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十八页,这一段是讲到持名念佛的重要性。 序【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 这一段序文,上一次因为时间关系只讲了第一句。第一句是说《无量寿经》,特别指出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这是实实在在不容易,在我们学佛过程之中,我们所见所闻确实很难见到这样殊胜的弘愿。由这个地方看,我们才晓得西方世界的殊胜确实是有它的道理。第二句是讲《观无量寿佛经》,这两句《演义》也有注解: 演【深谓观深妙,玄谓理幽玄。经中观法,乃以法界心,观法界境。】 这三经合起来看,我们对於这个法门的理论、行法、境界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法门是大乘法门,大乘法门最重要的就是心量要大,心量不大与这个法门不能相应。这是真正想求西方净土,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事情,就是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法界心』是真心,不是妄心,法界是指什么?指的是一真法界。如果没有真心,不能够见到法界的全体,乃至於法界的微细境界。《十六观经》决不是普通人能够修的,别说十六观,第一「落日悬鼓」这一观都相当不容易成就,往后这个境界一层比一层深妙,换句话说,一层比一层难观。它的理论说得非常的周详,所以我们修持名念佛的人,历代祖师大德们也常常劝勉我们读《观经妙宗钞》,这是说明净土的道理。 演【生於法界依正色心,岂非深妙。经中依正,但应色一相可照三身,依报一尘即寂光土,岂不幽玄。】 这是十六观的行法、理论的依据,同时也是它的境界。十方世界依报、正报,色法、心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界心,真心能现,识心能变,变化的深妙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观经》里面所讲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个地方归纳给我们说,『但应色一相』,应是应身,应身这个色身一相可照三身,『依报一尘』就是常寂光净土,这个里头含的理非常的深。我们在《要解》、《疏钞》里面都曾经读到,虽然说四土,可是四土是圆融的。由此可知,境界里面是不是真有四土?如果真有四土,怎么能够四土圆融?我们想想《般若经》里面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问问,四土是不是有为法?四土有没有色相?既有色相,当然不违背这个定律。由此可知,四土从哪里来的?是从众生心识变现出来的。西方净土如是,我们现前又何尝例外?问题在心的净秽,清净心就现净土,污秽心则现秽土,境界是自己变现出来的。 譬如,心地善良的人天天作善梦,心胸险恶的人常常作恶梦,这个梦境从哪里来的?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的境界自己去享受,自己变自己受用,十方世界没有例外,这个理与观都非常的深妙。特别是西方世界,西方世界不但自己本身觉而不迷,最殊胜的是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是寂光净土。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既然能与等觉菩萨把手同行,可见得他也有寂光实报净土的受用,这是西方世界不可思议的地方。 观法太深太玄了,这就说明我们一般人不太容易。理上我们决定相信,没有疑问,可是这个修法真正不容易。大师在此地教给我们,修行方法尤应守约,「约」就是简单,修行的方法愈简单愈好。 演【约者,简约也。唯此四字,更无别法,何等简易。】 正因为这个方法太简单、太容易了,所以搞得一些人反而不相信,怀疑了,这是一重障碍。另外一重障碍,是觉得它简单容易,他肯做,但是他没有深究这里面的道理,於是口里面虽然念这四字佛号,心里不相应,念得不如法,也不能成功。其实,要相应也实在很简单,正如明朝遍融和尚传授给莲池大师的心法。那个时候遍融老和尚是当代的大德,莲池大师到他那里去参访,他只教给他三句话:「不贪利,不贪名,不攀缘权贵」,这些世间作官的、有钱有势的人家,绝不去巴结、绝不攀缘,就这三句话,老实念佛! 莲池大师一生的成就,他老人家说得力於遍融法师这一次的教训。他去参访真不容易,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就给他说这么几句话。旁边的人听到都笑他:这么虔诚这么远的三步一拜磕到老和尚面前,我们都以为老和尚有什么了不起的开示,原来是老生常谈。