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1集)


 2014/12/17    下载DOC文档    

  再说两句闲话,这个礼拜天在广济寺它的念佛七道场,现在两个念佛七道场,第一个是在广济寺,我礼拜天去讲。这是打破记录,在大殿上,后来的人就没有地方,坐不下去了,就都站著听。而且里头多数是年轻人,就像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就这样的岁数,男的、女的很多很多。他们十七以后广化寺接著办念佛七,我下礼拜二到那边去讲。所以这些现象,就是一些青年很特殊,青年倾向於佛法。我们不能够老记著过去的那些印象,要重视这些新生的现象。新生的才代表未来,过去的就是将要成为过去,过去老的印象就不复存在,就是历史了,这新的现象,国内、国外都值得重视。为什么能这么多人来念经,这么多人来参加?国内这个现象,出了这么多年轻人。过去都是老太婆,也是很可敬佩,身体也不行,勉强还来参加,就感觉后起无人,现在看见就全不一样了。很多人比诸位还年轻,就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男的、女的青年,这是一个现象。

  就是说世尊、诸佛的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善导大师的话,「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两句话谁都懂,真要明白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很稀有。如来出世,为什么他唯独就是要说阿弥陀佛这个大愿之海,也就是要说净土法门,往生净土这样的大法?唯一要说的就是这件事,所以佛才在世间示现,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但它深入一步的这个道理在哪里?不好懂。要懂得这个,这个人就会变,就不为现在所流行的这些学说所动摇。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说这件事,我们要学,我们要修,应当如何你就知道了。不肯这么去学,不肯这么为的话,就是对於这两句话还没理解。读了书之后就要有变化,所以古人说,读了四书还跟没读之前一样是不会读书,读了之后你要跟以前有不同,这才是会读书。不是说你拿个笔写篇论文,考上个举人、进士,中状元,所以说状元都是没学问的。

  我们现在正在说弥陀本愿之海,这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殊胜。今天我们到了第四十愿(一共是四十八,剩八条愿了),这一段里头包括两个愿,第四十是「无量色树愿」。这几愿都是说极乐的庄严。无量色树愿就是前几句,「国中无量色树」,种种颜色的树无量之多,高度或者是一百一千、几百几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说是四十里,有的说是六十里,有的说是八十里。这是个距离单位,但是它不是很严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军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折合华里就有三种说法,我们就取最小的来说,四十里,这总不会错,不会夸张。这个树高多大?要乘百倍、乘千倍,四十里的一百倍,四十里的一千倍,所以就是说伟大。树这么大,人就不能像蚂蚁那样,跟树得相称。

  底下,「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这个名称有时候有点乱,但是这个道场树就是指的菩提树。在印度正觉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个毕钵罗林树的林子,佛就在这个树底下成的佛,所以这个树就叫做菩提树。就是印度,现在这个树还在,我还看过这个照片、图片,很多人在这来礼拜、修行,树还在。《维摩诘经》里头肇公的注解(肇公是大德,古代的大德),他说「佛於树下成道」,在树底下成道、成佛,所以树就叫做觉悟,叫做觉悟的树,道场树,就菩提树。此树的光,它放光,但是这个光,不是肉眼所能见的,大家要知道。总之肉眼很可怜。我们肉体所能够看的、所能够听的就是物质世界的东西,都是很窄很窄的一段,七个颜色之内的光你能见,红、紫这两头之外的你就看不见;声音也是,停在一秒钟多少周波,从几百到几千到一万,太高的超声波也听不见,太低的也听不见。树放的光没有地方它照不到,所以这个树很殊胜。香也薰遍一切处,「形色微妙」,这个形色非常,妙到你不可以言说,不可言说就是微妙,妙已经是好到极点,它是微妙、极妙,「随所好而见」。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就要知道,咱们地球上的树都是如此,这样的光明它是随著你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现出什么,我们众生的心就是这个心,这个树所现出的就是这个树的样子,因此这个光和香你就领略不到。「树出法音」,不但有光、有香,而且是在说法,极乐世界的树说法,这个菩提树都在说法。「随所好而闻」,就跟极乐世界说的一样,你是喜欢听什么就听到什么。不是像咱们这,一个高音喇叭它那放,我的一个邻居他那放喇叭,我另外一个邻居他就抗议,说你是噪音。他说我们是放的音乐。我不想听,你给我来的音声就都是噪音。但是极乐世界就不如此,菩提树也不是如此,你喜欢才听得到,你不喜欢就没有,「此如来报应树」,如来的果报感应所成之树。「众生遇者,自然悟道」,你如果能够遇到这个树,你就可以悟道。这个树之功德。

  曾经你们这头一班的一个学员问我,能不能找到一本释迦牟尼佛的传最真实的,代表一切?因为有好多说法不一样。我跟他说不可能,这就是我不可能的理由。随著你的水平,你所看的事实是不一样的,你哪里能像其他的学问一样,根据考据、证据,这样来研究佛学?那你一万年也是门外汉。那不可能,各个所见不一样。密勒日巴死了,西藏密宗的大德,后来一位师兄弟来了,人家告诉他师父死了。他说胡说,师父一直跟我在一块。你说那个写传怎么依证,你说哪个对、哪个不对?那看见师父死了,把师父火化了,这个说得对,某年某月;多少年后,他一直跟师父在一块,它是事实,他写出来,你说他错。你要找一本最正确的就不可能。岂但释迦牟尼佛的传写不出来,密勒日巴的传你也写不出来,莲花生大师的传,我看郭老他也感觉困难,两本传写的不一样,我们用思惟去推测,推测不到。所以大家都不要限於唯常识论。现在很多所谓学者,他实在是在唯常识论这么一个狭隘的圈子里头,常识里头能说得通的他就能相信,一超乎常识他就觉得这个不对。最典型的,唯常识论,而不知道这个非常幼稚,违反科学。三度空间的人,你只能理解三度空间的现象,超过三度空间你想都没法想,这是科学。鬼什么不是三度空间所能限制的,所以那墙他不在乎,从地里就钻出来。所以根据三度空间,你能理解什么东西?

