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12--华严经解分04贤首品之一
五时佛经串讲12--华严经解分04贤首品之一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贤首品之一。请大家先看本品的经文: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应谛听,彼诸功德不可量,我今随力说少分,犹如大海一滴水。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
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
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
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
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
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兴集大供养;若能兴集大供养,彼人信佛不思议。
若常信奉于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
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
若得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则能远离恶知识。
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若能修习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
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
若能发起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则得生在如来家。
若得生在如来家,则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则得信乐心清净。
若得信乐心清净,则得增上最胜心;若得增上最胜心,则常修习波罗蜜。
若常修习波罗蜜,则能具足摩诃衍;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
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若见如来体常住,则能知法永不灭。
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得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若能开演无边法,则能慈愍度众生;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
若得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若能爱乐甚深法,则能舍离有为过。
若能舍离有为过,则离憍慢及放逸;若离憍慢及放逸,则能兼利一切众。
若能兼利一切众,则处生死无疲厌;若处生死无疲厌,则能勇健无能胜。
若能勇健无能胜,则能发起大神通;若能发起大神通,则知一切众生行。
若知一切众生行,则能成就诸群生;若能成就诸群生,则得善摄众生智。
若得善摄众生智,则能成就四摄法;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
若与众生无限利,则具最胜智方便;若具最胜智方便,则住勇猛无上道。
若住勇猛无上道,则能摧殄诸魔力;若能摧殄诸魔力,则能超出四魔境。
若能超出四魔境,则得至于不退地;若得至于不退地,则得无生深法忍。
若得无生深法忍,则为诸佛所授记;若为诸佛所授记,则一切佛现其前。
若一切佛现其前,则了神通深密用;若了神通深密用,则为诸佛所忆念。
若为诸佛所忆念,则以佛德自庄严;若以佛德自庄严,则获妙福端严身。
若获妙福端严身,则身晃耀如金山;若身晃耀如金山,则相庄严三十二。
若相庄严三十二,则具随好为严饰;若具随好为严饰,则身光明无限量。
若身光明无限量,则不思议光庄严;若不思议光庄严,其光则出诸莲华。
其光若出诸莲华,则无量佛坐华上;示现十方靡不遍,悉能调伏诸众生。
若能如是调众生,则现无量神通力。
若现无量神通力,则住不可思议土,演说不可思议法,令不思议众欢喜。
若说不可思议法,令不思议众欢喜,则以智慧辩才力,随众生心而化诱。
若以智慧辩才力,随众生心而化诱,则以智慧为先导,身语意业恒无失。
若以智慧为先导,身语意业恒无失,则其愿力得自在,普随诸趣而现身。
若其愿力得自在,普随诸趣而现身,则能为众说法时,音声随类难思议。
若能为众说法时,音声随类难思议,则于一切众生心,一念悉知无有余。
若于一切众生心,一念悉知无有余,则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于生死。
若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于生死,则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则获灌顶大神通,住于最胜诸三昧。
若获灌顶大神通,住于最胜诸三昧,则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
若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则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
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
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见闻听受若供养,靡不皆令获安乐。
彼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无缺减,十善妙行等诸道,无上胜宝皆令现。
譬如大海金刚聚,以彼威力生众宝,无减无增亦无尽,菩萨功德聚亦然。
或有刹土无有佛,于彼示现成正觉,或有国土不知法,于彼为说妙法藏。
无有分别无功用,于一念顷遍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无量方便化群生。
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佛道,转正法轮入寂灭,乃至舍利广分布。
或现声闻独觉道,或现成佛普庄严,如是开阐三乘教,广度众生无量劫。
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
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
严净不可思议刹,供养一切诸如来,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限。
智慧自在不思议,说法言辞无有碍,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华严三昧力。
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现难思刹。
彼一尘内众多刹,或有有佛或无佛,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
或复有成或有坏,或有正住或傍住,或如旷野热时焰,或如天上因陀网。
如一尘中所示现,一切微尘悉亦然。
此大名称诸圣人,三昧解脱神通力,若欲供养一切佛,入于三昧起神变,
能以一手遍三千,普供一切诸如来。
十方所有胜妙华,涂香末香无价宝,如是皆从手中出,供养道树诸最胜。
无价宝衣杂妙香,宝幢幡盖皆严好,真金为华宝为帐,莫不皆从掌中雨。
