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八章(1984)


 2015/8/7    下载DOC文档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七菩提分』,「七」是名数,「菩提」是觉。七菩提分都是属于智慧的拣择,也就是选择,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这在整个佛法的修学,可以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非常重要。我们在什么情况之下要选择什么样的法门,这是要靠智慧,就好像我们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感觉得有不很舒服的话,就想办法来调理,随时注意选择对治的法门,那就没有不成就的。这七条是原则,是七个原则,每一条里面包含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

  第一个是「择法」,这一条范围就很广大了。「法」是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一门深入,给诸位说,那是上上根人才行,学了一个法门一生不改变是上上根人,中下人做不到。所以古人常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上智,他选择一个法门之后,他不会改变。下愚之人,你教他一个法门,他一生也不会改变,他很老实,他就守定一个法门,他一生当中一定成就。譬如我们在《高僧传》或者是《净土圣贤录》里面,那些人对于修学的法门也是经过非常慎重的选择。如果一开头就决定这个法门,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我们平常凡夫总是在许多法门里去兜圈子,兜到无可奈何的时候才决定学一个法门,你想想看浪费多少的宝贵时间,成就很难,为什么?年岁大了。修行要年轻,要有精神,要有体力。我们这一代可以说佛法很普及,到处都有道场讲经说法,成就很难,毛病就是心定不下来。

  我不说别人,以我自己为例,我从民国四十二年开始学佛,三十多年。虽然是挂名讲修净土,是挂名,没真干。真正接近这一门,你们诸位常常跟我很接近就晓得,才不过二、三年的事。你想想看,过去那么多大好光阴都浪费掉了。不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处处去选择,选这个不太适合,那个也不太适合,真是俗话常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死心塌地来修念佛法门,把其他一切经论都放下了,来专门讲《阿弥陀经》,专门修《阿弥陀经》,感觉得再不决定一个行门来不及了,不放下行吗?

  古来大德有一生就讲一部《阿弥陀经》的,这是对的。我当年刚刚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劝我学念佛法门,而且特别要我研究《阿弥陀经要解》,那是跟着老师学,不能不敷衍,没认真。如果从那个时候起,诸位想想,要是拿《弥陀经要解》、《弥陀经疏钞》,这样一遍一遍讲到今天,讲了二十多年,今天大家看到我一定都叫我阿弥陀佛了,成就了。世出世间法都归一门深入,所以「择法」太重要了。好像世间,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念大学选择哪一个科系,那是将来你终生要从事的。你这个科系选对了,很适合你,那你这一生一定有非常殊胜的成就。如果选的不对,不是自己的兴趣,当时勉强选的,那个麻烦就大了,你一生搞这一桩事情都是不情愿、不甘心,做得没兴趣,那你那个事业怎么能够发展?学问与事业,可见得都要着重在选择,选择要有智慧观察。

  当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的时候,真正好的老师能够观察我们的根性,帮我们选择,或者是提出几个法门供给我们做参考,那比我们自己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去摸索要好得太多了。由此可知,七菩提分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这是讲大的选择,决定我们一生成败的关键。除这个之外,还有小的选择。如何真正能够达到我们自己修学的目标,你要是不会择法就很难成就。这种做法就是要天天选择,时时要选择,如果自己一有懈怠、一有退转,或者一有妄念,你要选择什么样的法门来对治,让自己永远不断的精进。

  这个里面顶重要的,有许多同修来问我,学佛要从哪个地方开始?要从哪部经先下手?大家都明了,经看不懂,别说经看不懂,就连注解也看不懂,注解要是看得懂,我们何必讲注解?所以一定要听经,听经太重要了。从哪里开始?从听经开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都讲经,不但要听,而且要研究讨论,真正有几个好的同参道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来研究,这个样子我们对于理才能搞得透彻,方法才能够正确,我们修行就会有相应了。

