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卷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卷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 卷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卷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八) 目 录 卷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一 卷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二九 卷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一一七 卷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一八五 卷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一九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闐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梵行品第十六 什麼叫梵行?眞境為梵,智慧為行。或者涅槃為梵,修因為行。浅言之,梵行就是清净行。因為在前边已经有了净行品的缘故,所以这一品叫梵行。梵行以何為体?以戒、四等、慧三种為体。戒能止恶防非,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慧就是般若智慧。这是菩萨所修习的清净行。怎样才能修习呢?在下边经文有所解释,这一品為本经第十六品,所以為梵行品第十六。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於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说完十住品之后,在说梵行品这个时候。有位正念天子,很恭敬地长跪合掌,向法慧菩萨说:佛的大弟子!在一切世界中所有发菩萨心行菩萨道这些菩萨,他们都依照如来所教化的法门,穿坏色(不正色)的衣服来出家。怎样能得梵行的清净法门呢?从菩萨地位而证得到无上正觉的果位?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訶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為所缘,作意观察。 法慧菩萨对正念天子说: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行梵行的时候,应该以这十种法作為所缘,要作意观察。也就是注意去所求道理,才能明白眞理。 菩萨修习梵行,身也清净,心也清净,口也清净,所谓「三业清净」,一切的一切,都是清净,所以叫梵行。如果有不清净的行為,那就不是梵行。不净有五种:①种子不净:我们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所以说种子不清净。②住处不净:住在母亲腹中,胎胞里都是血水,所以说住处不净。③自体不净:自己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东西所成,也就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成,所以说身体不净。④外相不净:我们身体的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两眼流出眼屎,两耳流出耳垢,两鼻孔流出涕水,口流出涎唾或痰,大小便处流出的屎尿,所以说外相不净。⑤究竟不净:人死之后,身体膨胀、青瘀、虫生、血流,最后变成白骨骷髏,所以说究竟不净。这是五种不净的现象。我们的身体是臭皮囊,没有可爱之处,所以修道人,要常修不净观,也就是白骨观,这样才能成就道业。 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菩萨应该用这十种法来详细推求,注意的研究,研究什麼是梵行?所说的十种法,就是①身:身是不是梵行?②身业:身所造的业是不是梵行?如果身体是梵行,可是,身体是不净的东西,它怎样可以算是梵行?这个问题,要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人执著身体、爱护身体,有人骂一句,就受不了;有人打一拳,更受不了。若是梵行,怎会受不了?怎会发脾气?怎会被境界所转?所以观身不是梵行。身不是梵行,身所造的业也不是梵行。业有三种:善、恶、不善不恶。善业和恶业都是不清净,也不是梵行。③语:言语是梵行吧!言语也不是梵行。④语业:言语所造的业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為什麼?因為口能说出忘言、綺语、恶口、两舌种种不净的话。⑤意:意念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⑥意业:意念所造的业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⑦佛:佛是梵行吗?也不是。⑧法:法是梵行吗?也不是。⑨僧:僧是梵行吗?也不是。⑩戒:戒是梵行吗?也不是。菩萨应该像这样来作意观察。作意就是注意。阿罗汉想知前因后果的事,必须在定中观察,才能了知因缘。八地以上的菩萨,不需要作意观察,即刻就能明明了了。应该这样观察,身是梵行吗?乃至戒是梵行吗?这些问题,在经文有所解答。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為非善。则為非法。则為浑浊。则為臭恶。则為不净。则為可厌。则為违逆。则為杂染。则為死尸。则為虫聚。 假设说身是梵行的话,那麼,就应当知道梵行①则為非善:身是不清净,所以不善。所以是善。如果说梵行是身,那麼,梵行就是非善。②则為非法:身体有时会做些不合法的事情。如果梵行是身,那麼,梵行也是非法。③则為浑浊:身体是混浊不清的东西,梵行是清净无染的。所以说身并不是梵行,梵行也不是身。④则為臭恶:身体是臭恶。如果梵行是身体,梵行就变成臭恶。⑤则為不净:身体是不净,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如果梵行是身体,那麼,梵行就变成不清净。我们应该作五不净观。在大智度论上有五首偈颂,形容五种不净:(A)种子不净的偈颂:「是身种不净,非餘妙寳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因為身体是从父母交媾时,有业的因缘,有识的果报,而去受胎,成為身体。所以种子是不净的东西,并不是最好妙寳物所成就的,而是父精母血所成就。它不是从清净的地方生出来,而是从母亲阴根生出来。所以说种子不净。(B)住处不净的偈颂:「是身為秽臭,不从华间生,亦不从薝卜,又不出寳山。」这个身体,是由血肉而成,又秽又臭,又不清净。胎儿住在母腹中,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个很骯脏的地方。不是从莲华生,所谓「华开见佛」既不是从薝卜香生出来,也不是从寳山生出来,所以说住处不净。(C)身体不净的偈颂:「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这个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和合而成,能变成不清净的东西。纵使用大海水来洗刷这个臭身体,把海水用尽,也不能把它洗乾净,令他芬香而清洁。(D)外相不净的偈颂:「种种不净物,充满於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在身体里边有种种不净的脏物,充满在全身中,九孔常流出不净物,而不停止。身体好像一个有洞的布囊,盛著血脓等物,时时刻刻流出。(E)究竟不净的偈颂:「审諦观此身,必归於死处,难御 无反復,背恩如小儿。」要仔细来审諦来观察这个身体:它将来一定会死亡,没有法子能控制它不死。无论对身体如何的照顾,到时候,它便忘恩负义,逃之夭夭,好像小孩子一样,没有感情和道义。⑥则為可厌:身体是很讨厌的东西,令人不欢喜。如果说身是梵行,岂不是梵行是令人讨厌吗?不是的。梵行令人欢喜,所以说身体并不是梵行。⑦则為违逆:身体常常做出违背心意的事。好像心不愿意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饮酒,可是身体偏要去做,不听心的指挥和支配,这就是违逆的行為。梵行不是这样,而是顺情合理去行事,所以梵行绝对不是身体。⑧则為杂染:因為身是由四大所成,所以為杂染。可是梵行不是杂染,而是清净,所以身体不是梵行。⑨则為死尸:因為身体将来会死,死尸是人所不喜。梵行令人欢喜,所以梵行不是身体。假设说身是梵行,那麼,梵行岂不是成為死尸了?不是,梵行是清净的。⑩则為虫聚:这个身体是由许多虫积聚在一起而成的。我们人身是大虫子,在体内有千万亿小虫子,组织成一个团体,共同生活。在大娑婆论中说:「人身之内,并是虫聚,虫头在内,食人所食;虫尾在外,辫成人皮。」我们喝水吃饭,就是大虫替小虫做工。千万亿小虫坐享其成,不费其力,悠哉游哉,等东西吃,多麼逍遥,多麼自在! 在观佛三昧海经上说:「佛成道时,魔王派三位魔女,来到菩提树下,拟破坏佛的道业。乃对佛说:『我们是天上的美女,现在献身於你、侍奉於你,愿為你做一切洒扫的工作。』佛无言静坐,身心不动,而放白毫光来照魔女。此时,三位魔女,自观其身,骯脏不堪,九孔所流的东西,骯脏可恶。见自己的腹中,大肠小肠,生藏熟藏(食物没有消化為生藏,食物消化為熟藏)。有很多小虫在大小肠中游戏,游来游去很自在。三位魔女见这种情形之后,生大厌恶,便作呕吐,匍匐而去。 