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4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九九页: 疏【圣人无我,今何称我?智论有三:一、随世间故,二、破邪见故,三、不著无我故。以是三者,不碍说我,又法身真我,亦得称我。】 这一段是预防有一些人学了一些佛法,佛经里面常常说要破我执、破法执,初果就破身见,四果罗汉就破了我执,为什么他还要说「我」?防著有这样的疑惑,所以大师在此地特别为我们说明,他举《大智度论》上「称我」三个意思。这三个意思在底下有解释,我们看《钞》: 钞【此下复分我闻为二,离释同前。】 『离』是分开来讲,什么叫『我』?什么叫『闻』?跟前面这个例子是相同的。第一就是: 钞【一云随世间者,谓世法中说我,非第一义中说我,随顺世间而说,无有实体,则不乖於第一义也。】 『第一义』是说不出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能说得出来的都是第二义、第三义了,能思惟想像的也不是第一义。什么叫第一义?第一义里头连第一义也没有,如果有第一义就不是真正的第一义,实在讲就是真如本性,从现相上来讲就是「一真法界」,《法华经》里面说的「诸法实相」,净土所讲的「理一心不乱」,都是第一义。它的名词很多,有一百多种之多,都是说一桩事情。实在说不出,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只能用体会,不能用思惟,因为一落到思惟就是第二义,就不是第一义了。 禅家讲参禅,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就是第一义,「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第七识,「识」是第六识。你能够离开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你所显露出来的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第一义。怎样才能离得开?你先要晓得,心意识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样的现象?第六意识去分别,我们这个分别心是六意识,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我们讲落印象。换句话说,你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个时候就是第一义。我们眼见色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耳闻声也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就是不用心意识,这个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第一义。 这里面,你们现在好好的想想,你能说得出一句话来吗?不要说别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举出这个,「离开一切名字相,你说一句来,这是什么?你们能不能说得出来?」离开名字相,你说纸片,「纸片」是个名字,「精舍」也是个名字,「书签」也是个名字,我叫你离开名字相,你说一句出来,这是什么?就说不出来了。清不清楚呢?清清楚楚,说不出来,这就是第一义。你能说出来,这就第二义,就不是第一义。 这个境界,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也知道!你看《老子》里面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两句话跟佛经里面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一个意思,说法不相同,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老子也见了第一义,也证得诸法实相,要不是佛再来,那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说不出来!没有入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佛法没到中国来,中国人也入了这个境界。 所以第一义里面是平等法、是清净法,第一义里头流出来的作用就是慈悲。所以慈悲是性德,是真如本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大慈大悲!我们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要不见性,这个慈悲心流不出来的,我们想学也学不到,怎么勉强学都学不像的,必须自己亲自入了这个境界才行。所以,第一义里头没有我!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四相都空了,哪来的我?这才叫第一义,也叫做中道第一义。