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09集)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梅朵,学佛之后,得到老师的照顾,特别指示弟子可以把世间事用佛法写出来。弟子很感恩老师!弟子今天恭敬报告的题目是「敬是中华文化本—尊师重道是培养人才的根本」。 中华传统历史悠久,至今生生不息,一定有其历史原因。明乎此,对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将大有助益。当今社会面临教育危机,人才一代不如一代,甚至一届不如一届。相反,传统中国社会不仅代出人才,更是后生可畏。培养人才的根本是什么?传统社会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甲、恭敬传统文化 清朝本为边境外族,族人多不识汉文,忽然之间,十多万兵马入关,竟从此入主中原,国人愕然;旋即开辟一百五十多年的盛世,领导世界四分之一的疆土,此时国人已不分满汉,各自安居乐业矣!故知清朝培养人才之方,人人皆可参考。 清重国师,非常注重尊师重道。开国期间,努尔哈赤虽然早亡,但他却给国家找到良师,范文程公。范文程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十八世孙,曾祖父又是明朝的名臣,足见圣贤教育令家道超越朝代的更迭而持久昌盛。清太祖曾对诸位皇子说:名臣之后,务必恭敬对待!(图一、藏於故宫博物院内的大清国史功臣范文程的列传手稿。)从此,范文程成为了清朝的国师,得到年幼的顺治皇帝和他母亲孝庄皇太后的恭敬,进而好汉文,慕华制,行孝敬,并於一六五六年写就一部《资政要览》,当时皇帝才十八岁!顺治皇帝在序言中说:「凡古人嘉言善行,载於典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於今者也。」有著汉人血统的唐太宗,即位后作《群书治要》,尚出自臣子之手;满族的顺治皇帝,却亲自录成《要览》。其真诚恭敬,由此可见。 印光大师说,学习圣贤教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太后与皇帝十分诚敬,得到的是一国的太平。值得注意的是晚清亡国,便亡於慈禧太后不能恭敬传统文化,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故,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关系到一个家族数百年来后世子孙的命运、人才的培养乃至整个国家的兴亡,能不重视吗?此外,从清史中亦可看出能够尊师重道的谦敬之德,乃一国兴亡之所系,为学成败之分野,君子立德之基础,念佛往生之前提。今天的念佛人,一日不能拿到往生把握,一日必修谦敬,以增善根、积福德;否则,必致身坏命终而万劫不复。只要生一念恭敬,学习祖宗教诲,勉力行之,必得祖宗护念而益发谦恭。以此心念佛,必因西方日近而法喜日增。 乙、讲学和教育皇子 在教育制度化方面,清代宫廷重视讲经。国师、学者定期於宫中讲儒释道经典,皇帝嫔妃、内外朝臣,皆须听讲。又清朝对於皇子的教育,更是历朝历代中最为严格者。文人常言:本朝家法之严格,前所未有。小皇子从四、五岁(虚岁六岁)开始,每日入上书房读书。清晨五点,宫里的值班人员还在打瞌睡,上书房的小学生已经捧著白纱灯,在黎明前的清冷和漆黑中,一灯如豆的走进书房开始读书了。进了书房,皇子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民间私塾无二,皆是先礼拜师父,接著开始一天的定课,不做完不结束。上课的时候,师父读一句,学生跟著读一句,如此反覆读诵百遍(康熙皇帝小的时候是一百二十遍),然后再与前几天所学,合起来再读百遍,周而复始不间断,以帮助孩子收摄身心,不打妄想,修戒、修定。每个皇子学习的进度也是依其接受能力而定。 和一些文人家族的私塾一样,上书房的规矩是很严格的,务必尊师重道、整齐严肃、不犯威仪,以培养孩子对人、事、物的恭敬心。读书时,孩子们都要正襟危坐,夏天也不许摇扇子。午餐时,必让老师先用餐,皇子们才在一旁用餐。午餐完毕后还要继续学习,每日上学十小时,直到下午三点放学。晚餐后,还要学习骑马射箭。上书房的读书次第,是严格依照传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理念,依照《三字经》「教之道,贵以专」、「小学终,至四书」的次第进行的。为了培养其正气,未及成年,不许诵读唐诗宋词。这一点,比当时清代文人家族的后代还要严格一些。和民间仕宦家族的孩子们一样,小皇子们也有书童伴读,这其实是周代延续下来的培养储君的方法。这些伴读将是未来皇帝身边的臣子,如此从小培养出来的君臣关系,其默契、合作也是民选时代难以企及的。上书房还有一个规矩,比民间的私塾严格,学生们没有周末,更没有公众假期、新年长假,只在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皇上以及自己的生日那天放一天假,全年只有五天假,除夕也要读书。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法。皇家的上书房,完整的继承了中国传统「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教学法,丝毫不敢改变。数千年来,从皇族到平民,千千万万中国儿童从小接受的教育,无一不是孝亲尊师、长幼有序、严谨有信的人格培养;以及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习劳感恩、勤俭惜福的智慧教育。教师成为举国上下最受尊敬的人。孩子们对老师又敬又怕,就连皇子也不例外。这正是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成功之处,国家代有圣贤,家家皆有孝子,文明才能生机勃勃。清代的教育,成功的维护了中华文化孝敬的根本,从而令国家实现长久太平,足见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 传统社会的学校教育完全落实了《三字经》开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原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足见圣贤是教出来的,用圣贤经典教授孩子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天资聪慧者可成一代大家,中下根性者也不难成为君子。正可谓有了圣贤君子,社会国家才有了真正的希望!所幸的是这种传承现在在台湾逐渐得到恢复,台湾有个实验教育实施条例,任何人皆可申请在家自学教育,可依照父母亲安排的教育理念排课程,因此许多家庭开始试用传统教学理念培养下一代。一些妈妈说:我们费了好多工夫到处寻寻觅觅,想找一个能够成就孩子的教学模式,原来最好的,就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因此,这些家庭一次只学一门科目,先学语文,再学数学。