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0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八六页: 钞【称理者,以即事即理。所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则依报正报,何非自性。又即理者,事依理成,如净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是引用《维摩经》里面这一句很有名的经文来证实。 钞【今经言一心不乱。】 这就是指我们现在讲的这部《阿弥陀经》。 钞【即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为一经大旨也。冥理而谈,云称理也。】 一经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自性弥陀,惟心净土。 钞【觉是总义,觉体之中,广大悉备,无穷无尽,是为别义。】 这些统统是解释《疏》里面的。『觉』是总义、总说,解释前面所讲「自性觉是佛义」。『觉体之中』,底下解释「自性觉无量,是阿弥陀义」。『广大』,广是从作用上来说的,所以有广多、广博的意思。「觉体」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本来就是觉的,所以称之为本觉。佛门常讲迷,迷什么?就是迷了本觉。换句话说,就是迷了本心,或者说迷了本性,本心、本性、本觉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迷是迷了这个,所以才变成不觉了。怎么迷了?实在讲,这个也并不难懂。我们心里头有念头就迷了,为什么?真心里头没有念头。佛在大乘经常常告诉我们,「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有念就是妄心,换句话说,有念就是不觉,就是迷了,无念就是觉。我们听了这个,好了,你就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息掉,什么都不想了,那么你觉不觉?你还是不觉。为什么说不觉?因为你还有个无念。你有个无念,你还是有念在,这东西就麻烦了。有念是不觉,无念也是不觉,所以这个离,不但有念不能有,无念也不要,有无念头统统离开了,真心就现前了。 所以有一些人他误会了,认为离一切念,什么念都不要了,结果他还守住一个无念。你有没有念?我没有念头;没有念头,还是一个念头,还是一个妄念。所以他没有办法显露真心,没有办法恢复他的觉体,道理就在此地。这是佛门里常讲,修无想定,「无想」还是一个想,想「无想」,所以他还是有一念在,这个不是真正的功夫,所以果报在无想天,这就是修行修到最后变成外道,无想天是外道。这些道理,我们要懂得,修行起来真难,真正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到你修行有相当功夫的时候,往往出现许许多多境界,这些境界里头多半都是似是而非的,所以往往都落在魔境。 我常常听同修们给我说,他们也有认识的一些同参道友、朋友们,说修行修了半个月、修了一年都出了毛病。这毛病都不轻,换句话说,那是他一生的遗憾,他没有办法恢复正常。就是我们俗话讲,修成神经病了,这个东西很麻烦,没有人有力量能把他救回来。他要是不认真,不用功修行,不要紧,不会出事情。真正一用功,就出了麻烦。不要说是修禅、修密、修其他的法门容易出毛病,就是念佛要是念得不如法也会出毛病,只是比较少一点而已。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刚刚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就告诉我,他有两个学生,念佛打精进佛七打出了毛病。他费了很大苦心,一个差不多七、八个月才把他转成正常,另外一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是讲你真正要是用功,那是一念之差就会出差错的。所以念佛不能不懂道理,不能不懂方法,一定要守住原则。 凡是出毛病的,换句话说,他这个心都不正常,求快速,好胜,要超过别人,都是这些妄念他才出了毛病。否则的话,以平常心来修行,我不贪图境界,也不要快快成就,我就是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决定不出毛病。所以这个好胜的心是个麻烦事情。佛门里面讲的贡高我慢,好胜也是属於我慢。你不真正用功没有问题,真正用功会出事情。好胜心是大障碍,贪瞋痴慢,这个傲慢是大烦恼,好胜好强,要超过别人,这种意念都不好。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要谦虚,别人在前面,我们在后面。像蕅益大师,那是了不起的人,他老人家念佛求往生,他说:我只要下下品往生就够了,就满足了。决定没有一点好胜好强的心,他没有。往往这样的人,他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殊胜。凡是好胜好强到最后都失败了,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要警觉到的。 真心的作用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广」。这个「大」是赞叹的话,好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那个「大」字都是属於赞叹的。在大经里面解释这个字的意思,他赞叹什么?就是赞叹真如本性,也就是赞叹本觉觉体,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是真正的大。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是没有法子形容,实在没有词句能赞叹,不得已勉强用这个字,借用这个字来赞叹它。