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37讲
《四十华严》第37讲(2007年11月26日)A 好,我们大家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大家请放掌。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45页,最后一行。我们先来看一段经文,大家对对地方。 “爾時西北方毘盧遮那願智星宿幢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这是讲西北方。 假如从密法的研究上面来讲,这每一方位,这里面的偈颂,讲的是理。那么前面西北方来的菩萨,他所做的,所兴起的供养云那是事,理事圆融的。所以,你可以相对的,从这边对那边,这样来看来做研究。 但是这个部分,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就不讲,这个没办法讲。要对照做研究,那两个方向可以。一个就是做学术研究,可以写博士论文。 常常有很多人在讲说“你怎么知道?”不是我怎么知道,因为这个理事无碍嘛,你一对就出来了。 我个人是常会这样子,有空的时候,就修法,你就把这经文对一下,理事圆融。这是《华严经》的专长,理事无碍。有理有事,《华严经》里头,讲理就有事,讲事就有理。而在本会的这四卷经文里啊,他一再地出现。 那我们在这里不做学术研究,没有办法说得那么细。讲那么细的时候,对各位来讲我们无法进行,而且也显得太枯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在修法中,密法修法的时候,那作为一个阿阇黎,你要有理论的出处,跟实际行法的具体方法。那这个时候,你要做研究。在这个阿阇黎训练的场次里头,那个层级上面,我们要进行这个研究。 在这两个方位里,一个行法,一个学术理论的探讨,都可以。但是我们这一般显教的经教讲法的时候,我只能跟你点到,点到而已。这个是一个部分。 现在我们就针对这个部分,来跟各位谈西北方。 大家知道,西方表成就。那北方呢,是一种成就以后的应用。那西北方,正是这种状况。 那个,在胎藏界里,西北方这个位子是观世音菩萨的位置。好,各位要留意一下。 那个,东北方是弥勒菩萨的位子。那我们通常不知道,你就方位随便念过去。从密法的修法上,这个方位是很重要的。 但是这方位重要,我讲这句话方位很重要的意义,跟道家在讲,罗盘上面在讲方位很重要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那你不要混在一起。在道家或者《易经》上面讲的方位,是个人的这种运用上跟你的时间有绝对的关系。 但是在佛教的密法这个修法上,讲方位的时候,他是跟绝对因素有关系,不是相对因素有关系。这个是他们之间的差别。 这个部分我也不详细跟各位讲,以免把大家都搞乱了,变成我们去搞五行八卦了。但是这个部分,道家在研究上面,是比佛家来得殊胜。佛家在这边不太重视。除了密法修法的行者,就是密行者在这方面,他们有些人很重视。有些人他无法重视,因为佛家的本身的本质不在这边。 那密教后来,就是从唐朝晚期以后,密教的发展是有几个趋势。一个是显密合一。一个是佛道相融,相融合了。 在南方的地方,就是福建广东,这一带的密法,是佛、道、以及所谓的印度婆罗门教,三教融合在一起。这一点,各位在这边可能都没有办法去留意的。 那么在我们北方的这个地方,就佛、道相交融,道家的那个观念也被带进来,有这种情况。所以在修法中,他们常常会先用罗盘把方位定一下再开始修的。 这个部分显示出来,我们中国人,中国的修行人,在这一方面的心量是很开阔的。 现在学佛人意识形态把你自己窄化了。这个基本上不是很好的现象。 这个是第一个部分,你要留意到。 那么,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这个历史发展到了明朝以后,就有几位大德把《易经》的八卦思想带到佛门中来。那最有名的就是藕益大师,藕益大师把佛经用《易经》来解的有很多,《易经》他也把他用佛经的方法来解,他有一种互相交融的情况。这个都说明了中国人思想在扩大的过程当中啊,开始起着很广泛的作用。 当然佛家的修行方法,后来对于儒家也产生影响。所以宋朝、明朝才有所谓的礼学发展。礼学发展,就是把佛教的修行方式融入了儒家的那个修养的观念里面。那里面的的变化是属于另一个层面,我们这里就不明确地跟各位做探讨。 现在我们来看46页的经文。这里有十个偈子,我们也是简单地带过去,我不详细地讲。因为详细讲,这十个偈子,十个偈颂一共有二百个字,你要详细讲,那就真多了。大概每一个偈子可以讲十个钟头,最少要十个钟头。我们没有办法这样一个一个跟各位讲。我们先看这个地方,他所讲的是什么。 “ 淨念離癡亂,勇猛恒持法,圓滿智能觀,無盡菩提海。”这是第一偈。 “若得決定解,則能入佛境,自在智從生,永斷諸疑惑 念念心增進,所行無懈倦,于法常志求,究竟諸佛法 從彼諸善根,能生廣大信,常樂常觀察,無相無依住 億劫常修集,圓滿諸善根,皆為佛菩提,證于無比樂 行於生死中,不著于生死,於法無疑惑,常樂佛境界 于諸有為法,世間虛妄樂,永離貪著心,專求佛功德 凡夫迷佛智,沒溺生死流,菩薩無著心,普救鹹令出 菩薩無動行,舉世無能測,普現隨類身,等與群生樂 已淨菩提智,於世起慈悲,如日出世間,光照無邊際。” 这个十句话,不是很长,但是把一个究竟的境界都能够描术得很清楚。这个是菩萨大威德啊,他的智慧才能够这样的表达得清楚。但是呢,我们一般人要解这个部分都很困难。因为这已经是从最高的果地境界来讲。 那么要讲的话,这十句刚刚好十个理论。一般来讲四句一个偈子,是一个理论。 各位对于这个理论,应该去怎么了解他?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带着疑情。你现在没有办法了解。按照古人一句不是很正确的话叫做“半解,一知半解。”只有一知半解,你才能带疑情,不是一知半解就好了,不求甚解就好了,不是。不求甚解,你要带着疑情,你自然能够透彻。 那这里面这么多的理论当中啊,我想举一个例子。刚才跟各位谈的,那时间观念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这里跟各位谈的,这个修行方法,用《华严经》里面的语言来告诉各位,这个法叫做普贤乘。 在佛法的分类里,他分两个部分,一个叫做声闻乘,一个叫做菩萨乘。声闻乘里又分有阿罗汉乘跟辟支佛乘。这样知道吗?这叫小乘。 那么菩萨乘里他又分婆罗门乘,就是空宗的部分,还有一个叫一佛乘,一佛乘在藏密来讲叫金刚乘,在我们这边来讲就叫一佛乘。 一佛乘他分两个部分,一个叫做天台宗的一佛乘,就是共同圆教,一个是华严宗的不共别圆。这个地方就不叫一佛乘,他叫普贤乘。就是说,你分两个,两个这样分,一共四个系统。 那这个普贤乘跟西藏的金刚乘又有些不同,那这里面的区隔,就很明显。我们现在跟各位谈的是普贤乘的行法。 那这里面以往没人跟你谈到这些,讲佛法都不谈这些,顶多是含糊笼统地说“我们是大乘。”那有些叫小乘,你也讲不清楚。 那在前一会里,我们跟各位讲了这个叫宏观的佛法,跟微观的佛法两个部分。 那宏观的佛法,我们由现在的立场来做说明的时候,要怎么表达,宏观的佛法能够完成呢,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这里面他涉及到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是你要自我解脱呢,还是要带着众生一起解脱呢?大概是分这两个方法。 求自我解脱的部分我们叫做微观的佛法。 假如要跟着众生一起解脱的话,这个就叫宏观的佛法。 自求解脱不是心量狭小,你各位要弄清楚。就是说,每一个修行人他的两个工作都要做。一个是自己的部分要求解脱的。不但你自己解脱,你要教人家也这样解脱的,那个就叫做微观的部分。那就好像我们手机上面的芯片,那个芯片的意思。 假如要教人家怎么样去解脱,教人家怎么样去解脱,这个问题比怎么解脱的那个方程式来的更麻烦。这个你要弄清楚。“我自己要解脱”,这个简单。