十方所有诸妙物,应可奉献无上尊,掌中悉雨无不备,菩提树前持供佛。
十方一切诸妓乐,钟鼓琴瑟非一类,悉奏和雅妙音声,靡不从于掌中出。
十方所有诸赞颂,称叹如来实功德,如是种种妙言辞,皆从掌内而开演。
菩萨右手放净光,光中香水从空雨,普洒十方诸佛土,供养一切照世灯。
又放光明妙庄严,出生无量宝莲华,其华色相皆殊妙,以此供养于诸佛。
又放光明华庄严,种种妙华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香庄严,种种妙香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末香严,种种末香聚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衣庄严,种种名衣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宝庄严,种种妙宝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莲庄严,种种莲华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璎庄严,种种妙璎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幢庄严,其幢绚焕备众色,种种无量皆殊好,以此庄严诸佛土。
种种杂宝庄严盖,众妙缯幡共垂饰,摩尼宝铎演佛音,执持供养诸如来。
手出供具难思议,如是供养一导师,一切佛所皆如是,大士三昧神通力。
菩萨住在三昧中,种种自在摄众生,悉以所行功德法,无量方便而开诱。
或以供养如来门,或以难思布施门,或以头陀持戒门,或以不动堪忍门。
或以苦行精进门,或以寂静禅定门,或以决了智慧门,或以所行方便门。
或以梵住神通门,或以四摄利益门,或以福智庄严门,或以因缘解脱门。
或以根力正道门,或以声闻解脱门,或以独觉清净门,或以大乘自在门。
或以无常众苦门,或以无我寿者门,或以不净离欲门,或以灭尽三昧门。
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随诸众生心所乐,悉以方便而满足;
随诸众生行差别,悉以善巧而成就。如是三昧神通相,一切天人莫能测。
有妙三昧名随乐,菩萨住此普观察,随宜示现度众生,悉使欢心从法化。
劫中饥馑灾难时,悉与世间诸乐具,随其所欲皆令满,普为众生作饶益。
或以饮食上好味,宝衣严具众妙物,乃至王位皆能舍,令好施者悉从化。
或以相好庄严身,上妙衣服宝璎珞,华鬘为饰香涂体,威仪具足度众生。
一切世间所好尚,色相颜容及衣服,随应普现惬其心,俾乐色者皆从道。
迦陵频伽美妙音,俱枳罗等妙音声,种种梵音皆具足,随其心乐为说法。
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彼亦如其差别法,随世所宜而化度。
众生苦乐利衰等,一切世间所作法,悉能应现同其事,以此普度诸众生。
一切世间众苦患,深广无涯如大海,与彼同事悉能忍,令其利益得安乐。
若有不识出离法,不求解脱离喧愦,菩萨为现舍国财,常乐出家心寂静。
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于诸欲乐无所受。
菩萨示行十种行,亦行一切大人法,诸仙行等悉无余,为欲利益众生故。
若有众生寿无量,烦恼微细乐具足,菩萨于中得自在,示受老病死众患。
或有贪欲瞋恚痴,烦恼猛火常炽然,菩萨为现老病死,令彼众生悉调伏。
如来十力无所畏,及以十八不共法,所有无量诸功德,悉以示现度众生。
记心教诫及神足,悉是如来自在用,彼诸大士皆示现,能使众生尽调伏。
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譬如莲华不著水,如是在世令深信。
雅思渊才文中王,歌舞谈说众所欣,一切世间众技术,譬如幻师无不现。
或为长者邑中主,或为贾客商人导,或为国王及大臣,或作良医善众论。
或于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众宝藏,或作宝珠随所求,或以正道示众生。
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有资身具,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
不作逼恼众生物,但说利益世间事,咒术药草等众论,如是所有皆能说。
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
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在山林自勤苦,或露形体无衣服,而于彼众作师长。
或现邪命种种行,习行非法以为胜,或现梵志诸威仪,于彼众中为上首。
或受五热随日转,或持牛狗及鹿戒,或著坏衣奉事火,为化是等作导师。
或有示谒诸天庙,或复示入恒河水,食根果等悉示行,于彼常思已胜法。
或现蹲踞或翘足,或卧草棘及灰上,或复卧杵求出离,而于彼众作师首。
如是等类诸外道,观其意解与同事,所示苦行世靡堪,令彼见已皆调伏。
众生迷惑禀邪教,住于恶见受众苦,为其方便说妙法,悉令得解真实谛。
或边咒语说四谛,或善密语说四谛,或人直语说四谛,或天密语说四谛,
分别文字说四谛,决定义理说四谛,善破于他说四谛,非外所动说四谛,
或八部语说四谛,或一切语说四谛,随彼所解语言音,为说四谛令解脱。
所有一切诸佛法,皆如是说无不尽,知语境界不思议,是名说法三昧力。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相关的名相。关于“因缘”。 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一)‘因’与‘缘’的并称。‘因’是产生结果的内在直接原因;‘缘’是资助因的外在间接条件。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一切有为法都是由因缘所生。唯有因,不能生果;唯有缘,也不能生果。必须因缘和合,方能生果。 ‘因’恰如谷物的种子,‘缘’则如帮助种子成长的雨露水土。种子为亲因,藉雨露水土为助缘,如此方能结果实。一切法由因缘而生而灭,称为因缘生、因缘所生、缘成、缘起等。俱舍家举六因四缘之说,以解析这个因缘,他的说法与唯识家有异。
(二)‘因’即‘缘’之义︰即是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为四缘(生起认识作用的四种原因──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之一。
(三)缘起的另一译名︰即万象由因、缘而生一定之果的法则。依此法则而生的现象,称为因缘所生法,通常以无明、老死等十二缘起加以阐示。大乘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乃是相依相关而发生者,此称缘起。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
(四)在圆教的法界缘起中,是以一法为因,以其余诸法为缘;以其余诸法为因,以一法为缘;一切万法之间,都是互为因缘互相缘起,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上的变动,这是法界缘起的因缘观。
(五)是指事之由来、起源,依原语,音译作尼陀那,为十二部经之一。是经典中,说经、律之由来的部分。又称缘起。
关于“三宝”。 所谓三宝,就是指佛、法、僧三者而言。又作三尊。如果问起佛教是什么,可以说佛教就是佛、法、僧三宝。有佛教的地方就有三宝。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归依三宝是最初,也是最终的一件事情。要成为佛教徒就必须归依三宝,所以归依三宝是佛教徒不可欠缺的条件。不论任何时代、地域,也不论大乘、小乘,归依三宝都是最受重视的。佛,是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是佛根据证悟之实理而向人宣说的教法;僧,是指修学教法的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二中,举出三宝有六义:(一)希有之义,是说这三者累经百千万劫,一如世间难得之珍宝。(二)明净之义,是说这三者远离一切有漏法,无垢明净。(三)势力之义,是说这三者具足不可思议威德自在。(四)庄严之义,是说这三者能庄严出世间,一如世宝能庄严世间。(五)最胜之义,是说这三者在一切出世间之法中,为最上胜妙者。(六)不变之义,是说这三者为无漏法,不为世间的八法所更动变易。
