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如何从开悟到成佛


 2014/7/2    下载DOC文档    

人们常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大意是说,《楞严经》是讲开悟的,《法华经》是讲成佛的。那么什么是开悟呢?什么又是成佛呢?两者又有怎样的关联呢?通常人们的认识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见道的境地,而成佛,则是经过修道之后,证道的境地;因此,禅宗讲,悟后起修,修圆满了,也就成佛了。这是书本上常有的答案,下面希望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佛法的很多名相,都比较艰涩难懂,或者说,即使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了,但要想真正体悟到它的内涵,往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游泳吧。我们向老师学习游泳,刚开始,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游泳的过程和其中关键性的技巧,总会有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名词。通过一番学习,终于大概明白游泳是怎么一回事情了,然后也能给别人讲出个一二三来,但这并不表示自己就真的会游泳了。要想学会游泳,还非得下水去试一试,然后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经验。

实际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能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学到理论,而是自己在游泳过程中不断摸索出的实际经验。这些实际经验,当我们再去尝试描述的时候,就会比较生活化一些,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下面的分享,更多的是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而不是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当然,即使是生活经验的角度,也离不开文字,所以还是希望从对文字的说明来契入。

如何从开悟到成佛

从开悟到成佛

修心去妄 开悟存真

先来看看“开悟”的“悟”字。这“悟”字,是形声字,从“心”,“吾”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的心”。所以“开悟”,也就是“打开我的心”。反过来讲,一个人没有开悟,也就是心没有打开,是封闭的。那么被什么给封闭住了呢?被灰尘给封闭了。被这些灰尘封闭以后的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妄心。这个妄心,便是得失的心。看看这个“妄”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乱”的意思。想想看,丢失了女儿,作父母的,内心能不乱作一团?这样看来,人之所以会有苦乐,就是因为有这些有得有失的妄心存在。那么如何去掉这个患得患失的妄心呢?

一般来说,学习了佛法,大家都知道,要想去掉妄心,就要通过修行,于是,参禅啊,念佛啊等等一些实修的法门便出来了。实际上,修行就是要修掉这妄心。可是这个“心”又在何处呢?当我们试图去找的时候,会奇怪的发现,根本找不到它,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找不到,又如何来修呢?这不是很让人着急的一件事情吗?不用着急,现在来看看《说文解字》对“悟”字的解释:悟,觉也。而对“觉”的解释:觉,悟也。这是很有趣的,也就是说,觉就是悟,悟就是觉,连在一起,便是觉悟。这个“觉”字啊,一个“见”,一个学字头。什么意思呢?从所见到的去学习。所以这个“觉”,实际上为“悟”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一旦当我们关注所见所闻的境界时,那颗没有着落的心,便开始有了落脚处。从这个角度来说,“觉”是“悟”的途径。所以我们常称二乘行者为“独觉”,自己一个人看到落花流水,就能开悟。

这个外在的所见所闻的境界,便是我们的所缘境,如果没有这个所缘境,我们那颗能缘的心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旦我们要谈到修心,实际上就要选择明确的所缘境。没有这个所缘的境界,修行就是一句空话。这样一来,问题又产生了:我们那颗妄心的产生,就是因为耽著于外在的这些境界,现在想修行,还要借助这些境界,难道不是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有句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从哪里产生,就要从哪里解决,逃避的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换句话说,同样一个境界,可以成为蒙蔽自心的障碍,也可以成为觉醒自心的助缘,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就看我们自己的选择。

认识到要开悟,实际上要靠境界,现在再来看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境界。之所以要说“选择”,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能过一个主动的人生,而不是被动的人生。当然我们去选择,也有可能会选择不适合我们目前条件的境界,这样一来就选错了。境界选错了,不但没有好结果,还会产生坏结果。产生坏结果,也就是,不但我们不能觉悟,反而会越来越迷茫,人生越来越痛苦,生命的品质越来越低下。

先看传统的修行方式:参禅、念佛、持戒、诵经等等。我们先来看看各自的所缘境界是什么呢?参禅,参的是话头;念佛,念的是佛陀;持戒,持的是戒相;诵经,诵的是经典。那么这些修行方式所缘的境界,就是话头、佛陀、戒相、经典了,是这样吗?恐怕答案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不是这些,那么真正的所缘境界又是什么呢?实际上真正的所缘境,是所有有情众生,更确切一点说,是所有有情众生内心的惑业与苦乐问题,是众生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佛法的任何修行方式,实际上都是以众生的妄心为所缘境。因为有妄心的存在,众生正遭受着无量的痛苦,因为不忍心众生受这种苦,而发愿修行。以这样的内容为所缘境,人的修行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实际上,在这个层次的生命境界里,自己和众生的生命是一体的,因为自己的心和众生的心都是相通的,自己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众生的问题解决也就有希望了;反过来,众生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自利利他成为一体。可以说,这种所缘境所对应的生命境界,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选择其中相应的修行方式,能够坚持修下去,而且慈悲心越来越能够开显出来,说明这个所缘境对我们而言是合适的。否则,就是有点脱离自己的实际了。

做人做事 圆满成佛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该怎么办呢?那就要退而求其次,在做人做事上下功夫。大家知道,传统的修行方式,直接面对的都是佛法僧三宝的境界,这也要求我们内在有相应的境界,否则,效果就不会太明显。所以,当我们修行不见长进的时候,就要考虑将目标放低,放低到自己目前可以达到的水平,在生活中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这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做事。什么是“事”呢?《说文解字》中说:事,职也。职,就是职务、职责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职”呢?《说文解字》中说:职,记微也。从字的组成上来看,就是非常认真地听对方讲话,唯恐遗漏任何细微之处,记下来后,就能做到尽职尽责。这样一看就知道,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同样是一件事情,交给不同的人去做,其结果往往都是大相径庭。有的完全背离你的意思;有的虽然没有背离,却也遗漏不少;有的却能非常漂亮的完成工作,还能考虑一些你所没有考虑到的。很多佛弟子在学习佛法之前,行动力还挺强,上面布置一件任务,都能很快的去落实;但学了佛法以后,行动力开始变迟缓了,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满脑子都在考虑什么意乐啊,什么因果啊,总之谈了一大堆,行动的时候,就是没有力量。这种情况,不管你佛法理由说的多么好,都很难让人产生信任感。

再来看看做人。什么是“人”呢?有一种说法,说:人,仁也。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做人,实际上并不是孤立地看你这个怎么样,而是从你如何对待周围的人上,来观待你这个人做人如何。如果我们总是感觉自我良好,结果周围的人对我们意见一大堆,也就是说,我们给周围人已经带来很大的扰乱,乃至痛苦,而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人做的就实在是太失败了。做人,实际上就是要培养我们对周围人苦乐感受的敏感程度,时时刻刻能把周围人的苦乐放在心里,而不是一直陷在自己的感受里面拔不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对周围的人就会越来越没有感觉,越来越麻木,最后就会觉得,别人的好坏给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然后,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实际上都有明确的所缘境,这个所缘境非常具体,对一般的人来说,都具有可操作性。只要我们愿意,在这两个方面总能不断改善,不断进步。然后办事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接人待物就会越来越懂得礼貌。古人说:能者在职,德者在位。每件事情都能够尽心尽力去做,自然会有好的职务;每次接人待物能够懂得尊重别人,自然会有好的地位。人若能这样踏踏实实地用功,那颗妄心自然慢慢消减,那颗真心自然慢慢开显,这样一直努力下去做到极限,是什么境界呢?也就是说,智慧到了极限,慈悲到了极限,当然,那就是三界法王,也就成佛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