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四章(1984)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八面,倒数第三行。 解【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前面我们讲过三慧里面的闻慧,同时也特别跟诸位同修提示过,这几段注解非常重要。因为就这句名号里面,不但具足戒定慧三学,同时也具足大乘菩萨法里面的闻思修三慧。由此我们就明了,经疏要不认真的来讨论,是决定不行的。为什么?我们平常念这句阿弥陀佛,你仔细去想想这里头有没有戒定慧?有没有闻思修?如果没有戒定慧,没有闻思修,难怪佛号不得力。如果这句佛号里头具足三学、三慧,他有定,就能断烦恼;他有慧,就能破无明;他要有三慧,他就能够得事事无碍。所以这句佛号他念得才成功,才能够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六字洪名就统统把它念断了,念成无上正等正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因此这些开示的地方,我们就要特别留意了。 『执』就是执着,佛法虽然常讲破分别执着,为什么又要教给我们执着?诸位一定要晓得,这是对初学说的,初学说是离一切分别执着,那是办不到的,没有法子离一切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就要择善固执。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再没有这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来得纯善,这善是纯善。所以,执持名号是真正的纯善,『持』就是保持。底下讲『念念忆佛名号』,这一条很难做得到。「念念」是讲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我们心里面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忘掉,就像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为什么说是『思慧』?因为念念六字分明,念念觉而不迷,所以它是属于思慧。这个里面有事持、有理持。旁边有个小注说「可订久讹」,订是订正,修正的意思,讹是讹错。这个意思就是说有许多人把这个意思会错了,以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可以不必探讨教理。换句话说,与圣教不相干,就好像是禅宗里面讲不立文字,经教都不要了。佛门里面讲,只要执持一句名号,其他的经论也都不要了,那就错了。要晓得无论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经论里面所讲的道理。说老实话,我们今天对这部经、这个注子,能够看出一点门道来,还不是得力于《华严经》?过去我们所研究的这些大经大论,我们今天才能够在这部经注里面,看出一点门道。如果过去没有这些大经大论的基础,我们今天念这个,摆在面前也看不出苗头出来,这是给我们提出警告。 这个『事持理持』就很重要了。刚才讲,我们开端择善固执,这是「事持」。可是经教里面一定要我们离一切分别执着,我们现在功夫不到。离一切分别执着,这句佛号还是念念相续,那就是「理持」。事持是事一心不乱。所以执持名号可以成就念佛三昧,就是可以得定,可以断烦恼障,可以证得事一心不乱。到这个时候再把执着撇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到这个时候我们要问了,这句佛号念不念?还是念。为什么要念?这个时候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会不念的,那个就进入到「理持」。虽然念这句名号,晓得这句名号「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执着有一个能念的我,也不执着所念的阿弥陀佛,亦无当中这个名号,所谓是三轮体空,这个念法就可以破根本无明,证得理一心不乱。 可是诸位一定要明了,我们念佛这个功夫是有层次的,是有一个程序的。如果我们要想躐等,那就得要犯大的过错,恐怕不会有成就。好像我们读书一样,一定是从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循序渐进。一上来就是理持,给诸位说,那大概都是些再来人,决不是平常人。我们一般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循着顺序。执持名号对我们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关于事持与理持,大师底下给我们解释: 解【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 完全是从事相上说的,你相不相信我们现前这个世界,相信。我们示现在现前的世界,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是一样的实在,一点都不假,完全相信这事。 解【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达』是通达,没有在理性上通达,就是理没悟,但是这个事我们相信。 解【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这个是事持。所以纵然不晓得宇宙人生的实相,就是真实相,没有关系。那个真实相是什么?真实相是心造万法,就像《华严经》里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偈子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会读诵,但是这个境界你没有能够契入,所以这首偈是如来与大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 如果是我们的境界,诸位想想,你一切的烦恼都没有了,你怎么会烦恼?你如果有烦恼,那你决定没有到这个境界。