依诸论所说,三宝的类别有多种,通常有三种类别,即:
(一)别相三宝,又称阶梯三宝、别体三宝。是指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只是显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特现为卢舍那佛之身,故称佛宝。佛于五时所说之大乘、小乘等经律,称为法宝。对于禀佛之教法,修因得果之声闻、缘觉、菩萨等,称为僧宝。
(二)一体三宝,又称同体三宝、同相三宝。就其意义与本质而言,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但体性为一。例如,佛从觉者的立场而言,为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故称佛宝;但佛德足以轨范一切,也就是说他的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都可轨持,故而也称法宝;又如佛为完全无诤之和合状态,僧团之特质为和合无诤,故而也称僧宝。如此则一佛宝而具足三宝。
(三)住持三宝,指流传、维持佛教于后世的三宝,即佛像、经卷、出家比丘等三宝。大乘认为八相成道为住持佛,益世之一切教法为住持法,被教化而成立之三乘众为住持僧,这三者并称住持三宝。
关于“正法”。
(一)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凡是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都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中记载,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是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胜义正法是指圣道,即无漏之根、力、觉支、道支。又俱舍论卷二十九中说,世尊正法之体有教、证二种。教正法,是指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证正法,是指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换言之,教正法即是世俗正法之体,证正法即是胜义正法之体。
(二)正、像、末三时之一。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参阅‘正像末’)
关于“邪法”。与正法是相反的。是指邪僻之道。唐华严经十二中说:‘若能了邪法如实不颠倒。’俱舍论十二中说:‘邪法萦缠,嗔毒增上。’
关于“供养”。 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是指供食物、衣服等给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之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来也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的分别。据遗教经论中记载,饮食、衣服、汤药等,属于身分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于心分供养。
佛教初期教团所受的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的重要来源。所行的供养除财供养外,还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也称为供养
总括供养物的种类、供养方法与供养对象等,有各种不同的分类,选说如下:
(一)二种供养,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中说,有:
(1)法供养,是指善于听闻大乘正法,或广或略。
(2)财供养,是指饮食等四事供养。
据大日经供养法疏中说,有:
(1)理供养,是指以证入真实之理为供养。
(2)事供养,是指供养香花等。
(二)三种供养,据普贤行愿品疏中说,有:
(1)财供养,是指供以世间的财宝、香花等作供养。
(2)法供养,是指发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
(3)观行供养,是指行周遍含融观、事事无碍观等华严观行供养。
十地经论卷三中说,有:
(1)利养供养,是指衣服、卧具等。
(2)恭敬供养,是指香花、幡盖等。
(3)行供养,是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养。
(三)三业供养,法华文句卷三之一中记载,有身、口、意三业供养,即:
(1)身业供养,身至诚礼敬诸佛菩萨。
(2)口业供养,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
(3) 意业供养,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庄严。
此外,佛前之供物称佛供,神前之供物称神供。供养梵天、帝释天、功德欢喜天等,则称供天或天供。供于亡者,称追善供养。专供饿鬼者,称饿鬼供养。庆祝佛像开光者,称开眼供养。供养经者,称开题供养,又称经供养、一切经供养、书写供养,如书写维摩经而供养之,称维摩经供养。叩钟庆祝者,称钟供养。又者,就佛法僧三宝而言,供养佛,称佛供养、供佛;供养法,称法供养、行供养;供养僧,称僧供养、僧供。其中,招请百僧,设斋以供养者,称百僧供养、百僧供;招请千僧,设斋以供养者,称千僧供养,或称千僧斋、千僧供、千僧会;传说这种供养之功德无量。又者,供养之施主,称供养主。供养众僧,也称供众、供赡。记载供养意义之讽诵文,称供养文。为供养求福所造之佛像,称供养佛。以灯明供养佛像、塔庙,则称供灯。
关于“道元”。 是指正道之根元。
关于“疑网”。 疑惑之情交织如网,故称疑网。法华经譬喻品:‘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八十华严卷十四贤首品:‘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据道隐的本典略赞中说,网有三义:(一)难脱,如鱼鸟为网所罗,难以脱出。(二)覆障,如门前张罗雀之网,而障碍人之出入。(三)隐蔽,如网蔽碍眼目使不能见。佛法之大海,唯信能入,信为佛道之源、功德之母,然而因疑情能隐蔽信眼,障碍信奉正法,于是不能出离生死,故而喻之如网。
关于“爱流”。 是指贪爱之烦恼。贪爱能惑溺人心,如同暴流,故称爱流。这个爱,即是贪爱,是能使一切有情在烦恼之中漂流,而流转于生死者。这个贪爱,是一切烦恼之根本,故而这个贪爱,也是烦恼之总称。心地观经卷一:‘善逝恒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
关于“染污”。 是烦恼之别称。又作杂染、染。是指有漏法中,妨碍悟道的东西,即是不善与有覆无记之法。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记载,杂染并不仅限于染法(不善与有覆无记),凡是有漏法,都包含在内。另外,据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记载,染污有三种:(一)烦恼染污,又作烦恼杂染,即是指一切惑。(二)业染污,又作业杂染,即是指一切恶行。(三)生染污,又作生杂染,即是指生老死。又者,辩中边论卷下中说:‘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嗔痴相,三后有愿;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