  这个地方说到道场树,说到这些话也可以解释底下那一句,不然底下那一句不好解释。「高四百万里」,这高极了,你看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我们上面说了,这个树能遇见,但不是都能见,随你的水平。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他善根水平还很低,因为往生的时候很多还是凡夫。极乐世界之殊胜就是凡夫的水平能往生,你要是超凡入圣,已经是圣,已经是菩萨,这些世界你都可以去,很自由。但是也要投到弥陀大愿之海来教化众生、影响众生,这是一个度生最妙的法门,以慈悲故而需要如此。往生的凡夫也能去,就是极乐世界最大的特点。「善根劣者」怎么样?菩萨中善根劣者也能了知,也能清清楚楚看到这菩提树,而欲看见其他佛的净国的一切庄严,都在宝树里头可以看见。这个树多么殊胜。

  这个也说出《华严》的境界,极乐世界一棵树是个小、是个狭隘的东西,而十方佛国是个广大的、是个众多的东西,众多的、广大的可以在狭小的一个东西中全都显现出来,这小能容大、一中含多。《华严》的道理处处在咱们《无量寿经》中反映出来。所以有人说净土宗浅,圆教是最深的,《华严》称为十玄门,这十玄都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也是,这个菩提树你就不能见,有人能,有人不能见;净土法门各个了解不一样,有的人就不信,有的就轻视。何以故?本人的水平故,就可以这么说。不要去问别的,你这个水平是什么水平,就看你信的多少、你理解多少,不能相信,不能理解,就是你水平大有问题。这句话我看抵得讲一百堂课,照照镜子就知道。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大师再加上个极字,是极难信法。为什么这么难信?它深,它不可思议,它超情离见,远远超过唯常识论的那些常识,在那个基础你怎么能够信,怎么能够接受?只喜欢繁琐哲学,什么是繁琐的就以为这个高深。

  这就到第四十一愿,「树现佛刹」。所以它这个句子包括两个愿,前头是「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在极乐世界,你要想看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你要想看看自己在生前的这些人,你在宝树就看见了。所以我说往生不是一个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一个生离死别,而是一个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是不是这样?不然人一死之后,下辈子你吃我、我吃你都不知道,不要说还认识,就分别了,永远分别了,就死了沉沦六道,不知怎么样。生到净佛国土,当你思念亲人的话,就跟镜子看见自己影子一样,看见自己所要看的人。看见有什么好处?可以加持他,有你的力量,还可以请诸佛的力量来加持,使得这个没有死的人,他们也发心,也要往生,将来最后都在极乐世界,这个大团圆的喜剧,就是这样殊胜。所以佛法我们称为大安乐法门。这是第四十一。

  四十二,刚才说树中能够现出十方佛刹,岂但是树,彻照十方,极乐世界是彻照十方。「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博就是宽广无边,广大,广没有边,严净就是庄严清净,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光就是光明,莹是晶莹,这个东西很晶莹,光莹跟镜子那样彻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的一切世界,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都可以照到。「众生睹者,生希有心」,一切众生,指极乐世界的众生与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彻照十方国土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相,都会生起最殊胜、最难得的菩提心。这个就是极乐世界如是不可思议,你在极乐世界十方的佛国你都是了若指掌。这个心的稀有,什么叫稀有?咱们水中生莲就不算稀有,火里生莲才算稀有,生稀有心就是说他这个心在火中生莲那么难得。这就是所居佛刹,彻照十方,稀有就是知道佛之功德、佛土之殊胜,生起了稀有的恭敬清洁之心。

  四十三愿,这个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国土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而这个国它香。所以有的人常常就感觉心里一清净,突然间就闻到一点妙香,这个香不像世间所有的香。这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正是这样放香。「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就彻上彻下,所有「宫殿楼观」,这些建筑,「池流」,泉池交流,八功德水、七宝池,一些泉流、喷泉等等的。极乐世界的水可以自然的不需要人工的从下往上流,它平等,就在这个楼上循环,水就这么流,比咱们现在这些大饭店里头、外国制造这些人工的喷泉,究竟是一些人工的,不很自然,它这水自然就是上下这么交流;「华树」,种种的树都是七宝所成。「国土所有一切万物」,国土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任何的东西,「皆以无量宝香合成」,无量的宝之香把它合成。一个树叶、一个花瓣、一块石头、一滴泉水,无一不是无量宝香合成的,这个香就香。这个香怎么样?「普熏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闻到。一切众生只要闻到,他就自然清净,都修佛之行。所以这个里头就是一方面是功德,一方面又显出华严的境界,无量宝香能够入到随便一个小东西里头,多就进到一里头;香是一个香,一个香能遍薰十方世界,这个一就遍到多里头,多入一、一入多,都是不可思议,这极显极乐世界。

  再有,都是以这个香来做功德。香的功德在我这个《大经解》里头引了一大段,讲到天上的香种种的功德,这个还是凡香。极乐佛土的香,就如《维摩诘经》里头所说的,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就问,说你那香积如来怎么说法?来这些菩萨就说:「我土如来,无文字说」。香积如来他不是拿文字来说,只是以种种的香,国土中有种种的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来生到这个国土有很多天人,也就是国土的人,令这个国土的人得入律行,能够合乎戒律,三聚戒、根本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就自然得入律行。菩萨怎么样?各个就坐在香树底下,就闻这个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就是以香味作佛事。所以极乐的香也是如此,众生闻者都得到无量的好处。极乐世界它是总结了一切佛土的殊胜,他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二十一俱胝多少多少的佛他都知道、了解,他把这一切好的都摄集起来,所以香积如来国土它那个香的功德,极乐世界也都摄进去了。

