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
2009/10/2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最近这段时期我到澳洲去访问当地的宗教,在去之前以及回来,台湾都遇到了台风。南北都有许多佛门弟子很真诚的在做消灾祈福的法会,看起来也好像很有效果,我也参加了几场。每次都让我上台去讲几分钟,时间太短,没有办法把这个道理、理论的依据讲出来,所以我想今天利用这两个小时,我们讲这个专题,「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这个地方要有福,地方就没有灾难,这才叫福地。福地是怎么造成的?是人心造成的,我们在华严讲席里面做了很多次的报告,讲宇宙的源起,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自性确实是至善,纯净纯善,没有一法不圆满,所以它现出来的境界就是佛国土。
《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华藏世界,平常诸位都知道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是自性变出来的净土,什么灾难都没有,那真叫福地,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人,都是有福的人。你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说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就是那个地方的居民上善,没有一丝毫的恶念、恶行。真正做到纯净纯善,才走到上善,所以那个地方地就没有灾难。为什么?地是境界,境随心转,佛经上常讲的「依报随着正报转」,道理在此地。所以福人居福地,福地一定是福人居。我们念佛是修最大的福报,念佛念成功,你就是有大福报的人,你将来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福地。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我们居住的土地有了灾难,该怎样去应对?那就是我们今天讲消灾免难,消灾一定要知道修福,所以「消灾必先修福,修福必先忏除业障」,这太重要。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忏除业障」,业障怎么样忏除?那有前方便。你看看菩萨教我们,我们要留意,第一个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这就是忏悔从哪里忏除?从礼敬,也就是说从自己谦虚。实在讲,宗教里面讲的是谦卑,谦虚还不够,谦卑。中国人讲古礼,礼是什么意思?自卑而尊人,这个自卑就真正是自尊,自尊不是说自大,不是这个意思,自己懂得谦虚,懂得尊敬别人,这叫自尊。「称赞如来」,要从这做起。称赞如来,这个意思是什么?就是中国人讲的隐恶扬善,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情绝口不提,见到别人做好事,我们要赞叹、要宣扬,这句话是这样讲法的。我们能隐恶扬善,诸位想想,这个世界、社会一定非常和谐,别人做不善的事情都能够原谅,看到别人行善都能生欢喜心,这个社会多美好!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这是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处处能够照顾到大众,有好吃的、好的事情,总是希望先供养大众,不要先据为己有,这是什么?这是舍己为人。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教给我们「推己及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前方便。
没有这种心行,我们忏除业障很不容易,接下来就是忏除业障,你才真能够忏除得了。忏除也叫忏悔,有的经上讲忏悔。忏是什么意思?忏是发露。忏悔跟后悔意思不相同,后悔是自己做了事情,做了以后心里面有后悔。这后悔里头有善有恶,做坏事情后悔是不错,如果做善事后悔,那就错了。很多人做善事做完之后后悔,为什么我要拿这么多钱,要出这么多力,干这些傻事?这就错了。那忏悔不一样,忏悔是把自己所做的错事,能够在大庭广众当中说出来,这要勇气。说出来之后,最重要是改过自新,后不再造,那叫真的忏悔。所以「一切佛法,皆是忏悔修福的妙法」。你看佛所讲的哪一样不是忏悔法?是忏悔法,那就是修福法。同样一个道理,「一切忏悔修福法,皆是佛法」。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要常常忏悔,常常改过,常常自新。老祖宗早就说过,教导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求进步。业障如果不忏除,怎么可能进步?