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 假设说身所作的业是梵行,那麼,身有行住坐卧的业,当然梵行就有行住坐卧。可是梵行并不是这样子。身能左右观看,前后顾视。屈曲伸开,低俯抬仰,这些动作,都是身所造的业。如果身业是梵行,梵行也是左右顾视,屈伸俯仰。可是梵行不是这样,没有这种动作,可见身业不是梵行。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胸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 假设说言语是梵行的话,那麼,梵行就是音声、风息。可是梵行不是音声,也不是风息。因為言语是用唇舌喉吻等器官而发出音声,而梵行并没有这种情形。言语有吐出纳入,抑压纵放,也就是言语有抑扬顿挫,语气有起承转合。可是梵行并不是这样。言语有高声,有低声,有清脆的声音,有混浊的声音,所以言语并不是梵行。 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諭说直说、讚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 假设说语业就是梵行的话,那麼,梵行就是起居问讯。可是梵行不是起居问讯,所以说语业不是梵行。或者简略的说,或者广泛的说,或者譬喩的说,或者直接的说,或者讚叹的说,或者毁谤的说,或者安立的说,或者随俗的说,或者显了的说,这些语业都不是梵行。如果说语业是梵行,这些说都变成梵行,可是,不是的,所以语业不是梵行。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 假设说意是梵行的话,那麼,梵行就应该是觉察、是观看。可是梵行没有觉察和观看,所以意不是梵行。意识善於分别,是种种分别,而梵行是没有分别。意识有囘忆往昔的念,是种种的忆念,而梵行没有忆念。意识是思惟,是种种的思惟,而梵行没有思惟。意是幻术,意是眠梦,而梵行没有幻术和眠梦。如果说意是梵行,那麼,这些岂不是都变成梵行了吗?可是不是的,所以梵行不是意。 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飢渴,苦乐,忧喜。 假设说意所造的业,就是梵行的话,那麼,梵行就是思想、寒热、飢渴、苦乐、忧喜。可是不是的。因為意能觉得思想、寒热、飢渴、苦乐、忧喜的分别。如果说意业是梵行,那麼,这些岂不是都变成梵行吗?可是不是的。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 假设说佛是梵行的话,那麼,色蕴是佛吗?受蕴是佛吗?想蕴是佛吗?行蕴是佛吗?识蕴是佛吗?这五蕴是虚妄,都是空的,都不是佛。那麼,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不是佛呢?不是的。因為佛是无相,所以不是梵行。有神通是佛吗?有业行是佛吗?有果报是佛吗?都不是。若说佛是梵行,那就无有是处。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灭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 假设说法是梵行的话,可是,法寂灭不动,所以法不是梵行。梵行是修行而成,法是本来寂灭的。涅槃也是法。虽然由修行而得到涅槃,可是涅槃不修行。梵行是修行清净,而成梵行。所以涅槃是法,并不是梵行。法是不生,虽然不生,并不是梵行。法是不生,没有个体性。梵行要修行,才能有清净梵行。不可说也是法,虽然不可说,可是并不是梵行。无分别也是法,虽然无有分别,可是并不是梵行。法既然离分别,无所行处。无所行也是法,但不是梵行。不合集也是法,因為法是本有的,不需要和合而成,不需要造作,可是不是梵行。法是不随顺一切的境界,所以不随顺是法,但是不是梵行。法本来是无所得,但是无所得并不是梵行。有上述这样多的理由,证明法不是梵行。 认為法是梵行,那是不成立的。因為八万四千法门并不是梵行。為什麼要这样讲呢?因為教你无所执著。不要执著梵行,有佛有法有僧,行所无事。修行不要有执著,如果没有执著,就证得实相。所谓「证得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眞能修到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的程度时,人也空,法也空。自性了了,便证得实相理体。恒河沙数无间的罪业,立刻消灭了。如果没有破执著,一切有為法和无為法,都是存在。执著一破,一切皆空。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证得实相理体,得到眞正的受用。 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可是门门是第一。為什麼要这样来说?因為佛曾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对机者,就是第一。不对机者,是不是第二?也不是的。不对你的机,会对我的机;不对我的机,会对他的机。你我他各有各的机,对机是第一,不对机是平等。无高无下,无胜无劣,既然是这样子,大家不要在法上自生分别,自找烦恼。所谓「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分别这个法,分别那个法,分别一切名相,没有完的时候。在一生之中,来分别名相,也分别不清楚。好像到海底去计算沙子有多少,是永远算不出来。那麼,要怎样呢?就要选择相应的法门,欢喜那个法门,就依法修行,将来就会有所成就。 假设研究这部经是眞的,那部经是假的,研究几十年,等到死的时候,还是弄得不清楚。因為这个缘故,所以要选择一个法门,专心修行,就可以成就道果。佛住世时,有个最愚痴的弟子,名叫周利盘陀伽,其笨如牛,无论教他什麼法,他都记不住。佛可怜他,只教他一法。教他念『扫帚』二字。他天天扫地,口中念「扫帚」。念来念去,终於开悟了,证得阿罗汉果。怎样开悟呢?有一天,他在扫地,心在想,扫除外边的垃圾,也要扫除心内的垃圾,也就是贪瞋痴等不清净的尘垢。由这个公案看来,法无定法,对机就是好法。所以六祖大师说:「法本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法没有顿没有渐的分别。迷惑和开悟,有早有晚。由此观之,法好像钥匙,是开锁用的。若是把锁打开之后,钥匙就应该放下。如果不放下,就是执著。所谓「过河不需舟。」已经渡过河之后,不能揹著船走路,要把船放在岸上,这才能自在、才能解脱。修行就要破执著,如果仍然有我执、人执、法执,就得不到解脱了。 若僧是梵行者。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假设说僧是梵行的话,那麼:①预流向是僧吗?不是僧。因為僧必需有四人以上成為僧,所谓「众者為僧」,那麼,梵行不是僧了。预流是初果阿罗汉,梵语是须陀洹。又译為入流,「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未断尽三界见惑為向,就是趣向须陀洹之果位。什麼是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著境界生起贪心和爱心。贪就是把境界揽為自己所有,譬如眼见色,就生出贪色尘的心;耳闻声,就生出贪声尘的心;鼻嗅香,就生出贪香尘的心;舌嚐味,就生出贪味尘的心;身觉触,就生出贪触尘的心;意如法,就生出贪法尘的心。六根对六尘的境界,便生出贪心。所见的东西若喜欢,就生爱心。眼见色就爱法尘,这就叫见惑。 ②预流果是僧吗?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预流可以说预备参加圣流,可以作圣人。把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已断尽為预流果。证得见道位,又為有学位。什麼是八十八使?因為三界的众生,对四諦(苦集灭道)的事理不瞭解,所以迷惑,发生十使。十使分為两种:一為利使,就是急性的烦恼。二為钝使,就是慢性的烦恼。利使就是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钝使就是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总共有十惑,能驱使众生流转三界。在欲界有三十二惑,苦諦有十惑,集諦有七惑,灭諦有七惑,道諦有八惑。在色界有二十八惑,苦諦有九惑,集諦有六惑,灭諦有六惑,道諦有七惑。在无色界也有二十八惑,与色界相同。又有十六心,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到十五心,就叫预流向,到十六心,就叫预流果。证到初果的圣人,把八十八品见惑断了,对境界不起贪爱,可是对於理论方面还不清楚。初果的圣人有定力,不為境界所摇动,能把境界转过来,所谓「人能转境,境不转人」,这时候,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入圣人法性流,但要受七番生死。③一来向是僧吗?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一来是二果阿罗汉,梵语是斯陀含。就是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已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当断一至五品為一来向,已断尽六品為一来果。什麼是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论不清楚,就生出分别心。心若想:「他没有智慧,我有智慧。他不会做事,我会做事。」这就是对事理认识不清楚而妄生分别。④一来果是僧吗?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二果是修道位,又為有学位,已断思惑六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杂居地,有九品思惑。