所以,实实在在无我。随顺世间,这就是起作用,这叫做慈悲。 佛要常住在第一义,第一义里头,刚才讲了,不但没有言语,也没有思惟,试问问佛怎么样教化众生?佛给我们说这些经,说这么多话,都是从第一义把它变成第二义,我们才能得利益,他才可以给我们讲,给我们研究讨论,这一问一答。如果第一义里头连念头都不能起,还有什么说话,没有言语!那佛也不能教众生,众生永远都不会开悟了。因此,必须要把智转变成识,转变成分别、执著、落印象,起这个作用,起这个作用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变现出来是为他受用,不是自己受用,是变化心意识为他受用。因此,诸佛菩萨智与识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先后次第,为什么?他自受用是智,换句话说,他无分别、执著,他也不落印象,他自受用是四智菩提。他受用呢?是八识。所以他的八识跟四智同时的。对自己是四智,对别人是八识,他的八识就是四智变化出来的八识,所以他不迷、他不惑,这叫做中道第一义谛。 我们凡夫的确只有八识没有四智,为什么?在一切法里面分别、执著、落印象,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什么麻烦?六道轮回就是这么变现出来的。六道轮回是自己变的,自己在里面头出头没,谁能够救你呢?没人能救,救你的人还是自己,除了自己,谁都救不了你。你说佛菩萨大慈大悲能救我们,那佛菩萨真的慈悲,早把我们统统救出去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还在六道生死轮回?佛菩萨救不了!佛菩萨能救我们,就是把这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明白了,明白了自己有办法了,有什么办法?跟佛菩萨一样,不用心意识,那轮回就没有了,就解脱了。 所以同修们要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知道这个病根之深,就是分别、执著、落印象,这个病太可怕了。这个病就是我们无量劫来生死根本,谁有能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谁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就成佛、成菩萨了,就出离三界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说这一个理,没有第二个理!千经万论都是说这个理。许许多多的方法都是叫我们把这个观念转过来,转过来就成功了,为什么转不过来呢?习气太深了,就是用心意识用成习惯了。我们晓得转,可是一遇到事马上又迷糊了,老习惯又用上了,麻烦就在此地。无始劫以来用成习惯了,现在一下转,转不过来,这个事情就麻烦。 但是我们看到古德许许多多人,他真的转过来了,这是我们特别要留意的,他怎么会转过来呢?我们去研究他的原因,固然一般常说:那是再来人!那人家多生多劫修行的!如果我们被这一句话迷惑了,我们受的祸害就严重。这个话实在讲是没错,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我们自己没有吗?我们自己也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正如同我们星期三在《无量寿经》讲义里头所念到的那一节,善导大师所说的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差别是因为我们遇到缘不同,这个话讲的有道理,我们衷心的佩服。换句话说,无始劫以来的善根我们都有,他有我也有,就是我们遇缘不同,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有九品的差别。换句话说,我们今天遇到最殊胜的缘,我们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如果遇到的缘差,可能往生都去不成了。真的遇缘不同!因是一样的,这个话讲的才真正是有道理。所以我们要重视缘。 缘不外乎三个条件:第一个善知识,第二个同参道友,第三个道场。什么叫真正善知识?对这个法门真正认识清楚,没有认错,那我们跟他就不会走错路了。同参道友在一块修行,互相切磋琢磨。诸位同修要知道,这个认识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不容易!我给你们诸位同学说,我在过去好多年当中,我也教过不少的学生,教过不少的佛学院,现在想起来自己很惭愧,为什么?真是俗话所说的:误人子弟!教书,误人子弟。我教那些佛学院,过去也是误人子弟,但是不是有意的,为什么?自己认识不清楚,就居然做了老师。现在才明白过来,才后悔!现在路是搞清楚了,认识了。认清楚之后才真正觉悟古人那个教学法是对的、正确的,我们今天这个聪明才智想出来一套方法是错误的。 古人用什么方法?一门深入。我在十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讲《楞严经》。