业是什么?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活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些活动。为什么会有障?错误的活动就产生障碍,障碍我们的智慧,障碍我们的福德。我们再把这个事情说明白一点,对于个人来讲,障碍你的喜乐,障碍你身心健康,障碍你家庭幸福,障碍社会和谐,你看这么严重。哪些是业障?善业、恶业用什么做标准?这非常重要。善恶确实有标准,标准是什么?儒释道都讲得明白,儒家讲的五伦是标准,五常、四维、八德,落实在《弟子规》。五伦是讲关系,非常重要。人在这个世间,我们跟这些人是什么关系?然后再推广,我们跟一切动物有什么关系、植物有什么关系、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有什么关系?跟天地鬼神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属于伦理。伦理不外乎五种,所以叫五伦。
五伦首先讲自己不讲别人,世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佛法称为内学,内学就是讲自己,从自己心内,不在外面,这我们不能不知道。五伦第一个「父子有亲」,我们自己来到这个人间,怎么来的?父母为缘,业力为主,业力是因。因缘条件具足,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来得依靠父母,所以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教导我们,这个恩德太大了,把它摆在第一条。人都有本性,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就有的。这个德是什么?亲爱。你看看父母对儿女的照顾,特别是在婴孩的时代,还不会说话,还不会走路,几个月,不足一岁,这个时候你看父母对他的操心、关心,无微不至。我们真正懂得、明白了,才知道要孝顺父母。父母是无条件的付出,绝对没有天天跟你讲我为你付出多少,没有,父母从来不讲话的,无条件的。这个关系真正是说到究竟的美满,所以称之为善,这个善是究竟圆满,那一种慈悲,那一种亲爱没得比。如果是疏忽了教育,这小孩愈长愈大,长大怎么样?他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受环境的染污。中国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会受到影响,于是教育就很重要。教育这个动机、这个念头怎么生的?就从这生的。小孩慢慢长大,不能不接触外面环境,「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上讲的,你要不教,他就慢慢变质,这就很可怕。
教育兴起来,教育的目的何在?第一个目的,父子之亲如何能保持到一生不会改变,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千万年来头一个目标。教育不是教我们升官发财,教育也不是教我们成圣成贤,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父慈子孝一生都不改变。你看这个教育的理念多么伟大!其实虽然不说圣贤,不说升官发财,可是大圣大贤、丰功伟业都是孝子成就的,孝是世出世法的根本。中国传统儒讲孝,佛也讲孝,你看「净业三福」,这是我们净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跟我们中国传统老祖宗的教诲不谋而合,这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所以中国教育的核心、中国教育的起点就是父子有亲,从这里起来,然后才讲到夫妇有别。男女结合成为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夫妇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任务、使命,所以他有别。一个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家庭生计,物质生活;第二个是传宗接代,中国人所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人,在古时候,先生出去谋生,养家这个事情(物质生活)先生他担任;妇女在家里面,最重要的工作是相夫教子,帮助先生把家管好、照顾好,让先生无后顾之忧,专心从事他的事业,而最大的事情是后面这两个字,教子,相夫教子。一个人一生当中,第一任的老师是母亲,母亲太重要!母亲要会教,她的下一代都是大圣大贤、大忠大义,母亲教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这是孔子,孔孟心目当中最尊敬的圣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尧舜禹汤那是过去很久了,在孔子这个时代也过去将近两千年,那很久了,古人。可是文武周公在孔子那个时代算是近代人,因为孔子生在周朝,这是周朝开国的君王,妈妈好,教出来的。周家开国这三个大圣人,周文王,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亲太任,他自己的妃子,太姒,都有个太字。以后家庭里面的主妇,先生都把妻子称为太太,这是什么意思?尊重她,希望她学三太,希望她不要忘记天天想着太姜、太任、太姒,向她们学习,把自己的儿女都能教成大圣大贤,是这个意思。所以太太的来源不能不知道。这外国人没有,中国人称太太含义很深,时时刻刻提醒别忘记三太,那是做妻子、做母亲最好的典范。
