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2集


 2016/1/20    下载DOC文档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九二页:

  ◎【十、别解文义】

  大科就是大段落,大段落这是第十段。前面九段都是玄谈,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概论,到此地这就讲到经文了。这一段里面,就是全部的经,全部经分成三分,就是三个段落: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这三分也要跟诸位略略的介绍一下。佛经的体裁跟我们世间书籍不相同,世间有些人创作写一本书,自己写一篇序,或者请别人写一篇序,序的用意就是介绍这本书;佛经很特别,它本身有序,『序分』,它不要别人写序。有『正宗分』,正宗就是正说,最主要的部分都在正宗分里面,所以它经文也特别长,主要的意思都在这里面发挥。最后它有一分叫『流通分』,这也是一般书本里面所没有的。流通分的意义是劝人读了之后要把这个经介绍给别人,对现前来讲,要流通十方,我们普遍的把经典介绍给大众;对以后的人来讲,要流通到后世。流通到后世的方法,在从前是印经、写经,古时候没有印刷,只有手写,所以写经流传到后世。这是佛经里面比较特别的地方。

  但是这三分都很重要,古人讲: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它这个义趣,三分比重可以说是相等的。序分又分为两段,第一段叫「证信序」,第二段叫「发起序」。证信序也叫做通序,通序是一切经里面都有;凡是佛经都有,这就叫通序,通一切经。别序,那就是每一部经不相同,是说明佛讲这部经的因缘,什么缘故来讲这部经,称之为别序。证信序,有六种证信,也称为六种成就。

  ◎【初序分 初五句证。二列众证。】

  一共有六句证信。我们读经文: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这一行经文里面,包括了五种证信。『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我们简单的讲,「如是」,因为佛当年讲经没有记录,而是佛灭度之后,由阿难尊者把佛在世时候所说的经重复再讲一遍。阿难的记忆力非常好,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所以就请他来复讲,把佛以前讲过的经重新再讲一遍,一面讲,一面旁边有人记录,把它整理出来,就称之为经典。「如是」两个字,就是说明阿难他所重复说的,确确实实是根据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讲的,不增不减叫「如是」,把佛所说的重复说出来,就是如佛所说。不是阿难自己讲的,是完全重复佛所说的,这是信成就。如同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阿难亲自听佛讲的,而不是传说的,这也叫「如是」。「我闻」,这是对后人负责任,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叫我闻,不是辗转传说的,是亲自听佛说的,这叫闻成就。

  『一时』,时成就。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读佛经就是对这一句很不以为然,阿难的记忆力那么好,怎么能把日期忘掉?应当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这就很详细了。为什么不这样记载,含糊笼统说个一时,这叫我们后人看到有一点不服气,阿难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到后来才晓得,这个说法是佛教给他的。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印度的社会跟中国不完全相同,印度那个时候都是一些部落、小国,大的国恐怕没有台北市这么大。在中国周朝的时候,大国方圆一百里就是大国了。那个时候一百里跟我们现在比一比,大概就是我们景美区这么大,那就是一个大国了。因为周朝的度量衡比我们现在小,周尺很小,合我们一台尺,恐怕六寸都不到,那个时候的一里恐怕连我们现在半里都不到。从前那个国家、小部落是很小的,一个村一个镇它就是一国。因为国家并没有统一,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周朝时有八百诸侯,那就是八百国。但是在中国,这许多小国对於周,周也是一个国,对它很尊重,无形当中好像是一切国家里头一个领导中心,像是联合国的政府一样,对於周天子非常的尊重。小国对於周天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可以说关系实在是微不足道,只是三年进贡一次。进贡就是送点礼物,而不是每年送的。因为那时交通不方便,近一点的地方每年进贡一次,边远地区是三年进贡一次,就这么样的一个义务,送一点土产,送一点礼物。周天子对这些小国有什么约束?没有。只是颁一个日历,统统用周的历法,历法统一,年月日时都统一了,就是这么一个关系。其余的一切都是独立的,都是自主的。