结果发现,学校一个学期才能学完的课程,在家只要两个月就可学完,而且学得很轻松,每天还有很多时间运动、做做家务等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更重要的是孩子还有很多时间可用来背诵经书、背诵古文,阅读历史典籍。现在,参加实验教育的孩子们也像清朝私塾里的莘莘学子一样,每天一门深入,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常有会意。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教育理念为何有效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教学理念,是有著深刻的科学依据的。量子力学的实验显示,基本粒子排列散乱、互相干扰会严重降低其能量;但是,如果基本粒子排列高度整齐,彼此完全和谐共鸣,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一束太阳光,因为散射而不能穿透一张纸;然而,一束高度集中的激光,可以穿透一英里厚的钢板。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之所以有效的科学根据。中国的传统教育就如同让一束散射的光,通过培养孝、敬二德而令其内心和谐专注,与各种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能和睦共处,孩子们通过上学,举止气定神闲,言语柔和而不背离道德。这样就令这个小光束绽放出比太阳还要光亮几千倍的光芒!生命从少年时期,就能发出高度的能量、灿烂的光热,造福一家,造福社会。纵然孩子资质不高,或者父母是外国人,但是经过教育,皆可在十几岁的时候,其智慧、能力,足以齐家,足以治国。这才是真正的教育,长善救失,作育英才。反之,现代交叉排课,多种科目同时学习的方式,且缺乏伦理道德因果的教学内容,忘却了读书志在圣贤的宗旨,令学生本身具有的智慧、能量被习气所障蔽而发不出来,实在是现代社会教育不断改革却总也不能提高人才素质之原因所在! 丁、政治为教育服务:金銮殿里的金榜题名 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全都是为了教育服务,而不是今天一切为经济发展服务。故宫最宏伟的太和殿,是给皇帝殿试选拔人才用的。一旦殿试结束后,皇帝就成为所有参加殿试举子们的老师,那些考中进士者,需要向皇帝行谢师礼。也就是说,皇帝不仅是臣子们的最高领导,更是他们永远的老师。同时,国家每年定期举办祭祀,也是为了化民成俗,教导人民,祖宗之教导,不可或忘,家国之恩,不能不报。 佛法东传,带给中国戒定慧的教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它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理念,实质完全相同。在公元一世纪至四世纪的三百年间,彼此交会融合,终於形成家有家塾、县有县学、国有太学、佛有丛林的多层次教育体系。雅有学校,俗有说书,政治和教育相得益彰、互相融合的情况,令中国两千年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文明高度发展。更在清代,验证了经书所言之大同盛世,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实现。 一门深入是持戒,是「知止而后有定」;长时薰修则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就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庸》有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便是尊敬的师父上人教导学生学习海贤老和尚光碟一千遍的良苦用心!每个念佛人,只要肯重复千遍的学习,必然能够因为熟稔於胸,而将圣教自自然然用在生活上,起心动念皆能有所依止,不敢随便打妄想。果能如此,虽弱必强,虽愚必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因为有老祖宗的爱护,有数千年的实践与经验,理应承担起力挽狂澜的责任。把传统圣贤君子的教育继承下去,在信息社会,运用网路教学、光碟教学发扬光大。必然江山代有人才出,世间有圣贤君子,人间才有太平盛世。值此伟大而关键的时代,我们当效法古人,以一体的爱心与真实的智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戊、媒体为教育服务:说书与唱戏 除了私塾的教育,古代的大众媒体,包括说书与唱戏两种艺术形式,都在民间扮演著传播圣贤教育的角色。唐朝时,敦煌地区的寺庙,因为大多数老百姓不识字而无法学习经教,为此,寺院的教育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由老僧教知识分子及出家人经教,称讲经;二是由俗家信众将佛经故事演绎出来给普罗大众看,称俗讲。伦理道德的故事、因果报应的故事就是俗讲的主要内容,渐渐的,这个接引大众的俗讲就演变成为戏曲和说书。 在清朝,从康熙皇帝开始,用简明扼要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谕来教化大众。民间每个月初一、十五傍晚,就在县衙边搭一个高台,树上这个刻著皇帝圣谕的木牌子,前面点著炉香,负责宣讲圣谕的人先拜圣谕牌,再给大家宣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的故事,宛若说书。这种定期宣讲圣谕的习俗,对实现康干盛世,功不可没,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图二、清代圣谕牌,上面刻著圣谕的内容。) 己、教育创造的奇迹:边疆异族实践大同社会 在举国上下施行圣贤教育的清朝,令一个边疆异族,在占世界四分之一的领土上,创立了一个美好的太平盛世。所幸的是英国政府在一七九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第一次正式派遣使节访华,他们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珍贵而客观的现场记录。证明了传统文化教育,早在十八世纪末,已经造就了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以下是斯当东大使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的记录:「老年人同青壮年人住在一起,青壮年就算偶尔感情失去控制、暴躁激动的时候,老年人可以适当的加以约束和制止。由於长辈不断的尽心教导,由於服从的习惯,以及由於道德观同法律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尊重老者已相沿成风。老年人把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后代。