在色界有四地,名叫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 捨念清净地,共有三十六品思惑。在无色界有四地,名叫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共有三十六品思惑。⑤不还向是僧吗?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不还是三果阿罗汉,梵语是阿那含,又译為不来。因為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所以不来欲界受生死。当断七品至八品為不还向,已断九品為不还果。⑥不还果是僧吗?也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三果是修道位,又為有学位,从二果位趣三果位,还没有证得到三果位时,為不还向。已证得到三果位时,為不还果。三果阿罗汉,已断尽九品思惑。⑦阿罗汉向是僧吗?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义:一為杀贼:杀尽一切烦恼贼。二為不生:三界生死永断,已证入有餘涅槃,所谓「不生不灭」。三為应供:应受人天供养。当断其餘八地的七十二品思惑為阿罗汉向,已断尽八地七十二品思惑為阿罗汉果。⑧阿罗汉果是僧吗?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四果是证道位,又為无学位元元元,不需要再学习。这是不受分段生死,但还有变易生死。在四十二章经上说:「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初果见道位,二果修道位,三果修道位,这都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因為自己的定力尚未坚固,若是信自己的意念,就会错误的。要谨慎小心,不可和色会,如果和色会,也会生出祸患来。等证得四果证道位时,才可相信自己的意念。阿罗汉是比丘的果位。比丘為因,阿罗汉為果。在因地叫乞士,在果地叫应供。在因地乞食,上乞法於诸佛,以养法身;下乞食於众生,以养色身。比丘有三种义:一為乞士:乞食之士。托钵乞食,受人天供养,以养生命。二為怖魔:比丘在受具足戒时,得戒和尚问:「汝发菩萨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又问:「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在这个时候,一切夜叉互相传报,地行夜叉传报於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传报於天魔,传报什麼?传报佛的眷属又多了一个,而魔的眷属又少了一个。魔王闻之,战战兢兢,骇怕不已,心想:「我们的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佛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增加。」於是发生恐怖心,所以叫怖魔。三為破恶:就是破烦恼恶,杀无明贼,无明烦恼是伤害法身慧命的根本,所以要破恶。⑨三明是僧吗?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天眼明能知道未来世的生死相。宿命明能知道过去世的生死相。漏尽明能知道现在世的苦相,以及有断一切烦恼的智慧。⑩六通是僧吗?不是的。那麼,梵行不是僧了。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能看见天上、人间、地狱的众生,其起心动念,都能看见知道。天耳通能听见天上的神、地狱的鬼、世间的人所说的话,皆听得清清楚楚。他心通能知道其他人心中所思惟的念头。宿命通能知道其他人无量劫以前的因缘果报。神足通能遂心如意,游行世界,变化无穷,隐显莫测,有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漏尽通能把一切习气毛病,无明烦恼,妄想欲念,统统断绝,没有执著。也就是无漏,无漏就不会再到三界来受生死。 若戒是梵行者。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梨是戒耶?鬀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戒,梵语為尸罗,戒是止恶防非,也就是防禁身心的过失。戒有多种:五戒、八戒,是在家人所受的戒律。十戒是沙弥所受的戒律。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是在家人和出家人皆可受的戒。又有具足戒,是出家人所受的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这些戒都是教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戒又有四种:就是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就是佛所制之法。戒体就是领纳戒法於心,生止恶防非的功能。戒行就是随顺戒体,而身语意三业如法所作,不犯过失。戒相就是五戒十戒具足戒等。 佛在世时,以佛為师。佛入涅槃,以戒為师。所以戒非常重要。修道人,一定要依照戒律去修行,不可违背戒律。世间的法律,能治理犯罪后的身,但戒律能调伏犯罪前的心,使守法,作个好国民,也作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假设说戒律是梵行的话,①受戒的坛场是戒吗?不是的。要有十方诸佛来传戒,那才是戒。②问清净是戒吗?不是的。在传戒的时候,羯磨和尚就问受戒人:「你在过去做过不规矩的事吗?如果做了,能否改过自新?恢復清净?」问清净不是戒,所传的戒律才是戒。③教威仪是戒吗?不是的。在受戒的时候,教授和尚亲授受戒的戒子,学习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鐘,卧如弓。」出家人行走时,轻如风一般,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可蹦蹦跳跳。站立的时候,身直如松树一般,不摇不动。坐的时候,好像大鐘一样的稳重,端然而坐。不可像鐘摆那样盪来盪去。卧的时候,要作吉祥卧的姿势。右手托腮,左手搭胯,面向西方身弯如弓一样。威仪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以出家人,一擧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威仪的标準。就是有威可畏,有仪可敬。换言之,无论是行住坐卧,或者是出入往还,都要合乎法度,合乎戒律。④三说羯磨是戒吗?不是的。那只是一种仪式。在传具足戒的时候,得戒和尚问三次,羯磨、教授、尊证答三次。这是三番羯磨,也就是郑重三次宣读,谨慎三番通过。⑤和尚是戒吗?不是的。和尚是替佛传戒者。和尚译為力生,就是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由师力而生。⑥阿闍梨是戒吗?不是的。他是矫正弟子的行為,為其轨则师范,所以為轨范师。出家受戒要经过三坛大戒,第一坛是受沙弥戒,第二坛是受具足戒,正式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第三坛是受菩萨戒。在家出家均可受此戒。还要有三师七证,方為合法。三师就是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还要有七位尊证。得戒和尚是所依得出家者。羯磨和尚是传规矩的仪式者。教授和尚是讲戒的规律者。七证就是有七位律师来证明,才完成具足戒的法度。⑦剃发是戒吗?不是的。这是比丘相。出家之时,要擧行剃发的仪式,表示没有烦恼、没有骄慢,远离世间有為法,净修出世无為法。⑧著袈裟衣是戒吗?不是的。袈裟译為不正色,有五衣、七衣、九衣等的分别,也就是五条、七条、九条的布,披在身上。⑨乞食是戒吗?不是的。比丘过托钵乞食的生活,乃是為资养色身,令无贪心。⑩正命是戒吗?不是的,比丘都要过正当的生活。要用清净乞食来维持生命。不可用五邪命来生活。 什麼是五邪命?就是(A)诈现异相:现出特别样子,与人不同,企图求利养。(B)自说功德:自我宣传,我有什麼功德,我做什麼善事,目的為求大众利养。(C)占卜吉凶,及為人说:用占卦相面,批八字,推命理,為人说吉凶,為求利养。(D)高声现威,令人畏敬:故意高声说话,现出大威德的样子,令人生畏惧心和恭敬心,為求利养。(E)广说供养,以动人心:对人说受某居士如何的供养,某居士乐捐多少香油钱,令闻者动心,自动捐献。这都是不正当的谋生之道。凡是用邪因缘来维持生活,就是邪命。要乞食或自炊的方式受人供养,方作為福田僧。 某一次舍利弗尊者到城中托钵乞食,得食之后,坐在树下而食。这时,来了一个梵志,名叫净目。乃问舍利弗尊者说:「你是下口食吗?」答:「不是。」又问:「你是维口食吗?」答:「不是。」净目又问:「食有四种,我现在问你,你都说不是。我实在不瞭解,请你慈悲,今為解说可以吗?」舍利弗尊者,便对净目梵志说明四种食的道理。便说:「出家人,合汤药、种五穀、植果树為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為下口食。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说吉凶為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為仰口食。到处攀缘,曲媚有钱有势,或者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这是不净活命者,名為方口食。学习咒术,卜算吉凶,来维持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為维口食。」