『广大悉备,无穷无尽』,这是它的『别义』。 钞【本始有二。】 『有二』就是有两个说法。 钞【约先后,则弥陀古佛,此佛新成,是彼本此始。】 从先后来说,我们完全从相上讲,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到现在已经十劫。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是新成的佛,住世八十年(七十九岁入灭,连头带尾算他八十年)。阿弥陀佛是先成佛的,释迦牟尼佛是后成佛的;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了,释迦佛是现在成佛的。『是彼本此始者』,先成者为本,后成者为始。释迦牟尼佛是始,始觉,阿弥陀佛则叫做本觉。 钞【即自性本来是佛为本,无明所覆,今方破惑证智为始也。】 真正讲到本始的意义,『本』就是讲的自性,真如自性,这个是本。「本」与「始」都是方便说,不是真的,真的里面哪里还有个本与始!有个本与始,那就是假的,那就不是一真,那就变成二法,怎么能叫一真?所以这是方便说。因为我们迷了,迷了之后再破迷开悟,这个叫始。这迷是不是真的迷了?不是真的迷了,如果真的迷了,那个迷还能破得了?破不了。迷是虚妄的,我们常讲妄情、迷妄,所以迷不是真的,觉是真的。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说得很好,「本觉本有」,本来就有的,「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迷本来没有。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如果现在真有,这个迷就破不掉。就好像黑暗,黑暗有没有?黑暗没有,为什么?灯一开,黑暗就没有了。如果黑暗要有的话,灯开了,黑暗也不会跑掉,那才真有;灯一开,黑暗就没有了,可见得黑暗是妄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个迷,就是你不悟;你一觉悟,迷就没有了。破迷开悟,一觉悟,迷就没有了;因此迷的时间再长久,我们不怕。古德有个比喻,「千年暗室」,这个暗室已经有一千年了,这时间很长,可是你点一盏灯,它就明亮,黑暗就没有了。我们无始劫以来到今天都在迷惑,不怕,你今天只要一悟,无量劫的迷情统统都没有了,都消失,就怕你不悟。 这个理,可以说不难懂,但是事情可没那么容易。也有同修来告诉我:我念佛的时候也不错,读经的时候这境界也很好,可是一碰到事,烦恼又起来了,怎么办?烦恼起来就是迷惑,就是你迷情又起来。因此,我们就明白了,觉的功夫是在什么时候你是真正觉悟呢?是在遇到事的时候,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你心清净,不被外境所转,这就是你真正觉悟了。你还会被外境转,被外境所动,你虽然念佛,一天念得再多,那你还是不觉。所以这个觉要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考验,去考验你是不是真的觉悟。 由此可知,我们平常念佛就是培养觉性,我们常常在迷、不觉,薰习始觉的气分,临事你就不迷了,这就管用。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文是「无量觉」。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念觉而不迷,是这个意思,无量觉的意思。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是顺逆境界,我统统要觉而不迷;觉而不迷,就是保持这个清净心不动。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明白,这是智慧;虽然样样清楚,心里头如如不动,不动是什么?不起贪瞋痴慢疑,不动这个。顺境里面不起贪爱的心,没有这个念头;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的心;心境平等,没有贡高我慢的心;样样清楚,决定没有疑惑的心。贪瞋痴慢疑邪见,心里统统都没有,这叫做如如不动,外面又清清楚楚,这时候这个心是真正叫觉悟了,这叫始觉。 这个始觉,念念都是始觉。譬如你修行证果了,你证道了,我们拿圆教来说,初信位的菩萨,始觉,你初信位了;初信到二信还是始觉,二信的始觉;二信到三信还是始觉,三信的始觉;一直到等觉菩萨,你还是始觉。所以这个始觉,天天都在始觉,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成佛了,释迦牟尼佛还是始成正觉。由此可知,始本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念念都是始觉,始觉跟本觉是一不是二。所以要晓得,无明不是真的,但是无明有没有?有,虽有不真,不是真的,因为它是生灭法,它有生有灭,所以它不是真的。本觉是真的,因为本觉它是不生不灭法,它不生不灭,所以它是真的。 『今方破惑证智为始』,我们学佛的人比起不懂佛法的人,那就是始觉。虽然我们无明烦恼一品还没破,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有佛性,我们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净土,别人还不晓得,这个就是始觉。而且告诉诸位,这是真正的始觉,究竟的始觉,比其他一切大乘法门,那个作用不相同。因为一切法门,这一生当中想了生死、想圆证菩提,实在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唯独念佛这个法门,我们在一生当中决定成功,稳稳当当,所以不是任何一个法门所能够比的。 但是真正能够体认这个法门,实在是不太容易,为什么不容易?话说回来,众生心不清净,他有分别心、执著心、高下心,有这些心,他瞧不起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他不懂,念佛法门的经论没有研究,就说这个是迷信,这是老太婆教。