  底下,就是最后这几个愿都是指他方的,极乐世界以外他方的菩萨。以前所讲的,都是他方的一般的凡夫。他方的菩萨怎么样?第四十四就是「普等三昧愿」。听到佛的名号以后,「闻弥陀名」,这个闻字就是里头有信受、思惟、如说修行,所以我们讲到这个闻字不等於一经於耳。只要一闻弥陀的名号,「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就跟上的意思,跟著就得,也就是及时得到,逮得就是及时得到,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得这三个三昧。清净是什么?所住的三昧没有染、没有著。现在有很多人,入了定就贪著定中的清净的这个情况就是有染有著,但这染著不是电视里头那一套东西,而是你这个定中的清净安乐,你对於这个清净安乐很有点喜欢。所以念佛四大秘诀就有一条,莫贪净境。有人得了一点净境就喜欢,这个里头有时候就走上错路了,要不染不著。所以菩萨都怕三禅,因为三禅之安乐是不可说,到了三禅他就过不去了,他就喜欢这个,太舒服了。稍微用了一点功的人都知道,世间这些乐不算什么。世间的乐我什么玩意都享受过,要跟法乐比是没有法比。所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

  解脱三昧就没有一切拴住你的东西了。咱们是缠缚,被这一切世间烦恼把你捆住了,一个事情不称心就不高兴,骂你一句就要生气,你就是被动得很。为什么?你捆住了,它一揪你,你就跟著跑。解脱者,这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只是给人解粘去缚,你哪个地方粘住了,我把你拨弄拨弄开不要粘住,哪个地方捆住了给你解一解。所以禅门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所以要去练什么功、求什么法,师父那还保密,磕多少头、献多少黄金,我才告诉你一点点,这都不是佛的正道。第二个是解脱。

  第三个是普等。普等,普者就是普遍,等者就是平等。不要小看这四个字,普遍平等,你普遍都能平等这是什么境界?所有的东西,普遍的一切东西都能平等,那就到了不二法门,《维摩诘经》里头就是叫「入不二法门」。你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恶是二,佛和魔是二,种种种种的;世间的二更多,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是一,没有差别才叫平等,就不二。普遍的都没有差别就普等,普等三昧这是很深的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我们讲过,总持就是陀罗尼。「住三摩地」,就是正定、正受。现在许多练功什么什么,许多它不是正定,由於邪定就触发了邪通,最后走入邪道,最后是堕落。所以欲升反降,愈练愈坏,可怜悯者,他不知道。所以说无知是很可怜的事情,动机并不是坏,但是你无知,无知就走上错路。「至於成佛」。这三个三昧,日本的《会疏》它说,「以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也就具有一切三昧的名号。我有了这个功德,它的名字叫什么我已经有了,我有这个念珠,它就有了这个名号,因此这都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也就是这话没有错,因为十地菩萨不离念佛,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华严经》。所以是最后他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一听到佛的名号,他们马上就得到这些三昧,这些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这是「普等三昧愿」。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在定中常供诸佛,常供诸佛还仍在定中,这个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所以极乐世界常寂光土,你要破了无明就分证常寂光。常寂光的意思就是,寂是寂然不动,不动可是它老放光,它遍照。常寂光是寂而恒照,在寂然不动之中常常是无间歇的有照用;照而常寂,虽然在起照用,还是寂然无所动。我们要不就是不动,沉潭死水,一动什么都动了,这就是你到不了这个境界。这个就是说是甚深的境界,常寂光里正是表明这个意思。常寂光,放光而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定中常供诸佛而不失定意,都是一味的。

  底下稍微说一点,就是这一愿里头,四十六愿,「他方世界诸菩萨众」,指明是菩萨,「闻我名者,证离生法」,离生就是离开生死。不管你是大乘、小乘,这个行人,你能见道,见了这个道的本体,因为见到了理体,就断了见惑、思惑,断了见思惑就离开三界的生死,这个称为离生。阿罗汉也能做到这一步。证离生法,他方菩萨在断惑的水平上,就断见惑、思惑。所以三惑,见思惑是第一步,断了这个就是阿罗汉,就没有生死了;再有尘沙惑,要度众生你要知道尘沙的迷惑,不知道怎么度,无量的众生,无量的病,你如何去对治,你要破惑,破尘沙惑。所以有的人劝人不行,谁去一说能把他说动了,他就能对机说法;但有对於这个人行,对於那个人又不行了,尘沙,像尘沙那么多的迷惑,你要破了这个惑才能度众生。再有无明惑,就是三惑,一闻名就离生死,不但离生死,「获陀罗尼」。陀罗尼讲过了,陀罗尼有四个意义:一个是法陀罗尼,对於一切教法不忘;一个是义陀罗尼,对於一切法的道理总持不忘;第三是咒陀罗尼,第四是忍陀罗尼。忍陀罗尼很重要,什么叫忍陀罗尼?对於法的实相安住,也就是安住於实相里头,这叫忍陀罗尼。安住於实相的境界就是安住於法身的境界,在禅宗称为破重关,要破末后关,那见解跟佛是一样,素法身,这都是地上的菩萨。所以这些十方菩萨闻到佛的名佛,就安住於诸法实相,这是「获陀罗尼愿」,很殊胜。

  底下是「闻名得忍」。得了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住於平等,「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这个我们就不用解释了,这个我们解释过很多次。「应时不获一二三忍」,应时获得就是当下就获得,获得一二三忍,一忍、二忍、三忍,也就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这是第四十七愿,闻名就得忍。刚才已经提到一点忍了,那是指的陀罗尼第四,是忍字,是安住於实相。这个地方又更清楚的点出一忍、二忍、三忍。对於这三个忍,《大乘义章》等等的书,《仁王经》的注解,有不同的说法。总之根据经文的意思,根据各种的说法,我们可以肯定这些法忍,在《魏译》里头就称为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这些法忍,这三个忍之中肯定包括了无生法忍。为什么可以说证了三忍,我们就说它是一定有无生法忍?因为证无生法忍是非常高的境界。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普通,悟无生是什么境界!所以我们要证明,一、二、三忍里头有无生法忍,这个不能随便说,我们就要有依据。离经一字,便同魔说,所以要小心。我们本来是弘扬佛法、赞叹佛法,但是你把它说错了,就成了谤佛、谤法,谤佛、谤法的罪是大於五逆十恶,大於杀父、杀母。有的人喜欢胡说胡写,不知道这严重性。

