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三章(1984)
请掀开经本二百一十四面: 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上一次我们读到这一节经文。我们再继续念注解: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前面我们讲到此地,今天我们继续看底下这一段: 解【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我们这个经文以及《要解》,可以说讲到最重要的一部分了,那就是一心不乱。我们读莲池大师《疏钞》的时候,曾经见到莲祖在《疏钞》里头,几乎用了半卷的文字。《疏钞》一共是四卷,半卷就是八分之一,八分之一的文字注解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本经最重要的一句经文。我们的功夫要求,就是要求得一心不乱。而这段经文明白的开示我们克期取证,证得一心不乱,需要多久的时间?一日到七日就能够证得。不过这里面最要紧的就是『信愿执持名号』,而我们今天念佛所以不能得一心,我们这三方面都不够标准,就是信、愿、执持三方面都不够。 「信」这个字,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不是含糊笼统说了,我信佛了,我信净土法门,没有那么简单。在《要解》的前面,蕅益大师给我们拈出六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至少要具足这六条才是信,所以我们的信不具足。「信自」,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信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个叫信自。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信自己这一生决定往生。所以有很多念佛人,遇到一起跟我谈,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为什么没有把握?就以蕅益大师这六条来讲,他一条都不具足,那当然信没有了,哪里还有愿?那句佛号怎么能够念的得力?所以注子里头这句很重要。『唯』是唯独,没有第二个方法,只有用信愿执持名号,那就成功了。 如果你真正发愿往生净土,娑婆世界里头拉里拉杂的事情自然就放下了。你这个地方放不下,那个地方说有愿,这个愿不是真的。所以佛号念得能不能得力关键在此,果然具足信愿,句句佛号都得力、句句佛号都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标准,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圆瑛法师在讲义里头有几句话很重要,诸位看二百一十五面第五行,第五行一开头就是讲的这一段,说明「得生所以」,所以然,为什么他能够往生净土,说明能往生的这个道理。「欲生彼国,须具信愿行」,须,这个须是必须,决定不能少的,你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信愿执持名号,即是三资粮,信吾人心性不可思议。西方依正种种庄严,不出吾人心外」,就是我刚才所讲的,这个就是信自。这个在信心里面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根本的信心。不但求往生西方,只要是修学大乘佛法,无论你修哪一个法门,如果你没有这个信心,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可见得信心的重要性。 信心有了以后,「由是立大誓愿」。什么誓愿是最大的誓愿?「求生净土,发菩提心」,这个是大誓愿。这两句话诸位也要特别留意,求生净土不发菩提心不行,你那个愿不具足。大本里面一再告诉我们,「深信因果。发菩提心」,那不发菩提心怎么行?因为菩提心是大乘佛法最基本的条件,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哪有不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执持名号。正修净业。兼修诸度」,就是兼修六度万行。这个意思,与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一模一样,完全相应,善财童子他就是以执持名号为主修,以六度万行为助修,这在五十三参里面明白显示,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无上的因缘。 底下圆瑛法师特别给我们拈出来,「持名念佛。为善中善。福中福」,他这一段议论是很有道理。初学的人总免不了以为,念这句佛号,怎么会是多善根、多福德?他底下解释得非常好,为什么念这个佛号叫善中善。他举出《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五菩提心」,这一段文在二百一十五页,倒数第三行,《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五种菩提心,第一个叫「发心菩提」。「谓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这是大论的意思,怎么样把大论的意思跟净土持名念佛连起来,使它相应,这一点很要紧。 无量劫以来我们在生死轮回,没有办法超越。无量劫以来,我深深的相信,每一位同修生生世世都修道,或是佛道、或是外道。如果你没有修道的习气,你今天在讲堂就不可能坐上两个钟点,你就坐不住。生生世世所修的,为什么没有成就?要晓得生死这一关,难破!也就是见思烦恼不容易断。我们曾经尝试了无数的法门、无数的方法,都没有办法把烦恼除掉,没法子超越。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深信这个法门,用这个方法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必定能够成就。可是诸位也得要明了,必定成就里面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对于这个法门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境界,都要深刻正确的明了通达才行。