  但是在印度,还没有一个大家共同尊敬的中心。既然没有,我们就能想像得到,它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历法,历法就不一样了。佛当年讲经说法,足迹遍五印度,每一个国家都去讲,每一个国家历法都不一样,你要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它到底是哪一国的?实际上有困难。孔老夫子写《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他有年月日的记载,那就是周朝社会跟印度的社会不相同,虽然是部落时代,但是历法已经统一,就是年月日时它统一了。这就是实际上环境记载年月日有它的困难,另外还有更深的意思,以后我们在注解里头会讨论到。

  「一时」非常之妙,浅一点的说,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老师喜欢讲,学生喜欢听,大家都很欢喜,这个时候正是说这个经的时候。如果往深处讲,那就是「一心的时候」,本经讲的「一心不乱」,说听的人心都清净,都是一念不生,实在讲,这才是真正「一时」的意思。佛说,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音声,听的人是用真如本性来接受,所以一听就开悟,一听就明心见性,就证果。所以这是「一时」真正的意思。

  我们的心果然到清净专一的时候,那就妙不可言。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还没有散,你还可以亲自参加这个法会。在中国隋朝的时候,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一半,他入定了,定中他到了印度灵鹫山,就是讲《法华经》的王舍城灵鹫山,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他在那里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法华经》这一会没散!这什么道理?这是事实。现在科学也承认了,但是做不到,这叫时光倒流!在定中可以见到过去,可以见到未来。这个定,在本经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如果你真正到一心不乱,过去未来你看得清清楚楚,哪有不知道的!这是现量境界,这是本能的能力恢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俗话讲,这是神通,这是本能。所以你不必求神通,到一心不乱这个能力就恢复。

  由此可知,这个「一时」就用得很巧妙,如果说年月日时那过去了,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说「一时」,我们还能亲自参与,只要我们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参加这个法会,就可以亲自听佛讲经;佛还是在这个地方讲经,这个地方还存在。正是《法华经》里面所说,「是法住法位」,一切法各自住在它的位置上,「世间相常住」,世间相不坏;如果世间相坏了,那过去你永远找不到了。过去所有的形相统统存在,世间相不坏,这句非常的难懂,但是现在科学家逐渐体会到这个。如果能把时光倒转过来,过去东西统统能看见,这是近代的科学承认这个事实,可见得过去还是在的。因此,这个「一时」就用得太巧妙,比记载年月日那是高明得太多了。

  『佛』是说法主,我们现在讲的主讲人,这一个讲演大会主讲人,这个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下面是说法的地点,『在舍卫国』,舍卫国是个城市的名字,『只树给孤独园』是道场。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所成就。这里面包括了五种成就,像开会一样,会议记录有时间地点,这就可以证明这个经不是伪造的,确确实实是佛当时所说的。我们看《疏》:

  疏【别解文义者。】

  这是解科题。

  疏【已知一题总意。】

  前面把经题、翻译的人都介绍过了。

  疏【未审经中,自始至终,为何等文,阐何等义。今乃章分句解,俾文字般若达乎实相,以有尽之言,略彰无尽故。】

  这就解释这个科题的意思,玄义就是大意,题目都介绍出来了,不晓得这部经是什么样的文字,『为何等文』,因为佛经里面文章的体裁有十二种,不知道它是属於哪一种。佛法里面讲「长行文」,就是现在讲的散文,「偈颂」,就是现在讲的诗歌,句子很整齐,押韵的,还有「密咒」,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文字的形式完全不相同。散文里面还有很多种体裁,偈颂有「重颂」、「孤起颂」,有这个差别。这就是不晓得这部经文是属於哪一种体裁,它的义理是什么,都要用科判来分析,这就是『章分句解』。

  我们中国后人把古人的书分成章句,现在大家读的《四书》多半用朱熹的章句。「章句」,简单的讲,就是把它分成段落,大段、中段、小段,看起来会清楚明白。章句就是从佛经科判上来的,由此可知,佛经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儒家用佛经科判的方法,来分析《四书》《五经》、《十三经》。

