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二章(1984)


 2015/8/7    下载DOC文档    

  请掀开二○九面,第七行。

  解【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

  这一段最重要的就是解释前面所说的,为什么这个法门超越剎土,超越教网。大师在此地将所以然的道理给我们说出来。这完全是讲三种不退转,只有西方净土才有这样的殊胜。前面说过,如果就一般情形来讲,这三种不退是有程度上差别的,譬如小乘人证得初果须陀洹,这个时候可以说位不退,就是说他绝对不会堕三恶道,不会退到凡夫地。证得阿罗汉果,才是行不退。如果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那就是念不退,可见得这个层次是有差别的。唯独西方净土,即使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也圆证三不退,同时证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个法门真正是希有,真正是所谓难信之法。这个在前面都详细的说到过,这就是所谓的特别法门,特别在这个地方。

  圆证三不退了,他是不是凡夫?不能说凡夫;是不是菩萨?也不能说菩萨。如果说凡夫,凡夫没有能力圆证三不退;如果说是菩萨,菩萨无明至少也要分破。他是带业往生,连见思烦恼都没断,这在十方法界里面可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个身分。

  今天这一段所说的,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说得很清楚。『是则下凡众生』,这个「下凡」,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诸位要晓得,下品下生是些什么人?是一些五逆十恶,临命终时遇到善缘才发心归向净土,是这一类人。我们在座诸位同修,你不往生则已,你往生绝对不是下品下生,因为你在世间没有造五逆十恶,你不是下品下生,最低限度你是下品中生,不是下品下生。这是讲这些人,他们一往生西方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他就超越四十一位菩萨的因地,这个四十一位,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他就能超越了。所以下品下生的众生,不能说他是圣人,他是带业往生的,也不能说是凡夫,因为凡夫要证得这样的果位,需要经过无量劫数,需要生生世世的修行。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每一位善知识告诉善财,他因地当中亲近过许许多多的如来,经历过无量无边的剎土,勤苦的修学,那是圣人。可是这些人他不必经过别的剎土,就是安安稳稳的在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处,一生就圆满菩提,所以不能说他是凡夫,也不能说他是圣人。他一生当中是不历异生,异生就是第二生,他是一生成就,不是二生、三生、无数生,不是的。『必补佛职』,就是他一定能够证得补处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没两样。

  下面给我们解释,要是你说他是一生补处菩萨呢?他业习没断,不能称菩萨。你要是称他为凡夫呢?他又一生圆证佛果。所以不能说他凡,也不能说他圣,非凡非圣,亦凡亦圣。佛门里常言说得好「离四句,绝百非」,这个境界里头,你要是起心动念就错了。

  『教网所不能收』,如来所说的即使是圆极的《华严经》,这是圆满的一生成就,最圆满的法门,它还是有四十一个位次清清楚楚。而我们看西方净土,没有这个层次,只有三辈九品,他就圆满了,比《华严经》所讲的殊胜,庄严得多。《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要五十三参,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阿弥陀佛会下就圆满了。这是「剎土不能例,教网不能收」。由此可见,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实在是太殊胜,超越一切佛剎,没有任何一个剎土能够跟它相比的。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几句话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总结三种不可思议,大师特别劝勉我们不能够疏忽,不能够大意。『大事因缘』就是佛在《法华经》里面所讲的,「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是把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总目标、总的宗旨给我们道破了。并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统统是以这个为目标。了脱生死,得证无上菩提,这是佛教教学的目标。

  『同居一关。最难透脱』,这是第一关,第一关特别的难,第一关是什么?见思烦恼,我们凡夫实实在在没有力量透脱这一关,佛在小乘经里面有个比喻,说小乘人断见思烦恼如断四十里的瀑布。我们晓得瀑布力量很大,四十里的瀑布是大瀑布,能够一下把它断了,叫它不流,诸位想想,这是何等的力量。佛以这个来给我们做比喻,见思烦恼不容易断。