其实,老太婆念佛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多得是!他很聪明,到最后恐怕还比不上老太婆,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说学佛的人自己迷惑颠倒。正如同那些不学佛的人批评佛教,说佛教是迷信,你问他:佛教是什么?他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说它是迷信。大家说它是迷信,他也说迷信,这个是很危险的。你认为它是迷信,要说它是迷信,必须彻底去把它做一番研究,看它是不是迷信?决定不能含糊笼统随便来批判,这是免不了要造罪业的。你自己误了你自己一生,那是小事,你自作自受;你耽误别人,这个罪过可大了。那个人学这个法门,他一生就成佛了,你劝他不要学这个法门,把他又拉回六道里,这个罪过就太大,这是破坏别人的法身慧命。所以凡是批评净土的人,说老实话,对於净土都没有研究。 我过去没有研究,也是瞧不起净土,也是说它是老太婆教。我对这个法门是完全了解才相信的,可是真正了解到相信,差不多花了三十年的功夫,不容易!我今天是将三十年的心得,老老实实告诉你们,你们要相信了,就省了三十年。你要不相信,你搞三十年,未必有我的成就。我不是人家说了,我就相信,不是的。最初忏云法师劝我,那时候我初学佛没多久,没有出家之前,以后李老师劝我,我虽然不反对,还是不能完全相信,还是不肯用功的修学。这么多年来,涉猎一些大乘经典,特别是这十六、七年讲《华严经》,才真正明了,晓得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得来真正不简单,得来不容易,所以我对它非常的珍惜。 讲经,我是专讲《弥陀经》。其他的经论,现在都不讲了。《楞严经》,我也不讲了。你们现在跟我学,学《弥陀经》,把《楞严经》收起来,不要再去搞它了。《楞严》好不好?好,但是很难,确实不容易。真正帮助你往生,帮助你成佛,这个法门够了。我很会挑选,挑到第一,我就不要第二。你要晓得,《弥陀经》、《无量寿经》是第一经,第二就不要了,所以《华严》我也不想讲了。 钞【约因果,则此佛教令往生,乃得见阿弥陀佛,是此本彼始。】 本始又颠倒过来,这是从因果上来说。我们怎么晓得有个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晓得极乐世界有那么好?都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讲了四十九年,他讲了很多的经。专讲净土有三部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其中《无量寿经》很特别,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不止讲一次,讲了很多次,这是一个特别法门。佛讲其他的经一生当中都讲一遍,没有讲重复的,唯独《无量寿经》重复很多遍。 《无量寿经》这个原本到中国来,来得很早,东汉时候就到中国来,安世高有翻译,可惜译本失传了。从汉朝到宋朝,一共是十二次的翻译。后来许多学者专家考证,《大藏经》里面还有五种的译本,古德判断最低限度原本有三种不相同的,从这个地方能知道《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的宣讲,这就是特别法门,特别重要。 我们今天实实在在要把这个法门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知道,那就算了,那我们没有这个责任;我们既然知道,既然认识了,就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释迦牟尼佛替我们介绍,这就是「本」。我们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训,这个方法去做、去修行,将来一定能见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是「始」。从因果上来讲,我们本师这是本,阿弥陀佛这是始;修因是本,证果是始。修因你才能证果,往生就是证果。这是从因果上说。 钞【即自性本有成佛之智为本,依本智而求佛智,乃得成佛为始也。】 这是从因果上来说本与始。本可以称为始,始也可以称为本,只看你从哪一个角度上去看。 钞【本始互融,常觉不昧,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常说如是经,百千万亿座。】 『本始』由前面这两个意思(就是两个角度)来观察,本始可以互相融通。当我们起了无明,我们有迷情在的时候,我们把自性就称之为本觉;我们迷情破了,我们就叫它做始觉。这是前面这个意思。无明是假的、是虚妄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自性觉不管有没有无明,实在讲它是『常觉不昧』。好比我们讲阴天,太阳被云彩遮住,云彩真的遮住太阳吗?其实云彩没有遮住太阳。现在很容易明白,你在台北市,云彩遮住太阳了,到了基隆,那里没有云,太阳没有被遮住。由此可知,太阳是常常在放光,没有人能遮;云彩好像遮著,那是很短暂的时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无明遮住我们本性,就像云彩遮太阳一样,可见得它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迷决定可以破,觉决定可以现前,我们首先要建立这个信心。 佛法里面讲「信」,第一个信就是要信这个道理,要相信这个事实。你这上能建立信心,你就相信我自己决定可以成佛,我自己决定能够破无明,决定能够恢复本觉,你才有这个信心。