“但我要教你,去用我这个方法去解脱”,那这个就麻烦了。 大乘也好,宏观的佛法也好,他难就难在于怎么教人家去解脱。用现在的话讲,“我为什么要跟你解脱?我现在不是活得很好吗?”明明他现在苦的不得了。可是跟你吵起来的时候,他很爽。 “有人跟我吵,我就爽。我不管赢不赢,只要我不服你,我就很爽。”当他这种心境产生的时候,你要教他修学,是不可能的。众生难度难化,刚强难教,原因也在这个地方啊。他不是不求解脱,问题是当你要教他解脱的时候,他就不解脱了。 这个时候你要想办法去说服他。这个说服,我们语言难就难在这里。你就掉入陷阱里,你就想办法要去说服他,但很困难。 这几天,我们几个同修在谈到这个孝顺的问题,要教导年轻人小孩子孝道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凡是我们对于我们社会加一份关怀的人,对于青少年教育都很忧心。对不对?我相信很多人有这种担心啦,怎么去样教小孩子能够尊师重道啊,能够重视伦理道德啊。 我告诉你,你这样下功夫,不是事倍功半而已啊。因为要教导小孩子怎么孝顺的问题,不是你直接去教小孩。真正的问题是你要教有小孩的父母。所以要教孩子孝顺,不是教孩子孝顺,要教孩子的父母怎么教导子女。各位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啊。 假如你是负责教育的负责人,那你不要把资源弄错了。你直接用在小孩子身上,大部分都错。即使有的效果都非常小。真正要用的,就是把资源用到父母亲的身上。 假如你今天想要把这个教育给弄好,那你一定要正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看过,在日本在台湾在美国,他们把所有资源都用在小孩子身上了,大概都失败了。真正要成功的,是要用在他的父母亲身上。 假如你直接用在小孩子身上,要经过三代以后才有效果。那你假如现在直接用在小孩子的父母亲身上,来矫正父母亲的行为,那效果马上就发生。但是这个问题很少人去注意到。 你想想看,一个开车会闯红灯、又不讲卫生、又不遵守交通规则、然后讲话又没礼貌、对父母亲不孝顺的父母,他所示现的行为,会叫他的孩子怎么样去孝顺?怎么样去守规矩?这是不可能的事嘛。 所以你假如从父母亲的行为上开始做规范的时候,因为他有个目标,希望他的孩子将来守规矩。所以从父母亲的行为开始做矫正的时候,他子女马上就矫正过来了,因为他直接示现了。这就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就是在这个地方没留意到。 现在各位要修行也是一样。这些都是资粮道的问题,我们要考虑不是修行本身的问题。修行本身不难,我们都知道,那个方程式一带,你几个训练以后就可以了。问题是资粮道。 所以你要指导人家修行,要教导人家修行,关键不在你修行的方法多好,关键是在你要给予这些众生有没有资粮?福德、智慧,这两个东西没有的话,你这个因缘没有用。因缘假如不能增长他福德跟智慧的资粮,这因缘是白费了。 所以宏观的佛法跟微观的佛法差别是在这里。 不是说微观的佛法就不教众生,不是不教。微观的佛法主要就是讲那个芯片的问题,那个解脱的方程式。上次我跟各位分析得很清楚了。佛陀是在印度的那种修行的文化沃土里成就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在修行,他发现修行的方法不对,调一下就过了,然后那个层次就很好用。 可是我们忘了,我们也忽略了,在印度肥沃的修行的良好环境中,他只讲那个部分是可以的,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那个环境。因此你那资粮道就必须具备起来,否则你很难成就。 为什么佛陀在那个时代将善来比丘,人家就证阿罗汉了。我们善来比丘,你还是一塌糊涂。为什么?你那些资粮都没有嘛。都没有啊,善来比丘就善来比丘啊,你还是瞪着眼睛张着嘴巴“啊!啊!”你并没有证阿罗汉啊。这个就是资粮的问题。 那宏观的佛法就在给予这些资粮。当资粮够了,到达我们讲技术面跟工程面的修行开始线的时候,那你很快就通过了。关键是在这个地方。 那这个部分在这个经文里,他没有讲到这些。他这里讲的都是资粮你已经具足以后,那这些文字你才看得懂。要不然,这些白纸黑字就跟我们拼ABC一样,拆开二十六个字母你都认识,并在一起一个字你也不认识。对不对?这些字每一个字你都认识,每一句你好像都懂,里面有很多的东西。 我举个例子来跟各位说明,我们来看第一句。 “净念离痴乱”,这很清楚吧?你有没有净念的经验?假如你没有净念的经验,那“离痴乱”你就体会不到。 所以我告诉各位,你在生活中…这个要不讲出来,讲一个是你在生活中,当你觉得很混乱,没办法做决定的时候,你要净念。你就要净心,把自己冷静一下。 所以我常跟各位讲,你在情绪很高亢的时候,不要做决定;情绪很低潮的时候,也不要做决定。这个是要训练的。 情绪很高亢的时候,是什么时候?要结婚的人一定情绪很高亢,所以结了就昏了。对不对?所以告诉你,情绪很高亢的时候你就不要做决定就对了。 情绪很低潮的时候,你就离婚嘛。离了也昏了。你还是昏了嘛。 所以你结婚也不对,离婚也不对,都不要做决定啊。 当你情绪很高、情绪很低的时候,就是很痴乱的时候。当你生活中遇到这种很复杂,没有办法做决定的时候,我告诉你,你要静坐。要冷静,冷静不是不去思考,就是把你纷乱的那种思绪啊,要给净化掉。这是生活中的。 那么,在做生命改造、转凡成圣的时候,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他是那个心理频率完全要稳定下来,不是降到零,要完全地稳定。那个稳定的训练是要大功夫的,要经过一再重复的训练,那个定力才能产生。你要发生所谓神奇式的效果,那你这个训练一定要产生。一定要有,没有不行。这是一个关键,一个关键处。 那你假如只是一般生活的话,我相信让你静下来,净化一下,你在生活中就有很大的利益了。但是不是我们的目标,这是一个过程。 好,这是第一个。所以两个部分我跟各位交代了。 第二句他讲,“勇猛恒持法”。 这个净念你假如只有第一阶段的那种净念,你一痴乱,你这个勇猛恒持法,这个叫冲动。 我相信很多人跟着什么法王啊,活佛啊去修法,把房子卖了,捐出去了,就冲进去了,然后一出来就开始要神经病了。为什么?因为他完全投入了,然后太勇猛了。但是善持法,他那个持的法也是有为法。 各位在这里要留意到一个问题,各位要精进啊,我告诉各位,这个“上师情执”跟“依怙上师”,你一定要分辨清楚。 我这几十年发现一个问题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很勇猛,对师父很护持,不管你是对法王,对什么尊者,对什么上师,还是什么师父都一样。你自己要有检别的能力,你到底是在依怙,依怙,怙知道吗?树心旁,一个古,那个怙啊。依怙于上师呢?依怙的话,是没有情执的,不是占有的。 但是你要是上师情执的话,是一种占有。假如有上师情执的话,你只要进一分啊,那你就乱了,你自己就乱了。假如那远一分啊,那你就退道心了。这个就证明,你弄错了。这是上师情执。 依怙于上师的人是没有情执的。依怙是需要的。我们跟师父之间的关系是这种信托关系。“我依靠师父、依靠上师,我要了生死,我要成就法身慧命。”你要搞清楚这一点啊。 你不要产生情执啊。情执是一种占有。有人跟师父亲近一点,咬咬耳朵讲两个句啊,你马上就醋桶化,变成山西老陈醋,嫉妒心马上起了。会起嫉妒心的人,都不是正确的修行人,都是人格有问题。 你要记得,你找上师不是在找情人。找情人是可以占有的,找上师是不能占有的。 但是很多,很多啦,我不是说你,你不要对号入座,不要瞪着我啊,说我在骂你啊。你在勇猛修法,你要搞清楚。 这个不是我们佛教所特有的,所有的宗教都有这种情况。所有的宗教都有。神父、牧师啊,搞成一堆的也是一样。看起来很勇猛,他很虔诚啊,其实就是上师情执。 所以你要勇猛的话,先检别这一点。 我们对三宝是真依怙,依怙于三宝,不是占有。当然,对佛宝你不会占有了,佛宝已经不在了。你要占有,大概是艺术家收藏品嘛。对不对?那是占有嘛。法宝也不会有什么占有,因为他是公开的。对不对?那最终结果就是对僧宝的问题啊。各位一定要拿捏好。