  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动力,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谁推动这个六道轮回?就是见思烦恼。换句话说,见思烦恼是轮回之因,见思烦恼不断,就要受生死轮回的果报,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免的。所以把它比作「关」,这一关难出!出了这一关就出了三界,超越六道了。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我们无可奈何,出不了这一关。唯独西方极乐世界,它那个同居土很特别,跟我们不一样,不但跟我们现前同居土不一样,它跟十方世界诸佛的同居土都不一样,这个太特别了,都不一样。为什么?它那个同居土不但是轻而易举的把见思烦恼断了,连尘沙无明也在不知不觉当中统统都断掉,所以是『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此』,「了」是明了,你要是真正明了这一桩事情,彻底了解,你才能深信弥陀愿力,对于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你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再怀疑。因为这个境界,前面说过,是阿弥陀佛大智、大愿、大行所成就的,也是众生净业所成的。『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相信弥陀的大愿、大智、大行,而后你才会相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名实相应。你对于这个名号,它的力用要是不能明了,口里面虽然二六时中念着这句阿弥陀佛,它不起作用,那也是枉然。所以佛门的行门,确实持名念佛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它是最稳当、最快速、最方便的,也是最圆顿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跟它相比的。

  如果你选定这个法门,确实万修万人去。但是如果你对这个法门的内涵,没有搞得清清楚楚的,你有许许多多的疑障,它还是发生作用,障碍你往生,障碍你一心不乱,甚至于障碍你功夫成片。经书不能不探讨,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统统搞清楚了,『信持名』,相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这个时候才真正,大师在前面讲六种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是讲到我们自己的心性,本来不可思议。为什么能成就?是以不思议的心性,我们心性不可思议,心造法界,心变万法,名号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圆瑛法师说得好,「以不思议的心性,持不思议的名号,生不思议的西方同居净土」,这是三种不思议。我们如果不能彻底的通达明了,信心怎么能够建立起来?这样看起来,经、疏、注解就有深入探求的必要,决定不能够疏忽。探求经疏就是解悟,就是此地的明了,解悟之后要行,要认真的修行,行则是持名念佛,解行相应。

  我们这次佛七圆满,佛七打得不错。有许多同修希望我们佛七不要中断,我们也很乐意,现在我们决定每个星期天,我们念一天佛,有志同修们大家组成一个念佛会,星期天就跟打佛七一样,早晨八点半起香,上午两支香,中午上供,下午两支香,晚上我们照常讲经,我们《梵网经》不能中断,解行相应。

  解【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

  这种信要信得深,浅信不起作用,深信才起作用。

  解【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发无上菩提心,所谓「横超生死,一生成佛」,这个真不容易!实在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今天下午,今能法师来找我,要我去参观市政府社会局,办了一个老人福利中心,我们以为是去参观,或者是个座谈会,没想到他把我带到那里去,许多老人在那个讲堂里头,都在那里静静坐着,请我讲演。今能法师预先没告诉我,临时把我搞上台去了。这些老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退休了。这个老人的康乐中心办得不错,我去看看满好的,我看看那么多老人,我也很欢喜,随便给他谈一点佛法,明天还要我去。今天是没准备,临时把我搞上台,明天还要我去,今天给他说了几句佛法,大家听了非常欢喜。可是也有人问到行门,行门难,深信不容易!一句话可以告诉你,你信不信呢?念佛就好了,你信吗?真正相信了,深信发愿,执持名号,问题就解决了。这个老人活动中心我今天去看了,他们有电视、有录放影机的设备。我一看这个好,我们将来凑一点基金,送一套录影带过去,我们就不必天天去讲经,或者我们录影带借给他看,借完之后他送回来再换,一套一套的换,这也是一个办法。他们愿意保留的话,我们将来发一点心送他一套。所以这个法门是真真实实的难信之法。

  解【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可见得这个名号不容易持,不是随随便便挂在口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没用处的。句句佛号里头都要具足信愿行才有效果,才叫做正行。会念的人很多,这句佛号里他没有信,他也没有愿,纵然有信,信不深。纵然有愿,愿不切,所以他这个名号不发生力量。必得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都搞明了了,而后对净土真正的相信、真正发愿,这个佛号就具足圆满的信愿行,这个念佛才叫正行。

  诸位想想,念佛堂多,我们台湾现在到处都办念佛堂,几个念佛堂把这要紧的关键的所在,能说得这么清楚,说得明白?我们能够得到这一点不容易。三十多年的经验,多少大经大论的结晶,我们才体会到这一点意思,才能把这个意思给发明出来,当然我们自己本身确确实实具足了真信、切愿、正行。所以经疏注解呈现在我们前面,真正能体会其真实义并不容易,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格外的珍惜、格外的庆幸。别人没有这个机缘遇到,我们能遇到,遇到之后一定要发愿、要修行,绝不辜负这一生。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