然后才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义」,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君仁臣忠,领导人仁慈,我们佛法讲慈悲、仁爱;被领导的人,他的属下尽忠,认真努力完成领导人付托的使命。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这五种,五种就讲尽了。其它所有的一切人都在朋友里面,朋友有信,诚信,朋友有诚信,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把人与人的关系都说尽了。一定先懂得关系,然后我们把关系处好,中国老祖宗讲的「敦伦尽分」。敦什么?敦是亲爱,亲睦,敦睦伦常,我们今天讲的相亲相爱,互相照顾,互相关怀,互助合作,这些都是属于敦伦尽分。我们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把本分的职责做好,跟大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社会多么美好!这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中心理念。
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是仁慈的教育。自古以来,人人都受这个教育。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没有跟外国人打过仗,在历史上没有记载,说明这是一个和睦的族群,他们有真正仁爱的教育,各个人都学好,各个人都有福。所以中国这块大地是福地,宝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看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其它三个早就灭亡,唯独中国存在,为什么?福地。为什么说福地?福人居,他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是有福的人。
所以五伦是关系,五常、四维、八德是道德。五常是道,常永远不能改变,一改变就麻烦,不可以改变的。五常是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跟佛法配起来就是五戒。你看仁慈,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正义,不邪YIN是礼,不饮酒是智慧,不妄语是信,佛家讲五戒,根本戒。记住叫根本,就是做人的根本,修行的根本,成菩萨、成佛的根本,你没有这五个根本,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学佛?所以五戒称为根本戒。仁,在中国,中国这个「仁」是两个人,就是想到自己同时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远记住。中国人绝对不会起个妄念,损人利己,这是现在有,而且很多,为什么?他没有受过中国传统的教育,不能怪他。
中国传统教育在我们中国这块大地,被疏忽了至少一个世纪,满清亡国,民国建立,民国到今年九十八年,再两年就一百年。民国初年,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概是二十几年的样子,二十几年、三十年,也就是民国三十年前,虽然社会不讲了,可是人民还有这种风气在,这个氛围还在;中日战争之后真的就很淡薄,虽很淡薄,比现在有人情味。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可以说是大幅度的衰退,这很可怕的一桩事情。讲到伦常道德,现在年轻人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可能到他曾祖父母晓得,到高祖父母才真正知道传统文化里面的含义,知道传统文化殊胜的利益,至少丢掉四代到五代。
所以今天年轻人决定不能怪他,要怪什么?怪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我们没有好好照顾到。当然社会是个大染缸,非常可怕。今天社会的价值观里面找不到传统文化,全是西方的。这西方观念,思想、言行,跟我们传统恰恰相反,急功好利,他们是以自私为本,第一个概念就是自利,人人都着重自利,冲突就发生。仁慈这个仁没有了,他只有自己,自己是本位,先考虑自己不顾虑别人,这是今天整个社会冲突的根源、灾难的源头就在此地。
我们不能不认识,我们不能不把这五常道找出来,我们必须要学仁,要知道真正学仁慈,就是学慈悲,利益无量无边。要学舍己为人,决定不能够学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纵然眼前得到一点好处,来生的果报决定在三途,那又何必!人生很短,纵然一百年也一弹指。我三十八年到台湾,今年九十八年,整整六十年。想起当时到台湾的时候,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日子过得多快,六十年一弹指。所以我们要冷静、要细心去体验,就知道老祖宗教的东西是真理,老祖宗的东西真有道理在,你学了准有好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一定要学损己去利人,我们佛法讲舍己为人,要学这个。自己苦一点,希望别人过得舒服一点,过得好一点,这是中国人;希望自己日子过得舒服一点,不要去理会别人,这是外国人,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你看这个仁字多么重要。