  在一切法门里面,这个选择实在不容易,给诸位说,比爱国奖券中第一特奖还要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法门就是第一特奖。你看看今天学佛的人有多少?几个人选择这个法门?是用智慧的选择,他真正了解。那个一般没有选择的,「念佛就念佛」,念佛什么回事情他也搞不清楚,那个不算,为什么?那个念佛只是种善根,这一生未必能成就。就像李老师在台中常讲,台中莲友有二十多万,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三、五个而已。他们是不是听经?也听经,那个听经的效果不太显著,为什么?听的人到讲经的时候去听,听完了之后就算了,印象浅薄,他听了之后,未必去想想经里面的道理,真听的人少,来凑热闹的多。他那个讲堂大,一直到现在还如此,听经的人差不多有四百多人,他们讲堂是四百个座位,座位都坐满了,平常的时候,窗户外面都有人站在外面听,人是真多。几个人真听了?那就不多,真正听的人就不多。那些人都是在那里给净土结个法缘而已,真听的人这一生决定成就。所以真听,那就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说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讲席前面曾经多次的提到,在本经里面我们读经要觉悟,所以看经你要会看,你们在许多经典当中有没有看过哪部经是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没有的。这部经是十方诸佛都赞叹,换句话说,十方一切诸佛都推荐,这个法门要不是第一法门,怎么会劳动一切诸佛来推荐?菩萨说说就可以了,何必要诸佛来推荐?这个事情诸位要记住,你能够看出这个,那你是有了慧眼,你这个眼力就不平常,你真看到东西,其他经里没有的。再看中国佛教隋唐时代,这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中国大乘八大宗都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八大宗的祖师也推荐这个法门,这个不可思议。

  《华严》不必说,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文殊、普贤就推荐了。天台智者大师就是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往生传》里头有他。法相宗的窥基大师,我们现在正印窥基大师的《弥陀经》注解,今天估价已经估出来了,这个本子希望多印,印得愈多愈好,希望大量的能够流通到国外。还有在国内,如果我们印的份数多,分送给大专院校的同学们去读。现在年轻人好高骛远,没有把净土看在眼里,把一些禅、密、唯识认为很时髦。这些大师们统统都修净土的。禅宗里面,前面跟诸位提到过,净土宗第三代的祖师法照禅师,这是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专修净土。永明延寿禅师也是回过头来专修净土的,成为净土宗的祖师。净土宗之历代祖师没有一个不懂禅的,他能把一切法门、一切经论都舍掉,都放下,专修这个法门,希望提高自己的品位,这个重要,搞别的东西打闲岔。这个道理除非你不明白,你要真正明白觉悟,你就会死心塌地修学这个法门。

  我在美国两次讲经,这两次效果非常的显著,第一次去把他观念扭转过来了,不轻视净土法门。第二次去,有许多人把从前所修学的舍掉了,来学净土,很难得。明年再去讲《阿弥陀经》,讲什么本子?就讲《通赞疏》,讲窥基大师这个本子。这个法门在国外就可以推展,就可以弘扬了。窥基大师不是老太婆,世出世间学问都是第一,没有人敢轻视他。他是贵族出家,不是家里没饭吃出家的,一流的学问,你看看他对于《阿弥陀经》的赞叹,序分里头就说得很清楚,「圆顿法门,七天成就」,这是真正的大法。所以能够在选择法门里面选择念佛法门,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实在不可思议。

  我死心塌地专修这个法门是在《华严经》里面得到的启示。五十三参里面,我发觉原来这个法门是普贤行里面主修的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满菩提,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普贤行里面,念佛法门是主修法门,而八万四千法门都属于助修法门,正助双修,要不是读《华严经》,我们怎么会晓得?善财童子第一位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传授他的念佛法门,这就是择法,善友为他选择,最后普贤菩萨导归极乐,这一个开头,一个终了,你就晓得这个法门是个主修法门。当中五十一位善友所代表的就是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那是助修。助修,用可以,不用也可以。主修的力量强了,一切助修的法门都用不着。正如同蕅益大师所说的,一句阿弥陀佛就圆满的将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摄,一个也不漏。蕅益大师说这个话是不是过分?给诸位说,一点都不过分,怎么晓得?读《华严》就晓得了。这句阿弥陀佛就好像树的主干一样,从根到顶就一句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法门好比是枝叶,你看哪个枝叶离了它的主干?确实圆圆满满的包含了。