又说:「我不堕於这四种食,而是用清净乞食活命。」净目梵志闻听之后,生大欢喜心,信解舍利弗尊者所说的法,而证得须陀洹果位,也就是初果罗汉。比丘没有这四种食的现象,才是正命。比丘要修八圣法。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种种法都是正的,所以不堕落在五邪命中。持清净的戒,才是眞梵行。清净梵行不属於前边所说的十种法。因為这种缘故,所以要把戒相看空,不要有所执著。 如是观已,於身无所取。於修无所著。於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像前边所擧出来十种观法之后。①於身无所取:在自身上来观察,也找不出梵行的所在。②於修无所著:若是修行,不应该住在梵行上。若是心中有一个执著:啊!我修的是梵行。这就是没有到人空和法空的境界。③於法无所住:对於一切法也没有执著。④过去已灭:过去世已经灭了,而不存在。⑤未来未至:未来世还没有到来。⑥现在空寂:现在世甚麼也没有了。⑦无作业者:既然三世都空,身也空,心也空,世界也空,一切所有皆空;当然没有作业者。⑧无受报者:既然没有造业,又有谁去受报呢?所以没有受报者。⑨此世不移动:这个世界也不移动。⑩彼世不改变:其他世界也不改变,还是那个样子。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為是谁。由谁而作。為是有,為是无。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识,為非识。 在这里边详细去推求,那一种法叫做梵行呢?没有的,都是空的,一切法都不是梵行。那麼,梵行是从甚麼地方生出来?这个梵行是属於谁所有呢?谁是它的主人?皆没有的。这个梵行的本体到底是谁?谁造出来这个梵行?再观察这个梵行是有?还是没有?这样辗转的推求,推求到极点,就发觉本来是空的。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法。色属於色法,受想行识属於心法。梵行是不是属於色蕴?在色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於受蕴?在受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於想蕴?在想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於行蕴?在行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於识蕴?在识蕴中也没有梵行。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著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净梵行。 这样来观察。①梵行法不可得故:梵行法是空无所有,这种法是了不可得的缘故。②三世法皆空寂故: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一切法都是空寂,没有一个实体的缘故。③意无取著故:在意识中也没有一个所取,也没有一个执著的缘故。④心无障碍故:心中也没有一切障碍的缘故。⑤所行无二故:所修行的都是不二法门和中道了义的缘故。⑥方便自在故:这个法既方便又自在的缘故。⑦受无相法故:一切的一切,都是无相。色受想行识五蕴法,都是空的缘故。⑧观无相法故:能观察无相法的缘故。⑨知佛法平等故:知道佛法、心法、众生法都是平等的缘故。⑩具一切佛法故:一切众生具足一切佛性,一切法性,无欠无餘的缘故。像这样没有执著,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这才是眞正清净的梵行。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达到一念不生。一念都没有了,又有什麼法可得呢?如果一念不生,就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空寂,这就是清净的梵行。 復应修习十种法。何者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禪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 在前边所说梵行是虚妄没有实体的。菩萨所修的梵行,是清净光明而无形相。可是明白这种道理之后,又应该修习十种智慧的法门。这十种法门又叫如来十力。因為有了这种智慧,所以才有这种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才能断惑证眞。能断惑证眞,就因為有这十种力量的缘故。什麼是十种智法?就是所说的: ①处非处智:处有多种的讲法。佛是处,地狱是非处。佛是觉处,地狱是迷处。在觉处就得到光明,在迷处就得到黑暗。又有一个讲法,在大智慧照了诸法实相,这是处。无智无慧的愚痴人,在三界中不知出离,这是非处。又有一个讲法,处就是觉悟的处所,非处就是迷惑的处所。总而言之,证得圣果,就是处。堕落三恶道,就是非处。明白一切诸法实相是处,不明白一切诸法实相是非处。断妄证眞是处,迷惑不悟是非处。一个智慧能分析无量的道理。佛有能知道是处非处的智慧。 ②过现未来业报智:菩萨应该修习这种法,观察在过去世造恶业,今生受恶报;过去世造善业,今生受善报;现在世造恶业,来生就受恶报;现在世造善业,来生就受善报;未来世也是同样的道理。换言之,造甚麼业就受甚麼报,是丝毫不爽。為什麼造业?因為起惑。為什麼起惑?因為无明作祟。无明一念不觉,就生出业相、转相、现相,这是三细相。三细生出之后,就造种种的业,就要受种种的报。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最好的说明。佛有能知道三世该受的业报的智慧。 ③诸禪解脱三昧智:诸禪就是所有一切的禪那。禪那译為思惟修。思惟修就是参。怎样叫作参?就好像用锥子钻窟窿一样,把窟窿钻透了,这叫做参,也就是参透了。参透什麼?参透本有的佛性。也就是把无明破了。破了无明,就见到智慧光明。无明就是无所明瞭,凡是所有来的境界,看不破,放不下,执著这个境界,就被境界所转,这是没有参破。若能转这个境界,就是有定力。参到一念不生,本来无一物的时候,就有好消息,接近开悟的边缘。 我们学佛,无论学多少年,若是不把执著打破,那麼,学多少也没有用处,只成為口头禪,所谓「会说不会行,就像石头人。」修行就是不执著境界。无论什麼境界来了,皆要认识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无所谓,无动於衷。这叫当面关。当面关要打不破,就是没有定力的功夫;若是能把当面关打破,就是有定力的功夫。什麼是当面关?就是有人当你的面称讚你或是诽谤你,而你不动於心。这就是十住菩萨所有的境界。 禪有四禪的境界。证到初禪的境界,随时随地都可以入定。入定后脉搏会停止,好像活死人。证到二禪的境界,一坐就入定,不但脉搏停止,而且呼吸也停止了。虽然外部呼吸停止,但是内部呼吸却活动起来,也就是说鼻孔的呼吸断了,在每根毛孔便开始呼吸。证到三禪的境界,连念也没有了,可是还知道自己在静坐。这个时候,眞正一念不生。初禪很欢喜,二禪在定中很欢喜,三禪把欢喜捨了,得到一种非空非色的妙果。证到四禪的境界,把一切的念都捨了,分别意识也停止了。三禪叫离喜妙乐地,四禪叫捨念清净地。这是在禪定中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证果位。有的无知比丘误认四禪為四果,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观念。因為不明白修行的步骤,未证果而言证果;未得智而言得智;未开悟而言开悟,结果犯了大妄语,而堕落在拔舌地狱。 解脱就是八解脱,又名八背捨,违背三界之烦恼而捨离之。何谓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能使令六识之心灭而不起。 三昧译為正定、正受。离散乱為定,就是一心注意静境,令心不散乱。无念无想,纳法於心為受。佛有能知诸禪解脱三昧的智慧。 ④诸根胜劣智: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胜劣。佛有十种智慧的力量,能观察一切众生的诸根胜劣。一切众生的根性,谁应该种善根,谁的善根正在增长,谁的善根已经成熟了,谁的善根应该解脱,佛都清清楚楚地知道,他有这种的智慧。 ⑤种种解智:一切众生,各有各的智慧、思想、见解,有种种差别不同。众生能明白什麼法,佛就用什麼方便法来教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先要知道自己,然后知道他人,这样才能教化众生。佛有知种种解的智慧。 ⑥种种界智:佛有种种界的智力。知道众生有千差万别的界限,各类众生的境界有所不同。无论如何不同,佛都能认证,他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⑦一切至处道智:佛知道修行什麼道,能到什麼地方去,也就是修那种法,能证得那种果位。这是一切究竟的智慧。佛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⑧天眼无碍智:天眼通就无障碍,能普徧观察三千大千世界,观察诸天的众生和人间的众生,他们的根性是善是恶?或者是生是死?没有障碍。佛有这种无碍智慧的力量。 ⑨宿命无碍智:宿命就是过去生生世世的因缘。善根种和深或浅,在一世学佛法或在多世学佛法,把种种因缘瞭解之后,便知道应用何法来教化众生。佛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⑩永断习气智:习气就是毛病。在生生世世学了很多染汚的习气,想断也断不了。為什麼?因為没有智慧。例如,贪穿好衣服,贪吃好东西,贪住好房子,贪坐好汽车,凡是求享受,都是习气。习气在第八识田中,储藏得很多,无法说尽。好像有人没有好财的习气,而有好色的习气;有人没有好色的习气,而有好气的习气;有人没有好气的习气,而有好酒的习气。