又者,是指烦恼为染污真性的东西。圆觉经中说:‘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关于“清净”。 音译毗输陀、输陀、尾戍驮、戍驮。略称净。或作梵摩。1.离恶行的过失,断烦恼的垢染,叫做清净,这是障尽解脱的离垢清净。2.指超诸善恶无对待的清净,这是性净解脱的自性清净。3.是指真心本性的天然性本来清净。
有关清净的种类,在诸经论中,均有详细记载,如下:
(一)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二,就烦恼之伏断述及二种清净:
(1)世间清净,由有漏道之修行,能暂时压抑现行之烦恼,称为世间清净。
(2)出世间清净,由无漏道之修行,能完全灭尽烦恼,称为出世间清净。
(二)世亲净土论则分为:
(1)器世间清净,令环境变成清净。
(2)众生世间清净,住于其地众生变为圣众。
二者是显示依报、正二报都清净。
(三)大智度论卷七十三,列举三种清净,即:
(1)心清净,修学般若不起染心、嗔心等。
(2)身清净,心既清净已常得化生,故身清净。
(3)相清净,得具足相好庄严身。
(四)梁译摄大乘论卷中说,有四种清净,即:本来自性清净、无垢清净、至得道清净和道生境界清净。
(五)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说有二种清净,本来自性清净分为二种,即:
(1)自性清净,万法皆空,本来即清净。
(2)离垢清净,离烦恼而成为清净。
关于“染净”。 是染法、净法之并称。又称净法不净法。染,即是烦恼污秽之义,是无明之法。净,即是远离烦恼,清净之义,是法性之法。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中说,生死为不净品,涅槃为净品。成唯识论卷三中说:‘杂染法者,谓苦、集谛,即所能趣生及业惑。清净法者,谓灭、道谛,即所能证涅槃及道。’这就是说生死不净之法为染法,涅槃或灭、道二谛为净法。又者,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妄现之境界,为染法;真如之清净相,为净法。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成佛后才可断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故无明熏习又称染法熏习或染熏,真如熏习又称净法熏习或净熏。又者,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中说,以在缠心变造诸法,一多相碍,念念住着,称为染;以离障心应赴众缘,一多自在,念念舍离,称为净。
关于“憍慢”。 是指自高傲物的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是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分别,在憍以染着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是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则是称量自德、他德之差别,心自举恃,凌蔑于他,即是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者,无量寿经卷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关于“法藏”。
(一)法,是指法性;藏,为含藏之义。又作佛法藏、如来藏,意思是指如来藏中含摄无量之妙德。或者解说为,是指法性之理。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称法藏。无量寿经中说:‘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又说:‘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又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二)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是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三)纳藏经典之府库,也称法藏,或宝藏、经藏、轮藏、经堂。(参阅‘经藏’)
(四)音译作昙摩迦、昙摩迦留。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为阿弥陀佛未成佛时之法名。又称法藏比丘。据无量寿经卷上所载,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如来之时,有一国王听闻佛说法后,即发无上正真道意,于是弃王位出家,号为法藏。其高才勇哲,超异于世,未久即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于是发四十八大愿。因其所闻教法护持不失,聚集众多,故而无量寿经译作‘法藏’(是指法的积聚,或本源处之义)。唐代所译之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中,译作‘法处’。宋代所译之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译作‘作法’。大智度论则译作‘法积’。
关于“烦恼”。 是指恼乱身心,令不寂静的一切心理作用。与随眠相同。其中有说潜在的烦恼称为随眠,显在表面的烦恼称为缠。
烦恼之种类甚多,大致分别,有迷理与迷事二种。迷理即是见惑,是指迷于四谛之理,为见道所断之烦恼;迷事即是修惑,是指迷于物之事相,为境界所逼的烦恼,为修道所断。这个见惑修惑之中,又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为诸惑之根本,故称根本烦恼,或称六随眠。此中,又开‘见’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称为五利使;相对的,‘贪’乃至‘疑’这五种,则称五钝使。此十使,称为十根本烦恼、十随眠。其中,五利使唯属迷理之惑,五钝使则通于迷理、迷事二种。
唯识家将烦恼分为分别起、俱生起二种,见惑为分别起,于见道时断除;修惑是俱生起,于修道时断除。
又者,从这种根本烦恼等流而出的染污心所,称为随烦恼,或称枝末惑、随惑。《俱舍》等书中,说随烦恼有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睡眠、恶作等十九种。唯识家则除去此中之悔、眠二者,另加失念、散乱、不正知三种而成二十法。
又者,烦恼有不善、有覆无记二种,欲界之见修二惑,其性通于不善与有覆无记。不善之烦恼能招引非爱之异熟果,故称为有异熟烦恼,这个有异熟烦恼在证得不还果之时断除。上二界之见修二惑唯属有覆无记,不招非爱之异熟果,故总称无异熟烦恼,这个无异熟烦恼在证得阿罗汉之时断尽。
烦恼随义之差别,而有随眠、缠之异名,此外,又有结、缚、瀑流、轭、取、系、盖、株机、垢、烧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漏、稠林、根、拘碍等种种异名。这种烦恼,都能恼乱有情之身心,由其增上力而造恶业,令于现在、当来感受忧苦果。据《瑜伽师地论》卷八所载,‘结’ 中分为爱、恚、慢、痴、疑、见、取、悭、嫉九结。‘缚’有贪、嗔、痴等三缚。‘随眠’ 中分为欲贪、嗔、有贪、慢、无明、见、疑等七随眠。‘缠’ 中分为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等八缠(《大智度论》卷七中,以嗔替代其中的恶作,再加嗔忿、覆而成十缠)。‘瀑流’ 中分为欲、有、见、无明等四瀑流。‘轭’中分为欲、有、见、无明四者。‘取’中分为欲、见、戒禁、我语等四取。‘系’ 中分为贪身、嗔身、戒禁取身、实执取身等四系。‘盖’ 中分为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株机’ 中分为贪、嗔、痴等三株机。‘垢’、‘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稠林’,也分为贪、嗔、痴三种。‘根’中也有三不善根。‘拘碍’则有顾恋其身、顾念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复微少善便生喜足等五拘碍。