那个时候香港的海仁老法师还在,他是第二年圆寂的,一九七八年圆寂的,我去拜访他,他那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了,在香港号称首楞严王,他一生是专讲《楞严经》。我在香港,因为我讲《楞严经》,听说他一生研究《楞严经》,那当然要去拜访他,谈得很投机,承他老人家指教的很多。做他的学生不容易,他用老式的教学,他不是新式的,他的学生我听说只有六个人。什么样的资格,他才收做学生?要背《楞严经》,不但经要背,还要背注解。他指定的注解,要是我,我不会采取那个注解,他采取《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蕅益大师作的。我过去学《楞严》,采取的注解是交光法师的《楞严经正脉》。这个《文句》我也有,线装书十册,连经带注解统统要背,如果不能背的,他就不收了。做他的学生要背《楞严经》、要背注解。可是他的学生个个有成就,他是用古老的方法。 我们再细细研究《高僧传》,自古以来那些,甚至於在家居士,他们所成就的几乎没有一个例外,都是一生专攻一部经。像民国初年的,江味农居士一生专门研究《金刚经》,他在《金刚经》上花了四十年的功夫,最后写成一部《金刚经讲义》,那是他研究四十年的成绩。周止庵居士研究《心经》,《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也花了四十年的功夫写了一部《心经》的注解,《心经诠注》。你想想看,一生的精力用在一部经上。倓虚法师的传记里,提到「八载寒窗读楞严」,一部《楞严经》念了八年。所以大家要想成就,必须在一部经上,真的要下个十年八年的功夫。这个十年八年很苦,没人知道你,没人来问你!十年寒窗勤苦读,念了十年八年,你会开悟!那一悟就入了第一义。这一悟之后,一切经论都通了,是「一经通一切经通」。现在的人走错路子,为什么?他一下手,这个也要看,那个也要看,什么都看,希望什么都懂,结果是看了之后是什么都不懂。你所懂得的是皮毛常识,甚至於连常识都讲错了,为什么?因为你没入境界,你没入第一义!必须契入之后,那才行,那才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这一点,我们想想,从前忽略了,以为那个古老的方法是旧了,应该要淘汰了,现在真正明了那个方法是最高明的方法,离开那个方法,统统是错误的方法。一定要一门深入!你想研究《弥陀经》,就读《疏钞》,或者就读《要解》,一天念一遍,你念上十年,一天都不中断,换句话说,你心得定了,这就是念佛三昧,为什么?你心里头不再想其他的,心定於一,这就是念佛三昧。你有定,定久了就开智慧,决定不能够三心二意。诸位要想成就的话,你念《无量寿经》也好,念《观无量寿佛经》也好,但是只能念一种,不要念两种,一门深入。 此地引《大论》里面这几句话,知道世间人所说的「我」,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我」是不可得。所以自受用是无我相,不违背第一义。随顺众生说「我」,这个随顺众生,就是从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大慈大悲,为他受用。为了教化众生、利益众生而说「我」,绝对不是自己有分别、有执著。第二个意思说: 钞【二云破邪见者,谓邪我、慢我、名字我,世俗人具前二我,学道人具后二我,圣人唯最后我,顺俗称我,但是名字,实无邪慢,故无过咎。】 这里说出三个:第一是『邪见』,邪见是见解上错误,根本没有我,他认为有个我,这叫『邪我』。第二是『慢我』,贡高我慢,只要有我决定有慢,这个字是很大的障碍。因为有我见,必定他就有傲慢,总是我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他不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相有体无」,决定是平等的。平等里面起了贡高我慢,平等心失掉了。如果不是平等心,决定不能见性,决定不能破业障,这个我慢就是业障。所以佛法的修持,第一个法门就是「礼敬诸佛」,为什么要修礼敬?破我慢!换句话说,破除业障。这个障,障碍了你明心见性,障碍了你自己的菩提涅盘;不但障碍这个,而且有我慢必定造罪业。自己贡高,轻慢别人,这就是造罪业。不要以为这个罪业很小,很小的罪业天天累积就变成重大的障碍,障碍你学道;不但道业不能成就,甚至障碍你理解经论。贡高我慢的人,听经不会听懂,也不会开悟,他要悟都悟到邪路上去了,他想歪了,他不会悟到正法上。这个确实非常的严重。第三是『名字我』,名字就是有名无实。 底下给我们分析,『世俗人』具足前面两种我,就是邪我、慢我;学道的人具后面两种我,就是慢我、名字我,为什么?他见解正确了。譬如小乘初果,证了初果,他见解正确了,他没有邪我,但是他有慢我。为什么有慢我?因为他见惑断掉了,就是错误的见解没有了,他的思惑没断,贪瞋痴慢没断,所以他那个我是属於慢我,他不是邪我。到了大菩萨,思惑断尽了,慢我没有了,然后给我们讲「我」,他也说「我」,这是名字我,这个不碍事,有名无实。为了说话方便起见,为了教化众生的手段,不得已,你们认为这个东西是「我」吗?好!我也叫它做「我」,确实没有我慢。所以圣人称我并没有过失。第三: 钞【三不著无我者,诸圣人知一切法空实相无我,而不著空,不著无我。】 