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心经》的般若正观
以“般若波罗蜜多”命名的经典,其中,玄奘翻译的六百卷般若经部头最大。《心经》、《金刚经》都属般若系统的经典。玄奘依靠念《心经》克服取经路上众多灾难,可见《心经》不仅蕴含丰富的智慧,同时也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常读此经,能得十方三宝的加持。我们不仅要学习这部经典的智慧内涵,更要领悟它在修行中的作用及对于人生的意义。 《心经》较完整的名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名称属梵文音译。梵文译成汉文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音译,咒语多半属音译,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二是意译,根据意思转译,经典多半属意译。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并非咒语却音译呢?据玄奘三藏翻译经典时的原则,有些佛法思想在中国的文字中找不到对应的概念,则采用音译,并用中文加以解说。 “般若波罗蜜” 般若,意为智慧,与此相通的概念还有觉性、佛性。智慧在佛教中有两方面作用,一是通达宇宙人生真相。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所了解的是事物现象,是繁多的,每个人都可从不同角度(物理、化学、美学等)针对现象进行分析,而智慧所了解的是事物的最高本质。在佛教中通常称为空性或实相。智慧就是通达宇宙人生真相的一种能力,是生命内在、潜在的能力,需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开发出来,而不是单纯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得到。人类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通过有限的经验获得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有限不能认识无限,只有无限才能认识无限。佛教认为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要认识无限的宇宙,就必须开发生命所蕴含的无限的能力,即般若智慧,这是生命所具备的自觉的能力。 智慧另一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解除烦恼。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很多迷惑,所谓迷惑就是看不清自己,因看不清自己而对人生产生很多错误的看法,又因这些错误的看法制造了很多烦恼,所以佛教认为烦恼的根源就是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六祖惠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佛与众生差别在哪儿?“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迷而生烦恼,觉而除之。每个生命会不断制造烦恼,同时也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真正地解除烦恼靠生命内在的力量,而非仅靠赚钱,财富很可能增加烦恼。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条件是内心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时,不论什么情境中都容易开心;烦恼时,碰上再好的事也开心不起。智慧就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的一种能力,这是知识力所不及的。认识、培养生命内在的自觉的力量是我们改变生命的唯一出路。 波罗蜜,可译成度,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从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涅槃代表着烦恼的息灭,我们靠智慧从烦恼的状态进入没有烦恼的状态,所以“波罗蜜”也叫做“到彼岸”。何为彼岸?当下没有烦恼,当下就是彼岸,当下有烦恼,当下就是此岸,此岸、彼岸都在我们内心。内心充满烦恼时,通过修行以自觉的能力摆脱内心的烦恼,生命会呈现出一种寂静、喜悦。真正的喜悦来自我们生命内在,只要摆脱烦恼,每个人内心都会连绵不断地产生喜悦,到达宁静的彼岸。 《心经》就是一部帮助我们用智慧摆脱迷惑的经典,仅260余字却是六百卷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精髓,蕴含丰富的智慧内涵。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段话是这部经的“标宗”。 观,观照,是修行的重要内涵。学会用智慧观照世界,观照内心,就不会有烦恼,从而得大自在。佛法修行有两个内涵:慈悲、智慧。“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我们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不在问题本身,而在我们怎样看待、处理问题,是用智慧去处理,还是用错误的观念、负面的情绪去面对?每个人都带着固有的情绪以及看问题的方式去面对各个问题,但这种观念、心态,大多都是无明的产物。学习佛法就是要学会用智慧的观念去面对问题,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当我们观照自己的内心时,烦恼就会挥发,若内心缺乏智慧的观照,烦恼、生气时,我们就会陷入其中,无丝毫抵抗之力,跟着烦恼走,不自在。我们要观照内心,培养内在的观照力,从而获得自在。佛陀就是一个得大自在的人,内心没有迷惑、烦恼的人得大自在。修观照般若的过程会不断消除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生命会越来越自在,叫观自在。学会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观自在菩萨。随着观照力的增长,烦恼会越来越弱,生命会越来越自在。这就是观照般若的作用。观照力的培养是佛法修心的核心要培养的力量。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般若是实相般若。般若有三种: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指所有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般若智慧的经教文字。观照般若:把经教里的正见转换成生命内在的观照力,用以观照世界。