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2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二页: 疏【部类者,专谈极乐大本等五经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经,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 『部』是同一部,指我们现在所讲的净土五经,前面所说的『五经』的经名跟我们现在流通本不一样。现在一般流通本,《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是净土三经,后人加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合起来称为净土五经。近代有人说《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不应该放在净土五经里面,而另外选《般若心经》,这实在是很没有道理。最近几年全世界的佛教非常紊乱,我们自己要有警惕,古大德所选择一定是有道理的。 净土三经与《鼓音王经》、《后出弥陀偈经》,这是莲池大师作这个注解在教理上的依据,就是经典上的依据,他是以这五种为主。可见得注与讲都相当不容易,一定要以经典作依据。讲到行门,念佛怎么念法?念佛的方法很多,我们讲大类有四大类,每一类里面有很多种念法,究竟依据哪一种?而这一种是什么人传下来的?这都是我们念佛人非常关心的事。大师在本经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是依据《文殊般若经》所说的「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从这上面来看,无论是在经论上,或者是方法上,他老人家的依据可以说都是最上乘,这是值得我们信赖的。引用的经典,引用最多的是《华严经》。 疏【杂华者。】 『杂华』就是《华严经》。 疏【以华严性海为宗,明教非权浅也。】 『华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性海为宗』,这是说《华严经》的宗旨,《华严经》自始至终都是讲真如本性。 演【性海为宗者,华严四分。】 《华严经》信解行证这四分,把整个佛法都说全了,无论在哪一分里面都有非常详尽透辟的说明,这是佛法的根本法轮。 演【五周。】 『五周』是讲因果,《华严经》一共是五周因果。 演【六相,十玄,四种法界,二十重华藏,及无量香水海,皆从一心流出,故以性海为宗也。】 《华严》所说宇宙人生的原理原则,总不外乎「六相、十玄、四法界」。二十重华藏世界,它也是表法的意思。华藏世界为什么会有二十重?佛在华严会上用「十」代表大圆满,本经用「七」代表大圆满,所以都不是数目字,而是表法的意思。「二十重」,是说世间与出世间,世间有十重,出世间有十重,这就把世出世间的大圆满都显示出来了。同时更显明就是自利与利他,自利大圆满十重,利他也是圆满的十重。经上说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层,二十层里的第十三层,当然是先自利后利他,这个意思就是说利他超过自利。这些数字并不是真正有这么多层次,它是表法的,如果从层次上来说是无量无边。 这整个说的是宇宙人生,用佛学术语来讲是依正庄严,依报、正报都是「从一心流出」。一心就是本性,一心广大而没有边际,所以比喻作海。在我们世间,海是最大的,所以拿这个来比喻我们的本性,全是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离开心性别无一物,一切大乘经典里面都是这个说法。所以,是以性海为宗旨。 这一段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心」,一心流出来的是法界,所以法界叫一真法界。既然是一真,一真是真实的,决定没有错,为什么经上又讲十法界,或者讲无量法界,这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说十法界、说无量法界是方便说,因为那不是真实的。既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又要说?虽不是真实,它有那个事在。譬如作梦,梦不是真实的,梦有没有?真有。绝大多数的人晚上睡觉都会作梦,它有,但是不是真实的。十法界、无量法界就跟作梦一样,《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十法界、无量法界。这是为了我们初学,不得不用这个方便法来说明那个幻有的现象,幻有不是真有,真有是一真法界。 既然法界是从一心里面变现出来的,修一心就重要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一心,无论哪个法门,名称不一样、名字不一样,修学达到的境界完全相同。可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直截了当修一心不乱的,那就是我们这部经。《弥陀经》里面最重要的两句话就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八个字是全经的主体、中心。用什么方法修?就是用一句佛号,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四字「阿弥陀佛」,就用这个方法,直接了当修一心不乱、修心不颠倒。