关于“解脱”。又作木叉、木底。意为解放,是指由无明烦恼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超脱迷苦之境地。由于其能超度迷惑之世界,故又称为度脱;由其得到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都可以用他来作称呼。比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于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以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
特殊而论,是专指断绝无明的生死根因,不再拘束于业报轮回,脱离轮回世界而进入一真绝对的、永恒如实不变的心性本体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与涅槃、圆寂的含意是相通的。《大般涅槃经》卷五中说︰‘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中说︰‘解’是离缚之意,‘脱’是自在之意,解脱之体就是圆寂。
解脱中分为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二种。有为解脱之体,即是胜解,称为毗木叉。无为解脱之体,即是择灭涅槃,称为木叉。
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三昧称为三解脱。
现在我们来学习本品的经文。本品经文主要是偈颂,这个偈颂很长,我们只选出前面的一段经文来作学习。请大家先看选出的前面的经文内容: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应谛听,彼诸功德不可量,我今随力说少分,犹如大海一滴水。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
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
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
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
这一品经文的名字叫贤首品,这个贤首品的前面,就是上一次我们所学习的净行品。在这一品贤首品中,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发问,由贤首菩萨来作回答。这个时候啊,文殊师利菩萨说圆满了净行品中的清净行大功德之后,为了显示菩提心功德的缘故,就问贤首菩萨:我现在呢,已经为在会的所有菩萨们,讲说怎么样去修清净行才能成就佛道,而今就请仁者您,也在这个胜会中,演畅修行的殊胜功德。
请大家注意啊!文殊师利菩萨问的这个问题,可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小问题哦!他是问的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哦!这一个贤首品,是紧接着上一个净行品的,上一个净行品,是由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是怎么样去实际修行,通过这样的一个修行方式最终成就佛道。然后文殊师利菩萨就一一列举了一大串事例,叫我们怎么样在具体的生活中如何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自己成佛的愿望。在这一品当中呢,文殊师利菩萨来问贤首菩萨,问菩萨们通过修什么样的殊胜功德,才能由此成就佛道。所以啊,这一个贤首品和上一个净行品,这两品的内容所指向的目标,都是相同的,是针对菩萨如何修行成佛这个大目标来说的。我们这些所有迷界的众生,要解脱生死的苦痛,就要修行成佛,修行成佛之后,生死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成佛是我们共同的大目标啊!我们学佛是为了这个,我们修行也是为了这个。
上一个净行品,是讲的怎么样具体的落实在生活实际中修行,这是倾向于菩萨们实际修行而言的。可是要把佛法落实在实际的修行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看世间的很多小孩子,他们的其中一个共同的毛病是什么?是不听话。在我们这里呀,发生了小孩子被蜂子咬伤的事情。这个小孩子家的不远处,有一棵大树,这个大树上呢,吊着一个很大的蜂窝。平时这个孩子的妈妈呀,就老是在跟这个孩子这样说,说你呀,平时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怎么玩都可以,就是不准去捅那个树上的蜂窝,如果捅了那个蜂窝,那些蜂子就要跑出来咬你,它们咬你,你是受不住的!这个小孩子听了他妈妈的话,平时还听话,和那些小家伙们没去捅那个蜂窝。可是有一次,这个孩子家的院子里,有一天,有人结婚办喜酒,就来了好多的客人,当然同时也来了很多小孩。这个小孩子和外来的小孩就玩在一起了。那外来的小孩就叫这个小孩去捅蜂窝,这个小孩先不干,后来经不起那些孩子的怂恿,就去找了根竹竿,就去捅蜂窝。这一捅可就不得了了!那个蜂窝里的蜂子飞出来,围着这几个孩子一阵猛咬。这些小孩被咬得哭喊连天,后来大人们赶到了,赶紧脱下衣服把这些小孩的头蒙住就跑,才跑脱了蜂子的追击。可是这一下,这几个小孩被蜂子咬得受伤不轻啊!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当然是这个小孩,不听妈妈的话,去捅蜂窝造成的。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说明不听话受伤害的情况。
又象生了病的病人,医生给这个病人看了病,开了方,也把药给了这个病人,跟他说吃了这个药,你的病就会好。可是这个病人要是不听医生的话,他不信这个医生说的,就不吃医生开的药。不吃药,病怎么可能好呢?当然只有越拖越严重。这就是由于不信医生的话造成的。我们一切外在的身体行为,是受内心的思想主宰的,对于某个人说的话,只有相信了,才会听他的话去做;如果不相信,就不会把他的话付诸实行了。所以说,这个信心呀,是修行的前导,由这个信心,才能引起实际的修行。上一节净行品中说的是在实际中如何去修行。可是在这个实际修行的前面,如果没有信心作基础,这个实际的修行就会落空。以信导行,信心是前因,修行是后果。所以上面的净行品虽然说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在这一个贤首品中就要颠倒过来,把产生实际修行的原因说清楚,把作为修行前导的信心说清楚。
现在,我们回到本品的经文学习上。对于文殊师利菩萨的发问,贤首菩萨是以偈颂来回答的。我们把所选出的前面的这段经文,按照他所说的内容,再细分为三个小单元来学习。首先来看第一个小单元:
“善哉仁者应谛听,彼诸功德不可量,我今随力说少分,犹如大海一滴水。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
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