总而言之,虽然没有衣食住行的习气,但有酒色财气的习气。所有的习气,都叫做漏。若有习气,便是有漏。有漏就把自己的寳贝丢了。往明白点来说,就是精气神。如果把精气神三寳贝丢了,就不尊贵,就不值钱,不受人的尊敬,没有什麼价值。所以修道人要谨慎小心,时刻严守保护自身的寳贝,不可遗失!佛有永断一切习气智慧的力量,不但自己早已断了,而且又令一切众生也学习佛法,永远断尽一切习气。 於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諮问。 菩萨修习清净梵行,对於佛的十种智慧力量,要一一观察,详细研究。在每种智慧力中,都有无量无边的义理。每种义理,都要自己来观察来研究。应该諮问自己,也就是廻光返照,反求诸己。自己来研究诸法实相的道理。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捨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修清净梵行的菩萨,明白瞭解无量义理和法门,自己仔细研究。或者在诸佛处听闻之后,应该生起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诸佛菩萨不见众生的过错。為什麼?因為他们把众生的过错,当作自己的过错,所以具足大悲心,也就是给予众生的快乐,拔出众生的苦恼。观察所有的众生,不管根性是胜或是劣,一律平等而教化。胜根众生教般若法,劣根众生教因果法,没有一个众生被捨离。阿难尊者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这是最无上的大愿。愿度众生,不和众生分开,所以不捨离众生。要思惟一切法的义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研究明白。為求无上道,时刻在精进,所以不休息。修行无上业(佛道),而作无上功德,成就无上德业,栽培无上福慧,而不求好果报。将所得的善功德,完全廻向给一切众生;自己没有企图好果报。所谓「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这是菩萨的慈悲心肠。菩萨明瞭境界,认识的很清楚,没有执著,所以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有為法,如幻化如梦想,如影像如音响,都是虚妄而不眞实。也像变化一样,自无变有,自有化无。所谓「变化无穷」,一切境界皆是这样。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假设诸菩萨,能观察前边种种的法,而能和诸法相应。什麼叫相应?就是究竟明白法本体的义理,把一切法照了,相应合而為一体,不分彼此。这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道理。这时,对於八万四千法门不生二解,门门是第一义諦。虽然没有两种解法,但是生出无量义。虽生无量义,还是不二法门。若能这样的观行,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顿然即刻照了而明白。那就和法相应,不生二解。那麼,一切佛法便很快的现前。 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在初发菩提心时,便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译為无,耨多罗译為上,三译為止,藐译為等,菩提译為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二乘人的地位,二乘人和凡夫不同。凡夫是不觉者,是没有觉悟的人。二乘是自觉者,是自己觉悟的人。正等是菩萨的地位。菩萨和二乘人不同。二乘人虽然自觉,而不能觉他。可是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比二乘人有慈悲心,所以能行菩萨道。无上是佛的地位。佛和菩萨不同。菩萨虽然二觉圆满,但是三觉不圆满。佛是三觉圆满德备,所以称无上。再没有人能比佛再高上的,所以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的果位。 在这个时候,菩萨知道一切法唯心造。在本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说一切法都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就没有一切法。若能这样观察研究,照了诸法实相,便能成就智慧身。这种慧身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由自己觉悟到这种境界,才能证得慧身三昧。六祖大师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就是这个道理。 开悟时,有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外求,而是自证。如有开悟的境界,必须经过善知识的印证,否则,就不能成立。可是印证的善知识,必须是开悟人。六祖在黄梅山时,五祖证明他开悟,所以到广东,弘扬佛法,传佛心印,教化众生。各位注意!开悟不是自己承认,而是由开悟了的善知识来证实,才算开悟。在佛教中,要守规矩,一切的一切,要合乎法度,渐渐趋向开悟之道迈进。不守规矩,不合法度,自命為祖师,那是无有是处。 菩萨的境界,超过罗汉的境界。罗汉的境界,已破我执,而未破法执。我空法不空,尚执著一切法為实有。菩萨的境界,是我法二空。根本不知有自己。不知有、不知无、不知是不知非,把一切执著破了。罗汉的分段生死(肉体)了了,可是变易生死(精神)还没了。菩萨是二死永亡,而入无餘涅槃。 什麼是分段生死?就是你有你的一分,我有我的一分;你有你的形段,我有我的形段。每人各有一分,各有一段,所以叫分段生死。也可以说三界的一切众生,随业而受生。种善业得生善道,种恶业得生恶道。各种的因缘受各种的果报,而转变寿命和形体,各各不相同,所以有分段生死。 什麼是变易生死?就是念念迁流、念念变异。也就是修行的地位变换了,形相也变换了,越变越容易。又可以说菩萨修行时,前一期的心境和后一期的心境不同。就是心的生死,而不是身的生死。所谓「变粗身為细质,易短命為长年。」所以叫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三界内的生死,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了了,变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证得八地菩萨,才能了了。分段生死是生理生死,变异生死是心理生死。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闐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是顿悟法门。顿悟就是不修持,便证得正觉。為什麼会这样?因為在过去世或过去劫中,曾经发心修行菩萨道,现在功德圆满,善根成熟,所以就开悟。 初发心就是现在开始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在过去世或过去劫没有发过菩提心,也就是最初信佛的一念,最初学佛法的一念,最初想出家的一念。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很多,可是勇猛精进的菩萨很少,成就菩萨果位的更少。 菩提译為觉道。我们修道人,一定要发觉道的心,也就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简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而言之,严守五戒,勤修六度,这都是发菩提心。皈依三寳、亲近三寳、供养三寳,这也是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都是发菩提心。甚至持银钱戒、翻译经典,这也是发菩提心。总而言之,利益他人,而自己没有自私自利,这就是菩提心。所谓「发大菩提心而成就大果,发小菩提心而成就小果。」发大菩提心能即身成佛,发小菩提心要歷劫成道。 功德就是做利益众生的事,而得到修功德的代价。例如修桥修路 ,建寺建塔,都是功德。所做的善事圆满了,就有功德,所谓「功德无量。」可是菩萨把所有的功德皆廻向给一切众生。初发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尽未来际也说不尽。因為一发心,便能成佛。既然成佛,所以功德无穷无尽。这一品在华严经為第十七品。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在这个时候,这位帝释天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请问菩萨在最初发菩提心时,所得的功德,其数量究竟能有多少?请您慈悲,开示一番。 帝释天叫因陀罗,又叫释提桓因。他怎样作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呢?在往昔的时候,他是一位很贫穷的女人,可是有大善心。有一天,经过一座寺庙,发现佛殿破烂不堪,屋顶露天,佛像被风吹雨淋,身上的金脱落了,暗淡无光,失去庄严。於是她发大心,要重新装金,可是自己无钱,怎麼办呢?有志者事竟成。她到处化缘,感动三十二位女人,来帮助她完成心愿,不久功德圆满,佛身金光闪闪,灿烂夺目,佛殿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她死了之后,因為有此功德,所以生到忉利天作為天主。其他三十二位女人,也作三十二天的天主。由此可知,凡是发心作功德,一定会得到善报,所谓「种善因得善果。」 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这位法慧菩萨对帝释天说:这种功德的义理非常深奥,不容易说出来,也不容易知道,更不容易能分别。