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济群法师:第十一章 恒顺众生愿


 2015/11/12    下载DOC文档    

  第十一章 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坐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众生比佛重要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身上吗?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认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把地球折腾的不像个样子:到处发洪水,天气冷热不定,环境污染严重,耕地日益减少,森林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遭到捕杀,甚至许多稀有珍贵动物面临灭绝!人类不仅破坏、毁灭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而且还破坏、毁灭人类自己,比如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这一切的罪恶,不是蚊子、苍蝇所能够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贪嗔痴。所以谁是大害?人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带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与你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人和事,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场上,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觉得他是你的大害吗?会不会?肯定会的。可见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的。有损于你的利益,你觉得是大害;倘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蚊子叮你一口,你一巴掌拍过去,你的境界跟它一样高。甚至你比它还要可怕!它只不过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果蚊子诉讼于法庭,那你肯定要判处死刑!蚊子呢?无罪释放。现在欧美国家大谈人权,比起那些不讲人权的国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来,还是落后的,因为佛教讲的是众生权,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该相互尊重。

  "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众生的种类繁多,世界上的生物千差万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从受生的方式,说明众生的差别。有情受身的四种方式,在第五愿随喜功德中,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有依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存的环境,主要是依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有生存在水里的,有生存在陆地上的,有生存在虚空中的。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进一步说明众生的差别。先从外在的形相开始说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湿、化等;色身的种类不同,牛、马、猪、人等;形状不同,各种动物长相都不一样;相貌不同,有美有丑;寿命长短不同,乌龟能活上千万年,而有些众生寿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动物,才从娘胎里落地就死了;种族不同,人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民族也不一样,回族、藏族、苗族、汉族等;名号不同,张三、李四称呼各异。

  其次从心理活动看:"种种心性",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不同。"种种知见",对世间的认识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种种欲乐",欲就是欲望,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快感就是欲乐,有情的欲乐千差万别,就人类而言,有的人喜欢当官,有的人喜欢当作家,有的人喜欢当演员,有的人喜欢炒股票,欲乐不同也。"种种意行",由于思维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人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对人心地善良慈悲,乐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残,对人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像希特勒这个千古罪人,就是一个杀人狂,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的人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灭整个地球,征服整个人类。

  再从生活方式看:"种种威仪",威仪,指一个人的仪表,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气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种种衣服",人类穿的衣服种类不同,或者说各类众生它们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样,如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美丽,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种种饮食",饮食习惯不同,四川人爱吃辣椒,北方人爱吃面食,江浙一带人爱吃甜食等等;马、牛、羊也是杂食动物,它们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狮子、狼等,是肉食动物。众生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众生居住的环境和地方不同。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龙八部,上一讲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多讲。无足,如蛇、蚯蚓之类的众生。二足,像人、鸟类,二只脚的众生。四足,是兽类,如虎、熊猫、狗等,用四只脚行走的众生。多足,像蜈蚣、百足虫之类的动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形态的众生。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关于无色界,有的说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的说细色也没有,仅有心识活动。有想,如人类及一般天趣的众生。无想,是无想天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如是,指前面所说的各类众生,我们应该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种种方法,服侍他们,用种种物品,供养他们。虽说他们不是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们恭敬、供养他们时,如同恭敬供养我们的父母,恭敬供养佛陀一样。