通过观照般若修行,最终得到生命内在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即是通达空性的空性慧,这是超越能所对立才能通达的。 观自在菩萨进入这种甚深的空性智慧状态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不是认识,而是用智慧观照。佛法用一个概念来形容最高的智慧:大圆镜智。智慧的观照就像镜子照物,能“照见五蕴皆空”,世界上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现象其本质都是无自性空的。 佛法通过两个层面说明“空”,其一,无自性。佛法认为每个存在现象都是条件的假象,是因缘和合的。比如桌子就是一大堆条件(木头、铁定、油漆、木板等),没有不依赖条件、自己存在的桌子,但桌子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是觉得独立存在的。事实上,任何存在都是条件决定其存在,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因为离开条件找不到自己。自性是不依赖条件、自生自成的存在,而无自性是说没有这样的存在。佛法不同于有神论的宗教,也不同于唯物论者,佛法讲“缘聚则生,缘坏则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是不常、不断的。常,永恒,断,断灭。比如东西坏了不是没有了,而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又如水升华为气又成云彩再落雨为水,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佛教告诉我们要用缘起看世界,一切都不常不断。五蕴皆空,五蕴自性皆空,五蕴是无自性的,若认为空是没有则是断见。佛教讲空,有就是空,因缘所生法就是空,没有自性就是空,但空的同时不影响因缘假相的存在,空和有在这里是统一的,这是一种中道观。中道就是一种如实地认识事物真相的智慧。 其二,空性。空性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空性不是空,也不是不空,它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必须具备证得空性的智慧,即实相般若,以此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从而有能力摆脱、瓦解生命中一切痛苦、灾难,证得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才能通达空性。智慧的获得是透过观照力的修行,通过观而获得自在。所以《心经》就是帮助我们以智慧力解除生命中的迷惑、烦恼、痛苦、灾难的一部经典。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部经作何用,通过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目的是解除生命的迷惑、烦恼、痛苦、灾难,方法是开发、培养我们生命内在的观照力,从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以般若的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真正要解脱是靠佛法的修行,靠自己,“自依止,法依止”。靠自己的努力不是跟着感觉走,感觉是不可信、不可靠的,所以要学佛法,学了佛法更要真正了解自己。学佛法不仅是找两本书看,是要亲近善知识,不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法得解脱。佛法、自身努力、老师指导,三者缺一不可。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话是观照般若的范畴,怎样修观照般若?观照的前提是佛法的正见,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表示一种观念,我们每时每刻都受观念的影响,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观念有关,我们每天都在选择,选择中包含着价值判断,所以一个人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这关系到对人生的选择,对生命未来的选择。佛法修行的核心内容八正道,正见居首,正见就是能正确地看世界、人生,如实认识事物的真相,所以正见也叫做如实见,看到真实的面目。观照般若的修行就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把正确的观念变成自己看问题的方式,这是改变生命关键的一步。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其中包含着修正观念,进而修正心态。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聚积。物质的、精神的这五类元素聚积,形成生命现象。这段话探讨五蕴和空性的关系,五蕴和空不二,这贯穿整个心经的修行,也贯穿整个生活的修行,我们可以对每一个现象作这样的观照。 舍利子是人名,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空相,即空性,宇宙人生最高真理,为何状态?超越生灭、垢净、增减。生、灭、垢、净、增、减也是没有自性的,也不是独立不变的存在,都是有因缘的假象。佛教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缘起去看世界,一切的存在都是条件的假象。另外,垢、净就是好或不好,有或没有价值,这是人赋予的,在相对的假象的层面是有垢、净的,而绝对的不变的垢、净是没有的,生、灭、增、减同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代表世间一切法的存在也是没有自性的,都是因缘假象。我们要学会用般若的智慧来观照这些存在,比如运用《心经》的公式作般若的观照,如何看待财富?财富不异空,空不异财富;财富即是空,空即是财富。我们可以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延续到生活中具体的问题。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生死轮回也是一种因缘假象,生死的本质是空性。我们可以从任一事物领悟空性,最高的真理蕴含于一切事物中,空性代表事物最高的本质,无所不在,只要你具备智慧的眼光,可以在每一个现象的当下看到真理。空性蕴含于一切事物中,所以禅宗的祖师悟道是随时随地的。 《心经》中出现较多的三个字:空,无,不。都是否定的词语,否定的是我们错误的认识,无明,无明的本质是空性,无明尽就是解脱涅槃,解脱涅槃的本质也是空性。“无苦、集、灭、道”代表轮回和解脱,苦、集代表轮回的因果,灭、道代表修行所带来的解脱,《心经》告诉我们轮回和解脱本质都是空性,没有独立存在的苦、集、灭、道。烦恼可以消除,因为其本质是空性。 “无智亦无得”,智,智慧,观照的智慧。得,以智慧观照某种对象,有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的能、所。而在空性的层面,观照力也是空的,所缘境也是空的。随着所缘境空,能观的心也空了,这叫能所双亡。 这一段讲的属于观照般若,要学会用观照般若去观照内在生命、外在世界,包括生死、轮回、解脱。我们面对生活中很多问题时,应该怎么去认识?我们怎样看待问题比问题本身更为关键。我们总以为所见的即世界本身,佛法告诉我们这是错的。唯识的哲学就告诉我们世界的三个层次,一是空性,代表最高的真实,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二是现象的世界,依赖条件存在的事物,三是认识上的世界。我们认识的世界和世界本身不同,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被观念、情绪处理过。生命的存在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大堆错误的想法和一大堆混乱的情绪,这些想法和情绪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后天培养的。这些想法和情绪必然会落实到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上,比如家庭、事业、感情等。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对它有认识,产生迷惑,进行错误的投射,执着于自己的设定,由此发展出很多烦恼、妄想,又由于烦恼和妄想,我们的心进一步指向这件事情,进一步执着于它,增加烦恼和妄想,其根源在于我们生命内在的迷惑、不觉。学习佛法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改变我们生命内在的迷惑,二是解除我们生命内在的烦恼。《心经》的修行就是要帮助我们从建立正确的认识到培养我们生命内在的观照力,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看问题的方式--从缘起因果的角度。缘起,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存在。 这里有几个概念,缘起、无自性、空、因缘假象。我们首先认识到事物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必然无自性,所以是空的,但空不是没有,空不否定因缘假象。我们就是要学会用这样的一种眼光去思考每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对财富作般若的观照,观照过程中内心对财富的执着开始松动,对财富烦恼也开始减少,内心就开始清净了。这就是观察修,即正确使用理性、思维(正思维)。不正思维会造成心理疾病。观念决定心态,比如生活中有人对你不好,你想着这人对你不好,火冒三丈,这是你的不正思维引起的,而如果你以慈悲宽容之心去看,也就不会生气了。面对问题,作智慧的思维还是无明的思维会直接影响你的心情。当我们用正确的思维认识问题时,我们的心当下就是平静的,不会有烦恼。观察修就是正确使用理性。 佛教中人的身份可贵因人有理性,要正确使用理性,不然会带来灾难甚至把我们带向毁灭,使我们掉进无穷无尽烦恼。生物吃饱了就很开心,人吃饱了会有很多想法、烦恼,其实很多烦恼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学佛就是要正确地使用理性,理性就会成为使我们抵达真理、成就智慧、走向解脱的重要的增上缘,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佛法的观察修。 在般若的修行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不仅要学会正确地看待世界,还要学会看自己的心。我们平常的特点是向外看,尤其错误的看会成为烦恼的增上缘,而佛法修行的特点是向内看,当你能够用观照力看自己的内心的时,烦恼的心就会瓦解。禅宗二祖求法,请师父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我们觉得烦恼、痛苦,可是烦恼是什么?二祖用其强大的观照力去寻找自己的心时,发现找不到。因为内心强大的观照力生起时,内心的烦恼都被观照力融化掉了。烦恼随着观照力的增加而减弱,烦恼和观照力是此生彼长的。我们学会观照内心时会发现心是空空荡荡的,但又是明明了了的,能够感知一切。当你没有烦恼时,看东西就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了了,但心又不会陷入于对象,就像镜子不会陷入于影像,这是一种内心的观照的、智慧的力量。 《金刚经》有曰:应无所住得生其心,我们的心本身具有这种自觉的功能。通过不觉的力量演化出来的心具有黏性,会粘到事物上,由自觉的力量建立起来的观照力是没有黏性的,它使我们真正具备“朗照无住”的能力,菩萨的境界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菩萨因慈悲去做很多利益众生之事,又因智慧而无所得。这种能力每个人都潜在具备,都可以培养,通过般若波罗蜜多法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出这种潜在的能力。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段是讲通过观照般若修行能达到怎样的境界。 无所得,即成就超越能所对立的实相智慧。菩提萨埵(菩萨)依观照般若得实相般若而心无挂碍。这是因为挂碍与执着有关,而执着与无明有关,现以般若的智慧看一切事物真相,没有了挂碍,进而没有恐怖,恐怖意味患得患失。又因为不患得患失,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即远离颠倒梦想,从而证得究竟涅槃,达到安静的状态,内心的烦恼、迷惑得以平息。 身处浮躁时代的我们,胡思乱想,躁动不安,夜不能寐,这是因为内心烦恼的力量太强,通过观照修行可以平息内心的躁动。出家人修行,平淡的生活却能不断的出现喜悦,这是因为内心没有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都以这种智慧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菩提,最高的觉悟、智慧,无上菩提成就一种大慈悲、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生命。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的大智慧,无以与之媲美,神力巨大能真正解除烦恼。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处用咒语的方式再说般若法门,咒语一般不翻译,这段咒语的意思是:去啊,去啊,去那个没有烦恼、迷惑,充满安静、喜悦的生命状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