  所以此地大师给我们解释得很好,你要是能够真正拣别哪是真、哪是伪,这个真伪是一个比较,外道跟佛法比较,佛法是真,外道是伪。佛法里面大小乘比较,大乘是真,小乘是假的,是方便的。大乘法门里面来比较,净土是纯真,包括带业往生都是纯真,这个不可思议,这就叫做难信之法,净土是纯真的。我们真正发现了,这才把一切经论统统舍掉,世间人他们心还没死,他喜欢研究哪个经去研究去。我们心死了,不搞那些,所以我们现在选的经只有《阿弥陀经》这一本,跟《弥陀经疏钞演义》,再加个《四十华严》,再有《梵网经》注解,其他都不搞了,全部放下了。还有那个没死心的,他去搞去。我们今天要紧的就是如何决定往生,决定把自己的品位向上提升,这是择法。法门选择之后,要认真修行、要精进。

  第二个是『精进觉分』,精进去修学,不修无益的苦行。苦行是非常难能可贵,也是为世间大众之所赞叹。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在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普通一般的外道只修三年,释迦牟尼佛加一倍,修了六年的苦行。六年,告诉大家,这个苦行不能悟道,换句话说,六年的苦行没有结果,所以把苦行舍掉。佛示现成佛之后,教诫我们不修无益的苦行,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苦行对我们有利益的,要不要修?要修,没有利益的苦行不修,注意这一句,在行门当中决定没有错误。

  『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常」是永远没有间断,「勤心」就是精进心,天天要求进步,在「真法」里面行,不是在假法里面行。我们如果不能辨别什么是真法、什么是假法,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辨别的话,经典就是依据。《要解》真是名副其实,简单扼要,告诉你什么是真法。《疏钞》博大精深,何况还有《演义》,将《阿弥陀经》的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应该修学,也是我们修学的依靠,这叫做「精进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常常有这种境界,修得心里很欢喜,这个境界好不好?这个境界算不错,可是你要明了,如果这个境界是从感情当中所动的,这不是真法喜。真正的法喜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换句话说,真正的法喜是从清净心生的,法喜充满绝不失清净心,他的身心还是清净的,所以与我们世间所讲的欢喜不一样。世间那个欢喜是烦恼,你看七情五欲,七情头一个就是喜,喜、怒、哀、乐、爱、恶、欲,那是烦恼。所以诸位在这个地方要特别留意,不要把烦恼当作法喜,那就坏了。

  所以这个地方有一句话,句句话当中都有这么一句「善能觉了」,「善」是讲的善巧方便,非常的巧妙,他觉而不迷,确实有喜,真是法喜充满。法喜充满绝不迷惑,这叫真法喜,这个所讲的全是真功夫,心行都与真实法相应。这个真实法就是与法性相应,或者以本经来说,与西方四土相应,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相应,这是真话,这一点都不假。

  再看下面的一段,这七条我们前面讲了三条,再看未后,后面这三条:

  解【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

  『除』的意思就是远离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断烦恼,断除。烦恼里面首先要断的就是见思烦恼,所以他讲『若断除诸见』,这个「见」就是五种见惑。圆瑛法师《讲义》里面写得很清楚,身见、边见。身见执着四大五蕴假合的这个相,认为是自己的身相,执着是自己的身相,这叫「身见」。诸位在此地要记住,是叫你除身见,不是叫你除这个身,你要记住,身是有,不要有身见,换句话说,不要有执着,有执着就错了。对于这个身起了执着就叫我执,于一切法相起执着就叫做法执。佛是教我们去执着,不是教我们除这个身,身除不掉的。这五种都是属于错误的见解,这个里面没有真实,佛教我们远离,教我们把它断掉。

  「边见」是执着两边的见解,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相对的。我们世人的见解全是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起心动念全是相对的,起念、不起念是相对的,大跟小是相对的,长跟短是相对的,你们想想,哪有一法没有相对的?我们在相对的世间里面要觉悟,相对不是真实的,不可以执着,执着就变成法执。