如果真正到这个境界,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心识所变,你在这个里面决定没有取舍,决定没有苦乐,你的心一定是清净平等,有如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你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个时候念佛那就是「理持」。所以圣人境界不是我们境界,我们今天必得要就事论事,深深的相信自己,我们有这个信心,我们信得过、不怀疑。我们有这个愿力,而阿弥陀佛也有弘愿,我们都从事上说,他老人家既然发这个愿,十方世界只要有执持名号,信愿求往生的,临命终时他一定来接引,我们只要信得过这些事,这一生我们信愿念佛,决定不落空。末后『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这是个比喻,比喻一个孝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怀念着母亲。所以这就是思慧,属于事持。 解【理持者。】 这个就是明了诸法的实相。 解【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这个是理持。理不离事,理要离开事,这个理就落空,那就不如事持。事持确实能往生,功夫好的能够生方便有余土。理持如果离开了事,离开事他不念了,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不念就是念,那坏了!那不念是真不念,不是说不念就是念!诸位要懂这个道理。所以有许多人恶取空,稍稍涉及一点《般若经》,于是起了狂慧,一切都落到空,把一切事都废弃掉,这样的人这叫邪知邪见,不但没有成就,必定要堕落。所以凡是一个明理的,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这是讲理持,绝不废事,离了事就没有理。我们执着事,我们不明理,这个可以,这个是事实。明了理决定有事,明了理,废弃了事,这是邪知邪见,这个对于理是根本不明。 我们今天读这段经文,这段经文也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今天信,这是信圣言量,是佛菩萨、祖师为我们宣说的。所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西方世界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真心本具的,世界与佛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这个现就是造,「心造」就是心能变现。由此可知,十方世界依正庄严就是自己。诸位如果在这个地方真的体认到,真的证实到,确确实实是这么一桩事情了,这个境界就叫做证得清净法身。你要是到这个境界,你自己就明了,你的功夫已经到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不乱。你现前就得大自在,就得真正的解脱,现前就得到了。换句话说,你的生死已经了了,决定没有生死。为什么?那个生死轮回都是自性变现之物。哪里还会有生死轮回?所以这个境界我们只有信圣言量,决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千万不可以误会。经上所讲的话,此地是祖师所说的,祖师是依经所讲的,句句真实。 我们这个法门怎么修法?这是讲理持的人。「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自心变现的。净土是自心变现的,阿弥陀佛是自心变现的,这句佛号也是自心变现的,无有一法不是自心变现的,正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自己变现的万德洪名,为自己「系心之境」。这一句,正是像《金刚经》上所说「应云何住」。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我们这个心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本经与《华严》都是一个答案,你把这个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上。「令不暂忘也」,不能够一剎那把它忘掉了。所以,这句佛号能够降伏烦恼,那就是「云何降伏其心」,念佛就能够降伏其心。心安住在哪里?安住在佛号上就行了。 由此可知,理确确实实不废事,可是意境大大的不相同,为什么?事持的时候,虽然也是这句名号降伏妄心、降伏妄想,也是心安住在这个佛号上,可是他有分别执着,他不自在,理没有贯通。到理持的人,他得大自在。这个境界正是《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入了这个境界,那真正是无处不自得,正是禅家所说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所以这个境界的受用那确实是不一样的。 像这个境界,我们都得要一层一层向上提升,何况我们现在还没有悟理,理还没有悟,也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还没有证得。即使是明心见性了,这句佛号还是二六时中净念相继,这个佛号决定没有中断的时候。如果有中断,诸位想想,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还是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那个上善是指等觉菩萨,后补佛,他们还是一句阿弥陀佛,二六时中都不间断,你就可想而知。底下这是讲期限: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 这个法门我们也曾经讨论过,确确实实是属于知难行易。知难,经上讲得很清楚,难信之法。若不是难信之法,怎么能够劳累十方诸佛来帮助流通。难信之法,十方诸佛说难,难!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难,真的难!知难。行怎么样?七天就能成功、就能往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看到,七天往生的人真有,不是假的。净土法门里面的打佛七,就是根据这一段经文来的。由此可知,佛七它的成就,就是我们这个佛七真正有了成绩。