这种功德的数量,说出来你也不会相信,也不会瞭解。这种功德,也不容易证实,也不容易修行。难以通达无碍,难以思惟揣测。不可以用尺来度量,不可以用秤来衡量。这种功德不容易趣人,其数量究竟有多少,无法可知。 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说。 法慧菩萨又说:虽然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甚深且不易知道。可是我(法慧菩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而為你们大众来说一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 众生的心理,都有变熊的现象。信邪不信正,信恶不信善。给他讲眞正佛法,他不愿意听。给他讲些邪法,他就喜欢听。為什麼?因為众生心有染垢,所以欢喜听染汚法,所谓「根深听善语,孽重听非言。」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没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则感觉住在冰库中,全身不舒服。所以到金山寺来听经的人,都有大善根。可是有人虽然来到金山寺,却不懂金山寺的规矩,还是随随便便。在家的习气也不脱,毛病也不改。大家要知道,如果习气毛病不去掉的话,那麼,智慧就不会现前。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於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 法慧菩萨擧出十一个譬喩来说明初发心的功德有多少,是那十一个?①利乐众生喩、②速疾步刹喩、③知劫成坏喩、④善知胜解喩、⑤善知诸根喩、⑥善知欲乐喩、⑦善知方便喩、⑧善知他心喩、⑨善知业相喩。⑩善知烦恼喩。⑪供佛及僧喩。 法慧菩萨称一声佛的弟子!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东方阿僧祇(译為无量数)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有一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受持清净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上方、下方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情形来供养无量数世界中所有的众生。 什麼是一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為标準,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十岁為止。然后每一百年,人寿增一岁,身高增高一寸。直至增到原有的八万四千岁寿命為止,这样一减一增為一劫。 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感觉是怎样?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你说一说究竟能胡多少?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切,无能量者。 天帝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唯有佛才能知道。其餘一切众生,皆无能度量这种功德有多少。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諭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有不可说那样多,但是若和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比较,则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换言之,这个人的功德,有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印度十六个大数目之一)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竖穷三际,横徧十方那样多的数)、算分、諭分、优波尼沙陀分(最少的一分)有这样多的功德,也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且置此諭。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於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十方十个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所有的众生来学十善法。什麼叫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之法,在身业不犯杀、盗、YIN三恶;在口业不犯忘言、綺语、恶口、两舌四恶;在意业不犯贪、瞋、痴三恶,这就是十善法。 如是供养,经於千劫,教住四禪。经於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於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於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於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於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於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於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 像这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的乐具,经过千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化一切众生,住於四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修习四禪定法。经过百千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於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修习四无量心法。经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於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修习四空定法。这种功德,可以说是很大吧!但是,也不及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一分。经过百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於须陀洹果(初果啊罗汉),译為预流或逆流。预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还要七番生死。证到初果的时候,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法。不被六尘境界所转,心定如山。这时,天天谋道不谋食。不谋就是不想,只想修道,不想吃好东西,你若要测量自己是否证果,就问问自己的心:想不想吃美食?如果有这个贪心,那就证明没有证果,还是在凡夫俗子的阶段中。初果罗汉走路,脚不沾地,好像在虚空中走路。為什麼要这样?因為有慈悲心,深恐踩死蚂蚁和小虫的缘故。谁能这样走路,谁就证得初果位。没有到这种境界,便说证果,就犯了大妄语,将来一定会堕落无间地狱。 经过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於斯陀含果(二果阿罗汉),译為一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二番生死,才能入有餘涅槃。 经过百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於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译為不来或不还。就是不来欲界受生死,在色界或无色界受一番生死,才能入有餘涅槃。 经过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於阿罗汉果(四果阿罗汉),译為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已断分段生死,证得有餘涅槃,此时证得无学位,学道圆满,不需要再修学了。 经过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於辟支佛道。世间无佛时开悟者為独觉,在有佛开悟者為缘觉。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是很广大,但不及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你的意思是怎样?