  《魏译》说,我得了佛之后,闻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你看看,这《魏译》不是证明吗?闻了名之后都要得到菩萨的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这个文字也点清楚了,所以我们说这三个忍之中包括了无生法忍。这是一个证据,这是《魏译》。《宋译》文中,「闻我名者,应时(就是当下)即得初忍、二忍,乃至无生法忍」。所以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这又是证据,这个大家不要疑。无生法忍就是真实的智慧安住於无生无灭的实相理体而不动,你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无生忍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首先是信受。现在有的很深的道理,有的教派就不能信受,有的对於禅宗、对於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不能信受,他只能信受一些唯识、中论、三论这些。首先是信受,「通达」,而且「无碍」,没有什么不通的地方,没有阻碍,「不退」,这很要紧,你只有增长没有退,这个情况叫做无生法忍。底下我们就不多引了,还有许多讲无生法忍的,我们写在书上,不重复了,大家自己看一看。根据龙树所说,龙树也是根据《仁王经》跟别的经典说的,无生法忍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的地位,一般说是八地菩萨真正得无生法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你一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你就是八地菩萨。所以至圆至顿,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相信?他信受不了!这个道理就是如此。诸位今天也许信了,将来能不能不退,不一定。这是一个极难信法,要知道。

  最后一愿,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於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他方的一切菩萨,一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就证不退转。所以我们是往生极乐世界证不退转,这个就是他方的菩萨一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就不退转。不退转的意思是什么?就你所修的功德善根愈来愈增长、愈来愈进步,你不会像扭秧歌似的,前进几步就要后退一退,甚至於向后转走,那就不行,这个就是只有进步没有退步叫做不退,叫做阿鞞跋致。「盖以菩萨行愿,难发易退」。所以十信位的菩萨称为什么?称为轻毛菩萨,就像一个风中的柳絮,风中一片鸟类的毛,随著风上下不定,忽而上忽而下。今天是不错,明天就不知道,自己的信心也不完全由你自己能把握,必须要到住位才稳。还有一个譬喻,「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生了很多子,你看那鱼肚子里头多少子,鱼生了很多子,生下来之后就被别的鱼吃掉了,它被它自己的鱼有时也吃掉,成鱼的很少;庵罗花是一种花,花很多,成果的很少,这个就是因多果少;还有菩萨初发心,发心很多,但是成果的很少。所以,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经里头舍利弗说,他过去就是反覆,从一住进到五住,又退回到初住;从初住上来,上到六住,又退回到一住,这么来来回回六十劫。你看光到了住位还不行,要到七住,在他方世界就如此。所以不退转真是很难,你这样的话,就这么著忽上忽下、忽上忽下。

  这个不退转,《宝雨经》里说,这个很有意思,《宝雨经》说:「有世界名娑婆」,有一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这是跟他方在说法,有世界叫娑婆),「其国有佛名释迦牟尼。若诸有情闻彼名」,一切各方的有情闻到了释迦牟尼的名号,「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转」,於菩提就不退转,因为什么?「由彼如来本愿力故。」所以我们就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同样都是发过这样的愿。阿弥陀佛不是说吗?一闻他的名号,他方菩萨就马上证不退转。咱们这个国家的教主,他是跟别的国土的人说,你一闻彼这个名你就是不退转。大家就知道说,咱们都听见这个名字了,刚才说舍利弗怎么又退,又不是这样?大家要知道,闻名要能够包括信受、深思惟、如说行,就是佛所教化你的,你要如说去行。所以密宗的戒不多,只有十四条,但是十四条你很难守,守住了一定成佛;你一违反佛之所说,你就是破戒,就入金刚地狱。所以大家知道密宗成佛容易,不知道密宗入金刚地狱很容易。你不要只想贪便宜,世界上哪有便宜给人贪!都想找便宜,世间都是商人的观点,我找点便宜。佛法没有便宜给你,都是真实的,没有任何人埋没、受委屈,没有任何人能够侥幸骗了释迦牟尼佛,侥幸不就骗释迦牟尼佛吗?所以说让你这个不真实的人成了佛,那不是十方佛都上了当吗?没有这个事,大家放心好了,绝不会埋没,如来悉知悉见。我们都闻了释迦牟尼佛的名,我们是怎么样?你如果真是如说修行,你决定不退转。所以这两土的佛都是如此。

  而且咱们现在又闻了阿弥陀佛的名,我们知道往生之后不退转,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现在也已经不退转了,这个道理大家要注意。我们小本的《阿弥陀经》,咱们这个经的小本就称为《阿弥陀经》,这两个是一本经,里头就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经大家天天念,但是对於这句话注意到的人不多,滑过去了。还有就是根器,对於这个地方他就没有能够触动他的善根,这些地方他不大好懂。这个文字说得很清楚,已经发愿的,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咱们现在发愿不就是今发愿吗?咱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今天要发愿,或者已经发愿了,或者现在刚发愿,这是今发愿;当发愿是以后的,咱先不说。欲生阿弥陀佛国者,就是我要生阿弥陀佛国土。去干什么?这一点要注意,假如为了去享乐,为了有个好的下一世,你去不了,这是昙鸾大师说的,你去不了。你是为了去度众生,因为只有见佛之后我才能很快的、很有效的来度众生,那就能去。然而你去了之后是不退转,你在没去之前,你现在怎么样?已经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话这样说的,「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这样这些人等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没有要欺骗我们的必要,骗咱们干什么?真想当国王吗?国王他扔掉了,他也不想当教主,他去要饭,到外头野地里吃饭。到什么地方去不但不是飞机,也不是汽车,是步行常常是,带著大家一路讨饭,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一个王子,舍弃了一切,这么的清净苦修,为什么?就是为度我们,骗我们干什么?这是《阿弥陀经》的话,释迦牟尼佛说的,就是不容易信。所以这个法门是「唯说弥陀本愿海」。我们应当如何,请大家善思念之。这样就把四十八愿,弥陀本愿之海,我们等於研究了一遍。