第二个是义,义是什么?怎么讲法?古人讲,「义者循理」;换句话说,遵循理那就叫义。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义,决定不违背情理法,面面都顾到,这是义。
礼是礼貌,是礼节,非常重要。礼的意思就是秩序,就是规矩、规则。中国人的礼从哪里来的?从大自然法则里面引申出来的;换句话说,与大自然相应,这就是性德,不是哪个人自己想出来的、自己造出来的,不是的。中国古圣先贤,就像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都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累积的教训,不是哪个人创造,哪个人的发明,真的是天人合一。这个天就是大自然的规则,跟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融成了一体,这多么伟大!礼的精神,《礼记》里头说得很好,「自卑而尊人」,永远记住这个原则,对于别人,自己要谦虚,要知道尊重别人。人人都自谦,人人都尊重别人,你想这个社会多么美好!没有傲慢,没有贡高,没有自大。晓得贡高我慢、自大,这都是严重的烦恼,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懂礼,要守礼。
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在我们华人社会里面,我都劝大家学《弟子规》、学《感应篇》,为什么?礼。《弟子规》是礼,是中国小学里面学的礼,是中国真正扎根教育里面的礼,你说它多重要。不多,只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不难学,你就从这一百一十三桩做起,条条都把它做到,那根就扎下去。在日常生活当中,延伸出去那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在佛法里头,诸位晓得,佛法讲十善业道,只讲十条,可是这十条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运用,一展开,小乘三千,小乘就变成三千威仪,三千威仪一归纳就是十善业。大乘菩萨那更了不起,大乘菩萨把十善业一展开,八万四千条,我们一般讲整数,那四千就不说了,叫八万细行,实际上是八万四千细行。你看,十条展开能成为八万四千细行,一百一十三条那还得了!真的是究竟圆满大圣大贤的德行,在《弟子规》里头,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学习。
酒,在五戒里面它属于遮戒,什么叫遮戒?其它的四种,杀盗YIN妄,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酒没有罪,酒是怎么样?喝醉了之后犯杀盗YIN妄,那就有罪;他要不犯杀盗YIN妄,他没有罪,这个道理要懂。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的时候,他老人家常讲,他说假如我们每个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那个样子,大概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没有了。中国谚语里面有一句话说,「三百杯」,有典故的,它不是假的,三百杯,郑康成的故事。郑康成年轻的时候读书,老师马融,是汉朝的大儒。他在那里学了三年,学成之后回家,老师带着同学在十里长亭给他饯行,大概人不少,每个同学敬三杯酒,那大概有一百人,一个人三杯就三百杯,他真有酒量。三百杯喝下去,一点小小的礼节都不失,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真叫海量。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一般人,这个酒不要说是三百杯,我看大概十杯酒下去丑态就百出,《弟子规》上讲,劝导年轻人「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那真是丑态百出。丑态百出还算是过,不算罪,如果再犯杀盗YIN,那就是有罪。所以释迦牟尼佛把这桩事情也列入根本戒,根本戒这条叫遮罪,就是防止你犯罪。不饮酒是防止你犯罪,饮酒本身不是罪,酒醉之后犯过失那叫罪。这是我们把它认识清楚。
所以五常是做人的基础,常道,永恒不能变的。妄语,不妄语是诚信,真诚、守信,这是中国人千万年来做人的基本德行,不能不遵守,不遵守那就不是人。人跟畜生差别在哪里?就是人懂得五常,懂得五伦五常,畜生不懂。「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十二个字把中国千万年来祖宗教诲全部包括在其中。展开来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中国全部的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四库全书》,都离不开这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部落实在《弟子规》。你要有这个认知,你对《弟子规》就会很尊重,你会非常认真的学习。