  解【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

  这句话它的意思一点都不能够错会,如果错会了一丝毫,麻烦就出来,障碍就出来了。这一段是讲的临终十念,甚至于说临终一念。前面我们也曾经讲得很清楚,如果有人存一个侥幸的心理,经上讲得很明白,临终十念一念也可以往生,我们现在何必念佛?为什么不逍遥自在?到临命终时我还来得及。你要存这样一个心就坏了,这是一种侥幸的心理,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心理,与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应。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诸上善人,上善是指等觉菩萨,补处佛,就是除他们不算,西方世界是善人,善人哪有投机取巧的?善人哪有不诚实的?所以临终十念一念,是在他一生当中都没有遇到佛法,未曾遇到、未曾闻得,是这样的人。

  在临命终时,像张善和,《往生传》记载的唐朝张善和,一生杀牛,没遇到过佛法。临命终时,梦到牛头人来问他要命,他在叫救命,这被一个法师听到了,大师劝他赶紧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这个时候就信愿坚固,他十念成功了,往生了,念了十声,告诉家里人,牛头人不见了,佛来接引他了,满面笑容就这么走了。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张善和没有存侥幸的心理,没有说不要紧,我天天杀牛没有关系,到临命终时我还有十念往生。如果张善和早存这个心,他必定堕地狱,所以这是决定不可以误会!下面是反过来说,这是讲信愿的重要。所以临终十念一念是要具足深信切愿,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这个十念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解【若无信愿。】

  说老实话,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现在天天念佛,就是信愿差得太多了。诸位自己想想,如果你真相信这个法门,你还修别的法门吗?我还要修学别的法门,换句话说,对这个法门没真信,恐怕靠不住,多找几个法门,信心不具足。真正相信这个法门了,我再问,你们还会到处跑道场吗?不会了。印光大师的学生,不要说其他的道场他老人家不准跑,就是连灵岩山这个念佛堂也不准随便跑,这个有道理。到处去跑、到处去参学,你的道心不坚固,你的信心像浮萍一样随着水在漂!你的愿力不坚固,没有死心塌地,而是在犹豫不决,所以功夫自始至终都不得力。这里讲得好,『若无信愿』,这句要把它看清楚,要好好的去反省反省,不要管别人,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信有愿,想想自己。信愿不具足、不圆满,

  解【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这几句话说得真是斩钉断铁。确实有人一天念珠不离手,佛号不离口,真用功,一天到晚佛号没间断,他就是信愿差了一些。从什么地方看到他信愿不圆满?他是样样都放不下。什么人欠他钱,他念念不忘,那个人欠我的钱还没还给我,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跟阿弥陀佛说:有人欠我钱还没还我,现在还不能去,那怎么能去得了?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信愿不圆满,还在这个世间一切法里斤斤两两在计较,那怎么能成功?他的佛号念得再好,也不行。换句话说,见思烦恼一点都没断,佛号纵然是一天十万声,他不相应,就是寒山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得力。少了深信切愿,就少这个东西。

  解【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这是大师劝勉我们,我们真正发心修净土的人,这个道理不可不知!你要是不知,一定误事,一定在这一生错过大好因缘。

  解【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为要。正与此同。】

  这也是一句话提醒了我们,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为要』。菩提心,前面讲了很多,大本经里面讲的三心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与《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三心,名目稍有不同,意思是一样。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非常的明显。至诚心,诚到了极处,至诚,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我们的心不诚,一天到晚打妄想,诚在哪里?曾国藩解释这个诚字,诚怎么讲?一念不生叫诚,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所以要晓得我们没有菩提心。

  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与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是一个意思,所以从儒入佛就直接入到大乘,不要修小乘,因为儒家的基础也是菩提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就是至诚心,正心就是深心、发愿回向心,这是正心。自受用的是深心,他受用的是发愿回向心。《起信论》里面讲的大悲心,大悲心就是发愿回向心。什么叫发愿回向心?念念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就叫回向心。我们在《梵网经》里面讨论过,若没有菩提心,不能与这个法门相应。大本经里面是讲「以菩提愿为要」,菩提心要是一把它变成愿,就是四弘誓愿,所以四弘誓愿就是具体菩提心的表现。