所以在今日之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太少,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而往生的人这么少? 像李老师以前跟我讲的,我们台中莲社,念佛的莲友总在二十万人以上,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三、两个而已,这个原因在哪里?一定要把它找出来。《大智度论》里头,五种菩提心都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发心菩提」有了,「伏心菩提」有没有?发心是,我觉悟了,净土这个法门真正帮助我们这一生成就,能够带业往生,你相信,好好的念佛了。你这句佛号能不能把你的烦恼伏住?如果能把烦恼伏住,那准定带业往生。伏心菩提就是《金刚经》讲的「降伏其心」,也就是净土法门里所说的功夫成片,虽然没能断烦恼,可是确实把烦恼伏住了。第二讲「伏心菩提,谓断诸烦恼,降伏其心」,这个重要。所以我们二六时中这句佛号不能间断,才有妄念起来,这句佛号马上就把这个妄念压下去,这个才行,我们才能真正往生,才能与西方世界真正起感应。 我们现在是与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没有感应,一点迹象都没有,不能怪佛菩萨,怪我们自己的烦恼没伏得住。阿弥陀佛常寂光常常照住我们,我们自己有烦恼障,把佛的光明障碍住,所以得不到消息。去了这个障碍,就感应道交。诸位想想,降伏其心是多么重要。六百卷《大般若》,《金刚般若》是纲领,古德特别把它提出来单独流通有他的道理。而《金刚般若》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云何降伏其心」,在此地我们找到答案了。云何降伏其心?信愿执持名号,就能够降伏其心。功夫浅的,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功夫深的,一心不乱,往生方便有余土。 第三种叫「明心菩提」。明心就是开了智慧。伏心是得定,明心是开慧。如果在菩萨位次上说,明心是圆教初住以上,三贤位的菩萨。「出到菩提」是十圣位的菩萨,三贤十圣。「无上菩提」是如来究竟的果位。所以我们单单有那一点发心菩提,不行,那不够用!一定要有伏心菩提才能往生。那就是我们的心,在五欲六尘里面还有没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疑、恶见,有没有这个东西?如果有,往生渺茫得很,这是我跟诸位讲真话。我们的信愿执持名号没有力量,烦恼没有伏住,念佛也只是给来生来世阿赖耶里头下一点念佛的种子,做来生的因缘,这一生没指望,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成了。 如果这一生要想西方极乐世界去得成功,我们这个心在外面五欲六尘上,要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个根断不掉没有关系,要伏得住。这个念头才一起,一句阿弥陀佛马上压下去,心地很安静很平静,不起作用,不生烦恼,这种功夫叫成片。这是带业往生起码的条件。不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我念了就往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没那个便宜事情。这个佛号要把你的烦恼念掉,念掉烦恼才能往生,只念,念不掉烦恼,不但念不掉烦恼,我看一面念,烦恼一面还在增长,那有什么办法?那没法子。要把烦恼给念掉!《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五种菩提,就是从初发心到无上道,这里面分五个阶段,五个阶段为什么都叫菩提?觉心,念念都是觉而不迷。 为什么说这句佛号又是多福德呢?因为这个佛号的含义是无量觉,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句佛号能成就,这个佛号福德还少?这是我们要多想一想。所以这句名号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可是这句佛号一定要具足信愿,才会成为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如果没有深信切愿,这句佛号里面那个善根、福德、因缘就少,少了怎么样?力量就不够,没办法促成我们往生。 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这几句话,是由前面所说的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叫因果相契,感应道交。文成印坏是个比喻。古时候铸印,古时候的印不是刻印,是铸印,这个印都是金属的,有金,多半是用铜印,铜里面掺着有金,是合金,印要怎么做法?先要做一个模子,字刻在模子上,把铜熔化之后倒在模子里,印成了,模子就坏了。印是铸印,不像现在是刻印。这个地方所讲的「印」,这个「文成」就是印成。古人像现在还是如此,特别是陶瓷一类,我们做的瓷器,或者我们造佛像,或者我们用的东西都有个模子。古时候的模子多用蜡做的,有用蜡做的,陶器是用土做的,用蜡的模跟土合起来,合起来之后再烧,这一烧蜡就熔化,蜡上所刻的文都印在泥坏胎上,称之为「文成印坏」。 这句话是比喻,比喻念佛的人在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已往生了,净土这个文,成了,娑婆这个印,坏了。不是说娑婆真坏了,是娑婆你离开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到达了,到达算是成,舍离算是坏,取这个意思。感应道交在先,舍离娑婆往生西方在后。感应道交里面最显著的,预知时至。诸位要晓得,预知时至的期限,有人很短,有的人很长,有些人在往生前几天知道,有些人在前几个月就知道,也有些人在前几年就晓得。愈是时间长,那个心地清净,感应的力量就愈大。我们初祖远公大师,庐山慧远大师,他得的这个消息就很早很早。在很多年之前他就晓得,见到西方依正庄严的境界,所以他就相信决定往生。