开始修学的时候,当然心还会乱,还是会颠倒,可是你要把握著,决定不能放弃、不能退堕,一定要提起精神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念好之后,你才晓得效果不可思议,真正能达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一心不乱是最高的禅定,性定,称性的大定;心不颠倒是最高的智慧。所以念佛声声都是福慧双修,定就是福。我们在世间,什么是真正的福报?定是真正的福报,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不被境界转,在境界中如如不动,这个人有福。如果心随著外面境界转,这个相当苦,为什么?你被命运所转,你被风水所转,命运风水就真有。如果你定修成功了,命运风水没有了,为什么?命运风水随你转。风水不好的,你到那个地方一坐,风水就变好了,它是随你心来转的,而不是我们随它转,这是《楞严》上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法承认人有命运,这个世间有风水,但是佛法却不崇尚命运风水,佛法崇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是自转命运、自转风水,这个多自在!所以学佛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前天遇到有个同修,年岁很轻,做生意的。有个算命看相的要帮他算命,但是要收费三十万。我跟他说:你很可怜,你的命只值三十万吗?这个人很聪明,他说:我有三十万,我去做功德,我才不要给那个算命先生。这个对了,他就能转命运了。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还有看风水的,我听说看一次也是好几十万,如果这几十万拿去布施、救济、做好事,风水就随你转,你就不会随著风水转。学佛一定要明理! 所以,在无量法门里面直接修一心的,就是这部经,这个经的好处就是在此地。你要是得一心,当然你就入一真法界。我讲《华严》,跟讲这个经的时候,常常合起来说;一真法界是所入,所入的境界;一心不乱是能入,只要你得一心,你就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那就不是普通的人,在《华严经》上说,那是法身大士,那是大菩萨。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极力提倡这个法门,劝导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如果对这个法门有怀疑,不能生信心,不能依教奉行,那就像印光老法师所说的,业障深重!凡是能接受、能依教奉行的,都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之人,这三个条件要是具足,你这一生稳当成就了。 有一年夏天,禅林寺办大专讲座,蓝吉富居士来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佛经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个话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说法大小乘经里面都有,佛还能说妄语吗?但是他怀疑,他来问我。我告诉他:亦真亦假。他就迷惑了,怎么亦真亦假?我就告诉他: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要是统统具足,他的一生就成佛了,不必要三大阿僧只劫;三个里面缺少一个,这一生就成不了。我就叫他自己想一想,在一生当中三个条件都具足,这个成分有多少?他一想,真的要三大阿僧祗劫,实实在在不容易! 什么叫善根?善根是信解。决定没有怀疑,完全肯定的相信,不但相信又能够理解,所以信解是善根。什么是福德?依教修行是福。不肯依教修行,虽然信了,虽然解了,不肯去干,这个人虽有善根,没有福德。因缘是增上缘。譬如有人他真有善根有福德,他一生没有遇到佛法,他遇到外道,外道他也信,他也解,他也认真的去修行,修成一个外道,这个可惜,没有因缘! 因缘里面,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怎能一下遇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一生成就,其他的法门一生不能成就,生生世世去修,还是需要三大阿僧只劫。这就说明,如果你相信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行,你就一生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如果不修净土法门,学禅、学密、学其他的法门,跟诸位说,还是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个绝对不是骗人的。 疏【明教非权浅也。】 『教』就是净土之教,「教」就是教学。这个教学不是『权』,「权」是方便法,不是权是什么?真实。不是『浅』,那就有相当的深度,这个是确实的,这个法门古德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知道得不够透彻,可见得这个教不浅,不要把它看浅了。 有一些自以为聪明人,不甘心修念佛法门,大概是看到念佛法门修行很容易。