而且有《弟子规》的根,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不难,你会在学习当中得到法喜,得到真正的喜乐,就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他不说乐,乐是快乐,快乐是外面的刺激,从外头来的。喜悦是内心里头往外面发的,像泉水一样,它自己涌出来的,这是真乐,这真正能养人,最好的养分!是从内心里头涌出来的喜悦,怎么涌出来?学习。学而时习之,学习会得到喜乐,真正的喜乐是从学习里面得来的。学习帮助你改过,改过就是忏除业障,帮助你得清净心,帮助你开智慧,你多快乐!这个快乐决定超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个不能比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乐,快乐,从外头来的,不一样。儒家的标准,诸位别的不能够详细记清楚,你就想到《弟子规》,它全包了。
在佛法,佛也只讲四个科目,「三福、六和、十善五戒、十愿十度」,这四个科目。三福是世尊指导弟子,指导学生们修学最重要的纲领。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句话是「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是中国人所讲的「孝亲尊师」,为什么?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对父母要孝顺,我们的慧命得自于老师,对于老师也要孝顺,中国人把老师的恩德看到跟父母是同等的,没有差别。在古礼里面最明显的就是称呼,所以中国人有名、有字,名是父母给你起的,在你没有成年的时候,大家都叫你的名,你没有成年;成年之后,你是大人,你不是小孩,要对你尊重,不称你的名。你的平辈,你的兄弟,你的同学、朋友送一个名字给你,叫字,大家都称你的字,一生都称你的字。名只有父母称,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都称你的字,你将来在社会上做事情,你的长官也称你的字。官做大了,跟皇帝接触,皇帝也称你的字不称你的名,对你尊重。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人称你的名,老师。所以成年之后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个父母,一个老师。这就是说明中国人对于老师的重视跟对父母没有两样,从这里非常明显的看出来。父母过世,居丧三年,守孝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就是没有丧服,叫心丧三年。
从古礼里面看出来,老师在学生心目当中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古时候确实超过对他的儿女,这都是真的,这是一般社会风气。老师教书,学生参加考试,学生考中,自己儿子没有考中,老师欢喜,社会大众赞叹。如果老师的儿子考中,学生都没考中,社会上的舆论那就给他很难受。你有私心,你看你教你儿子,学生都没教好,所以他也非常认真努力去教好学生,优秀的学生。自己儿子纵然是不成材,将来的生活,将来生活有同学照顾他,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我们做学生的我们的亲兄弟没有两样,对于老师的家有照顾的义务,有帮助他们在生活上的义务。跟现在这个社会不一样。我们想想,中国古时候那个社会非常可爱,确实是和谐的社会,和睦的社会。
佛法的三福是最高指导原则,一开头,孝亲尊师,然后讲「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基础,这是佛法的《弟子规》。在经典,经典就是《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在佛法相当于中国传统儒家的《弟子规》一样,是根本的根本,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入佛门,依佛为师,做佛的弟子。入佛门有三皈五戒,三皈是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学佛的目标,学佛的方向。皈依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皈依僧的意思是净而不染,佛法僧意思是觉正净。总的原则告诉你,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决定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最高指导原则,我们一般称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意思是觉正净。在方法上,从五戒开始,你看看儒家讲的五常,佛家讲五戒,跟五常意思完全相同,要从这开始。