如果把成绩分做甲、乙、丙三种,甲种的成绩就是得理一心不乱,乙等的得事一心不乱,丙等的得功夫成片。如果你在这七天,要是真正得到成就,你的往生就自在,喜欢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纵然我这个世间的寿命还没尽,我现在想去也行,佛也来接引你,帮助你提前往生。 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宋朝莹珂法师,那就是这个例子。他念了三天,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以后我来接引你。这叫做感应,把佛念来了。他自己告诉佛:我这个劣根性很重,烦恼很重,禁不起诱惑,很容易造罪业,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老人家往生。阿弥陀佛就答应了,说好,这样子好,三天以后来接你,他三天以后往生。从念佛到往生六天。他那个功夫是功夫成片,给诸位说,不是到一心,如果要到一心,那他就可以安安然然再度过十年,为什么?他不会乱,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了。他是功夫成片,而且功夫成片这个力量是刚刚得到,并不是很深的功夫成片。很深的功夫成片,也不会被外境所乱。这就是说明这个法门容易,行易,知太难了,信太难,难信之法。这一段是讲修慧。大师在底下告诉我们: 解【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像刚才我们举的莹法师的例子,他就属于中根,他念三天才念到成片,成片是相似的不乱,就能够带业往生。所以同修们乐意利用这个场所,每个星期天大家在一起念佛,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讲堂讲这部经,我们又肯发心来做,解行相应,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纵然我们念不出成绩;换句话说,连丙等都不及格,可是怎么样?是干了、是念了,虽然分数不及格,总还有一分、两分。六十分及格,我们还有个十分、二十分,总得要努力的去干,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一段时期,我们把这部经疏多讨论几遍,这个很重要。为什么要多讨论几遍?那个难信之法,你信了,这是要在讨论经疏上,信心才能建立。这个法门的理事真正搞明白、真懂了,没有怀疑了,死心塌地修学这一门,什么妄想妄念都没有了。 所以有几位同学来跟我说,来问我,我走的路子是哪一条路?你打算怎么个修法?依据什么样的理论与方法?我告诉大家,我所依的是莲池大师的《疏钞演义》,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的《文钞》。莲池是蕅益的老师,这三位都是净土宗的祖师,距离我们都不远,莲池大师距离我们大概是五百年的样子。而印光大师是我们最近的一代祖师,民国初年。我们依据这三大师的教诲,深信不疑,这一生决定成就。念佛人既然是真正发心了,决志在一生当中求取净土,这个世缘要放下,不必要斤斤计较了,要随遇而安,随缘度日。在哪里都好,在哪里都一句阿弥陀佛,念念相续。不但是世间这一切万缘要放下,出世间的佛法也要放下。 接引初机,人家来邀请,法师,你给我讲个什么经,我就给他讲个大意。如果要我好好去准备讲那部经,我没有时间,我要念阿弥陀佛。所以我早就说过,人家请我讲经,我讲什么经?讲我过去所讲过的经,为什么?不要准备,拿到本子就讲,接引初机。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干的人,你要叫我给你讲经,我就给你讲《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其他的我都不讲,为什么?浪费时间!那种谈玄说妙对于我们修行帮不上忙,反而分心。我们今天要求的是一心不乱,怎么能分心?所以说一定要专一。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在一堂,诸位都是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否则的话,你不会到这个讲堂来,你不会在如来一代时教当中碰到这部经,你遇不到的!特别是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真正是救度一切众生,救苦救难,救自救他,唯独这个法门。其余的法门不是不好,不容易成就,非常非常之难。唯独这个法门,我们今天大家在一起,共同来研讨、共同来修学、又共同来流通,这真正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 总而言之,念佛没有别的诀窍,只要专心。专心就一定要放下万缘,心里有许多牵挂,我们的心就不专,一定要放下万缘,就是要能放下、肯放下。真正具足了信愿,真信、真发愿,念佛的功夫浅深久暂统统能往生。前面我们读过,《要解》上说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你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你念佛功夫的浅深」。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要争取的是什么?争取的是西方世界品位的提高。那就是要勤念、要多念、要努力的去念,而且要随时随分劝勉一切人大家都来念,这是善根福德因缘自自然然就增上。圆瑛法师讲义里面有一段文,在二百二十一面第二行,这一段文里面,那就是其他经典里面讲克期念佛,时间长短它也不一定。这一段文诸位自己可以去做参考。我们今天学《阿弥陀经》是以本经为标准。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 这个一段很要紧。 解【持至伏除烦恼。】 这个伏与除,『伏』是伏思惑,『除』是除见惑,这就是事一心了。 解【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 这是事一心里面最高的品位。这几句话如果我们以小乘人的断证,那就非常的清楚。伏除烦恼是小乘的须陀洹,见道位。讲「除」就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他断尽了,他除了这个烦恼。可是他还有三界九地八十八品思惑没断,他伏住在那里,没断,这个境界才是事一心。