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要观想,也不要参究,不需要任何仪式,行住坐卧心里想著佛、口里念著佛就行了,实在是太容易了。事上行的是容易,理论上甚深。这个法门非常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生活相当忙碌,而念佛不妨碍我们的工作。这是说明这个教学。 疏【群典者,引诸经论以证明,言非臆见也。】 大师在注子里面处处引经据典,没有一句话是没有根据的,这是他老人家的好处,绝不以自己假想、推测的话来交代后人。自己所想到的,原来经论里头也有,还是引用经典来发明,真正做到依法不依人。 疏【详如义理部类二门,及后经文中辩。】 到后面,他会详细给我们说出他写《疏钞》的态度,以及引用经论的例子。 疏【消归自己者,明不专事相,究其归著,悉皆消化融会,归於我之本性。】 消归自性,在闻法修行上这一句非常的重要。我们听经就在会听跟不会听,会听的人,听了会开悟;不会听的人,听了就增长邪见,所谓「死在言下」,不开悟。读经也是如此,读经叫「死在句下」,死在字里行间,读死书。所有经论都是启发我们悟性、帮助我们开悟的,结果我们愈读愈不能开悟,愈读障碍愈多,这是不会读。怎么才叫会读?懂得消归自性,这叫会读,这个很重要。 如何消归自性?这个地方简单明了的跟我们说出,第一个不要著相,就是『不专事相』。现在一般人专门研究名相,名词术语搞得再好,不过是一部活的《佛学辞典》而已,不能开悟!所以学东西不可以死记名相。名相在佛法里面是教学的工具,是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你要运用它达到目的,目的是开智慧。所以,不可以专於名相,要在名相里面去参究归著(归宿著落)。佛门里面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跟参究不一样,研究是用第六意识,用思考。佛法不能用思考,思考是分别执著。佛法教你要离一切分别执著,你现在偏偏用一切分别执著,与佛法整个相违背了。 用心意识,这是开悟最大的障碍。参禅,离心意识就叫做参,用心意识就不叫参。心意识是什么?「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作用是落印象、落种子。「意」是末那识,它的功能是执著,我法二执。「识」是指第六识,第六识的作用是分别。换句话说,什么叫离心意识?简单的讲: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叫做参,参究。参禅要用这个方法,听经也要用这个方法,读诵还是用这个方法。乃至於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不离这个方法,你才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大定,称性的大定,心不颠倒就是开慧了,大彻大悟。 我们不晓得这个原理原则,天天念这句阿弥陀佛还是用分别执著妄想,那叫做盲修瞎练,只可以说念比不念好,为什么?盲修瞎练,阿赖耶识里头落著佛的种子。这样一说,这个境界就相当高,与最上上的禅、与最高的密,几乎是没有两样。这样说起来,我们初学的人恐怕这一生往生没指望了。诸位尽管放心,为什么?刚才讲,离心意识、消归自性,那的确是净土里面的上品上生,这是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你要懂这个门道,离心意识去念。这个法门最殊胜之处,就是凡圣同居土的带业往生,我们人人都有分了,为什么?可以分别、执著,也可以打妄想,还是能往生。这个我们一听,心里很舒服了,那我也有分,我也可以去了。凡圣同居土人人有分,实报庄严土不见得人人都有分,那是凤毛麟角。但是净土法门最不可思议的,生到凡圣同居土,那里面的享受、受用、境界几乎与实报土没有两样,也等於生实报土了,这是不可思议! 所以,不但很多人不相信净土,连许多菩萨都不相信。理太深了,可是事真的如此,你要是不信,不肯往生净土,这个殊胜的因缘当面错过,实在是可惜!古人有个比喻,好比我们得很重的病,现在遇到一个大夫,大夫一诊断,马上给你药,你一吃病就好了。你要是不肯服药,却问那个大夫,我这个是什么病?怎么生的?什么道理生的?你的药从哪里来的?药是什么性质,怎么能治这个病?要将这些统统搞明白,要去念几年医学院,到不了那个时候,你的命已经完了。净土的理就是如此,所以你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阿弥陀佛就好了,其他别问了。把一句弥陀念好,念到带业往生,就成功了。 功夫成片之后,确实有能力往生,这个时候就看你自己了。你是不是要快点去?还是要再过几年?再过几年,跟诸位说,不是贪图这个世界的享受,要懂这个道理,为什么?因为在娑婆世界修行比极乐世界难,既然是难,他成就高。所以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等於我们此地修行一天。我们难,我们这里修行一天,在他们那里要修一百年。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是生到凡圣同居土,想升一级生到方便有余土,要好几个大劫,时间很长;如果在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有几年功夫就行了。 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再希望念到事一心不乱,花五年、十年的时间可以到,这样往生西方占很大的便宜。