要戒杀,决定不能伤害众生。大乘菩萨戒里面,令一切众生生烦恼,我们就已经有罪过,怎么可以杀害?不偷盗,不偷盗是义,决定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我没有做偷盗,可是心里头还有想占一点便宜,这是什么?盗心,你虽然没有盗的行为,你有偷盗的念头,这就错了。不YIN,这个不YIN对在家同修来说,不邪YIN,出家的是决定不YIN欲,这个念头要断。
五戒如果不能遵守,那是大不孝,怎么说大不孝?你不遵守五戒,你的身体不会好,你多病,多病令父母担忧,这就是大不孝。《弟子规》上「身有伤,贻亲忧」,让父母担心;「德有伤,贻亲羞」,德有伤,父母见不得人,难为情,养儿子怎么会养成这个样子?这个道理要懂,处处不要让父母操心,不可以羞辱父母。做儿女的对父母应当是荣宗耀祖,你多做好事,你的父母在外面人家见到都赞叹,你养的这么好儿子,没有人不羡慕,没有人不赞叹,这父母面上有光,这是孝顺。所以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
饮酒,在一些应酬的场面,守住一个原则,决定不能跟人干杯,这一开,那你问题就多了,决定不可。譬如一个宴会里头,就是一杯酒,应酬,这个可以,意思到了,决定不能喝醉。不但不能喝醉,你有一斤酒的量,最好不超过四两,你的头脑永远是清醒的,能够避免更好。如果你是学佛的佛弟子,你说「我受了五戒,很抱歉,对不起,我不能够犯戒」,我相信人家会谅解你。
再不妄语,最后是人与人往来,一定要记住诚信,这个非常重要。十善里面包括有五戒,但是戒跟善的意思不一样,戒是你跟佛有了约定,佛告诉你这五样,你必须要遵守;善是自发的,不是佛教导我们,我们也要遵守。十善是性德,而且十善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不可以破坏。佛虽然没有那么严格要求我们,我们自己必须要遵守。然后再提升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度,这在《华严经》上的,一乘圆教,我们在这里就不细说,这细说两个小时讲不完,我们在华严会上常常提到。佛法落实在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非常重要。
道下,道也变成宗教,实在在最早的时候是道家,儒释道都不是宗教,统统都是属于教育。道是推崇老子、庄子,他们「崇尚自然法则」,常常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清心寡欲」。所以道家的思想、行持很像佛家的小乘,着重自利。但是自利里面决定不害他,这是自律,是德行。以后演变成为道教,老子、庄子也变成道教的始祖。道教修行确实有一部宝典,对于两千年来中国的社会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太上感应篇》。它一开头就是「太上曰」,这个「太上」就是指的老子,太上老君,道教的。这篇东西文字也不长,不到两千字,里面跟我们讲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年,过去纵然是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也听老人常常讲这些故事,感应的故事,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起心动念都把自己管好。
因果真有吗?真有。我们在前面学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在这部小论里头,我们知道因果跟生命的缘起、宇宙的缘起是同时发生的。宇宙生命缘起第一个因,它确实是没有因缘,在佛法里面讲「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没有因,不但没有因,也没有缘,所以它叫妄动。但是这一念不觉就是宇宙起源的因,生命起源的因,那就有因有果,这不觉是因,宇宙生命就现相、就发生,那就是果。所以因果可以追溯到跟宇宙生命同时起来的。演变到我们现前,这演变到善恶,这就非常明显,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而且业因果报非常明显。
中国过去的人受过这个教育都知道,人一生会安分守己,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用什么方法去求也求不到,那又何必!道理搞清楚,叫理得到了,他心就安。无论是贫富贵贱,像孔子所说的,你命里头有富贵,你享你的富贵;命里贫贱,你得甘心过贫贱的日子,对富贵并不羡慕,社会安定。贫富能不能均?不能均。为什么不能均?他造的业不一样,这要懂得。那我要享富贵,佛教得好,你要想发财,你修财布施,发财是果,因是什么?因是财布施。你能够以财富帮助别人,你的果报就得财富。你用你的聪明智慧帮助别人,那你的果报就是更加聪明智慧,叫法布施。你看到别人有苦难的时候,你能够救苦救难,特别是在病苦无依无靠,你能够照顾他,那你的果报就得健康长寿。
你看这三种果都是大家希求的,可以说是不分族群,不分国家,不分宗教,我们在国外常常就问人,这三样东西要不要?没有一个不要。我要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要健康长寿,都要,但是他不懂得怎么个修法。在我们中国儒释道都懂,都懂这个方法,欢喜布施。布施不要后悔,如果布施后悔,将来有没有果报?有果报,但是果报得来的很辛苦,为什么?你施的时候有后悔,钱还是可以赚,赚得很辛苦。如果你很大方,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这样的布施,你将来得的果报赚钱很容易,一点不操心,财源滚滚而来,就这么个道理。这因果报应你真懂。命运不好就是过去世没修,这一世能不能改变?能改。可是诸位不要去迷信,风水先生替你改,算命先生给你改,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他要是能改的话,他为什么不先改自己?这你就明白了。