这个意思非常的重要,著空、著有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执著没有断,只不过是换了执著的对象而已。佛是叫我们破执著,不是叫我们换执著的对象,这个诸位要知道。他知道『实相无我』,但是他不著『无我』之相,所以随顺众生起作用的时候还是照样说「我」。说我,不著我相,不著空相,就是空有两边都不执著。 钞【又瑜伽有四意,大略同此,第三义言,若定无我,谁为修学,人则生怖,故不著无我。】 这是引用《瑜伽师地论》上一段话来证明,特别是证明第三句不著无我之故。《瑜伽师地论》上说,无我,那什么人学佛呢?什么人修行呢? 钞【又观经疏云: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 《观经》上也说得明白,无我,那就没有人传法,也没有办法做到自利利他,换句话说,自行教化众生两者都不能成就,所以菩萨不执著我,也不执著无我。我与无我两边都不执著,这个意思才是真义。所谓真义就是体、相、作用三者具足,这三个是同时的。从体上讲,无我,体是空寂的。从相上讲呢?虽然是空的体,但是它能现相,相上有没有我呢?相上也无我。体上无我,相上也无我,我从哪里来?我从用上来的。我们起作用,自行化他起作用,这从作用上建立的我,这个我叫名字我,为什么?体相俱不可得,有名无实,这就不妨碍了。 用是中道,佛法讲「用中」,儒家也用中,儒家用「中庸」,确实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举行过会谈,他们的见解的确差不多,都是用中,这个是了不起的,用中道。所以体、相、用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所以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教导我们怎么修行,统统是用中。如果我们也会用中,就入佛知见,就与佛法相应了。我们学佛为什么学的不像?为什么学的不成就?就是不会用中。你知道真,知道真空,你就会看破了,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体是空的!看破了。你知道一切相是假的,没有一个相是真的,你就放下了,既看破又放下,那你就自在了。这个自在就是中,你的生活就自在了,这个我们现在讲的是真善美慧,幸福美满,这就是佛法说的中道。你能够生活在中道里面,那就是充满了真善美智慧,你的人生决定是最幸福、最圆满。可见得这个佛法的受用,不在来世,现在就享受到,就看你会不会用,是不是真正彻底明白?会用,没有不自在! 像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习不是从样子上学习,要真正像佛一样,体会到诸法实相,就是彻底明了真假中是一不是二。任何一法都具足真假中,天台讲的「一心三观」,随便拈一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尘,没有一法不是具足一心三观。像我们拈著这个纸片,这就是一法,体,当体即空,没有自体,当相即假,相是假的,我们拿出来做书签,它作用,用是中,我们用中!与体相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所以体相作用是同时的,不是离开的,法法皆是如此。诸位要是从这里入进去,就得大自在了,从今之后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心与整个万法合成一体,受用自在! 钞【法身真我者,约本而言。】 这是就本体来说。 钞【阿难亦通法身我也,以无我法中,有真我,即法身我,如涅盘常乐我净之我,何碍於无我。】 《法华经》,智者大师为我们注解,《法华经文句》,他把《法华经》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和后半部。《法华经》一共有七卷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是上半部,后面十四品是下半部,上下半部经各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三分,怎么分的呢?就是「本迹二门」,开为本迹二门。就迹门说,「迹」是迹相,举个比喻说,好像舞台表演唱戏,讲迹就是你在台上,你在前台表的那个身分,这个是迹;说「本」,你在后台是什么身分,这就是本。本迹二门。从迹相上来说,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一个初果须陀洹,这从相上看,就好像唱戏,他唱这个角色,扮演这个角色,那总得扮得像!唱什么角色要像个什么角色,这个是从迹上说的。从本上讲,阿难是大菩萨,示现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等於跟释迦牟尼佛做助教!他并不是一个真正小乘须陀洹,大菩萨再来的。目犍连、舍利弗,从迹相上来看,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个小乘四果罗汉,是这么个地位;如果看看他后台本来面目,他老早就成佛了,古佛再来! 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一尊佛出世教化众生,一千佛(不止一千佛),诸佛与他有缘、与众生有缘的统统都来了,来拥护他,来帮助他,教化众生。