这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莲池大师是以十分诚敬之心,所以他真正得到了,一生的成就就在这四句话上,不贪财、不贪名、不攀缘权贵、老实念佛。遍融禅师虽然是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他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可是这三句话不容易做到!几个人能够把名闻利养舍掉?舍不掉就不相应。别说一心得不到,连功夫成片都不能成就,别说功夫成片不能成就,反而带来一身的罪业,果报都在三途,这是我们不能不警觉的。如果说这一点点放不下,障碍往生还能得人天福报,还算不错的!不但障碍你往生,还要拖累你到三恶道,麻烦在这个地方。 所以这四个字简单是简单,真正把它念好是要学问的。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学问,千经万论所说的也不过是如此而已。 演【又约者,要约也。】 这个『要』是精要。 演【念佛功成,无事不办,何等要约。】 这句话也是真的。这一句佛号念好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圆满了,真是无事不办。大师在此地勉励我们: 演【尤应守约者,以十六妙观,乃全性成修,全修成性。悟心上士,乃克行持。】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悟心上士是谁?是大彻大悟之人,他才能办得到。 演【初学行人,无由凑泊故。】 决不是初发心的学人能够做得到的。这就是勉励我们,初发心尤其是应该要遵守持名念佛的法门。 序文里面说,『知先则务生彼国』。三经的要领,《无量寿经》的确是重在发心,前面告诉我们,「欲入弥陀愿海,必先悟彻自心,不悟广大之心,不入广大愿海故」,这几句话说得非常的透彻。实在讲,《观经》也指示我们持名念佛,『守约则惟事持名』。这样看起来,三经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持名有些什么好处?底下这几句把持名的功德利益都给我们说出来了。『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请看注解: 演【举名兼众德者,由名召体。】 『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本性。阿弥陀佛这个名就是本性的名字。念这个名字,就要把这个名的实体、实相、实用都要把它念出来,这才叫真正持名。自性清净心本来是觉而不迷,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称之为本觉,「本觉本有」。这个名号完全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无量觉」,念这一句名号就把自己的觉性念出来,声声唤起我们的觉性,觉而不迷,这叫做执持名号,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如果每天拿著念珠数著名号,句句都是迷而不觉,这个不叫持名,不叫作念佛。佛是觉的意思,念佛就是念觉,念念觉而不迷,这叫念佛。你是念念迷而不觉,那哪里能叫念佛?这就说明这四个字不容易,无怪乎现在人所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那个念佛是念名字佛,不是念观行佛,念观行佛就有办法了。只念名字,连名字什么意思都不晓得,迷惑颠倒,这种念佛怎么能成功?念观行佛,就是念念自己提高警觉。我们在境界里面才起一念分别执著,那就叫迷,那就叫做无明,无明继续不断往下发展,那就变成见思烦恼,那就得造业受报。所以这一句佛号,是把你从迷里面给拉回来。「南无」就是皈依,从迷里面回过头来,回归!依觉悟、依觉心,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平等的、觉心是广大的,这样才能成功。真正觉悟的人一定晓得人生苦短,何必去造业!几十年光阴一弹指就过了,广造罪业实在不值得,真正是愚痴迷惑颠倒。更应当觉悟,古人常讲:黄泉路上无老少。不要以为我现在还年轻,来日方长,你有没有跟阎罗王订下合同?看看许多寺庙骨灰塔里,多少年轻人!这是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的。 觉心之体,就是真如本性的本体,经上常常以「湛寂虚灵」来形容它,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这都是讲本体、性体,它的相是清净、平等,它的作用是大慈大悲。所以我们要依这四个字,把自己真性的体相用给念出来。真性体相用就是自家本人,禅宗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大经里面所讲的「本有家珍」、「如如之佛」,《华严》、《圆觉》讲的「本来成佛」,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此地所讲的,由名召体。 