真正能够改的,诸位去看《了凡四训》,你就明白。明朝时候袁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用佛法里面的方法教导他,用《感应篇》的方法教他去学习,他真的改过来。收入年年增加,为什么?他拼命布施,所以财富(每年的收入)增加,功名成就,功名属于法布施,健康长寿属于无畏布施,他三个都得到。他的寿命,孔先生给他算的是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二十年。他自己讲,他并没有求寿命,没求长寿。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它有道理在。
我初学佛的时候,承蒙章嘉大师教导我,我依教奉行,真的转过来。我命里面没有财富,过去生中没修,他教我修财布施。我说我没有钱,怎么布施法?大师问我,「一毛钱有没有?」「一毛钱可以,有。」「一块钱行不行?」「一块钱还行。」「你就从一块、一毛布施。」真干,我就听话。一块、一毛怎么布施?那时候接触到佛教,偶尔也到寺庙里面去参加这些法会,法会常常有人放生,有人印经,拿着簿子来化缘,随喜功德,我们就出个五毛、出个一块,就这样做,真干,确实愈施愈多。特别是出家之后,李老师要我学印光大师,章嘉大师叫我学释迦牟尼佛,李老师叫我学印光大师,那时候送我一部,我还记得四册,瑞成书局出版的《印光大师文钞》,正篇两册,续篇两册,四册,叫我认真去读,认真去学习。我才了解印光大师一生十方供养全部做法布施,做为印送经论善书,这是我真正学到。我们这些年来,我们送的经论善书是没法子计算,单单讲《大藏经》,差不多我们也快送到一万套,这都想不到的事情。当年我学佛买一套《大藏经》多辛苦,现在居然能够赠送一万套!寿命,这是从小人家给我算命、看相,都说我活不到四十五岁,寿命到四十五就没有了,我今年八十三,超过袁了凡很多。这是真事情,不是假的。命里没有财富,现在财用自在,虽然没有,但是心想事成,想干什么都不缺钱;没有求寿命,寿命也延长。法布施,聪明智慧增长,这个诸位可以从听我讲经里面感触到,你看我每年讲经,年年有进步。甚至于你要细听,月月都不一样,这个有喜乐,法喜充满。这就说明因果报应是真的,不是假的,六道轮回真有,不是假的。
所以印光大师一生跟我们讲扎根教育,他是把因果摆在第一,有道理。为什么?我们看到古今有不少人,特别是在现前,有很多人确实开始真学佛,真的依教奉行。我们佛门有句谚语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就变质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就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不知道因果,没有在因果上奠定基础。如果一开头有很好的因果教育,我相信他始终不变,他就会有成就。不相信因果,学佛,你成为一个法师,成为一个大德居士,名闻利养会现前,这个时候如果你把持不住,很容易堕落。懂得因果,我们就想不是这一生,还有三途,来生怎么办?现前得一点受用,来生到阿鼻地狱,这是划不来的事情,这一定要清楚,决定不能干。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榜样,一生他老人家坚持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坚持到底,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名闻利养现前,五欲六尘现前,一定要知道《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在这里不能起贪瞋痴慢,你一起这个,就跟三恶道相应。贪的念头起来,饿鬼道;瞋恨念头起来,地狱道;愚痴,畜生道,这多可怕。
所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佛法把这个东西称之为财色名食睡,叫地狱五条根。你在这里面起贪瞋痴慢,你决定堕地狱。这些东西在人的一生当中又不能不要,可是时时刻刻要警惕着适可而止,决定不贪,不可以执着,这就对了,这叫修行真实的功夫。财,尤其是十方的供养,十方供养给你做什么?给你做佛事的,不是给你享受的。什么叫佛事?佛事是觉悟众生。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于帮助众生觉悟。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一生干什么?教学。我们用很冷静的思惟来观察他,他老人家一生,用现在的话来说,职业老师,他是这么个身分。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一直教到老人家圆寂,七十九岁。所以经典上记载的有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一生没有建寺庙,这我们要记住。可是他一生,他也很活泼,他并不固执,有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自己有别墅、有园林,请他在那边教学,他也很乐意,也接受。像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都非常有名。他也在那里住了几年,在那边教学,可是教完之后,别的地方有缘他还是去,这个地方物归原主。我们现在讲,释迦牟尼佛接受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他使用几年不用了,物归原主,这是对的。表现在生活上非常活泼,令人尊敬,令人敬爱。释迦牟尼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教学非常成功。这是我们后人的典范,我们应当要这样学习。