  《梵网经》里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很多众生,曾经跟我们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眷属的关系。只是因为大家改头换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识。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死死生生,不知生过多少次?死过多少次?我们无始以来流过的血,比四海的水还要多,我们的尸骨堆集起来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只是因为改头换面的关系,天天碰在一起,也是谁也不认识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里面正在大办喜事,宾客满堂,无比开心。这个高僧站在那里,笑了又笑。这家人感觉莫名其妙,上前问道:"师父,是不是来化缘的?"师父回答:"不化缘。"这人说:"既然不化缘,站着笑什么?"师父念了一首诗偈:"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为上座,孙子娶祖母。"意思是说:众生不但活得非常苦,而且实在可怜、可笑。你们现在锅里煮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亲眷属。你请来的这些宾客,在过去生中,是你家养过的牛、羊,如今却变成了你们家的亲朋好友。你娶的儿媳妇,是婆婆转生的;因为婆婆对孙子特别的爱!死了之后,一念之爱,她转生又来这个家,结果呢?做了孙子的媳妇。通过这个故事,从轮回上来说,人类真是无知可笑,可耻可怜。因此,无始以来,许多众生跟我们都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恒顺众生的对象,像上所说种种类型的众生,我们都要随顺他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见到有疾苦的众生,我情愿做他们的医生,为他们治病,服侍他用药,这是对身病而言;对患心病的人来说,看见人家心情不好,有痛苦、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用佛法的道理去开导,让他开心,帮助人家摆脱心理负担和障碍。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有人迷路了,我们要给他指引方向。比如说,有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样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诉他正确的路线,免得走错路。从广义上来说,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恼。他们看不见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最佳的归宿,思想很空虚,觉得活着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像台湾的三毛,还有顾城之类的人物,他们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他们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的时候,生命对他们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人不少啊!像社会上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比较有思想,但他们活得很累、很痛苦。当我们看见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道理去开导他们,我们情愿做明亮的灯光去照亮、去驱散他们心中的阴云,使他们摆脱痛苦,从迷茫、困惑的黑暗间走出来。

  我认识一位居士,他曾经搞过文学创作,二十几岁发表过小说、诗歌。他曾经活得很痛苦,曾想过自杀。后来,他从《法音》上看到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这篇文章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对佛法感激不尽!从1994年开始,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几十份,在朋友中流通。他说自己受益了,应该让与自己同样受苦的人也能受益。并来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昨夜,我流着泪,在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寻找;寻找光明和人生的归宿。但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我在痛苦和绝望中倒下。今天,我顺着济群法师指引的正法,我带着微笑重新走在那条路上。虽然这条路崎岖又漫长,但我始终把佛陀的话,当作我修行的目标。我要沿着师父指引的正道,继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他在信中还这样写道:"我曾把皈依三宝的心愿,悄悄地告诉给小河,每朵浪花都载着我虔诚的祈祷,在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树叶在跳动,那是我的心,在寻找皈依三宝、善知识的彼岸。"有的人说,佛法太消极了!佛法消极不消极啊?太不消极了!说它消极的人,其实是对佛法最大的误会。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积极的!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碰到贫穷的人,我们要用经济去帮助人家。或者传授给他一种谋生手段,使他学会谋生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比起你直接给他一二百元钱的好处、作用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人,虽然他们经济很富有,但思想却很贫穷。金钱上他们是富翁,但精神上他们却是乞丐。这种人什么也不缺,他们富得除了钞票以外,剩下的还是钞票。但是,他们往往生活得并不一定幸福。有些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很神气、很气派,而他们的内心却是十分空虚和苦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只能从别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点点人生的乐趣和满足,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钱人要为钱所累;有地位权势的人,要为权势所累。我们学佛的人,要用佛法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使他们活得愉快充实。

  一个人活在世间,财富仅仅是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人生寻找追求的目标。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智慧、健康、慈悲、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等,这些都是财富。

  学佛行菩萨道,要慈悲一切众生,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用菩萨的心肠和行为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随时为众生服务,使他们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随时要想道:众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意义所在。

  众生欢喜则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是什么缘故呢?普贤先问一句道:对佛陀随顺,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对众生,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去随顺供养他们呢?大家要晓得,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能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就等于令一切诸佛生欢喜心。因为佛陀把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佛陀对众生是多么的慈悲!