你在勇猛修法的时候,要弄清楚。 假如这一点不弄好,没有办法修行。你进入佛门,你会是非一堆。你眼睛所看的都是是非,因为你在占有。你好像那个艺术品拍卖场上面在喊拍的嘛,你要标嘛,把上师标回家嘛,占有嘛,是这样的情况啊。那你就造业了,造业了。你不要以为你勇猛修法,这个是很严重、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有人,他很精进啊,突然之间呢,他就崩溃了,完全退心了。那你放心,那个家伙绝对是上师情执,情场上败下来的人。 仅供参考,说到你,情节是真实,说到你,纯属巧合。我是把实际上的状况提供给各位做参考,也给各位多一层免疫力啦。当你看到相应的上师的时候,不管哪一个,当然不是我了,自己要检别一下,不要自己掉入那种暧昧的漩涡里头。这个是一定要完全避免的。 你能够避开这一切,那都无所谓啦,其它就好办事了。在修法上没什么嘛。对不对?那你在菩提道上为什么会那么痛苦啊。我告诉你这一点,你要很清楚。 好。假如你是到了第二个阶段,那种净念啦,透过真正修行,正确的修行技巧,就技术面很完整了。那这样的人啊,你勇猛持法就没有问题了,因为这个部分是要工程面来帮你完成。 你记得这个原则。一个是在生活中运用的,可以有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除了生活中运用的以外,有一个真正生命改造工程要进行,让我们能够转凡成圣的这个部分。那这个部分他是很精密、很微细的。包括我们刚才跟各位谈的这个部分。你稍不留意,你自己掉入那个陷阱,你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在修行中,你要是有痛苦,经常在那边郁郁寡欢,垂怜自顾,自爱自怜,基本上你修行错误,基本上你错误啦。你一定掉入了有些是通称是上师情节,其实有的是跟小师父,有的是跟师兄弟产生这种暧昧的关系都有这种情况。那就是你在情执上面没有办法理清楚。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警告,严重警告自己。师兄弟之间也都要留意。大家都要留意。 而这种东西产生的时候,一定要提出来,你自己要去解决它。不是跟当事人讲,而是其它的师兄弟要讲清楚。因为在生命的成长过程当中,这一点情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们。 困扰你的原因不是你现在的情的问题,是你从小成长的过程里,你跟父母亲之间的情没有处理好。和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所以在长大的过程里,你有个缺陷在。这个缺陷需要去补偿他,他只是需要补偿而已。补偿以后就没事了。但是,你不会处理的时候 ,他会闹得满城风雨。你一生会乌烟瘴气。这个就是这个问题。 这是你生命在成长,大概五岁六岁以前有一个缺憾在,十岁以前没有弥补,那你产生这些现象了。 修行可以挽救他,但是这条路,年纪这么大了,去跟你谈,谈到这一点啊,又酸酸麻麻的又在痛。对不对?然后不讲又不行,要讲又…所以再加上你自尊心又会回避,都很难处理。 但是呢,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同修,就是师兄弟啊,修行过程里,他叩到这个东西,它一定会出现,那大家要很冷静,很理性地去处理他。所以前面讲“净念离痴乱”,就产生了。有没有? 真的到这里的时候,生命中所有的缺憾、坎坷都能够修补。你不用在意。 通过这个部分,这个阶段,“圆满智能观”。这个时候真实的生命才会现前。 从第二句到第三句,这个圆满智要产生的时候,那他会经过一个我们禅宗所讲的“顿悟”过程。 什么叫顿悟啊?各位有没有给顿悟下过定义啊? 大概都没人定义,反正顿悟嘛,中国禅宗最大的特色就是顿悟。这一顿吃了就悟,叫顿悟,对不对?刚好一顿饭。“悟”怎么写啊?昨天雾很大,那个“雾”。一顿饭就起大雾叫“顿雾”。不是,顿悟他有条件。 顿悟基本上是指,他的福德、智慧的资粮具足,在某种因缘之下,他一破,破什么?破你的迷,一破全破,破迷。第二个呢,立,把你虚幻的生命假象全破,同时能立,立了真实的生命观。你要留意到啊,这个是破立双举。 所以顿悟的定义,你哪里都找不到,只有在华严里你才能找得到。 我们跟各位讲,文殊法门是双破法,普贤法门是破立双举法。只有在破的时候同时立,那一面把虚幻的全破掉,一方面把真实的全部立起来。这个时候你的眼睛“嘭”就突然间变成另外一个,叫法眼具,法眼你就具足了。这个叫顿悟。 破虚幻的生命,虚幻的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全破,虚幻的全破了。然后正法就立起来了,真实的生命观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时候你的法眼就具足了。这个叫顿悟。 我们顿悟,不是渐悟。渐悟是什么?就是渐渐地悟。铁达尼号沉下去,渐渐地沉下去,悟呢?悟就好像被捞起来,“嘭”突然间从海上跳出来,这叫顿悟。因为这种文词出来的时候,你有一种想当然尔的定义。不讲你好像懂,好像懂。什么叫顿悟?什么叫顿悟?你不讲,我好像懂。那现在开始要讲什么叫顿悟,你就糊了。渐悟你也知道,反正渐悟,渐渐地悟嘛。但是呢,这个都不算。因为你根本不懂。渐悟你也不懂,顿悟也不懂,为什么?因为你连一点悟都没有。渐悟也没有,顿悟也没有,所以你就讲不出来。 渐悟、顿悟之间是有他的标准的,不是没标准。我想,把这个提供给你。因为顿悟以后透过这个前面两个阶段,这个一悟就圆满智就现前了,法眼具嘛。法眼具足以后,圆满智就有了。这没有为什么。就好像眼睛帮你蒙着,你什么也没看到。眼罩拿掉,什么都看到了。就这么简单嘛。 我们被无明覆盖嘛,所以,你什么也不懂,都活在虚幻中。这样无明一破,真实显现嘛,这个叫顿悟啊。所以他是破跟立同时存在的。你要留意到啊。 当然从理论上有讲说,我双破法,全部破掉,把迷幻全破掉,真实的就会显现了,那事实真实会显现,那到不一定。 所以这个地方提供给各位做这样一个参考。 那么圆满智具足以后呢,他就显现了,就能观,观什么?观真实生命。真实生命一展现出来,“无尽菩提海”随着你的摸索前进,他就会一直前进啊。 这个生命是属于什么状况呢?你只有从真实生命里才能看。当你不具备这个能力跟条件的时候,真实生命再怎么跟你谈啊,你还是体会不到。 各位来这里,既然来了,我们是希望你,你一定带着一个疑情去修。就是“真实的生命到底是什么?”“我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生命,这个世界里,怎么样证明他是假的。”他绝对是假的,我跟你讲。但是你要怎么样证明,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你自己去体验到你才知道。你不能体验到现实的人生是假的,你怎么知道另外有一个真实的生命是什么呢? 但是你不要提疑情说“我一定要去证明这个世间是假的。”不必了,你直接提疑情“什么是真的”就好了。你自然就会感受这个世间的一切。你要从哪边悟,每个人不一样。 说不定今天照着镜子,“你看我够漂亮吧,只是没上封面而已啊。要不然你就知道。”看看看,哪一天一生病,那镜子一照,啊!怎么变成这样,记得昨天还不错,今天怎么变这样。说不定你这么一对照,你开悟啊。对不对? 每个人对自己的那个希望都很高的,可突然间一个失败跟挫折的时候,你记得,你都会找寻外面的理由。“你们陷害我,构陷忠良,把我这么好的忠良都给陷害了,是他不对。”那你就不能开悟了。 带着疑情,都是自己往内去找。总有一天,很快,你就会找到。当你向外找理由的时候,你就不对。 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业相现前的时候,一百零八拜。没为什么。你不要再问为什么?问的是傻瓜,就笨蛋才问,老是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业相现前。“可是我没错。”你现在没错,可是你错在前辈子啊,前辈子错你这辈子怎么知道?所以我们叫业相嘛,你就赶快拜嘛。 