他在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西方极乐世界他曾经见过三次,他说跟佛在经里面讲的一模一样,他所见到的。 像交光大师,注解《楞严正脉》的,我们在序文里所看到的。他的寿命到了,念佛的功夫也成就了,他病得很重,见到佛来接引,他就跟阿弥陀佛说:佛来接引当然太好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因缘太殊胜也太难得,可惜《楞严经》自古以来注解都注得不够透彻,非常遗憾。他就跟阿弥陀佛告假,他说:我现在可不可以不去,我把《楞严经》的注解注完之后,佛再来接引我往生。阿弥陀佛点点头就答应,告假就答应了。所以交光大师注解《楞严正脉》,是向阿弥陀佛告假,再多住十几年,好把这部经把它注解圆满,他在序文里面写的有这么一段故事。我们想交光大师绝对不是骗人,一定是有这个事实,不是欺骗世人,这都算是知道得早的,感应得早。 下面就是给我们说明感应往生佛来接引这桩的事实。『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阿弥陀佛来了没有?实在讲没来。佛没来,可是往生这个人见到佛了,为什么佛没有来,可是往生的人见到佛?这个我们还得要拿《楞严经》上一句话来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因为佛没有身相,法身无相。如果有相,诸位要晓得,他就有执着,他就有我执,就有法执。他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他怎么会有相?唯有无相,他的身无处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有感,佛立刻就应,这是真实相。 像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经上在在给我们说明,佛说:「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我们看到了,在忉利天宫,也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不但忉利天宫有他,夜摩天也有他,兜率天也有他,化乐天也有他,他化自在天也有他,到处都有他,他没离菩提场,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阿弥陀佛有没有离开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十方世界往生的众生,各个都看到阿弥陀佛来迎接他,这就是「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这个话一点都没错。 所以你临命终时,如果真正是往生,你一定见到佛来接你,或者是见到菩萨来接你。《十六观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有见到西方三圣来的、有见到佛来的、有见到观音来的,或者见到势至来的,或者见到两尊菩萨来的,一定是西方三圣。如果更殊胜的,还见到西方三圣带领着许多诸上善人,那个诸上善人都是你认得的,都是你的同参道友,他们已经往生的,跟阿弥陀佛一道来接引你,一点都不会错,这是真正往生。 现的佛是什么相?就是我们供养的本尊。所以我常常劝勉同修,你们供养佛像自己拜的,供养佛像的,就供养一尊,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现这个相给你看,会跟你很熟悉,我天天拜的果然来了,非常的亲切。因为佛没有相,他随你的心现相,你天天拜,喜欢这个相,到临命终时,佛就现这个相来接引你。所以我们供养的佛像,不能常常换,常常换到临命终时,佛来现相你自己会犹豫、会怀疑,这个时候一起怀疑就糟糕,感应马上就中断了。所以像要供一尊,比你供的像再好的、再名贵的,你也不能起贪心,那个比我这个好,我再换一尊,那就坏了,给你说,你就着魔了,决定不能更换,就是一尊佛像要拜一生,临命终时,佛菩萨就现这个形相来接引你。 『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行人是讲修行人,发愿往生的这个人。往生是心识往生,不是身体往生,我们的身体是去不了的,俗话讲灵魂往生,在佛法里不讲灵魂叫「心识」。为什么说不往而往?因为我们的心非常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华严》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心太大了,心怎么往?所以从心上说,就是从本性上说,没有往。无往无来,无去无来。识有往,识就是神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真的去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从真心上来讲,没有往来,从识心上讲,有往来,万法唯识。「托质宝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住在什么地方?住在七宝莲花当中,住在宝莲里面,莲花化生。这不必细说,前面都曾经讲过。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 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的留意,这是给我们说明,哪些人有资格往生?我们自己够不够资格,够不够条件?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发心求生西方净土,出家可以、在家也可以。这个事情不论你在家出家的,也不论贵贱老少,这个法门是平等的,年岁大的人更应当求往生,年轻的人也不能够疏忽。俗话常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千万不要以为我自己还年轻,我将来的时间还长得很,那就坏了。你跟阎王并没有订合同,我到什么时候才去,没立合同,随时可以去的。所以得闻这个法门之后,就得要认真去干。 『六趣四生』就是讲六道,不但是讲我们人间贵贱老少、在家出家,六道里面的众生,无论是哪一道,「四生」是讲胎卵湿化,这就是把三界之内一切众生统统包括了。