  底下就是「必成正觉品」,说完愿之后就拿偈子来颂。这是印度的一个惯例,说了长行之后就以一种偈颂的形式,有的是唱,就是等於用一个形式又再把内容总结一下,往往在这里头有一些是完全一致的,有些又有一些发展。「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我建立了超世的志愿,必定要成无上道。这个地方我们删掉一点,在书里(古时候讲)说超世志只指的某几愿,实际上四十八愿不可分,这些我们不去讨论它了。这个超世是到什么程度,超过什么,说法也不一样,我们就不再叙述其他各家之说。我们就尊崇善导、昙鸾等等,就是说现在的法藏比丘已经是十地菩萨,所以超世之志那就肯定是要超过十地以前的种种。其实现在不仅仅超过,他这个誓愿里头的内容不仅超过十地菩萨(那当然超世,也解为超过世间,超过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很低,这个就很高),而且超逾诸佛。咱们经中就已经说了,「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这不就超诸佛国了吗?《后出偈经》里头说:「发愿逾诸佛,誓二十四章。」发愿逾就是超过,我发的愿超逾了一切诸佛,誓二十四章,经中是这么说的,也是超过佛。在经中成就文字里头说是「超逾十方一切世界」,超过十方的佛国。「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就说这个超,法藏比丘他的超世之志,也就是超世之愿,实际也是包括超诸佛的愿,是无量的清净庄严,完全是显的各个人的本心。

  极乐的种种庄严就是《往生论》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无为法身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心,极乐的种种依正庄严全是显的我们自己的心。所以夏老师的《净修捷要》,「托彼依正,显我自心。」托是假藉、依靠,就靠这个依报,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国土、香、菩提树,这是依报,正报就是诸佛菩萨,托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显什么?显我自己的本心。所以这一切庄严都是在座每一个人你自心所本具。所以心作心是、理事无碍,水鸟树林都讲妙法,声音、颜色、香光都增长一切的道念,种种不可思议,事事无碍。这个就是超世之志的内容。尤其是凡夫都登补处,到了念不退;是破了无明的人才能达到,但是凡夫你必然要达到这一步,也就是时间问题,现在还没达到将来要达到。时间是什么?爱因斯坦已经说了,时间是人类的错觉。妄想没破你才有时间的问题,妄想要破,什么叫时间?所以就是说凡夫也就证了念不退。这一句就是「我建超世志」,这个超世是不可思议的志、不可思议的誓愿。所以善导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必至无上道」,道就是觉悟,必至无上道就是说都要成佛,到无上之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个愿要是不满足,我就不成佛,这是愿里本有的。

  「复为大施主」,我还要做大的施主。这个施主就要包括财施、法施,既要有财施,也要有法施。因为众生还是凡夫,物质虽然是人类的错觉,但是做为人类他还是要这个物质,所以你还要有财施。光财施你救人没有救彻底,救人需救彻,还得给他法,让他自己明白。经里头说,「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拿六度来教化众生,让众生安住於真正之道,这就是法施,把法给大家。又「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种种好东西来给大家,利乐有情,这就是财施。所以财法二施,就是大施主。「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众生又缺财、又缺法,又穷又苦,法藏比丘愿意救济。

  「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生死黑暗,所以称为长夜。而且无明遮盖咱们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长夜。让一切的众生,群生就是众生,在这个生死的长夜之中无忧无恼,要让他们无忧无恼怎么办?就要让他们出生善根,要使得众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这个善根要结果,要成就菩提的果实。这是慈悲之极的救度,这救人就救彻。你看一个人可怜,你给他一百块钱,或者请他吃什么好东西,明天、后天他又不行了,这个救人不救彻。救人救彻是怎么样?让他成就种种善根,这个就是来成就菩提的果实。这个善,什么是最殊胜的善根?什么是最殊胜的果实?所以在这段的文字很紧。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我若成正觉,我的名号叫无量寿,就拿这个做为办法。「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我成佛,我的名号就是无量寿,众生听见我这个名号,都来我的刹土。所以这四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核心,也是全经的眼,也就是善导大师说「唯说」的那个中心。所以我说这是「十方如来度生之妙手,一切众生出苦之宝筏」,四十八愿就是这四句的展开。

  「阿弥陀佛圣号」,它有无量的意思,「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无量菩提,乃至无量之无量」。无量寿表示法身常住,佛也常住世,无量寿可以摄一切,「立名无量寿」,这一切的无量无量都在里头。怎么来呢?要称名,要念阿弥陀佛,要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六朝出来的石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少了二十一个字,过去的古德都主张恢复这二十一个字。「以称名故」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你念佛就多善根,出生诸善根,要念佛。你要有这个名号,阿弥陀的名号,大家才念阿弥陀,这样得生净土。「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大家就念这个名号,念了这个名号就来到极乐国土。到了极乐国土种种都是增上,没有退缘,寿命无量,决定成佛。所以称为大愿之王就在此地。

  这些众生都来到我刹,都是怎么样?都跟佛一样的金色之身。愿文不是说吗?都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来了之后都是这样,妙相都圆满。「亦以大悲心」,亦以是怎么样?也用。也字是什么意思?就来到极乐国土不是享乐,也跟阿弥陀佛一样,也是以这个大悲之心来利益众生。所以二乘种不生,你只是求自觉,自己安乐、自己享受、自私自利、个人打算,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利益诸群品」,来往生之人他们也是,不但光明、大丈夫相,也都有跟佛一样的大悲心,要来利益诸群品,种种种类的众生。要利益、要觉他怎么办?我们大家不念《无量寿经》不要紧,将来大家这一段可以常常念念,这一段非常紧凑。你要觉他,要去度众生,你不能不自觉;要使别人觉悟,你自己还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你自己没有觉悟,如人在水中漂,要来救岸上的人,这就是笑话。蕅益大师说得透彻。