很多这种教训写成格言,贴在家族祠堂里,按时由人宣读给大家听。……每一个家庭都供著自己的祖先牌(位)。在谈话的时候,要经常援引祖先的嘉言懿行来教育后代。本族人在一年的固定时间,大家聚在一起扫祭先人坟墓。共同扫墓祭祖可以起到敦睦远房各支亲族的作用,使大家不致於因亲属关系疏远而彼此视为路人。除子女有孝养双亲之责任外,兄弟姐妹也应有无相通、患难互助。凡不尽这些责任的人都为社会舆论所不齿,不需要法律明文来贯彻。即使最远亲属关系,一旦陷入困难境地,也有向本族富有人家求助的权利。经常来往和亲密关系自然产生相互帮助,风俗习尚大大超过法律力量。根据以上所描述的一切,我们很容易可以解释,为什么使节团入境以来,从未遇到一个穷困到沿街乞讨的人。对欧洲人来说,这是很特殊的。这不是靠几个公家慈善机关所能办得到的。波斯国王表示,凡在慈惠院的都应得到救济,但中国的家族互助风气,使穷困的人不失体面立刻得到帮助,公家慈善机关反而没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即使是孱弱的小孩和残废的成年人也多少能搞些收入维持生活。有些室内手工业,可以有很好的生产,但并不需要多少气力。」这就是十八世纪英国皇帝的特使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样的社会,正是现在我们所描述的传统文化教育下的美好家园,其中的安定、祥和,相信是很多人期待已久的。 (图三、这是英国派到中国拜见乾隆皇帝的两位特使,马戛尔尼(左)和斯当东(右),即《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作者。) 庚、结语 清代开国皇帝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真诚恭敬,提醒我们,为学首重诚敬。值此冬至祭祖之际,要对念念爱护后世子孙的老祖宗生出一体的孝心。用至诚恭敬的心,落实父子有亲,将本性本善开显出来;有了举国上下对师道的尊崇,修谦敬之德,把智慧之光透出来。通过读书千遍,回归本性本善这个教学目的,就能够实现。如此成就了无数圣贤君子,开创了人间的太平盛世。 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依然值得今人效法,让政治以圣贤教育为中心、媒体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为依归,那么人才辈出的二十一世纪,将要展现给世人的太平盛世,会比英国特使所见到的更加美好、更加庄严。正如《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带给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真实利益。 以上是弟子做的一点粗浅的资料搜集。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们慈悲教导,惭愧弟子梅朵顶礼。 老法师:这篇有没有在光碟里头?好。现在我们担心真正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这一代心浮气躁,在家不知道孝顺父母,在社会也不知道尊重别人,这样的心态,对中国古圣先贤的东西,根本就不能契入。所以佛法亦如是,佛法没有恭敬心,佛来给你讲经你也听不懂,你也学不会。所以祭祀的用意非常深、非常广,希望用祭祀的方法激发大家的孝心、敬心。我相信孝心、敬心不难恢复,为什么?它是性德,是本性里头本来有的。这《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孝跟敬是本善,自性里头有,就是没有人激发。现在社会大家都不讲了,年轻人疏忽了,教学的人也把这个问题疏忽,关键的问题真正在此地。 这篇资料非常好,让大家懂得,满清这个小的民族,入关的时候不过十几万人,能统治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满清的版图,比我们现在大概还要大三分之一,因为西伯利亚都是中国的。我们看看清朝康熙、乾隆的地图,跟现在一比,中国领土丧失那么多,三分之一丧失掉了。他靠什么?真的尊师重道,就是康熙母子扎下这个根,让清朝有太平盛世的出现。而且太平盛世时间长,有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康熙六十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嘉庆,嘉庆的前半部还不错,后面后一半就滑下坡了,前面一半还能维持住,所以清朝的盛世有一百五十年,非常难得。 现在有科学技术,有电视、有网路,这些工具太好了,能够有这些好工具,国家对於传统文化的人才不必多,有那么五、六十个就足够用了,展开空中教学。每个人空中教学二十四小时播放,随时打开电视机能够学到课程。搞一个空中学校,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相信有一年的时间,中国的社会完全改观。早年间我们在汤池做实验,真正是作梦都没想到,我们以为要二、三年才看到效果,没有想到三个月,三个月效果卓著,人都有良心,都不好意思做坏事,证明人性本善,证明人是很好教的,就是没人教他。最近我们亲眼看到的,国内有真正搞道德教育的,能够在短短的几天就能把一个恶人变成善人,把一个贪官变成廉洁,真正不可思议。我们要相信,要认真努力。好,我们看下面。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惭愧弟子黄柏霖报告,题目:一切诸善,皆悉回向西方;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太上感应篇》第二十四句,「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从凡入圣。万善之门。以发菩提心。最为第一。菩提心。犹种子。能生一切诸善法故。亦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亦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亦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涅盘经曰。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火能烧一切。故知万善皆从一念好乐而生。全体善心而现。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这段白话解释,一切万善之门,以发菩提心,最为第一,要从凡夫转入圣贤,也是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像种子一样,因为它能生出一切诸善法故。菩提心又像良田,它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白在佛法上的解释,可以说是布施或大布施,也可以解释说清净、洁白;净就是清净,所以能长众生清净妙法故。