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四代看护寺庙,河北81岁农民义务看庙40余年
祖上四代看护寺庙,河北81岁农民义务看庙40余年 老人一直保存着当年的义务保护员的聘书(图片来源:燕赵读书报) 修复好后的云光洞(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来源:长城网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老人康礼仁2012年已经81岁了,他的祖上四代都曾是专门看护寺庙的人。到了他这代,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只不过他是义务看护,至今已有40余年。“我的儿子也要把这种传统传承下去”,老人说看护寺庙就是在做善事。 祖上四代看护寺庙 老人名叫康礼仁,今年81岁,家住隆化县中关镇梁前村,是个地道的农民。说起老人看庙的事,真可谓历史渊源深厚。 康礼仁老爷子介绍,他们祖上是从山东搬迁过来落户到隆化。“至于啥时候搬到承德的,我也说不上来了。” “我们祖上四代曾是清王朝的专门看庙人。”老人介绍说,在他之前的四代人分别是勇、万、明、志字辈儿,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 老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辈分之所以这么清晰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家谱,家谱里有详细的记载,可惜的是家谱在文革时被毁了,从而失去了一笔宝贵财富。 “我们老康家人不光在隆化小关营子、荒地等村子有居住,他们大多也是看庙人,承德好多的庙我们老康家人也看过。”老人说,他们老康家曾看过承德市区火神庙,最后这一支康姓人便定居在了承德市区。时间过去好多年了,康礼仁只知道这一支和他父亲一辈人的名字,但却不知道他们住在承德市哪里。 继承父亲遗志 康礼仁介绍说,清朝统治时,像他的祖辈人给皇家看庙,清政府是给一定“工资”的,主要是给土地耕种,而到了伪满洲国之后却一切都改变了。 1931年后,伪满洲国建立,开始了对东北的统治,承德当时也属于伪满洲国统治区域,从此以后便没有给这些职业看庙人开过工资,但他们有的却依然看护着庙宇不被人破坏。康礼仁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康礼仁的父亲名叫康志福,1955年那一年,51岁的父亲去世了。“父亲临走时,也是念念不忘寺庙,希望有人能坚持下来看护它。”康礼仁回忆说,那一年才二十三四岁,对为什么看庙并不知晓,但他还是答应了父亲,决定继承了他的遗志:看护寺庙。 康礼仁接过看庙的接力棒,没想到看庙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伴随着他的一生。 实际上,康礼仁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和父亲一起到庙里玩儿,那一尊尊佛像看上去虽然有些恐怖,但也充满了神秘。 父亲看的庙叫云光洞,在隆化县中关镇梁前村。自康熙始,几代皇帝木兰秋狝多次驻跸中关行宫,所以云光洞一直是清帝木兰秋狝经过拈香致祭之地。 老人回忆说,原来有来云光洞烧香的,他们都会过去给人家念上一段经文。可就是这样一处古迹也没有逃脱被毁的厄运:云光洞洞内殿堂、洞外寺舍于1944年被拆除。而后人们在云光洞外盖起了房子,康礼仁家也在洞内盖了房子,洞里佛像依然在,母亲经常会到洞里进行膜拜。 1965年农历正月初七云光洞的佛像被砸毁,云光洞这一处几代皇帝光顾的地方已经名存实亡了,不过记录云光洞修建历史的碑记却得以幸免。 眼看着佛像被砸,康礼仁心里那个着急,可又不敢说啥,真是纠结啊! 寺庙虽然没有了,但留下了《云光洞碑》。康礼仁有时还是要到遗址上走走,看看那些破砖烂瓦,回想起寺庙的昔日辉煌,不禁百感交集。虽然看不庙了,但碑记却依然需要人照看。为了更好的保护碑记,老人和家人用石头在碑记外垒起了一堵小墙,以便更好的保护。 参与恢复重建云光洞 老人随身都带着一个小红本,这是河北省承德地区发的“文物保护员证”,老人把它看得很重,出门都要带在身上,在老人看来这个小红本就是他的身份证明。1979年8月24日,隆化文物管理委员会聘任老人为云光洞石碑文物保护员,开始协助文物部门保好文物保护工作。 1997年,康礼仁举意重修云光洞。恢复昔日的寺庙,这一建议,得到几位村民的赞同。 重修云光洞看上去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度不小:首先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其次还需要文物部门的批准。 