所以你不修行。你老是对不对?“我说这个花是黄的,明明是黄的,他硬说是红的。”那你就去拜嘛。 “啊!他错,怎么我拜?” 是啊,他错你要拜。 你说这很不公平啊。修行是消历劫以来的业,不是消你眼前的业。眼前有什么,眼前你看错了,眼花了,你去拜忏,本来应该的嘛。问题就是,你现在没错,人家硬说你错了,那个就是你前辈子的业啦。 学佛知因缘法,学佛知因果律嘛。既然这个果已经现前在这里,你为什么不忏呢?可见你对佛法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信心,没有起信。真起信啊,你一定会去拜。 这个是提供给各位做一个参考。这个真实生命到底是什么,你自己要去体验。 好,这是举个例子跟各位做说明。 东南西北,然后呢,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八个,再来就是下方,上方。通常是从下方开始,上方是最后圆满的一个终结的部分。 所以,我们再看第九个。 “爾時下方破諸蓋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这个地方啊,我跟各位做一个补充。这个“破诸盖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字每一个都是你的生命因素,我就不再解释这些了。有机会我们再讲。比较常用的几个已经跟各位介绍过了。 现在要讲的是“承佛威力”这四个字。这个在佛教的经典里,常常讲这种字眼。对不对?“承佛威力。” 什么叫“承佛威力” ? “承佛威力”就是菩萨加持我的威神力,我就把他发出来。好像这样没错嘛。但是菩萨的“承佛威力”不一样。 这个我们今天学佛读经啊,应该读一遍就该开悟了。我们读了那么多,都不开悟,就是因为你都把他想当然尔。记得,想当然尔,是你不能开悟的原因。你绝对不要想当然尔。“承佛威力”你去想是怎么承佛威力的。 第一个,菩萨,前面跟各位讲过,菩萨是智觉有情。这个没错吧,菩萨就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嘛,萨埵是有情嘛,所以你就翻成觉有情。那古人这样翻他就开悟了,你这样翻就耽误了,不是开悟了。觉有情是什么意思?你还要再翻一次啊。 觉有情是什么意思?觉悟的生命因素。我告诉你啊,这句话你就对菩萨的定义完全翻过来了。知道吗?觉悟的生命因素。那换句话说,你生命中,你的生命中,我们你我他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的一个生命因素。只是你没有觉悟,你我他没觉悟。他这个觉悟了。 观世音菩萨是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个生命因素叫做观世音。那个人从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中觉醒过来,所以他就叫观世音菩萨。 我们没有觉醒,我们觉醒的是什么?你知道吗?贪嗔痴,所以你叫“贪嗔痴菩萨”。是不是这样?你想想看嘛。你把生命中的恶质给觉醒了,没有把本质给觉醒过来,本质这个生命因素才重要。 地藏菩萨是,我们生命中有一个地藏这样的生命因素,我要让他觉醒起来嘛。这个就是修行嘛,修行就是让这个生命因素觉醒。你修地藏法门就是要让你的地藏的这个生命因素觉醒起来,这个才叫地藏法门。你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就是让观音这个生命因素你要让他觉醒起来嘛,这个才对嘛。不然你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修什么?修爽的。弄清楚啊。 那么这个生命因素当他在觉醒的时候,在觉醒的过程的时候呢,叫做“承佛威力”。这样的一个生命因素啊,在起觉悟作用的时候,叫做菩萨“承佛威力”。 你跟我都不能“承佛威力”,因为你只有贪嗔痴这种恶质的生命因素,不能“承佛威力”,那跟佛是绝缘的。 佛是觉悟嘛,对不对?那菩萨是觉悟的生命因素嘛,现在你的生命因素“承佛威力”不是觉悟了吗?接起来嘛。你留意看看。 所以我们在思维上你要留意一下,不要想当然尔,顺过去了。 所以当你在看这样一个经文的时候,其实是会有很大的震撼。但是我们都没有。就是因为你一厢情愿,你想当然尔。所以这经文啊,就白念了,你没有了解到。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把这基本的词汇跟你做定义,讲清楚的原因,就在这里。当你这个要领能够弄清楚,其实你看经典是很方便的。这个不难,但是我们疏忽了。 我刚才也跟各位讲了,只要你听过这么一堂课,这个法门你就学起来了。你不成佛那才怪。(众鼓掌)关键就在这里啊。尽管你说“我睡着了,刚才你们鼓掌什么?”不要紧,你有这个缘啦。下辈子等这些鼓掌的人成佛的时候,他还会再讲一次给你听。 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每个法门,每一堂课我们几乎这些法门都会绕一遍,转一遍给你。你也不要贪多。真的,你只用一个法门,你自己去用功,去深入去做、去经营。 他不是听了以后开悟,听了以后没用啊。听了只是爽快啊。爽快他叫什么?杂质啊。你下辈子来会很高兴,说高兴什么?因为你修了这么高兴的法,所以下辈子来一定很高兴,福报很大,这个是杂质。但是你这个不能了解。你要使他变成你的生命因素。 上一课我跟各位讲,你要把刚才所讲的你所知道的这个东西,去把它整理起来,变成一篇文章。大概一千个字左右,很完整的,概念要弄很清楚。然后逢人便讲,菩萨是什么?承佛威力是什么?你把他变成你自己的理论,一直去跟人家讲,一讲啊,滔滔不绝的,很高兴,人家懂不懂你不管,你只要讲完就好了,很爽哈。他就变成你的生命因素。下辈子以这个生命因素为主,他会去积累其它的因缘来。那你出生的国度会非常的殊胜,绝对在净土里,你放心。绝对在净土啊。 那因为你整理的东西,假如只有一个净土。假如你整理了好多个,你听了那么多节,那么多的理论,你都把他一篇一篇地整理出来,变成你的东西,你跟十方诸佛无处不相应啊。知道嘛? 这是非常非常好的生命因素的锻炼方式。这个法门会使你的生命因素一再地显耀出来。当生命因素显耀的越多啊,你觉悟的机会越大。你要进入法身的领域越快。 就这个因素,就这个做法,就这样一种修行跟训练方式。提供给各位,也是祝福大家。 假如大家回去整理整理以后,快的明天嘛,你带过来嘛。慢的下个礼拜嘛。你交给广安常居士,当大家交给他很多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创建出来。什么创建呢?广化寺华严论坛期刊就出来了。对不对? 那出来的话,那个影印以后啊,你会广利人天众。那你的功德,你不仅你自己的善根成长,你的福报还无限大。 好,这个都是我们大家可以自利,可以利他。那刚开始是接有缘人。那么将来呢,他会影响到后来的人,众生。你就把这种东西整理好,他是很有用的,很有用的。 好。我们有这个缘啊,我就跟他讲一下。 这里我们再看这个“破诸盖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萨,”他讲了这十个偈子。 “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得聞,況複於現前,見佛除疑惑 如來無盡智,照世圓滿燈,三世流福河,能令眾清淨 如來妙色身,清淨無過失,億劫常瞻仰,其心無厭足 佛子善觀察,如來妙色身,智淨恒無著,能成自他利 如來深智力,無盡妙辯才,開佛菩提門,所說皆無礙 牟尼遍照尊,導彼難思眾,授勝菩提記,令登解脫門 廣大福德聚,出興於世間,開悟諸群生,令集菩提行 曾供養諸佛,智度恒清淨,能破諸惑網,永除惡道怖 能觀兩足尊,發大菩提願,獲佛自在力,能生大智光 若見人中尊,求佛心決定,當知如是人,必獲如來智” 好,这个都在称赞佛跟佛智的这种殊胜。 要讲下去啊,就时间要很长。我们休息一下,再跟各位再谈。好吧! 《四十华严》第37讲(2007年11月26日) B 好,我们再继续。 刚才我们把整个偈文给念完了,现在我们看第一句。