  既然是如此,要利益诸群品,自己就要「离欲深正念」,自己要如说修行。离欲,欲就是贪欲。《四十二章经》说:「离欲清净,是最为胜。」所以诸位大德出家,这一点就很重要,在家人在这一点就比不上,要离欲,离开这些欲染。「正念者,八圣道之一」。深正念是很深刻、很深入,圆教、顿教这是深。也就是《心经》「深般若波罗蜜」,不是跟小乘共的那个般若,是不共的般若,这是深般若,深入的,深入的般若那就是无所得,无所得就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是正念。离开邪的分别,心念能够符合於法的实性,叫做正念。深正念,这按理说就是深的般若。再一句话比较清楚,《观经》的疏,注《观经》的人说:「舍相入实,名为正念。」什么叫正念?八圣道之一,正念。舍,离一切相,入实,入的是诸法实相,这个叫做正念。「净慧则是般若波罗蜜。非人天小乘不净之慧,故名净慧。」所以要利益诸群品就应当离欲,深的正念,譬如深般若一样,契於诸法的实性。以清净之慧来修梵行,梵行就是清净无欲之行。菩萨於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够对治,能够离开一切过失,能够清净,这是所谓梵行。还有,能证到涅盘的一切行,也称为梵行。所以现在要修什么?以这个清净的智慧来修离开一切欲染之行,来修能证涅盘的种种之行,就是修梵行。望西师说得也好,「离欲即无贪,善正念无瞋,净慧无痴,此名梵行。」离开了贪瞋痴,净慧修梵行。

  上头这一段就从「立名无量寿」起,我成了佛,大家也都来,来了跟佛一样的身相,也跟佛一样的心,不但身一样,心也一样,也是大悲普度。大悲普度众生首先要自觉,自己就要离欲,就要正念,以清净的智慧来修证入涅盘的梵行。这是一大段。

  底下就显无量光,上头是无量寿。底下,「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这就是无量光的作用。无量寿表示是本体,无量光就是相和用,从这个本体流出了无量无边的化德、化益,教化的这种功德,教化的利益。善导大师说,弥陀的一一誓愿都是为众生。我们刚才看弥陀誓愿,把大家接到极乐世界,而且愿来的人也都是像弥陀这样度众生,辗转这么教度,所以一一誓愿都是为众生,现在这个颂正是显的这个。

  佛为众生怎么样?「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智慧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涅盘经》说的,光明叫做智慧,「光明名为智慧」。《超日月三昧经》说:「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大智慧能够发露出来,显现了,能够照明法界,这个叫做光明。这在「光明慧辩愿」里头我们解释过了,这就不多说,是说的第二类,前一个说的光明就是智慧。昙鸾大师的偈子,赞佛的偈子:「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佛光能破无明暗,跟前头的意思是一样,因为光明就是智慧,智慧当然是破无明;第二个,智慧光就成了佛号,所以佛又号智慧光。在《唐译》就不是用的智慧光这个名词,而是用的无量光,就是「愿获如来无量光」。这的「智慧光」是《宋译》的,《唐译》的就是「愿获如来无量光」。所以智慧光跟无量光是同等的,刚才的说法就成立了,智慧光就是佛号,这样就可以看出智慧光就是无量光。

  下句就说,因为无量光,所以它就普照十方刹土,「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这个智慧光即是无量光。阿弥陀有十二光,这十二光,无量、无边、无碍、无等、常照、清净等等光,这个光它就普照十方刹土。无量光就遍於一切虚空,没有地方不能到达,遍一切处。而且这个光明它就是智慧,所以不光是能破我们夜间的这种黑暗,太阳一出就亮了,破了这种黑暗,而且可以破除众生的无明。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无明,一念妄动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三细六粗,就成现在这个样。而佛的这个光,当然一切黑暗可以照破,同时可以照破众生无明的这种暗垢。这个智光的妙用,佛的无量光的妙用,佛的光普作饶益,不仅仅只是在极乐世界加持极乐世界的众生,而法界一切众生,无量光,遍全法界,都在佛光的加持之下。但是就是说我们现在无明的垢染太重,无明壳,这壳太厚了,有的时候感觉得不很明显,感觉得不很明显这个加被还是决定不虚。咱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这么说,我们能有现在的这个情况,每个人都是一样,都是因为在佛的加被之下,这才取得现在这个情况。

  智慧光普照十方刹做什么?「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我要给一切众生消除三垢所产生的这种冥暗、黑暗。冥是无知、愚蠢,消除三垢所造成的无知。因为无知,刚才就说,无知就能够掩盖真实的意思。你无知,你误解,很好的东西你不能信、不能理解,而信一些错误的东西。有的人就是买东西不认识牌号,买了假药,买了假东西,吃了之后中毒,所以现在要取缔。佛法更是如此,现在香港佛教界出了联合声明,对於许许多多的喇嘛、活佛,还有什么什么外道,种种种种的(当然不是全部这样,有部分)都不是佛法。所以无知的人他就不好办,而这些人都是很有群众,但就是说这个总之不能很长,这些事情。所以真的和假的,你投利赚了些暴利,结果最后破获,罚款,还要坐牢。就是这样。佛光是怎么样?遍於十方,消除三垢(就是贪瞋痴),消除贪瞋痴。由於贪瞋痴给一些众生造成了无知,它就把真实义能够覆盖,也就没有真的见解,所以称为冥。幽冥,鬼界称为冥界,他就更糊涂,称为冥。消除三垢冥,就是广为一切众生消除贪瞋痴所造成的黑暗、无知。