『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此地闻佛名,并不只是说我听到人家教给我念阿弥陀佛,这就多劫善根成熟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闻」是讲具足信愿持名,这个才是多劫善根成熟。以我们讲堂来讲,你能够有机会将《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听过一遍,《阿弥陀经要解》这样详细的在一块讨论一遍,这个是闻名。这样研究讨论的结果,你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怀疑都没有了,你的信愿建立了、坚固了,从此以后一心持名,这才叫但闻佛名,这才是真正的多劫善根成熟,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 《疏钞》、《要解》流通得非常的广泛,我们这一次发心再来印,读的人很多,可是诸位想想,这个里面无量的妙义,我们在读诵的时候,是不是都能够把它看出来,都能够发现?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为什么经疏注解摆在面前,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够明达、不能够发明。诸位要晓得,这就是我们的烦恼太重,我们的障碍太多,眼虽然对着经文,耳也听着发音,我们心里头有障碍,还是无法开悟,道理在此地。因此,经论注解又必须要人来讲解,正是佛在《华严》里面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要什么人来说?要一个有修行的人来说,什么人是有修行的人?要一个能够真正把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疑这个烦恼放下的人,才行!这是佛法的难处。 我这几天,今能大师介绍我到台北社会局办了一个老人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办得很不错,这三天给这些老人谈一点佛法,他们非常欢喜,讨论到什么?讨论到人才的缺乏,弘法的人才太少。世间教育常讲,拿过去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十年寒窗」。这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现在教育的期限比从前还要长,从六、七岁到二十几岁大学毕业,培养世间一个人才,花上十年能成就。佛门里面需要的人才,跟世间人才条件不一样。佛门里面的人才要什么?要不要名、不要利的,你们想想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名闻利养统统能放得下的,这样的人在佛法上修学十年,可以成为一个法师。世间人训练十年,他也是有名有利,他要名要利,那种人好找。名闻利养统统都不要的,这个人难找。这是今日之下,佛法的师资普遍的缺乏。 这些关系众生的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有福报,这些人就出现了,不要名闻利养的。那是什么人?佛菩萨再来,他又示现到人间来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印度,他是古佛再来,《梵网经》上说得很清楚,他已经来了八千次,他是古佛再来的,示现把名闻利养统统丢掉,他来说法,他有成就。所以不是再来人,难,太难太难!这个事情不是世间人能办的,那就是要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不是世间人能办得到。众生有福,再来人很多,就来了,众生没福他就不来,为什么?他来了也没用处,所以就不来了。所以这个地方,闻名就是多劫善根成熟,我们要晓得怎么个闻法。 由此可知,我们讲堂里面讲这两部注解,莲池大师跟蕅益大师两部注解,不容易,非常非常的希有。其他的我们不说,单单讲修念佛的同修们,他在一生当中,曾经有几次听到过一部完整的《弥陀经疏钞》跟《要解》?开经偈里面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是真的不是假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诸位要晓得,你今天听其他的经,即使听了一部完整的《华严经》不足以为奇,为什么?那是给你种一点善根福德,是不错,你未必能往生,未必能够证果,换句话说,不能解决问题。《弥陀经疏钞》、《要解》听了之后,断疑生信,求生净土,他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要特别特别注意到的,真正明了通达,建立念佛堂来念佛,专修净业,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解【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这是前面讲过,『五逆十恶』,只要他一回心,回心转意就是善人,就是善根成熟。这与他过去生中的善根有密切的关系,否则的话,他是不会回心转意。那个回心转意很难!在临命终时,一听到佛名,人家一劝告,马上就回头,毫不犹豫,这是善根成熟,是善根现前。 解【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这几句话太要紧了,非常非常重要。有一些人对于这个法门信心不坚、愿也不切,存着有怀疑,怕持名力量还不够,还要加一点禅在里头,或者加一点密在里面,禅净双修,净密双修,还要禅密净三修,那麻烦就大了!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不必更涉观想参究』,这个话是斩钉断铁的给我们说,一丝毫犹豫怀疑都没有,极力的劝我们,就是这句佛号念到底。你看,这个法门多么的简易,简单容易,直捷了当。你得要信才行,如果你要不信,那就没法子。所以最要紧的是要相信。 我们是不是把这个事理真的搞清楚了。如果没搞清楚,我奉劝诸位要把《疏钞演义》跟《要解》多多的研究几遍。一遍是不够的,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四十遍是愈多愈好,事理透彻明了了,你这句佛号就死心塌地了。你要问,我用功到底要多久才能成就?经上说「若一日到若七日」,你看看,多快!难,难在哪里?