还是从第一句跟各位解释一下。这只是举例简单地说明。 “无量亿千劫”,是指时间的长。佛法中谈这个东西,各位真的要去体会到。时间对佛法来讲是虚幻的东西,他不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刚才跟各位讲,过去现在未来是同时存在的。但是你不从生命看,你从大脑的记忆来看,我们的时间是从过去走向现在,现在走向未来,所以你只能够记忆到过去,不能够记忆到未来。这个就表示你的人生是停留在虚幻的世界里,不是真实的。 现在我从知识的层面,可以这样子提供给各位参考,那对你来讲也是半信半疑。“有啦,师父曾经说过啦。时间是虚幻的啦。”怎么虚幻的,你看,我睡下去明天还会再醒过来啊。那昨天那已经过去了。怎么虚幻呢?你体会不到。 这个是你必须透过对真实生命的实践跟体验以后,你才会发现原来时间是虚幻的。当你没有这份体验的时候,那从行者的立场跟角度来看,你是要带着疑情的。疑情求证,不是去找资料证明,而是要从你生命中去体验,你才能感受到。好这是第一个,你要分辨得出来。 既然佛法是认为生命是虚幻的。那么,当他一谈到时间的时候,他就会拉很长很长的时间。像这一句“”无量亿千劫,时间那么长,你根本就渺茫了嘛,你没有办法去体会说那时间到底长到什么程度。那就告诉你,你在时间上不要执着了。 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他讲的是什么?我们假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讲,把时间转化为空间。换句话说,在那么广的世界里,你想要听到一个佛名,都不容易。他只是借用这样表达而已。 换句话说,要听闻佛名并不容易。佛名有两个定义。 一个是佛的名号。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宝幢佛,宝生佛,阿閦佛,不空成就如来,阿弥陀佛,等等这些名号,都叫做佛名,这是一个,这是一般大家解释的。佛的名号,佛陀,佛陀耶,这是印度语,印度音,你要能够听到佛这个音啊,都不容易。 那假如我们把他翻译成中文的话,他就叫觉悟,或者觉醒。大家要知道,听到觉悟这个词啊,也不容易。你一辈子假如你不在佛门中,有几个人要叫你觉悟啊?大概没有人会跟你讲。所以你在人生里,这一辈子当中,要想听到有人教你觉悟啊,那就更难了。 所以从这两个意义来看,一个是佛陀的名号,你很难听到。而听到佛陀的名号不是只有名号而已,因为佛陀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觉悟。 你假如能够把觉悟再带到佛陀的名号里头去啊,那你就会发现,这个宝生佛、阿閦佛,就是佛的名号。那你要知道,阿閦这个名字,或者宝幢或者宝胜,他都是你生命中的因素。只是你这个因素被无明盖住不起作用。那佛陀呢,这个因素充分地兑现出来了,所以叫佛。 那你假如说,能够在你的人生过程里去体会到,我们生命中有一个良好的因素。当然不一定用印度的名字来讲,譬如说感恩,有没有?包容,有没有?觉悟,有没有?尊重、珍惜,这些生命因素,你能不能让他充分地兑现出来? 我这样举个例子给你看。你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觉到,地球的危机越来越大,那我们需要节约能源。节约能源的意思就是珍惜能源。 你能不能说不浪费电,不浪费水,不浪费纸张,能不能? 你是不是每次上厕就随手一按,习惯养成了。你知道一桶水一桶水冲掉,现在你有很多水可用。估计二十五年后人类是没有淡水可喝。你想不想把他节省一下?不要那样,应该怎么节省?有没有想过?该怎么办? 这个就是我们在珍惜啊,你可以进行的.可是你会被你的惯性把他给忽略了。有没有?这是生活中的事情。 那么,你什么时候可以从这里学习起来? 听到人家这样讲我们都觉得非常难得了,更何况彻底的生命因素,对不对?很重要的生命因素,要让他觉醒出来,要让他兑现出来,而且还告诉我们有一套方法,可以让他百分之百地兑现。那不是非常难得吗?这两个句话,你把他转变成说:“哎呀,佛的名号很难听得到啊。”那当然一句话就解释过去了。你感受不到,你感受不到。 再举一个例子你看看。古代,佛教非常重视放生,有没有?所以每个寺院几乎都有放生池,而且每个寺院都鼓励人家放生。对不对? 在古代的那个时代里,那种直接放生是有需要的.在这样的时代里你不能这样放生。尤其在台湾有很多糊涂蛋啊,怎么糊涂呢?放生,放泥鳅是最好放的,特地,特地从缅甸进口泥鳅来放生。不是神经病吗?人家在缅甸活得好好的,你把它抓来这边放生,这个叫造业啊,这不叫放生啦! 本来是古代这样就可以了。他为什么可以啊?因为他就地,因为都是农牧时代嘛。那野生的这种森林很多啊,所以那动物不小心迷路了,跑出来,被你抓到了。抓到了,被炖嘛,好补嘛,你就把它关了,准备要把它炖了补了,吃了。被你看到了,一时恻隐之心想起来,它家里的爸爸在等它回家吃饭,或者是它巢里的儿子正等着它回去喂奶。把它放回去吧。因为它当地被捕嘛,你当地把它放生了,它就跑回家去了。这是功德无量。 可你现在不是了。爸爸八十岁生日,“鸟老板,明天我爸爸生日,八十岁,要八十对鸟。因为我妈妈还在,所以八十对。你给我抓来,我明天要放生。”为了要给你八十对,他最少要抓一百对,因为有在过程当中死了。死了不能给你放生了。 你看,为了你要八十对放生的功德,要抓一百对,死二十对。然后那八十对还要被你关一个晚上。所以这下辈子你一定要被关八十对,因为你是对的,然后要死掉二十对。你看看你造的杀业重不重? 可你都不知道这种放生啊,已经弄错了。时代已经不一样了。 我们放生应该是什么?环保、造林。知道吗?环保、造林。怎么样子来减低我们的污染。怎么让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态更平衡一些。这才是新时代的放生工程啊。可是我们搞错啦! 像这个呢,也是一种觉醒的工程,这个就是觉悟啊。 你有很多地方有,但是你体会不到。你认为他一定是执着于某一种仪式的。仪式是佛教文化,不是佛陀的真理。佛陀的真理是不讲仪式的。可是没有仪式一般人又不能够进入状况。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讲会有一些简单的仪式来给他运作,让他进入某种状况以后,能够赶快成熟这种观念,然后超越他。这是佛教仪式诞生的一个根源。 可是随着历史时间的这种延长啊,我们的仪式已经变成意识形态了。变成意识形态的仪式啊,那只是文化,没有真理的意义。 我的意思不是叫你一定要破除佛教的传统仪式。你要从传统的仪式里去了解,当初订定这些仪式规矩是有什么用意,是什么精神、价值跟意义。把他弄清楚以后,你抓住他的精神,重新在新的时代里,订定新的制度,还是很好的。 但是只要有制度,你要记得,他都是人为的。只要是人为的,随着时空跟文化的转变,他就必须要调整。假如不调整,那就叫迷信。 各位能够体会吗?佛法是活泼的,是这样活泼。他必须要有一些仪轨、制度,但是这些仪轨跟制度会随着时空的转变而转变。假如你不转变,是你错了,不是制度错了。制度定的时候,是当时的时空所需要的。随着时空跟文化的流变啊,他必须要转变。 假如你能够抓到这一点啊,那我告诉各位,你学佛绝对不会错。 你就不会像刚才讲的“勇猛恒持法”,那大概是“勇猛恒乱法”,你搞错方向一定会乱。要懂得,从佛教文化的立场来讲,他的存在跟变化,我们要随着时空而转变。 你看看僧团里头,在佛陀的时代啊,佛陀是规定出家修行人是不种田的。他只能去托钵,去托钵化缘吃。要吃饭的时候大家排队,走进城里。 走进城里以后发现啊,像迦叶专门找穷人化缘。还有一个叫谁啊,须菩提是吧,专门找有钱人化缘。 这两个就常常这样骂,“你要贪吃,才找有钱人。”“你是业障鬼,才专门找穷人。所以你老是要不到饭吃。” 两个都常吵架,吵到佛陀那边去了,说“好了不要吵了。我们就定一个规定,每个人都排队,从第一家,一号到七号,托七家。有就吃,没有就不要吃。”这就公平了吧,你不要说用个人的意思去选了。 当然他们,迦叶说“这穷人很苦啊,要给他种一点福田啊。我是阿罗汉啊,他只给我一点点啊,他福报都很大,所以我要给他们种福田。”这没有错嘛。可他就不度有钱人啊。