演【体外无名,体具众德,则名亦兼众德。故一称名,即称佛众德也。】 这个『佛』的意思是双关的,自佛、他佛。他佛是赞叹西方教主阿弥陀佛,自佛就是自己的清净心,就是自己的佛性,这是一定要明了的。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这一句是说: 演【以一心持名,万缘自舍,即布施行。一心持名,三业自净,即持戒行等。】 这个地方六波罗蜜只举两条,其余的省略。这一句阿弥陀佛,六度万行圆圆满满包摄在其中,所以讲专持名号,「百行」就是我们常讲六度万行,全都统摄在其中。可是诸位要特别注意「专」字与「持」字。专就是专一,就是一心持名;持就是念念不忘,就是不能间断,这就叫功夫。真正决心想往生,把这个身心世界要放下,要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念念就想生西方。西方世界比此地好得太多了,这是诸位都晓得的。你只要有一丝毫贪恋,你就不专。虽然是持名,不是一心,不是一心持名,那么你的成就就有了问题。功夫成片接近一心,功夫成片是什么阶段?经上说得很清楚,烦恼虽然没断,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把它伏住,伏烦恼。《金刚经》所谓「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妄想心真的被这一句佛号降伏住,有这样的能力,才叫做功夫成片,带业往生。如果我们念佛的功夫,连这个烦恼都降伏不住,这个不会往生的。 其实在座诸位同修,你们都是无量劫之前生生世世都在念阿弥陀佛,没能生得了,原因在哪里?生生世世都没有做到功夫成片,就是你这一句佛号没有把烦恼压住。念佛的力量太薄弱,烦恼的力量太强,压不住,所以你没能去得成!为什么压不住?你没有舍心,没有真正把这个烦恼舍掉,这是个大原因。第二个,你念佛的功夫不能够相续,而成断断续续的这种现象,这个功夫不得力。要想功夫得力,这个名号要念念相续,不能叫它间断;一断了,烦恼就起来,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功夫不断,心心念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样才能够把烦恼习气压住,不让它起现行。压久了,佛号就有力量,这才能带业往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经上讲的「心不颠倒」。念佛人最怕在临命终时业障现前,这是什么?有病苦,一有病苦就危险,这个事情是很麻烦的事情。临命终时求什么?就是求一个好死。我们中国古人讲五福,福报有五种,五福里面有「寿考终」,这是讲死的时候没有病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大福报,五福里面最大的福报就是这个。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痛苦都没有,他即使不学佛,他绝不堕三恶道,因为他清楚。凡是堕恶道,都是迷惑颠倒!他要是清清楚楚,他怎么会看中畜生道?怎么会爱上饿鬼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明眼人他会有好的选择。所以在人天两道当中,他也是来享福的。假如是个学佛的人,决定往生,他决定选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你要是判断一个人,他是不是确确实实往生,你看他临命终时清不清楚,就可以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临命终时这一痛苦,那不得了! 我过去初出家不久,圆山临济寺念佛会,他们的副会长林居士往生,那个相就很不好。他平常带领别人念佛,到临终疼痛到极点的时候,不但自己不能念佛,别人念佛给他听他还骂人。在那个时候一切佛号统统拒绝,不听了,你说有什么法子!业障太重了。我们看到那种现象才晓得,往生不容易!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教我们修福,修福报不要享福,留到临终福报现前,心不颠倒,就可以选择极乐世界安安稳稳往生了。现在在这个世间咬紧牙根吃点苦头,算不了什么,生生世世都是这些因素误了自家的大事,这一生觉悟了,应该要回头!所以要认真的修福,不要享福。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要把一切众缘放下,万缘自舍,除非你不一心,一心当然就舍掉了。心里有牵挂,就不是一心持名。一心持名里头决定没有一个妄念,没有一丝毫牵挂,你这个布施波罗蜜就圆满,就是修布施心。一心持名,三业自然清净,那就是持戒波罗蜜。一心持名,你决定不会与人家相争,「於人无争,於世无求」,那就是忍辱波罗蜜。