  第三种,「邪见」,凡是不正的知见都叫邪见。邪见里面最严重的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圣教,这就太严重了,必定堕恶道。「见取见」跟「戒取见」这两种都是成见,我们常说某人成见太深,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烦恼是指的贪、瞋、痴、慢、疑。所以「诸见烦恼」就是平常讲的见思烦恼,换句话说,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是不是应该要把它断除?它不是正确的,不是真的,所以应当要舍掉。

  『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一些虚假的要除掉。虚假要除掉,对于真正的善根有没有损害?没有损害。诸位要晓得,你离开了五种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你的正见现前了。你离开了五种思想上的错误,你正思惟现前了,八正道里面正见、正思惟就现前了。我们今天八正道里头,正见没有、正思惟没有,什么原因?因为你有见惑,你的正见不能现前。因为你有思惑,你的正思惟不能现前。八正道是我们本有的,是真的。这个叫「除」,除是把它断除掉。

  解【若舍所见念着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

  这个「除」跟『舍』的意思很接近,但是它是两个境界。「除」是指烦恼障上来说的,「舍」就是一般讲放下,它的功能不但能断烦恼,而且能破所知障。所以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如果『舍所见念着境』的时候,要晓得那个境界统统是虚妄的。佛在《金刚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你舍了之后,刚才讲了,我们就以刚才的例子说,我们把五种见惑舍掉了,正见现前了。五种思惑除掉了,我们正思惟现前了。正见、正思惟是境界,这个境界好,好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了。

  阿罗汉就是把见思烦恼除掉了,除掉之后,他不舍他的境界,「内守幽闲」,他不舍他的境界,所以他不能见性,不能够超越。我们俗话说「钻牛角尖」,钻到里面出不来了,所以佛喝斥他「焦芽败种」。但是比我们凡夫高明太多了,我们凡夫有六道生死轮回,他至少没有生死轮回。可是你要记住,他不能见性,他堕在涅盘坑里面,原因就是他贪恋这个境界,执着了,三界之内的贪心他没有,贪、瞋、痴、慢他都断,三界之外微细的贪心,跟我们这个境界不相同。

  所以要晓得,不要说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涅盘是虚妄的,西方世界四土也不例外,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说起来皆是虚妄,到底有没有?我要问你,我们眼前的境界有没有?如果你要是眼前境界有,这是真实的,西方世界跟这个一样,那就是有,真实的。如果我们现在这个相是空虚的,是没有的,西方世界相也是空虚的,也是没有的。一有一切有,一空一切空。说空是从本体上讲的,「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以说万法皆空。

  前面给你讲的先从空观,从空出假,就像小乘里头回小向大,你能出得来。西方四土可不可以留恋?不可以。可不可以执着?不可以。那就像《金刚经》上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舍」就是放下,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所舍之境全体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它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所以你对于境界真正理解了,就是事实真相真正明白了,你舍掉之后就绝对不后悔,为什么?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这叫做『舍觉分』。第六,这是讲到定觉分。

  解【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这一条也非常要紧,可是我们现前还没这个境界,还到不了这个境界。『禅』的种类太多了,禅定现前的时候,要了解禅定当中的境界也不是真的。我们晓得梦中境界不是真的,定中境界也不是真的,有没有这个事?有,也是事有体无,佛告诉我们不要执着。因为禅定是非常殊胜的境界,禅心寂静,所以有禅定的人就有法喜,就有轻安,有轻安、有法喜是非常殊胜的享受,于是他贪着了。你看看佛在经典里面讲的色界天人,禅悦为食,那是讲贪着禅悦。禅定里面有喜悦,是非常殊胜的受用。