由此可知,这个事一心初初证得,就等于小乘须陀洹果。我们要是一般来说,通途来讲,位不退。即使是不往生,他不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证阿罗汉果。他这个念佛人的功夫等于小乘须陀洹。事一心最高的,就是把思惑也断尽,跟小乘阿罗汉相等。如果从这地方来看,事一心里头一共有八个位次,从须陀洹到四果罗汉七个位次,须陀洹上面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一共是有七个位次,这就说明事一心不乱有浅深次第不相同。理一心是明心见性了。 解【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这一点要注意,这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是属于理一心。理一心里面的层次,如果我们从《华严经》上来看,那他的地位就多了,圆教初住菩萨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理一心。一直到等觉菩萨还叫理一心,理一心有四十一个层次,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叫理一心不乱。由此可知,理一心里面浅深次第差别也是很大很大的,都叫理一心。由此可知,同样都证得理一心的人,其实他们的境界相差还是相当的悬殊。事一心、功夫成片,类此可知。 什么叫功夫成片?完全是伏烦恼,没除。见思烦恼统统伏住,并没有断掉,这就叫功夫成片。由此可知,我们念佛功夫与教下所讲的理论,并不相违背。没有离开教理,离开教理那是盲修瞎练。这个地方诸位特别注意到,大师提出来说『不论事持理持』。由此可知,无论你用哪个方法都是要从断证功夫才能下个评断。事持,能够持到事一心,也能够持到理一心。我们一开头从理上下手,那就是对于理论完全通达了,我们来修念佛法门,这个功夫层次还是一样的,一定是先伏除烦恼,然后断见思烦恼,然后破尘沙无明,破根本无明,一样的!还是要经过这些层次,程序的。底下这两句是讲他的境界: 解【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这是真修。所以你自己平常想,我这个念佛功夫是不是到一心不乱?如果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你烦恼断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会起贪、瞋、痴、慢、疑、邪见,不会起这些妄念。我们在境界里面还有贪心,逆境里头心里还不高兴,还有瞋恚心,你没得一心,没有得事一心,得事一心的人没有。顺境里面他没有贪爱之心,逆境里头没有瞋恚之心,这个人是得事一心不乱,所以这两句是勘验我们自己的功夫。如果我们在顺境、逆境还有这个念头起来,这一起来马上一句佛号就把它压下去,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这一念才起来,阿弥陀佛压下,心又恢复平静,给诸位说,这是功夫成片,这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需要提起佛号,自自然然就没有,在境界里头心开意解。所以是见惑、思惑统统断掉,它不会再叫你分心了。 『理一心不为二边』,就是不为二边所乱,这是圆教初住位,法身、般若、解脱都证得了一分,法执破掉了。事一心就破我执,理一心是破法执,这个境界拿现在的话来说,超越了相对。相对的世间他超越了,这个时候的心才到真正的清净,一尘不染。一心不乱它的境界,我们一定要明了,不能够误会。也许我们自己到心很清净了,大概我是到一心不乱。你们想想有没有到一心不乱?我到一心不乱了,还有我执,连事一心都没到。充其量是功夫成片,我执没破。 真正到了理一心,他的境界就是自自然然的,那个菩提心现前。真诚、清净、慈悲,对一切众生完全是平等的,这个是理一心,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不是勉强的。为什么?理一心见到本性,本性的性德现前了,性德就是平等的,就是清净的、就是慈悲的。所以菩提心里面讲至诚心,真诚,一点虚假都没有。深心具足了万善万德。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念念都是普度一切众生,完全没有一念是为自己,没有,即使是上求佛道也是为一切众生。为什么上求?为一切众生上求,没有一念是为自己。这个境界自自然然现前,那是理一心不乱,这种境界尚未现前的时候,我们就晓得我们境界没达到,还要继续不断去努力。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段是讲殊胜的果报。前面既然有修因,修因后面一定结果。这一段也是说明临终的时候除障碍,一切障碍都没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与圣众来迎接你。后面讲心不颠倒,『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是什么?这是大福德。我们一生当中修福,就希望修一个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那你就决定往生了。为什么?临命终时如果心不颠倒,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最怕的就是临命终时颠倒,就像病到痛苦的时候,连家亲眷属都不认得,病得糊里糊涂的,佛号也听不进去,甚至听到佛号就讨厌,要排斥了,那个事情就麻烦大!这个我们见到很多,平常是个念佛很精进的人,到了临命终时,劝他念佛他发脾气,给他助念,他恨透了,要把人赶走,这不得了!那就是临终的时候障碍现前了。所以我们一生在世间,要存好心,做好事,宁愿吃亏,不要占人家的便宜,求个什么?求个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俗话常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夜半不怕鬼敲门。亏心事做多了,到临命终时,受良心责备,他就颠倒错乱,一切善法到这个时候都不相应,那个麻烦就大了。我们人生在世,数十寒暑,吃一点亏算什么?这一生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有多大的受用,眼前就算吃一辈子亏、吃个几十年亏,那算得了什么!