念念相续,就是精进波罗蜜。 念佛法门真正简约、要约,名副其实,一点都没错,人人能修,人人能成就,就看你自己肯不肯。换句话说,无上菩提个个人都有分。不要以为我很愚痴、很贫贱,没有一个人没分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说个老实话,贫穷下贱之人成功反而容易,为什么?他容易丢,烦恼没有!愈是豪贵,修这个法门愈难,他牵挂愈多,他放不下。所以要舍,要尽舍,舍什么?舍往生的障碍,就是这个东西,你不舍,统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障碍,那个事情麻烦就大了,所以觉悟就是觉悟这桩事情。 疏【即前大本观经,较而论之。】 即前就是指前面他这段序文,大本是《无量寿经》,《观经》是《十六观经》,就净土三经合起来看,比较比较来说。 疏【知持名尤为要约也。】 这样才真正发现持名尤其是简单,尤其是要紧、简约。 疏【广大者,以四十八愿,帡包幽显,统括圣凡,广大恢宏,茫无畔岸,入之必有繇渐,故贵知先。】 这几句话是说《无量寿经》,是讲大经。大经里面,我们能够看出阿弥陀佛的伟大,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不能比,这个道理非常的显然。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读得很多,所谓成佛,无论从事上讲、从理上讲,无非是破尽二执,我执断尽,法执也断尽,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尽,三德圆证,这就叫无上正等正觉。八万四千法门是修证的手段而已,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成无上道。六波罗蜜,随便用一条都可以!譬如用布施,舍,我把我执舍尽、法执舍尽,见思、尘沙、无明统统舍掉,就成佛了。哪个法门都行!法门平等,殊途同归。成佛之后是佛佛道同,智慧德相并没有两样。 可是,一切诸佛在因地发心各个不相同。我们现在发这个心太小了,不但不能说是菩提心,我们发的是功利心。我们为什么学佛?希望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功利心。我现在太苦了,我希望日子过得舒服一点,希望学佛能够发财,希望学佛能够长寿,希望学佛我的家人都能够平平安安,为这个。换句话说,从来没有发过了生死出三界的心,没有!口是心非,口里说我要出三界,心里才不想出三界。口里想往生,我们这里打个佛七,七天就往生,一个也不会来!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我的命还长得很!不会有人来的,口是心非! 我们看六祖的发心,这就太希有了。《坛经》里头记载,他到黄梅,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别无所求,只是想来作佛。发这样的心,这样的口气,真的,我们从来没见到过,也没听说过。这个真正是不可思议,令人敬佩!但是六祖跟阿弥陀佛比较一下,那又差太远了。六祖说我来作佛,很含糊很笼统,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一条一条的,太具体、太实在了,不是六祖能比得上的。这么看就是佛与佛虽然道同,但是因地发心不一样。发心必定是有结法缘,所以在因地这一发心,每一位佛与一切众生结的法缘不相同。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太广大了。在因地初发心就发这种心,实在难得,真正不容易!我们念《无量寿经》,读四十八愿,要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意思。他那个心实在是太慈悲、太清净、太广大,没有人能比!我们也有这个清净心,也有这个慈悲心,也有这个广大心,发不出来。为什么发不出来?被无明迷惑,被业障障碍,虽有,不能显发! 演【幽显圣凡者,幽指三途,显指人天,圣指三乘,凡指六道。】 这个四十八愿统统包括了,九法界有情众生全都包括在里面,你看人家这个心多大!我常常劝勉同修们,求往生,一定要从平等心修起。平等心从哪里修起?从怨亲平等,我们心量里面的障碍才能清除。怨亲是最不平等的,一个冤家对头你心里总是容纳不下,你怎么能容纳三乘六道?必须要清除,清除使你自己快快作佛!你那个冤家对头,你能不能障碍他?你不能障碍他,其实他也不能障碍你,是你自生障碍,好可怜! 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外面境界没有好坏、没有善恶,统统是中立的,一切善恶好丑都是从自己心生的,自己障碍自己,反过来说,自己成就自己。所以业障决不是外面人来障碍你,你要说外面人障碍你的,那你这是障上又加障,迷上又加迷,外面怎么会障碍你!如果外面人能障碍你不成就,外面人真能帮助你,十方诸佛大慈大悲他也帮助你成佛了!