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高僧之:紫竹林中观自在的常明老和尚
紫竹林中观自在的常明老和尚 ————纪念恩公示寂三周年 释宽容 恩公常明老和尚法像 诸佛菩萨悲愿深,五浊恶世度群生。恩公上常下明老和尚,披剃于长安终南山紫竹林,度生于长安护国兴教寺。一生修持精进,建寺安僧,培养人才,严净毗尼,为法忘躯,解行并重,爱国爱教,广行佛陀之悲愿,堪为佛门泰斗、人天师表。弹指一挥间,恩公至今已示寂三周年了,但他的淳淳教诲,慈颜笑貌还如在眼前,他那“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大悲心愿,还回荡在慈恩塔院的上空;在那晨钟暮鼓的梵音声中,仍然飘逸着他那安详的脚步声。恩公是我的剃度师、依止师、传戒师,法乳恩深,我将生生世世受用不尽,作为弟子,抚今忆昔,顿失依估,怀念万千。现撰此文,权作一瓣心香,以资忆念。 一、建寺安僧,身安道隆 寺院是佛法住世的载体,是人生的加油店,是四众弟子修学的选佛场。恩公一生对于恢复道场,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体力。他常说,官修衙门客修店,和尚道士修寺院。欲得佛法常住世间,必须建寺安僧,身安则道隆,为万千众生作得度因缘。寺院的功德款来自于十方,一定要将每一分钱都要用到恰到好处,不得有半点浪费,否则,对不起护法善信和十方三宝。为了节省钱财,使建寺善款用得放心,恩公以他八十岁高龄,不辞劳苦,亲自前往建材市场,买砖木等建筑材料。恩公身体力行的这些行仪,至今鞭策着我们,在搞寺院建筑时,即使再累,都要身体力行,不敢有半点懈怠。在使用十方善款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不容等闲视之,否则,就会背因果,对不住十方善信。 二、修行要务,发心为首 恩公特别教导弟子们,一定要重视发心。一九八八年,经书还不多见,有一次,他将一本线装的《地藏经》送与我,并一再强调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要多学习地藏菩萨的大愿大孝精神,要每天至诚读诵地藏经,常拜地藏菩萨。只有学佛的道心发纯正了,发广大了,才能获得观音的大悲、普贤的大行、文殊的大智慧。要发精进办道和了脱生死的大愿;要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大愿;要发弘扬正法,荷担如来家业的大愿;要发玄奘法师的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大愿”。 三、善护口业,无住生心 觉明妙行菩萨说:“少说一句话,多年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也是恩公常教诫弟子们的一段偈颂,他说,修行人用功,不能感应道交,主要是散心杂话太多,若能佛号不断,以一念摄万念,日久功深,清净自性自然会现前。他常指着藏经楼里墙上挂的“仰勇猛以策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幅字说,学修一定要有一个精进勇猛的心,关键是要身心清净,无有执着,无有挂碍,这样就能心如佛心,愿如佛愿,行如佛行,与佛无二,明白了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 恩公一生就是如此,他行住坐卧,接待宾客,无论闲忙,一颗心都在定中,无论是在各种场合,他都是很少讲话。我在恩公座下那几年,经常陪他出门,参加一些活动,通常院子里,屋子里或炕上都是人,大家都在相互寒暄着说个不停,但恩公和大家坐在炕上,从不多讲闲话,不道人长短,也不拦阻别人讲话,更不嫌别人吵,别人说别人的,他只是默默地坐着,心里念着佛,显得特别安静。但是,这时若有人向他请教佛法,他就会不厌其烦地细细答疑解惑。他犹如寺院里的大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不叩不鸣。 有次,我问恩公说:“大家都在聊天说话,我们不和别人应酬着闲聊,是否显得不合群”?恩公说:“为人处世要内方外圆,原则性的东西要保留,修行是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佛在经里说:‘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口业,不讥他人过,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常放的《焰口》里也说:‘身常清静,证无上道;口常清静,证无上道;意常清静,证无上道’,念经是要照着做的,这样才能有进步。”这也许就是恩公荼毗后,舌头舍利完好无缺的缘故吧。 四、爱国爱教,利乐有情 佛法不离世间法,恩公在讲席中,经常教导弟子们要爱国爱教,以利乐有情,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他说,我们学佛的人每次做完功课后都要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的回向偈。四重恩即是三宝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报国土恩就是报国家恩,就是爱国爱教。