“有钱人不要,他福报那么大,不要紧。” 可是另一个须菩提就讲,“有钱人富贵学道难啦,我不给他现在种点福田,他下辈子就没有机会了。”所以他就去找他化缘嘛。对不对? 两个人动机都很好啊。可是有选择就不对。佛陀就说“有选择不对。排队。一号到七号。” 所以这一千二百多人一进城去啊,呵呵你看看,整个城都给他满了,因为乘以七啊。但他规定就是不能种田。 可来到中国,佛教就不一样了。中国要去托钵,会被打出去啊。谁给你吃啊,我都没的吃,谁给你吃啊?所以呢,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就规定“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今天不下田做,你今天就不要吃饭。好好给我干,你要出家,你就要下田。 你看,堂堂一个大祖师,竟然违背了佛陀的规定。他犯不犯戒?他没有犯戒。因为这个时空环境不同嘛,民族文化不同,所以他改了。改为要下田,不但要下田,天天都要下。不下田,你就不要吃饭。规定很清楚吧,就好像你不去托钵就不要吃饭一样。哇,严格得跟佛陀一样严。但是他的做法跟佛陀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样。 没有说犯戒,从来历史上说百丈禅师犯戒啊。因为他是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转变。 各位,学佛要学这一个啊。不要死在那个戒律下,不要死在那个文字相下。懂得佛陀的精神、价值与意义,那你就会是一个非常快乐跟幸福的修行人,好吧。 那么刚才提到的是觉悟这个东西,很难听得到,很难遇得到觉悟。 那后面这两句讲“况复于现前”,何况佛在你面前出现。当然形象上是这样讲,我们要遇到佛也是真的不容易。不容易吗?不是你没遇到佛,是你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 我们天天都遇到佛,但是你就是看不惯这个佛。你看得惯的那个佛,应该是头上被打得都是包包的,满头包的那个才叫佛。因为你意识形态就指那个啊。 真正的佛是什么?就是生命中没有疑惑,没有迷惑,他清清楚楚他在干什么的人。 所以我跟各位讲过,有一种人,他具备两种条件。你去留意看看。第一个他有理想;第二个他能坚持,坚持当中没有烦恼,不后悔的人。要具备这两个条件。 有理想,能坚持。在坚持的过程里,他一定有挫折,有痛苦,但是他不后悔,他也不抱怨。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这个就是伟大的修行人。他们都是修行人。 但是你会发现。他从来不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会这样子,他从来不会来这一套。什么“南无阿弥陀佛”,他根本就不知道。而这些人普遍存在于这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你要留意到。这些都是修行人啊,而且都很有成就的修行人。 那,佛是什么呢?就是他坚持这个理想,他坚持这个理想的理想是什么,在探讨生命、研究生命。 我曾经跟各位讲过了,你不知道还记不记得?讲到生命是很抽象,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间生命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你有没有研究过?大概你应该想过了。佛家讲,地、水、火、风四个因素构成生命,你大概你没想过。 我举个例子你看看。不管什么花什么树,你注意看看,种子都差不多一样小。大小不过是那个样子啦。有没有种子多大的?我看都差不多,一个手掌可以捏好几个啦。那个种子差不多。 种子里面大概有几个东西,几个成份。就是淀粉最多嘛。有的加一点脂肪,有的加一点蛋白质,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其它东西非常非常地少。 然后他真正所要的东西,只有地水火风。他要在地上,地嘛,然后阳光空气,水三个东西嘛。对不对?然后他长得那么大啊。土地也没少一点。有没有? 这个种子,他是生命的仓库,他储存的是生命的原料。 种子要出来的时候,他第一个只是发芽。发芽出来两片叶子。那两片叫乳叶。那叶子再大一点就掉了,根本就没用。但是那个叶子很重要。 所以,我跟各位讲,叶子是生命的工厂。叶子就是生命的工厂。 人类愚蠢到对于叶子根本就不会运用。你只是运用植物叶子的一小部分而已,一小部分。 那一棵树里头,不管树也好草也好,像花瓣我们几乎都没有用。花瓣我们中国人最多只用到菊花,杭菊嘛,茉莉花,对不对?还有什么花?桂花。大概只有这几样。大部分的花都没有人用。 他为什么是黄色?他为什么是红色?他为什么是白色?花,你根本不会用。我们比较用得多的是果实。 一些草本类的叶子我们有拿来当菜吃了,就这样子而已啊。真正用的比较经济的是茶,你会泡来喝。但是茶泡来喝,我们用的也不够多。 真正的树叶他是生命的工厂,生命是着靠树叶创造出来的。你都不知道啊! 你知道吗?这个地球有没有受伤害,你看树叶就知道了。人类都不知道。 这个果实,你知道果实,你会用吗?人类笨得只吃里面的不会吃外面的。你看这一个果实在外面,风吹、雨淋、太阳晒、风、沙,他还这么漂亮。你要怎么美容啊?你要去吃胎盘素。笨啦,这个是最好的,他能够保护他的皮肤保护得那么好,你怎么不会拿他来保护你的皮肤啊?你还拿那胎盘素,胎盘素还要人家保护啦。 你要留意到啊!植物是这个天地间第一个生命工厂,尤其是叶子。我想鼓励人家,有没有人发心要研究叶子,充分地运用叶子?你可以在里面发现生命的真相。没有人去留意。 生命的第二个工厂,那才是子宫。子宫是孕育动物的生命。但是真正的生命的成长,是在叶子的运作上面。所以树分?没叶子,关键在这里啊。 当然我这是讲,他是媒介,做那个媒介的研究。 假如你坚持你生命的理想,你在追求生命的真相、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基本上这个人他就是佛陀。当然不是我们讲的十号具足的佛陀啦,他已经进入法身的领域去了。 但是我们不从这里定义看,我们只从假象上看。头发什么剃得光光亮亮的,一千烛光还是五百烛光,剃光以后有没有再抹油啊,在灯光下会不会反光啊。然后师父讲话的时候,是不是慢理斯条的“阿弥陀佛”,然后讲完是不是“善哉,善哉”还会合掌的。这个是演布袋戏啊。真实的世界里,不是这样。 这是什么?不是我们遇不到,是因为你没有慧眼,所以你见不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人很多,很多。 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说,我想你在其它的那个讲座里会听到很多的大德啊,在家出家都会讲,我们生活中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在座当中也都是佛菩萨。大家回头看一看,算吗?算吗?对不对?回头看看我们左右,那个算是佛菩萨?你要从哪里去判断? 当然你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你是看不到佛菩萨的。因为大家都一样的,佛菩萨也没有说在这里写个“佛”,或者是在这里开个眼睛。都没有啊。 所以我们要懂得,他真实的那种价值跟意义,他是在哪里?你从这个地方去。那你一定看得到。 那从这三句话里头,你就可以看到一个状况。时间、空间,他都指这个媒介,他在说明我们的内心,被无明覆盖以后啊,那你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各位没有生死存亡的那个经验?你假如啊,我先假设你,你来到一个地方,突然间停电,掉入一个黑暗封闭的地方以后。那我告诉你,刚开始你会叫救命,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完了,从此陷入慢慢长夜中,无量亿千劫。”