  「明济众厄难」,明就是明显,济是救度。明济,《会疏》的解释就是广济,《会疏》的经本就印的是广济,日本的《会疏》,实际也就是广度的意思。明济就是广度,广度一切厄难。厄是障碍、捆缚;难是灾难、苦难。就是一切众生的困难,一切苦难、灾难。因为你糊涂无知,你就会做错事,上当受骗,犯法受刑。所以要救济,免於这一些。世间的苦还是比较轻,好受,一刀就完了,一枪子打了。在地狱中那是无穷无尽的,死了之后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后再死,死了一吹又活了,一夜都不知道多少万遍生死。这个厄难,原因就是由於你的贪瞋痴,由於你无知。他真正要知道的话,今生要相信这些道理,他就不肯这么干,无知。所以这个经文要简单解释,就是消除众生贪瞋痴三毒的这种黑暗、无知,广泛来救度种种的痛苦跟灾难,使得灾难消除。灾难可是多得没有数,所以称为众厄难。佛的智慧光都能够去救济,就这样一个意思。所以要放光,为什么要无量光?我这个智慧光照十方刹,来消除众生三垢之幽冥的无知,要广度一切厄难。

  救度之后怎么样?「悉舍三途苦」,完全舍离了三恶道的苦。三恶道,这个地方,当然我们知道三途苦就是饿鬼、畜生、地狱,这是很苦。「灭诸烦恼暗」,众生之苦就是因为烦恼,而且烦恼本身就是苦,消除这种暗,这是在救度。还不仅仅是让他们出苦而已,对於这个光照一切众生上,要开他们的智慧之眼。所以佛菩萨的慈悲,佛视众生等同一子。我们就是要学佛,我们不是研究佛学,你当个学者,你将来领一份诺贝尔奖金,那也没有什么意思;真正学佛,你成为佛的助手,能把佛的教义能够真正做一点,就是给众生开他的智慧的眼,在佛的愿力下,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

  眼的用是什么?是看,是见到东西,所以常常拿眼来表示见。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正知正见。所以《圆觉经》讲,你要求善知识就要求正知正见的人。不是看那些牌号,买东西看名牌货,你要求善知识不是看这些,就是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很重要。密教里头有见才能谈到修,才是行,它的四步曲:见、修、行、果,才能得果。你这个见要是错了,那就等驴年成功,今年是蛇年,驴年来你成功了。所以现在要「开彼智慧眼」。宗门就常说,「参方须具参方眼」,到一个地方参访善知识,你要有参访的这个眼睛才行。就好像你要去当采购员,你不认识真假货,你买了很多回来,结果你公司关门后,你甚至还要受罚。「看教须具看教眼」,看经教都是如此,不要说现代的书,就古文的书,一部书也难免里头有错,但是里头有好东西,就是如此,你都要善能分辨,要具眼,要有眼睛,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它不足在什么地方。像圭峰这种大德,禅宗开悟的人,他对於《圆觉》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不能接受,但其余他都是好的,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不一定跟著说。所以都要具眼,你不具眼,你干什么都是事倍功半。所以佛就慈悲,开他的眼,这个眼就表示般若的正见。

  咱们讲五眼,《华严》什么都是十,这是很特殊的,表示圆满。《华严》讲十眼,十眼中除了五眼之外,第六是智眼,能见诸法;第七是光明眼,能见佛的光明;第八是出生死眼,能够见涅盘;第九是无碍眼,所见没有障碍;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见普门的法界。现在我们说的智慧眼就相当於十眼中的慧眼与智眼。我们也可以说智慧眼就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会疏》解释智慧眼是什么?就是智慧。刚才我们说的眼表示见、表示般若,也就是众生心中本具的智慧之眼。据《会疏》的解释,众生昏盲无知,不知道本来就具有佛性,都有佛的智慧,认为自己是不具眼,把佛眼就推到只有佛有。现在因为佛的智慧光明的普照,就要开示众生,让众生知道自己心中本来就有智慧之眼,也就是自己心中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知道自己自心本具的功德。

  「获得光明身」,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大经解》的前三种讲得浅一点,我们就写在书上,现在不花时间了。还有三个意思深一点,《千手千眼陀罗尼经》,讲大悲咒的,说持咒的人是什么?「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所照故。」你持咒的人,你这个人就是光明藏,因为一切如来光都照著你。这就是光明身的一个解释。第二个意思是《往生论注》,「佛光明是智慧相」,所以这个光明身就是智慧身,就是佛的智慧,属於心。第三者,「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来之身是具有无量的光明,所以如来之身就是无量光明的宝库,这是光明身的第三个意思。所以光明藏就有三个意思,一个就是由於佛光照就是光明藏,这是光明身;一个就是智慧,你开了智慧眼,因此你即身也成了光明身,因为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第三,如来身就是无量光明之藏。因此就是说,佛愿意一切众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身心都跟佛是一样,身心都是同於佛、同於如来。佛这就「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彼就是他们,他们就指一切众生。

  「闭塞诸恶道」,要把一切恶道的门都给它堵上,让它不通,就让一切众生不会再入恶道。三恶道都知道了,这个地方这个恶道就深一层,日本的《会疏》说六道都是恶道,生天、人、修罗等等,六道都是恶道。为什么?它说六道流转,流转就流转在六道里头,生死轮回就是流转在六道里头,这不都是恶吗?你通过天也通达到地狱,天它也是恶道。《会疏》这个说法是日本的说法,我们采用它,我们得查一查有没有依据,这个是有根据的。《魏译》本里头是这么说的,这是大家最常念的《无量寿经》,「横截五恶趣」。六趣和五趣是古时候两种不同的说法,或者说六趣,或者说五趣。说五趣是什么个道理?把修罗打开了,因为修罗好多情况,有天修罗,还跟天打仗,有时候打胜了天,天都打败了,有的时候他被天打败了,天修罗,那是修罗的修罗。还有的是人修罗,人他有奇异功能,这样那样,兴风作浪,不务正法种种的,人修罗。鬼修罗,现在有很多出名的气功家,他的后台就是鬼修罗。他自己说的,不是我们把他加的,他的名字我们不说,他自己说的。所以搬运法,这个诸位大家要知道,搬运法变魔术的人都会,很多人会,当然不是每个人会,好的差不多都会。这种有名称,我从这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名称,叫「五鬼搬运法」,五个鬼在那搬运。你不管什么,过去说是官的印是辟邪的,鬼怕,他那官印一样给你搬走。这搬运法,就是鬼在那执行任务。所以这些事情,大家对於这种邪的事情有很多人感兴趣,对於正法往往大家就不感兴趣,也就跟那阳春白雪,和者皆难,下里巴人就全国都在唱下里巴人。修罗还有畜修罗,当然在地狱中没有,地狱中他已经入了地狱,修罗入地狱。所以把他打散了,天里头也有,人里头也有,畜生里头也有,鬼里头也有,就不把它单独称为一趣,把它打散成了五趣,天、人、畜生、鬼、地狱,五趣。《魏译》就是「横截五恶趣」,那不是天跟人都变成恶趣了吗?所以这个地方「闭塞诸恶道」,应当体会是指的六道都关上。这里以生天做为堕落、做为恶趣,甚至於连成了阿罗汉都是堕落。所以《楞严》多少种阴魔之中阿罗汉也列为其中之一,堕落为二乘。所以大乘佛法殊胜。「闭塞诸恶道」就是指的六道,这个门他都不来了。