作为一个公民,首先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清风空气、粮食矿产,一点一滴都不要浪费毁坏,使国土上生存的众生能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只有国家安宁,经济繁荣,佛教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处于兵荒马乱、荆棘铜驼的状态中,人们便不会有精力来修学佛法,佛教也不会得到发展。所以,一定要维护国家的稳定繁荣,要护国兴教,让人们过上幸福美满、欢喜自在的生活,佛教才能兴盛繁荣,四众弟子才能安心办道,进而落实佛陀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慈悲心愿。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众生说要:“仁慈博爱”,在《涅槃经》中说:“欢悦和谐”。虽说这些理念是佛陀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来的,但“博爱”、“和谐”的理念,至今仍然是我们佛弟子,乃至全社会共同追求的永恒理念,真理是超越时空的。 五、解行并重,真参实学 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学佛修道,解行并重非常重要。恩公常引用长安华严寺,清凉大师的话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恩公说,佛法的修学,首先要常随佛学,理解经教,真参实学,以正见为先。若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就会增长邪见,魔定生起,狂慧显现,因此,一定要解行并重,知行合一。这也是恩公自己一生修学的总结。恩公年轻时曾亲近虚云、来果、法尊、巨赞等多位佛门巨擘,他常常以自己亲身感受来激励我们。他说,虚云老和尚早年在终南山禅修,一生寻师访道,真参实学;饥餐松毛,渴饮山泉,肩担多家法脉,所到之处,复兴祖庭,带领弟子农禅并重,让禅宗一脉发扬光大。宗门硕德来果老和尚身材魁梧,说法时声音洪亮,威仪庄严,而又性格豪爽,年轻时曾潜修终南山,行头陀行,在住持高旻寺期间,亲自动手挖土担粪,样样躬行,使得梵刹重辉。古德以“月映万川”来比喻诸佛菩萨的大慈悲心,两位老和尚一生以弘宗演教、参禅悟道、广度迷津为己任,为我们后学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们的事迹,真正是“月映万川”。 六、修福惜福,生活俭朴 “无论出家在家,都要注重修福,修福就是增福,修了福后,还要惜福,生活节约,就不会随意消福了。”这是恩公常教导弟子们的话。在恩公的教导下,当时寺院里的师兄弟们,都非常积极地抢着做寺院里的粗活、重活,拉土挖地,种菜浇水,挑粪施肥等。恩公虽年事已高,但他也时常与我们一起干着这些活。休息时,恩公会给我们说起他当年在终南山修学时的情景。当时上山交通不便,粮油都是他们年轻些的法师们抢着从山下向山上的紫竹林背的,每次用大半天的时间背上一袋面粉,衣服都被汗湿透了,渗透了面袋。白天疲惫,晚上还发心大半夜地拜佛,为了节省,也不燃灯烛,外人经过佛殿,往往只听到轻轻的拜佛声,但却看不到人。 恩公生活非常俭朴。一九八八年,在他身边学着做侍者那几年,我经常给恩公洗洗衣服,发现他每件衣服都已经穿了很多年,衣服上补丁套着补丁。那时候,他已有八十岁高龄,但他身边总放着一只针线篓。恩公戴着老花镜,纯熟地穿针引线,缝补衣服的情形,至今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那些年医疗不发达,纵然有病,也无钱去看。恩公发大慈悲心,精研中医针灸,数十年中,无偿为无数人疗病去苦,硬是解决了百姓和寺庙就医难的问题。 恩公惜福,体现在处处事事上。平常别人写个票据,打个条子,他都不让用大些的纸,当看到别人写的条子还多了些空白纸,即使一两寸大小,他也要细细地裁割下来,作为开药方、做记录的便签。所以,他办公桌上常积累着一大叠从书信、条子、废纸、包装纸上或撕或割下来的纸片,以备不时之用。 他有时去长安县城办事,宁愿与乘客挤在三轮车里,辗转颠簸,也舍不得买张公共汽车票。居士们心痛地问道,您都快八十岁的高龄了,乘坐大的公共汽车安全性高,也会舒服些的,何苦节省这些钱呢?恩公慈祥地回答说,我要将钱攒下来,盖寺院,给善心人士们培福,希望早日给四众弟子创建一个好的修学和生活环境。 他说,修福的范围很广,布施钱财,节约物质的东西是修福,心灵的一念善都是修福,比如,身心和善,品行高洁是修福;把握现在,珍惜人缘是修福;诵经祈福,回向功德是修福;面容慈悲,口出善言是修福;护持三宝,广种福田是修福;随喜功德,隐恶扬善是修福。人福报大了,就能一福压百祸,顺缘增多,障缘远离了。修福不是为了享福,而是为了回向功德,祈福众生,为了和佛一样,达到福慧圆满。末法时期,人的福报是很薄的,若将这点福报享完了,就会乐极生悲。特别是刚发心出家的沙弥,更要注重修福,只有如此,受戒后才能心安地办道。 七、悲愿宏深,难行能行 恩公每日参禅打坐,受持《金刚经》,佛教事务也尽力躬行,没有半点闲暇时间。他在近八十岁时,还要经常去参加一些相关的会议。有时由于天气太热、或太冷、或下雨、或有时恩公太累,四众弟子们会关心地劝他说:“请个假,休息一下,不要开会去了吧。”恩公通常都会简单地说:“不累的。” 那时我还不到二十岁,出家时间也不长,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恩公又要去开会了,我帮他准备好了行李包,边送他边顺口说,“天气太热了,听说会场里还有人抽烟,每次都熏的您很难受,这次的会能不参加就好了。”