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这时,贤首菩萨就说啊:善哉,仁者!你们应当仔细的听,对于那些所有修行胜功德来说,是不可量的,我现在呢,只是随力说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内容,我所说的这些内容,就象大海当中的一滴水那么渺小。如果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这个最初的发心功德是无边无际的,不可称不可量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和他相等。更何况是无量无边劫,完全地修行地度一切功德,这些所有修行功德,是十方一切诸如来,全部来共同称扬赞叹都是不能穷尽的。象这样的无边无际大功德,我现在只是在他们当中,说明很微少的一部分,就象一只鸟飞在广阔的天空中,他的足所占的那么一丁点儿微小的空间;又如同大地的一粒微尘,所占的那么微小的一点体积。
在这里,贤首菩萨就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发心修行功德的巨大。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小单元: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
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这几句话,是讲说发心的因缘,总共说了五个发心因缘。我们来看其中的第一句经文:“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这里,贤首菩萨就说啊,所有菩萨们,发心证求佛菩提,并不是没有因缘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发心求菩提,是有因缘才引起的,他们第一个发心因缘呢,是因于对佛法僧产生净信,由此而产生起广大菩提心来的。请大家注意其中的一句话哦!------“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学习到这里啊,请大家回过头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我们学佛,称为学佛的人,对于这一个要求,我们在实际上做到了没有啊?我们在实际上做得好不好啊?我们学佛的人,很多人都皈依了三宝,不管是优婆塞还是优婆夷,也算是属于佛门中的人了。既然我们皈依了佛门,成为了佛菩萨的学生和弟子,就要听从佛菩萨的教导,按照佛法中所讲说的法则去做。而实际地去行为,是需要有信心这个前提条件的。但是这个信心,也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的。这个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就是贤首菩萨给我们开示的,我们要“于佛法僧生净信”。他说这个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啊,是对于佛法僧要产生净信。我们皈依了佛门的人,对于三宝肯定都是有信心的,不然就不会去皈依三宝了。可是对于已经皈依三宝的人,对于这个“于佛法僧生净信”,对于佛法僧,是否达到这个“净信”的要求,就很难说了。这个“净信”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就是净的信心。这其中的“净”字,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完全。就是说对于佛法僧,我们不但要对之产生清净的信心,而且还要产生完全的信心。
什么是清净的信心呢?就象一盆水,要求这个水中一颗沙子都没有,这样才算达到清净了。只要这个水中还有一颗沙子在里面,那么就不能说这个水是清净的。这个清净的信心,与之相对的,就是污浊的信心。这个污浊的信心,主要就是表现在疑心上。佛啊,他是已经成就了无上正觉的人,他对于一切都是如真如实的了知的。对于佛说的话,我们是不是在自己的心里真正的相信啊?有没有对佛说的话产生怀疑啊?比如佛说我们这个身体是假的,是四大假合之体,你真的相信吗?又如佛说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个心,它只是一个虚妄幻有的心相,不是我们的真心,你真的相信吗?又如佛说我们的真心自性,他的体性是遍法界的,我们的这个身心之相,不过是在他当中显现的一个渺小的东西,就象在大海当中所显起的一个小小的泡沫一样,你真的相信吗?又如佛说他能遍观过去现在未来,你真的相信吗?又如佛说他的一个身体,就容含十方无尽虚空,你真的相信吗?我们处在迷界当中的人,都是被无明所笼罩的凡夫啊,我们没有佛那么巨大的智慧啊,对于佛觉知的实际境界,我们实在是没有能力去亲知亲见。就象井底之蛙,跟它说井的上面,还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天空,它难以相信啊!在河里的鱼啊,跟它说陆地上情景是什么样的,跟它说鸟是可以在空中飞的,它也是难以相信的。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也是这样啊,我们囿于自己狭隘的见闻觉知,被所知障给障碍了,即使佛说的真实无误一点都不虚假,也是让我们难以相信啊!所以,我们对于佛法僧的信心,真的是难上加难,要使我们对佛法僧产生信心难,要想进一步,要使我们对佛法僧产生清净的信心,就更难啦!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啊,对于我们这些迷惑众生来说,对于佛说的话,来个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对待法,要求自己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反正自己坚信佛说的就是真的,不对佛所说的一切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心,这就对了。
什么是完全的信心呢?比如一个杯子,我们把它装满了水,这些水呢,就完全的占满了这个杯子里面的空间,连一点缝隙都没有,这就是完全占满的情况。我们对佛法僧的信心,也要如同象水装满杯子这样的满满的信心。与这个完全的信心相反的一面,就是不完全的信心。这个不完全的信心,就表现为混杂的信心和不彻底的信心。就通常人们的认识而言,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是有许多宗教并存的,并不是只有佛教这一个。有的人,先前也信佛学佛,可是后来被其他人一引,说某某教啊,比这个佛教还要好,你跟我去学那个教吧。这个信佛的人,如果对佛教没有生起完全的决定信心,很可能就会听从其他人的话,把佛教放弃了,转而去学其他的教。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的世间当中,的确是有啊!大家看看,由于对佛教的信心信得不完全,信得不彻底,信得不坚定,结果跟人乱跑,放弃了真正的宝贝,多么可惜,多么可悲呀!我们这些学佛的人,一定要晓得放弃佛教的厉害呀!如果真正要想离苦得乐,真正要想自己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就只有信佛教学佛法修佛行,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没有他路可行的。所以我们自己放弃了佛教,就等于自己主动弃权放弃了解脱生死痛苦的权利呀,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对这个完全的信心,引起足够的重视呀!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有些学佛人,不但学佛,而且也同时去学其他的教,把佛教和其他的教混杂在一起来学,这是信心混杂的一种表现。另外,在世间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些人也信佛,也学佛,平常时不时地也念念佛。可是他在其他方面呢,做得就不够好,做得就差劲了。比如,这样的念佛人呀,他虽然一边信佛学佛念佛,可是在另一边呢,他不遵守佛的教导,甚至杀盗YIN妄这四个根本戒,他都守不住。比如,现在的社会是个花花世界,有些所谓的信佛学佛人,一边在学佛念佛,一边在当花花男人花花女人,这也不是没有。象这样的人呀,他们虽然信佛,但是信的程度并不深,信得并不彻底,所以才会这样违反佛的教导去乱搞。象这样的人,他们虽然貌似学佛,可实际上却是以邪心行邪事,差不多可以把他们归入伪佛子之类。这样的人,在世间中也是有的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有些学佛人的确是如此,他接触过一点佛教,也知道因果报应,可是在实际上,却不注重断恶因,他们只害怕结果。这是没有完全确信佛教的人,所产生出来的另一种情况。以上所说的这几种有偏差的学佛人,善根智慧都还很不充足,对于佛教还没有生起完全的彻底的信心,需要努力地加强培养和学习啊!在《法华经》中,有些人去参加了法华会,但是后来又自己走了,跟佛退票了,这也是由于信心不完全、信心不彻底、信心不坚定引起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对于佛法僧生净信的问题,说了清净的信心和完全的信心这两个方面。其实,除了这两种信心以外,还有一个真实信心的问题。这个信心的真实性,是其他一切信心的前提基础。如果说这个信心是虚假的,那么所谈的其他一切信心,都是落于空中的无用之谈。