为了重修云光洞,康礼仁等几位村民发动周边群众,希望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想到,他们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不仅有附近村民捐款,远在承德、围场的好多善人都慷慨解囊,有的甚至捐献上六七千元。就这样,慢慢的凑够了重修的启动资金。 随后,康礼仁等人又写申请递交到村里、镇里和县、市文物管理部门批手续,最终于1998年3月,经承德市文园林局批准,中关镇梁前村农民自筹资金30万元,在市文物旅游部门的指导下,对云光洞进行了修复。云光洞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有的古建最大限度的予以了保存或恢复原貌。 1999年10月27日,云光洞终于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为隆化县级文保单位。 那一天,康礼仁老人格外高兴。盼望已久的云光洞终于得以复建,老人高兴得一宿没睡觉。 寺庙修复后,看护的责任自然也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看一直到现在。两次看庙断断续续的算起来,康礼仁义务看庙也有40多年的时间了。 这些年,每年云光洞都有庙会,往来香客不断,一些人便打起了坏主意。一些人来到云光洞外转悠,当有香客上香后,这些人会来指指点点,甚至会拿“如果不给捐钱家里就会出事”、“不烧够多少钱的香家的人就会有灾”等等话语吓唬香客,每次见到这种情况老人都会上前阻止,“人家愿意捐钱就捐,不愿意捐也不能吓唬人家。”而有的人甚至找到老人,要和老人一起搞迷信活动,老人更是断然拒绝。为至,老人没少和人打架。 看庙没有工钱,老人说他们主要靠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虽然现在年岁大了,但耕种的习惯依然坚持着。每年有些香客向功德箱里捐些钱,一年下来也就有个万八千的,老人把这些钱全部用到了维修上。 将传统传承下去 现在老人和老伴张桂荣住在云光洞旁的两间老房子里,“这所房子建了有四十多年了。”每天早上起来,老人先打开门,把寺院内打算一下,晚上天一黑便关上门。一有游客来此驻足,老人便会从屋内走出来,和你说上一会话,给你讲一讲康熙在这里跓足的故事,说一说寺庙修建的由来,谈一谈寺庙内佛像的传说…… 而这些全部是免费的,不收取游客的一分钱。 春天,老人和老伴拿起镐刨出坑,在寺庙周围栽上树木。几年下来,这里已经绿树成荫,这些树包括柏树、松树和果子树,每一棵树的成长都记录着老人的艰辛。 云光洞在中关梁关村石洞子青石山下,承围公路在其西侧南北通过。白天往来车辆喧嚣,而到了夜晚则一片静谧。夜晚的灯亮了,照着潜心向佛的人们前行的路。 老两口睡得很早,起来的也早,冬天凌晨三点多就起床了,打开了自家的房门,“班车正好从我们的门前经过,早开会门,让等车的人们能进屋里暖和暖和。”而老人则来到庙里,将院内的积雪清扫干净。 无论寒暑,老两口皆是如此。 老人已经81岁了,虽然身体硬朗毕竟年岁大了,他想着身后的事:谁来照顾这座寺?“我都已经安排好了,家里老三和老四都已经同意了,我们没了,由他们来看这座寺庙。”老人让两个儿子来管这事儿。 记者问老人为什么这么执著看护着这所寺庙?“看庙管好的”,老人的话很简短,但寓意深刻,我们知道他们是在做善事。 一所老屋,两位老人,他们坚守着那份信念。这种信念是一心向善。 云光洞简介 云光洞位于隆化县中关镇梁前村。按《云光洞碑》记载,康熙皇帝侍卫魏珠随皇帝去木兰围场途中经过这里,欣赏其景:前临碧水,后枕青山,草盛林茂,说是宣传佛教的好场所。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3年)魏珠出资聘雇工匠,清除密生杂草,清理岩石,依洞傍水,把石洞作为佛堂建一座寺院,供有三世佛,在它的旁边地形平坦之处建造房屋二十间,供奉“紫微斗极”、“释利大士”经卷。魏珠恭请康熙亲自书写了“云窦珠光”匾额,并将御匾悬挂洞中。魏珠得到皇上的恩赐,就用“云光”二字给洞命名,称“云光洞”。魏珠嘱咐内阁大学士蒋廷锡为这件事撰文作记,并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邦彥书写寺前的碑文,以作永志。 自康熙始,几代皇帝木兰秋狝多次驻跸中关行宫,所以云光洞一直是清帝木兰秋狝经过拈香致祭之地。但云光洞内殿堂,洞外寺舍已于1944年拆除。神像于1965年农历正月初七被砸毁,唯石碑尚存。1984年12月,云光洞及碑被隆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1998年3月,经承德市文物园林局批准,中关镇梁前村农民自筹资金30万元,在市文物旅游部门的指导下,对云光洞进行了修复。于1999年10月27日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