  佛经的科判,分得非常精密,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科学,它有层次、有条理,一点都不乱。纵然是大部经,你们看看《华严经》表解,那就是科判,从头到尾,那么大部的经也是一句一个意思、两句一个意思,他把它判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面上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同时也显示这个文章里面的义理,所以科判就是注解经的。懂科判,你一定就明经。所以学讲经,首先要学科判。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先分出来,序分里又有三分,有序分之序、序分之正宗、序分之流通,用这个方法逐渐分,愈分愈细,你才把这一篇经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佛经里面,像我们这个经上所印的,它前面有个圆圈,圆圈底下的统统叫科判,这在佛经里叫做「半科」。什么叫半科?就是附属在每一段经文前面。什么叫全科?把它整个画成表解,放在这个经书的最前面,那叫全科。有些经有,有些经都没有了。像我们印的《华严经》科文表解,就是全科。

  这样一分析,就从文字般若达实相般若了。文字般若,简单的讲有三个意思:第一、「文字从般若流出」,文字本身不是般若,它是个符号,但是这种符号是从般若智慧里面创造出来的。特别是中国的文字,是从智慧里头创造出来的。我们中国文字这个造字有六个体例,叫「六书」。象形字,外国也有;会意字,外国文字上就没有了。会意,看到这个字的样子就体会到它的意思,这都是很深的智慧在里头。例如「家」这个字,你在篆字里面去看,你就看出它的味道,你就晓得它里头有很深的意思。家不能不要,但是不能迷,叫你要觉悟!那个「家」字的写法,上面就是画了一个图,是房子,我们现在写成宝盖头,篆字里头你看看,那个篆字的写法就是房子。房子里面是什么东西?一看就晓得,是一只小猪,猪是愚痴!叫你看到这个,你要觉悟,不要被它迷了。所以中国文字确实是从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看到这个字,你就会开智慧,要开真正的智慧。

  有一年,焦国宝居士写了一封信给我,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想结婚,问我好不好?我就回他明信片,写了一个「婚」字寄给他,叫他好好的去看一看。他也能体会这个意思,回了一封信给我,他说:我不结婚了。你看这个「婚」字,见了女人,头就昏了,他要不昏,他不会结婚,昏了就会结婚。中国古礼,婚礼在黄昏以后举行,绝对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举行的。你去念《礼记》,你就晓得,中国那一套过去人的生活非常有味道,它确实能跟整个大自然配合,所以中国人这个生活的确是非常有情趣的。

  他这样子做法对不对?他还是不对,还是错了。佛法讲中道,不能落在两边!你迷惑颠倒昏了是落在这一边,你要是不结婚又倒在那一边去了。这是教你什么?你结婚的时候不昏,这个才对,这才是中道!所以他还是会错了意思,搞到现在没有结婚。中国文字的确是很深的智慧,譬如你成家了,成家而不迷在这个家里头,它就是这个意思。提醒你,不是不叫你成家,不是不叫你结婚,叫你不要迷!不要迷在这里头,这才是佛法所讲的中道第一义。

  第二、「文字能生般若」,从文字能生智慧。就是刚才讲,你看到这个文字的时候,你能生智慧,文字是从智慧创造的,因此从文字也能生智慧。佛为我们说种种文字,经典我们就叫它做『文字般若』。文字能生般若,所以我们依佛的经典、依佛的言教,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第三,「文字即是般若」。文字是个符号,这个符号即空即假即中,那么它本身不是般若是什么?从文字的形相上看,它是假相;从本体上看,它是空的,它没有自性,无自性。它是因缘和合而现的相,本身没有自性,当体即空。可是它能够传递已经觉悟的人的智慧、理论、经验、方法,我们后人从文字上能够完全接受,所以可以讲文字就是般若。所以,从文字般若达到实相般若。这个样子就有很大的方便,什么方便?是以简单的言语文字,这是有尽的,在这里面显示叫我们体悟无有穷尽的义理。文字有限,里头的义理无穷,无有穷尽。