所以有把握往生而不往生,还在这个地方继续修行,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境界,不是接著享受,娑婆世界苦,哪有什么好享受的!念到事一心不乱,还可以提升到理一心不乱,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到功夫成片马上就想往生,固然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不如在此地以极短的时间把自己的境界品位提升。这个理一定要明了,不明了就障碍你境界的提升。 『消归』,消是消化、融会。消化什么?理消化到事上,事融会到理上,理事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华严》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不能消化融会,它有障碍!很多学佛的同修告诉我:佛法的道理实在是太好,但是与我们的生活脱节,我们日常生活用不上它。这就是理是理、事是事,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这些道理没有能够消化融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在生活里头得不到受用。得不到受用,学佛就学得好苦!如果你得到受用,学佛好乐,好自在!就跟吃东西一样,我们吃东西,你的肠胃很好,消化力很强,完全能够吸收变成养分,滋养你的身体,你身体强壮。如果你吃的东西都不消化,病就一天比一天严重,愈吃愈苦!学佛就是如此,要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变成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就自在了。 怎么把阿弥陀佛变成我们的生活?你一定要懂阿弥陀佛的意思。这一句名号,最简单的意思是无量觉。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就是样样都要觉悟,觉就不迷!觉就快乐,迷就有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乃至於心里头起心动念,统统都是觉而不迷。说得粗浅一点,待人接物、穿衣吃饭没有一样迷惑,样样都觉而不迷,这就把阿弥陀佛变成我们的生活了;要是细说,这部《疏钞》从头到尾都是说这桩事情,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说这桩事情。一定要把佛法变成为我们生活,真正达到离苦得乐。 譬如,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那位同修想算命,算命的开价三十万。如果碰到迷的人,他真的肯给他算:大概我这个命不错,叫他算算看,我将来赚三千万,花三十万算个命也值得。他就迷了,那个钱供养算命先生。他给你算了,他在法律上没给你保证。你将来不发财,你去找他,他再给你算一算,你哪个地方损了阴德,哪里做了不好事情,福报慢慢减掉了。人嘴两张皮,随他怎么说法,说得都有道理,你那个钱就白送给他了。所以,不能迷!他觉而不迷:我有这么多钱,我去做好事,真正做功德。 觉悟的人不存钱,有钱就做好事。觉悟的人钱不存在银行,存在哪里?存在法界里面,存在一切众生里面,他得大自在。诸位读《了凡四训》,也许能明白一点这个道理,能够增长信心。财富从哪里来的?佛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说得太多了,财富是从布施得来的。布施是种因,财布施得财富。所以这个世间发大财的人,你不必羡慕他,他命里有那么多财,是他前世修财布施修得多。有些人有学问、有智慧,他没有财富,智慧从哪里来的?前生法布施得来的。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修因一定得果报。 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财富放在什么地方利息最大?给诸位说,布施一切众生这个利息最大。佛门讲「舍一得万报」,这是真的,可是一般人不相信,这是他的善根不足。信解是善根,信了之后你要肯干,肯干是你有福报。财、法、无畏,这三种布施往往是一而三,三而一。譬如印经,印经需要钱,财布施;经典是法,法布施;别人依照这个法去修行,那是无畏布施。修一种布施就包含三种布施,叫圆满的布施功德,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譬如,台湾有很多发心放生的,放生是属於无畏布施。可是你自己放生,不如劝大家放生,那个功德更大!所以我常劝放生的同修们印《护生画集》,多印这些图画文字劝大家放生。甚至好的这些图画文字,可以从电影院的广告片打出来,看久了他也许会感动。所以,劝人吃素,劝大众爱护生物,这是更广义的放生,这个功德更大! 要把理论融会到生活里面,使我们生活完完全全是佛法的理论,这样的佛法学了才有用。假如,学了佛法跟我们生活不相干,诸位想想,我们学它干什么?佛法学了为来世的,来世还没到,我们也不必这么著急!如果佛法就是我们现前的生活,而且是最幸福的生活、最圆满的生活、最快乐的生活,那我想人人都想要学了。 疏【良繇世出世间,无一法出於心外,净土所有依报正报,一一皆是本觉妙明。】 这一句就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就是说为什么要消归自性。不消归自性不行吗?不消归自性真的不行。为什么?