亦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亦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就像火一样,能烧一切诸邪见烦恼,薪就是烦恼,烧尽所有各种偏见的缘故。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发菩提心,净土法门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又称实贤祖师),在《劝发菩提心文》内这样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祖师说,我们修行要入道,就是要明心见性,成就佛道,刚开始要先发心,这是修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如果你不发心也不立愿,经尘点劫还是在轮回,为什么?因为你不发菩提心。所以要出离轮回,最重要是先发菩提心。所以这里讲,「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祖师说忘失菩提心,尚且如此,何况未发?所以我们想要学如来大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就像末学在一九九八年,发心开始做助念工作,当时末学刚学佛。那时候调到台北市警察局的民防管制中心当主任,就决定发愿要去帮人家助念,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中断,这就是为什么?这叫发心立愿的缘故。还有二00九年,老法师交代末学弘扬因果,从那时候开始,末学就一直在弘扬因果,这也是因为有发心立愿。还有老法师要末学继续担任定弘法师《感应篇汇编》的讲座,我也是在正觉精舍大雄宝殿发愿,这都是发心立愿的结果。 《涅盘经》曰:「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佛陀说,只要修持一种善心,就可以破除百种的邪恶,有如很小的火种,就能烧尽一切东西。由此可知,众善都是从心中生起,乐善的念头生起,就是好乐而生,全体的善心就会显现出来,圆满的觉悟,能使得常乐我净,涅盘的四净德能够成就。 这段文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发菩提心,另一个就是万善皆从一念好乐而生。八万四千法门,你修任何一个法门,都是要发菩提心。八万四千法门,它其实都是加行,目的在使我们发起菩提心,那菩提心就是大道,菩提大道。譬如说你持戒,持戒目的是为什么?就是为了要发菩提心,为了要成就佛果,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我们讲说「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你修善、做善事的目的是要做什么?你是要求富贵吗?那你得人天报,还是没有出离,在三界内,你福报享尽的话,还是贬堕。或者是因为你行善以后有福报,有福报以后会造业,那造业必定受报,这个叫佛门三世怨,那这也不究竟。所以你修善目的是要做什么?修善的目的就是要发菩提心。 为什么要忏悔业障?就是要发菩提心。所以包括诵经、持咒、佛门三皈依,这些都是修行的入门,经过这些入门,业障慢慢减轻,就要进一步向上提升,就是要发菩提心、发大乘心,作菩萨,作佛。《华严经》有这么一段经文,「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菩萨他们的大悲心,是以众生为体。「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段经文很重要。诸佛如来他们是什么?他们是以大悲心为体故,我们说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大悲心是什么?以众生的苦、以众生做为悲体,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以众生做为悲体,因为众生有苦,菩萨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因於众生而起大悲。 那么因为大悲,生菩提心出来。「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因为你这样发菩提心,最后成就佛果。譬如我刚提过,发心立愿帮人助念,我讲个故事给各位听。有一次一个师姐到讲堂来共修《地藏经》,共修完后,她到后面跟我谈。她说:「黄警官,麻烦你来跟我爸爸关怀,我爸爸是警察退休巡佐,现在中风,长期在家里。因为久病,感觉有点自闭症,不敢走出来。你来关怀好不好?」我就问她说:「你爸爸有没有皈依?」她说:「没有。」我说:「好,下次如果净空师父有回来,我希望他能来皈依三宝。」结果讲完没有多久,她爸爸就往生了。刚好那一天晚上,半夜大概十二点多,天气很冷,她打电话到我家来。她说:「黄警官,你可不可以来跟我爸爸助念?」因为我第二天早上七点,要赶到开南大学去演讲因果。我坦白讲,菩萨道上我们不像真正的菩萨,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我们就是会进进退退,中间我们偶尔会退转。所以为什么会有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就是不会再退到凡夫,那要什么层次你知道吗?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是位不退;到圆教初住位的时候,他就念不退(像往生极乐世界,他就念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萨)。所以我们难免在菩萨道上,还是会进进退退,这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习气毛病都在,我执、法执都在,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时我想说,第二天一大早要去开南大学演讲,有没有起烦恼?有。所以我们往往在发心立愿以后,去行菩萨道我们会起烦恼,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因为我们心还不够清净。那我就说:「不行,我明天要去开南大学演讲。」她说:「你不是答应我要来吗?」我稍微顿了一下,我说:「好,我去!」但是那个不是这边讲的一念好乐而生,不是好乐之心。为什么?因为明天早上七点要演讲,因此起烦恼,因境生心,住相生心。后来我就反省一下,忏悔说,不对,这样就是没有发菩提心。我说:「好,我就去。」我就打电话给莲友马居士,我们到助念室去跟他关怀,这叫做什么?「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不忍舍弃众生。虽然天气那么寒冷,虽然明天早上七点要演讲,不忍众生受苦。亡者现在断气舍报,就好像掉到海里面去一样,我们要去救他,我们发菩提心,就好像游泳教练一样要去救人,有人要灭顶了,我们跳下去救他,一样道理。 