  疏【於中分三。】

  在这一段里面,这部经里头分为三分。

  疏【今属序分。】

  现在我们念的这一段是属於序分。

  疏【序者叙也。】

  就是叙述。

  疏【又绪也。】

  就是头绪。

  疏【未入正文,先叙列此经之端绪也。】

  先叙说讲经的因缘。

  疏【有证信发起二序。】

  序分有两段:第一段是证信序,第二段是发起序。『证信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在后面,这部经、这一次法会的因缘,与其他的法会因缘必定是不相同的,所以又叫做别序。

  疏【今唯证信,凡证信者,皆以六种成就。今顺文便,均其繁简,且分为二,先明五句,后明列众,合之成六。】

  莲池大师把前面这五种成就合在一起讲,合成一段。列的这些大众,因为人多,所以他把它另外分成一段。这就先说这五句,后明大众。

  疏【兹复例前统括大意,次乃离释。】

  先总说,然后再一条一条的介绍。

  疏【言如是之法。】

  『如是之法』,就是指这部经。

  疏【我从佛闻。】

  『我』就是阿难尊者自称。经是阿难尊者集结的,就是他复讲的,重复说的。

  疏【彼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之只园也,盖是佛示阿难故。】

  一切经前面加这个引子,加这几句话,这是佛告诉阿难的。佛在灭度的时候,阿难很伤心,因为阿难只证到初果,见思烦恼没断,他是见惑断了,思惑(贪瞋痴慢疑)没断,所以佛灭度,他很难过,他还流泪。这个时候,阿[少/兔]楼驮告诉他:佛快要灭度,有些很重要的问题你要请教,你怎么可以哭起来?他这一提醒,他说:什么问题,我现在心里乱了,我想也想不出来,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阿[少/兔]楼驮教他问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非常重要,关系著僧团。

  第一个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跟佛住在一起,佛领导我们,佛不住世了,我们依谁做老师?我们跟谁去住?这就两个问题了。将来我们把佛所讲的这些经集结起来,这个经的前面要不要加些文字?因为印度外道他们的经典前面都有引子,我们是不是需要?应该怎么加法?第四个问题就是,佛在世,当然学生很多,学生里头也有些调皮捣蛋的,佛可以制伏他们,佛不在了,我们都是同学,他们扰乱僧团,怎么办?就提出这四个问题。

  佛就答覆他,第一个「以戒为师」,佛不住世了,佛制定的戒律在,依照戒律来修行就等於是老师没有两样的。「依四念处住」,我住在哪里?依四念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把心安住在四念处上,就跟佛在世没有两样了。将来集结经,一切经的前面要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哪些人」,这是交代的,所以现在一切经上有这个句子。第四个,恶比丘调皮捣蛋的,怎么对付他?佛就讲「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随他去。这是『佛示阿难』,佛指示阿难的。

  疏【如是我闻有三义:一断疑故,二息诤故,三拣邪故。】

  阿难尊者当年集结经的时候,一升座,三宝加持,阿难的相都变了,变得跟佛一样,所以底下听众都怀疑了。有人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释迦牟尼佛灭度了,当然不会再来。是不是他方佛再来?也有人怀疑阿难成佛了。所以阿难一唱「如是我闻」,大家疑惑就没有了,这是第一个意思,『断疑故』。第二个是『息诤论』,如果说阿难来说的,大家不服气,阿难说这不是我说的,统统是佛说的,大家没话说了,不争论了。第三个是『拣邪』,邪就是印度的外道,印度的外道经书前面都有「阿忧」,阿忧就是有无,就是或有或无,是捉摸不定的;佛经不用这个,佛经用「如是我闻,一时」,用这个开端。这是拣别跟印度一切宗教的经书不相同,一展开看到这个样子就不一样。