在这里,末学详细地说明了一下“于佛法僧生净信”这个发心的因缘。其后还有四个发心的因缘,这里就不多说了,请大家自己去看去理解。
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小单元: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
先看其中的第一句话:“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首先,我们来说明一下其中的这个“道元”。关于这个“元”字,在古汉语词典的解释中,其中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指“根本,本源”,一个意义是指“首要,初始”。这个道元中的元字,应该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意义。这个“道”字,应该是特指“佛道”而言的。而这一个贤首品,是针对的修行的胜功德来说的。所以这个道元,他的意思有两个所指,一个是指修行佛道功德的根本、本源之问题,一个是指修行佛道功德的首要、初始之问题。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关于修行佛道功德的根本、本源之问题。我们看各种植物,不管他的茎干枝叶花果多么繁茂,究其实际,都是从土壤中的一个树根发生发展出来的,这个树根就是茎干枝叶花果的根本。又象许多的流水,他们都是从一个水库流出来的,这个水库就是流水的本源。我们这些处于迷界当中的一切众生,就象在黑暗当中走夜路的盲人一样,不但自己由于无明,迷昧了真正的眼光,而且依于自己的迷昧眼光,在黑暗中走夜路。如果没有佛出世,为我们开示佛法的大道,让我们顺之而悟入佛法的大道,为我们医治好盲眼之病,那么我们就个个都是法盲,没有自己医好自己眼光的能力。所以对于我们这些被无明迷惑紧紧笼罩的凡人来说,由于自己没有真实的知见,所以就要相信佛的教导,相信佛的智慧,相信佛法的真实,这是我们实际修行功德的本源根本。
其次,我们来说第二个,关于修行佛道功德的首要、初始之问题。我们看那些短跑冲刺的比赛运动员,总是弓着身体,两手撑地,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严阵以待,个个都是神情紧张的样子。这个作法,表明了什么呢?表明了他们对于这个第一步冲刺的重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即使走千里之路,也是从足下的第一步开始的。因果因果,前因后果,因果果因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现象。在这一连串的因果当中,如果第一步走错了,那么由错误的第一步所产生的其后所有步骤都是错误的。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些受生死的众生是怎么来的?就是由最初的一念无明所产生出来的,所谓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细随缘长六粗。由于最初的一念之差因缘,而招致我们承受无穷无尽的苦果之报。这是对于我们凡夫众生,所说的生死流转门中的第一步情景。那么,反过来,我们要想离苦得乐,要想解脱生死,就要依循还灭门,逆着生死的业流而行。这个逆着生死的业流而行的还灭门,随顺佛道实际修行的第一步,需要我们怎么做呢?就是要对佛教生起真实的信心。这就是实际修行佛道功德的第一步。
由“信为道元功德母”,而“长养一切诸善法”。我们实际修行佛道的功德,是以信心为基本为首要的前提的,在这个前提之后,生长养育其他的所有一切善法。这个道理,就象我们培养树子一样,总是特别重视对树根的培养。只要把树根培养好了,然后茎干长得粗壮,枝叶茂盛,开花鲜丽,果实丰硕。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培养好树根作基础的。所以啊,对于一切学佛的人来说,培养自他对佛教的信心,是一个基础性的首要工作,这个工作相当重要,是实际修行佛道功德的前行,希望大家对她引起重视。
由“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紧接着“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有了“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这个基础,我们对佛教的真实信心有了,然后通过学习佛法知识,按照佛的教理在实际中去修行实事,生长养育了许多的善法功德出来。在理的方面,我们能够断除疑网;在事的方面,我们能够出爱流。“断除疑网出爱流”这一句中,“断除疑网”是理和因,“出爱流”是事和果。在这里,贤首菩萨把疑心,比喻作网,说这个疑心呀就象一张大网一样。我们去看打渔的人,他把那个渔网一边打开,一边往河里一甩,好多鱼就罩在里面了。对于我们这些生死凡夫来说,我们的真心,因于无明而由真起妄,我们是用我们的妄心用事的。由于无明迷昧心是遍法界的,对于一切法都不能如实知见,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是在在处处都有疑惑心的,遍布整个法界都是如此。因此智首菩萨把疑心比作大网,真是恰如其分的,一点也不为过。在前面的名相解释中,我们学习了爱流的意思。这个“爱流”,是指贪爱之烦恼。由于贪爱能惑溺人心,如同暴流,所以把他叫做爱流。佛在《圆觉经》中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佛说一切众生,为什么会发起生死轮回的现象呀?他说这是由于贪爱引起的,由于这个贪爱的存在,而使生死连续不断。所以一切众生,要想解脱生死轮回,就要断除贪爱之心。可是这个断除贪爱之心,是一个后果性的实际行为呀,在他的前面,是需要有前提之因作缘起的。我们首先相信了佛教,长养了善根,对他所说的法理进行学习,然后才能随顺其法理,在实际中践行法事。我们以明实理而破疑网,疑网既破接着进入实践,以修实事而出爱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信心为基础,以信心为第一步而建立起来的后续行为。从此一步一步,直至最后,“开示涅槃无上道”,众生既然相信了佛教,就来听佛菩萨说法,下面是众生在听,上面是佛菩萨在讲,“开示涅槃无上道”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我们再接着看其后的一句经文:“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智首菩萨又说啊,这个对佛教的信心,要达到清净而无垢浊,就需要灭除骄慢之心,以恭敬佛法的本心而获得。这个对于佛教的清净而无垢浊的信心啊,也就是佛法宝藏中的第一财宝,为清净手受一切实行之事。对于人们的心身来说,内心狂妄而外显骄慢,内心谦虚而外显恭敬。