这个人经过无量劫供养一切众生的种种乐具,又教令一切众生住於四禪、四无量心乃至辟支佛道等,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有多少,我们无法能知道,唯有佛才能知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比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 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不但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 在前边擧出种种譬喩,来形容菩萨初发心的功德,可是没有任何功德能比的。是什麼缘故呢?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不但為用一切乐具来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时间,為这个来发菩提心。不但為教化这样多世界的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或者為教所有众生住於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或者為教所有众生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者為教所有众生证得辟支佛道的缘故,而发菩提心。 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於无上菩提之心。 菩萨為什麼要发菩提心?①因為要续佛慧命,令佛的种性不断的缘故。也就是令佛的慧命继续永存,令佛的智慧常明,普照一切世界,為令佛的种子永远住世。②為令佛法充满所有一切世界的缘故。佛见一切众生在娑婆世界和其他世界,都是苦多乐少,沉迷不悟,所以令众生背尘合觉,才能离苦得乐,了脱生死。③為度脱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缘故,所以佛才发菩提心。④為完全知道所有的世界,成住坏空四相的缘故,世界(地球)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一定是有理由的。⑤為悉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怎样有了染汚,怎样能得清净的缘故。若是性流為情,情流為欲,这就是染汚。若是反迷归觉,返本还原,这就是清净。⑥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是清净的缘故。⑦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的,所烦恼的,所有习气的缘故。⑧為要知道所有的眾生,為什麼原因,在这个地方死了,在那个地方又生了,这种的缘故。⑨為悉知一切眾生种种的根性,用什麼方便法门能教化眾生的缘故。⑩為悉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的、行动所表现的缘故。因為众生迷惑太深,不知返本还原,所以菩萨才发菩提心。⑪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慧的缘故。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可以说昨天、今天、明天;又可以说去年、今年、来年。总而言之,无论怎样讲,都可成立三世。所谓「法无定法」,不要执著。尤其华严经的境界,是圆融无碍,横说竖说,都有道理。 ⑫為要知道一切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心的境界,都是平等的缘故。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為要悉知种种的缘故,所以才发无上菩提心,这是第一个譬喩——利乐众生喩。 发菩提心者,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我们修道人。因為佛菩萨已经发过菩提心,已经实践菩提道,我们现在应该发大菩提心。既已知前边所讲的种种境界、种种道理,就要勇猛精进,迎头赶上,不可再懈怠或放逸。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為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就在最短一念的时间,能经过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在每一念中,都能经过这样多的世界,穷尽阿僧祇那样长的时间。这些诸世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為什麼?因為在一念之中,能经过无量数的世界,在念念中,能经过无量数无量数的世界,何况又经过无量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呢?实在没有人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是无法能统计出来的。 又第二人,於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经过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东方是这种情形,在南西北四维上下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计算。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中,就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是这样经过诸世界。那麼,这诸世界就算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所有的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 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為什麼缘故,而不能知道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善根的边际?佛的弟子!因為菩萨是修无所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菩萨静极思动,要往这样多的世界去找可度的众生,為瞭解世界是怎麼囘事?因為菩萨有求知欲,所以想到很多世界去观察其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修道,依佛法修行,才能得到觉道。菩萨是无事找事做,不应该知道的事,他要知道。想要瞭解知道十方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要修行。修行是菩萨的职业,菩萨不修行,就失业了。 什麼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钥匙。现在讲经,就是讲钥匙。现在说法,就是说钥匙。这把智慧钥匙能开无明锁。因為无明锁把眞心锁住,所以什麼也不知道。发菩提心就是找钥匙。本来没有丢,可是不会使用它。什麼时候找到这把智慧钥匙,什麼时候就能开啟无明锁。那就是开悟的时候。望各位专一来找这把智慧钥匙吧!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所说想要瞭解知道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什麼是妙世界?就是清净庄严的世界,好像极乐世界。什麼是粗世界?就是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想建立清净庄严的世界,必须在五浊恶世中来建立。想要五浊恶世转变成妙世界,就要在这处来用功夫,所以清净庄严世界可以变成粗世界,五浊恶世可以变成妙世界。怎样能妙?怎样能粗?就在自己的思想来决定。心中没有染汚的思想,就是妙世界;如果心中有很多妄想、欲念、贪瞋痴等,就是粗世界。总之,妙世界和粗世界,没有离开你的心世界。心世界没有离开一念心。一念心就可成為清净庄严的妙世界;一念心也可成為五浊的粗世界。 仰世界就是覆世界;覆世界就是仰世界。什麼是仰世界?就是高世界。什麼是覆世界?就是低世界。高低世界是一体。為什麼成就仰世界?為什麼成就覆世界?覆世界的基础就是仰世界,仰世界的根本就是覆世界。 小世界就是大世界;大世界就是小世界。小世界集小成大,可以成為大世界。大世界再分开,也就是小世界的一部份,所以大小无碍。 广世界就是狭世界;狭世界就是广世界。把狭窄的世界,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就是广濶的世界。把广濶的世界,再纳於微尘,纳於芥子,就是狭窄的世界。 一世界就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就是一世界。為什麼这样说?因為世界和世界互相有连带的关係。每粒微尘和每个世界,都是相通达,好像电波雷达一样。我们众生的心电就是互相通达。為什麼能得到他心通?因為心灵感应的电波作用。在每根毛孔中,都有雷达设备,修行成功时,毛孔的雷达都发生作用,雷达和雷达互相通达无碍,电波和电波互相通达无碍。所以说他心通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稀奇。好像现在有人不会使用电脑和雷达一样, 如果学习此种技能,才会使用。我们现在修行,就是学习使用心灵上的电脑和雷达的技术。 不可说世界能入到一个世界中,一个世界也可入不可说世界中。為什麼?因為它们是互相通达无碍的。 秽世界就是净世界;净世界就是秽世界。骯脏的世界可以变為清净世界。怎样变呢?所谓「一切唯心造」。