  钞【文字般若,谓般若无言,赖言而显。故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

  古人所谓「道本无言,因言显道」。中国圣人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观察跟佛陀的见解不相上下,换句话说,都明了宇宙万法的实相,真相,本来是不可说。《大般若经》,虽然在佛经里面篇幅最大,有六百卷之多,它的中心太简单了,「不生不灭」。「般若无知」,般若本来是无知,无知是般若之体,它应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般若之体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清净心。你要求般若,到哪里求?不是去念《般若经》、念《金刚经》你就有般若了,没这个道理。念了《大般若经》,你就有般若?愈念愈迷糊,愈念愈糊涂。般若一定是从定中去求,禅家讲甚深的禅定。他得甚深禅定,他智慧开了,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就是般若,般若之体。在我们净土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这是讲的理一心,事一心还不行。事一心是定,它能够伏烦恼,不能够转烦恼为菩提,诸位要晓得,那个烦恼跟般若智慧是一桩事情,是一不是二。定能伏烦恼,不能转烦恼,不能把它转变,到开智慧就行了,就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生死转变成涅盘,它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诸位要晓得,讲断烦恼,这个「断」字不是真的断,真的要把烦恼断了,般若也断掉了,那还得了!这个断实在讲是转,烦恼没有了,烦恼都变成智慧了。迷的时候,把般若转变成烦恼了,这叫凡夫,迷!觉悟的人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转变成大智慧了。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因为它是一个体。所以佛教给我们就是要转变,你要会转变。由此可知,佛法确确实实它是活活泼泼,不是个死呆板的。小乘人那根性实在是劣,他死在字里行间、死在教下,他转不过来,他的能力充其量只能伏,伏到最高也不过是证阿罗汉而已。阿罗汉没智慧,三德秘藏就是般若、法身、解脱,阿罗汉没有证得法身,也没有般若,阿罗汉只有一点点小的解脱,这个解脱是从定当中得来的,没有得大解脱。大的解脱一定要从般若智慧里头转烦恼成菩提才行。由此可知,这个智慧非常的重要。

  智慧是佛法追求的最后的一个目标,也是真正的目标。求智慧的方法绝对是禅定,这也是没办法改变的,不从定当中决定得不到智慧。绝对不可以说,禅宗才修禅定,别的宗不修,那就错了。禅宗固然是修禅定,其他所有一切宗派,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是禅定。他或许那个名字不叫禅定,意思是禅定,像我们净土标榜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像天台家修的止观,止观就是禅定。禅定,这是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禅叫静虑,静就是静止,把所有一切的妄想止住,这就是「止」;「观」,定中有一个境界,你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静虑就是中国人所发明的止观。所以,止观就是禅。由此可知,没有一个宗派、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在修禅定,只是它的方法不相同、手段不一样,统统是在那里修定。我们净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来修禅定,符合於禅定的意义,也符合於止观。念这一句佛号,你其他的一切妄念止住了,这就是止;你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观。

  禅家参话头,参话头是观,息妄念是止,他是念念要提醒这句话头。我们念佛的人是念念提醒这句佛号。但是参禅的人用提醒话头,他要不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没有办法,他得不到受用,那个路就很困难了。我们这一句佛号,纵然不能得到甚深的禅定,只要念到相应就能往生,这是二力法门。念佛人容易成就,成就往生;禅,不容易成就,非常之难;教下修止观,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所以天台从智者大师以后,天台宗许多祖师不修止观,他都念佛。止观是智者大师发明的,《摩诃止观》、《小止观》都是他发明的,他自己不修,他自己念佛,他最后还是念佛往生的。你就晓得念佛法门殊胜,念佛法门可靠,止观没有念佛那样的可靠。要想开智慧,一定要修清净心,也就是讲修一心,你才晓得这是真正的重要。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心不清净,那就没有法子,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般若无言,赖言而显』,佛给我们说法说了四十九年,阿难尊者这些大德们集结,留下来这些经典,甚至这些经典又经过中国古德翻译,翻成中文,中国的文字也是属於般若,能显佛所说的这些道理。『故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祖师这些注解依然用文字来解释佛的经典,帮助我们深入佛的境界。