  佛经中记载的"举身微笑",是指佛陀每一次在说法的时候始终保持微笑。什么是举身微笑?举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仅在脸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时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因为只有浑身放松、心态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种布施,能够让人欢喜。你对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对你笑一笑,肯定不会错的。反过来,你跟人家板着脸,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让众生欢喜,才会使一切诸佛欢喜。

  我们学习了《普贤行愿品》的这个法门,要把尊重三宝的观念,推广普及到我们人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对待众生,你就是佛菩萨!反过来讲,你只懂得尊重如来,只知道给寺庙上供,给菩萨叩头,但社会上人际关系搞得不好,大家对你意见很大。然后人家说,你这个学佛的人跟我们不学佛的人没有区别,这样,你对如来有没有贡献?对三宝有贡献吗?一点贡献也没有。不仅没有贡献,而且在作践、糟踏三宝。使别人断绝对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过。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庭、工作、社会中,处处要以佛、菩萨的道德行为,来严格要求我们自己,要在人群中作出榜样,为人处世,处处都体现出我们在学佛上的修养,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我过去不太注重对《普贤行愿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刚经》、《心经》,重视佛法哲理内涵上的体悟。然后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人生、观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贯穿到现实生活修行中去。这次要讲《普贤行愿品》,才进行了学习,每读一次,都为菩萨的同体大悲精神所感动。以后,我要经常读诵它。我希望学佛的人把它作为功课,时时用普贤的境界来观照自己的行为,那么,每一个人都是菩萨了。

  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的特点是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无私忘我。菩萨同体大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把众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众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把众生的困苦、生死、快乐跟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同体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体大悲比较难,同体小悲,每一个人都有。一般人对自己的子女、亲朋好友、恋人、自己宠爱的动物产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对你的冤家仇敌,你最痛恨的人,还有那些十分讨厌的众生,像老鼠、蟑螂之类的动物时,你对待他们,是否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宝宝一样呢?甚至把他们的命运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视为同自己一体,对他们产生同体大悲的心,能做到吗?这恐怕比较难。但是对于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是要学习普贤菩萨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

  我曾经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儿子要做手术时,她说:老天爷啊!为什么要把这个痛苦、不幸的灾难降临在儿子的身上啊?如果儿子不用做手术,病就能够好的话,那么我宁愿替儿子去受这份苦!如果他的病马上就能够好,我情愿死去,也不感到后悔。这是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精神!但遗憾的是,这种同体大悲的心,只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如果学佛的人,大家都怀有这位母亲对儿子那种同体大悲的心愿,去对一个村庄的人,然后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展到一县、一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宇宙,才谈得上大悲。

  我们不仅要对我们喜欢的人产生慈悲,而且要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产生慈悲。不仅对有情生命产生慈悲,而且对无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要产生慈悲心。修学菩萨道,众生为什么在修证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为有了这样深切广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增长和圆满,才证得了佛陀的果位。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就免谈成佛!因为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建立在度生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众生就等于离开了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旷野,是空旷荒野,没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块。大树王,是指那种特别大的树,是各类树里边最大的树,所以称为王。繁茂,泥土的树根扎得很深,枝、叶、华、果长得茂旺,根深叶茂的意思。这是用譬喻的方法来说的。在空旷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棵树特别大,遇上干旱天时,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这棵树会枯萎,树叶纷纷飘落,到最后剩下树干,这棵树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叶、花、果,就会生长得特别茂盛。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没有树根,树就会死去,哪来的花与果呢?如果花果离开了树根,就不可能长出花果来。所以佛与众生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佛不能离开众生。要成佛,必须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众生,普度众生,使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为众生做利益他们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段话含有总结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诸佛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成佛,功德圆满!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段经文对成佛下了个结论,菩提属于众生,菩萨不能离开众生。就像莲花不能离开污泥,离开污泥就不能长出莲花,清水里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道理,离开众生要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贤菩萨讲到这里,向法会的听众,叫一声道:善男子啊!你们听了上边所讲的种种学佛的意义,应该明白透彻行菩萨的意义了,应该照我上面所讲的种种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对待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够常常随顺众生,使大悲心渐渐增长至圆满完善。能够用大悲心去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随顺众生,就是对诸佛最好的随顺。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乐有情,就是对如来最好的供养。"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永远、永远,天长地久有尽时,随顺众生无绝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普贤行愿品浅释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