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是我们这个心变现的,所谓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觉就是西方弥陀净土,自性迷就是娑婆秽恶的世界,统统是自性变现之物,正是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相信,特别是净土里面讲信愿行,这三资粮,三个重要的条件,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头一个就是信自,信自就是刚才讲的这个道理一定要相信。 底下这几句话都是说始觉与本觉融通不二的意思,『常觉不昧,辉天鉴地』,这是比喻它的光明,光明遍照,这一句是讲空间,『耀古腾今』是说时间,超越时空。 『常说如是经,百千万亿座』,说经,他的用意就是破迷开悟,所以破迷开悟就是说经。自性光明遍照,那就是说经的意思。明白这个道理,说经是从无间断,在时间上没有间断,在空间上遍一切处,无时无处不说经。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也是根据这个原理显现出来的事实。其实西方极乐世界人清净,所以他见到六尘说法,没有时空的隔碍。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在眼前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为什么我们这边不说六尘说法?因为心不清净,六尘虽然是放光动地,腾古耀今,你有眼不见,有耳不听,那就是没说法,就是这么回事情。 所以佛法不管是讲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统统是清净心能入,你心不清净,哪个法门你也入不了!要想入佛门,佛门有八万四千门,有无量无边的门,什么方法能入?清净心能入。我以前也告诉诸位同修三个原则:觉、正、净。觉心能入,正知正见能入,清净心能入,这三个条件,你有一条,你就可以入。入得门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正所谓是不二法门。可是这三个条件,觉难,正知正见也难,清净比较容易。净土就是从清净心入,从这个门入。禅是从觉心入,教是从正心入,念佛法门是从清净心入,三者比较下来,是要容易多了。何况这个清净心当中,此地又是二力法门,我们自己有了功夫,佛再有力量来帮助我们。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佛力可以帮助我们,可以加持我们。底下大师假设一个问答: 钞【问:疏钞此经,正为发挥持名功德,普劝诸人求生彼土也,何乃一一消归自性,翻成极则之谈,依然净土是心,奚必舍此愿彼?】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为什么?我相信同修当中,确实有一些人听了前面这些话,会发生这个疑问。既然一切讲唯心,一切讲自性,我们何必还要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在这里就行了。他这个问的意思就在此地。这就是质问莲池大师,你讲这部《弥陀经》,作注解就是用文字来讲,你的目的无非就是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你又何必谈这些问题?愈谈愈深,都谈到自性里面去,这跟性宗有什么两样!『一一消归自性』,是『极则之谈』,这是大乘最高的佛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最高的佛法。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底下他给我们解释,实际上他这个说法没有错误,唯有这样彻底究竟的讲法,才会叫一些人对於念佛法门起尊重之心,不再轻视,知道这个法门不简单,超出各宗各派一切法门之上。所以,莲池大师在每一节以称理把它显示出来。 钞【答:此正双被二根,双破二惑,如前序中所明。良以钝根者,守事相而自足。】 底下有「利根者,崇理性而著空」。二根就是钝根与利根,这两种人实在太多,这两种人就是李老师在《无量寿经》眉注上所批的,「不求带业往生,非愚即狂」,钝根就是愚痴,利根就是狂妄,这两种人他不相信净土。大师这一段话是专门对付这两种人的。 『守事相而自足者』,实在说这种人往往还有成就,狂妄的人真是糟糕。钝根人,他的心量不大,得一点点就满足,如果你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也就满足,他也不再想了,可是这样的人他真能成功,我们也见到很多事实。所以古人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是最容易得度的,一个是什么?最高的智慧,他一切通达明了,没有问题,你给他一说,他马上就发心,像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们。蕅益大师所说的,「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大师这一流的人物」,这是上根利智,他们一听,没有话说,他懂,他们相信。下愚之人,不认识字的,没有知识的,心量很小的,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老老实实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别的他也不愿意知道,他也不想知道。这两种人必定往生。 可是这里面,两种人虽然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是有差别的。通达理的人,那是上品上生,花开见佛;不明理的人也能往生,决定生凡圣同居土。虽然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他不明理,他的智慧比不上那些利根的人,但是在福德因缘上跟那些大菩萨差不多,这是不可思议的殊胜法门。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钝根人要是学别的法门,那他就没有法子成就。