  钞【然文字性空,即是实相。故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不碍文字也。】

  解释前面「文字般若达乎实相」这一句的意思。『文字性空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它的真相。由此可知,文字也是属於解脱相,什么叫解脱?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一点拘束,没有一点障碍,文字确实是如此。文字它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就像《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七处徵心一样。事上虽然有,理上确实没有,这就是文字性空,与实相相应。明白实相、事实的真相,我们对於文字,也就是说我们对於经典,要用什么态度来观察它?不离不即,这个态度就对了。「不离」是不离开经典,我们天天读诵它,「不即」是我不执著它,这是你真正认识了它。你离开了它,你说这个文字性空,我不要它了,你著了空;你执著它,不放它,你执著在有了。大乘佛法之可贵,是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我没有离开经典,天天读它,我不落空,我不执著经典,我不著有,两边都不执著。这个样子,你才能体会到经里面的义趣。决定不可以死在经文里面,这是诸位同修要明了的。要晓得,佛所讲的言语、佛所讲的文字是启发我们本性的,你要执著在里面就变成障碍了。

  本性要怎样才开显?一法不立才开显,就是到无一物的时候,本性就开显了。换句话说,你要把你心里头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牵挂统统放下,你的本性就开显了。有一桩事情牵挂著就不行,就把你的本性染污了,就把你的本性障碍了。要是讲佛法,说起来实在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今天所以不能见性,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听了佛法,我要舍掉,能舍得掉吗?舍不掉!舍不掉就不能见性,你的真性就被这些东西缠缚住了。你要是真的能下定决心,我统统舍掉了,统统舍掉就见性,就明心见性了。

  而且舍,我再告诉你,不是事上舍,事上舍尽了,不能见性。如果事上舍尽能见性,人死了不都舍掉了,一样也带不去,身体都带不去,那应该明心见性!他死了以后为什么还要投胎去轮回?所以诸位要晓得,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佛为什么又叫我们在事上舍?事上舍是希望帮助你心上舍,是这个意思。心上真能舍得干净,事上有没有决定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怎么会有障碍?所以成佛是心成佛,不是身成佛。

  佛教我们持戒律,就是要舍那些不善的,一切不善的事舍掉,这是教初学用这种方法。因此,我们持戒可不能死在戒条之下;死在戒条之下,不但不能开智慧,你也不能得定。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戒?如果还有一条戒,那就还有一物!还有一个不杀生,那你本性里头还有一个不杀生,还有一物,不能叫无一物;还有一个不偷盗,那你有二物,你就不是无一物了。所以要晓得,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那完全是本性显露出来。

  可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本性,现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逐渐一步一步去恢复我们的本性。从持戒开始,从持戒得定,从得定开智慧,开智慧显我们的真如本性,用这些方法手段。这些方法手段在修行过程当中是必要的,但是上了一步,底下一定要把它摆脱。到得定,就不要再持戒了,为什么?定共戒。一个有定的人,他会不会犯戒?不可能的。所以叫定共戒,那就不必一条一条去持戒了。到证果,叫道共戒,决定不会犯戒。