这个骄慢,是我们凡夫众生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浊习啊。大家看世间的许多人,不管做什么,都要跟别人比一比,看我的吃穿是不是不如人呀,看我的房子车子是不是比人高级呀。我们都很熟悉一个词语,叫做财大气粗,有些世间人呀,他的福气好一点,钱比别人多找了几文,内心就骄阳似火,不由自主的就骄慢起来了,走路就昂首挺胸的,高迈阔步起来了,对人说话也粗声粗气起来了。象这样的人呢,他的今世的福报也是过去世累积的,也是因为过去世种了福因,所以才有今生的这个福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学佛的人呢,还是应该随喜他的,不应心存嫉妒。这样的有福世人呀,如果他凭借自己的这个福报,把世间的其他人比矮了一点,自己心中呢,生起多多少少的骄慢心,虽然有错误,但是由于人家有骄慢的资本嘛,所以这个错误大约还只能算是错误,大约还谈不上什么罪过。但是如果这个有点世间福报的人,在佛法僧三宝的面前,在一切具有佛法正知正见的正信正行的佛子面前,只要飘浮了象一片鸟羽那么一丁点儿的骄慢呀,就是造了罪过了。无论是谁,只要他拥有佛的正法,并且亲身实行,那么他就是佛的代表,对这样的正信正行的佛子,哪怕你就是皇帝,也没有资格在此人面前心存骄慢,更何况是一般的世人。更不用说在于佛菩萨面前,在于佛像佛经佛法面前,你若凭借你的一点微薄的人间痴福,耍起骄慢来了,就是大罪特罪了。所有正信正行的佛子,无论何时何处,都要保持自己的尊严,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佛子的身份,当知自己身负一身佛法,若是被世人侮辱,同时牵连佛法也被人侮辱,所以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有佛子的骨气,对于这样浊劣的世人,默然摒之。一切嗟来之食,宁弃勿食,哪怕你是送黄金白银给我,我也不屑要之,不稀罕你这玩意儿,要保持这样的对得起佛子身份的清高之心。
我们在世间的有一点福报的人啊,请你们善自注意,不要凭着自己的一点微薄的世间福报,看不起那些表面上是穷人的学佛之人啊!更不要凭着自己的一点世间福报之力,去欺压那些表面上是穷人的学佛之人啊!你们只是看到了他们世间福报不怎么好,可是你们看到了另一面了吗?看到了这些学佛人的出世间的福报了吗?你们要知道,这些学佛之人,他们过去世是在许许多多的佛所,礼拜诸佛,供养诸佛,广种了佛缘,有了这个过去世所种的因,今生今世才有机缘遇到佛法,才有向慕佛法之心,才有信心相信佛法,才有信心修行佛法,你们要知道,他们这种出世间的福报不是白来的,是他们自己过去世经过长久的时间才修来的啊!他们世间的福报今生是差了一点,可是他们出世间的福报,是极其巨大的。而世间的福报,是不能同出世间的殊胜福报相比拟的啊!明白了这一点,请你好好想一想自己啊,还有什么资格看不起这些学佛的人呢?还有什么资格在他们面前心存骄慢,甚至去欺压他们呢?还有啊,这些拥有佛法正知正见的正信正行的佛子,他们都是佛的弟子啊,他们身负佛法,就是佛的代表,如果你们心存骄慢看不起他,就等于是看不起佛;如果你们欺压他,就等于是欺压佛。请你们好好回过头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的这种心理和行为,是善心善行呢,还是属于其他性质的?
对于佛教和三宝有骄慢心的人,不管是谁,希望你们把这个骄慢心转变过来呀,因为你们这样的骄慢心,只是自己在造作对佛教的障缘呀!这种骄慢心越重,对佛教的障缘就越深啊!可是由于这种障缘,就只能使自己不信佛教,如果不信佛教,就不能解脱生死啊!不能解脱生死,只有在六道中长久地轮回下去,不断地承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啊!而这些无尽的生死轮回,都是由于自己的骄慢心造成的苦果啊!都是自己在害自己啊!所以呀,希望犯有这种错误的人,赶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赶快改正自己的错误,赶快对已经造成的罪过深心忏悔,消除这种对佛教的障缘,转骄慢心为恭敬心,以恭敬心对待三宝,以恭敬心信受佛法,以恭敬心修持佛法,使自己今生就得佛法的实益,到时解脱生死的痛苦,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得到永远的安乐。净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说呀,欲得佛法实益,须办十分诚心,从恭敬心中来获得。对佛教佛法,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则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对佛教佛法全无恭敬,则是自作罪孽、造罪无边啊!印光法师对于恭敬心,有多次不厌其烦的重要开示,其中有一个说:“世出世法,以诚为本。诚则能感圣应。不诚则无感,圣无有应。譬如月丽中天,影现万川。水若昏浊鼓荡,月影便难显现。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则但结远缘,难得实益。倘更亵渎,则获罪无量矣。”我们这些学佛的人,都要听从印光祖师的悲心教诲,把对佛教佛法的恭敬心,落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修行中去,努力地去做到做好。
我们一切学佛的人,不管是谁,都要克服由自己的愚惑所产生的骄慢,以真实真切的恭敬之心,来对待佛菩萨佛教佛法。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恭敬一切正信正行的佛子。我们只有以深切的恭敬之心,来敬仰三宝,以深切的恭敬之心来信受佛法,才能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大利益。我们只有灭除了自己内心的骄慢,以恭敬心为本来对待佛教,才能使我们对佛教的信心,达到真正的清净而无垢浊,才能凭借这个清净而无垢浊的信心,在实际上得入佛教的大门,这是我们学佛修行佛道的功德,所要作的第一步。其后又说到,“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这也就是整个佛法宝藏中的第一珍贵的大财宝。整个佛法宝藏,都装满了财宝,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来说,对于佛教的信心,是其中最大的第一珍贵的财宝。我们都要善知这个信心的重要,以无比的恭敬之心,来承受佛菩萨恩赐给我们的这个大财宝。一切诸佛菩萨,心心念念都为众生,他们对于一切众生,都是慈悲等视,对于一切众生,只是赐予,而没有索取之事。虽然佛菩萨对我们是一无所求的,但是我们这些学佛人,要知佛恩,要报佛恩。那么,怎么样才是报佛恩的最好方式呢?首先就是要听从佛菩萨的话,随顺佛菩萨的教导,对于佛教生起真实的清净的坚定的信心,把对佛教的信心,深深地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中去。
其后的几句偈颂,主要意思是说明了由具足和坚持佛教的信心,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功德。最后一句“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是对佛教信心的称扬赞叹,说他是最殊胜最难得的,只要具足了这个信心,就象拥有了随意妙宝珠一样。
对于本品内容的学习,我们就截止到这里了。其后的内容,是说在这个信心的第一步基础之上,由此信心,所产生的一连串的修行佛道的功德事,他贯串于整个佛道功德的实际修证过程。我们用一根红线,把许多的珠子一颗一颗的穿起来,这些颗颗珠子,就在这根红线的贯穿下,连成一个长长的珠串。这个对于佛教的信心,就象其中贯穿珠子的那根红线一样。这个贤首品,原经中分为两个部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之一的前半部分,下一次我们接着学习其中之二的后半部分。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