  第一个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急急的要求生净土,为什么?是为了度众生。我不求净土,我现在发愿度众生行不行?不行。所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度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己成人,所以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消极。好像看到许多人掉到水里去,我要想法子去救他,可是你现在不直接跳下水去救他,你到游泳池那边去学游泳去,看起来你这不是消极吗?不是消极,他要先学会一身本事,下了水才能救人。否则的话,一下去多陪一条命而已,不能救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了,无边苦海这些众生,头出头没,我们生起大悲心,生起怜悯之心,快快的救他。快快救他,快快成就自己,所以求往生不是消极,是积极。

  「烦恼无边誓愿断」。不生净土,断烦恼谈何容易!刚才说过,断见思烦恼如断四十里瀑流,几个人有这个能力!小乘圣者证得须陀洹之后,还天上人间七番生死,不是一生成就,七生才成就。七生当中,世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一生不能成就。纵然是见思断掉了,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谈何容易!所以要断烦恼,也只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门无量誓愿学」,也不例外,我今天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把其他东西统统都丢掉、都放下了,为了什么?为了修一切法门。我先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第一个我得无量寿,我有的是时间。第二个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有的是好老师、好同学,无量无边的法门在那里成就,这才是真正聪明智慧人!你在此地搞多了,贪多嚼不烂,耽误你往生西方,你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把一切经论统统放下,专修净土,这个才是真正法门无量誓愿学。有几个人能明白这个意思?凡是好高骛远,要想做通家,一切经论样样都会、样样都通,结果他是样样都不通,一口气不来了,又要生死轮回,这一轮回前生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什么也不通,要记住!

  「佛道无上誓愿成」,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就,一生补处,成佛了,一生成佛了。如果在他方世界,得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无量劫才能成佛,要跟西方世界来比较比较,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今天讲到此地,把第二个大段劝勉我们发愿往生的意思介绍完了。下面是第三大段,是讲往生法门。我们有信,也具足愿了,现在我们怎么个行法,我们真信、真有愿,怎么才能往生?请看经文:

  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一段文非常非常重要,特别要记住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地方我略略的提一提,「善根」是亲因缘,「福德」是增上缘,二乘人少善根,人天少福德,所以二乘、人天想生净土不容易!第二句舍利弗以下,显示正行。请看注解,蕅益大师的注,注子里面给我们解释得很明白、很清楚。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这一段要看清楚,这是给我们解释「善根福德因缘」。『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到处参学,他所要问的就是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彻始彻终就是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修心,一个是修行,就是这两大问题。一个菩萨他在因地发菩提心,就是修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之心,是觉心。觉心就是菩提正道,就是此地所讲的『善根』。要是展开来细说,把它说详细一点,那就是《梵网经》里面所讲的三十心、十地,《梵网经》把它一展开分为四十条,三十心、十地,那叫善根。

  『福德』是什么?《梵网经》下半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五十八条戒就是福德。诸位要记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就想到《梵网经》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们离开《梵网经》去找善根福德,那你要去查遍《大藏经》,慢慢去查、搜集。《梵网经》,佛是全把纲领都提好了,都摆在一起,善根也在此地,福德也在此地,你就晓得《梵网经》的要紧处。所以依照《梵网经》行,修持名念佛,这叫菩提正道。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亲因缘」,这个人就有善根。「福德」是助缘,布施、持戒、禅定,这是讲六度,六度在此地不必细说了,修这六种能够帮助你菩提正道。诸位要记住,布施,你真正能放下了。布施是放得下,持戒是不作恶,禅定是不散乱;这个里面还有忍辱,忍辱是你没有瞋恚了;精进,你没有懈怠了;般若,你不愚痴了。六度,他只说了三条,三条就包括了六条,这是圆满具足六波罗蜜,以六波罗蜜为助行,正助双修。

  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如果念佛人一句佛号里面具足布施、持戒,可以稳稳当当达到功夫成片,这是真的。布施,你放下了,持戒,你没有恶念了,心清净了,所以才能到功夫成片,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凡圣同居土。如果这句佛号里面具足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你就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若是具足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所以六度是自修,念佛人要不修六度,要想功夫成就,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六波罗蜜是助缘。底下说明,先说明生与不生。