  「通达善趣门」。恶趣是指的六道,善趣就不是那个三善趣了,生天什么都不是,这个善趣只有极乐世界,只有成菩萨、成佛作祖。所以佛的大愿,让一切众生消除这些烦恼,获得智慧,就把这个恶趣的门,六道的门都关上了,善趣门给他通达。善趣是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就决定成佛,这是善趣,这个门顿开,这个是善趣门。而且是怎么著?而且「为众开法藏」,我为大众开示大法之藏。「法藏者,又名佛法藏」,就是法性的本体,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这个是法藏。法性之中含有无量的性德(性中本具之德),所以叫做法藏。这是一个解释。另一个解释,就是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这个教法有无量无边,所以称为法藏。八万四千法藏,佛无量无边的法,对治众生的烦恼。开法藏,把这一切法藏都打开,为众开法藏。而这一切法之中,净土法门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所以日本的古德评来评去,《华严》也不如《无量寿经》。为什么?因为得益的人少,从《普贤行愿品》而能够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人还是甚少。但是这个念佛法门就是一直不断,现在国内国外、出家在家种种的,老不断的听说很可靠的得到往生。从这个利益说,真正让众生得到真实之利,确实是莫过於净土法门,惠以真实之利。因此就是说,开法藏既有广义的开明众生的本性,也有开启一切法藏,而其中真正能惠以真实之利的是净土《无量寿经》。

  「广施功德宝」,广泛的向一切布施功德之宝。功德我们不讲了。宝有三个意思,一个是美称,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佛的印契称为宝印,拿这个宝做为一种美称。第二,摩尼珠叫做宝,摩尼珠,如意珠,能满众愿,而且各人看的颜色不一样,这叫摩尼珠,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在诸法中,法宝是实宝。《智度论》的原文:「於诸宝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盘能为利益。」现在以后以至到得法人涅盘,都从中得利益,所以称之为宝。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广施功德宝」这个宝,三个意思都有,一个是美称,一个就是能满众生之愿,一个就是说你一直到涅盘都从中得利益。

  这有一大段是《观佛三昧经》,打了一个很大的譬喻,就说王子出游,一个穷人他把王子的这个宝瓶,里头有王的宝印,他用骗术亲近,然后拿了宝瓶,他偷了跑了。那就追,追,这个人就爬上了树,好多毒蛇也来咬他。他在树上,六只象拿大鼻子把树拉倒了,这个人从树上掉下来,掉下来就摔死了,尸体就坏了。可是他在急的时候就把瓶子跟印都吞下去了,吞下去之后,摔死了之后,可是这个印跟瓶子还在放光,蛇都吓跑了。说了个譬喻,这个譬喻是在《观佛三昧经》,解释这个譬喻的在《宗镜录》九十五卷有这个注解,什么代表什么,什么代表什么,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我们再看下面释迦牟尼佛这两句话,这个譬喻说完了佛就告诉阿难,「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坏」,你心就只是住在念佛上这样的人,这个心印它不会坏,他死了之后还在放光,「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就好像譬喻中说这个穷人一样,身体都坏了,心还在放光。

  所以净土法门,我们说是千经万论共指。你不多读书,只读了几本,那你不发现;你要深入去读,千经万论都指向这一个法。十方诸佛同赞,鸠摩罗什翻译得简略,只说了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赞,四个犄角上佛都赞。所以千经万论共指,十方如来同赞。但是现在有许多人偏偏就是跟这个唱反调,所以这个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心印不坏,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坏,心印两个字是什么分量?诸大祖师传什么?诸大祖师祖祖相传的就是传的佛的心印。佛拈花,迦叶微笑,涅盘妙心,正法眼藏就传给了迦叶,迦叶又传给阿难,传的是心。印,法王的正印。这是譬喻,哪里是个图章?这个心就是印鉴,你说你开悟,你给我说说听听,你一说出来,开口见心,你的心就拿出来,你的图章就盖上了,我拿你的存摺对对,我这也有心印,两个是合的付款,不合不但不付款,还要请你别走,找公安去,你伪造印鉴,是不是这样?印就这么大作用,一个法令、一个军令给你盖了印,多少军队、多少什么都靠这个印。

  这心和印两个字。所以诸佛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也心心相传、心心相印,这是根本的根本。而这个念佛的人,你这就是佛的心印,而且你的心印不坏,死了还在放光。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名念佛的时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时候,所以说「一声佛号一声心」,这话那还有错吗?死了不会念,心印还在放光,你正念的时候那不正是吗?住於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在你念佛的时候就是心光显现。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是禅,不但是禅,是深妙之禅;不但是深妙之禅,是无上深妙之禅。若人但念阿弥陀,是无上深妙之禅。若果对於这些教化我们能够信受,那就是我们得佛的深恩,给我们开了智慧的眼。佛老是在给我们开智慧眼,但是我们无明垢障很深,对於这些话如果真能信受,佛的这个功效就显现了,就是给你开了智慧眼,将来你也就会得光明身。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一集)  1991  档名:51-001-0021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