人在打扫公共的区域,自己都在那里看电视,不帮忙,别人对他的感受是什么?一定不舒服。假如他的生活习惯又不好,又把公物放东放西,让人家常常都找不到,他的人际关系就在这一点一滴当中愈来愈差。所以勤劳、做家事影响甚深。这一节课我们就先讲到这边,谢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