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一个人没有倒过霉,便永远没有出息
有位山东老朋友跟我讲笑话,谈到山东的孔孟文化,他说一个人要好事坏事全懂了,才能够通达。这话不错。做人就是要通达,通达人性,通达人情,才能够谈学问,谈治事。 孔子说:“小人不耻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耻”就是难堪,如果他没有碰到钉子,你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你给了他难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见不得人,他才能够改得过来。 “小人不畏不义”,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纯用教化、用仁义之道让他学好是做不到的,认为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因为有个“怕”在那里,所以才讲仁义。 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在背后,才可以使他上进向善。宗教也是这个作用。 有个上帝,有个菩萨管着你,你就会乖一点。如果没有所畏,永远不会做好人,不会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边才可以。 “不见利不劝”,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可图,他不会干的。“劝”就是劝导他,教导他的方式。“不威不惩”,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人很难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萨,是圣人。 以上这四句话,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们不要自以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实我们也包括在内。除了得道的、真正成就了的人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 所以这四句话在后世的老庄、《易经》中,大家都认为是帝王之学,统治的道理。一个社会承平久了,不用严刑重法那就不得了。 所以今天所谓的民主自由,是不是对人民有利益,这个制度是不是对,到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历史进入这个阶段,到处都在叫自由、民主,这个名词叫得声音很大,浪头也高得很,将来是不是走得通,会不会毛病更大,还作不了结论。 所以《易经》、老庄被人用得偏的时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宽大的时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教育的原理也是这样。我经常说,我是主张适当用体罚的。体罚有什么不对?差不多该用的时候就用。 有一次亚历山大问他的老师亚里斯多德说:当皇帝真正的办法在哪里?这个大哲学家就告诉他说:你不是看到前面田里的麦子长得很好吗?你看那几棵长得特别高的,把它砍平就好啦!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一片田地,稻子麦子都长得一般高,有几棵很特别突出的,长得特别高,那很讨厌,把那几棵砍掉就平啦。这个道理很对,不过亚里斯多德嘴巴里讲出来的,没有我们东方的说法高明。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孔子上面这四句话的道理说得更清楚。换句话说,这句话就是群众心里学,用人之道也是这样。小人不耻就不仁,不畏就不义,不见利就驱策不动,不惩就不诫,所以他说有时候是“小惩而大诫”。 譬如教育,有时候打两下手心,罚个站,打几下没有什么了不起。“小惩而大诫”,受一点小小的惩罚,他一辈子都记得要去做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霉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 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他永远没有大的出息。所以小小地惩罚他,便不会做大的坏事,这反而是小人的福气。一个人没有倒过霉,便永远没有出息。 一个领导人,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爱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让他干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当县长,或者乡镇长,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这部下将来能有更大的担待。这就是“小惩而大诫,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孔子怎么悟到了这个道理呢?断了脚趾学个乖,是孔夫子的因果观。“履校”就是我们台湾过去穿的木拖板。我们中国古人不穿鞋子,是穿木屐的。木屐外面加个边就叫“履校”,“灭趾”是穿着木屐走路,脚歪了一下,把脚指头碰伤、碰断的意思。 也许要去做生意会倒楣,会赔本。不过没有关系,伤一个小脚指头而已。虽然有些不顺,但还是小灾。人已经伤了,脚指头也断了,怎么还说是无咎呢?无咎不算是很坏的运气,还算是不错的。 由此,孔子悟到了人生的道理,虽然指头伤啦,这是小伤呀!不然这个人走路永远不注意,不小心。如果跌倒,或者中风了,变成半身不遂,那麻烦就大啦,就更糟啦! 所以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孔子引伸出来的人生哲理。 ——整理自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