还有我在讲座提过,我在担任组长的时候,被那时候总局一位刘姓的督察长,把我从组长位置硬生生的拉下来,你说我有没有怨?有!只是自己迷而不觉,那个怨气在阿赖耶识里面放了多久?放了将近十六年。我以前有讲过这个故事。一直到二0一0年,这位刘姓的督察长已经官当很大了,担任台湾警专校长,他的太太得癌症拖了两年,一直没有办法断气舍报,在台北市的万芳医院。那时学佛的朋友叫我过去关怀,打电话来的时候,我就讲说:「我不去。」你看这个就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凡夫的习气(但是我们有一个好处,我们会有忏悔心),为什么?因为习气跑出来了,这个长官以前整我的。我师姐在客厅听后,马上跟我讲说:「你不是发地藏大愿吗?你怎么可以退失菩提心?」好像我们一般讲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马上跑到佛堂去跟阿弥陀佛、地藏菩萨下跪求忏悔,弟子刚才不应该生这个烦恼心,弟子忏悔。 所以老和尚在《无量寿经》学习班时讲到末学,说黄居士不断的在学习,不断的在忏悔,不断的在反省。很惭愧,老和尚知道末学习气重,不断的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时,我一向佛菩萨跪下去说:好,我去,我就去跟她关怀。那个长官看到我到,他也吓了一跳。经过关怀以后,到晚上八、九点,我请一位法师为病人三皈依,我再跟她说法安慰,接著助念。最后跟那位校长交代说,万一你太太今天晚上舍报,我给他一个电话,这个师姐住在医院对面,你就打电话请她来,她会来为你妻助念。结果他太太经过说法安慰、皈依三宝以后,这个病人拖了两年,就这么不可思议,真的当天凌晨三、四点就舍报了。末学说出此段我助念一位个人冤家眷属的故事,说明虽然我跟刘姓长官怨气放在心中十六年,这是业力,若不是我十二年来,发心立愿助念,修福德积资粮,如何跟冤家解冤释结?来世一定冤冤相报。为什么可以消除业力?因为去助念冤家生无明,因大悲而生菩提心,不忍众生苦!因发此菩提心,灭了我业障。虽然我们会起烦恼习气,但是我们菩提心一发起来,习气马上断掉,马上破掉。所以菩提心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亦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所以你一定要发菩提心,你无始劫来的习气毛病才会断掉,你的执著才会破掉,你的分别才会破掉,最后破你的根本无明,你才有办法成就法身、成就佛果。所以为什么发菩提心很重要的原因在这里。故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之处,就是发菩提心。 接下来,我引用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大经解》解释。《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又阿弥陀佛第十九愿曰:「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你看往生极乐世界的先决条件要怎么样?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且要行六度波罗蜜,坚固不退。 再下来说,菩提心是成佛之本。净业三福里面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所以在密宗最重要是发大菩提心,他们的教典《菩提心义》讲:「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於此。」但是菩提心难发,黄念祖老居士在《净修捷要》报恩谈里面有提到,他说:「密教的诺那祖师,在他母亲肚子里面的时候就哭了」。你看这个很不简单,在肚子里面会哭,我们都出来才哭,他在肚子里面就会哭。有人就问:「活佛,活佛,你在肚子里面哭什么?」他说:「我哭众生难度。」确实是难度,众生的考验很多,不要说去度外面的众生,度你家人就觉得非常困难了,对不对?有的儿子学佛,爸爸、妈妈就不学佛,怎么讲都听不进去,他说你迷信。 那只是度外面的众生,度我们自己的众生?我们的毛病习气,一念妄想就是一个众生,所以众生的确是难度。舍利弗尊者就可以为我们做证明,舍利弗尊者他要去度众生,天帝就来考他,天帝就化现一个人,跟舍利弗尊者讲:「我要治我父亲的病,需要眼珠做药引。」舍利弗因为已经发心,就挖右眼给他。等挖了以后,这个人又说,他说:「不对,不对,你太急了,我没有讲清楚,我是要左眼,你挖右眼有什么用?」舍利弗心想,救人救到底,就把左眼挖给他。那个人拿了眼睛一闻,他说:「你这个眼珠好臭,不能入药,就往地上一扔,用脚一踩,把眼睛都踩坏掉了。」舍利弗说:「这样度众生不行,不想度了,他退心了。」他退了心以后,尘点劫都是声闻,他要到什么时候发大乘心?到释迦牟尼佛这一世的时候,他才发大乘心。 你看,肯挖两个眼睛的人,已经不简单了,他还会退转。我刚才讲我们发心,我们会有毛病习气现前,舍利弗都这样,何况是我们凡夫?其实能够挖两只眼睛的人,这样都已经是很不简单,但是到极乐世界是永远不退的。在我们净土行人,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我们来看印祖的开示,念佛人他真信切愿,求生西方,就是发菩提心。印光大师在写给徐福贤女士书里面,他这样讲:「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印祖说,你修净土的人,你不能求来生福报,也不要说你来生要做出家人。他说:「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如果你还有求来生,他说这个就不是菩提心,这就不是真信切愿。我们刚才讲净土行人,真信切愿,求生西方,就是菩提心。他说如果你有求来生,就是你还有一个所求,那你就不可能出三界,你不可能往生,所以印祖说这不是真信切愿。他说:「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 第二点,印祖说:「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他说如果你求来生要有福报,那有福报你一定要享福,因为享福就一定要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於醍醐之中」,就好像你把有毒的东西放到醍醐里面去,「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你怎么样念佛有办法成就?你怎么样可以在今生舍报、往生净土?你就必须要听印祖的话,就是要斩断来生的念头,不能有任何所求。全部斩断以后,你才有办法得到净土的全益,通身受用。这样你念佛功德就会现前,你就可以达到锅漏匠那种功夫,或是修无法师那种功夫就会出来了。如果你还有所求,还要求来生,那轮回有你的分,你不可能得到净土的利益。 第三,「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者四字佛号也可以)。