近代的,在中国,因为中国地理环境跟印度不一样,他们是热带,三衣一钵可以,在中国不行,中国有四季,那三衣在冬天不能御寒。中国这些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特别是近代印光大师,因为他距离我们近。老人家圆寂是在抗战期间,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就是亲近印祖,净土是印祖传给他的。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非常谦虚,他说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怎么办?教我学印光大师,跟他老人家学,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所以我就认真读老人家的书,现在在台湾《印光大师全集》精装七册,非常好,流通量也很大,各个地方都很容易能得到,真是一部好书。
而印祖一生最大的贡献,我认为就是他老人家提倡因果教育,这是近代所有法师跟他不一样的地方。我这个发现是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去讲经。那一次在香港住了四个月,一九七七年,讲《楞严经》。前面两个月住在九龙,倓虚老法师办的中华佛教图书馆,这里面收藏了很多印光大师弘化社出版的书。我才晓得印祖将所有一切供养的钱办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他们自己印书,自己有个印刷厂,印的书都非常好,校对很精确,看得很舒服。因为印祖是我们的祖师,老师是一再叮咛要学印光法师,所以看到弘化社的书特别的亲切。
我拿到这些书首先看看版权页,版权页印的数量,发现有三种书,感到很惊讶,第一个是《了凡四训》,第二个是《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个是《安士全书》。这三种书,每一版都是在一万册以上。一万册、二万册、三万册到五万册,他都这么印的。印了多少版?几十版!这三种书都是这样子。我把它几十版一加起来估计一下,超过三百万册。老人家是净宗一代祖师,印佛经没有这么大的数量,佛经的数量都很少,看印佛经的一版一千册、二千册。他这三样书,这一版开头就是一万册、二万册、三万册,这是怎么回事情?我想了两个星期,才想出大概因果教育重要。所以他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后人警觉到。
我回到台湾把这三种书,我也学印经,就印了五万册,跟祖师差得很远,印了五万册。那时候我印经也印得多,几乎所有的供养全部拿去印经,但是所印的都是一千册、二千册、三千册。这次这三种书在台湾就印了五万册,而且我每一种都讲一遍,至少讲一遍,有讲二、三遍的。因果教育重要,深信因果,决定没有邪思,决定没有邪念,为什么?果报不可思议。人有善心、有善念,来生一定好。尤其我们这一生终极的目标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世尊为我们的教导,那个地方人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常常想到,我们自己能不能修到上善?那上善的标准,印光大师可以说是近代一个最好的榜样。特别是这三种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要多读,要多讲,为什么?那是上善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因果教育,我们念佛决定得生。
这个世间很苦,灾难很多,不值得留恋。如果在这个世间还起贪瞋痴慢,那就错了,违背了因果,给你带来的是灾难、是恶报,这又何必!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佛菩萨的教诲,祖宗的教诲,印光大师的教诲,扎根在《感应篇》上,在因果教育上,然后《弟子规》、《十善业》就踏实。如果没有因果,我们的《十善业道》跟《弟子规》修得再好,名闻利养现前,五欲六尘现前,会变节,你把持不住,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义始利终」。开始的时候,你是有一股正义,到最后怎么样?最后还落在名闻利养里头,错!这是什么?这是缺乏因果教育,才会造成这种现象。所以我们不取,我们不能取义始而利终,我们必须有始有终。能够说是义始而以智终就好,智慧现前,不能够说是把名利来结束,这就错了。
我的大纲写得很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可能要讲三次,要讲六个小时,算是一个小专题。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