正因为诸佛如来不能帮助你成佛,妖魔鬼怪也不能障碍你不成佛,障碍不了!这个事情总是自己的事情。 六祖在《坛经》里说得好,学佛之人要自悟、自修、自证;不是别人帮你成就的,这才说十方三世佛,佛不度众生。真的,佛不度众生,因为是你自度的,你自悟、自修、自证,自度的,佛哪有度你?佛只是给我们做一个增上缘而已,提醒我们自己,这样自己才能自度。所以成功与失败都要自己负完全责任,一个明白人、觉悟的人绝不怨天尤人。今天我们从内心里面要清除无始劫以来的罪障,罪障最大的就是不平等。平等性智是你本有的,由於你不平等,转变为末那识。现在学佛,佛告诉你要转识成智。迷的时候转智成识,变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觉悟之后,转识成智,这就恢复我们本来面目,这才叫学佛。 我常劝人,把你第一号的冤家对头,给他写个长生禄位供在佛的旁边,每天早晚礼佛都礼拜他,把他当作佛一样看待,你们肯不肯做?你们不肯做,不肯做就是自己这个罪障不想拔除。有的人也照做,做了几天来告诉我:不行,我这个瞋恨心还在,见了他还是会生气,怎么办?我告诉他:你才供几天,功夫不到家!把冤家对头当作佛菩萨一样看待,你的心就平了。心平气和,身体也健康了,功夫就上道了,这非常非常的要紧。 底下几句话是说心量之广大、愿力的无穷,大师底下这几句话非常重要! 疏【故贵知先。】 这就是讲你学佛先要发大愿,先要发大心。 疏【传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礼记.大学》上的话。『传』就是前人传下来的嘉言、格言。你晓得哪个事情在先,那个事情在后,就接近道了。所以学道的人先要把心量拓开,先要发大愿。我们今天许多人发愿是假的、是妄语,他发一次愿造一次罪孽。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大了!我还有些仇人,见了就生气,我度众生,我才不度他!可见得你这个愿是打妄语,每发一次愿就是造一次重罪,自己造业障不晓得!将来见了阎罗王,阎罗王判他下地狱,说他有犯罪。我没有罪!哪里晓得天天打妄语就是罪。他是习惯成自然,不知道自己在造罪,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早晨骗一次,晚上又骗一次,怎么没有罪?你早上打个三皈、晚上打个三皈,那个三皈是皈依佛,佛是觉而不迷,可是自己天天还是迷而不觉,没法子!这一次我流通《释门法戒录》,里面只有一百二十四条,附带摘录莲池大师法语,诸位仔细去看看就晓得。这里面有例子,有出家人死了以后被阎罗王拖去审问,他自己想想没有罪过,结果被阎罗王一条一条挑出来的时候全是罪过。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大师说得对,头一个要发大愿,这个法门信愿行是为三资粮。头一个就是要把心量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真正发这样大的心,你跟阿弥陀佛愿力就差不多了。功夫不如他,我心量不比他小!真的不是假的。能容人、能够包涵人,这种人有福。 『先后』,先发愿,后持名。发愿就是你用真心来发愿,持名是念念唤起你的真心,阿弥陀佛是无量觉心,觉是真心,迷是妄心。要晓得先后,这就近道了。孔老夫子这句话是一个原则性的,无论用在什么地方都适当,用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来讲,这个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大道。 疏【深玄者。】 从这个地方起,这是用《观经》来比较。 疏【以门分十六。】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分成十六种观法。 疏【事匪一端,而复妙观精微,初心靡及,操之必得其要,故应守约。】 演【初心靡及者,妙宗钞云: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 这是知礼法师《观经》注解里面所讲的话。前面说过,观法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观法虽然深妙,依照理来说,初发心的人也能够做得到。本来他也是对初发心说的,按部就班来,由浅而深。『若能进功』,进是精进,功是功夫。果然能精进,『何忧不就』,就是成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演【而大师如此说者。】 『大师』指莲池大师,他给我们讲的是初心恐怕办不到。他有两个意思: 演【一者,以今正建立持名法门故。】 因为他老人家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比观法容易太多。 演【二者,初心亦甚不同,有具足圆解之初心,乃至有茫然未识之初心故。】 这个话讲得非常的有道理。初发心真的不一样,拿天台四教来说,藏通别圆初发心就不相同。