  由此可知,佛所定的许许多多的事项是帮助我们修心的,修心是主,心清净,身哪有不清净?身一定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境界就清净,世界就清净了。我们要看那个世界好不好,从哪里看?从人心去看。人心不好,这个世界一定有灾难,心不清净!极乐世界为什么好?不要看别的,他心清净,每个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清净心去生的,所以他那个世界美好!心不清净不能去,一定要心清净才能往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心不清净他也来了,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三种般若就是文字、观照、实相。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依文字」就是依经典,我们读经这是要依靠文字,没有文字,我们没法子接受佛的教诲,佛教后人完全要靠文字。我们读经要紧的是「起观照」,这就是会读,就不是死在文字里面。什么叫观照?严格的来说,这个「观」是不用分别执著,拿现在的话来讲,讲个相似的,只能说相似,还不是真实的,所谓「直觉」,直觉的,就是没有经过分别,没有经过思惟想像的,我们眼看外面境界,耳听音声,这叫观。「照」是明了的意思;照见了,是明了的意思。我们眼一见外面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照」,像我们一展开经本,我们这个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意思也很清楚,这是观照。如果我们展开这个经典,每一句去想它里面的意思,那就错了,为什么?你一想就第六意识做主了。观照,简单的讲:不用心意识。我们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用第六意识、不用第七识,这就是观照。第六识是分别,我不分别,第七识是执著,我也不执著,我不分别不执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照。这种功夫用久了,实相就现前了。

  所以读经,我常常跟诸位同修说,会读经的人,实在讲念注解也是一样,我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我们从三学上来说。如果就般若来讲,就是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因为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就是实相;套《金刚经》上的话,「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的相有没有变动?没有。

  虚妄相跟真实相从哪个地方区别?从我们心念。我们用真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真实相,是实相;我们用妄想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虚妄相,就是这么个道理。真心里面没有念头,《大乘起信论》上说得很清楚,「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所以我们没有念头的这个心是真心,没有念头这个心,见一切万物,那就是诸法实相,给诸位说,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你里头没有分别,你没有分别就没有好丑,就平等的;没有执著,你就没有好恶。没有好丑、没有好恶,没有喜欢、没有讨厌的,一切法是平等的,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

  所以佛与大菩萨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并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别有一个一真法界,那你就搞错了,那个没有!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是我们自己心在变的。我们心里头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念头的时候,这个法界是真的,一真,那是真的;起心动念,我们这个心是妄想心,打妄想,你见到这个境界就千变万化。所以这个境界,说老实话,境随心转!佛讲的话真的,不是心随境转。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什么?境随心转,就得自在了,这是学佛的人。

  不学佛的人,苦!心随境转。这个世间有些看风水,风水是什么?境界,你随境界转!境界会影响你,人家恭维你几句,你好欢喜,你心都动了,被人家转,被外头境界转;人家骂你几句,你要生好几天气,你都是随境界转。会随人事的境界转,会随物质的境界转,这个才讲求风水。风水到佛法里讲不通!佛法是什么?我心转境界,哪来的风水?没有了。这才是究竟,这才是彻底,自己转人事环境,自己转物质环境。一切是自己做主,不是外境做主,自己做主,这才叫佛、才叫菩萨。

  佛法里面讲修行,修什么?就是修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你离开一切人事环境,离开一切物质环境,你到哪儿去修?你没地方修!就是在这些境界里面提起观照般若。禅家讲,不能失掉观照,失掉观照就迷惑了。观照就是念念提醒自己的警觉,不被境界转。他恭维我,我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我智慧照住的,不是说我糊里糊涂,他恭维我,我不晓得,那变成麻木不仁了。他恭维我,我知道,清楚!可是我心里面怎么样?没有那个兴奋,心是平的,平静的。在表面上,我们也客气客气,那是外表,那是应付他的,那就是般若智慧的起作用,所以说无所不知,起作用!人家骂我几句,我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心里怎么?不生气,不被境界所转,心清净。始终在境界里保持著清净心,这就叫学佛,佛是这个学法的。

  你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在境界里还被境界所转,你这个佛号念的不得力!佛号念到真正得力,就不被境界所转了。不被境界所转,就与般若相应。换句话说,你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你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决定做得了主;境界上做不了主,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也是境界,那你还是做不了主。真正修行,不能离开社会。小乘人躲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挖个洞住在那里苦修,没有用!修上十年、八年,叫他到台北市来逛一下,马上就完蛋,一切都完了,那有什么用?禁不起考验!所以真正修行就是要在都市里,要在红尘里面历事炼心,抓住这一句阿弥陀佛炼自己的清净心,在境界里炼清净心,这是真正学佛。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