譬如学小乘,他永远就死在小乘法里头,他大乘法门决定不相信,为什么?这种人固执,成见很深,先入为主。他要是碰到净土,那好,他固执也好,成见深也好,他不想学别的法门,好!可是这个机缘不容易碰到。所以要晓得,念佛法门里头有很深的道理在。大师讲经,特别提出这一段,就是破这些钝根的人,执著事相而不明白净土的道理,所以他特别用称理来说。换句话说,提高他往生净土的品位,增进他的信愿。 利根的人,就是我们讲世间一般聪明伶俐的人,这些人往往他崇拜理论,就是偏在理论上,对於实际上的修行、事相上修行,他疏忽了,往往著了空。禅容易出这个毛病,性宗像三论宗都容易产生这个毛病,著空。因为他执著空理,他根本不相信西方有净土,不相信有极乐世界,更不相信带业可以往生。这一类的人,那就非常可怕了。佛曾经说过,「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芥子就是芥菜子,这是比喻小一点点,执著空,执著有一点点那么小,都坏了大事,为什么?没救。为什么说没救?他不相信佛法,他没救了。执著有,执著得再严重还有救,佛还能度他。他执著有,有因果报应,至少他不敢做坏事;有西方净土,他念佛他真的能往生,他执著有!如果不相信因果报应,他什么坏事都敢做,为什么?他不相信有果报。这个事情不是说你信了就有,不信就没有。如果要是这样的话,那我宁可不信。不信也有!所以一定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利根之人,那是更可怕,他也能言善道,世智辩聪,他也有相当的辩才,也说得天花乱坠,听听也觉得满有道理,其实他错了。 我们看看古来的大德,各宗各派的祖师们,他们那是真正通达,他虽然讲空,他不破有。天台是讲空的,天台大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贤首是讲有的,华严宗是讲有的,从有门入的。天台宗(法华宗)是从空门入的,你看看天台的祖师,从智者大师开始,以后多半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近代的谛闲法师、倓虚法师,都是求生净土的。宝静法师也是谛闲法师的学生,他写的《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写得多好,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相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大师,给《弥陀经》做注解,《弥陀经通赞疏》就是他作的,对於这个法门备极赞叹。 这些大师虽然讲空,他不破有,他还是从有门真正下手,真正去做。不像现在人,现在人说实在话,他空,他也没能真正空了。你要不相信,骂他几句,他要气两、三天都不能消,他空在哪里?他没有空!他空也空不了,他有也不要,这就糟了,这问题就严重了,空有两边他都塌掉,这是非常容易堕落的。大师这个说法,就叫这些利根人不离事相,不落顽空。这是破那个利根,所谓是著理而迷事的这种迷惑。 钞【观此,使知事有理存,毋滞事而迷理。】 偏重在事修,不著重探讨理论的人,勉励他们,如果有时间、有机会,多学一点有好处。如果没有机缘,那你著重在事相上修持是可以的。像我们以前常常提到的谛闲法师的徒弟,念佛往生站著走的,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他的师父来给他处理后事的,因为他不认识字,年岁也太大,所以他没有机缘听经。但是他很老实,谛闲法师教他念阿弥陀佛,他就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他念三年念成功。他那个成就非常的殊胜,实在讲,他只做到了四个字「老实念佛」,他是真老实,真正做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才叫老实,所以人家三年念成功了。 钞【利根者,崇理性而著空。观此,使知理在事中,毋越事而求理。】 叫这些人要觉悟,理在哪里?理不是空的,理要是离了事,理就不能存在。理跟事分不开,你明了理之后,对事修上是更加倍的努力,那才是真正明理之人。如果理明白,事修废除了,他那个理一定是解错了,没有真正明白理。真正明白理,他那个修行跟老实念佛人决定是一样的,为什么?他对这个事实真相彻底了解。所以『毋越事而求理』,理就在事当中求,理事不二。 钞【又此经本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与十六观经同意。】 这段话,恐怕又有人会提出疑问来,既然净土法门都是想会归理性,那么修行的人只需要觉悟自性之理,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还要念佛求生!大师说『此经本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可见得信愿持名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跟禅、跟教、跟各宗同一个道理、同一个原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正所谓法门虽然多,无二无别,门门第一,没有第二的。 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二十五位菩萨,二十五圆通里面,大势至菩萨代表念佛法门,人家是第一,不是第二。「二十五圆通章」,我们念了之后要觉悟。念《楞严经》,大家都晓得,「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一,你看文殊拣选,不是选的观世音菩萨吗?其实观世音菩萨的耳根法门,是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拣选的,除这个之外,念佛法门也在拣选之列,你要能看得出来。从哪里看?从排列的顺序看。如果依照平常排列,次序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二十五。