有人听了《华严经》,讲到初信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很多同修来问我,我们现在算不算是初信菩萨?《华严》是圆教,圆教初信菩萨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什么条件?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叫做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一看,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跟小乘须陀洹一样的,小乘须陀洹果如果回小向大向圆教,他就是初信位菩萨。我们不够资格!如果说藏教,大概差不多,我们这个蒙蒙懂懂的茫然未识的初发心,也许可以说你是藏教初心的菩萨。所以初发心不容易! 《大乘起信论》里,大乘起信,起信当然是初心,可是它那个条件就高。大乘见道位是要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所以它的水准是最高的。《金刚经》里面讲的菩萨跟《大乘起信论》的菩萨一样,是最高的标准,那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初发心的菩萨,圆教初住。所以初心不一样,『初心亦甚不同』。不能够含糊笼统的讲,我们都叫初发心,不可以这样说法。『有具足圆解之初心』,这个是圆教的初信菩萨,那是没有问题,圆教初信菩萨,别说次第三观,一心三观他都能修,他都可以学,只要他真的精进不懈,他确实是会有成就的。可是如果对於一切佛法茫然无知的初心,叫他修念佛法门,行!确实容易,给他讲《十六观经》那些理论方法境界,恐怕他听不懂,那实在是有相当的深度。 『操之必得其要,故应守约』,这是讲我们真正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真实功德利益就是当生成就,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如果这一生不成就,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利益统统是枉然。你得禅定也好,你得开悟也好,都没有用处,一投胎又有隔阴之迷。所以真正的功德利益就是在西方净土,真正能往生西方净土才算是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除此之外都不能称之为真实的功德利益,这是我们特别要记住。 你眼前所得到的全是梦中境界,真是要觉悟,一场空!虽然现在还没死,死了才晓得,古人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样都带不走。可是我们有没有觉悟到?每天晚上睡觉睡著就是小死一次,每隔几个钟点你要小死一次,你觉不觉悟?你想想看,你梦中睡熟,你哪一样东西能带到梦中去受用?一样带不走!没有一样东西是你自己的,连你的身体,你睡著了,人家把你身体搬走了你都不晓得,身都不是自己,何况身外之物!每天睡觉醒过来要好好的想一想,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你要能够常常想这个,你就会觉悟了,你再也不会造作罪业了。自己不会找自己麻烦,然后你才觉悟到世出世间一切人也没有办法找你麻烦,也没有办法帮助你,帮助自己的是自己,障碍自己的还是自己。佛法里面说「无依道人」,没有依靠,无依无靠,什么都是靠自己,这才称之为无依道人。佛法教我们自己依靠自己,这不骗人,这个不迷信,这是真实的。 疏【轲氏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这是孟子所说的。 演【守约谓修身。】 自己要刻苦、要勤俭。 演【施博谓天下平。】 『施』就是布施,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人人能这样做,天下太平,天下才得到公平。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我们对於天下一切人是一个平等心来对待,是一种公正心来对待。简约是修福,勤俭是修福。以公正的心、公平的心、清净心对一切人,这叫布施,这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波罗蜜,这是善道,至善之道,在此地讲成佛之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如果我们听懂了、真明白了,从今天起如实去做,那么你就得到成佛之道、往生西方之道,要肯去做、要肯去修,然后才能够成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2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