这个来拥护的,有的示现出家身分,像目犍连、舍利弗、阿难;有的示现在家身分,像当时波斯匿王是释迦牟尼佛护法,四地菩萨,他发心来护法。诸位要晓得,弘护都不容易,都是菩萨再来的!不是菩萨,说老实话,谁认识释迦牟尼佛?谁把他看作一个宝?这么样捧场,必定是真正识货的。谁识货呢?诸佛菩萨识货,凡夫不识货!凡夫不识货,所以拥护的人,往往把魔当作佛。 诸位要是细心去研究《无量寿经》的注解,注解里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他为什么要发这一愿、发那一愿。其中讲「他心通」,西方极乐世界人,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他心通,就是佛看到十方世界许许多多的众生,有的有智慧没有福德,有的有福报没有智慧。有的时候,有德不在位,那就像陶渊明,归去来兮,回去!为什么?一生的抱负学问没地方用,无用武之地。还有没有德,他地位很高,这地位很高就要害许许多多的老百姓。如果有他心通,我们就会捧一个真正有德有学的人,一切老百姓都能得好处。可见他心通非常的重要。所以阿弥陀佛才发这个愿,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得他心通,要是有一个人不得他心通,他誓不成佛。尤其在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魔怎么强呢?魔修福,福报大。真正学佛的人,真正发心,福报比不上魔王!真正发心,怎么办呢?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归去来兮,为什么?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像这些地方,我们在经论上统统能看到,我们都必须知道。 阿难既然是法身大士,他必定早就证得三德秘藏,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他证得!三德各有『常乐我净』,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法身有真正的常乐我净,般若也有真实的常乐我净,解脱也有常乐我净,这个是真我,不是假我。「我」这个字的定义,经上说有八种,我们讲两个最重要的。第一个是「主宰」的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做得了主。我们今天想想,我们自己能做得了主吗?如果我能做得了主,我年年十八,那我才做得了主。我不老,我不病,我不死,那我就能做得了主。我今天虽然这么想著,还是要老,还是要病,还是要死,做不了主,没有我!第二个意思是「自在」,我是自在的意思。这个自在,我们也得不到。可是法身真的做得了主,真的自在,般若、解脱都是自在,都做得了主,所以它有「我」的意思。因此从本上说,大菩萨化身,他有真我,他们口里面说「我」,虽然恒顺众生,他与他「自在我」相应,他也不是骗人的,这个话说的并没说错。 『无我法中,有真我,即法身我』,自性是真我,那么就是法身,「法身我」这是真我。『如涅盘常乐我净之我』,有真的常、有真乐、有真我、有真正的清净。「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在凡夫、小乘权教菩萨是有名无实,四念处叫我们用智慧来观察,凡夫境界里头没有;「观身不净」,无净;「观受是苦」,没有乐;「观心无常」,没有常;「观法无我」。法身大士这四个字统统都有,他有常乐我净,这四净德确确实他具足,他一样都不缺。我们现在用念佛这个方法证大涅盘,就是证法身,念到什么程度?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证得,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常乐我净这四德自己就得到,真正得到这个受用。这些大权菩萨示现,他们讲「我」,『何碍於无我』,确确实实他可以说的。下面讲「闻」: 疏【闻者耳根发识,废别从总。】 『闻』应当说耳闻,为什么说我闻?「耳」是六根,是别,「我」是总;说我闻也行,说耳闻也行。『废别从总』,这就是说「我闻」。 疏【故云我闻,大乘中三,始教无闻,终教闻而不闻,顿教无闻不闻。】 贤首讲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教略掉了,那是小乘,因为小乘的见解跟凡夫是一样的。『始教』是大乘开始,所以从这个地方讲起。这三句,「闻」就是有法,就是有,『无闻』就是空,归纳起来,一个空,一个有。「始教是说一切法空」,完全从一切法体上去著眼,从一切法理体上来观察,所以建立「万法皆空」这个教义。所以说他无闻,万法皆空。 『终教』是到大乘的后半段,始教是大乘前半段,佛讲空,讲本体;后半段从体起用,起用就现相,就讲现相,现相就是有了。佛法从大的来分就是空有两宗,细分,空宗里面又分很多派,有宗里头又分很多宗,严格的讲,整个归纳就是空有两宗。空与有是一不是二,空是讲体,有体,体一定有相,体离不开相的;相一定有体,相离不开体的,所以体相是一不是二。