恩公和以往的口气一样,缓缓地说:“开会,我们佛教只有三个代表,某某老和尚病了,参加不了会议,这就剩下我和另一位法师了,我若去了,我俩就是个伴,就都去了,在会上就可以将佛教需要政府关心或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政府就会帮我们想办法落实宗教政策,解决问题。我若不去开会了,就只有另一位法师一个人了,他没伴,也就不去了,佛教没代表参加会议,就没人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领导也就不知道我们还有事情要帮助解决,这么一来,佛教的困难就无法解决了。”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了,这段话仍然还在我耳边如雷声般震动着,我们想的是个人,而恩公心里想的却是整个佛教,心里装的是一切众生,根本就顾不得他自己的辛劳。从那以后,但凡恩公要去开会我就再也没劝过了。恩公的慈悲宏愿是不可思议的,他为了造福众生,忘我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到世间来现僧像,就是为了代众生受苦,做众生出离苦海的舟航的,我等凡夫俗子是体会不到他这一甚深境界的。时至今日,我有时在网络报刊里看到,或听到有人在议论他人长短,或说太虚大师是政治和尚,某某法师身为出家人,不专心办道,却干一些与修持无关的事,或某某法师一辈子只修庙,不办道等等或偏颇或无知见解,我都会报以淡然一笑。若遇到有缘的人说这样的话,我就会帮他分析说,修道的范畴很广大,不是狭义的专指整天盘腿打坐,我们不是具有神通的圣贤,臆测不到别人的真实境界,麻雀焉知鸿鹄志?凡夫焉知诸佛心?万万不可妄加评论,自造口业,还是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少操别人闲心,最为把握。 八、厌离娑婆,欣慕净土 学佛要道心坚固,方可克服万千障缘。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厌离娑婆,恳切地欣慕净土,才能感得弥陀如来前来接引,但凡夫沉沦在五欲六尘的虚幻境界中,这个心却很难一下子发出来。为了使学人容易地发出这个菩提心,恩公经常以罗状元《醒世歌》来启发大家,或以书法抄写赠人学习: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迷迷糊糊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休。此歌就精辟地说明了,世人苦心追求的是浮生之相,如梦如幻,短暂脆弱,无一法可得,只有厌离娑婆,念佛修行,觅得真心,获真实功德,才是人生真实的第一要务。 还有一首布袋和尚《忍辱偈》,也是恩公常开示弟子们的教材,我曾经还专门请他抄给我背诵学习。偈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恩公说,这首偈告诉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练就一个忍辱宽容的胸量,即使是世俗中人,也必须具备这种基本素养,人生才能如卧佛殿里的卧佛一样,得大自在,法喜充满,进而才能无挂无碍地至诚念佛。 佛教里的佛言祖语很多,但这两首偈颂是恩公特别选出来,常教导弟子们的,这就显得印象深刻,受用良多。 九、舍利现瑞,法身永住 恩公数十年如一日地遍洒甘霖,成就众生,恢复祖庭,培育僧才,以九十三岁高龄示寂,使佛教青黄不接的困境得到了有力地缓解,使佛教慧灯常明,法水永流,滋润众生。恩公已示寂离开我们,但他是肉身虽去,法身永住。据《金光明经》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子跟一般人火化后的遗骨不同,它是大修行者透过戒、定、慧的熏修、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十分稀有珍贵。恩公还在一如既往地护念着我们,在荼毗时,他以大慈悲心,难能可贵地留下了很多五颜六色的舍利子。恩公戒香熏修,身心清净,悲心广大,所以留下的舍利才能颜色洁白如玉,晶莹透彻。常人三毒具足,身心污染,所以,不会有晶莹如玉的舍利子。这些舍利子以特有的方便力来启迪弟子们,广种福田,起信佛法,树立正见,坚固正行,趋向解脱。 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叙不尽的千言万语,道不完的深切思念。我们今天缅怀恩公老和尚,就是要继承他悲愿宏深的大德懿行,学习他鞠躬尽瘁的言传身教,弘扬他佛心济世的正行理念,感恩他绍隆佛种的大悲心肠,体悟他深广难测的禅法境界。恩公的嘉言懿行永远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鞭策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努力做好一个合格的“护国兴教人”! 祈愿恩公莲品高升,乘愿再来,广度迷津! 给恩公做侍者 附 1:
洁白如玉的舍利子常明老和尚荼毗获得大量五彩骨花及舍利子
2009年4月27日早晨八点,化身窑打开,祈盼已久的四众弟子,细心静默的捡拾老和尚骨灰,不一会就有人惊叫,发现了舍利子,接下来不断有人从灰烬中拣出各色舍利子,老和尚的舍利呈各种颜色,有的雪白,有的金黄,有的就如同翡翠,头顶骨坚硬呈白色,牙齿基本保持原形,最为惊奇的是老和尚的舌头竟然保持原状,令见者无不惊叹。据悉,老和尚一生持《金刚经》每日持诵一遍从不停辍,而且平日寡言少语,注重口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