按照顺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应该排在第二,你看他排在最后,把他拉去当压轴戏。这就是什么? 特别法门。 念佛法门也没有按顺序,也把它排在最后,换句话说,压轴戏是两出。大势至菩萨在七大里面是「根大」,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那个根就是见。如果按照顺序,他应该在弥勒菩萨之前,弥勒菩萨最后一个,识,应该摆弥勒菩萨前,他两个顺序对调了。顺序一对调,我们就晓得,它是特别法门,它不是普通法门。所以在七大里头,只有观音、势至是没有按顺序排列,他们两个排在最后。排到最后,是大势至菩萨排在前面,观世音菩萨排在后面,这个道理在哪里?因为念佛法门是十方无量无边世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菩萨弘扬,一切众生所共修的,他是第一。耳根圆通,特别就我们娑婆世界,就我们现前众生来讲,我们的六根,耳根最利。所以佛当年说法不用文字,用言语。大家来听讲,听容易听得明白,看不容易看明白,这就是耳根比眼根利,是这样选择的,所以要明了。 《楞严经》里头宣扬什么?宣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要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方法去念,怎么念法?佛号从心里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就是念佛法门里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先劝你念佛,然后教你用功的方法,这是《楞严经》的精髓。多少读诵大乘经典的人都疏忽了,不晓得《楞严经》讲什么,《楞严经》真正讲的就是这一点。《华严经》讲什么?《华严经》最后劝你念佛求生西方世界,就讲这个,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你看大乘经,这些地方你要看出它的门道、关键的地方,不要看热闹。门道抓到,我们才晓得,它究竟是教我们干什么?净土三经,专讲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古德说,《法华》、《华严》都是《弥陀经》的序分,这个话讲得没错,它引导你归净土。《楞严经》也是引导我们归到净土。 『与十六观经同意』,《观经疏钞》里面说,修行人必须知道,那个观要用什么观?要用心性去观,要用我们自性来观,你那个十六观才能观得成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能够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这就是托西方依正的境界,观我们的心性,心性才能够显露出来。这个道理,在智者大师所注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明尊者(知礼大师)给他做的注解叫《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这是《观经》注解里面最具权威的注解。但是这个《疏钞》有相当的深度。 我们这一次印的是《疏钞演义》,是谛闲法师完全根据《疏钞》来写的这本书,就是把《疏钞》里头重要的节录下来,繁琐的地方省掉,加上他自己一些意思来解释来发明。所以我们先从《疏钞演义》下手,然后再读《妙宗钞》就不难了。这是接引初机很好的一部书。像这些道理,我们都会读到。讲净土的理论,《妙宗钞》讲得非常透彻。因此念佛人对於《观经妙宗妙》是不可以不读。 念佛法门,实在讲,就是《十六观经》最后一观的发扬光大。因为第十六观就是讲「持名念佛」,《观经》一共是十六观,前面十二观是观想,完全与自性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就真是讲的「自性弥陀,惟心净土」,理事圆融。十四、十五、十六观讲「三辈往生」,这里面就讲到观像念佛。最后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也是从《观经》的理论上所生的。《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是极力提倡持名念佛。在念佛法门里面,以持名念佛为第一。 第十六观虽然讲下品下生,可是诸位要知道,这下品下生的人,就是说,佛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对这个人都度不了他,都没有法子,这个人是业障太重,立刻就要堕阿鼻地狱了,罪业这样深重,没有法子,什么法门都度不了,还有这个法门可以度他,你就晓得这个法门好,这个法门才是第一法门。所以十六观末后「下品下生章」那是压轴戏,那才是一切法门里头第一法门。因为有这个法门,才能度尽一切众生。如果没有这个法门,还有一些众生度不了,没有法子救。你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的好处。 所以《无量寿经》、《弥陀经》,特别将这个法门发扬光大。用这个法门,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得度,没有一个人不成佛。这个法门,古来祖师大德赞叹,是佛的彻底悲心,显示出佛智慧圆满、德能圆满,万德万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我们赞叹他的话,确确实实如此。这是从这两部经上,我们能够看得到,也能看到持名念佛在所有法门里面的的确确是第一法门,因为它能普度一切众生,所有法门度不了的,它能度。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法门,决定没有选错。今天时间到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