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各位听这一句话,念极情忘,你念到一个究竟的时候,能所两忘。能所两忘的时候,巧入无生,暗合道妙,这个时候你情执放下来,断掉了,你浑然不觉,但是已经契入了。便能够怎么样?心空佛现,一切都不执著。心空佛现就是任何境界,你都不会放在心里,不会执著;心空佛现,你的自性弥陀就现出来了。「则於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他说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这样才会成就。 第四,「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这里就跟你提到了,刚才我们讲,知万善皆从一念好乐而生,全体善心而现,我们怎么样才可以圆满菩提常乐妙果?你要照印祖这样说去修行才可以,否则你会得人天福报,有福报一定造业,那是有漏善。所以印祖说,你要在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记得,诵经也好,拜佛也好,做任何善事统统回向西方,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你不管修任何行门,放生也好,做善事也好,拜佛也好,诵经也好,统统回向西方,一切的行门皆为净土的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就好像一点一滴的灰尘,把它合成为一块地一样。「聚众流而成海」,一滴水、一滴水这样滴,滴到后来成为大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以这里印祖又跟你提到,要发菩提心。 「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你要回向给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为他们回向。我们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就是这个意思。他说这样,「则如火加油」,就像火上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那果报就很低了。所以一切善事、拜佛、诵经功德,统统回向西方,那么一切的行门就成为净土的助行了。 惭愧弟子黄柏霖报告至此,祈请师父上人教诲,请各位法师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老法师:黄柏霖居士,我们也是很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亲眼看到他一年比一年进步,有了现在这样的成就。这个成就是真实的,其他的全是假的。认真真正发心求生净土,世出世间一切法,唯有这一法叫真实法,其他的都是假法。信愿持名为什么?为往生。往生为什么?为成佛。成佛为什么?为度众生。不成佛,度众生难!要度众生,先度自己。度自己要彻底究竟度脱,不能拖泥带水。成佛之后,等觉以下的,你都有智慧、都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如果你是等觉菩萨,你度不了等觉,你只能度十地以下。所以成佛是圆满度脱一切众生。这个愿不可思议,这是无上大菩提心,贵在能发,贵在有这个缘分。如果你发心,没有外缘帮助你,很容易退失菩提心。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的非常稀有难逢,我常常讲,这完全是真话。我们得人身不容易,遇佛法更难,比得人身还难,佛法里面遇到净土法门,难中之难。净土在今天这个时代,怀疑的人多,相信的人少,假修的人多,真修的人少,为什么?极乐世界真有吗?阿弥陀佛真有吗?没有科学的证明,人不相信。不相信为什么还搞这个法门?利用这个法门来搞名闻利养,多数,不是真干。为什么会有怀疑?古大德所谓的,净宗没有一部圆满的典籍。在中国,《无量寿经》从汉到宋八百年间,有十二次翻译,翻译之盛无过於这部经,可惜的是这么多年了,失传了七种,只剩下五种。五种的内容里面差别很大,肯定不是一个原译本,梵文本不是一个。所以古大德告诉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证明,《无量寿经》是世尊在世常常说的,说过很多次,阿难结集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所以有会集的必要。宋朝王龙舒第一个会集;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第二次会集;还有彭际清居士,乾隆时候的人,他用魏本做了一个节本,在文字上修饰,便於读诵。一直到现在我们遇到了,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会集本,是在所有会集经里面,最值得赞叹的。因为会集跟翻译不一样,翻译可以自己斟酌用什么文字,会集不可以,每一个字都一定要是原译本里头的字句,不能改动一个字,不能改动一句的意思,这就难了。有许多会集本确实是有改动,很多,也都收在《大藏经》里面,诸位看看宏琳法师的报告,你就清楚了。夏老为避免这个问题,他这个会集本,经过他自己十年的时间,天天在改,天天在读,看里头有没有不妥当的,十年才有定本出来。这是最圆满的本子,出现在这个世间,这些年来还有很多人批评,还有很多人反对。 黄念祖老居士是夏莲居得意门生,老师嘱咐他为这部经做个注解。他有智慧,如果他要给它做个注解,用自己的意思来写,会引起很重的嫉妒障碍,人家不承认他,反对他。他用经论来注,这个高明,注解的不是我的意思,哪部经、哪部论上说的。用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都没有争议的,用这个东西来注,无非是让大家生起信心。所以经是会集的,注也是会集的,会集得非常高明,我们遇到了。 第三个,我们遇到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证明。这个老和尚二十岁出家,师父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叫他一直念下去,他老实、听话、真干,念了九十二年,去年往生,去年一月。九十二年一句佛号,靠著他老实、听话、真干,又有良好的心态,真诚、清净、恭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一门就是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太简单了,他没有怀疑,他念到什么境界?念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他念到这个境界,用这个来给我们作证,证明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有,他跟阿弥陀佛多次见面,他绝对不是欺骗我们。来佛三圣,他的妈妈算一个,她跟海贤是母子关系,代表在家居士念佛,她八十六岁自在往生。