  禅里面有一种最大的错误就是「无想定」。他去打坐了,他修什么?我什么都不想,这叫修无想定。真正到一切都不想了,给诸位说,那个想是第六意识跟第七识,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识完全不叫它起作用,以定功把它降伏住,把它压住,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一切境界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当然没有执着,虽然在一切境界里面不执着,他有一种执着,执着他的不分别,执着他的定境,这个叫外道禅,所以这些我们要明白,这叫修无想定。如果他真正修成了,他的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的寿命五百劫。在这五百劫当中,在无想天里面,他也是什么都不想,跟他在定中境界完全相同。可是他的功夫只能支持这么久,五百劫到了,他这个定失掉了,失掉之后,还是要堕落。经典里面一再告诉我们,他堕落的时候多半是堕落在三途,原因是什么?是毁谤三宝。他向人家讲,佛教我学定,我学定了,他以为那个境界就是涅盘,就入了涅盘,哪里晓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四禅八定都是舍受,不是真正的禅定,纵然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劫,比无想定还要高,你想想看,他为什么不能出离三界?他不是真正的定,他的功夫是伏烦恼,没有断烦恼,见思烦恼没断,石头压草,伏住而已。为什么阿罗汉说是出了三界?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到第八定,这个伏的力量非常之强大,他这个定功如果再加深,那就是他不住这个境界。他们的定都是住在这个境界里头,这个境界很自在,很乐,他住在里面,他这一住就不会往上再提升,所以他的烦恼根没断。伏总是有期限,八万劫了,他伏不住了,这又堕落了。所以禅定的境界决定住不得,不能够安住,虽然有轻安,有身心清净这种受用,可是一定要精进,晓得这种殊胜的境界不是究竟。

  你看看,连阿罗汉第九定了,他因为住在里面,所以他的功夫不能再往上提升。假如他不住了,他从小乘一变就变成大乘。阿罗汉在圆教,他的功夫是相当于第七信位的菩萨,圆教七信位,七信菩萨也是断了见思烦恼。阿罗汉要把他的九次第定再一放下,不执着了,马上就突破了,他就到圆教第八信菩萨的地位。他要是守在那个里面,他不如七信位的菩萨,他必须放下他的执着以求突破。从第八信到等觉还有四十多个位次,位位的境界都是虚幻不实。因此每个位次都不能住,你才能提升。到什么时候才真实?到如来究竟的大定,那是真实的,那就到头了。等觉菩萨要是住在等觉菩萨的位次上,不肯舍掉,他永远作等觉菩萨,他成不了佛。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生到同居土,如果对同居土很喜欢、很自在,这样受用就不错了,没有意思再往上求,你永远不能到方便土,为什么?贪恋你的境界,那你的境界怎能往上提升?方便土里头,他要是贪爱他的方便土,他就不能生实报土,这是讲大的差别。小的差别,每一土里面还有三辈九品,如果有下品下生,「可以了,不错了,很好」,那下品中生你就达不到。跟我们世间念书一样,念一年级,一年级满好,不错,他年年一年级,那行吗?告诉你,只是一个阶段,不能停留。

  这个地方重要的意思就在这一点,教给你禅定的境界确实是有非常殊胜的受用,禅悦之乐,我们世间五欲六尘什么样的乐都不能跟它相比。可是这个乐不能贪爱、不能执着,你的境界才能向上提升,你的前途是永无止境。一贪恋,那就大错,就错误了。所以菩萨成佛,有的菩萨成佛很快,有的菩萨成佛比较晚,你就晓得什么原因,就是他在那个境界里逗留的时间长了,有的人一经过马上就走了,那他当然快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在因地当中,弥勒菩萨发心修行比释迦牟尼佛都早,应当他早成佛才对,释迦牟尼佛在后,后来居上,先他成佛了,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步伐很快,每经过一个境界他不停留。弥勒菩萨每个境界都要停留一段时期,这个耽误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眼前的境界不能停留。所以精进要天天精进。眼前的环境不错,懈怠放逸没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你在眼前境界止住了,你不晓得提升,绝对不能懈怠,绝对不能放逸,连禅定当中的受用都是虚假,不是真实,何况其余,这个叫『定觉分』。

  特别要注意到的,世间的四禅八定并没有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决定不能贪着,你要是贪着,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没出得去。阿罗汉以上,你要是贪着了还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不受三界轮回之苦,享受一下也无所谓,反正成佛晚一点,早也成,晚也成,晚一点也无所谓,那也行。没出六道可不得了,这一堕落就苦了。再看下面一条,念觉分:

  解【若修出世道时。】

  这个地方要注意到,你看七菩提分前面的六条,通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一条是讲的『出世道』。

  解【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如果真正想出离三界,想求生西方,念佛要想得个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楞严经》里面讲的「楞严大定」,那你就要注意到了,定慧要均等。你看六祖大师《坛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定慧要平等了就开悟了,就明心见性,在念佛功夫里面讲理一心不乱。我们几时能把定慧调到平等上?修行人的毛病不是定多慧少,就是慧多定少,很难达到平等。几时平等,几时就是禅家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净土里面理一心不乱。由此你就觉悟到平常用功、闻法是修慧,念佛是修定。定中有慧,慧中有定,这怎么说?把听经所悟的这些道理融会在念佛当中,这个定中就有慧。再将念佛的功夫又能够融会在经教的理论里面,定中就有慧了。这样我们的生活,近代俗语,真正提高了生活的品质,那是真正提高,我们生活在什么境界?生活在定慧之中,所以要注重均等,这个很重要。

  平常我们想研究经,这些大经大论我们普遍去涉猎,博学多闻,他变成什么现象?慧多定少,虽然博学多闻,甚至于把大藏经讲得天花乱坠,他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定慧不等。还有一种人,他什么经教都不看,他也不要听,一天到晚,我一天十万声佛号就好了,什么也不要听了,听那些经干什么?这样的人是什么样子?定多慧少,也不能开悟。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的丛林每天八小时讲堂讲经,八小时念佛堂,有道理,而且门庭施设都有一部主修的经典,他不会搞那么多。

  这个八大宗里面,每一宗有它主修的经典,除主修经典之外,与主修经典有关系的经典、经论,选择一些来作帮助,他不是一切经论统统涉猎,没这回事情。贤首宗以《华严》为主,天台宗以《法华》为主,「三论宗」以后变成「四论」,它是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后加上《大智度论》,以这四部为主。唯识宗虽然讲六经十一论,可是它真正主要的是一部《解深密经》,《楞伽经》还其次,充其量是以《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跟《成唯识论》,是以这三部为主。净土更不必说了,是以净土三经一论,《往生论》。你看每个宗派所选择的只是三、四样,这叫一门深入,与它主修有关的经论大概有十几种、二十种的样子,那是做参考自己看看帮助主修的经论,为什么这么做?无非是求『定慧均平』。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得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定慧不等就不行。在我们日常用功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两种现象。一种就是妄念、妄想太多了,还有一种就是昏沉,提不起精神就打瞌睡。我们在这个月二十五号开始打佛七,佛七当中我们看看有几个打瞌睡的,会昏沉的就打瞌睡。昏沉是定多慧少,但是这个定与慧不是禅定、不是般若智慧。妄想太多的人,慧多定少,你要能叫功夫上轨道,自己要晓得调和。要晓得调和,底下讲了:

  解【或心沉没。】

  昏沉来了。

  解【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

  我们举个例子,你在念佛时昏沉了,你坐在那个地方打瞌睡了,马上换个方式,我走着念,经行,或者是大声念,大声念,精神提起来了,不打瞌睡了,或者拜佛,选择。我一样精进,绝不退转,所以你要能够马上选择一个方法来对治,不能一直昏沉下去。

  解【或心浮动。】

  『浮动』就是妄念太多了。

  解【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心里头妄念纷飞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办?是『除舍』,怎么「除舍」?不去理会它,把它撇在一边,把你的精神注重在佛号上,意志集中在佛号上,妄念不要去理会它,随它去,它起它的,你不理会它,它一下就没有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在念佛妄念很多,这个妄念怎么这么多,你去照顾妄念,那个妄念愈来愈多,结果佛号就没有了。这种情形起了妄念,不能照顾它,愈照顾愈麻烦。根本不理它,它起也好,不起也好,没关系,妄念跟念佛可以同时并进,它妄念自然就少了,这个叫「除」,这个叫「舍」。一定要用方法使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功夫不退转,保持着纯一精进,这样我们的境界自然一天比一天好。好,我们今天就讲这一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阿弥陀经浅释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