世出世间法,『世间』是讲三界六道以内的,『出世间』是讲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这就是佛门常讲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无一法出於心外』。这个道理很深很深!《华严》、《圆觉》这些大经里面,佛跟我们说:唯心所现。十法界怎么来的?是你心的相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变化原理是识,识能变,心能现,识与心是一不是二。说心是讲体,说识是讲作用。本体能现,作用能变,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但是总不出一心。 心清净了,不但眼前一切事物你很明了,过去、未来都能知道。知道过去、未来,以为这个人就是神仙,错误了!这个没什么了不起,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为什么他有而我没有?他心清净,他有;我们的心不清净,这个能力丧失了。宿命通、他心通,这些神通是从定中得来的,换句话说,这是定中本有的功能。定就是清净心,我们讲一心不乱,心愈清净、愈接近一,这个能力逐渐都恢复,所以没什么奇怪的。 但是这个神通,除了自己本能,真正定功之外,还有一种是鬼神附在身上的。他自己心并没有得清净,并没有得定功,但是有鬼神附在他身上,他也有这个能力,也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如果鬼神离开他的身体,他这个能力马上就丧失,为什么?不是他自己的,是鬼神藉他的身体来起神通的作用。现在这个世间,这一类的事情太多了,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很多是妖魔鬼怪附在身上,可是这个很容易辨别,不是不容易辨别,为什么?他心术不正,所作所为都不是正道,而且常常要胁人,要你给他办事情,他要盖庙,他要化缘,你要替他募化多少。换句话说,你被他利用了,这都是妖魔鬼怪附在身上。 佛法决定不如是,为什么?佛法第一个大目标就是要求一心不乱,就是要求心不颠倒,换句话说,就是修定、修慧。如果常常攀缘,诸位想想,你的定怎么能得到?你那个心怎么会清净?不可能!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我们心才能得到清净。我们这个道场从建筑以来,一直到今天,我们没有去化过缘。大家帮助我们这个道场,也好像是恰到好处,道场月月没有结余,月月开销都够,这个好!这个妙极了!我们想多办一点事,这个月就多一点收入,不办事收入就少了,妙得很,不操心!凡是想做一桩什么事情,这个事情一定能做得成功,不攀缘,没有积蓄,身心清净,没有任何压力,这个才自在!我们一定要怎么做法怎么做法,要想办法去找钱,要去化缘,累死人!那个是得不偿失,那是绝对错误。这就是说明我们修清净心是第一,清净心里面自然就生智慧,能够恢复我们的本能。不但世出世间一切法,当然也包括西方净土,西方净土也是在一心之内,也不是在十法界之外的。 『净土所有依报正报』,这是指西方阿弥陀佛的世界,『一一皆是本觉妙明』,这个就特别显出它的殊胜处。前面讲「无一法出於心外」,我们这个心有净有秽、有迷有悟,所以才有十法界。净土,只有悟没有迷,只有净没有染,这是我们往生西方净土必须具备的条件。心净则土净!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不要被境界所染污。所谓染污就是动心,起贪瞋痴慢就被染污了。顺自己心的起了贪爱,你染污了,不顺自己心的起了瞋恚,你被瞋恚染污了。诸位要晓得,七情五欲就是染污之相,染污的样子。如果我们对一切境界不起七情五欲,保持心的清净平等,对境界一切了了分明,该做的,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做得圆圆满满,这个心就是清净心。这样的心才能够生净土,与净土就相应,这是「本觉妙明」。「本觉妙明」这四个字出自《楞严经》,《圆觉经》上也有。下面有个比喻: 疏【譬之瓶环钗钏,器器唯金。】 古德常用这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体,这些器是相,相虽然不同,体是一样的。『瓶』是水瓶或者花瓶,『环』是耳环,『钗』是发簪,『钏』是手镯,这些东西全是金的,器虽然不一样,但是质料是相同的,器器皆金。 疏【溪涧江河,流流入海。】 这是第二个比喻,比喻水。『溪涧』是小的河流,『江河』是大的河流。不管是大河、小溪,水是相同的,而且这个水都往大海流。 疏【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这就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法在内,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从一心变现出来的,还归一心,没有离开一心之外。所以一心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一心,心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说心在我们身体里面,诸位要是看过《楞严经》就晓得,佛问阿难心在什么地方?阿难先说心在里面,被释迦牟尼佛问得没话说,逼得没有办法,大概心不在身内,在身外,在外也不是,里也不是,中间也不是。他很聪明,想了七处地方,释迦牟尼佛样样把它驳倒,七处都不是,心到底在哪里?如果把这段的文能体会到,你就恍然大悟,心是无所不在。 