佛为了叫我们觉悟,为了说法方便起见,说体说相。说体,我们不能执著体;说相,不能著相。你著相就悟不到体,你执著体,你一定被相迷惑了,换句话说,体相统统不明白;必须都不执著,这个体相都明了了。所以讲空,由空里面悟妙有;讲有,从有里头悟真空。不管怎么讲法,悟入的境界是一不是二,是同一个境界,这才是所谓法门无二无别!法门虽然千差万别,悟入是一,这样才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 「大乘终教是双照二边」,就是体相都说了,所以说『闻而不闻』。这个地方说,『终教闻而不闻』,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才晓得空有是一不是二,「即有而空,即空而有」,正是双照二边。《心经》里面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色就是相,色相;空是真空,是体,体是空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顿教无闻不闻』。「顿教是双遮二边」。终教是双照,双照就是亦有亦空,也有也空,从相上讲,有!从体上讲,空!顿教是双遮,双遮是空有都没有,不但没有「空」,「有」也没有,这叫双遮,两边都没有。顿教「无闻亦无不闻」,无闻、无不闻,二边都离开了。无闻是遮有,无不闻是遮空,这就是双遮二边的中道。双照是中道,双遮也是中道,他们的受用是一样的、是相同的。入手的方法不一样,一个从双遮进去的,一个从双照进去的,其实进去之后是相同的。一般的教义是这样说的。 疏【约当宗。】 『当宗』就是我们净土宗。本宗对这个文是怎么看法?怎么讲法? 疏【则传法圣人,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娑婆极乐无障碍之法门也。】 这是就本宗教义来解释。『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这句话怎么讲?「我」,这就是有,从相上说的,「无我」是从体上说的,「我无我不二」就是体相不二,也就是性相一如,也就是即有即空,非有非空,完全是从中道上建立的,这是说的这个意思。为什么?因为我们本宗是大乘顿教,这个法门一生成就,七天成就。念佛法门是顿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们公认的,这是顿教法门,圆极顿极。所以,应当要采取顿教这个看法才对。 『根境非一异之妙耳』,「根」就是耳根,闻是用耳根,「境」就是音声,耳的对象是音声。「根境若一,则二俱成空」,就落空了,这两者都不能成立了。「今非一非异,则空有双遣,即是顿教双遮中道也」。不能说是一,也不能说是异,「异」就是不一,一与不一都不能建立,这个才妙!说一,那就不异;说异,那就不一。现在他空有双存,空有不二,双遮双照,遮照同时,就是我们常讲「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这个耳妙极了,用这个妙耳。 『闻娑婆极乐无障碍之法门』,「娑婆」是我们现在居住的所在,「极乐」是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虽然经上说了,距离十万亿佛国土,实在说,我们娑婆无碍往生极乐,极乐世界也不碍娑婆世界,彼此俱存!这是双照法门。「所谓究竟极光,不越凡夫一念」,怎么说呢?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面当然包括娑婆与极乐,正如同《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哪里会有障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看破,唯有看破之后,才把我们所有这些疑虑统统放下,这一放下,一心就现前了。 由此可知,一心不乱不难证、不难得!就是我们现在疑虑太多,所以我们一心不能现前。不但一心不能现前,连功夫成片都不能现前,这个事情很麻烦!不能现前,就是我们虽念,功夫不得力,所以经论上要说得这么多,说得这么深。实在讲这个理本来就深,深的可以浅说,浅也只浅到一个程度,它确实是这么深。明白之后,总而言之,就一个目的,放下一切疑虑而已!就是放下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就成功了。 我们果然能把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放下,那你就是上上根人,从此以后经教都不要听了。经典呢?废纸!废纸一堆。讲经呢?废话!都不要了。如果心里还有疑虑,这个东西还是有必要,为什么?它能帮助我们减少疑虑,帮我们消除疑虑,它的作用在此地。换句话说,我们自己还不是上上根,还有疑还有虑,心里面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妄想,决定不是上上根。上上根人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打掉了,统统没有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