你看往生前亲自下厨房包饺子,这一天把她的女儿、侄女统统都叫来,一家人团圆。吃完之后双腿盘在椅子上,告诉大家,我走了,就真走了。海庆、海贤是出家身分,他的妈妈是在家身分,教我们这一招,真管用! 你看大乘教里头佛常讲,人没有办法避免八苦交煎,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他们这三个人,八苦里头大概只有一苦,生,生的时候苦他们受了,后面这七种他们都没有,你看多自在,没有苦就是乐。年岁大,老了,都是超过八十岁,身体跟年轻人一样,没生病,跟年轻人一样头脑清楚,没有老苦。一百一十二岁自己照顾自己,没有生病,没有病苦,走的时候说走就走,而且预知时至,晓得哪一天走,几点钟走。告诉我们,夏莲公会集的本子,真经,字字句句都是佛亲口说的,没有一个字是假的;给我们证明,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三给我们这些人作证,我们十几二十年,依这个本子修行没错。他拿到宏琳法师辛辛苦苦编的这本书,《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拿著这本书,这本书宏琳法师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编写成这一本),证明我们依照这个经本学习没有过失,是正确的。我们对於净土信心坚定,再也没有怀疑;愿心恳切,我们就一个愿望,求生极乐世界。在这个世间活一天,随缘一天,跟老和尚一样,表法一天,做出念佛人最好的榜样给大家看。 黄柏霖居士,我们相信他,这几年他的学习、他的报告,这个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友。他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忏悔业障,勤修福慧,都做往生的资粮。好,我们再看下面,下面还有两份。 学生:尊敬的师公上人、师父及诸善知识慈鉴,惭愧学生庄慧才学粗陋,汇报不如法之处,叩请师公上人、师父及诸善知识慈悲惠予批评指正。此次报告的主题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宝典—《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师公上人於二0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三六集里开示:这部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真经,字字句句都是佛说的,老居士没有随便加一个字进去,非常忠於会集的原则。第二个为我们证明,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是真实的,总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经论的部分八十三种,祖师大德开示、注疏一共一百一十种。无非都是让后人看到这部注解增长信心,没有疑虑,才能得真实利益,这慈悲到极处。海贤老和尚第三个证明,我们这些人将近二十年,我们依这部经本,依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来学习,决定没有错误。他拿著《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这本书,照相给我们作证。所以他活这么大年岁,阿弥陀佛给他的任务就这桩事情,为大家证实这三个真实:会集本真实、注解真实、我们依照这个经本修行真实。因为我们所遇到的空前的一个灾难,许多人毁谤会集本,说我们修行错了。他老人家给我们证明,证明之后他老人家就走了,第三天就走了,自在往生,没有病苦。他的光碟、《永思集》这篇文章,我们要把它当作《无量寿经》来学习,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佛门弟子的好榜样,更是净宗法门的好榜样,跟他学习决定不会有过错。师公上人此段开示苦口婆心,米寿高龄不惜精力,一遍又一遍的劝导,深怕同修们受到动摇,老人家慈悲到了极处! 夏莲公非凡人 师公上人常说:夏莲居老居士不是普通人。於网路见到夏莲居老居士之生平,介绍详尽,兹列述之。夏莲居居士生於一八八四年,本名夏继泉。中年以后专修净业,改名莲居,又号一翁。二十世纪杰出的佛教学者和净宗行人,是继刘遗民、杨无为、王龙舒、袁宏道、周安士、彭际清等大德之后又一净宗在家大德。夏老居士曾应广济寺方丈现明老和尚之请,宣讲净土法门,现明老和尚与京中各寺之方丈均搭衣列座,为影响众。当代尊宿谛闲长老、慧明长老、省元诸大长老对其均甚推重。红白教大德贡噶活佛曰:「此间堪任无上密法金刚阿闍黎位者,唯夏公一人而已」。宗门耆宿虚云老法师赞其曰:「不意为北方能会晤如是之大善知识」。如此众多诸山长老对莲公之赞叹与推崇,令吾等对莲公会集之宝典,信心倍增。 一九三八年底,夏莲居老居士与安钦呼图克图、内政部总长王楫唐、现明法师等,共同发起佛教同愿会,希望能联合佛教不同宗派,同心同愿,祈祷消业,感召天和,消弭战争。一九三九年,由夏莲居老居士首倡,与广济寺退居现明法师、靳云鹏居士共同创建净宗学会,并订於大势至菩萨圣诞为成立纪念日。学会所订立的学修准则为: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夏莲居老居士希望以此方式弘扬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入弥陀愿海。净宗学会成立初期,分别在广济寺、贤良寺、拈花寺、极乐庵、慈德小学、扁担厂等地点,每年启建佛七道场数次,并礼请大德讲经说法。 在忏公与念老对话录记载,忏云老法师称黄念祖老居士为老长辈,早年曾在北京广化寺、极乐庵各寺院听夏莲居老居士讲演。黄念祖老居士提到,当年每星期六恭请夏老居士来家里讲经,律航法师尚未出家时,他每次都来听课。也参加夏老居士亲自主持的佛七,在打七的道场里头,痛哭流涕忏悔,大忏悔,放声大哭,这里头还感受了很殊胜的瑞相。他虽然打七,连著三周,他是阎锡山的代表,中间有事情找他出去,回来的时候,就觉得这念佛道场统统是舍利,进到佛堂看,看拜垫上也满是舍利,就告诉大家,大家也都看见了。大家把舍利请到盘子里头,整个正好一盘子,这就是道场圆满时候的情况。《金光明经.舍身品》云:「舍利由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莲公亲自带领的佛七如此殊胜庄严,佛堂里都是舍利,盛况空前,由以上种种显现出夏老居士绝非普通人,必定是再来人。师公曾说过,夏老居士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由此,学生内心认定莲公是佛菩萨示现,专为会集《无量寿经》而来。 宝典放光 夏莲居老居士自一九三二年发愿会集《大经》,历十五年,稿经十易。梅光羲老居士与慧明老法师曾参与会集。黄念祖居士为祝母梅太夫人六十寿辰,敬承母命,发心重印千部。舅父梅光羲居士为作长序,备陈会集缘起与始末经过。岳父萧龙友老先生作跋。莲公值此胜缘,重加修订,将初本三十七章增为四十八章。