前面讲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的变的还能超出心的范围之外吗?超不出。所以经上佛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太大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都在我们心里面,心量大!现在我们这个心量很小,两个人都不能容纳,可怜,真可怜!他迷了。为什么两个人都不能容纳?因为他起了分别,起了执著。分别、执著不是心,心里没有分别执著,识里面有分别执著。所以我们讲心是讲真心,识是妄心。妄心里面有分别执著,真心里面没有,真心是清净平等的。当我们的心在清净平等的时候,一切法界的确是一不是二,才能真正做到消化融会。所以心量小,没有办法消化,没有法子融会,为什么?他界限太多,就是分别执著太多了。如果把分别执著拿掉,就消化,就融会,万法归一,就融会了。这一融会,在佛法里另外一个名词,你证得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就是依正性相融通无碍,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我们通常叫成佛,唯有佛才能证得法身。 演【世出世间不出心外者,世间染法,出世间净法。】 世间是染法,就是六凡法界;出世间是净法,四圣法界。四圣位置最低的是阿罗汉,阿罗汉是见思烦恼都断了。见惑有五大类:「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现在哪一个不说身是我呢?对这个身非常的爱护,以为身就是我,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有这个执著,所以你不能得一心,不能得清净,不能够了生脱死,为什么?你执著这个身是我,身是生灭的,那就一定要生死。几时你要是晓得这个身不是我,那问问:哪一个生死?没有生死。生死真的就没有了。实在这个身不是我,身里面没有我,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在。「边见」,边见也是分别执著。凡是相对的,都是边见。有大就有小,有我就有人,有是就有非,有正就有邪,这都叫边见。「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我们一般人叫成见,某人成见很深。在修因、修行方面的成见,叫做戒取见;在果报上的成见,叫做见取见。「邪见」,不属於上面四大类,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叫邪见。阿罗汉这五大类错误的见解没有了,心真正清净了。 思惑有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贪爱、瞋恚、愚痴,愚痴就是邪正、是非、真妄不能辨别,慢是贡高我慢,疑是对佛法、正法怀疑。这五种错误的思想,阿罗汉也没有了。可见得他的心这个时候真正到了清净,佛学上有个名词加给他,叫正觉。阿罗汉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叫出世净法,阿罗汉上面是辟支佛、菩萨、佛,那当然更不必说了。 演【染净虽殊。】 『殊』是不一样。 演【不离自心。】 『染』是自心变现的,『净』也是自心变现的。自心净就变四圣法界,自心染就变六凡法界,全是一心变出来的。 演【以离心无六道,离心无三乘故。】 『三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 演【净土依正,皆是本觉者。】 根据本经以及《无量寿经》、《观经》里面所讲的: 演【依即宝池行树等,正即佛及菩萨三辈九品等。】 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人,都是属於『正』。 演【如后文所明。宝池即自性之汪洋冲融,行树即自性之出生众善。】 『树』是树立、建树、建立的意思,建立一切善法,取这个意思。 演【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佛即自性中。】 『中』是中道,这是讲三谛:真谛、俗谛、中谛。 演【又复一念具足三千,而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 『生』是众生、有情众生。『阴』是五阴,凡是一切众生的身都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三千』是表示世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法。 演【国土一千属依。】 这是讲依报。 演【国土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故曰一一皆是。器器唯金,是全妄全真义。流流入海,是会妄归真义。】 我们要体会经文里面这个意思。 演【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者,法界谓一真法界,即起信心真如门。流有流出义,谓从平等法界,一念不觉,流出三细六粗种种境界。还有还转义,谓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而一切境界全是妙明。】 这一段意思很深,下次我们再细讲。今天时间到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