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上辈往生者,不限于出家之众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上」,上是讲上面,上面这一段。「《起信论》」,这个《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彭际清居士造的,「以出家为净土正因」,这《起信论》上说的,「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之方便」,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黄念祖老居士说「后说较稳」,元晓师讲的好像更妥当一点,讲得更好,以出家为显发正因的方便。「若兼究《观经》」,我们参考《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上「则上三品未言出家,中品上生言修行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该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唯此二品,确指出家」。有这个文字,其他的七品里面没有提到出家。所以黄念老说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的方便,他说这句话说得很妥当。「但本经反之」,《无量寿经》跟《观经》上讲的,恰恰相反,为什么?《观经》九品,前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相当於《无量寿经》讲的上辈,《无量寿经》上辈就讲到出家,《观经》的上三品没有讲到出家,中辈才讲到出家。中辈呢?我们本经,「中辈则谓不能行作沙门」,就是没出家了。所以《无量寿经》上讲的,跟《观经》讲的不一样。 底下这就是说明,「盖以众生机缘无量差异,因地修行万别千殊」,这就是我们讲千差万别,「人人有异,各各不同,概括而粗分辈品,略显位次」。这是一定要晓得,佛是笼统概括而言,没有细说,略显位次。「窃思」,这个窃是黄念老自己谦虚,就是我想「应病与药,随机说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他有对象,《观经》是以韦提希夫人为对象。讲《无量寿经》那就不一样,这个大会里有大比丘一万二千人,有比丘尼五百人,跟《观无量寿佛经》那个场合、因缘完全不相同,佛应机说法,听众根机不一样,佛讲的就不相同。像大夫治病一样,他是什么病得给他开什么药,「故未可拘於一格,死於句下」,我们就完全不能了解佛说法的意思。开经偈上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凡夫习气很重,要研究,要追根究柢,这个态度正不正确?不能说不正确,也不能说你完全正确。为什么?过分的执著就变成障碍,大而化之反而容易开悟。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只观其大意,这是他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追根到底,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他是不是真的清楚明白?问题很大。到一个阶段自己以为搞清楚、搞明白,他就不能再往前进。如果再往前进,真的一切法其深无底。 任何一法,真正会学的、善学的是要得定、是要开智慧,这叫善学。坚固的执著障碍得定,分别也是障碍得定,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就很容易入定。定中境界现前,好,因为那是现量境界,你亲自看到,你亲自接触到,没有一法不通达明了。古人求学重在开悟,今人求学重在广学多闻,路子走得不一样。古人有智慧,现在人有常识,有知识,有知识没智慧,古人有智慧。智慧里头有知识,知识里头没有智慧,为什么?智慧的心是清净的,知识的心是浮动的、浮躁的,不一样。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解决问题后遗症一大堆,很可怕。中国古时候做大事业的人,心清净,智慧决断,所以这事情做得好、做得恰当。现在没有,所以这社会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想得很好,结果做出来之后变样子,这变质;智慧的处理永远不会变,这是智慧跟知识的差别。所以我们学佛要学智慧,一定要得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规矩,守规矩,不要乱来,不要标新立异,遵守古人、佛菩萨的老办法。这个老办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用这个方法成就的,得定开慧。 我们今天想一套新的方法,老方法不要了,新方法试验,试验一百次、一千次都出毛病。那我们就真正想到古人了不起,古人的方法传千年、传万年,永远不变,永远不出毛病。你不遵守他的办法你就会出毛病,为什么?古人的方法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古人的方法是真实智慧。像我们这部经上讲三个真实,这不得了,真实之际就是讲的真如本性,这部经从真如本性里头流出,又回归到真如本性,真实智慧、真实的利益,这三种真实。你要仍不信,想标新立异,我另外想一个方法,你想不出来,没有这个能力。想出来以为是好方法,做做、做做流弊就出来,问题都出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真搞清楚、搞明白,还是古人对,这不能不佩服。古老的方法,千年万世社会安定,人民幸福,不出毛病。这些古圣先贤生天的生天,学佛的成佛了,他不在三恶道。 「窃计无量寿会上」,窃是念老谦虚,就是我计算计算无量寿法会上,「阿难当机,并有大比丘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皆应上辈往生」。这一点都不错,当年在释迦牟尼佛会下听讲经的这些人,他们肯定都是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且以本经乃净土第一经」,这是古今大德共同肯定的,净宗第一经,「所示乃正宗典范」,典型模范。「出家修行得上辈生,乃合常情」,这是应该的,肯定他们是上辈往生。