又於本经印成后,决定补入「为教菩萨,作阿闍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四句,列於勘误表中,而成最后定本。 一九四八年,黄胪初居士(律航法师)到达台湾,随身带有《大经》会集本、《阿弥陀经》会集本、《净修捷要》等莲公著作各数十部之多。并应邀於《台湾佛教月刊》发表「敬告全台同胞--来台观光的意义」一文,向台湾佛教界介绍北平净宗学会的宗旨、大纲、修学准则,及学会领导人莲公的简要修学经历与著述等情况。为净宗学会首次传播海外之机缘。黄胪初居士写给莲公的信中,详细汇报了他在台考察情况,并言:「截至今天,《大经》已送出三十余部。嗣后辗转劝谕,《大经》在台定可大放光明。」黄胪初居士於次年依慈航法师(肉身菩萨)剃度出家,即是律航法师。 律航法师在台湾亦宣讲《大经》,晚年在台中,与佛教莲社导师雪公太老师时有往还。一九六0年,命弟子广化法师接任慈善寺住持,自己退居静修,预积往生资粮。他语广化法师曰:「吾老矣!西归之日,谅不甚远」,六月初,他自知往生期近,不问外缘,专心念佛。初七日,嘱咐后事,立遗嘱。十一日,自行沐浴毕,披南传袈裟,穿新鞋袜,预备往生。徒众闻知,纷来叩安,并助念佛。下午五时许,有送修地藏殿木料者至,他命广化法师扶持一睹(修地藏殿是他未了的心愿),行进间语广化法师曰:我这一生太幸运,晚年出家,有你们这些道友招呼我,为我念佛助往生,谢谢你们!我幸而出了家,若不出家,这时为妻儿子女啼哭纠缠,怎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又怎能往生? 律航法师行至木料处环视一遍,在客堂坐数分钟,独自回寮。未几曰:「请广化来」。广化法师趋至,见师有异状,问曰:「是否时候到了?」律航法师点头,广化法师乃鸣钟集众曰:「大家念佛,助师父往生」。师亦随众念佛,初紧而急,渐模糊不清,数分钟间,在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七十四岁,僧腊十一年。三日后荼毗,获舍利数百粒,大者如豆,小者如米,多呈灰色,少数发光透亮,有此瑞徵,可为念佛生西之证。 师公上人曾在讲演中说过,《无量寿经》会集本是黄胪初老居士(律航法师)从大陆带到台湾交给雪公太老师的。民国三十九年雪公太老师在台中宣讲过一次,自此没讲过第二次,留下一本眉注,传给了师公上人。此后由於师公上人致力弘扬下,宝典大放光明,海内外同修同沾法益,如今宝典翻印不记其数。 又得黄念祖老居士注解,引用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来祖师大德的经论八十三种,祖师大德开示一百一十种。黄念祖老居士是莲公唯一入室弟子。念老亲闻大师讲解《无量寿经》,直探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得到充分肯定并赞叹具超师之见,嘱托弘扬大经,允其直抒己见,讲解中可任意发挥。尽管如此,念老不敢稍懈,注解中引经据典,一字不苟。终因长年积劳成疾,延误医治,加之寝食减废,为法忘身,於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即壬申年二月二十四日凌晨往生。临终前欲语不能之际,但洒然一笑,全无牵挂。念佛七中,家属与海内外弟子云集,种种祥瑞稀有殊胜,念师最后以身心性命供养大众,做了无言开示,振聋发聩,今众弟子从刻骨悲痛中猛然惊醒,各自获取真实利益,策励精进。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海内外弟子争先引请供奉。 如今又有贤公和尚示现表法,贤公和尚行住坐卧一句佛号,九十二年不曾忘失,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为《无量寿经》作证转,净宗十四祖非贤公莫属。相传在隋唐年间,有羊册镇粮商王居士驾牛车去源潭镇贩粮,途遇三位老人搭车同行。行至深夜,便在路边停车休息。待次日黎明,却见三老已化为三尊石佛。众信士因而便在此处兴建道场,取名曰「来佛寺」,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如今来佛古寺又出来佛三圣,令学生联想是否为当年那三尊佛来示现的?以上高僧大德往生殊胜事迹,在在证明《无量寿经》真实不虚,依此经修行肯定万修万人去。 梅光羲老居士《无量寿经》序言:「吾尝谓欲弘佛法於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宗。必须先弘大经。…今此本既出。不但为净宗前途贺。且可为世运前途幸也。…今幸因缘成熟。宝典放光。本经有云。值此经者皆可得度」。 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学生於初学佛时,将《金刚经》为定课,读诵三年期间,有一同修介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明此经之殊胜。后因一位远房亲戚往生因缘,往生时状况不太好,家人并无为他做任何超荐法会,所以发心专为他恭诵五部《无量寿经》回向。不久听说他托梦给家人说到:有人为我做功德,我现在很好。听闻此消息,感到此经不可思议,从此转为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由此迹象,如果这部经不是真的,这位远房亲戚如何得到好处?对此,学生深信不已。 末后以《无量寿经.福慧始闻第四十七》经句与之共勉:「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恶骄懈怠及邪见,难信如来微妙法。譬如盲人恒处暗,不能开导於他路。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以上心得报告粗略,请师公上人、师父及善知识慈悲指正。 老法师:庄慧,在台湾的是吗?庄慧的报告,对认识《无量寿经》会集本,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好,可以帮助一些人对於会集本建立信心。我们学这个经典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台中的时候,老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有他的眉注。他的眉注我完全能看懂,所以在当时我跟老师讲,我想讲这部经。老师告诉我,时节因缘未到,要我耐心再等几年。到现在才知道,对这部经典提出的疑问,产生的障碍,在中国佛教史上史无前例,批评的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从来没有过。但是禁得起考验,我们的信心没有退失,没有换别的本子,为什么?修学这部经典,确实我们看到往生的瑞相,这有实际的证明。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0九集) 2014/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09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