因为你再看到光明,你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要等到什么时候人来救你啊。 事实上,我们被无明覆盖,在生死海中的生死轮回,就跟这种情况一样。当你这心理的那个无明一翻开以后啊,佛就现前了。 现在就是,你在这个时候被覆盖住,其实已经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时间你根本没有办法去算。你什么也没看到,哪有时间?要是你还有个时钟, “嘀嗒嘀嗒”你还可以算。一个嘀嗒一秒钟,几个秒钟就一分钟,几个分钟就一个小时,几个小时一天,你还能算。可当那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怎么算? 那不止度日如年啦。那个境界一现前,你的恐惧一起的时候,已经是无量亿千劫了。所以,这是你心地的一种什么,无明覆盖。 他讲这时空,就是讲这个东西,你被无明覆盖。 所以我们讲一个人开悟,从时间,破时间而开悟的人很多,原因就在这地方。因为我们都被时间俘虏了,你不知道时间的虚幻就是从无明中来的。无明很厉害啊,他放个光明给你,你就活得很高兴了。你知道吗?你弄错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这里讲了,就是无明的作用,讲时间出现的时候。你只要注意到,大乘经典只要讲到时间,那么长的时候,一定是讲无明的作用把你盖住了。当你那一觉醒,那个根本就不见了。 你就会发现,所以每一个成佛的时候,都跟原始佛是同一时间的,因为他没有时间。只要他成佛的时候,他就回到盘古开天地以前那种状况。那哪有时间?没有时间啊。 可见,时间是无明覆盖之下,我们自己所产生的一种虚幻虚拟的状态,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这一点你要弄清楚啊。 所以我们都从生命觉醒上面来讲,生命的觉醒上面来看。 “见佛除疑惑”,就是这一句啊。见佛,你看到佛了?不是,就是觉悟现前的时候,一切迷惑全部没了。所以见佛就好像光明重现,过去一切通通没了。 我们会不会停留在那边?我们很会停留在那状况中,那就是凡夫。 你要怎么样不停留在那种疑惑、迷惑的状态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情境。 这个是我们从这简单的一句话里,来跟各位做解释。 我们再看第十个。 “爾時上方普遍法界大願際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我们先把这个经文念一遍。 “牟尼殊特尊,眾德皆圓滿,見者心清淨,回向大菩提 如來興出世,寂靜大慈悲,普轉妙法輪,利益諸含識 佛於無量劫,勤苦為眾生,雲何諸眾生,能報大師恩 甯受三塗苦,備經無量劫,終不舍如來,而求於出離 甯代諸眾生,永受輪回苦,終不舍如來,而求于少樂 寧惡道多劫,受苦聞佛名,不願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寧地獄多劫,受苦常見佛,不願離三塗,生無佛法處 何故於惡道,而無厭離心,由見於法王,智慧常增長 見佛自在力,能除一切苦,得入諸如來,甚深智境界 若得見佛時,滅除諸惡趣 ,增長福智芽,必獲菩提果 眾生若見佛,能破種種疑 ,世出世間樂,所願皆圓滿” 这个是多了一句,十一句。这个偈文偈颂是很感人的,我这个念得不太好,都没人掉眼泪。(众笑)应该说念的很不好,才没有人掉眼泪啊。 你看看你能不能这样发愿? “甯受三塗苦”,我宁可受三涂苦,三恶道的苦。“備經無量劫, 終不舍如來”,经过无量劫的苦,终不舍如来。“而求於出離”。 我看我们,逃都要逃到极乐世界去了,还要在三途受苦。你看这大乘经典,跟你原始经典的,是完全不同的意境。 他这个在讲什么?一个人为求佛道,他为了要闻佛名,要求得生命的觉醒啊,他要受种种苦啊。 我们现在都要用投资报酬率来算。“师父,你给我一拜,我给你一拜。红包给你,你告诉我怎么开悟。”师父没有让他开悟,好像骗他多少一样。 你只急着求开悟,到底是为什么?你都没搞清楚啊,为什么要开悟?开悟就像这样子,就开悟啦? “师父,我要了生死。”了生死,师父好像办个法会就把你超度了。是这样吗?因为我们都已经把他商品化了。 不是,这些是生命的东西。要慢慢吃,吃饱,慢慢吃,吃饱。不是一口咬下去就饱了,没那回事啦。你嘴巴再大像锅子那么大,也不可能说一倒进去,喉咙就能通过。对不对?除非你拿个杆子在那边捅。那不可能的。 他有一定的步骤过程,你要修学啊。所以我们跟你说这叫生命改造的工程。他是一项工程,不是按钮一按就好了,不是。这个工程一定要每个人自己来,没有人可以替代。 你听得很好,就听得很好。听得很好,没有做到不算,要做到才算。一定让你自己去实践去做。所以我们说知道不算,做到才算。 这个是,这个偈文里,大家应该要极为受感动的地方。 跟你讲之前,我要先跟各位谈的是,因为这里讲的“上方普遍法界大愿际菩萨摩诃萨。”那个我们就不讲了。要跟各位谈的是,上方这个地方。 前面的偈颂回去各位自己要看。这个偈颂的文章特别不一样,他跟前面的我们念过的,你看,不同。他有什么不同?这个上方是总结,前面所有的到这个地方做总结。 其实从真实的现象里来看,他不只十方,十方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这个上方只是做一个总结。前面九个都很理性的理论,理论,理性、冷静。 这一方的总结他既有一种感性。这经文在这个地方出现这些这种句子,是不太一样的。而他这个感性中啊,是带有绝对的理性在里面。而他不是写小说似的那种感性,但是他带有一种人性中的一种温情存在。这是跟一般不同的地方。 换句话说,《华严经》在作生命表达的时候,他用这个最后的总结,他归结到人性上面来。所以我们在“法界三观”里也跟各位谈过。 第一,真空觉相观,是把原始佛教的三法印统归为空性。这是第一个阶段,佛教思想转变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他把空性转化为人性。这是理事无碍观上面的。人性并没有离开空性,人性是以空性为基础所展开的,你要留意到啊。 第三个。第二个阶段已经是完全中国化了,由空性到人性,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他更高明的,是把理事无碍观,在转化成事事无碍的“周遍含融观”,从事事无碍法界来谈的。这个部分,他更有人性啊。进一步,事事无碍,叫人情味。 人情味,是我把他附加上去的。因为用这样来解释,会比较好。把他给人性化,把空性再扩大成人性化的人性啊,这个已经是在中国佛教上,就是中国佛教在人类思想上一个很伟大的成就,非常了不起的创举。也就是,真理这个东西不是冷冰冰的,是非常人性的。你要留意到喔。 再进一步又给他人情味,那就事事无碍了。 这一点没有人去探讨了。因为华严思想发展到这个时候,中国文化已停止发展了,佛教思想也停止发展了,没有再进一步发展。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叫第四期佛教思想要展开的时候,这是我们可以从这边要展开的时候。这个地方,这个经文里头啊,他所表达的,就是这种人情味的部分。 假如这个十一句,刚才念下来,多了一句,看到这里是十一句。他表明的这个部分表明得非常强烈。 前面这里,他只讲“牟尼殊特尊”,就释迦牟尼,他是很特别很特别的。 “众德皆圆满”,他讲的是十号具足的佛号。 “见者心清净,回向大菩提”,他要讲的是他的一生,释迦牟尼佛,他的一生。这个一生不是这辈子,是他的生命在过去一直到成佛这个过程里,这叫一生。那么从现在以后呢,他是跟以前连在一起的,这个一生,跟我们母亲生下来到死亡的这个一生是不一样的,这定义是不同的。 他讲到佛陀在成佛之前,他是怎么样的一个生命状态。这十一句里头,二百二十个字里头所描写的,就是指这种状态。他一辈子为了求成就佛道,要跟着佛来学习,那么他的状况是怎么样子的。 各位想想看,你的状况是怎么样子?我吃饱了,睡饱了,休息够了。反正今晚没事,听听经。是不是?回家做功课。