眼前不肯吃亏,不肯让人,结果是吃了大亏。这是我们要深深记住的。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解【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这是经里面讲的「是人」,就是指一个真正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这个人。也就是前面讲,或者他是事持,或者他是理持,理不离事,这是诸位特别要记住。事里面不见得有理,理里面是一定有事。要是念到一心不乱,这个人寿命到了,寿命到的时候,他这个信愿持名能感,有感应,阿弥陀佛的弘愿他就应,于是就感应道交。所以大师在此地说,只要你『不为见思所乱』,这句话实在讲是非常之重要。要在我们什么?就在我们平常,就在我们现前,我们现前一天到晚,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要被见思所乱。这个重要,这个叫真正修行。如果诸位能够提起这个警觉心,你的佛号当然就得力。 所以见思惑要搞清楚,我们过去曾详细的讲解过,这个十种,五种是见惑,错误的见解。要晓得,见惑是错误的见解,见解上的迷惑。第一个是「身见」,把身体当作自己,这是错误的。第二个是「边见」,边见就是相对的两边。譬如空有,空是一边,有是一边。是非、邪正都是边见。执着在一边都是错误的。第三种叫「见取见」,第四种叫「戒取见」,这两种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这是见解上错误。见取见是在果报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在修因上的成见。第五种就是「邪见」,邪见里面最严重的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菩萨的真实语,那是邪见,这个自己一定要吃亏的。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活当中,要远离这五种错误的见解。 思惑,第一个是「悭贪」。悭是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舍不得放下,自己没有的又想贪得,这是大病。第二种是「瞋恚」。第三种「愚痴」,所谓愚痴,就是对于真妄邪正不能辨别,没有能力辨别,把真的当作假的,把假的当作真的。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绝对真实,他把它当假的。这个世界是虚妄的,纵然活上一百年,将来你死了,没有一样能带去,可是你一口气不断的时候,你还是把它当真的,断气的时候还是依依不舍、还放不下,那就没法子了。所以要晓得哪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个应该放下,哪个我们应当要取法的,统统明达,这叫智慧。不能辨别邪正、是非、真妄、利害,那是愚痴。 在佛法里面,你认为净土是老太婆的教,禅与密那个才能成就,那是愚痴。你不晓得一切法门到最后统统归到净土,不归净土不能成正等觉。《华严经》说得那么清楚,要觉悟!所以一生当中能够认识净土法门,选择净土法门,谈何容易!还有「傲慢」,这也是很大的烦恼,对人一定要恭敬、要谦虚,要破除傲慢。对于圣教决定不怀疑,特别是对净土。 这是在我们生活当中要训练,远离见思烦恼,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我们在现前,我们的心就不颠倒,我们临命终时心不会颠倒,现在不颠倒。如果现在颠倒错乱,临命终时想不颠倒,不容易,真正不容易。不颠倒,现在就不颠倒。要学不贪、不瞋、不痴,自谦敬人,具足清净信心,信净土法门,我们现在就不颠倒了。自己如果真的心不颠倒的时候,给诸位说,你现在自己就有把握往生,这个多自在,就有把握。换句话说,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消息往来了,自己一定具足信心。所以心不颠倒要特别注意的,不能说等到临命终时心不颠倒,现在就要心不颠倒。这样才能『感变化身佛』,阿弥陀佛化身来迎接你,观音、势至还有诸上善人都会陪着阿弥陀佛一道来接引你。所以平常你要多劝人念佛,如果你劝的那个同学他往生了,将来你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他会跟着佛一道也来接引你,你一看,某人某人都在那里,会显得格外的亲切。像当年庐山莲社那一百多个人,有先往生的,有后往生的。后往生的都见到先往生的跟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道来迎接,你想想这种情形多么的亲切。 『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这也是在我们现前就要做到的。「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面的富贵,决定没有贪恋,不颠倒。三界里面的苦难,决定不瞋恚,不怨天尤人,所谓是逆来顺受,要保持我们自己身心在这个境界里面求得清净,也正是三皈依里面所讲的觉正净。我们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定要念念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样三界之内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都不沾染,绝不颠倒,那怎么会没有把握往生? 功夫浅的生同居土,功夫深的生方便土,决定生这两种净土。这两种净土的条件,就是我执要是破了,见思烦恼断了,得事一心的,这是生方便有余土。见思烦恼没断,都是伏住的,是生凡圣同居土。他往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这四个字「心不颠倒」。我们要特别记住,现在就要去做,等到临命终时想做就来不及。这是真正教给我们往生,临终除去一切障碍,如入禅定,没有病苦。希望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从现在起就要发心,向这个目标去修行、去努力。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