「佛故契此因缘,而说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而作沙门」,所以佛有这句话。「至於《观经》」,跟这就不一样,「则大异於是」,跟《无量寿经》的缘完全不相同。听众,佛讲《无量寿经》,听众你看看出家比丘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这个法会多殊胜、多庄严,这么多出家人在一起。 《观经》的因缘就是韦提希夫人,她带著她的宫女,是这么一群人,在家人。韦提希夫人遭难,儿子不孝发起政变,要把他父亲政权推翻他做国王,他搞政变。所以这个国王是父亲,韦提希是他母亲,遭遇到家庭这样的变故,苦不堪言,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求释迦牟尼佛救她。当时在佛左右的,只有阿难跟目犍连,在佛的左右。「释梵诸天,虚空雨花」,这些护法神在空中看到韦提希夫人请法,世尊为他们开示,欢喜散花供养。「会中唯阿难、目连为大权示现之比丘」,我们知道,阿难跟目犍连是大菩萨再来,目犍连久远劫都成佛了,倒驾慈航,在释迦度化众生的会中示现做佛的弟子,表演的是神通第一,阿难表演多闻第一,所以他们示现,「余无出家之众」。「於此会上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者,主要是韦提希夫人等在家人」。这说得清楚,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无量寿法会跟《观经》的法会情形完全不一样,「故佛应其机缘,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没出家人,韦提希夫人跟她的一些侍女,带著一些宫女,全都是在家人,没出家人,所以就不说出家。 「又《观经》曰:韦提希与五百侍女」,这人数说出来,说《观经》这个时候,听众就是韦提希夫人带著五百宫女。「闻佛所说」,夫人跟这些宫女听佛说法,「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就是见到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得见佛身」,见到阿弥陀佛现身,「及二菩萨」,二菩萨是观音、势至,「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逮就是得到,这很了不起,得到无生忍,这是说韦提希夫人得无生忍。通常得无生忍是七地菩萨,《仁王经》上说的,《仁王经》讲五种忍,无生忍是高阶菩萨所得到,七地菩萨下品无生忍,八地菩萨中品,九地菩萨上品,他们得无生忍。再往上去叫寂灭忍,十地菩萨下品寂灭忍,等觉菩萨中品寂灭忍;妙觉果位就是佛果,成佛了,真正成佛了,上品寂灭忍,清净寂灭。所以无生忍是大菩萨,韦提希夫人证得。五百侍女跟著她一起,她们的善根福德缘分比不上韦提希夫人,这样看起来,韦提希夫人也是再来人,不是凡夫。「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这就是说五百侍女见佛闻法,发无上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悉记,记是为她们授记,完全为这五百侍女授记,「皆当往生」,告诉她们,你们将来个个都会往生。 「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就得到诸佛菩萨的现前三昧,这是一句笼统的话,为什么?五百人各人根性不齐,所以得三昧不一样,但是统统都得三昧,三昧浅深差别不等。这个时候无量诸天,诸天就是先前在散花的,在供养的,这些诸天他们看到这个状况也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是菩提心,他们也发菩提心。「可见《观经》会上,当机之众纯是大乘根器」,世尊讲《观无量寿佛经》这一会,这些有缘的听众,五百侍女都是大乘根器,为什么?听到大乘法她能信、能解,欢喜接受,发愿往生,这是纯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发心」,她们这群人里头没出家人,出家人只有释迦牟尼佛跟两位侍者阿难、目犍连,其余的听众全是在家的,在家发心。「如是诸人,定可上辈往生」,诸人就不只韦提希夫人一个人,统统都是上辈往生,上辈往生有三等,上品上生的,上品中生的,上品下生的,都是在这三品里头,上三品。 「且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於现世,必是上品上生极乐佛土」。她听了当时她就悟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法忍?先说这个忍字,忍字在此地当作肯定说,同意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无生。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无灭,一切法不生不灭,他能够承认,能够接受,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叫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惠能大师开悟是这个境界,在五祖会下得无生法忍。所以他说「何期自性本无生灭」,这就是无生法忍,五祖衣钵马上就传给他,他就成为第六代祖师。所以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於现世,现前,这不是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她就得到。跟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闻法,境界完全相同,她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上品上生。「韦提希乃在家妇女,现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证上辈生者,不限於出家之众」。这个意思就讲通了,讲清楚、讲明白了。「复显净宗妙法破尽规格,至极圆顿,不可思议」。净宗妙就妙在此地,它跟其他的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那个规格跟净宗不相同,净宗确实至极圆顿,至圆极顿,不可思议。 