  解【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声闻』是指阿罗汉,『独觉』是指辟支佛,这是二乘的圣者。他们的定成就了,所以有九次第定,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他超出三界之外。虽然有这么深的定功,他缺乏菩提。菩提是什么?菩提是觉,他还是不觉。他为什么不觉?诸位读《楞严》就晓得,《楞严经》说得很好,「内守幽闲」,你们知道他毛病在哪里?内守,守就是什么?执着。这一守就是迷、就是不觉。所以诸位要晓得,阿罗汉、辟支佛,我执没有了,他有我执他不能得九次第定。所以三界之内四禅八定,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他的病就是我执没破,所以这个定不圆满、不究竟。声闻、缘觉,我执破了,法执没破,所以内守幽闲,菩提觉性不能现前,所以他不能生净土。

  他如果回小向大,他善根就现前了。他一回小向大,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他不生同居土;他的条件,因为他已经得一心不乱,已经得事一心。所以他要是不肯回心,就是不肯放下他的坚固执着,这种障碍是他自己障碍自己。菩萨道上没有外面境界能够障碍你的。像前面跟诸位提到过的四魔、八魔,都是自己折磨自己,没有外境能够折磨你、能够障碍你,你要说外面境界来折磨我、障碍我,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仔细去想想,身心世界统统都放下了,还有什么折磨!你之所以受折磨,是因为你没有放下,你要是放下了,逆境也好、顺境也好,不管什么环境都好,所谓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什么环境都好修行,什么环境都是菩提道场。我们看看《四十华严》,你看看那诸善知识,有在逆境、有在顺境,有的是佛境界、有的是魔境界,他不都成佛了?哪有障碍?顺逆皆自在。这是说二乘人,他就是不能够破法执,所以善根少是对他说的,福德少对人天讲的。

  『人天有漏福业』,人天纵然是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他的目的都是求福报,没有在生死上想到。换句话说,他没有想了生死,没有想出三界,没有想去求无上菩提,他只想求世间的名闻利养、福寿康宁,他求的是这些,所以说他福德少。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到,能求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在世间纵然做到摩酰首罗天王,天王福报还有尽的时候,这是福德少。多福德的人,他福德是享不尽的,那个福德叫多。福德有止尽的,这个福德就不算多,就算是少。

  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前面讲了,圆证三不退,那个福德太大太大了。所以我们在因地如果学佛,念念都为我们现前来着想,这个福德就少,对于往生西方就造成障碍。如果念念求生净土,现在这个世缘,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统统放下,一概随缘,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福德多!我没有什么计较的,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一心一意只求生净土,只求早一天往生净土,这个娑婆世界看穿了、住够了。想度众生,前面说过了,先到西方世界去学本事,先成就自己,然后再倒驾慈航,乘愿再来,普度众生,这个功德才能圆满。这叫做多福德,这是往生净土的条件。

  解【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这是大师结归,我们要想具足善根福德,就是刚才讲的,放下万缘一心念佛,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这是讲你真正得生净土的理由,你为什么能够生?换句话说,你是确确实实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信愿执持名号』,是这个法门的三资粮。「资」,好像我们做生意,资本。你没有资本就不能做生意,「粮」是粮食,维系我们生命,不能够缺少。在古时候出门旅行要带旅费、要带干粮。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具备旅费,也要带着干粮。这是什么东西?这个旅费、干粮就是信愿行,要具足这三个条件。

  要信,前面讲过,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心造法界,西方极乐净土在我们心内,不在心外。西方净土是我们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自己变现,自己要求生,那有什么困难?第二要发愿,要发菩提心,要发觉心,菩提心就是觉,事事物物都不迷!要二六时中执持名号,这个叫正修。正修之外兼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遇到就要修,以六度庄严净土,我们回向偈里常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们以信愿行与六度来庄严佛净土,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散心称念,善根福德都不可称量,何况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德那更是无比,更是不可思议。这是讲到信愿,「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圆瑛法师在这一段意思里面,引用《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五菩提心」,发菩提心念佛,这个意思非常的圆满,也是我们念佛人一定要晓得的。但是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留到下一次我再把它补出来。今天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阿弥陀经浅释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