伸个懒腰,翻翻身,屁股晒晒太阳,爬起来,啊,然后呢,好啊,反正今天没人打电话来,先做个功课吧。有人打电话来,“好,我马上就去。菩萨,我晚上回来做功课。” 那不止是这个样子,你看基本心态啊。“宁代诸众生,永受轮回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少乐”。这文字你看都是很清楚,就是做不到。“宁恶道多劫”,宁可在恶道多劫。“受苦而闻佛名,终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 很多人没来听啊,为什么来听,你明天问问他。 “哎呀,你不知道有个重要的。”什么事不知道,你要是告诉他,那个重要还是这个重要,他绝对那个重要。 但你跟他讲,这次听说来听海云和上讲经,每个人有五百万可以取。我告诉你,天下第一重要的事就是这五百万,不是海云和上讲经的问题啦。这个,根本跟经文都合不起来嘛。 有没有这一种,“什么事不管,今天我这件事情重要,听经重要,学习重要。修行重要,其它事,等我修完了再讲。”有没有?你有这样的话,成就一定会有。 当然除开你前面讲的,上师情节。(众笑,鼓掌)你来听经不是为了学习来的,而是为了看一下师父,看了就爽了。看了没用。 还有人跟我说“师父,不是说见一面呢,多好多好。”我说见佛不是见上师,你不要搞错了。 这个,你要留意到,把修行列为你生命中的第一要事,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这个地方就讲这个问题啊。 这个里面,你这样可能不了解。我讲个故事,佛陀的故事,不是我,不要听错。那偈颂,我记不太清楚。 有一天,那个时候,他是一个雪山大士,释迦牟尼。那一辈子啊,他突然听到一个偈子,叫“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为通常四句嘛,下面两句没有了。 哇,他就很着急啊,“谁能告诉我下面这两句啊。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下面两句呢?“他就一直问,没人知道。 他就发了一个愿“只要有人能够告诉我,要我头给头,要我脚给脚。我愿意都能舍。” 就有一个鬼王来了,他说“真的吗?那我要讲了你不给呢?” 他就“啪”把手臂给了,“那你告诉我。” 那鬼王拿着那只“火腿”就赶快跑了,“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上半句下半句。”火腿拿了赶快跑。 啊,他就很伤心啊,“我没福报,没善根。”再找,继续找。 又有一个鬼王来,他说“你真的啊?” “真的。” “那你手就给我吧。没手,脚也好啊。” 他还是“啪”给拿下来了。 这只“火腿”更好,大概“京华火腿”吧。那鬼王一看,又吓一跳,赶快抱着“火腿”又跑了。“什么上半句下半句,有人要给我火腿最好了。”跑掉了。 他就很伤心。他说“我业障这么重,一点福报都没有。”流血流流流,他就昏倒了。 昏倒当中,他听到空中有声,就告诉他说,“我告诉你好了。” 他说“那你要哪一腿?” “我不要火腿。你要的两个偈子是这样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灭灭已,寂灭最乐。” 当然这个翻译的人有点不太一样啦。大概就是这么四句话。 他说“你是谁啊?为什么要告诉我啊?” 他说“你的求法心切,跟我相应,我是东方去此三十二亿恒河沙国土外的佛。” 记得啊,这虽然是原始佛教的经典在记载,在佛教的记录里,他都有意义的。为什么是东方?因为你刚开始发心,是东方。不可能西方,西方就要成佛了。是东方。 三十二,三十二相庄严嘛。他因缘具足,所以三十二亿恒河沙外。 这个是讲空间无限远,其实就是你的无明盖住了。但是你的诚意,你的诚恳,诚心,虔诚心啊,坚固到穿越了三十二亿恒河沙外的世界去了,所以才相应呢。 那各位,你有没有这么相应?你遇到困难,“啊,困难,下大雪嘛,天气那么冷嘛,今天不去,反正人那么多,师父也不知道。”自己想当然尔,把自己给安慰一下,你的第一件事就把他改过了,所以很难成功啊。 你做生意的,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你把生意当作第一件事嘛。对不对?失败了你拒绝我,拒绝我,怎么可以这样就输给你,想办法要把他赢过来。所以你会把钱收回家嘛。 可是,你学佛又不能把钱收回家。对不对?学佛,你没有目标,你看不到目标,所以你很容易把自己给麻痹了。这个就不行了。 释迦牟尼佛的这种个性啊,我跟各位讲过了,他是一种垂直型的修行人。我们在讲修行人的模式里啊,我跟各位提了三条,一条是接近垂直啊,垂直是九十度,他是大概八十五度,是这种状况。非常精进勇猛的,什么苦都愿意受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学佛,他是什么,第一个是不躺下去睡觉的人,不倒单啊。各位知道不倒单吗?不知道我也没办法跟你讲。不倒单不是坐着睡啊,你搞清楚。不倒单就是不睡觉。你是躺下去睡,他是不睡。他是坐着入定了。这个是不一样的,比较次一点是躺着,要卧如弓。知道吗?那我们不是啊,我们像煎咸鲶鱼一样, 翻过来,翻过去,煎鱼一样炒来炒去的。那个都不是睡觉。因为一翻身你就要醒,醒了你就要起来。睡觉是这样,这个是精进修行的人。 他是那么精进的人啦。那一般人,就不是啊。 像弥勒佛修行就不是这样修行,弥勒佛修行是什么?他是舒服的,要他修行可以,吃饱,吃完牛排再修。要认真可以,他开冷气,空调弄好,我再修。他是这种很享受的很舒服的。所以他进步非常的慢,他是非常平缓的。 而且要成佛的时候,还要人寿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是指福报非常具足。也就是他要讲经弘法,一定大家听了会开悟的。现在我们听了都不悟。 有人是发愿在那个时候讲经,有人是发愿在这个时候讲经。菩萨是这样的,各有不同。有的专门要到坟墓那边去修行的。有没有?有的是一定要在大楼里面修行。有的修行是要有美金的,不然不修的。所以这是每个人的习气,他们的修行啊,条件因缘都不一样。 释迦牟尼佛就不是,他是非常精进的人。他不但是不倒单,那个连蚂蚁被他的那个蒲团压住在喊救命,他都可以听得到。你看你有没有这种本事。 这个就是指说,我们要像他这样,要以他为模范,来修行。当然这个是指勇猛精进。前面那个讲的,那个“勇猛恒持法”的状况。那释迦牟尼佛是算得上,弥勒菩萨算不上。 弥勒菩萨要打坐之前,要看一下蒲团是不是新的,弹性够不够,是单孔的。而且他位置要够大。这个就是他的习气。所以他成就很慢。他不是成就慢,因为他不太想成就。 所以当弥勒菩萨证阿罗汉的时候,释迦牟尼他才发心。你看差别就那么大,都已经证阿罗汉了。释迦牟尼才发心,他还是个凡夫发心。他一发心,他就这么精进。 他都成佛了,他老兄还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你看看。 为什么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数字是不正确的,但是通常我们这样用了。为什么要讲这个数据啊,他还是跟刚才一样,他就这样**就对了。他不是时间的问题,他有一个无明在卡住。那个无明啦,要怎么样穿破,他才能翻过去。 事实上,弥勒菩萨成佛的时间,从印度人计算是二千五百年后。也就是二十一世纪,他要来成佛的。那各位去,比得上没。 二十世纪有人预算啊,就找了,找了很久。后来证明不是。那个人叫克里希那穆提。有人看新时代的那个谁啊,胡一梦翻译的那个书啊,就是指他。但是呢,西方人证明他不是弥勒菩萨来成佛,所以他就没有成佛啦。那只好再等一百年,看二十一世纪,那就看各位的福报啦。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我想把这个卷经文,第二卷,简单地跟各位做一个结束。这个要详细地讲啊,那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就把他省略一点。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