「又《报恩论》中曰:刘遗民三度见佛,衣覆手摩,自当上品,非出家也。」这是东晋时代亲近初祖慧远大师,在中国,东晋慧远大师最初在庐山建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这是中国净土宗第一个道场,现在叫东林寺。刘遗民是念佛堂里面的一员,在家居士,这里头有出家、有在家一百二十三个人,在这里念佛。他们很厉害,进入这个念佛堂就不想出来了,要在这里往生。它外面有个小溪叫虎溪,虎溪为界线,人只能在界线之内,不出界线,大家都发这个心,死心塌地在这里好好的念佛。那个时候只有一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我们知道已经到中国来了,还没有翻成中国文,是梵文,没翻译出来。所以庐山东林莲社只有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翻译得最早,后汉时候就翻译出来,安世高翻的,但这本子失传,《藏经》目录里头有,这本书没有了。刘遗民在这个念佛堂念佛,三次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衣服,披的袈裟,用袈裟把他盖住,盖在刘遗民的身上,阿弥陀佛的手摩他的顶,感应不可思议。三度见佛,衣覆手摩,他往生当然是上品往生,不敢说上品上生,决定在上辈,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肯定他是上辈,「非出家人也」,他在家。 「而凡莲宗诸祖,及维摩、贤护等,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这就总说,凡是净土宗这些历代祖师,这些祖师是被大家公认的。净土宗没有传法,各宗都有传法,一代传一代,有法卷、证书传下去,只有净土宗没有。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这个老师往生了,后人公认他可以称为一代祖师,所以都不是活的时候,死了之后,大家推崇他他是第几代祖师,所以净宗祖师是民选的。不是一代一代承传,不是,民选的,都是往生之后下一代选举,不是在当代。第二代,就唐朝时候,你看从东晋到唐朝这一段时间当中没有第二个,大家就不选了。唐朝又出现一个,善导,他的言行、他的教诲,所教、所传的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或者是《观经》完全相应,大家就说是这一代祖师。你看每一宗祖师都传了几十代,都五、六十代,净土宗才十三代,就十三个。最后这是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大家公认他是净宗第十三代祖师。这些祖师往生肯定是上辈。以及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贤护等十六正士」,我们这个经上前面讲的,这十六个正士菩萨全是在家的。这些「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我们能够想像他们肯定都是上辈的。 这底下介绍,「晋代刘遗民,与庐山远公同会念佛者也。往生在远公前」,在慧远大师之前往生。「远公临终,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慧远大师往生,刘遗民跟著佛来迎接,莲社里面先往生的人统统跟佛来了。这个记载绝对不是假的,绝对不是骗人的,你看远公临终的时候,方从定起,在入定,定中出定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这真的,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这见到佛像。 ...... 「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这就是七宝莲池,它的水向上流、向下流;我们这个世间的水只向下流,不会向上流。极乐世界的水向上下都流,流的时候有声音,这声音你细听它们都在讲经说法,讲无常、苦、空、无我。「佛告远曰」,阿弥陀佛告诉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你看七天之前,佛来告诉他,七天之后佛就来接引。「又见社中先化者」,莲社里面先往生的,有「佛陀耶舍」,这是印度的一个出家人,也参加这个莲社,有「慧持、慧永」,这出家人,「刘遗民」这在家居士,「等」,后头就没有说了,「皆在侧」,都在佛的身边,跟佛一起来接引。「前揖曰」,莲社这些先往生的人,看到慧远大师,都来作揖,都来问讯,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公建莲社召集大家一起修行,发心早,怎么这么晚你才到极乐世界?他们都先去了,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刘遗民生前三度见佛,逝后随佛来迎远公,是则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证例也」。这真的不假,在家居士可以上品上生,善导大师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西方世界三辈九品,完全是为六道凡夫而设的。六道凡夫总在遇缘不同,遇到大凡夫,就是上品上生,上辈往生;小凡夫,那就是中辈往生;恶凡夫,这是下辈往生,下辈往生的这些众生都是造作罪业的。所以造作罪业不怕,也能往生净土,造什么罪业?五逆十恶极重的罪业,那堕阿鼻地狱。你要是遇到善缘,临命终时遇到有人劝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听了就相信,你就真干,万缘放下真干,一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你看现在全世界将近七十亿人,七十亿人当中多少人能遇到佛法?我想能听到佛,知道有佛,大概七分之一吧,应该有十亿,七十亿有十亿,七分之一,这七分之一的人闻到,知道有佛法。真正接触到佛法的,可能又是十分之一,十亿人就变成一亿人,真正接触到佛法。接触到佛法,佛法有真的有假的,如果接触到假的佛法,那就不起作用。遇到真的佛法,可能十个人当中一个吧,你慢慢递减,一亿人就变成一千万人,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是一千万人,要是遇到净土的,可能又是十分之一,那就变成一百万。