难在建立信心,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培养你的信心,来了解这个道理,真正走路,快得很,这个法门知难行易!你们想想对不对?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有七天成就的,找不到!唯独这个法门七天能成就。上根人一天就得一心不乱,中根的二、三、四天不定,下根的七天也能够证得,这话说得多明白。或者是上根的证得理一心不乱,中根的证得事一心不乱,下根的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永明祖师说得好,「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落空。我们为什么不干? 我们自己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于是乎死心塌地,绝对不搞第二样东西,打闲岔了,耽误了自己的功夫。觉悟之后,就决定不会再给自己添麻烦找障碍,不会的,只有一天一天把自己的障碍消除。因此我们在自己的道场,都是老同修,我们大家在一块认真的来干,对那些初学,刚刚入门,当然我们还是要用一点善巧方便来接引。为什么?因为一下给他说这个法门,他不能相信。那个不能相信是应该的,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我们自己也搞了三十多年,才死心塌地的相信这个法门,叫人家一上来就相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个地方要明了,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千万不要再掺杂其他的法门,这叫真信。下面大师告诉我们,这底下的几节都极其重要。 解【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 闻,为什么就能信?真正把道理、理事都搞清楚了,我们才相信它。如果理事没搞清楚,我们不相信,我们还会以为这部经比不上那些大部经。《华严》、《法华》称为经中之王,一乘了义,《阿弥陀经》怎么能比得上它,这是什么?没搞清楚。这些年来我们算不错,我们把《华严》也搞得差不多了,《法华》我们也曾经讨论过,这才发现这部经原来是《华严》、《法华》的精髓,才认清楚了,这就是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把一乘了义经典统统摆开来说,细细比较一下,这个好,真好,果然不错,我们才能选择,这个时候才真正相信。信了以后,马上就发愿,你看愿一发,第一个现象是放下万缘,真有愿了,真的准备到西方世界去了,这娑婆世界一切统统放下了,不必去理会它了。换句话说,对娑婆世界一切的一切,那个心都淡了,不再去计较了、不再去执着了。换句话说,在娑婆世界真正能做到随缘、随顺,不会再去攀缘,随缘度日,一心一意准备往生。所以,你就有愿了,这愿是真的愿。愿一有,『乃肯执持』,我们二六时中这句佛号不会间断了,就不会间断。 所以在今日之下的念佛堂,当然最理想的念佛堂就像庐山远公大师一样,每一个人都是「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都是这样的。他们对于这些事理因果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家志同道合一同来共修,这是最理想的,那就是天天精进佛七。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一面研经一面修行,每天有两个钟点在研究经,有几个钟点在念佛,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今日之下,我们只办念佛堂,大家在一块念佛,刚刚前几天不错,念得好,时间久了之后,愈念愈烦恼。古人常讲:「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就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就化云烟。」到后来变成老油条,不相信了。念佛堂也是如此。我也看了不少念佛堂,开头是满不错,到后来的时候,里面也有争的、也有吵的、也有闹的,到最后就是不了了之。为什么原因?每一个人的私心没有去掉,他放不下,放不下就有争执,有争执就起烦恼,有烦恼就破坏道场,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道场不能不讲经,讲经是叫你明理,换句话说,讲经就是维持大众秩序,是这么回事情。不讲经,这个秩序就没人维持,很难很难维持。 从前印光大师,他行,他那个道场,行。为什么?他自己德望能把大众伏住,真正要有那么高的德望才行。老法师走了之后,底下人德望没有他那么高,所以这个道场一天一天的衰下去。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果不细细的来探讨经疏注解,以求明达事理的真相,帮助我们起信、发愿、修行,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远方的同修,不能够在一起研究讨论,我们用电视录相带跟录音带来帮助他,这个帮助只能帮助一小部分,为什么?如果他有疑问,他没有办法立刻提出来,来叫我给他解答,只可以说聊胜于无,比没有人帮助要好一点。这是我们在目前,对于远方的同修也只能够尽到这一点心力而已。 解【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这就说了,你虽然是听了,听了怎么样?你不相信,或者是信了,信了你现在还不愿意往生。大概娑婆世界还过得满舒服的,现在还不想去,那就等于不闻一样,有什么两样?虽然阿赖耶里头种了净土的种子,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只能够为他生他世修净土的因缘而已。我想这也不是我们同修所愿意的,既不是所愿意,我们这个信愿行三资粮在现前就必须要具足,这一生才有决定性的成就,再不要等到来生了。我想将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莲池海会,又在那里见面,见面还是老同参,这是一桩非常可喜之事。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