心清净之后,世界就清净,看什麼都清净了,好像人看水是水,佛菩萨看水是琉璃,饿鬼看水是火燄,一样的情形。清净的世界也可以变為骯脏的世界。怎样变的?心有染垢的思想,看什麼都不清净。就是到了清净庄严的世界,也感觉是五浊的世界,因為心裡不乾净的缘故。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要知道一根毛端中一切世界的差别性,都有连带的关係。在一切世界中的一根毛端一个体性。菩萨想知道一世界中能生出一切世界。因為一世界是一切世界的种,所以能生出无量世界。在每个世界中的每粒微尘,可以成就无量无边的世界。菩萨想要知道一切世界没有一个实体性,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不是一个究竟不坏的体性。菩萨想用一念的心,能尽知广大无边的世界,而没有障碍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二个譬喩 —— 速疾步刹喩。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又擧出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它的成住坏空的劫数,在每一念中,都是这样,穷尽阿僧祇劫,经过那样长的时间。这样多的劫数,究竟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於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数。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便能知道第一个人尽阿僧祇劫的时间,所知道的劫数。也就是在最短一念中,便超过前人最长的时间。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这样情形。 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这十方阿僧祇那样多世界中的成住坏空的劫数,还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餘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缘故?菩萨没有一定的边际、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為想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是怎样成、住、坏、空,这四相劫数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為完全想知道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尽无剩餘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就是所说的,菩萨要知道长劫和短劫是平等;短劫和长劫也是平等。长劫不离一念,短劫也不离一念。在一念中,长短平等无碍。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一样的道理。又好像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都是平等。 一劫和多劫是平等;多劫和一劫也是平等。一劫也是劫,多劫也是劫。其中本来没有时间的关係,所以说是平等。 有佛劫和无佛劫是平等;无佛劫和有佛劫也是平等。有佛出世的劫和没有佛出世的劫,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在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出世;在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出世,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有量劫和无量劫是平等;无量劫和有量劫也是平等。有尽劫和无尽劫是平等;无尽劫和有尽劫是平等。这就是没有分别心。如果有分别心,一切都不平等了。 不可说劫的时间和一念的时间平等;一念的时间和不可说劫的时间也平等。一切劫能入非劫的里边;非劫能入一切劫的里边,都是平等,无所障碍。 欲於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菩萨想在一念之中,尽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因缘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个名字叫初发心大誓庄严。明瞭知道一切劫神通妙用的智慧。这是第三个譬喩——知劫成坏喩。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众生既有种种不同的解,在念念中都能知道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差别解,而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於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中所知众生诸解的差别,所明瞭不同的道理。像这样也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餘九方,也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解,都可以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缘故?佛的弟子!菩萨修无有定法,但是要想知道这样多众生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不同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餘故、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来解力故。 菩萨為想知道一切不同的解法,而没有边际的缘故。一个众生解和多数众生解是平等的缘故。菩萨為想得到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缘故。菩萨為想完全知道众生海各各不同的差别解,尽无餘剩的缘故。菩萨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善不善种种无量解的缘故。菩萨想悉知相似解(世间解)和不相似解(出世解)的缘故。菩萨為想悉知一切解就是一解;一解就是一切解的缘故。菩萨為想得到如来的解脱十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餘解、无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 菩萨為想悉知有上解,就是菩萨的智慧解。无上解:就是佛的智慧解。有餘解:就是九法界众生所解。无餘解:就是佛法界佛所解。等解:就是一切等等解。不等解:就是不相等解。有种种差别解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 菩萨為想悉知有所依的解、无所依的解、共同的解、不共同的解、有边的解、无边的解、有差别的解、没有差别的解、善的解、不善的解、世间的解、就是凡夫所明白的。出世间的解,就是圣人所明白的。有种种差别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於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 菩萨為想对於一切妙解、大智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到如来解脱无障碍智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麤解,尽无餘故。 菩萨為想要以无量方便,完全知道十方一切众生界,每一个众生清净的解、染汚的解、广大的解、简略的解、微细的解、粗糙的解,而彻底明白,没有餘剩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网,悉无餘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為想完全知道深密解:就是眞实解。方便解:就是善巧方便,即是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别解:就是仔细分析一切道理。自然解:就是很自然而然就明白。随因所起解:就是随著种种因所起种种解。随缘所起解:就是随著种种缘所起种种解、一切的解,好像网一样。若是不明白,就在网中永远被困著。為了完全明白,没有剩餘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四个譬喩——善知胜解喩。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念念如是,经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的诸根(六根)差别。在念念之中,都是这样,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於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每一念每一念所知诸根的差别。这样往广泛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