这一百万人当中,能够遇到这部经,这个会集本,遇到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恐怕十万人都不到,你才晓得这个法门之可贵。 ...... 「维摩居士乃金粟如来示现」,也是在家居士。「贤护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萨」,而且是在家证得等觉菩萨,他的地位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平等的,这十六个人「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这个表法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净土宗是肯定的以在家为主。所以这些在家菩萨是等觉菩萨,「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故未可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我们对於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出家,出有四种,家也有四种,这四种我们得搞清楚。家的四种,第一种叫田宅之家,就是我们今天讲一般俗家,你有田地,你有房屋,这是你的家,这是世间人的家。佛讲的家还有更重要的意思,第二种是什么?六道是家,轮回是家,田宅之家是小事,轮回之家是大事。再提升,生死是家、烦恼是家,佛讲了这四种。你能出烦恼的家,能出生死的家,能出六道的家,你真出了。单单出你现在的这个田宅之家,你不能够断烦恼,不能够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还在六道搞轮回没出去。家有这四种。凡夫只懂得出田宅之家,出不了六道;小乘人能出见思烦恼之家,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生死还没出。生死有两种,分段生死他出了,变易生死他没出,他还有。变易生死在十法界,那十法界是家。必须得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法界的家出了,到实报土,变易生死没有了,你才真叫出生死之家。 出也有四种,第一种,身出心没出,身是出了,心里还贪恋,把什么?把道场当作是我的家,出了你那个小家,现在搞这个大家,身出心没出。第二种,心出身不出,就是家居士,心出家了,身还在家。第三种,身心都出,那就是我们祖师大德们,释迦如来给我们示现的身心都出。第四种是在家人,身心都不出,这是指什么?在家学佛的,心也没出,身也没出,他修什么?顶多修一点福报,不能往生;往生怎么样?心出身不出,决定往生。所以出有四种,家有四种。这里举本经在序分里面「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做为本经的上首是表法,所以我们不可以「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就像章嘉大师早年给我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不要在形式上去分别,要重实质。 「本经谓上辈生者,出家弃欲」。我们晓得,这个出家是心出家,心出身不出,韦提希夫人是心出家。「《观经》上品不言出家。韦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上辈里有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两经并不相违。盖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例如我国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则以面粉为主食。米麦虽异,但其能作为主食则一也」。用这个来比喻在家、出家。「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这就是在家居士可不可以提升到上品上生?可能。那个出家人他要身心俱出,才能上品上生;在家人是心出身不出,以心为主,真的心出家,这是上品上生。「次如《观经》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则谓在家人亦可也,两经合参易明真实之义」。《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中上品、中中品,这两品他讲到持戒,持沙弥戒,持比丘戒,这是出家人。所以三辈九品合起来看,每个品位里面都有出家人,都有在家人。到底是出家人多、在家人多?那是要看心,完全在心出家不在乎身。身出不出家实在讲没有多大的关系,最重要是心出家,身心都出是跟社会做一个榜样,做一种表法,用意在此地。为什么?一般人这个身、家很不容易放下,你做个好样子,让他常常看到:你看他都放下了,我为什么没放下?用意在此地,不在别的。 ...... 《观经》里面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在家人,这是念老让我们两经合参。「是故应善体圣心」,这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跟我们讲的,你要懂得它,懂得他的真正意思。「切莫死执文句」,不要执著,读经不要执著文句,听经不要执著言说。「舍家弃欲,应著重於心出家」,无论在家、出家,一定是心出家,「则此两经并无二旨」。这样子这两部经所说的,你就能够圆融,你不会产生矛盾,你会有坚定的信心,不至於产生疑惑,这就对了。所以「舍家弃欲」讲了这么多,主要就是怕经看很多,说法不同,怕产生误会。佛是一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他的意思,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很要紧,不能把意思错解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四集) 2011/5/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39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